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大师原声

9555浏览    609参与
古水
Piano Sonata No.13 In B Flat K.333:3. Allegretto grazioso - Maria Joao Pires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莫扎特「降B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末乐章: 优雅的小快板
(Piano Sonata in B-flat major, K. 333/K. 315c - III. Allegretto grazioso)

        “天使们在颂扬上帝时,必定演奏巴赫的音乐,而当他们独处时,又必定聆听莫扎特。”
        ...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莫扎特「降B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末乐章: 优雅的小快板
(Piano Sonata in B-flat major, K. 333/K. 315c - III. Allegretto grazioso)

        “天使们在颂扬上帝时,必定演奏巴赫的音乐,而当他们独处时,又必定聆听莫扎特。”
        诚如神学家卡尔·巴特所言,莫扎特的音乐囊括了天国一切欢愉,更洞悉了人间悲喜冷暖,正是率真热情和忧郁伤感共同构织起莫扎特音乐多变的表情与丰富的内涵,引发听者经久不衰的情感共鸣。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 333),莫扎特中期钢琴代表作,完成于1783年底至次年年初,携妻子康斯坦策由萨尔茨堡返回维也纳途径林茨短暂逗留期间。相较于同时创作的「“林茨”交响曲」,略显清幽的情绪似乎是作曲家在卸下明星光环后,寻觅片刻静谧时的喃喃自语,却无疑带着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后世对该作“贵族”气质的点评或多或少来自于首乐章对J. C. 巴赫作曲手法之模仿,这位儿时偶像着实深深影响了莫扎特早年的钢琴创作,直到质朴甜美、诗意隽永的个性成为莫氏作品最独特和与众不同的标签。慢乐章如歌的行板,作曲家将万千愁绪吟诵成诗,咏叹作歌,渴望和郁闷在如水般柔缓的旋律中融为一体,化作醇酒一杯,淌出人生百味。末乐章借用回旋奏鸣曲式,主题热情洋溢又不失典雅高贵气质,三个插部与主题形成对应之余更将其引向高潮,而主题再现部前的大段cadenza充满华丽技巧,也隐隐预示了莫扎特成熟时期钢琴协奏曲的创作风格。
        作为出色的莫扎特作品诠释者,葡萄牙钢琴家Maria João Pires以其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敏锐直觉,捕捉了莫氏钢奏游离于黑白键之外的元素,将之与作曲家性格中最不易被人察觉的细节相衔接,还原出一个将忧郁愤懑深埋于乐观开朗之下的凡人莫扎特!

演奏: 玛利亚·若昂·皮雷斯***
        
(Maria João Pires)

古水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Gunther Herbig/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第三乐章: 谐谑曲/有活力的快板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Op. 55, "Eroica" -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第三乐章: 谐谑曲/有活力的快板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Op. 55, "Eroica" -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Op. 55)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因其在曲式结构、篇幅、和声以及情感内涵上相对于传统古典交响曲的突破,而被誉为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开山之作。
        有别于作曲家以往的作品,整部交响曲呈现出自后向前的创作顺序,贝多芬将自己三年前为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Die Geschöpfe des Prometheus, Op. 43)所写的一段变奏用作第四乐章的基本主题,而这一著名的主题亦曾出现在他「12首乡村舞曲」第七号(WoO 14 No. 7),以及为钢琴所作之「降E大调变奏与赋格」(Op. 35)中,基于这一兼具舞蹈特性与凯旋气质的主题,作曲家又构建出交响曲的其他三个乐章。关于“英雄”这一副标题的由来,历史文献已有非常明确的记述,称帝前的拿破仑·波拿巴,作为万千民众景仰的革命者,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俨然堪此头衔,贝多芬甚至将他比作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传递民主自由的火种,播撒人类理性的光辉。当得知自己作品的题献对象不过是个践踏人权的独裁者,贝多芬愤而将乐谱扉页注有波拿巴名号的上半部分撕下,并在作品正式出版时采用"Sinfonia Eroica"(“英雄”交响曲)之名,以此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现实世界中的“英雄”倒下了,贝多芬对自由的信仰却从未破灭,这种信仰深埋于他的内心,亦植根于他的音乐,千万个音符编织出自由的颂歌,如普罗米修斯手中跳动的火焰,驱尽人间的黑暗与阴冷,代之以光明和温暖。若以音乐比作那火种,作为创作者的贝多芬无疑就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盗火者”,以个人之无私无畏鼓舞众人之勇气与力量,使人类精神迸出火花!
        首乐章以两个乐队全奏主和弦开始,两个主题间的坚毅果敢与宁静舒缓在奏鸣曲式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戏剧性地描绘出英雄内心世界的丰富,亦可让人联想到法国大革命的惊心动魄与艰难曲折。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三段体式,首尾段庄严哀婉充满悲剧性,犹如一首英雄的挽歌,暗示着斗争的低潮,明朗的中段则如废墟上绽放的花蕊,是对牺牲者的深情赞颂,激励民众奋勇向前,争取自由。谐谑曲乐章欢快激越,朝气蓬勃,是英雄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生动写照。终曲乐章由主题连缀十段变奏组成,普罗米修斯的舞蹈在这里变成了英雄的凯旋曲,并在气势辉煌的管乐齐鸣声中,凝固成一座音乐的纪念碑,镌刻下人类对自由的永恒向往与不懈追求。
        1805年4月7日,于洛布考维茨亲王在维也纳的宫廷小范围首演后的十个月,「“英雄”交响曲」在维也纳河畔剧院公演,尽管收获作曲家众多拥趸的掌声,大胆创新的作曲技法仍使其成为一部分保守人士攻击的目标,在人们对狂飙突进风格仍心存疑惑的时代,这样一部充满着革命意识与浓烈火药味的交响巨制,显然不是仅仅能用前卫大胆来概述的,然正如革命浪潮滚滚袭来一般,浪漫主义的旭辉已经藉这部作品,以不可阻挡之势从音乐之都向整个欧洲迅速散播开去。

演奏: 柏林交响乐团***
        (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
指挥: 君特·赫尔比希***
        (Günther Herbig)

古水
Serenade No. 7 in D Major, K. 250, "Haffner":IV. Rondo: Allegro - Sandor Vegh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莫扎特「D大调第七号小夜曲“哈夫纳”」
第四乐章: 回旋曲/快板
(Serenade No. 7 in D Major, K. 250/K. 248b, "Haffner" - IV. Rondeau: Allegro)

        哈夫纳家族是萨尔茨堡当地的名门显贵,老西格蒙德·哈夫纳(Sigmund Haffner)在担任该市市长期间,曾慷慨资助沃尔夫冈·阿玛丢斯·...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莫扎特「D大调第七号小夜曲“哈夫纳”」
第四乐章: 回旋曲/快板
(Serenade No. 7 in D Major, K. 250/K. 248b, "Haffner" - IV. Rondeau: Allegro)

        哈夫纳家族是萨尔茨堡当地的名门显贵,老西格蒙德·哈夫纳(Sigmund Haffner)在担任该市市长期间,曾慷慨资助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1756.1.27-1791.12.5)在欧洲的旅行演出,由此与莫扎特一家结下友谊,而这份友谊也一直延续到1772年老哈夫纳死后。
        1776年夏,哈夫纳家族的千金玛丽·伊丽莎白即将大婚,其兄小西格蒙德·哈夫纳(Sigmund Haffner the Younger)委托莫扎特创作一部小夜曲,用在婚礼前夜庆典仪式上。知遇之恩外加丰厚稿酬,让莫扎特倾尽全力投入创作。考虑到庆典仪式的时长与不同场景设置,莫扎特为整部作品谱写了速度情绪各异的八个乐章(从而使其在篇幅上甚至超越了作曲家的晚期交响曲),配器上亦采用与交响曲相近的编制,不但相较嬉游曲之类的节庆音乐扩充了弦乐数量,更增加了管乐声部,以丰富层次增强音效。另外,作曲家还特别谱写了一首进行曲(March in D, K. 249),放在小夜曲的开头和结尾演奏,以配合新人入场离场,而在第二、三、四乐章,作曲家刻意提升了独奏小提琴的表现力,不仅极好地烘托出婚礼上庄严、神圣、华丽、愉悦的气氛,更为作品赋予了古典协奏曲与交响曲双重特质,后世曾有人用“优雅风格时期的巅峰之作”来评价这部以“哈夫纳”命名的小夜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几乎可以看作莫扎特同时期几首小协末乐章的翻版,独奏小提琴拉出一个欢快雀跃的主题,并通过与乐队声部间的交替重复,模仿出婚礼现场觥筹交错、鼎沸喧闹之景象,中段曲速的骤然放緩,又像是宾客们缄口屏息凝神,等待着新人当众宣读爱情誓言,急促再现的欢乐主题俨然是人群中暴发出的祝福声,传诵着人类对真挚美好情感的礼赞。

演奏: 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Camerata Salzburg)
指挥: 山多尔·维格***
        (Sándor Végh 1912.5.17-1997.1.7)

古水
Julia Florida (Barcarola) - John Williams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巴里奥斯「花样的茱莉亚」
(Barrios: Julia Florida)

        奥古斯汀·巴里奥斯·曼戈雷(Agustín Barrios Mangoré 1885.5.5-1944.8.7)是20世纪最被忽视的吉他演奏大师,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多产的吉他音乐作曲家之一。
        出生在巴拉圭圣胡安,自幼...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巴里奥斯「花样的茱莉亚」
(Barrios: Julia Florida)

        奥古斯汀·巴里奥斯·曼戈雷(Agustín Barrios Mangoré 1885.5.5-1944.8.7)是20世纪最被忽视的吉他演奏大师,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多产的吉他音乐作曲家之一。
        出生在巴拉圭圣胡安,自幼便对文学和音乐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巴里奥斯,15岁时以天才少年的身份进入亚松森国立大学并获得音乐奖学金,毕业后,展开个人巡演并迅速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吉他演奏家,与此同时在音乐和诗歌创作领域也取得不俗成就,300多部作品,以其对南美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和西班牙吉他传统的探索继承,融合声乐与器乐,世俗与宗教,传统与民族,在晚期浪漫派的时代背景下,树立起极具个性色彩的音乐语言。
        1939年,在结束三年多的欧洲及南美洲旅行之后,巴里奥斯定居圣萨尔瓦多,正式担任萨尔瓦多国立音乐学院古典吉他系主任,直至1944年因心脏病离世。「花样的茱莉亚」创作于1938年巴里奥斯停留哥斯达黎加期间,三拍子船歌(Barcarola,亦为作品副标题)曲式,正标题中的"florida"在西班牙语中意为"花般绽放",此处即作妙龄少女Julia的定语。对曲名另有一种解释--作曲家真正的出生地是在一个叫做"Villa Florida"的小镇,那位Julia或许正是给青年巴里奥斯留下美好纯情记忆的邻家女孩。

演奏: 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古水
Allegro Quartettsatz D703 - Borodin String Quartet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舒伯特「C小调弦乐四重奏」
之 甚快板
(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D. 703 - Allegro Assai)

        1820年的12月,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31-1828.11.19)着手一部新的弦乐四重奏创作,在写到第二乐章行板的第四十小节时,正陷入自身认同危机的作曲家放下鹅毛笔并最终没能完成该曲。在舒伯特死后近40年的1867年,第一乐章乐谱被发现并首演于...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舒伯特「C小调弦乐四重奏」
之 甚快板
(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D. 703 - Allegro Assai)

        1820年的12月,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31-1828.11.19)着手一部新的弦乐四重奏创作,在写到第二乐章行板的第四十小节时,正陷入自身认同危机的作曲家放下鹅毛笔并最终没能完成该曲。在舒伯特死后近40年的1867年,第一乐章乐谱被发现并首演于维也纳,又三年,经整理编辑后以「C小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之名在莱比锡出版,该曲的当代演绎基本只选取第一乐章,并冠以“四重奏片段”(Quartettsatz)之别称。
        乐曲首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开头部分的主题压抑而急促,似凛冽寒风锥心刺骨,又如命运之轮驱策追逐;未及思忖,优美抒情的第二主题便已呈现,像冬日里的暖阳,若黎明前的曙光;不待缱绻,黑暗遮蔽光明,命运重露狰狞,踌躇满志和忧虑彷徨,互相交迭,此消彼长,现实的明灭伴随理想的摇摆,纠缠反复中,教人无法厘清思绪的雾霭。从音乐表现的戏剧性与思想表达的矛盾性来看,这一乐章同舒伯特在两年后完成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D. 759)首乐章具有惊人相似之处--充满了作曲家对现实与理想、生存与死亡的终极考量。对中提琴演奏的熟稔,则令舒伯特得以站在中声部视角协调四件乐器在音色及音域上的平衡,从而在织体与和声结构上为室内乐赋予了协奏曲般的艺术效果,而这一点也恰恰令其室内乐尤其是后期室内乐游离于当时的主流审美标准外,极少受到青睐。
        Borodin String Quartet的这版演绎录音,将舒伯特音乐中的歌唱气质与悲剧色彩把握得恰如其分,真实再现出作曲家短暂生命中令人唏嘘动容的“片段”。

演奏: 鲍罗丁弦乐四重奏组
        (Borodin String Quartet)

古水
Orga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596 (arr. of Vivaldi'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RV 565):V. [Allegro] - 鈴木雅明

*Bach 330* -- 139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巴赫「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
第五乐章: 快板
(Orga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596 - V. Allegro)

        J. S. 巴赫对管风琴的偏爱源自少年时代,当他在18岁那年成为魏玛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风琴师后,更是在这件“庞然大器”上倾注了个人全部的精力与热情,为获得技术和艺术上的提升,巴赫以令...

*Bach 330* -- 139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巴赫「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
第五乐章: 快板
(Orga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596 - V. Allegro)

        J. S. 巴赫对管风琴的偏爱源自少年时代,当他在18岁那年成为魏玛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风琴师后,更是在这件“庞然大器”上倾注了个人全部的精力与热情,为获得技术和艺术上的提升,巴赫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体力和毅力,来回徒步近四百公里去聆听当时最知名的管风琴大师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 1637-1707)的现场演奏,后者为其执着好学所打动,不吝赐教并同其结成忘年交。
        管风琴协奏曲,并非指管风琴与乐队的协奏曲,而是仅以管风琴这一件乐器,遵循巴洛克协奏曲结构样式,以多个声部相互应答实现“协奏”效果。巴赫的六部管风琴协奏曲(BWV 592-BWV 597)都是在其担任魏玛宫廷乐正期间所作,除BWV 597出处尚待考据,两部(BWV 592/BWV 595)改编自其雇主-魏玛的恩斯特亲王,另外三部的乐思均来自安托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3.4-1741.7.28)的协奏曲。BWV 596改编自「D小调双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RV 565),即维瓦尔第于1711年出版之「和谐的灵感」第11首(Op. 3/11),因该作管风琴手稿在20世纪初被发现时,上面留有W. F. Bach(J. S. 巴赫长子,一位颇有造诣的管风琴演奏家)的签名,且在当时意大利人的原稿尚未被发现,故在很长时间里,这部管风琴作品曾一度被归入W. F. Bach名下,直到战后音乐史学界对维瓦尔第作品大量发掘整理,才令真相大白于天下,同时也揭示了“音乐之父”对“协奏曲之王”诸多作品的神奇再创作。
        两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巨擘,有生之年从未谋面却灵犀相通,以音符构筑起连通世俗和宗教的桥梁,许是冥冥之中注定,7月28日这一天成为两人共同的祭日,同往天国,百世流芳,盖造主之垂怜恩宠矣!

演奏: 铃木雅明***  
        (Masaaki Suzuki)

古水
Horn Quintet in E flat K.407:3. Allegro - Barry Tuckwell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莫扎特「降E大调圆号五重奏」
末乐章: 回旋曲/快板
(Horn Quintet in E-Flat Major, K. 407/386c - III. Rondo. Allegro)

        圆号是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最喜欢的乐器之一,源自狩猎号角而带有浓郁森林气息,恰是最能表现小莫性格中的乐天与自适。
 ...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莫扎特「降E大调圆号五重奏」
末乐章: 回旋曲/快板
(Horn Quintet in E-Flat Major, K. 407/386c - III. Rondo. Allegro)

        圆号是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最喜欢的乐器之一,源自狩猎号角而带有浓郁森林气息,恰是最能表现小莫性格中的乐天与自适。
        除四部圆号协奏曲外,1782年为圆号与弦乐四重奏(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及大提琴)所作的「降E大调圆号五重奏」(K. 407/386c)是莫扎特最为重要的圆号作品。同样是献给自己的好友,当时维也纳最出色的圆号演奏家约瑟夫·莱特格布(Joseph Leutgeb 1732-1811),在这部三乐章的室内乐作品中,圆号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型,在四把弦乐器的对话交谈中,争得一席之地,却又不显突兀与自恃,“和而不同,卓亦能群”的自信气质,像极了莫氏本人的处世哲学。
        回旋曲乐章,如莫扎特其他作品一样,充满朝气予人欢乐,三段体结构,圆号同小提琴声部依次呈现主题,大量16分音符演奏在活塞装置尚未发明的18世纪末,对自然号演奏者不啻为巨大挑战,能胜任者,其技术自然也不是“吹的”!

圆号: 巴瑞·塔克韦尔***
        (Barry Tuckwell 1931.3.5-2020.1.16)
中提琴: 肯尼斯·埃塞克斯***
            (Kenneth Essex)
弦乐: 加布里埃利弦乐四重奏组成员

        (Members of the Gabrieli Quartet)

古水
Gnossienne 5 - Anne Queffélec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萨蒂「玄秘曲六首」
之五: 中速的
(6 Gnossiennes: V. Modéré)

        “玄秘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乃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 1866.5.17-1925.7.1)之独创,空灵飘逸的旋律和时隐时现的东方色彩,展现出作曲家个人创新意识与前卫气质,即便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其暗含的宗教意味及考古学概念,亦会...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萨蒂「玄秘曲六首」
之五: 中速的
(6 Gnossiennes: V. Modéré)

        “玄秘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乃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 1866.5.17-1925.7.1)之独创,空灵飘逸的旋律和时隐时现的东方色彩,展现出作曲家个人创新意识与前卫气质,即便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其暗含的宗教意味及考古学概念,亦会令人自然联想到作曲家的另一组名作--「吉诺佩蒂舞曲」,神秘、简约,甚而怪诞的曲风,足以令其与海量同时代作品泾渭自明,进而引发听者之猎奇与探究心。
        陆续完成发表于1889-1897年间的六首玄秘曲,以钢琴简练、清冷却充满戏谑与幻梦气质的技法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表象下的深沉与自恃,萨蒂在曲谱上用各种教人匪夷所思的文字提示,对当时甚嚣尘上的“瓦格纳主义”进行了讪讪嘲讽,同时又为自己“不太正经”(背离主流)的音乐美学观点编织出晦涩朦胧的面纱,或逃避批判,或孤芳自赏,而无形中又与同时代的德彪西形成交集,进而又平行发展,各成一派,衍生出朦胧感性的印象主义和摒弃繁冗的简约主义,是为影响20世纪音乐的两股风潮,当印象主义被定格成历史,简约主义之风大盛,就像其在一个多世纪前那样,自一泓清泉渐成一股洪流,推动21世纪世界音乐之发展。
        第五号在六首玄秘曲中最早完成,刚参观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萨蒂将印尼甘美兰音乐元素运用于该曲,频繁转调中和声与旋律保持了高度一致性,在萨蒂笔下渐被弱化的小节线仍在该曲中得以保留并清晰呈现,轻盈的触键与持续的弱拍节奏,将一份优雅舒展,空灵淡远的意境升华为现实世界中超脱尘嚣之上的内心观照。
       
演奏: 安妮·奎弗莱克***  
        (Anne Queffélec)

古水
Libro I d'intavolatura di chitarone: Toccata Arpeggiata - Jakob Lindberg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卡普斯贝格「琶音托卡塔」
(Kapsperger: Toccata Arpeggiata)

        乔瓦尼·吉罗拉莫·卡普斯贝格(Giovanni Girolamo Kapsperger c. 1580-1651.1.17)原名Johann Hieronymus Kapsberger,其父亲具有德奥贵族血统,并在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中担任军官。出生,成长,受教于威尼斯的卡普斯...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卡普斯贝格「琶音托卡塔」
(Kapsperger: Toccata Arpeggiata)

        乔瓦尼·吉罗拉莫·卡普斯贝格(Giovanni Girolamo Kapsperger c. 1580-1651.1.17)原名Johann Hieronymus Kapsberger,其父亲具有德奥贵族血统,并在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中担任军官。出生,成长,受教于威尼斯的卡普斯贝格于25岁时去到罗马,很快便以出众的鲁特琴演奏技艺征服这座“永恒之城”,成为教廷、贵族和艺术圈的座上宾。在为红衣主教巴贝里尼及教宗乌尔班八世服务的20多年间,卡普斯贝格的音乐生涯亦从单纯演奏转向作曲,其音乐横跨世俗与宗教,涵盖器乐与声乐,而他为鲁特琴及西奥伯琴(theorbo)所创作的六卷曲集(传世四卷)无疑是其毕生演奏和作曲技巧的集中荟萃,乐曲中的灵感闪现与技法革新,代表了巴洛克早期弹拨乐器演奏领域的最高水准,更推动了鲁特琴乐器家族在欧陆的发展与演进。 
        西奥伯琴又名基塔隆尼琴(Chitarrone),相较于普通鲁特琴,其显著特点为加长的琴颈及附加的弦轴箱(见唱片封套演奏家所持乐器),旨在弹出比低音鲁特琴更为洪亮饱满之音色,以用作理想的演唱伴奏乐器。卡普斯贝格为西奥伯琴共写有四卷曲集(其中第二卷佚失),每一卷都收录了数量不等的托卡塔、主题变奏及各类风格舞曲。这首著名的「琶音托卡塔」出自第一卷,大量连续的分解和弦构成模进,推动音乐发展,简单中蕴含着变化,亦体现出巴洛克乐器的对位特色和曲式风格。推荐当代鲁特琴演奏大师Jokob Lindberg在BIS的演绎录音。

演奏: 雅各布·林德伯格***
        (Jokob Lindberg)

古水
French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816: Gigue - Angela Hewitt

*Bach 330* -- 138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巴赫「G大调第五号法国组曲」
第七乐章: 吉格舞曲
(French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 VII. Gigue)

       「法国组曲」(BWV 812-817)是J. S. 巴赫为大键琴所作之器乐组曲集,完成于1722-1725年作曲家任职科滕宫廷期间,初为五组,鉴于当时流行一套六组的习惯,...

*Bach 330* -- 138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巴赫「G大调第五号法国组曲」
第七乐章: 吉格舞曲
(French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 VII. Gigue)

       「法国组曲」(BWV 812-817)是J. S. 巴赫为大键琴所作之器乐组曲集,完成于1722-1725年作曲家任职科滕宫廷期间,初为五组,鉴于当时流行一套六组的习惯,又补写了第六号。作品名称中的“法国”并不暗示其音乐风格,事实上整套组曲曲风更偏向于意大利,后人谓之“法国”则多半是相对于之前的「英国组曲」,以及一些流传乐谱上的法语名称标注。
        整套六组皆以阿勒曼德开始,吉格收尾,中间连缀各种当时流行的风格舞曲如库朗、萨拉班德、加沃特、布列及小步舞曲等等,六至八个乐章,多以轻盈华丽的主调风格写成,兼具教学与欣赏性。第五组在其中最为著名,技术难度虽一般,却充满活力与欢乐情绪,据记载,组曲开头几小节是巴赫为新婚不久的妻子安娜·玛德琳娜所作,主题充满温柔的爱意和喜悦之情,而末乐章吉格舞曲则以传统的赋格手法创作,二部曲式,旋律纵横驰骋于大跨度音域间,体现出巴洛克精致对位美学与严谨结构。
        推荐加拿大女钢琴家Angela Hewitt在Hyperion唱片的录音版本,精妙的曲速和音色把握,展现出新一代“巴赫女祭司”之卓越风范。

钢琴: 安吉拉·休伊特***  
        (Angela Hewitt)

古水
Rodeo (Remastered):Hoe-Down. Allegro - Leonard Bernstei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科普兰「牧区竞技」
之 土风舞
(Rodeo: Hoe-Down)

        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 1900.11.14-1990.12.2)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其音乐中构筑起的独特历史感与民族认同感,恰好顺应了战后美国对自身精神塑造的迫切需求,西部世界广袤粗犷的表象下蕴藏的喧嚣与希冀,激发了这个多元民族的开拓热情及自信,而科普兰亦藉此赢得了“美国音乐之父”的美誉。
   ...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科普兰「牧区竞技」
之 土风舞
(Rodeo: Hoe-Down)

        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 1900.11.14-1990.12.2)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其音乐中构筑起的独特历史感与民族认同感,恰好顺应了战后美国对自身精神塑造的迫切需求,西部世界广袤粗犷的表象下蕴藏的喧嚣与希冀,激发了这个多元民族的开拓热情及自信,而科普兰亦藉此赢得了“美国音乐之父”的美誉。
        「牧区竞技」是科普兰应蒙特卡罗俄罗斯舞剧团之邀,为阿格尼斯·德·米尔(Agnes de Mille)1942年芭蕾舞剧所作配乐。剧情讲述一位牧区姑娘因对牛仔心生爱慕而女扮男裝,伺机接近,却因怪异拙劣举止频遭嫌弃,上演了一连串闹剧,当其恢复昔日模样,最终反而获得爱情。舞剧上演后大获成功,科普兰也随即从原本五段配乐中选取“牛仔假日”、“牧场夜曲”、“周六夜华尔兹”及“土风舞”四段修改编排成管弦乐组曲,模仿交响曲快-慢-小步舞曲-终曲的形式。并于次年首演于纽约。作品以质朴的旋律及欢快的节奏,生动描绘出美国西部草原上牛仔们策马飞跃障碍、投掷牲畜绳圈的竞技项目,以及在周末黄昏聚会饮酒,歌舞娱乐的生活场景。第四段“土风舞”借用了美国民歌「波拿巴的盛宴」主题,是一首四对方舞性质的快速舞曲,剧中用来表现竞技比赛当晚众人所跳之群舞,热烈奔放而充满北美西部情调,因常被引用在西部片高潮情节及各种体育赛事中,而广为流传。
        推荐Bernstein指挥NYPO的演录,收放自如的节奏控制和妙趣横生的主题变化,无不体现出原汁原味的“美国味道”,亦是除作曲家本人指挥版本外最为道地的诠释。

奏: 纽约爱乐乐团***
        (New York Philharmonic)
指挥: 伦纳德·伯恩斯坦***
        (Loenard Bernstein 1918.8.25-1990.10.14)

古水
6 Morceaux, Op. 51:No. 5, Romance - Sviatoslav Richter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柴可夫斯基「小品六首」
之五: 浪漫曲
(6 Morceaux, Op. 51: V. Romance)

        「小品六首」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5.7-1893.11.6)完成于1882年8、9月间的一组钢琴曲,最初设想来自于圣彼得堡音乐家杂志的编辑尼古拉·伯纳德(Nikolay...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柴可夫斯基「小品六首」
之五: 浪漫曲
(6 Morceaux, Op. 51: V. Romance)

        「小品六首」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5.7-1893.11.6)完成于1882年8、9月间的一组钢琴曲,最初设想来自于圣彼得堡音乐家杂志的编辑尼古拉·伯纳德(Nikolay Bernard),他建议用夜曲、梦幻曲、沙龙圆舞曲及俄罗斯舞曲为标题创作一组钢琴曲,以飧读者。受限于自己同音乐出版商尤根森之间的独家协议,老柴迟迟未有动笔。许是看中了这一题材的市场价值,精明的彼得·尤根森在半年后主动向作曲家发出了约稿,正忙于其他作品创作的老柴,很快对自己之前几首钢琴曲草稿加以完善并附上标题,集合成册,付梓出版。虽然伯纳德建议的标题仅采纳了“沙龙圆舞曲”一首,整组作品所展现出的多样情趣和迷人魅力,仍能教人感受老柴高度技巧性下独特的艺术气质。
        作品小标题依次为“沙龙圆舞曲”(Valse de salon)、“波尔卡舞曲”(Polka peu dansante)、“谐谑小步舞曲”(Menuetto scherzoso)、“娜塔圆舞曲”(Natha-valse)、“浪漫曲”(Romance)和“忧伤圆舞曲”(Valse sentimentale)。浪漫曲采用F大调,4/4拍,表情提示为如歌的行板,夜曲风格的首尾段,静谧若诗,轻曳如歌,中段有个情绪的小小激荡,却只像点点涟漪,很快消失无痕。推荐俄罗斯钢琴大师Sviatoslav Richter的演绎录音,缓疾有序,悲喜有度的分寸感拿捏得极好!
       
演奏: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 1915.3.20-1997.8.1)

古水
Flower Festival at Genzano:Pas de deux - Richard Bonynge/Sergei Prokofiev/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赫尔斯泰德「冈扎诺的花节」
第三幕: 大双人舞
(Flower Festival in Genzano: Pas de deux)

        每年五六月间在意大利小镇冈扎诺举行的鲜花游行,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人们用成千上万的花朵编织成图案各异的“花毯”,装点起街道和建筑,花香吸引游客远道而来,更酝酿了一段段甜蜜动人的爱情故事。
        古典芭蕾舞剧「冈扎诺的...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赫尔斯泰德「冈扎诺的花节」
第三幕: 大双人舞
(Flower Festival in Genzano: Pas de deux)

        每年五六月间在意大利小镇冈扎诺举行的鲜花游行,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人们用成千上万的花朵编织成图案各异的“花毯”,装点起街道和建筑,花香吸引游客远道而来,更酝酿了一段段甜蜜动人的爱情故事。
        古典芭蕾舞剧「冈扎诺的花节」讲述了在这个传统民俗节日里上演的一则浪漫爱情佳话,男女主人公以花为媒,在众人祝福声中寻得真爱。全剧由芭蕾布农维尔学派创始人奥古斯特·布农维尔(August Bournonville )完成舞蹈编排,大双人舞是第三幕选段,音乐原是奥地利作曲家斯特拉宾(Matthias Strebinger 1807-1874)为其早前的舞剧「那不勒斯」(Napoli)所作,而在该“冈”剧中,又经霍尔格·西蒙·珀利(Holger Simon Pauli 1810-1891)和爱德华·赫尔斯泰德(Eduard Helsted 1816-1900)两人重新修订润色,故音乐史学界仍将这部舞剧音乐归在赫尔斯泰德名下。
        按照传统的大双人舞结构,乐曲包含五个段落--引子(入场)、慢板(双人舞)、男主变奏(独舞)、女主变奏(独舞)和尾声(双人舞/群舞)。小提琴拉出轻柔舒缓的序奏主题,预示花节的帷幕缓缓揭开,诉说恋人间的情话绵绵;慢舞之后,男舞者(danseur)粉墨登台,英姿飒爽;弦乐拨奏引出女舞者(ballerina)的轻盈身姿,一段连续小跳(brise)瞬间羡煞旁人,占尽群芳;尾声是爱的共舞,心之吐哺,有情人终成眷属。
        1858年,布农维尔携亲手编排的「冈扎诺的花节」首演于家乡哥本哈根,担任舞蹈演出的是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时至今日,足本舞剧已基本不再上演,而这段好听又好看的大双人舞却已成为各大国际舞蹈比赛的参赛曲目。推荐波宁吉指挥LSO的精彩录音芭蕾作品专业户的诠释,不用担心出错的选择。

演奏: 伦敦交响乐团***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 理查德·波宁吉***
        (Richard Bonynge)

古水
Passacaglia and Sarabande for Violin and Viola (With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ndel) - Itzhak Perlma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亨德尔/哈尔沃森「G小调帕萨卡利亚」
(Handel/Halvorsen: Passacaglia for Violin and Viola in G Minor)

        帕萨卡利亚(西语:passacalle;意语:passacaglia)是源自17世纪初的一种西班牙三拍子舞曲形式,其名字由西语"pasar"(行走)与"calle"(街道)组合而成,意指当时吉他手走街串巷吟唱歌曲时,中间的器乐过门。传至...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亨德尔/哈尔沃森「G小调帕萨卡利亚」
(Handel/Halvorsen: Passacaglia for Violin and Viola in G Minor)

        帕萨卡利亚(西语:passacalle;意语:passacaglia)是源自17世纪初的一种西班牙三拍子舞曲形式,其名字由西语"pasar"(行走)与"calle"(街道)组合而成,意指当时吉他手走街串巷吟唱歌曲时,中间的器乐过门。传至欧洲后,意大利人弗雷斯科巴尔迪(Girolamo Frescobaldi)率先将之发展成一种专门的曲式,即在固定低音旋律线上,对一段特定主题展开一系列变奏。及至巴洛克中晚期,帕萨卡利亚已极其成熟且风靡欧陆,巴赫、亨德尔、库普兰等人均有创作,最常见的运用是连缀赋格独立成章或作为器乐组曲的慢乐章。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2.23-1759.4.14)这首著名的"帕萨卡利亚"出自他1720年出版的键盘组曲集(共八首)的第七号「G小调组曲」(HWV 432)之第六乐章,尽管亨德尔的大键琴曲目在当代的影响力及流行度不及巴赫的同类作品,但这版由挪威小提琴家约翰·哈尔沃森(Johan Halvorsen 1864.3.15-1935.12.4)于1893年根据键盘原作改编的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却广受欢迎,并催生出众多器乐改编演绎。全曲兼有忧郁深沉及活泼诙谐,小提琴明丽的高音同中提琴醇厚的中音在巴洛克高贵优雅的气质上交织出绚丽悦耳,富于层次的音色光谱,让人感受到精致细腻而绚烂绮丽的情感色彩。
        推荐以色列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同老搭档祖克曼的合作演绎,双星同耀,双璧生辉,魅力无法抗拒。

小提琴: 伊扎克·帕尔曼***  
            (Itzhak Perlman)
中提琴: 平查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

古水
Andante et Scherzo - Susan Mila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路易·加内「行板与谐谑曲」
(Louis Ganne: Andante et Scherzo)

        路易·加内(Louis Ganne 1862.4.5-1923.7.14)生于法国中部奥弗涅大区阿列省,求学巴黎音乐学院期间,师从弗兰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与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学成后在巴黎及蒙特卡罗等地的剧院担任指挥,并从事作曲,其音...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路易·加内「行板与谐谑曲」
(Louis Ganne: Andante et Scherzo)

        路易·加内(Louis Ganne 1862.4.5-1923.7.14)生于法国中部奥弗涅大区阿列省,求学巴黎音乐学院期间,师从弗兰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与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学成后在巴黎及蒙特卡罗等地的剧院担任指挥,并从事作曲,其音乐以歌剧、轻歌剧和舞剧配乐为主,同时也偶尔涉足室内乐和管弦乐,这其中就包括他在当代仍广受欢迎的多部进行曲。
        为长笛与钢琴所作的「行板与谐谑曲」完成于1901年,加内将之题献给当时法国最出色的长笛演奏家保罗·塔法内尔(Paul Taffanel 1844-1908)。乐曲前半段轻柔舒缓,好似初夏时节拂过南法的微风,带来阵阵薰衣草的芬芳,沁人心脾惬意舒畅;谐谑曲主题轻快明朗,独具朴素乡村气质,教人联想到随着节拍飞速旋转的舞蹈场面。整部作品以节奏及音型的丰富变化全面展现了长笛的各类技法,极高的欣赏价值外,更被广泛用作长笛专业教学和考级曲目。
        推荐英国长笛演奏家Susan Milan同音乐搭档在80年代末于Chandos厂牌的演绎录音,柔媚优雅而不失灵动俏皮,值得反复聆赏与收藏的版本。

长笛: 苏珊·米兰***  
        (Susan Milan)
钢琴: 伊恩·布朗**  
        (Ian Brown)

古水
Glinka: Nocturne f-minor: "La séparation" - Alexei Lubimov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格林卡「F小调夜曲“离别”」
(Glinka: Nocturne in F Minor "La séparation")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837年,在出任沙皇尼古拉一世宫廷教堂合唱团指挥后不久,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6.1-1857.2.15)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乐团的日常工作及自己...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格林卡「F小调夜曲“离别”」
(Glinka: Nocturne in F Minor "La séparation")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837年,在出任沙皇尼古拉一世宫廷教堂合唱团指挥后不久,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6.1-1857.2.15)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乐团的日常工作及自己新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创作中,然繁冗的人事关系和个人情感生活的困扰,令作曲家身心俱疲,为摆脱喧嚣,静心创作,格林卡选择暂时离开圣彼得堡,回到自己久居多年的欧洲。临别前,作曲家写下了「F小调夜曲」,以抒发内心离愁别绪,而以钢琴演奏的“夜曲”形式,其始作俑者爱尔兰人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 1782-1837),正是格林卡早年在圣彼得堡求学期间的老师。
        乐曲引子部简洁而深沉的节奏音型似午夜的钟声,惊醒梦中的游子,随着主题的缓缓展开,忧伤情绪渐渐弥漫,孤独惆怅伴着对故土的眷恋,愈发浓酽,牵动着每一缕神经,斯拉夫式的浪漫和忧伤,如寒夜里跳动的孱弱微光,投射出隐藏在这个战斗民族灵魂深处游吟诗人般的气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推荐俄罗斯涅高兹学派传人Alexei Lubimov的演绎录音,技术精湛而充满诗意,其朴素自然又随性洒脱的特点同俄罗斯作品中的民族气质完美相融,生动诠释了冷峻之下的激情。
       
演奏: 阿列克谢·柳比莫夫***  
        (Alexei Lubimov)

古水
Die Schönbrunner, Op. 200 - Dresden Staatskapelle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兰纳「美泉宫的人们圆舞曲」
(Lanner: Die Schönbrunner, Op. 200)

        十九世纪30年代,盛极一时的哈布斯堡王朝亦未能从席卷整个欧洲的民族独立与革命浪潮中独善其身,王朝统治者试图在武力之外寻求解决之道,音乐,尤其是奥地利人钟爱的舞曲成为了分散民众注意力最好的工具,得益于全民对音乐的热衷,从草根乐手起家的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 1804.3.14-1849.9.25...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兰纳「美泉宫的人们圆舞曲」
(Lanner: Die Schönbrunner, Op. 200)

        十九世纪30年代,盛极一时的哈布斯堡王朝亦未能从席卷整个欧洲的民族独立与革命浪潮中独善其身,王朝统治者试图在武力之外寻求解决之道,音乐,尤其是奥地利人钟爱的舞曲成为了分散民众注意力最好的工具,得益于全民对音乐的热衷,从草根乐手起家的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 1804.3.14-1849.9.25)及约瑟夫·兰纳(Josef Lanner 1801.4.12-1843.4.14)等人迅速成为维也纳音乐界的焦点人物,进而引领整个音乐之都的听觉审美。
        凭借出色的乐队演奏及舞曲创作,老约翰·施特劳斯在与兰纳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作为回击,兰纳在1842年创作了「美泉宫的人们圆舞曲」,并于同年秋天首演于维也纳,一时大获成功,圈粉无数。乐曲由序奏连缀五段双主题小圆舞曲附尾声组成,为标准的维也纳圆舞曲样式,序奏部分庄严辉煌,极具皇家气度,似是对这座巴洛克式宫殿的远眺近观,随着圆舞曲主题的展开,音乐为听者展示了这座皇室夏宫里优雅闲适的气氛以及活色生香的生活场景,仿若一幅幅唯美浪漫,充满高贵气质的宫廷油画,更像一帧帧梦幻迷离,散发怀旧情调的世俗剪影,引发人们对那个远去美好年代的无限追忆。
        作品首演次年3月,兰纳再次亲指这部作品奏响于距美泉宫不远的维也纳郊外,却不想竟成作曲家最后一次音乐会,一个月后,兰纳因伤寒不治,在自己42岁生日两天后猝然离世,该曲也成为了他的“天鹅之歌”。今年是兰纳诞辰220周年,谨以这首他最著名的圆舞曲作为纪念,同时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一下起舞于美泉宫的景象吧!

演奏: 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
         (Dresden Staatskapelle)
指挥: 奥特马尔·舒特纳***
         (Otmar Suitner 1922.5.16-2010.1.8)

古水
Prague Waltzes -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德沃夏克「布拉格圆舞曲」
(Prague Waltzes, B. 99)

        如果说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 1824.3.2-1884.5.12)在民族主义的土壤里寻找到了捷克音乐的前行方向,那么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9.8-1904-5.1)则以其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素材,结合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激情,将捷克音乐真正推向欧陆乃至整个世界。
 ...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德沃夏克「布拉格圆舞曲」
(Prague Waltzes, B. 99)

        如果说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 1824.3.2-1884.5.12)在民族主义的土壤里寻找到了捷克音乐的前行方向,那么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9.8-1904-5.1)则以其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素材,结合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激情,将捷克音乐真正推向欧陆乃至整个世界。
        为管弦乐队所作之「布拉格圆舞曲」(B. 99)完成并首演于1879年12月,第一卷(8首)「斯拉夫舞曲」(Op. 46)的成功显然为德沃夏克带来强劲的创作动力,遂借当时极受欢迎的圆舞曲进行创作,亦含取悦维也纳听众之意。乐曲的速度表情提示为"Allegro vivace quasi tempo di valse "(活泼而近似圆舞曲节拍之快板),雍容华贵的圆舞曲外衣下,蕴藏了波西米亚式的热情与忧伤,轻盈与凝重,奔放与含蓄,交织出最为绚烂的音乐和情感色彩,似拂过摩拉维亚草原的春风,若流经布拉格市区的湍流,更像回响在不羁灵魂深处的呐喊。
        作为当代最富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之一,匈牙利人Iván Fischer以他无比执着的艺术信念和卓越才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带领其一手创建的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成为匈牙利乃至世界一流乐团,在其最为擅长的东欧作曲家作品的诠释中,每个音符都闪烁着浓郁的斯拉夫气质,传统与创新、热情与抒情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演奏: 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 伊凡·费舍尔***
         (Iván Fischer)

古水
Divertimento in E-Flat Major, K. 563:VI. Allegro - Grumiaux Trio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莫扎特「降E大调嬉游曲」
第六乐章: 快板
(Divertimento in E♭, K. 563 - VI. Allegro)

        嬉游曲旋律欢快且带一定即兴成分,常在社交聚会上被演奏,在18世纪的欧洲甚为流行。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以嬉游曲为名的作品就有不下20部,器乐组成囊括了小型弦乐队以及各种室内乐形式。
 ...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莫扎特「降E大调嬉游曲」
第六乐章: 快板
(Divertimento in E♭, K. 563 - VI. Allegro)

        嬉游曲旋律欢快且带一定即兴成分,常在社交聚会上被演奏,在18世纪的欧洲甚为流行。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以嬉游曲为名的作品就有不下20部,器乐组成囊括了小型弦乐队以及各种室内乐形式。
        「降E大调嬉游曲」完成于1788年夏,是莫扎特最后一部被冠以“嬉游曲”的作品,为弦乐三重奏所作,六个乐章的巨大篇幅及蕴含其间之深邃而复杂的乐思,加之作曲家对于三件弦乐器角色之平衡把控,令该作超越其之前所有同类作品,而臻莫氏室内乐创作之巅峰。在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后,创作瓶颈与生活窘境同时纠缠着已过而立之年的莫扎特,在给共济会兄弟,富商迈克尔·普赫伯格(Michael Puchberg)的信中,作曲家以谦卑含蓄的词句向对方表达了经济上的困顿及需求,获得财务援助的同时,他携家眷从维也纳市中心的大宅子迁往近郊,高朋满座夜夜笙歌的日子似乎正渐渐远去,沮丧和失落虽不足以磨灭乐观的天性,却也在其音乐创作中留下些许阴影,若夹杂在小步舞曲乐章间的晦暗行板,又似三声中部那不易察觉的和声转换。
        整部作品中,对中提琴情有独钟的莫扎特,在赋予其同小提琴同等话语权之同时,更以一种优雅舒适,自然融洽的对话氛围,将其所秉承之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学,发挥到了极致,教聆听者动容之余,亦令演奏者动情。推荐由比利时小提琴大师Arthur Grumiaux与中提琴家Georges Janzer、女大提琴家Eva Czako组成的Grumiaux Trio在上世纪60年代的录音版本,高音弦乐器有节制的表现,完美贯彻了作曲家创作晚期追求音色与情绪双重均衡之意图,堪称经典无疑。

演奏: 格鲁米欧三重奏组***
         (Grumiaux Trio)

古水
Les Biches Suite, FP 36:I. Rondeau - Georges Prêtre/Donald Hunt/Maurice Duruflé/Rosanna Carteri/Donald Hunt (conductor)/Boys of Worcester Cathedral Choir/Adrian Partington/Chœur National de l'ORTF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普朗克「“母鹿”组曲」
第一段: 回旋曲
(Les Biches Suite, FP. 36: I. Rondeau)

        「母鹿」是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7-1963.1.30)的成名作,1923年受谢尔盖·贾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委托所写之舞剧配乐,于次年1月由其率领的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在蒙特卡罗成功首演。
 ...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普朗克「“母鹿”组曲」
第一段: 回旋曲
(Les Biches Suite, FP. 36: I. Rondeau)

        「母鹿」是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7-1963.1.30)的成名作,1923年受谢尔盖·贾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委托所写之舞剧配乐,于次年1月由其率领的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在蒙特卡罗成功首演。
        整部舞剧没有剧情,灵感捕捉自巴黎前卫画家玛丽·罗兰珊(Marie Laurencin)女士(同时也是该剧首演的舞台及服装设计)的几幅画作,大致描绘一个夏日午后几位青年男女在家庭派对上的互动场景。某种程度上,该剧有点类似早前的「仙女们」(Les Sylphides),即纯粹为舞蹈而创作的芭蕾剧。舞剧的法语名称“Les Biches”由普朗克亲自拟定,蕴含“母鹿”和“卖弄风情女子”的双重含义。整组配乐明快热烈而具幽默讽刺特点,带有很强的沙龙气质与世俗风情,是普朗克早期创作风格之代表作,也被认为是作曲家以自己的方式对20世纪20年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鼓噪。1940年,普朗克对舞剧配乐作了配器修改,同时选取其中五段汇编成同名组曲并于1948年出版。
        组曲第一段“回旋曲”,甚快板,由木管吹出短小的引子后,小号奏响F大调主题,圆号响应,弦乐接过主题,各声部以八度音程重叠反复,随即转入宁静的中段,插句后F大调主题经小号再现,引至尾声。推荐法国指挥大师Georges Prêtre于上世纪率Philharmonia Orchestra在EMI的经典录音版本。

演奏: 爱乐乐团***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指挥: 乔治·普莱特***
        (Georges Prêtre 1924.8.14-2017.1.4)

LOFTER

让兴趣,更有趣

简单随性的记录
丰富多彩的内容
让生活更加充实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