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这首十六个字的《箜篌引》,写出了世间最深的悲怆与决绝
子不语 2019-11-07

《箜篌引》是《相和歌辞》之一,最早读这首简短的乐府诗是在梁实秋的《论毅力》一文中。短短的十六个字,有人物、有地点、有事件、有结局,有情感。于是细细品读这十六个字,几乎坠泪,不由感叹作者当时的悲怆与决绝。

乐府诗集中说:《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它的主题,乃是不顾一切的疯狂与注定的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这种做法就格外使人颤栗。命运的陷阱,死亡的冲动。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作无望之极的抗争。

首句是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次句是质疑。一个竟字,道出了一种惊讶。为什么渡河?既然知道渡河必死无疑,可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让他不顾生死毅然而行?

三句是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不渡河的理由有千千万,但是这千千万理由都抵不过一个渡河的冲动,因此不得不渡河,悲剧也是注定要发生的。尾句是追思与感慨。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

想象一下,在哪波涛滚滚的江边,波浪滔天,江边一位白头发的癫狂之人,明明知道渡河的生还希望极其渺茫,甚至必死无疑,却依然执着的渡河而去,这是何等的悲怆与决绝。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或许会被说成疯子或者是傻子,可是有时候这样的一些人更值得尊敬,因为他们执着的坚守的或者是无畏的追求的正是我们不得不放弃的东西。面对这样的人,我们会摇摇头说他们疯他们傻,可是另一方面会心疼,他们触动了自己心灵最深处,拨动了那根难以忘却的琴弦。明知道事情的结局,可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爱了,恨了。义无反顾的决绝,没有回头。即使是第一次听到这些人这些事可以不屑一顾,摇头微微一笑,甚至在内心觉得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可是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沉思的时候,会不会忽然之间为他们感动,泪流满面,因为自己也曾经如此执著和决绝过。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