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观点】从汽车到过桥米线,看如何深入浅出地规划批量可定制产品
嗨创新 2017-09-01

 

背景

众所周知,随着消费群体细分化和消费需求升级,工业4.0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其终极目的无非是重新梳理市场需求和制造供应之间的IN&OUT关系。

当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时,传统的消费群体大规模粗略平均化定位以及高成本被动的库存管理方式就会得到改善。

我国这两年提的“供给侧改革”也是同样的目的,尊重并引导消费群体的细分和个性需求,优化需求管理、产能分配和仓储管理,而“大数据”和“智慧工厂”的概念也由此而生。这样的形势对企业掌握BOM的深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OM是一个大课题,它涉及的子分类很多,不同行业和企业具体应用的方式类别也各有不同。如果想了解更全面,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具体概念内容就不在此赘述。

对于需求输入转化和产品组装上市,作为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首末节点,我认为可以提炼出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BOM式思维与方法,这对于消费大数据的有效转化、可定制的批量化产品线规划、系统级的CMF研究和半成品库存管理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思考的起点

对于BOM这个名词概念很早之前都只是在与负责开发的同事工作配合中听到过,比较全面地去了解和思考应该是从前年参与公司物料编码规则制定时开始的。

当时公司最后采用的仍然还是较为常见的A型物料架构系统,编码规则也根据这个金字塔式的来展开。规则制定工作虽然结束,但我的思考并没有,因为我仍然坚持仅采用A型BOM架构要同时满足如今定制化和批量化的趋势已经很难。

以下面的图表为例,作为一款汽车从基础款到完全定制化成品有车身颜色、变速器类型、内饰风格、安全气囊布局、音响等级等变量参数,如果以传统的A型BOM架构来管理成品,则至少有1*5*2*3*3*4=360款产品(随着消费升级,变量因素远不止这些,那意味着这个数列结果更为庞大),那么对应的设计文档和带编码的零部件存档几乎也要高达360套,其中很多都是重复冗余的工作,这个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把二级组件根据消费数据(即下图括号中的数字比例,这个数据是根据用户群和消费喜好数据来配比的)按照成品的方式来设计开发、库存管理,最后再根据订单信息来组装出最终的成品,那么整个产品批量化制造活动就会简化很多。

因为库存方面只需管理基础平台载体和二级组件,这也是为何在购买汽车时需要提车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最终成品组装、下线到通知消费者提车所需要的时间。

▲ 汽车选项构成与模块化BOM(资料来自佐藤知一与山崎诚合著的《BOM物料管理》)


有趣的连接

不同的BOM形式采用则决定了物料编码的规则,当时未能完全说服最终制定编码的同事,但我一直带着这个问题在思考和寻找是否有简单易懂的模型来说明我的想法。

直到最近无意走进公司附近一家名叫“十秒到过桥米线”的店铺吃中饭,下单后看到店员端上所点的米线时,它瞬间与我脑中的问题产生了连接。

▲ 可自主定制的模块化“十秒到过桥米线”

我用汽车产品的模块化BOM将这份过桥米线解构和转化一下(见下图),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如何灵活应用模块化BOM思维进行可定制产品的规划。

▲ 过桥米线成分的模块化BOM演绎

如果单纯以汤底口味来制定米线菜单,丰富的配料一起下锅煮好,最终米线成品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口味。

按传统思维要解决这个问题,店员在顾客点了某种口味的米线之后,必须把每一种配料的投放与否都跟顾客确认一遍,这样下单效率低,顾客也会觉得烦。

以自主定制的方式呈现给顾客,料理供给分配简单干净,口味、用料、火候顾客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让顾客参与成品制作过程并且保证了配料新鲜度,最终后勤根据配料添加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管理食材的采购比例,一举多得。


制造平台与定制平台的关系

模块化BOM式的产品思维并不是万能钥匙,因为其主要针对产品显性的用户可定制部分,而对于产品内在系统——即所谓的平台概念,有另外的架构体系在支撑。

拿汽车行业来举例,对于平台架构有沃尔沃的CMA、大众的MQB以及最新提出的新能源车平台MEB、日产的CMF(Common Modula Family)、丰田的TNGA、宝马的UKL等等,对于PC产品也有相应的硬件构造平台。

因此在前文有强调本篇主要是围绕消费需求(IN)和成品定制供应(OUT)来展开,而制造平台则因不同企业和行业的特性生成不同的架构。


模块化BOM思维与企业决策层、产品规划者和CMF设计师

这几年各行各业都开始掀起满足用户定制的浪潮,但其中我认为很多企业并没有在市场需求输入和成品定制输出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像在这两年上海卫浴展中看到很多全套卫浴空间定制的产品,只是顺应了消费趋势,但产品本身并没有构成系统。

思维层面没有转变而盲目跟风,最终只会要么只能满足少数群体的高消费定制需求,要么就是变成无效库存。

对于基本没有可定制选项的产品(比如一个最简单的水杯)这个思维是不是也有一定的价值呢?

我认为也可以灵活借鉴,因为对于产品个体没有太多可定制选项的品类,一定需要多个款式来满足消费需求,而且整体出货还有包材部分,这些同样可以借鉴这个部件到成品的模块化BOM思维来进行统筹规划,届时我想包材的结构方式和材料选择也会有更为科学的选择。

对于尚处于普及阶段的产品,因为消费需求的细分程度还没有达到普及产品的迫切程度,因此实际操作的难度和必要性相对较低。但如果这类产品具有积极意义,他们终究会有普及化的一天,倘若能提前运用模块化BOM式的产品思维来进行产品线布局,则可以为未来的竞争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对于企业决策层以及产品开发主导人员在设计定义阶段首先应完成传统思维到模块化BOM式产品思维的转变,其次是思维完成转变后再结合自身行业和产品特性思考如何在消费需求数据管理、组件级产品线规划、组件级CMF研究和订单仓储管理中灵活有效地统筹应用。

作为产品设计师,这里我想单独说明一下为何产品设计规划和CMF研究跟这个BOM思维有关系。

首先对于设计规划,带着这个模块化BOM思维可以提升产品构造解构能力、颠覆创新时的重组能力、产品线规划的部件矩阵管理能力等等。

其次对应CMF研究方面,可以根据消费数据制定同一组件的不同外观工艺版本的配比,以及根据部件矩阵的通用性来考虑最适合的基材选择,因为不是所有的基材都具备实现丰富工艺处理的属性。


区分狭义的功能组件模块化手法

最需要重点区分的就是模块化BOM产品思维和单纯功能组件的模块化做法的差异,像之前MOTOROLA的模块化手机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这种模块化不是在优化和简化系统,而是试图通过增加配件来拓展手机的存在角色,相当于给这款手机树立了更多的竞争品类,而且复杂化了手机本身的使用让受众更加狭窄,也增加了手机本身的成本。

单纯为了增加功能数量或所谓的差异化卖点,不是模块化BOM思维的目的。况且像以MOTOROLA为代表的做法让产品变得很机械生硬,并不能满足真正意义上的定制化。我想强调的重点是BOM思维一定不能牺牲定制化的空间和情感因素。


模块化BOM产品思维运用的要点

文末再总结强调一下关于模块化BOM产品思维的几个要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这几点,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产品与服务行业在顺应定制化需求趋势的同时提升效率和体验、优化成本和流程:

用户定制与批量生产之间的平衡思考,即产品开发目的的定位;

根据各自行业市场数据以及产品特性,用模块化BOM框架去演绎产品可见部分;

部件、组件通用性规划和CMF研究;

根据消费数据进行二级组件库存管理;

根据各自企业特性建立相应的订单生产模式。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