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贰拾•Dell新加坡贰)

惭愧…又一年过去了,以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次自己的博客。然并卵,良好的愿望并不能帮我把时间从工作和学习中挤出来,等回过神已然拖了一年。除了自己的精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己的很多观点也在不断迭代和变化,导致自己想写的东西不断被自己推翻重来,因为我希望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全面而严谨的思维框架。例如之前许诺要写的设计面试心得,在这一年间我在工作的策划和提案中又积累了有许多宝贵经验,而这些经验我需要时间好好回忆整理出来,从而导致难产。这使我想起了在芬兰制作自己作品集的那段日子,每天睡前都心满意足的看着自己做好的作品集佩服自己,但是每个早晨醒来又都觉得还是有很多缺憾…就是在这种没完没了的完善中,时间都溜走了…当然,收获的就是宝贵的经验。

这篇更新我不打算讲太多设计理论,更多的可能是最近一年的生活工作流水帐和一些心得,目的是让大家对海外的设计团队的工作方式和其他国家的设计师多一些了解。

首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Dell的设计中心,目前Dell的设计中心在全球有六个分部,在美国有三个,荷兰一个,台湾一个,新加坡一个。其中美国的Austin总部,新加坡和台湾负责所有硬件产品的研发,简单来说市面上所有Dell旗下产品都是由这三个部分的设计中心完成的。构成Dell设计的设计师们非常多元,来自世界各地。以我所在的新加坡团队除了新加坡人以外,还有来自法国,荷兰,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省,以及来自中国大陆的我,而我实际上是整个Dell设计团队唯一的中国大陆设计师,相比于之前在诺基亚和微软的经历比起来这多少让我感觉有点寂寞。好在新加坡这边设计师都是华人,另外还有台湾的朋友也算是老乡,接近的文化让我们还是能聊到一起。 

如之前所说,Austin总部,新加坡,台湾三个团队设计了所有的Dell硬件产品,不过部门之间也是有分工和侧重的。Austin和台湾主攻平台设计,说简单点就是笔记本,台式电脑或一体电脑这种能装Windows的设备,而那些不能自己装载系统(windows)的产品全部由新加坡负责,比如显示器,打印机,投影机,键盘,鼠标,硬盘,音响,耳机,扩展坞等各种PC周边的配件。刚来这个团队的时候我多少有点失落,因为以前自己是做智能手机的,尤其是在诺基亚微软的平台,每一款设计都是爆款,设计曝光率无论是在媒体还是街上能看到的用户都很高,而在Dell这边做的产品都是围绕在平台周围的产品,给我第一感觉就是不高不大不上…然而随着对公司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周边的产品对Dell这种巨型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会左右笔记本PC等平台的销量。因为对于Dell这种体量的公司来说,竞争已经成产品对产品升级为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相对于一款同样性能的独立产品而言,如果用户买一款产品的时候如果他知道在这款产品背后有成熟的配套服务和配搭的话,他必然更倾向于后者。而电脑周边的这些产品就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关键,在公司内部看来也是三大支柱硬件产品分类之一。

为了让大家有个直观印象,给大家看几款我们比较有代表性在17年发布的产品(全年加起来应该有2,3十个产品),其实这些多数是16年甚至15年就开始研发的,而我们目前正在研发的大批产品会在18年上市,其中外星人产品的设计过程非常有代表性,以后有机会我会分享。

(按顺序,外星人系列显示器,键盘,鼠标;高级键盘鼠标套装KM717,8K分辨率高端32寸显示器UP3218,43寸曲面宽屏显示器P3418,模块化移动电源+充电器PH45W17)

以上是我们团队工作的简单介绍,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外国设计师同事和在Dell工作的见闻。

在新加坡工作,同事里比例最高的自然就是新加坡人。我认识的所有新加坡设计师都是清一色的华裔,据他们说,虽然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华裔以外还有不少印度的种族和马来族,但是做设计的几乎全都是华裔。新加坡华裔都比较重视中文教育,所以他们中文水平都相当不错,从口音上来说甚至比中国南方很多地方的还要标准,只不过一些近些出现的新词和新闻联播里的会出现的词汇他们不太会说,私下聊天的时候我们多半会用中文沟通,但经过我两年的熏陶,他们的中文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不过一般在工作的时候大家都会切换成英文模式,一方面是有听不懂中文的同事,另一方面,英语还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很多专业的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是要靠英语才能说明白。新加坡人的做事风格也很有特色,就像他们的语言一样中西混搭。这边的几个新加坡同事都是土生土长在新加坡,但他们的父辈或者爷爷辈祖籍都是中国南方福建一带,虽然经历一两代人,但中华文化还是深深地烙在他们的点点滴滴,比如勤劳,上进,孝顺,重视家庭和睦团圆,中国各种传统节日他们比我还清楚(惭愧),工作也是很拼,加班对做设计的我们来说虽然已经是常态,但在这办公室里我在加班时间上是甘拜下风…这一年里我只有少数几次是最后走的,但我想也正是新加坡华人这么能拼才让新加坡从东南亚脱颖而出的吧。不过作为纯正的中国人来说我能明显的感觉到他们的不同,不同在于他们比较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更自信,这颇像欧美的风格,人与人平等,有话直说,相对于尽量回避冲突的中国式关系来说,他们容易给人一种对抗性很强的感觉,甚至跟上级的相处方式有时也颇为强硬。除了中西混搭之外,新加坡同事们做事比较谨慎,对犯错误和风险特别敏感,据我观察这可能是因为国家太小,资源太少造成的。咱们中国有句俗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今天在这公司干不好换个地方还能干。但对于一个比北京朝阳区大一点的国家来说这说法不成立,以工业设计这个工作为例,全国可能就几家公司几十个岗位,好的岗位更是屈指可数,所以任何错误都可能对整个设计生涯造成深远影响;而且全国设计师基本都互相认识,如果口碑臭了基本不要混了…这一点我对他们表示深深同情,国内有的企业一家公司的设计团队规模可能就超过整个新加坡了吧…干的不开心咱可以跳…

在设计方面新加坡也有很多跟中国不同的地方,在新加坡这边的教育体系里面,工业设计大学的学位还是近些年的事情。在这之前工业设计属于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我身边有不止一个同事就是拿的工业设计的文凭(Diploma)就开始工作了,我所说的文凭是在咱国内相当于职高或者高职的一种东西,如果想拿学位(degree)需要在大学才可以,而在我国基本都是大学毕业同时拿到文凭(Diploma)和学位(degree),这让我一直分不清两者在我国到底有什么区别。不给过根据我的观察,我国大学(至少是我的大学)在大学阶段学习的东西基本跟新加坡职高差不多的,都是手绘建模渲染这种基本功和浅显的设计理论。而近年新加坡出现的大学设计教育比较少涉及到基本功培养,更侧重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基本功需要同学自发学习,他们的毕业设计通常是几个人以小组单位做众筹项目(Kickstarter),要想顺利拿到好成绩毕业确实不易。但话说回来,通过这两年带过几个NUS(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习生我感觉这一套设计教育似乎也不是很理想,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和基本功就开始研究设计理论并做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经不住市场和用户的推敲,很容易做出脱了裤子放屁的概念,美感和其他基本方面更不用提了…我个人认为新加坡大学的设计教育更适合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有过实实在在的经验积累作为素材才能从理论的学习中升华自己的专业素养,否则很难和拿职高文凭但的有经验的设计师竞争。(美国ACCD招生据说必须要有工作经验,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样考虑的)所以说学历不出众的小伙伴也不用太纠结,在NUS这种亚洲乃至世界都算顶尖的学校出来的设计学生也有不着调的,各位有的是机会在工作中赶超…

说了那么多新加坡设计师的工作和专业现在来说说生活,来了新加坡以后我最郁闷的一件事情就是买东西,在国内网购把我惯坏了,在这边痛苦了好一阵子才恢复出门去商场买东西的习惯。新加坡的零售业异常发达,出门全都是买东西的,大商场小商店到处都是,但能选择的东西和价格跟淘宝京东之类的网购平台差天边去了…唯一慰藉就是每次家人来新加坡帮我一两箱淘宝买的货物。但对于没有在国内用过淘宝的新加坡人来说,淘宝已经是神器了,我这边同事从年轻的到岁数大的都热衷于淘宝…他们因为是外国人所以有很多限制自己不能开户,就借助当地的淘宝代购服务,就是你选好商品发链接给代购,然后代购帮忙你买到新加坡…当然,要负担客观的代购费和邮费,最令人发指的是货运基本都是海运,到货都是一两个月为单位。作为一个资深网购买家,不能第二天到货算什么网购…我的尊严不允许我跟他们同流合污…不过看到他们对半吊子的淘宝情况下还乐死不疲,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中国日渐成长的影响力。除了热衷淘宝以外,新加坡同事们还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比较会给自己找乐子…时不时去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之类的国家的旅个游,不过仔细想想跟我开车去郊区玩差不多一个意思…都是一俩小时的路程。业余时间也比较热衷锻炼身体,每周四下午大家会组织长跑,时不时几个同事还去跑马拉松,最夸张的是办公室还有人前两年完成了超长标准的铁人三项…偶尔同事们还会组织打乒乓球,羽毛球之类的活动,有趣的是任何运动别管什么水平,他们一定都有一套专业的行头,回想起小时候胡同里拿板砖当网配没胶的木板子就能打比赛的同学们,他们真是弱爆了,然而作为宅男我并没有能为国争光…

除了新加坡人以外马来西亚华人在同事里面是占比最高的人群,说起来新加坡曾经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大概半个多世纪以前跟马来西亚和平分割,据说是因为新加坡本身穷而且还是少数民族(华人)聚集的地方,于是马来西亚将这个包袱甩开由华人自生自灭。然而还有大量的华人留在了马来西亚,由于现在新加坡俨然已经发展成东南亚最发达的地区,有能力的马来西亚则大量的移民过来这边,毕竟在马来西亚做少数民族的滋味不好,另外马来西亚的城市跟新加坡比起来有种二三线城市的感觉,我有去过新加坡隔壁的新山玩,从新加坡出境到马来西亚入境的大厅和公务员办事效率就能感觉到两国差距之大…在设计中心里面有两个马来西亚的华裔同事,目前一个已经入籍新加坡另一位也是永久居民身份,能来到这边定居的他们都相当努力,在马来西亚都属于出类拔萃的类型,尤其有一位跟我要好的还是南洋理工的PHD(好像是博士学位)…令我吃惊的是,他们在马来西亚完全都是华语教育,唐诗文言文中国历史比我都强,经常给我讲点我都不熟悉的中国历史典故…可惜的是在马来西亚华裔是被排挤的民族,考试双重标准华人都是Hard模式,这也是导致华人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团队里还有几个欧洲的同事,两个来自法国,一个来自荷兰。这些来自欧洲的设计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信,而且很擅长沟通和演讲。语言的隔阂并不能阻止我们成为朋友,尤其是法国有一位法国的前辈Et,每天吃午饭都给我们讲他几十年如一日撩各国妹的所见所闻,让我不由得对法国男人撩妹的功力献上膝盖。不光撩妹厉害,Et设计之路也是传奇,最让我意外的是之前的工作是在意大利的Pininfarina(设计法拉利的公司)做设计的…手绘的功力相当暴力,能跟这么厉害的设计师做同事我表示很开心。另外一个法国人是几年工作经验的新人,但他也很传奇,他是手持法国和香港双护照的混血(原则上是不允许的,但因为两边互相不知道所以一种蒙混过关),他成长主要在法国,长相也是遗传了法国母亲很老外的脸。最让我吃惊的是他居然不是学设计而是学结构设计出身的,由于喜欢设计自己攒了作品集找的工作,Dell是他第一份设计工作,开始的时候是以3D建模师的是职位招进来的,在工作中他一直向设计师的方向努力靠拢,终于在两年之后转正成为ID,这顺利的转行在我职业生涯里实属罕见,不过至少说明了转行做设计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身为法国人长得又高又帅自带撩妹光环,平时挺沉默一人总能跟陌生妹子说上话…

我们在新加坡的团队大老板是一位非常资深的日本大叔,说他是大叔因为比我年长20多岁,论辈分可以叫叔叔了,在Dell他是前几位加入的设计师,在团队里是元老的地位,在不同时期分别在美国总部,台湾,新加坡做设计总监,直接汇报给Design团队SVP。他的设计生涯要从我穿开裆裤的时候开始算了,是我见过最资深的设计师之一,他儿时就随父母在美国和日本两国之间旅居,练就了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对设计的理解也是混合了两国风味,有着日本人对设计贴心人性的执着,也兼具美国人对设计务实粗犷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已经做多年管理,但是依然对设计有不减的热情,而且不吝惜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是团队每个人都信服的对象,对我来说更是Mentor(可以简单理解为导师)一般的存在,也是他当时直接发邮件把我邀请进Dell的。当然,他的管理风格还是比较接近日本的…为此大家没少加班,多少有点吃不消…不过话说回来在哪做设计不加班呢?

在新加坡的设计团队里并没有美国人,但作为美国公司,还是会跟大量其他部门的美国人或者Austin那边的美国设计师合作。美国同事的风格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较大胆,主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这种风格优点是容易激发创新,也比较能带动其他人的热情,但是对过多的观点进行过滤和甄选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具体的情形我以后有机会在介绍。就美国公司文化来说我认为介于亚洲和欧洲风格之间,相对于亚洲公司来说比较注重员工生活工作的平衡,但相对于欧洲公司动不动就把对员工人性化作为核心来说又相去甚远,同时对员工绩效和公司业绩又有不低的要求,让大家保持在一定的压力之下,这种学习亚欧两家之长的风格可能就是美国公司的制胜之道吧。

说到美国人重视绩效,不得不提一下Dell在管理创意人才的系统。Dell的管理团队在让员工工作目标跟公司目标契合上面做了不少功夫,每年集团的CEO会给公司定一到多个目标,这些目标会被层层分解直至每一个员工,就连最难管理的设计团队也不例外。设计团队比较特殊的就是每个人的年度目标是根据个人量身定制的,需要根据自己能力和工作跟上级讨论制定,除了会影响将近之外,这种很具体的目标设定对提升个人效率也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当不忙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还有什么可做的而不是全身心休息了。这边有很多可以供其他设计团队学习的知识点,篇幅有限就不具体说了。

美国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愿意培养员工,每个团队每年都会花费不少钱在员工培训上面,我说的培训不是那种出去玩一下做个拓展运动那种洗脑式培训,而是针对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比如培训沟通能力,个人管理,演讲能力等课程,找到的老师也都是十分优秀的培训师(有一些甚至是在TED露过面的大师),这两年里通过培训我也受益匪浅,尽量在日常工作中实践,一方面锻炼了自己,一方面公司也从我的提升中受益。除了提供务实的培训以外,Dell设计中心还会为设计师量身设定短期和长期的提升目标,这个提升目标跟上面说到的年度工作目标不同,不是针对于设计师对公司的贡献,而是针对设计师自身能力的提升,而这个提升直接关系到升职和工资。在Dell设计中心,每个级别的设计师都是有明确的能力标准的,这些能力从硬功夫到软技能都又包含,越是高级的设计师软技能通常要求越高(当然硬功夫肯定是扎实过硬了的)。设计的软技能,说的粗糙直白一点就是“把事情办成”的能力,但仔细分解会涉及到沟通,演讲,商业,逻辑,分析,甚至人际关系,这些能力乍听起来似乎跟设计没什么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想让百万甚至千万单位销量的产品根据自己想要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设计方必须要能把握和润滑上百人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团队,而这些软技则是必不可少的,相对的缺少了这些技能,设计就容易被其他部门所左右,让产品和公司陷入一个内卷化的怪圈。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我都还在学习的知识,篇幅有限,有时间再说吧。

以前在国内听过不少人说中国人在国外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有天花板效应,经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确实有这么个现象,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美国公司对中国人的不公平,相反是我国人民对美国人的歧视。因为我们很多我发现我们华人很难从骨子里面认可欧美文化和做事方式,中华文化比较强调君子的品德有很多低调,修身,务实的成分,讲究说话严谨掷地有声,这个跟美国人张扬提倡表达的个性天然不符,我个人并不认为哪一种更好,但是华人的行为方式已经刻在我们的意识底层,就算我想融入美国文化最终很可能也是个半吊子,而这种文化的不符体现在我们的每个行为和决策之后,让我们跟美国公司和美国老板穿不了一条裤衩,自然很难进到高管的行列。就像有时候跟美国同事做同桌吃饭,我跟他们聊乒乓,他们跟我聊超级碗——驴唇不对马嘴。

以上就是我对设计团队的一些分享,对于我自己来说,今年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5个产品(18年初才会上市),目前工作的重头戏是Dell新一代产品的设计理念和语言的开发工作,通过做这个项目我学到不少东西,对设计的理解也在渐渐的深入,相比于之前为手机一款产品做出不同价位的理念和语言而言,由于Dell产品群庞大而且产品之间差别极大所以理念和语言开发充满了挑战。希望明年能将这个工作完成,能给今后几年的产品开个好头,也希望自己有更多空闲时间学习和更新博客。

(图中是我的座位)


20171206


推荐文章
评论(22)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