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我要去远方》心的方向,寻找生活最初的激情
梦见乌鸦 2018-10-15

“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部电影大概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为什么是《我要去远方》?,其实就是“心”的地方,无疑是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地震人题材的电影,《我要去远方》的故事很简单,就是通过描述地震监测工作者青春、成长以及充满担当精神的经历。


电影的主演都是新人,且视角年轻化,能看出该片有这一点的科普性质,深入这个我们不太了解的行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普及了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本片也用了详尽的笔墨的渲染以龙潭地震监测台台长安杰为首的角色日常,以男主角杨凯的经历作为对比,从而突出这些工作的艰辛。在这样的故事体系下,也突出了防震减灾行业坚守奉献的信念。


这是本片的基础核心,但在这个励志喜剧的深一层面,就是本文开篇那句被用到烂俗的短句,道理我们都懂,打算切合实际,那就难了。


这部《我要去远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矢口史靖的《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知识青年下乡的故事,主题大致类似,但侧重点不同,后者追求回归自然的慢生活,本片则是在这个山野田间,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青春、励志、热血和半治愈类型的电影,其实符合行业类型片的一大特质,乐衷于讲述新手被踩,菜鸟初飞,最终回归本真。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总有新意,回味无穷。比如矢口史靖的作品,从《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到《快乐飞行》,都是如此。


不难发现,本片的主人公,他们的初始动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项职业。显然,只有把冲动模式从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大义,下放到普罗大众的基本欲求,一部电影才会真的贴近和俘获观众,就像本片结尾,杨凯最终留在了这里。因为爱上了这份职业,也喜欢上了一位女孩。


类似心理机制的构建,要好过无数口号和动人事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谓之“接地气”。比如韩国的《国家代表》、台湾的《海角七号》,它们也在做一些破铜烂铁变废为宝的类型故事。




这部《我要去远方》同样如此,并没有为了励志而励志,也没有把地震人工作中的辛苦裱装起来。影片从头至尾都围绕着主人公来进行人物塑造,生活、内心的方方面面。没有刻意的说教和拔高,《我要去远方》在欢快惬意的氛围中,观众会先喜欢上主人公,继而对他们的身份——地震人产生尊敬。


很多电影教我们要往前看,要追逐物质金钱名利,就像爆米花片,植入的都是时装汽车奢侈品。可这部电影通过这样的故事,却告诉告诉我们,除了慢一点,你还得往回看,发现自己的内心的欲求。电影植入的是一些“务实也中用”的价值观,是久居都市的人类所无法体验的生命原始快感。不得不说,电影中的这样的隐藏主题,跟简单,屡见不鲜,但却屡试不爽。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