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关于"井观”计划的一些后续想法
aheadlazer 2019-03-26

“井观”是对未来城市形式提出的一种构想。

最早这个构想只是出自两个设计系学生的闲聊,当时两人聊得兴起却没有记录成文本。时隔多日终于有心起笔把闲聊的大体内容回顾一下,并附上一些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部分“井观城市”概述

提到城市,就不得不先说起城市中的建筑,虽然城市还拥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构成和意义,但建筑无疑是构成城市的核心。

而建筑中与人联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住房。

相信在现代没有哪个人会对住房感到陌生。

住房是每个人社会生活的基点,但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点,住房的概念包括但不等同于房屋自身。只有符合“居住”这一属性的房屋才符合住房的概念。

甚至,住房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在房屋这个框架中。

退一步讲,即使是流离失所的人临时扎起的帐篷,也在普遍意义上符合住房的定义。

那么井观对于住房这一概念提出了什么样的看法呢?

在井观的设想中,所有天井城市中居住的居民都拥有一间自己的独立住房,这间住房不仅仅体现在客观实体上,它也同时是一组与居民身份认证系统绑定的代码。如果住房的物理实体因为不可预期的因素损坏,居民可以凭借这组代码直接更换同规格的住房。

而相对应的,这种住房的物理实体也自然与我们理解中的“房屋”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这里,天井城的居民们居住的住房是一种统一尺寸规格的厢体。

这种厢体可以藉由轨道交通系统像集装箱一样进行高效便捷的运输,至于这里提及的轨道交通,则是天井城市构成的另一大部分“交通”,在之后会详细提及。

前面说到天井居民的住房是和居民身份认证绑定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车厢”,而在城市管理规则上不允许交易车厢,这就导致了所有人的居住面积在理论上都是同等、限量的。

这看上去似乎非常的荒唐,因为现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更大,更舒适的住房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宣示自己的财富积累。如果这时突然限制所有人的住房条件使其同等,难免遭致非议。

如果仅仅是这种简单的平均主义,井观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井观厢式住房的核心不在于平均,而在于分享。

每个人的住房面积虽然有限,但是这种特殊的厢体支持在六个主要朝向上与其他厢体进行拼接。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选择牺牲私人空间,将厢体接入其他厢体的集群,例如加入一个大型社区,你的居住面积就会成数十倍的规模增长。

亦或者,选择放弃单身贵族的身份,去恋爱,去结婚,生子,以家庭为单位共同生活,你的居住面积同样也会成倍增加。

当然这其中也有鼓励生育的用意,因为接受登记的居民从一出生起就会被赋予身份代码和一间厢体。这意味着子女数量越多,家庭总住房的面积就会越大。

此外在讨论居住面积拼接的时,我们必须要考虑拼接前后住房内私人物品的摆放处理问题。在基础设想中,每个厢体应该保留一个个人储物区域,但是在随后的发散思维中,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在不同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下人们对于私人物品这一物质形式的态度也将是不同的。

例如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人物品的概念就被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抹除了,而在经济水平相较落后的社会形式中,即便是居住在集体环境里,因为考虑到财产不均带来的社会安全隐患,保留私人存储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赛博朋克的整体框架下,传统物质财富则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状态,即无法完全脱离却又不过分需要,绝大部分的个人资产被数据化,只有与物质生存最紧密相关的部分以实体的状态呈现。所以在这一前提下,个人厢体应设有私人储藏空间,但并不需要较大的容积去满足需求。

以上就是关于天井城居民住房部分的简单介绍。

除了住房,城市中另一个主要建筑类型就是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的涵盖面非常广,但顾名思义所有的公共建筑都有着“公用”的属性。且正因为公用,所有公共建筑在空间尺寸上就有容纳大量人口的硬性要求。

虽然之前提到,普通居民个人厢体互相对接可以形成一个混合建筑,但很显然这种建筑形式既不稳定,又离公共建筑的规模相差甚远。如果人们需要用个人厢体去搭设公共建筑,就需要更宽敞的空间来存放个人生活中并不常到的大型公共设施。

这个时候,在不改变居民本身住房容积的前提下,公共建筑的组建就需要一个更合理的平台去承载,我们在天井项目中称这种公共建筑平台为“基站”。

基站由主框架和功能模组组成,主框架预设具备在轨道交通系统上进行机动的能力,以及配备可以与复数个人车厢对接的停泊区。

从技术角度来说,基站就是一个大号的个人厢车,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装载不同的功能模组,例如医疗基站就装配着标准医疗模组,维修基站就装配标准维修模组。

基站的使用权属于城市管理中心,基站的数量,类型,规模,都由当前居民的动态需求决定,管理中心并不直接参与基站的组建和调配,仅在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的时候进行人工干预。

说完了个人厢体和基站,就要提到天井城市中唯一相对固定的建筑物,位于整个城市建筑体系核心地位的城际轨道塔。

这种建筑相对于其他扁平的建筑群落,显得十分高耸,城际轨道塔主要用于运送需要进行城际移动的厢体,因为地表低层轨道一般用于城市内的交通运输,所以城际轨道被架设在相对较高的高度以确保驱动厢体高速移动时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在大陆的核心城市还有更为庞大的洲际轨道交通塔以及连接到近地同步浮空平台的电梯轨道。

但总的来说这些类别的建筑性质都是为轨道交通服务的交通枢纽。

其外,在城市周边还有为城市提供各种工业产品的制造车间,用于开采资源的勘探开采中心等建筑群落。但这些建筑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城市建筑,所以在城市建筑这一部分的阐述中暂且不详细讲述此类建筑。


讲完了建筑部分,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天井城的交通系统。

这一部分的视觉实现虽说非常困难,但结构反而非常简单易懂。

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就是由大量磁悬浮轨道组成的网络。轨道的主体磁感材质是软性的,可以由牵引头和节点组进行快速铺设。牵引头本身是一台不依赖轨道进行移动的复合驱动方式载具,它的铺设模组中可以存储大长度的磁轨软管,以及用来阶段性固定软管的节点组。节点组本身拥有一定的机动能力。

在必要情况下已铺设的轨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由节点组抬离进行位移,或者由牵引头进行回收。

轨道道路可以驱动的车厢组规模与轨道软管并排铺设密度直接相关,为了驱动基站,一般需要四条或以上并列的磁轨。

某些外围城市地区配备了特殊的牵引基站,在基站的平台上装载了大型的铺设模组和复合驱动底盘,专用于在轨道稀松的地区快速铺设交通节点。

轨道交通的基础单位主要是居民各自的拥有的厢体,各类公共基站,还有城市管理中心的特殊厢体。

处于非停泊状态待机的个人厢体,可以由所有者签署货物运输协议,被城市物联网指挥系统征用为运输厢体,厢体外部会挂载用于运输各种物资的标准货柜。货柜不由个人所有,是城市管理中心的公共财产,如果居民需要运输物品直接可以在物联网系统上发出运输申请,货柜的调配将由系统自动完成。


第二部分  关于“井观”的一些发散思维

在之前的部分,我出于无奈用流水账的文笔把“井观”的大体设定讲述了一下,作为第二部分的参照。

现在我要讲述 的第二部分才是本文的正题,但由于从这里开始的文本完全出自我一人之手,可能会带入过多的主观意识有失偏颇,但同时相对的,文风也会有趣生动一些,希望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会喜欢接下来的内容。

part1:蚁穴与井底之蛙

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E. Lovelock)提出了一个理论——盖亚假说,将地球及其生态圈假定为一个超生命体。“盖亚”的存在就是为了进化,而这种进化的前提就是地球上各物种,通过互相影响作用,实现物种之间和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而如果出现违背这一趋势的情形,“盖亚意识”会通过各种宏观手段对其进行调节。而这个意识本身是由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意识集合而成的。

这个理论听上去很美好,充满了和谐与爱。但是却不能使所有人信服。尤其是热力学狂信徒们。即便是如此伟光正的盖亚意识也无法阻止熵的不断增加。





(因为我是直接在lofter上进行文本编辑,所以我会阶段性的提交文章并进行不断修改)

——施工线——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