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胶片数字化的合理打开方式——翻拍与校色教程
HaoskyHuang 2016-12-25

关于翻拍

翻拍是指使用数码相机配合微距镜头拍摄底片的胶片数字化方案,相较于电分和扫描,更适合非商业化的数码胶片双修且对画质有较高追求并有一定后期能力和色彩理论基础的摄影发烧友。 

从理论上分析:

翻拍的光源可采用专业底片观片器,显色指数有保障。

翻拍的动态范围取决于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如今在售的数码相机达到13~14档动态的比比皆是,再不济的老佳能也起码有11~12档动态,丝毫不逊于光学密度3.8D(11.4EV)的富士SP3000和4.0D(12EV)的爱普生V850之流,最顶级的哈苏X5也就4.9D(14.7EV)。

翻拍的分辨率取决于数码相机的像素数,2400w像素已是主流,更有3600w、4200w及5000w像素的几款全幅机可供选择,翻拍135必然胜过富士SP3000和尼康9000ED的最大输出2000w像素,轻松压榨出底片上的每一丝细节,当然单次翻拍120以上的画幅时DPI因底片尺寸的变大而降低,在不采用接片的前提下,扫描仪应对大尺寸底片还是有优势的(很多老外接片翻拍120、4*5)。

翻拍的后期空间取决于RAW的后期空间,懂相机的人自然知晓RAW的好处,这里不予赘述。

也许在哈苏X5的16bit色深面前数码相机14bit稍显不足,但画质的其它方面翻拍并没有什么短板甚至远优于市面上绝大多数扫描仪,而本质上扫描仪也可以理解为一台大型数码相机,因为其主要结构同样是镜头和感光元件。至于扫描仪扫描的是否比数码相机翻拍的结果更具胶片的韵味,其实不管是顶级扫描仪哈苏X5的FFF还是数码相机的RAW,都是要通过人工手动校色才能获得正常色彩的,归根结蒂,翻拍与扫描,是让底片这个实物数字化的两种渠道而已,殊途同归,机器只决定色彩还原是否准确,这一点时至今日的数码相机难道不值得信任吗?

只要操作得当,翻拍效果必然令人满意,获得很高的分辨率和极佳的色彩的同时成本低廉(哈苏X5售价15w人民币)。

实操时需注意:

1.保证底片压平

2.保证底片所在平面与数码相机的传感器所在平面平行

3.保证镜头合焦在底片上

场景演示:

翻拍机身:Sony ILCE-7RM2(a7r2)

翻拍镜头:Canon EF 100mm F2.8 Macro USM(佳能百微)

翻拍架:起鹤 QH-C082 翻拍台

翻拍光源:美达亮观片器LP100N(经改造,拼接的雪弗板可方便快捷地压平和抽拉底片)

iPhone水平仪APP:Clinometer

设置参数:感光度iso100,光圈F10,中心测光,白平衡针对未曝光的片基校准,自拍定时2秒,手动对焦在片基颗粒上。

关于校色

校色环节是影响最终成片整体观感的决定性因素,在所有的胶片数字化方案中都极其重要!务必严谨对待。

此校色法的思路是分别调整RGB三条通道以使胶片的高光暗部中间调均无偏色,因为是针对单张计算,不需要片头片尾,无惧同卷底片因曝光量不同导致的密度不同造成的偏色,完美去除负片色罩。

此校色法适用于任何底片数字化方案获得的未经处理的原片,包括底扫。

由翻拍得到的文件在ACDsee看图软件中打开是这样的


用PS打开RAW,自动进入ACR

首先在镜头校正面板选择配置文件校正微距头的畸变


使用裁剪工具将底片上未曝光的片基裁干净(一定要裁剪干净,否则影响直方图计算),可以看到色阶利用率不高,动态范围绰绰有余


切换至曲线面板,选择点曲线,将红通道拉成反相曲线,并使曲线两端与直方图两端对齐


绿通道同上


蓝通道同上,此时观察上方直方图面板,可以看到直方图两端的红绿蓝基本重合,即高光与暗部无偏色


使用颜色取样工具,吸取画面中理应是中性灰的地方(如果一个拿不准是不是中性灰,就多吸几个)


分别调整RGB三条曲线中输出值在128处的锚点的输入值,使取样处的RGB等值,即还原中性灰,中间调不偏色


至此去色罩完成,得到了纯净的不含任何添加的色彩,可打开图像进入PS基本面板


去色罩后的负片即可当作常规照片处理,按个人需求调整色彩和影调,通常微调一下反差效果就不错


放大至100%,a7r2的4200w像素裁剪后依然让135底片的细节相当可观,右侧路牌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光这一点已经能让很多底扫汗颜了吧


附一张使用电分滚筒扫描的135细节图,不过尔尔


最终效果(机身Leica M6 TTL,镜头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2 ZM,胶片Kodak ProImage 100)

更多胶片翻拍样张可前往我LOFTER中的胶片翻拍标签下查看:haosky95.lofter.com/tag/翻拍


从网上下载了一张爱普生V700用1200dpi且开了HDR扫描的4*5页片(来自 @徐一恩 的淘宝店木目馆,中意他家的自动胶卷冲洗机很久了,来年搞一台),机身镜头未知,胶片是Kodak Ektar 100,这个型号以颗粒细小著称,4*5十几倍于135的面积,带来的应该是成几何倍数的细节,顺便看一下扫描仪相较于数码翻拍在使用了同样的校色方法后到底有没有色彩加成


PS打开这张TIFF,先裁剪掉多余的片基(TIFF不会自动进入ACR)


调出ACR依次调整RGB曲线



使用颜色取样吸管吸取中性灰取值,曲线锚点还原中间调,去色罩完成


回到PS基本面版再用曲线微调一下反差


放大100%看一下细节,抛开Ektar本身的颗粒细小,并没有想象中成倍于135的细节优势,这可是比120底片还大的4*5啊,小失望~


再看一下整体,很干净很正常,但没有传闻中的扫描仪一扫就毒德大学,普通的场景,寻常的色彩,一切看起来很平实,平实得就像是随便一台画质尚可的全幅数码机拍出的效果。这是应当的,也是正常的,胶片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么回事。当然如果用哈苏X5或者数码接片翻拍的话细节肯定比这个好


附上拍摄者用自己的方法校色的成片作为参考


若有朋友对校色产生这样的疑问,可继续往下阅读提高姿势水平

关于扫描仪

1.家用级

著名机型有:

爱普生 EPSON V700/750/850

佳能 Canon 8800F/9000F

精益 OpticFilm 7200/8200/120

尼康 Nikon 9000ED/5000ED/VED

美能达 Konic Minolta DiMAGE Scan

爱普生与佳能的都是平板扫描仪兼顾底片扫描功能。而尼康、美能达是底片专用的扫描仪,具有镜头对焦结构。前者锐度低于后者,但使用方便。后者属发烧器材,具有不错的图像锐度。家用扫描仪大多都配备红外线ICE除尘,能在扫描时识别跌落在底片上的尘粒及刮痕,难免伤及细节。但要想扫出好的效果,还是要花较长的时间。

2.冲印级

著名机型有:

富士 FUJIFILM SP2000/3000

诺日士 Noritsu LS-600/LS-1100/HS-1800

美能达 Konica Minolta DS-2000E

爱克发 AGFA D-lab

这些都是当年冲印时代留下的产物,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快、省事。撇开效率,成像画质甚至还不及某些家用扫描仪,但商业流程追求的并非是爱好发烧友所在乎的细节以及过渡,而是面对大部分普通客人,拿到由这些机器输出的照片,是否有悦目的感受。所以每一台冲印级扫描仪,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处理曲线,把平凡的照片变得很有韵味,即现今大部分爱好者们口中的胶片的味道。另外,商业机器讲究的是简易操作性,只要安排相关课程,就能让一个视觉正常的普通人在半小时内培训完毕并且上岗,于10分钟内制作出像模像样的照片。

3.工业级

著名机型有:

海德堡 Primescan 3900/7100

柯达 Kodak iQsmart 1/2/3

易迈康 Imacon Flextight /848/949/X1/X5 (2003年与哈苏合并)

底片数字化的终极工具,为最终的印刷制版服务。在胶片时代,几乎每一本杂志,每一张海报,都离不开这些扫描仪。它们拥有无与伦比的性能,能够挖尽底片上每一丝的细节,因此自然不会带有红外线除尘这种功能,需要有干净的制作环境。默认输出后需要人工作后期校色处理,整个过程对技术要求甚高。最终效果参考出版时间在15年之前的摄影杂志,在那个数码相机尚不成熟的年代,清晰精致的照片大多是经由这些机器制作出来的。

例:

FUJIFILM SP3000

冲扫店最为常见,富士魔术手相片冲晒系统的底片扫描仪。

一座独立运行的机器,镜头,影像处理组件,特殊定制的电脑都在一体。

生产用途是为了在把胶卷转成数码后,通过其照片印刷机晒出纸质相片,此所谓 “冲晒”。

sRGB 色域,CMYK校色控制。光密度3.8D(11.4EV)。135画幅最大输出分辨率长边5500px(约2000w像素),120画幅最大输出分辨率短边3500px。

有着较高的扫描速度,且按照其内部算法,出来第一眼的颜色就相当适合大众审美,省却了后期步骤。

Nikon 9000ED

尼康顶级扫描仪,能与任何电脑连接,MacOS、Windows均可。

能使用原厂Nikon Scan驱动软件,也能使用Vuescan、银快等第三方驱动软件。

色彩还原度高,Adobe RGB色域,135格式最大分辨率长边5500px(约2000w像素),120最大分辨率短边8000px。

附件众多,独有的“玻璃片夹”对精度有优化。

海德堡 Primescan 3900

技术指标:

信号解析度:12位/每像素每色(对数),通过反对数计算在扫描中达到16位/每像素每色

扫描分辨率:彩色/连续调/线条稿 最大11,000dpi

密度范围:3.9D,由实际输出灰梯尺测得

最大密度:4.2D,由实际输出灰梯尺测得

原稿类型:透射稿/反射稿,彩色/黑白,连续调/线条稿,正片/负片

电子分色机(electronic color scanner)是采用光电扫描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从彩色原稿直接制成各分色底片的现代化制版设备,海德堡是最著名的电分以及印刷设备品牌,理论上是所有电分设备中最顶级的。 

简单分析一下:

SP3000扫描速度快,但色彩经其内部算法处理,偏艳,对比度高,无法满足对画面细节有较高要求的专业影友。

9000ED色彩还原好,细节精度高,但每扫一张都需要花费数分钟时间,扫一卷下来几个小时跑不掉,难以满足批量化制作要求,且全手动校色对操作者技术要求也相当高。

而海德堡的电分滚筒,属于工业级扫描的一种,其最大的优势是片子扫的时候,很平,扫描精度高。电分默认针对印刷用途,缺点是要涂油,一定程度伤害底片,光密度只有3.9D,只够应付反转片的动态范围,色彩模式通常是印刷用的CMYK,只是到最终印刷出来效果会比较好,随着虚拟滚筒的出现,逐渐被出版业淘汰。 

淘宝店最为常见的SP3000和诺日士HS-1800,两者的色彩差异只是厂家为市场需求而故意为之的预设风格。富士觉得大众应该喜欢色彩鲜艳、对比度高的画面,诺日士觉得平和而真实的画面才更让大众接受。至于柯达卷要用诺日士扫描、富士卷则该用富士扫描的说法,完全是以讹传讹无中生有的谣言,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市面上不止柯达与富士两个品牌,那叫别家的胶卷如何是好?

冲印级扫描仪的主要缺点是动态范围低和色彩不可控,因为以往用作冲印的相纸本身动态范围就不大,所以扫描仪动态再高也无意义,这导致扫描一些大光比的场景时,丢失一些底片上的高光和暗部细节,黑白负片尤为明显。恰是因为没有顾及太多细节,才让冲印机内的色彩处理算法能够顺利执行,生成让人讨喜的照片。而上诉提及的任何一款家用扫描仪的动态范围都要比冲印扫描仪高。

工业级扫描仪精度高,还原度高,好是当然最好,可对操作者的要求也高,直接输出的照片,都会有色罩和灰尘,这是正常现象,毕竟胶片是一个实体,色罩也是负片的固有属性,完全需由人工去完成校色和去灰尘操作。

关于扫描应该知道的

1.扫描仪的光源

光源有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叫显色指数。当年LED还处于起步阶段,显色指数低,亮度也不够。但因发热量低,寿命长,光质稳定,能满足民用需求,所以受到厂家青睬,家用的尼康扫描仪,商用的富士SP3000、诺日士HS-1100/1800均配备LED光源,工业级别的扫描仪则仍采用荧光灯光源,例如哈苏X5 的灯管由欧司朗制作,售价格高达700美元,仅有2000小时寿命。即使在印刷行业经常用到的D65,D55标准光源,也还是荧光灯管。而新出的爱普生V850改进之处就是将需要预热的荧光灯管换成了LED,可见只要显色指数和亮度达标,LED更具优势。

2.扫描仪的光密度

首先说明光密度1.0D相当于数码相机的3档EV,4.0D也就等于12档动态,顶级扫描仪哈苏X5的4.9D=14.7EV。光密度即动态范围的确是项重要参数,关系到能否同时采样到底片上大光比场景的高光与暗部。光密度大的扫描仪一般都相当昂贵,但扫描仪也可配合扫描软件采取明暗分别扫描一次再合成的方法(HDR),且很多厂家都喜欢虚标光密度,所以相对于动态范围都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还不如选择带有对焦结构的扫描仪,反而有助于提高画质。

3.扫描的分辨率

对输出来说分辨率肯定是越大越好,但通常家用级别的平板扫描仪,DPI超过2400就没有意义了,放大后图像都是糊的。

4.扫描的文件体积

比起分辨率,文件类型更能决定体积大小。一张1000px分辨率长边的照片,8位TIFF大约3M,16位TIFF大约6M,一张3000px分辨率长边的照片,8位JPEG大约2M。前者只能印6寸的照片,而后者却能印12寸。扫描文件的分辨率决定了图片的精度,文件类型与文件大小决定了后期处理的空间。但如果是富士或者诺日士这一类冲印级扫描仪,都没什么后期空间可言,就只看分辨率好了。

5.扫描的色彩及胶片的味道

在冲印时代,富士与诺日士的冲印设备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让大众习惯觉得他们输出的照片风格就是胶片的味道,其实只是冲印机预设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扫描仪,出来的色彩不尽相同,如果你想看胶片真正的色彩,其实只随便一台家用扫描仪,在扫描时关闭自动色调和其他自动功能就可以了。而想准确体现胶片本身的色彩,要靠后期人工手动校色,让扫描仪仅起到在硬件上将底片转化为数字的作用。

摘录Kodak Manual里的一段话:

negative film:

Because no standards exist to define the colored filter sets that film scanners use to capture the red, green, and blue information of the film image, each manufacturer's scanner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output. The output depends on the scanner's sensitivity to the dyes in the film. This sensitiv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spec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lored filter sets and/or the spectral sensitivity of the charge-coupled-device (CCD).

这是来自画英雄的各款常见扫描仪样图。可见越是廉价的扫描色彩风格化越严重,在冲印级扫描仪色彩预设的干扰下颜色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无中生有的颜色,而最顶级的哈苏X5色彩表现最真实准确

结语

坚持看到这里的想必都是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能够参悟胶片其中玄妙之人,自可不必迷信电分和底扫,翻拍同样是合理且高性价比的胶片数字化方案,自可不必迷信各家店扫的各款仪器的效果哪个更具胶味,掌握正确的校色方法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胶片色彩。一切按照基本法,便会发现即便是135的世界里,也没有过分粗暴的颗粒,也没有妖艳重口的色偏,剩下的是胶片独有的连绵延展的高光和细腻柔和的氛围。

愿热爱胶片的各位继续热爱,并享受其中。

(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 

推荐文章
评论(5)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