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碟中谍6》阿汤哥式福利:上爬下跳、倒数快跑、实惠玩命
梦见乌鸦 2018-08-31

看完《碟中谍6:全面瓦解》,这样的故事模式,这样的角色配置,以及阿汤哥在片中的表现,突然想起一个趣闻,来自当年NBA场外的真实故事:


1995年,桀骜不驯的“大虫”罗德曼在马刺捅了娄子,被波波维奇扫地出门,以几乎“白送”的方式去了公牛。到了公牛这位还是谁也不屌,当禅师杰克逊为大虫描述“三角进攻”理念时,罗德曼根本不屑一顾,并说道:“三角进攻不就是TM的最后把球给乔丹单打吗?”结果菲尔·杰克逊微微一笑,回复到:“三角进攻解决的就是,如何让乔丹单打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队人。”一句话让高傲的罗德曼心服口服,点头大笑。随后辅佐乔丹开启公牛王朝第二个三连冠。



这个故事核心不是罗德曼,而是“三角进攻”,禅师的三角进攻在NBA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一方面他用这套战术在公牛和湖人都获得了成功,几乎无人能及;另一方面这套战术非常复杂,只有禅师自己能玩的转,布莱恩肖、这几个徒弟混的都很惨,其他教练也对三角进攻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的是,菲尔杰克逊这套战术,依靠其他队员的挡拆和跑位,最后总是能让队里的球星在关键位置和时刻拿到球,舒舒服服的投篮或单打。这是令业界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靓汤的“三角进攻”

言归正传,之所以看完《碟中谍6:全面瓦解》,就想起“菲尔杰克逊和三角进攻”,虽然二者隔行隔山,但最终效果像是类似的,只不过本片中教练和球员是一个:


汤姆·克鲁斯就好比制定战术的菲尔·杰克逊,《碟中谍》系列就好比执行“三角进攻”战术的球队,而电影里的伊森·亨特,就是无所不能的乔丹,or科比。


因为这个系列,《碟中谍》系列的标签和风格模式,是独一无二的:


伊森·亨特是核心,他无所不能,但他的所为离不开IMF团队为他“挡拆传球”,最终在最该出现的地方、在最关键的时间由他一锤定音,而打造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制片人也是主演的汤姆·克鲁斯。


在这个CG特效满天飞的时代,超级英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就连简单的动作片也朝着《谍影重重》这样凌厉动作的平民超人,但《碟中谍》系列依然还保持着昔日传统方式和风格的特工电影,独而且依然能够振奋人心、让观众高呼过瘾。


这不仅仅是IP的力量,更因为《碟中谍》系列,是独此一家,汤姆·克鲁斯已成该系列一个符号与形象兼具的标签。这就让《碟中谍》系列成为有别于詹姆斯·邦德,杰森·伯恩这两位“JB”最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伊森·亨特不像007那样,偏重于符号化,有个人名就够了,这么多年换了好几位主演。伊森·亨特暂时没有换演员的可能性,就算阿汤哥不演,别人也演不了,因为从第一部,身兼主演和制片人双职的阿汤哥,就牢牢的把控系列的脉络,换个人都会变味道。


★其次,伊森·亨特也不像伯恩那样孤胆和无敌,这位身边有着团队维系,而且每次任务大多数都以失败为开端,最终惊险万分完成任务。这样的主角光环,宁愿没有。


不信?从《碟中谍6:全面瓦解》中,就能看到该系列的一贯路数。



▲“以人为本”的阿汤哥

高科技道具,向来是特工电影中标配,《碟中谍》系列也不例外,比如易容术就是IMF的招牌,来自当年剧版的设定无法更改,但自从阿汤哥接手电影版之后,每部里高科技产品,不但从核心变成了辅助,甚至有时候还出问题,几乎拖累行动。


最极端的就是第四集,包括脸模、吸附手套、磁力车等等所有的设备全部关键时刻掉链子,3D打印眼镜还被人识破了。


《碟中谍6:全面瓦解》虽然没有第四部那样极端,但脸模这回又出了问题,COS拉克失败(或许是大超故意这么干的),阿汤不得不真人亮相。后来好不容易脸模成功了一次,结果还被人给黑了。


所以这个系列,向来是强调角色主观能动性,团队之间的协作,以及主角的极限功能。


比如班吉,第四部影子墙差点穿帮,上一部开错了飞机门,这一部没开3D导航,说明什么问题?除了甘草设定之外,不是突出他学艺不精,而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黑科技道具根本靠不住,有时候甚至还会被道具坑。


最后完成任务的,绝对是否扣下扳机的,还是不要命的阿汤哥。



▲无后方作战

每部碟中谍都是无后方作战,不是众叛亲离、被诬陷,就是死领导。《碟中谍6》二者兼顾,又被诬陷又死领导。


所以大部分时间只能靠IMF自己随机应变,就靠那几个人的力量、以及时灵时不灵的黑科技道具,面对强大到足以颠覆整个世界的邪恶势力。这才叫“不可能的任务”啊,格外突出事件的突发性、曲折性,足以让几位瞬间懵逼的变故,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一不留神就来一次“极限运动”,屡试不爽。




▲足料任务

想起了成龙《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里那句著名的对白:


成龙:“(任务)真的这么简单?”

骠叔:“就这么简单!能去我也去了!”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套路大概也适用于《碟中谍》系列。各位可以回想一下每部电影,从伊森·亨特接到自毁任务那一刻开始,里面说的任务内容,跟电影结束前IMF所完成的任务,几乎不是同一款“产品”。。。


因为IMF会在任务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临时变故,会导致电影前后任务属性的大变脸,也从侧面决定了每一部的“不可能の任务”,期间必须伴随着IMF无数次的失败,最终不得不依靠玩命才换来的“惨胜”。


这就好比,本来只是一个打扫卫生的活儿,中途不小心弄倒了鱼缸,鱼缸里的水飞溅到电视上导致短路,迸出火花,引燃了窗帘,火势蔓延到厨房,煤气罐爆炸房子塌了。最终不但拿不到工钱,还得赔人家一套房。


这样大风大浪的过程,多刺激。


所以,《碟中谍》系列一向是很实惠的,不但能看到阿汤哥各种不要命的壮举,还“给的多”,一部电影的体量,其中所容纳的信息量足够拍两部电影了。




▲节奏不能再快

但就是这么大的信息量,因为曲折的剧情做陪衬,会让电影故事发展跌宕起伏。


以本片为例,基本10分钟一个坎,主角和小队人马,无数次遇险,每次化险为夷,还没来得及喘气,下一个变故接踵而至。如此大的信息量,导致内容被极度压缩,压缩之后的故事桥段,换来的是超快的节奏。


从伊森筹备“营救”莱恩开始,到营救中与警方周旋,再到偶遇伊尔莎进行二次周旋,直到进入地牢,关键时刻解除莱恩的追踪器,变脸把戏之后套出敌人实情,马上遭遇变故一同火并大战,目标逃脱,伊森不得不立刻跟随导航狂奔追逐,最终功亏一篑。这么曲折的故事,仅发生在半个小时之内。


毫不夸张的说,光是这些内容,拍一部电影也足够了。


虽然这些桥段设定,不乏刻意“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之嫌,但最大的优势就是保持了该系列快节奏毫无尿点的特色。所以《碟中谍6》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几乎一气呵成。


不仅高潮迭起,而且经历任务变故(失败)、角色定位临时变化(假扮他人)、遭遇新的难题等等,导致信息量极大,节奏极快,建议映前上厕所,映中别玩手机,否则错过关键信息,看不懂怨不得别人。




▲倒计时开始才是开始

最后,“倒计时开始才是开始”是《碟中谍》系列的一贯特征,就像每部开场那引燃的导火索一样,把引线启动之后才开始“任务”。


比如第四部导弹发射之后才开始解码,第五部和本片一致,炸弹引线开启之后才开始拆炸弹,而且本片最后还是个“三重任务”,跟《盗梦空间》穿越3层梦境的kick一样,三重任务必须同时完成,才叫刺激。


这样设定特色,就不用多说,本来节奏就很快,而且还是限时任务,这样更是紧张到透不过气来的争分夺秒,极大的刺激了观影效果,这就是好莱坞顶级娱乐体系的高档享受,你可以说这样的设定很刻意,但绝不能否定非常爽快的即时观感。



▲Up&down:玩命实拍

无需多言,从第二部攀岩开始,就是该系列的一贯卖点,所有人都在提,我这里就不浪费口舌了。


只是提一下:阿汤哥式“不要命”,是有特征的,就是up&down——要么朝上爬,要么往下跳。


纵观6部《碟中谍》,每部里至少要保留其中一种,第四部“Down”的任务交给了鹰眼,第五部和第六部,每集里两种都有!


▲《碟中谍5》趴飞机上天,跳大巴入水;

▲《碟中谍6》极限开伞,爬布道岩。


要么上要么下,或者上下都有,实惠管够!


然后,还要感慨一下,阿汤哥这种坚持实拍几乎不要命的“玩法”,不但是电影卖点,也算是一种执念。他这种不要命的行为,不同于成龙那种“玩命”,对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有着高度要求,年龄大了之后想玩也玩不成了。阿汤哥这里,在技术和工具手段的辅助下,玩得是真正的极限运动,要求的是胆量和魄力。


就像第二部的攀岩和第五部的扒飞机,在幕后花絮里,我们都知道阿汤哥身上有着安全缆绳,几乎不会出意外。但即便如此,你敢这样做吗!


还记得《碟中谍2》的花絮DVD中,吴宇森在拍摄伊森攀岩这段时,导演自己都不敢看监视器,又不是自己在底下吊着,但比自己攀岩还紧张,那么高的地方悬着,太吓人了。所以当《碟中谍6:全面瓦解》中阿汤哥离地小于700米开伞,亲自开直升机的穿越山涧时,靠的是多么大的胆魄了。


汤姆·克鲁斯的极限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只要阿汤哥还能动,“胆大包天”的他就能去完成任何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不可能的任务”,希望我们的小心脏能承受的住。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汤姆·克鲁斯与《碟中谍》系列,就好比菲尔·杰克逊与“三角进攻”了。


都是独一无二,除了他之外,谁都玩不转。IMF是一个团队,就像一支球队一样,队员各司其职。但其中都有一个无可替代的超级球星。伊森·亨特,就像公牛的乔丹,湖人队的科比一样,总能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最关键的位置,靠着一己之力,绝杀比赛。




彩蛋1,眩光画面

说下本片的画面感,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碟中谍6:全面瓦解》的画面,有着大量眩光效果,这样的效果影迷并不陌生,正是本片的另一位制片人J·J·艾布拉姆斯的特色。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星际迷航》和《超级八》,艾布拉姆斯对眩光效果的迷恋,就像迈克尔贝对爆炸的态度一样,都成为其个人标签了。


这样的效果,之前在艾布拉姆斯自己执导的《碟中谍3》里有过出现,但很少,之后就再也没有了。本片的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再上一部里也没有使用这种效果,但在《碟中谍6》中这样的眩光效果突然出现了,只要是夜间戏,尤其是开场,高光背景、逆光效果那叫一个足,白天戏份中,追车戏里车还开着远光灯!比《碟3》里更泛滥。


效果嘛,意外的不错,也是个人观点,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对于本片这样偏于传统的特工片里,出现如科幻片一样的眩光效果感觉如何。


PS,本片的摄影指导罗伯·哈迪(Rob Hardy),算是新人吧,是《机械姬》和《湮灭》的摄影。



彩蛋2,动作指导

电影里洗手间那场戏,跟阿汤哥和大超对打的那位,是本片的动作指导杨亮(Liang Yang),中国人,黑龙江杂技团出身,也学过武术,在世界巡回演出,后来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杂技团。


今这位在好莱坞担任动作指导和特技演员,偶尔客串一些动作高手之类的,主要是在幕后。包括跟艾布拉姆斯合作的《星球大战8》和《侠盗一号》等等,《碟中谍5》里也有这位,也是本片的动作指导,而且串了一个角色,出场不到3分钟,结果干趴下两位大咖。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