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唐朝以胖为美的假象
悦读教育 2019-08-18

1

“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是谁说的。对此心里一直心存疑问,“百度一下”却也一无所获。许多帖子引称是“专家”所言,却无一具名,也不知是李专家,还是张专家,无从考证。

暂不管是谁说的,就全当是“不愿具名的人士”吧,只看看他们所谓“唐朝以胖为美”的依据,就觉得不太靠谱。

总结一下,认为“唐朝以胖为美”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唐朝的两个最著名女人——武则天和杨玉环,都是胖的。

2.唐朝的仕女图和佛教题材的绘画与塑像,人物都是胖的。

3.北宋苏轼有过著名的“环肥燕瘦”之说。

4.李皇家族有鲜卑血统,这种少数民族就爱胖。

看起来理由还是很充分的,但细究一下,哪一条都站不住脚。

2

从流传下来的画像和塑像来看,武则天确实是胖的。但问题是,画像和塑像所记的,是武则天的中老年时期,而不是少女时代。武则天被选进宫时,难道也是胖的吗?不太可能吧?虽然没有证据,但从常理上说,武则天进宫时一定不胖,后来胖了,纯粹是中年发福。

有人引史料武则天“方额、广颐”,以证其胖。可是,“方额、广颐”说的是脸,而不是身体。“方”言形状,“广”言大小,合起来顶多能说明武则天脸大,绝对说明不了武则天身胖。脸大而身细的女人多着了。

实际上,这些人误解了史家记武则天相貌的意思。史家记武则天“方额、广颐”,不是为了让后人知道她胖,而是为了说明其有帝王之相。史书上除了说武则天“方额、广颐”,还同时说她“龙睛、凤颈”,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

而说到武则天的“方额、广颐”,就不得不提一下古老的相面术。

相面术在我们古代很早就有了,春秋时期已经十分完善。该专业认为,从脸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命运,称“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脸型命好,是福相、吉相。

天庭指上额,地阁指下额。所谓“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通俗地说就是脸方且大。而这里又特别强调上额,称为“额定前程”。《神相全篇》上说:“头小面窄,到老孤厄;额大面方,到老吉昌。”

武则天的“方额、广颐”,无疑就是“额大面方”。而她也果真“到老吉昌”,但这肯定只是一种巧合,因为她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是“方额、广颐”,却未得寿终。

3

再说杨玉环,也是大脸盘子。画像上的杨玉环胖,其实和武则天是一样的道理,也是入宫后发福所致,而其刚入宫时肯定不胖。这样说绝非空穴来风,有诗仙李白为证。

李白曾奉诏作诗赞美杨玉环,这就是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其第二首中有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赵飞燕是瘦美人的杰出代表,这一点天下皆知。所以,此诗足可证明杨玉环当时并不胖,因为如果胖的话,则李白比拟严重失当,显得诗仙没水平不说,还可能会被当成一种反比式羞辱,要掉脑袋的。

李白狂是狂了一点,但还不至于狂到敢当面羞辱皇帝老婆。实际上,当时的他正春风得意,是在真诚地拍马屁呢,只是拍得很有艺术而已。

宫女们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刚被选入宫时,必然个个苗条,只不过脸大而已。这说明一点,即“方额、广颐”可能是唐朝选宫女的标准之一。这很好理解,朝廷自然要选那看起来面善、有福的,不可能选那种看起来面恶或者是受罪命的。按常理来说,朝廷选宫女不大可能以胖为标准,因为你很难想象朝廷会选一批小胖妞进宫。再者,杨玉环受宠后,只听说“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却未闻生女还要喂给胖。

这些宫女入宫时,年龄都很小,十几岁左右,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胖的。而入宫之后,生活好了,年龄又渐渐长大,自然就会发胖。

细看唐代仕女图,所谓胖的,看起来年龄都不小,绝不像妙龄少女。另一方面,宫廷画家作画,都是歌功颂德的,画仕女不是为了表现仕女美,而是以画纪事,或是表现宫廷生活。

4

以苏轼的“环肥燕瘦”之说,来证明“唐朝以胖为美”,更是荒谬。“环肥燕瘦”只能说明环肥、燕瘦,仅此而已。

苏轼的原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意在表明肥瘦各有美处,而不是为了说明汉代喜欢瘦、唐朝喜欢胖。“环肥燕瘦”一说,顶多能证明汉成帝与唐玄宗两个人口味不同,而绝不能上升到证明两个朝代的审美观不同。

关于佛教画像与雕塑的胖,也好理解。这些艺术品描绘形象,多是为了表现“善”与“福”。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正是人们常说的一种善相与福相,所以这些艺术形象,理所当然地应该是“额大面方”。

而绘画与雕塑都讲求比例,上面脸一大,下面身子就要随之而大。这样一来,整体就显得胖了。但是生活中的人可不都是按比例长的。如果画成脸大身细,就显得不怎么协调。对于佛教来说,那种“胖”的艺术形象给人一种庄重与慈善之感,有亲和力,有号召力,能让人们产生信赖。最后,李皇家族确实有鲜卑血统,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北方少数民族喜欢的是高大、粗壮、健硕,这和胖并不是一个概念。退一步说,就算李皇家族喜欢胖,这也不能说明全国人民都跟着喜欢胖,尤其是南方人。虽然肯定有跟风的,但对于选老婆,恐怕还是更注重个人感觉。

5

反过来,倒可以找到许多证明唐朝人喜欢苗条的证据。

《次柳氏旧闻》记载:肃宗李亨还是太子时,遭李林甫陷害,郁郁寡欢,唐玄宗“即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细长”无疑就是苗条的意思。喜欢胖的唐玄宗,居然给儿子选苗条女子,这不合常理,只能说明一点,他并不真正喜欢胖。至于环肥而受宠,说明杨玉环争宠固宠手段高明。或者说明两人感情却是很深,白居易的《长恨歌》所言不虚。

此外,有很多诗句也可以佐证唐人喜欢苗条。诗人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其审美观通常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意识。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这是杜甫的诗,虽然是写柳的,但其以“十五女儿腰”作比,却显示出对女性的一种审美取向,这也说明当时的少女多是苗条的。而《丽人行》中描绘丽人“肌理细腻骨肉匀”,不仅印证了杜甫的这种审美观,也表现出当时社会上并不以胖为美。所谓“骨肉匀”,就是苗条匀称、不胖不瘦的样子,如果以胖为美的话,则应该到处都是胖美人才对。

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更是出名。樊素和小蛮是他的两个宠姬,可见他也是喜欢苗条的。他的《和春深二十首》中,也有写苗条女子的诗句:“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多有描写美女之作。他的《杨柳八首》之三中有这样一句: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 从中可以看出,“细腰”已是美女的代名词。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杜大才子,不仅以诗得名,也以好色出名。在对女性的审美上,他是很有讲究的,最喜欢“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类型的女子。“娉娉袅袅”即是苗条也。

其它的还有,李贺《将进酒》中的“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刘希夷《公子行》中的“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等等。唐诗中还多次出现“小腰”“腰细”“纤腰”“楚腰”等词,与“细腰”义同。

总之,说“唐朝以胖为美”并不准确,很值得商榷。而事实上,人们只要一论“唐朝以胖为美”,就拿杨玉环说事,这不过是一种思维定势,以为皇帝爱的,必然是天下也跟着爱。然而北齐后主高纬爱当乞丐,却不是天下人都爱当乞丐;明熹宗朱由校爱做木匠,却不是天下人都爱做木匠,还有的皇帝是个同性恋,天下人……

欢迎进入书海泛波阅读更多好文章

欢迎进入生活妙悟阅读更多好文章

欢迎进入七彩故事欣赏更多好故事

欢迎进入教育慧思阅读更多好文章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