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张家四姐妹
chouve_林 2018-01-01

 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读完《合肥四姐妹》,记录下印象深刻的地方。

保姆一章看的最开心感动。

寅和提到他的干干,说话粗俗,好奇她是本性如此还是有意讽刺;寅和脚型与常人不同,干干做的鞋子本就结实,在他这里却很快就破损作废,于是骂他,要是换做自己,早就半夜把脚剁去;干干迷信偏方治病,混合虫草与不洁之物服用,有日半夜她绕井做法,不想被张父张武龄逮到,以为她要投井自杀,后明白原因问道,人头疼吃猪脑,猪头疼吃什么。干干仪式被打断没好气回复:我怎么知道猪头疼吃什么,猪会头痛吗?(干干头疼,找的吃猪脑的偏方);寅和留学日本,大家去送他,他的干干哭的悲痛不止,把小少爷都吓到了,大家怕是都不晓得干干如此重情;有阵子武龄在苏州的家里收藏西洋雕塑(应该有类似大卫像的裸露风格)摆放在走廊,干干们见了都羞羞,说有伤风化,可以他们并不是所有西洋玩意儿都抵触;高干干60岁生日时给大家做了一大桌子菜,自己却躲去厨房吃,任大家反复叫她,也不上桌一起吃;战乱动荡年代,张家子女往西南,北平逃难,到台湾生活,干干也甘愿跟着,从未提过酬劳一事;他们也排戏,在陆英的安排下学认字写字;儿女们也可吃住在张家,与张家子女一起游戏,学习;整个家庭的氛围就是老板不是老板,少爷不是少爷,小姐也不是小姐。非常难得。

《湘行散记》里三三沈二哥的通信自不必多说,只是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并不是完全如信件里反映出的那样完美。沈甚至在信里疑问兆和,你究竟是爱我的人还是爱我写的信。有信件往来至少说明在空间上就是有距离的。兆和对他的疑问也常常不予回应。因为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也有点体会。此外,他们之间的小九妹,沈的消费习惯,不能说没对他们的婚姻有影响。看书的时候也不免思考自己的个性与哪个最相近,同样的事换了自己会怎么做。与兆和的内向少言相近。她念书时曾在半夜的月光下跳舞,观察蚂蚁的鼻子,给追求者的来信编号分类存放。很有意思。也想象她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女儿,较之老大元和所接受到的环境对她的少的多的爱,这种情况对她一生的影响。

允和的性格就外的多,有勇气有胆识有韧性。新婚伊始,在自家安顿未婚有孕的朋友,照顾她生产,还做了两个身份的计划与朋友一起在旅馆遗弃这个孩子,整个事件甚至上了报纸。能想象吗?这哪里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分明是某个影视剧里的故事。丈夫长期工作在外地,年迈的婆婆,患病死去的女儿,生病垂危的儿子,为他们在炮弹中讨生活,焦心寻医,照顾他们,这些几乎都是凭她一己之力。文化革命时为下放的丈夫向单位申请眼药水,与管事的年无知的粉红耐着性子周旋。被盘问时,一面配合一面把场景设计成昆曲中的桥段,在实在无信息提供时也绷不住露出本色,无畏言语抗议。与黑帮人物正面过招。简直传奇。

顾传玠真真是一美男子。对元和的印象,一是作为武龄一家的第一个孩子受到的很多的爱,有大烟瘾的老太太常常叫她陪在楼上的屋里。烟雾缭绕下,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什么。自然也恃宠而骄过。二是关于她和凌海霞,没成想会在书里遇见凌这样一个人。人的感情需求本就多样。好在家世富裕包容,有条件使她的天性可以自由的发展下去。第三个是在上海时她与丈夫去到人家家宴演出,戏曲爱好者里有政治名流,商业大鳄,也或有情报,军火类的信息在杯盏中流转。历史知识浅薄如我,也可以读到出现其间的响当当的名字。

充和,非常理智,现代新派,内敛,直爽。这都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人格的养成归因于幼时家庭教师的教导,养祖母提供的生活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她自身的天性。说到小时玩伴(仆人的男孩)在十四岁那年去给母亲和养祖母请安,最后拜在她面前的伤心。失明小尼姑长生对色彩的敏感和关注。学堂墙上的裂缝。祖母家中的藏书楼。二姐允和小女将逝时,带着二姐离开病房出门透气错过孩子离去的那刻,这不是狠心,是想让生的人活的轻松一点。又有战时在沈二哥租的房子里,选中二楼佛堂边的小小屋子作为居室。这小小的房间后来成为西南地区爱好昆曲、艺术人的聚集party处。追求者卞之琳最为人熟知。另一个朋友的哥哥,爱慕充和,常常去她住处探望她,叫他坐他不坐,叫他喝茶也不喝茶。最后常常是两人各占房间一隅,各做各的事情。我猜她对他并不是全然say no的。但如充和所说,他就是太害羞了。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笑死了,并不是觉得好笑,是觉得这位哥哥可爱又对他使不上劲的感觉。又想到自己,我若是爱谁,想与之一起生活,一定会告诉那人。暗恋有个鬼用。

他们的母亲,陆英,也常常瞒着老太太叫着干干陪着去戏院看戏。老太太问起,干干们也晓得打圆场。许是也不想深究,对这个儿媳想必是很满意的。

书里开场讲到张家的这门婚事,又向上提到曾祖父张树生的生平。与之同列的是李鸿章,刘铭传。说到清王朝覆灭的阶段,太平天国,军阀混战,流寇,抗战,内战。又有李鸿章后代与张树生后代同为难民到西南地区讨生活。模模糊糊似知未知,就觉得还是要学点历史的。

这本书给我了很多画面感,我把现在想到的还有自己的一些感触记下。先前也知道《昆曲六百年》这部纪录片,以后会去苏州看看。去前也一定会补上它。

p.s.本来应该是昨晚11点多完成的,因为操作lofter不想显示封面,误把写好的文两下ctrl c弄没了。现在补好。这版条理性更好些,第一版是混沌的,想到什么写什么的状态。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