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企业如何招聘到适合的人才
玲珑雪菲 2019-08-20

 “金九银十”的招聘季即将到来。选人难,选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更难。企业不是苦于招募不到合适的备选人,就是苦于在一大堆的应聘者中挑花了眼。常常是面试进行了好几轮,笔试题、测评题做了一大堆,但那位看似八面威风、手握“生杀大权”的面试考官,还是举棋难定:生怕看走了眼,选错了人,对不起老板,对不起公司,对不起同事,也对不起应聘者呀!把守公司人员的入口关,责任可是重于泰山啊!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员才是企业心仪的员工呢?如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从众多的应聘者把他们遴选出来呢?



·把握人才选聘的两条标准

首先要明确人才选聘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简言之,选聘成功的标准就是人员到岗后,能够很快地融入组织与团队,很快适应工作,很快创造出所在岗位理应做出的价值,并且有发展潜质,稳定性高。能够胜任工作,说明人岗匹配度高;能够融入组织与团队,说明认同企业文化,认同组织特色,与组织的匹配度高。这两点,正是保证人才选聘成功的两条重要标准。企业在选人时,必须两条甄选标准并重,才能选出真正“适合”的人才。

 

1、人才的知识、技能特点与岗位的匹配性

企业在招聘时,最关注的首先是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技能特点、实践经验,以此来判断与岗位职责要求的匹配性;岗位适应性高的人才到岗后上手快,培养周期短,培训成本低,可以很快渡过适应期,很快做出业绩企业创造本岗位所应做出的价值。这对任职者本人也是一种鼓励。


2、人才的文化和价值追求与组织的匹配性

企业中能力杰出、业绩优秀的人才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更会给其他员工造成不良影响。究其流失原因,主要是人才不认可组织的文化以及价值追求。因此,成功的人才选聘应该关注人才对组织文化、价值追求的认同程度。

· 人才个性特点与团队结构的兼容性

能力强、业绩好、认同组织文化的人才,也不一定就是企业最合适的人选。能力突出的新聘员工因风格、个性与团队或上级主管差异太大而导致工作气氛紧张,团队合作不睦,最终不欢而散的案例也并非个别现象。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人才拟任职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思维方式等。强调人才与其拟任职团队的兼容性,可以提高新人与团队成员的磨合速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部冲突,有利于营造和谐、合作团结的组织氛围。

· 胜任素质能力模型:定义企业心仪的员工

要建立完善的招聘体系,确保甄选出适合岗位要求的任职者,企业就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类型、特定的发展时期、业务重点、经营战略等自身特点建立起 人才素质能力模型。通过素质模型的建立,就能确定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特征、高绩效人才的素质特征,从而为人才招聘提供较为客观的标准。
所谓素质,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
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具备的技能特点类型及掌握的程度。

要建立完善的招聘体系,确保甄选出适合岗位要求的任职者,企业就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类型、特定的发展时期、业务重点、经营战略等自身特点建立起人才素质能力模型。通过素质模型的建立,就能确定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特征、高绩效人才的素质特征,从而为人才招聘提供较为客观的标准。
所谓素质,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
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具备的技能特点类型及掌握的程度。

素质能力是一个人能做什么(知识、技能、经验)、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动机、性格)的内在特质的组合。
知识、经验、技能是保证与岗位要求匹配性的、外在的素质能力,易于评估与测量。
角色定位与自我认知、价值观、性格、动机是潜在的素质,很难进行判断和识别;但正是这些潜在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人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决定了他与团队的磨合速度。
如果没有正确的求职动机、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那么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这个人将来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大。
所以选聘一定要将应聘者的外在素质与潜在素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

企业要想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发现自己“心仪”的员工,首先要清楚“心仪”员工的选择标准,即根据组织特色、岗位特色确定拟聘员工的胜任素质能力模型,然后综合运用测试方法,多维度考察应聘者,才能保证选聘的成功。
企业也可以使用人啊人·T12人才测评来查看员工的动机需求与天赋等。招到自己心仪的员工。
 
(内容来源于网络)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