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关于课程的一些代表性观点
小师妹说 2019-12-11

关于课程的其他学者观点这块,在我们整个教师招聘考试中,考频不是特别高,一般主要考查人物、观点的匹配。因此我们需要能够把他们一一对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考的代表性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比如我国古代的“六艺”;欧洲中世纪的“七艺”。事实上,西方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斯宾塞的“课程”表达的是学校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不同科目的顺序安排。

这一观点还演化成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①课程是教材;②课程即教学内容;③课程即知识;④课程即教学计划。

2.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被视为有很大潜力的、独特的学习者,因此学生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虽说经验要通过活动来获得,但活动本身并不是关键之所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也就是说,唯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目前,西方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他们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学生。

这种观点也演化成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①课程即经验;②课程即活动;③课程即学生的生活连续体。想获取更多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料,了解更多教师招聘考试资讯,找到更多志同好友,加群580333429。也可关注长春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ccjsks。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被认为是这一主张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就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换成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课程。换言之,课程就是从某种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一些激进的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个“懒惰的巨人”,它总是落后于社会上汹涌的变革潮流。因此,有人提出“学校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命题。他们建议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规划社会活动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意识。

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弗雷尔(P.Freire)。他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归咎于自己天性无能。所以,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