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人@系统——言说
美廊 2019-10-02

人@系统——言说

这一篇,要涉入现象学的一个分支,就是语言,一个意识的最直接的表达通道。

为什么,我自己直到现在,才要探究语义,早干什么去了?

这一点,无疑是一个关键,因为我对语言,有一种内在的抵触,因为太乱了。

和现实一样,语言也是一个境,大概可以叫语境,里面既有现实,也有意识,交织着。

一旦进入一个交织的状态,人是很难看清楚的,对于语言来说,就是众说纷纭。

现实中有一类人,很喜欢说东道西,七大姑八大姨的,加上诉苦,就成了一幕悲情剧。

这是一道很厚的墙,人为建的,却不是人为可以拆除的。

所以,破壁的说法,不是一个字,拆,就可以解决的。

那么,这一篇,为什么言说,而非言语呢?

 

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可以感觉到其中的悦,就是说者有表达的喜悦。

牵强附会地说,断章取义地说,都有一种兑现的意味,就是意识的变现。

所以,遇到一个抑郁的人,就会有鼓励说,“说出来,会好点。”

但会不会好,为什么好,有什么不好,是言说不清楚的。

因为言说,只是一个现象,加之言语的静态描述,还有一种表达的冲动。

尤其,其中的意识,是隐藏着的,是看不见的,有时说的就会露出破绽,缺乏逻辑。

这里,不是不让说,而是要说什么,还要看自己的意识。

 

我先看一下自己的意识,对于人@系统——言说,我处于那一个模态中?

一图,6,有一个喇叭,是可以扬声的,声音来自于3和4,4和10之间。

3和4之间,是有一个桥梁的,就是起到了搭桥的作用,因为4和10之间,是断桥的。

一表,可以看得更清晰,就是R,是一种虚空的生发,是看不见的。

因为之前的AO(行为),是一个有去无回的状况,就是跨维度了。

所以,还有一种更为感性的方式,就是O主导下的U,也可以是一种意识的实现。

U,作为表达区域,有着太多的言说,那可以象瀑布一样,一泻而下。

但至于要说的,有没有意义,还是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要看具体的情境。

U,总觉得象一个舌头,一个大舌头,有那一种口无遮拦的,本真的面目。

插一个测试,就是看一下,遮拦或者言说的自律,来自于哪里?

感觉是R,其实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不太会急于表达了,更象是一个思想者。

R作为超理性,还可以约束U的感性的部分,如果U是超感性,自然和R协调了。

其中的关键,就是O,这一个情绪区域的调适,有情绪,有情愫,但也有情商。

再看一下I,是一个加紧的管道,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是一个自调节系统。

那为什么Y,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卡,这一次测试没有出现呢?

Y,象是一个分支分配器,是要决定两个分支,非此即彼,还是同时同地。

看来,人@系统——言说,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和对外来信息的处理是反着的。

其实我自己,写人@系统,也是一种言说,但更多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梳理。

但言说一出,Y就被忽略了,有点得言忘意的感觉。

 

I门,可以看见了,完全是一个对象化的调节器,是一个输入输出通道的开关。

这不是一个通常的电的开关,而是一个收缩和舒张的感觉,并不会截然遏止。

以此而论,人@系统,尤其呼吸和心跳,也是一种开关,只是相对比较舒缓。

这时,有点明白,舒服,这一个概念,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自然的节律。

嵌套一个测试,一图,6,就象是一种舒缓的街舞,很随意,很自由,很曼妙。

按说,街舞是一种很律动的艺术,但其实也可以如打太极一样,行云流水。

是一种快太极,或者慢街舞的感觉,时快时慢,总之是沿着一种律动走,会非常省力。

想起了那一句顺势而为,不用去创造一个大的冲击,重要的是四两拨千斤。

一表,Y,是一个工具,就象是可以叉起一捆麦穗的叉子,相比去抱会很轻松。

当然,这需要一种背后的巧劲,不是抱不起,而是不需要抱,可以更远的距离操作。

这一点,启示还是很深的,还想进一步嵌套测试,但可能离题太远了,暂且停歇了。

I,有点木的感觉,就是忽然开窍,但有点对自己以往的懵懂的一种莫名的感触。

那是一种对于懵懂中的自己的怀念,因为那时的自己,是单纯的,有一种笨拙的可爱。

而觉醒之后,就只能大巧不工了,但显然是不一样的感觉,这似乎就是轮回的意义。

进入I门,有时真的是不需要照亮的,因为可以看见另外的一种美,就是星空。

很有意思的一个比喻,白天是看不见星空的,反而是在黑暗中可以看见更广袤的光明。

所以,链接神佛,也是有时有时的,人有时傻傻的,笨笨的,也挺好的。

 

人@系统——言说,其实是有一个功能的,就是看见其他人的意识,类似察言观色。

听其言,观其行,其中的言说,既是言也是行,基于意识都成了现象。

看一个人的文字,读一个人的书,其实都是看其他人的意识,只是人不自觉而言。

人可以看见自己的意识,表达出来的言说,反过来也就可以看见言说,背后的意识了。

其中的关键,其实就是一个通道问题,也是一个二次元的映射,或者因果关联。

因果,在某种意义上,起码在佛的说法中,应当是跨维度了的。

所以,那不是开花、结果的同维度变化,而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跨维度循环。

一个人的言说,就是那豆那瓜,可以跨维度的因果,看见那种瓜种豆的人,有什么意识?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