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人@系统——知行合一
美廊 2019-09-07

人@系统——知行合一

最近,知行合一,这一个词不断地出现在视野中,所以解构一下,看个究竟。

其实,这不是一个难题,因为考夫卡的环境和行为关系模型,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图式。

也就是说,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有机体的,作用于外在环境的行为。

另一种是相对于外在行为的,内在行为,即意识中的行为。

实质上,外在行为也不在外在的地理环境中,而是在有机体中,相对于行为环境的。

这有点绕,直白地说,就是外在行为是有机体中的,和外在环境并不直接相关。

至于内在行为,就是更远离了外在环境,是纯粹意识中的行为。

因为外在环境,其实是感官所见,是意识表现出来的。

这一点,很难理解,但却是人@系统——知行合一的要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人看见的杯子,其实在大脑中,是各种信息的集合。

这有点象是一幅画,在电脑中其实只是一个一个的象素阵列,而非画本身。

也就是说,人感官所见的一切,只是意识中的一个一个的念的排列组合而成。

那么,人为什么会看见物体,而且以感官而论,确实是存在的呢?

 

那就再举一个例子,就是人看自己的影子,是不是意味着,人就是平面的轮廓?

显然不是,因为影子只是看见的,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那么,人怎么确认,自己看见的物体,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呢?

所以,这是一个感官的通道问题,有什么样的感官,就有什么样的物体,和环境。

这也意味着,超越了感官,所有的物体,和环境都是可变的,并非所见的样子。

按照佛法的理解,外境是不存在的,也就没有什么外在的行为。

因为有机体,也是一个物体,也是一个环境,同样是可变的。

而可变的本质,就在意识中,是因为意识是无时不刻变化的,就是意念相续的意识流。

这就是说,所谓的行,其实和知本来就是一体的,都是在意识中的,都是认知。

认知,作为一个概念,说白了就是意识,就是意识到,意识到对象就是认知。

而意识到自己,或者意识的主体,就是元认知,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以此而论,知行合一,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条件,就是回到意识,回到自己的意识中。

因为只有在自己的意识中,认知和行为,才是合一的。

 

通常认为的,知和行的分离,是基于有机体的界定,知是内在的,行是外在的。

对于意识来说,知也是外在的,而且知也是一种行,是相对内在的行。

所以,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分段给予了不同的名,或者概念。

提倡知行合一的人,有一个潜台词,就是知不能代替行,没有行的知是无用的。

这很有道理吗?

很有道理,但这是一种基于感官的说法,就是看得见的,体验得到的才是真实的。

而且,其中隐藏一种恐惧感,就是对于看不见,也体认不到的,把握不了的恐惧。

这和所有的对于未知的恐惧,是一致的,那怎么判断这一种恐惧?

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一个人,是不是愿意谈及知的本源,思维,乃至意识?

其中的关键,就是一个人的视角,如果停留于感官的视野,就看不清思维,看不见意识。

看不清,或者还可以说一说,不求甚解也可以,但看不见就让人慌了,感觉不安全。

这就象在黑夜里,感觉背后站着一个人,看又看不见,一定会产生恐惧的。

所以,意识是很少有人谈的,因为它不再感官视野中,也不在思维通道中。

即使有的人谈意识,也只是作为一个概念,或者知识来说的,并不是自己的意识自觉。

这又怎么判断?

 

一图一表,真是一面镜子,一个人看不看它,愿不愿意都显示了这一个人的意识自觉性。

猴子,为什么通不过物质的镜子实验,和人看不看一图一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就象是一个人太聪明了,反而很难有智慧,其中的关键,就是视野的局限。

因为一个人习惯于聪明,那一种自我肯定的状态,就很难接受自我否定的智慧。

苏格拉底,无知的智慧,并不难理解,但人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承认,却是很难。

强调知行合一的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于自我否定的拒绝。

因为知行合一的重点,在于行,而非知,是很难深耕于知识的本源,即思维乃至意识。

这就象是一个人,总觉得哲学,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吃、穿、住、用、行?

这行,已经成了用脚的行走,而非用脑的认知,更为用意识的思维。

所以,修行也可能外化,成为一种行脚,而忽略其内在,即亲历自己意识的自觉。

当然,知行合一,也有很好的一面,就是贯通,但那得先有知,才知怎么行?

 

所以,人@系统——知行合一,是要基于意识,有更深入的知,更本质的行。

正如修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觉的罗汉境界,即乐(愿意)阿兰那(虚空中)行。

当然,这是有风险的,正如印度教的苦行僧,可能会伤害外在的身体。

单一的知,也如佛的修性,会忽略道的修命的部分,导致失衡,失稳,乃至走火入魔。

但还没有深知,就是知行合一,同样也会有问题,就是不求甚解,还会导致死不认错。

所以,知行合一,是一个分分合合的节奏,而且不止于体认,更要思维,乃至意识自觉。

这是基于意识的自由选择,如果意识不自觉,那就顺其自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了。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