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中国爱情观
现在人们一说到结婚,第一反应都是说:哦,这两个人感情挺好了,是时候要结婚了。但是我们平时在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或小说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古代所有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门当户对就行,婚前也不接触,入了洞房揭开盖头,才能看到自己的媳妇到底是什么模样,是美是丑。
那可能有人就要问了,古代的婚姻里面是不是就完全没有爱情呢?我们先来说说从古到今中国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首先,古代人的确也是会有爱情的,但它并不是常态,而是非常态。就是说,只有在一种比较特殊的亲密关系里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比如脍炙人口的古代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啊,张生与崔莺莺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啊,尤其是后者,两个人爱到最...
现在人们一说到结婚,第一反应都是说:哦,这两个人感情挺好了,是时候要结婚了。但是我们平时在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或小说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古代所有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门当户对就行,婚前也不接触,入了洞房揭开盖头,才能看到自己的媳妇到底是什么模样,是美是丑。
那可能有人就要问了,古代的婚姻里面是不是就完全没有爱情呢?我们先来说说从古到今中国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首先,古代人的确也是会有爱情的,但它并不是常态,而是非常态。就是说,只有在一种比较特殊的亲密关系里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比如脍炙人口的古代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啊,张生与崔莺莺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啊,尤其是后者,两个人爱到最后双双殉情化蝶,这些难道不是非常美好的爱情吗?
再举个例子,古代有一位戏剧大家叫李渔,他写了一个剧叫作《怜香伴》。这个《怜香伴》有趣在哪里呢?这个故事甚至写的都不是男女之爱,而是女女之爱。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有夫之妇与她丈夫去上香。在庙里,这个女子碰上了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女孩子,女孩的体香一下就把她迷住了,这位有夫之妇甚至爱上了她。然后,这个妻子就设了一个局,让丈夫把这个女孩纳为妾,这样她们俩得以朝夕相处、厮守终身。
你可能会发现,传统爱情当中的真爱往往是要打破常规的,在两个人有身份冲突、阶层冲突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而爱情的结果不是私订终身,就是私奔,甚至是殉情。
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还都是在戏剧当中,是人们理想中的爱情,现实中的故事也是有的。比如说汉代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是西汉的大才子,他有一次去四川的大富豪卓王孙家里做客,听说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是当地有名的大美女,就想抓住这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于是他就在现场弹了一首自己写的情歌《凤求凰》。这首歌的内容特别大胆热烈。果然,卓文君一听就心动了。于是两个人一见钟情,居然就私奔了。
私奔了以后,卓文君的父亲非常不高兴,但是也没办法,这两个人的感情就是那么好。但是问题是,卓文君这位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私奔之后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司马相如那时候还只是一个穷书生,生活也是捉襟见肘。结果他们俩居然回家去开了一个酒馆,卖起了酒。卓文君的父亲一看,觉得女儿实在太可怜了,最后不得不接纳了他们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真实发生的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
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样私奔的事,在古代的婚姻规范里是犯规的、不正当的。因为古代人推崇的是明媒正娶、名正言顺之类遵循礼数习俗的做法。私奔、与青楼女子相爱,都是少数人的行为。只有门当户对、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相夫教子才是常态的婚姻模式。这就是爱情在传统婚姻中属于非常态的原因了。
我在研究择偶标准的时候,发现国外学者对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一个看法,他们都认为,在中国式的婚姻里面,爱情的因素是非常不重要的。
他们对中国人婚恋观的印象还停留在常态的传统婚姻里面。他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到了现代,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普遍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之后,我们中国人的爱情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举个例子,“谈恋爱”这个词就是在那时出现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夫妻关系的缔结中,有了这样一种普遍的认知:在双方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中,要谈恋爱,甚至要先谈上几年的恋爱才能结婚。
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婚姻当中,感情的因素变成了常态,变成了人们结婚时相当看重的一个因素。这就是中国现代婚姻与传统婚姻最大的区别。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已经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流的意识形态。
单说离婚自由这一点,我国的《婚姻法》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也可以说是最前卫的。因为在西方很多国家,像美国、欧洲很多国家的《离婚法》都经历了从有错离婚到无错离婚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有错离婚的定义是:只有婚姻当事人犯了错误,比如遗弃、家庭暴力、婚外恋之类的情况,法庭才能判决离婚。人们经过很多努力,才从有错离婚法争取到无错离婚法。所谓无错离婚,是指婚姻双方不一定要犯错,而是只要感情破裂就可以批准离婚。
我国从1950年的《婚姻法》开始,就一步到位。我国判决离婚的理由是双方感情破裂,婚姻关系就可以解除了,感情破裂是可以作为离婚的充分理由的。这就是西方人争取了很久的无错离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夫妻双方的感情因素在我们的结婚理由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
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这样的变化是令人感到欢欣鼓舞的。在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只能由非常态的少数人来实现,而如今它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常态,也成为我们中国人结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理由,一个非常重要且越来越重要的理由。
拥有了这样先进完善的婚姻制度,我们现代人的婚恋观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
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在择偶的时候会选择嫁给钱,而不是嫁给感情,说什么我宁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笑,你如果没有车子房子我是不会嫁给你的。那个意思是说,我宁可跟这个开宝马车的人没什么感情,在他那里受气,可因为他有钱,哪怕我哭,也要嫁给他。但跟那个骑自行车的,我即便跟他非常相爱,跟他在一起非常快乐,但就是因为他没钱,我是不会嫁给他的。
这是一种与为情感结婚对立的婚姻观。我更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在择偶的时候更加看重爱情,看重情感,把婚姻建立在感情之上,而不是仅仅嫁给钱,或者仅仅为了传宗接代,那样的话,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幸的婚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李银河:西方爱情观
对于爱情,尼采有一个观点,我初看到时相当震惊,他的观点大意是这样的:对于古代的人和未来的人来说是没有爱情这样一回事的。大家就是男欢女爱,生儿育女,根本就没有爱情这样一个东西,是基督教把人的性欲硬生生逼成了爱情。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西方文化中,有哪些特别有趣的爱情观?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今天,西方人是怎么看待爱情的?
先来说古希腊。古代希腊人是最早颂扬爱情至上的。说到这个时期,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词,叫“柏拉图式爱情”。你可能以为柏拉图是在讲男女之爱,其实当年他讲这话时是在谈论同性之间的爱情。
在古希腊,同abc性cba恋或者说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非常普遍的社会实践。每一个少年,都...
对于爱情,尼采有一个观点,我初看到时相当震惊,他的观点大意是这样的:对于古代的人和未来的人来说是没有爱情这样一回事的。大家就是男欢女爱,生儿育女,根本就没有爱情这样一个东西,是基督教把人的性欲硬生生逼成了爱情。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西方文化中,有哪些特别有趣的爱情观?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今天,西方人是怎么看待爱情的?
先来说古希腊。古代希腊人是最早颂扬爱情至上的。说到这个时期,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词,叫“柏拉图式爱情”。你可能以为柏拉图是在讲男女之爱,其实当年他讲这话时是在谈论同性之间的爱情。
在古希腊,同abc性cba恋或者说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非常普遍的社会实践。每一个少年,都会有一个师傅,来教他各种技能,格斗技法、文化知识、修身养性等等,同时也是他的性伴。柏拉图就在劝这些成年人,要多关注少年的成长,注重精神的交流,少享用他们的肉体,不要让灵魂沾染上肉体的罪恶。所以后世就把两人之间的精神之恋叫作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词是这么来的。
那么古希腊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什么样呢?
有趣的是,很多希腊人认为男女之间没有什么爱情,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就是家庭和生育的关系。只有受过教育的男人之间才能谈得上有这种感情,才有灵魂的交流。
接着说说第二个比较有意思的时期,就是中世纪。古罗马文明消亡之后,基督教在整个西方世界传播开来。尼采的那个关于爱情的观点,就是指的这个时期。
尼采为什么说爱情是被基督教给逼出来的呢?因为基督教当时是非常反性禁欲的,提倡所有人都要到教堂去忏悔,忏悔自己在性方面的下abc流欲望。圣徒奥古斯丁甚至说,神要是在当初造人的时候能够设计另外一种让人类繁衍的方式就好了,那样人就可以避免犯下性abc交这一罪恶了。
这种反性禁欲的观念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呢?记得我看过一部北欧电影,描绘一个男孩到青春期之后,他老是要子慰,他的父母为了防止他夜里子慰,就每晚把他的两只手绑在床栏杆上。电影中描摹的这种做法,在禁欲的历史中应当是普遍存在的。
尼采的意思是说,人们本来没有爱情这个观念,不过是异性之间一种很自然的生理欲望、性abc欲冲动,男人渴望女人,女人渴望男人。然而这种东西被压抑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程度之后,就产生了一种叫作爱情的东西,一种浪漫的激情。因此,是基督教的反性禁欲把一个平平常常的,甚至丑陋的妇人,变成了风情万种的美女,把两性之间普普通通的性吸引变成了可歌可泣的爱情。
对于尼采这个观点,我虽然一开始感到很诧异,但是想想是很有道理的。爱情往往产生在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刻。激情之爱的发生,往往是在两个人社会地位差得很远,或者用世俗眼光来看,觉得这俩人很不般配,因而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当中。爱情的一个特点,就是会把对象理想化、美化、完美化。
说到这儿,西方爱情观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形态,那就是13世纪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浪漫爱情,就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
13世纪的欧洲,贵族阶层实行长子继承权制度。长子继承贵族的头衔,继承城堡、财产、土地。幼子或者次子什么都没有,于是他们骑着马浪迹天涯,来到一个城堡,看到窗帘后面有一位美丽的贵妇若隐若现,就开始幻想,可望而不可即,然后就弹琴唱赞歌、唱情歌,希望得到贵妇的青睐。据考证,这就是浪漫之爱的源头了,就是我们所说的romantic love(罗曼蒂克之爱),一种浪漫的激情之爱。
这种西方经典爱情发生的对象,一般是已婚的女士们。骑士们为了贵妇漂泊四方,挑战强敌,追寻爱情,他们之间没有性abc行为。他们不会发生性关系,如果发生了,爱情就不纯粹了。这种罗曼蒂克之爱后来通过文学艺术,通过好莱坞的电影,被普及到平民百姓中间去了。当今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无穷无尽的爱情故事,在文学艺术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所有的文学家都在写爱情。大家开始觉得,结婚应该是为了爱情而结,而不是为了别的。大众也都开始追求和有爱情的人结婚,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
我们已经讲了几个重要的爱情观念,像柏拉图式爱情、尼采的性压抑理论,还有骑士与贵妇的浪漫之爱,以及它们对现代婚姻观的影响。那么未来的爱情会变成什么样呢?
当性的对象突然变得容易得到了,不再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人们从相识到变成老夫老妻也许只要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情形越来越少见,那爱情会不会就真的像尼采说的,不会再出现了?柏拉图式爱情是不是也会消失呢?
在我看来,柏拉图式爱情并不会消失,因为还是有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况存在,比如说这两个人社会地位差得特别远,或者说年龄差得特别远,各种各样的不符合社会规范,两个人相爱了,又没有在现实中结合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爱情就转向纯粹的精神方面。现在难道没有这种事了吗?还是有的,还是有那种精神之恋,甚至是单恋、暗恋,它们显然都属于柏拉图式的恋爱。
在我的调查中,有大量事例可以证明,人还是会陷入那样一种浪漫的激情之爱,比如法国哲学家福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福柯是一名同aan性abc恋者,他去世之后,中国一位研究福柯的专家专门去访问了他的人生伴侣,写成了一篇访谈录,其中转述了福柯生前的一句话,他说:“我们两个人的激情是保持了终身的。”当时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的话证明,不但爱情确实存在,而且有的爱情是保持了终身的。
人生在世,只要渴望爱情,你碰上真爱的机会就还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遭遇爱情,能够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合,建立幸福美满的亲密关系。我也祝愿他们能让爱的激情保持终身。
李银河:2017年《婚姻法》一个新的司法解释
我讲讲2017年更新的关于彩礼的司法解释,其中规定,如果属于以下几种情况,那么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按照习俗给对方的彩礼,法院应当支持。有哪几种情况呢?第一种是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第二种是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没有共同生活的;第三种是婚前给了彩礼,但是导致给彩礼的一方生活困难的。总之,如果当事人最后没有登记结成婚,这个彩礼就可以申请返还。
这个司法解释的出台也是为了应对婚姻缔结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由于彩礼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已经形成了一种婚俗,严格地说属于变相的买卖婚姻。判定是不是买卖婚姻的标准在于,如果彩礼是男方给到女方父母的钱,不是用在小两口身上,那它就属于买卖婚姻的性质了...
我讲讲2017年更新的关于彩礼的司法解释,其中规定,如果属于以下几种情况,那么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按照习俗给对方的彩礼,法院应当支持。有哪几种情况呢?第一种是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第二种是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没有共同生活的;第三种是婚前给了彩礼,但是导致给彩礼的一方生活困难的。总之,如果当事人最后没有登记结成婚,这个彩礼就可以申请返还。
这个司法解释的出台也是为了应对婚姻缔结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由于彩礼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已经形成了一种婚俗,严格地说属于变相的买卖婚姻。判定是不是买卖婚姻的标准在于,如果彩礼是男方给到女方父母的钱,不是用在小两口身上,那它就属于买卖婚姻的性质了。所以新的司法解释的意思是,既然这是一桩买卖,如果这桩买卖最后没做成的话,预付款就应当返还。我觉得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符合交易规则,也符合契约精神。
有人说《婚姻法》后面几次的修改,比起1950年的《婚姻法》,在保护妇女的方面好像不是特别有利,似乎让男性占了更多便宜。还有人跟国外对比,说国外规定离婚之后,男方要付女方多少赡养费什么的。我觉得应该这样来看,由于以前是一个男权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女人结婚以后就成了家庭妇女,一旦离婚了,就会丧失生活来源,所以会刻意提出离婚时在财产分割上、住房分割上都要偏向女人。而中国《婚姻法》的几次修改和几次司法解释,都是以男女平等,即双职工、双收入这样一种基本的国情为基础,加以具体地修改的,所以在婚姻的立法思想里并不是特别注重额外地增加女性权益。这是修法的成因,而这样修法的效果则是鼓励女性参加工作,有自己独立的收入,而不是把婚姻当作安身立命的途径,像买长期饭票一样。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修法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女性应该改变自己的择偶观,去选择那些尊重妇女人格的男人,那些愿意承担家务的男人,那些愿意为女性在家庭中的巨大付出承担更多经济责任的男人,而不是那些让女人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独立收入专职伺候他的男人,也不是那些自己打一份工却让女人打两份工(工作和家务)的男人。女人要依靠自己的独立工作、独立收入去争取与男人平等的家庭地位,而不是把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途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那是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
李银河:中国近代婚姻
我来讲一下中国近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然后讲讲结婚的自由权问题,再说说20世纪中国的三次离婚潮,还有变相买卖婚姻、年轻人被催婚逼婚这些现实问题。
前面我们讲过,目前我国这种现代一夫一妻制,是从1950年的《婚姻法》才开始真正实行的。在这之前可以叫作一夫多妻妾制,在民间,如果原配夫人不生育,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纳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男子纳妾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古代,妻和妾的地位是很不同的,大家从各种史书也看过不少记载。比如说皇帝有一个正宫娘娘,其他的就是妃子了。民间也是一样,在一些描写旧婚姻制度的文学影视故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节。比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一个男人娶了四个老婆,老三还...
我来讲一下中国近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然后讲讲结婚的自由权问题,再说说20世纪中国的三次离婚潮,还有变相买卖婚姻、年轻人被催婚逼婚这些现实问题。
前面我们讲过,目前我国这种现代一夫一妻制,是从1950年的《婚姻法》才开始真正实行的。在这之前可以叫作一夫多妻妾制,在民间,如果原配夫人不生育,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纳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男子纳妾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古代,妻和妾的地位是很不同的,大家从各种史书也看过不少记载。比如说皇帝有一个正宫娘娘,其他的就是妃子了。民间也是一样,在一些描写旧婚姻制度的文学影视故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节。比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一个男人娶了四个老婆,老三还是个女学生。原配夫人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夫妻的两个原生家庭是男女亲家,可是妾就没有这样的地位了,她在家里的地位和妻子不一样。当然有好多男人会比较宠幸年轻漂亮的小妾,但并不表明她的地位就比原配夫人高。
一夫多妻妾制在1950年正式结束。《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的第一部法律。而《婚姻法》里面明确提出了以男女平等为基本国策,反对买卖婚姻、包办婚姻,提倡结婚自由、离婚自由,这都是1950年《婚姻法》中的重要内容。这个婚姻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妇女的地位,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以后,大家也有这个印象,就是中国虽然在各方面——像人均GDP——还不能算一个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妇女地位的排行是很靠前的。我看过一套指标,国际上的一个妇女地位统计调查,其中包括女性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女性生育时的死亡率、在校女大学生率等等,在这一套指标的比较中,我们中国排到第二十八位,是相当靠前的,这种状况应当说与1950年的《婚姻法》有很大关系。
1950年的《婚姻法》让男女平等成为基本国策。从古代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在结婚择偶的问题上、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控制权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我国第一代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1928年出版了一本书,叫作《中国之家庭问题》。这本书里列举了父母对子女婚姻掌控权的四种模式,调查了各自的比例。
第一种模式就是由父母决定,不征求子女意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你跟谁结就跟谁结,根本不征求你的意见,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父母完全不理会。这是第一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以父母的意见为主,征求子女的意见。就是说,结婚这件事主要还是由父母来定,但是要征求一下子女的意愿。你要是不愿意,父母可以考虑改变,再给你另选一个。
第三种模式是以子女的意见为主,征求父母的意见。也就是说,我自己找对象,我自己谈恋爱,我自己决定,我决定跟他结婚,问问父母同意不同意,这是第三种模式。
第四种模式是最前卫的,就是子女自行决定,不征求父母意见。
在1926年的时候,第一种模式,也就是父母决定,不征求子女意见,这个是占很大比例的。我们看后来婚姻决定权的变化,就是从一向二,然后向三,向四,渐渐地改变。这种在结婚决定权上的变化非常明显,可以从统计数据上看到。
以上说的是结婚自主权问题,接下来我们再说说20世纪的三次离婚潮。
从离婚率的变化来看,中国经历了几次离婚潮。第一次就是在20世纪初年,有一个逃婚的风潮,好多被父母决定了的婚姻,子女是不乐意的,就选择了逃婚,离家出走。20世纪30年代有很多青年跑到延安参加革命,其中有好多女青年都是逃婚的。我的父母是30年代到延安去的,他们倒不是逃婚,但是他们的朋友熟人里有好多知识青年就是逃婚去的。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父母给他定了一门亲,那女人叫朱安,鲁迅就是不喜欢,一百个不喜欢,一千个不情愿,然后他就故意跑到日本去留学,后来跟他的学生许广平自由恋爱。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逃婚的方法,虽然他们名义上是结了婚的。当然,对于朱安来说,这一生是很悲惨的,但是从社会潮流来看,人们越来越觉得,像结婚这样的事应该是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父母来安排。
第二次离婚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好多进城的干部跟农村的老婆离婚。
第三次离婚潮就是在1980年《婚姻法》修改的时候,一下放宽了离婚的尺度。在此之前,虽然在原则上规定离婚自由,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如果双方自愿,在财产分割上也无争议的,可以到民政局办理协议离婚;如果有一方不同意,就要诉诸法律,而法院强调以调解为主,判决离婚难度较大,极端的案例有打了十几、二十年官司才离婚的,就是不让你离。1980年改革开放,新修改的《婚姻法》放宽了尺度,就导致了一个离婚的小高潮。
说完历史上的离婚潮,我想再来谈谈当下一些与婚姻有关的问题,比如说,变相买卖婚姻的问题。
现在有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的婚姻,已经形成了彩礼潜规则。有人就问,早在1950年的《婚姻法》中不就提出反对买卖婚姻、包办婚姻了吗?那么现在的这种彩礼习俗是不是变相的买卖婚姻呢?
我认为它确实是有这个性质,有点儿像是变相的买卖婚姻。各地的彩礼有不同的价码,比如说山东、河北一带叫作“万紫千红一片绿”。万紫就是指五块钱,五块钱要有一万张的话就是五万;千红就是一百块钱要有一千张,那就是十万;绿就是指五十块,你看着给。这个行情大约就是十五万。你要娶一个媳妇,应该给女方家庭十五万。还有一种说法叫“三斤三两”,有人精确地称了一下,三斤三两的一百块钱纸币,大约是十四万多,大约十五万。这就是现在娶妻行情的潜规则。
现在大家手里都比较有钱了,行情涨到了十五万。过去就是送一辆自行车,或者送几斤猪肉,就可以了,就算是彩礼了,那时候大家都没钱。这个价码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得水涨船高。
那么这到底算不算买卖婚姻呢?这件事应该这样来看:看这笔钱是给女方父母的,还是给小两口生活用的。如果说是结婚的时候办婚礼买生活用品,最后这个钱归小两口了,那性质就不是买卖婚姻。可是如果这个钱确确实实是给女方父母的,那就应当算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婚姻了。它还不是在市场上明码标价,只要你出了这钱,这个女人就卖给你了,这是原本意义上的买卖婚姻。变相的买卖婚姻是以习俗的面貌出现的,就是说你不想出这笔钱,你也可以不出,但是如果不出这笔钱,这个女人你就娶不到,她的父母不同意,潜规则不同意,社会习俗不同意。
所以习俗这个东西,不是通过修改一个法律,或者做一个行政规定,就能够改变的。它只能慢慢地改变。其实真正的改变应当说在城市里已经发生了。在城市里,像彩礼这种东西就渐渐退出了,消亡了,习俗已经改变了。
那有人就说了,现在城市里的丈母娘不是要求男方非得买房子不可吗?这跟农村的彩礼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这个房子以后是归小两口住的,不是写丈母娘的名字对不对?所以它的性质就不是彩礼,就不是买卖婚姻,而是一种比较现代的婚姻模式了。
另外像嫁妆习俗,各地也有不同的特点,南方有些地方,嫁妆会很贵重。在北方,就是一点儿床上用品、日用品、家具等等。这也都是结婚习俗的内容。
总结一下,虽然结婚花费的行情水涨船高,但它到底算不算买卖婚姻,还是要看这个钱是给到女方父母家的,还是给小两口的,买卖婚姻与非买卖婚姻的定性标准就在这里。我们看到农村现在还有这样的习俗,一家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把女儿嫁出去收十五万,拿这十五万给儿子娶媳妇,这就明显属于买卖婚姻的性质了。
农村还有一种换婚的情况:我有一个弟弟,你有一个妹妹,我家出不起彩礼,你家也不收彩礼了,就是把弟弟和妹妹交换一下。还有三角换婚。就是三个家庭在不出彩礼的情况下,让三家的女孩依次嫁到另外一家去,这样三角换婚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这种换婚严格讲也都有变相买卖婚姻的性质。一旦陷入三角换婚,或者陷入姐姐收钱给弟弟娶媳妇的处境,那你喜欢不喜欢对方这个人,这个人是不是你想跟他结婚的人,你跟他有没有感情,这些东西就不得不被忽略、被牺牲掉了,所以这样的婚姻应当算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婚姻。
最后说一下让年轻人很头疼的逼婚问题。
现在每到春节,父母逼婚就特别厉害,以致逼出来一个新的流行做法:雇一个假女友,或者雇一个假男友,去见一下父母,糊弄一下父母,因为家里逼得太厉害,没办法,只好去安慰他们一下,把春节这个关混过去。
这种逼婚做法与传统家庭中由父母决定婚姻相比,与传统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相比,在压迫程度上还是低了很多,而且性质是不一样的。它反映了父母急切的心情,特别希望你最好结个婚,但也还没到你要是不结婚就绝对不能容你的程度,还没到买卖婚姻、包办婚姻的程度。它们的性质还是不同的。
是不是说社会进步了?我觉得应当说还是进步了,至少我们的命运不会像上个世纪初那些中国女人,比如鲁迅的原配夫人的那种命运了——父母就给你安排了,你愿意不愿意就是他,愿意也得结婚,不愿意也得结婚,就连鲁迅这么自由的人士,这么伟大的人士,他都没办法说我就是不跟她结婚,我结了婚就和她离掉,我去跟我自由恋爱的人结婚,在那个时候连鲁迅都做不到,别人就更加困难。
现在我们的社会比起那个时代肯定是进步了,尤其在城市,人们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甚至有的人顶住压力,就是不结婚了,就独身,家长都没办法了。我记得有一次碰上一个小伙子,他说我们现在都是能不结婚就不结婚,能不生育就不生育,他说我们现在都这样。
我觉得特别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化、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环境里的人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虽然父母急得要命,你看看北京、上海的相亲角,里面全都是父母在展示自己孩子的资料,希望给孩子找到一个配偶,希望他们结婚,但是孩子就是不着急,孩子在等待自己的爱情,或者说干脆就考虑独身了。我觉得现在人们的自由度还是大了许多。
所以我希望大家对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习俗的改变抱有乐观的态度。我们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你可以选择等待爱情,去轰轰烈烈地谈一场恋爱,然后结婚;或者是你没有等到爱情,你就选择独身,也都不是完全不可能了。
李银河:婚姻起源
提到婚姻制度,很多人会直接想到一夫一妻制,而不太会去思考它是怎么来的。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实行一夫一妻制,比方说土耳其、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它们实行的都是有条件的多妻制。也就是说,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婚姻制度,婚姻制度不是亘古不变的。
那么婚姻这个围城是怎么建起来的?我大概要讲三个内容:第一,讲一夫一妻制是怎么出现的;第二,为什么会出现一夫一妻制;第三,我来讲一下中国一夫一妻制的特点。
一夫一妻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出现的?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人类婚姻的发展过程。
人类最早是群婚制的。什么是群婚呢?原始时代,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互相发生关系,结为夫妻。因为在远古时代,...
提到婚姻制度,很多人会直接想到一夫一妻制,而不太会去思考它是怎么来的。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实行一夫一妻制,比方说土耳其、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它们实行的都是有条件的多妻制。也就是说,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婚姻制度,婚姻制度不是亘古不变的。
那么婚姻这个围城是怎么建起来的?我大概要讲三个内容:第一,讲一夫一妻制是怎么出现的;第二,为什么会出现一夫一妻制;第三,我来讲一下中国一夫一妻制的特点。
一夫一妻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出现的?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人类婚姻的发展过程。
人类最早是群婚制的。什么是群婚呢?原始时代,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互相发生关系,结为夫妻。因为在远古时代,个人的力量非常小,大家需要联合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一块儿去抵御野兽、获取食物。
在群婚制之后,据说有过一个母权制时代,比如我们中国摩梭人的走婚,它可以算是一种母权制时代的遗留。走婚就是男的跑到女的家里,两个人有性活动之后就生孩子了,但是他们不结婚,男人是随来随走的。因为男的总换,这就导致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这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说走婚是母权制的产物。
父权制出现后,就有了一夫多妻制这样一种制度。这种变化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转变了,男性成为更主要的社会劳动力,男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也就上升了。
在很多国家的文化里,都有这种一夫多妻制。比如说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明文规定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中国过去也是允许一夫多妻妾的,如果原配夫人不能生育的话,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纳一个妾。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近代,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女性运动,开始反抗之前的那种父权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工作、受教育和参政的权利。经过漫长的制度改变和斗争,我们从最开始的群婚,到走婚,又经过了漫长的一夫多妻制时期,才终于进入了平权的一夫一妻制阶段。
说完了婚姻关系发展的极简历史和大致脉络,我们再来说说婚姻制度的功能,为什么人类社会,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制,全都出现了婚姻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把产生婚姻制度的原因概括为三种。
第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婴儿的哺乳期特别长。这跟其他动物不太一样。很多小动物刚一出生,马上就可以独立生存觅食,就可以离开父母,但是人类幼儿有很长一段时间必须得由父母来哺育,这就需要一个制度来配合。如果只是抚养孩子到他能够独立行走,这还比较快,但是让孩子拥有独立谋生的能力,就需要很长时间。这是婚姻制度出现的首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恩格斯提出来的,那就是为了私有财产的继承。人类在原始工禅祝意社会以后,开始出现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应当怎样传承?由谁继承?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需求:我要知道与我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是谁,然后把财产传给他。而要明确知道孩子的血缘关系,就需要有一个边界清楚的婚姻关系。
第三个原因,应当说是衍生的,是要规范性行为,就是用一夫一妻的这种形式把人的亲密关系固定下来,让人的性行为不能够随意流动。比如说在现在的一夫一妻制社会,婚内出轨是犯错误的,是违反婚姻道德的。为什么?因为它有可能产生私生子。
虽然我们现在的《婚姻法》明确规定婚生子和非婚生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但是这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说男人要是有了婚外性行为和私生子的话还好办一点儿,女人呢?她要是生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在继承法定父亲的财产时就会产生问题,造成家庭矛盾。所以说对人类性行为的规范也成为建立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原因。
讲到这里,我大致介绍了一夫一妻制形成的三点原因。那么中国的婚姻制度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对晚一些。夫妻平权的一夫一妻制在西方一些社会出现得比较早,比如英王亨利八世为了娶他的情人,必须得先离婚,这一状况在中国就不能想象。皇帝是三宫六院的,没有说皇上喜欢上谁,必须得先跟原配离婚才能娶她。一夫一妻制真正在中国确定下来,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儿。
第二,它是一夫多妻妾制。你可能要问,“多妻”和“多妻妾”有什么区别?与有些文化中几位妻子地位平等不同,中国的妻和妾地位不同,妻地位高,妾地位低,有尊卑轻重的区别。
第三,中国的一夫多妻妾制要遵循纲常伦理,比如说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女人还有特别要遵从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三从四德中的三从。这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些最主要的特点。
那么男女平权之后,我国就开始提倡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了,建立起了两性平等的制度,古代的那些纲常伦理自然就显得非常过时了。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还是有些人想搞倒退。前不久有一批人在试图恢复女德,办了好多女德馆、女德班,有一些所谓的女德导师到处宣讲,说现在女人都没有女德了,中华民族要往了,危言耸听。这个东西在我看来是非常翻动的,完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它是一种试图在新时代回到传统社会的徒劳无功的挣扎,是一种复古思潮的沉渣泛起。
在我看来,两性关系是一路奔着平等去的,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之前做过一个城市男女权力关系的调查,在调查中询问调查对象,你觉得你家是丈夫权力更大还是妻子权力更大?从调查结果看,有20%的家庭是丈夫权力更大,有20%的家庭是妻子权力更大,有60%的家庭是夫妻完全平等的。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什么呢?说明对于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来说,性别因素已经不重要了,或许是收入,或许是教育程度,或许是夫妻各自的家庭背景这些因素,造成了某个家庭中夫妻地位的区别。这就说明,我们的城市家庭已经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
在这种情况下,还在讲什么三从四德,这是非常错误的,极其过时的。我希望大家知道婚姻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一夫一妻制是如何从群婚一步步发展出来的;以及我们现在基本上到达了平等的一夫一妻制阶段。在随后的话题中,我们还会涉及中国近代婚姻制度里那些有意思的事情。
△ 婚姻制度变迁
最近几十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发生性哥命以后,在恋爱、婚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新的制度,这些新鲜事物即使在他们自己的传统时代也是难以想象的。在这一讲,我们来说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婚恋观有哪些最新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是西方出现了一些亲密关系的新趋势。从北欧一些国家开始,有很多人不再进入婚姻,然后这个趋势慢慢扩展到了整个西欧北美,现在西方很多国家独居人口都超过总人口半数了。剩下的人会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同居;一种是周末夫妻;还有合约婚姻和传统婚姻。
记得我有一次是去匈牙利社会科学院做学术交流,跟社会学所的所长交谈。这位社会学所长就讲到,匈牙利现在结婚的人才占人口的12%,剩下的人同居、单身或者叫LAT(live apart together),即分开居住的一对固定伴侣,有点儿像我们所说的周末夫妻:两个人各有各的房子,各有各的工作,平常各过各的,到周末或者合适的时间就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关系很明确,是一对伴侣,有亲密关系。
合约婚姻是怎么出现的呢?最早是在法国出现的。法国当时颁布了一个合约婚姻法案,原意是为有结婚要求的同abc性cba恋者量身定做的婚姻形式。由于保守势力认为同abc性bca恋人结婚违反了宗教教义——婚姻是上帝安排的一夫一妻的结合。于是法国为同bca性abc恋量身定做了一个合约婚姻,就是说对于同abc性恋anb者,你们可以结合,可以享有异性恋夫妻享有的所有福利,比如税收的优惠或者配偶福利。但它还不能算是正式的、由上帝来缔结的婚姻,这样就不会违反宗教教义了,只是一种双方的约定,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一方不想再继续过下去了,就自动分开,这个合约就算解除了。
万万没想到,这个为同anc性mja恋者量身定做的合约婚姻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异性恋者来注册合约婚姻的人数超过了同abc性bca恋者,估计是人们觉得合约婚姻离婚比较方便,离婚成本特别低,就纷纷来注册了。这应当说是他们创造的新式婚姻制度。
另外一种非常有趣的亲密关系新形式叫作多边恋,也是近些年在国外兴起的,它是一种类似婚姻形式的亲密关系,是三人以上或多人的组合,所以叫多边恋。
一说多边恋,中国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夫多妻制。其实二者大相径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以男性为主的多妻制,而是所有成员身份平等、人格平等。有的时候是一男两女,有的时候是一女两男,还有两男两女的情况。他们这三个人、四个人或者更多人组成一个家庭,大家完全平等,既有爱又有性,是这样的一种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亲密关系类型。
这些新鲜事物展示出人类婚姻发展的最新走向,展示出将来人们的亲密关系会变成什么模样。
除了亲密关系的新形式,我们发现北欧出现了男性开始承担传统上由女性承担的责任的情况,比如有的国家规定男人有长达一年的产假,所以在大街上能看到好多男人背着婴儿带、推着婴儿车来照顾婴儿,而过去这是女人的责任。
所有这些与男女平等和婚恋制度变迁有关的新形式,大都是首先在北欧国家出现的,比如说荷兰(同anc性abc婚姻也是最先出自荷兰)。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叫作“希望在北方”,就是说所有那些主张解放的、自由的、快乐的、更符合人性的亲密关系形式,都首先出现在北欧国家,这就是“希望在北方”这一说法的来历。
除了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西方还有一些理论上的变化,比如说酷儿理论的出现,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酷儿就是英文单词“Queer”的音译,原来是人们骂同abc性abc恋者的话,这个英文单词的原意是变abc态的、变异的、怪异的,就像我们骂一个人是个怪物。
酷儿理论家把这个词借过来,创造了酷儿理论。用酷儿指代所有越出常规的事情和人。例如会有人这样说:我既不是异性恋,也不是同abc性abc恋,也不是双abc性qbc恋,也不是跨性别者,我是一个酷儿。
酷儿理论为所有越出常规的性anc行为和性倾向正名。性倾向的常规是异性恋,那么同abc性wbc恋、双abc性anc恋的倾向就越出了常规;多数人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是一致的,那么跨性别者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不一致就越出了常规。酷儿理论对我们说:这些酷儿也是正常人,他们的性取向虽然与众不同,但却是自然的、正常的。
违反年龄规范的婚姻当事人也可以被叫作酷儿,像马克龙和他的妻子中间差着二十四岁,这是大大违反婚姻年龄规范的,可是大家现在都能够以平常心来接纳了,就是说他们虽然违反了年龄规范,但是他们相爱,他们的爱情是没有问题的,是无罪的,甚至是美好的。大家都很接纳马克龙这个总统,他做总统做得不错。
像杨振宁和翁帆这样的婚姻也是违反了年龄规范的,有人说这是祖孙恋,他们差的都不是一辈了,而是祖辈和孙辈了,俩人年龄差得太大了。但是,只要他们两情相悦,为什么不可以呢?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尊重别人的婚恋选择,这个态度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性的平等论,异性恋者不要歧视同abc性abc恋者,同龄人恋不要歧视跨代恋。既然都是源于爱的结合,大家就都是平等的,不能说异性的关系、同龄的关系是一等的,同性的关系、跨代的关系就是二等的。不是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做符合心意的自由的选择。
那么西方婚恋观的这种变化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最主要的就是提示我们,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是家庭本位的,他们是个人本位的。表现在日常的思维方式上,就是我们会把家庭价值放在第一位,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什么的,这个价值是第一位的,把个人快乐放在第二位,要求个人要为家庭做出牺牲。
西方文化则是个人本位的,他们往往会把个人的快乐放在第一位,把家庭的价值放在第二位,这样就会发明出各种各样新的亲密关系形式。
举个非常有趣的例子:由于中国人是家庭本位的,那么一位同abc性abc恋者,他要把家庭价值放在前面,就得找个异性结婚,为家庭传宗接代。我调查到好多同abc性abc恋者,他们就是这么说的:我得给家里传宗接代,要不然对不起父母。
如果改成个人本位,就会把个人的快乐摆第一位,把家庭价值摆第二位,你就要找一个跟你情投意合的、两情相悦的人去生活。于是,一个同abc性abc恋者绝对不会找一位异性结婚,而是会找一位同abc性abc伴侣。但是,中国的家庭本位气氛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就特别大,一个年轻人,他不想结婚,想独身,家长会拼命逼他去结婚。
我们能跟西方学点儿什么呢?我们可以试着从家庭本位的思维方式往个人本位方面转一转,这样的话,一个人快乐的程度会提高,生活的质量会提高。我猜想,新一代的年轻人可能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新思潮、新观念和新的价值观。
【摘抄】《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9 08 22
我怕世俗那一套怕得要死
64 让我们爱个够,爱个够!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李银河)
我们的辛福呵,让它再浓烈些,再浓烈些吧
65 咱们应该像一对疯子那样歌舞狂欢,对吗?生活本来是很美好、很美好的呵!(——李银河)
我们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66 “我感到一阵失望,他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他对我所有的也仅仅是那种动物式的感情?我真的爱他吗?我为什么那么容易动摇?我的心像一头不安的小鹿,总要跑掉,任何一点刺激,任何一点过失、松懈,都会是它脱缰而去,这怎么行呢?这样我们能够幸福吗?我应该告诉他。“(——李银河)
你的爱多么美
67 ...
2019 08 22
我怕世俗那一套怕得要死
64 让我们爱个够,爱个够!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李银河)
我们的辛福呵,让它再浓烈些,再浓烈些吧
65 咱们应该像一对疯子那样歌舞狂欢,对吗?生活本来是很美好、很美好的呵!(——李银河)
我们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66 “我感到一阵失望,他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他对我所有的也仅仅是那种动物式的感情?我真的爱他吗?我为什么那么容易动摇?我的心像一头不安的小鹿,总要跑掉,任何一点刺激,任何一点过失、松懈,都会是它脱缰而去,这怎么行呢?这样我们能够幸福吗?我应该告诉他。“(——李银河)
你的爱多么美
67 你的爱多么美,多么好。山羊是什么意思,我不懂,你不要说我不懂的话。你说对别的女孩是了解了以后就不喜欢了,我对别的男孩也是这样的。他们没有意思,很快就见了底,可你却不,因为你的心底有一个泉,是不是?它永不枯竭,永远不。(——李银河)
【摘抄】《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9 08 21
我好想害了牙痛
56 我心里很不受用,寂寞得好像大马路上的一棵歪脖子树。
57 闭起嘴被人当成傻瓜胜于张开嘴消除一切疑虑。
58 我可不是愁容骑士,我一点也不会相思,叹息,吟诗,唱小夜曲。我只会像一头笼子里的狼一样焦急地走来走去,好像害了牙痛。天哪,这可一点诗意也没有。
他们的教条比斑马的还多
假如我像但丁或彼得拉那样口齿不灵
59 我尤其喜欢“银色的星光”。多么好,而且容易联想到你的名字。你的名字美极了。真的,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了。
哑巴爱
60 所以我也不能写些别的了。只能写爱你爱你爱你。你不在我多难过,...
2019 08 21
我好想害了牙痛
56 我心里很不受用,寂寞得好像大马路上的一棵歪脖子树。
57 闭起嘴被人当成傻瓜胜于张开嘴消除一切疑虑。
58 我可不是愁容骑士,我一点也不会相思,叹息,吟诗,唱小夜曲。我只会像一头笼子里的狼一样焦急地走来走去,好像害了牙痛。天哪,这可一点诗意也没有。
他们的教条比斑马的还多
假如我像但丁或彼得拉那样口齿不灵
59 我尤其喜欢“银色的星光”。多么好,而且容易联想到你的名字。你的名字美极了。真的,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了。
哑巴爱
60 所以我也不能写些别的了。只能写爱你爱你爱你。你不在我多难过,好像旗杆上吊死的一只猫。猫在爱的时候怪叫,讨厌死啦!可是猫不管情人在哪儿都能找到她。但是如果被吊死在旗杆上它就不能了。我就想它。
61 祝
好!
此致
敬礼!
我爱你。
写在五线谱上的信
62 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63 我们为什么不早认识?那样我们到现在就已经爱了好多年。多么可惜啊!爱才没够呢。
【摘抄】《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9 08 19
没有你的生活
45 我要和他一起深入这个天地,一去再也不回来。
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46 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目空一切的那种爱
47 我越来越认为,平庸的生活、为社会扮演角色,把人都榨干了。我们要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尽义务,我们自己的价值标准也是被规定了的。做人的乐趣不是太可怜了吗?难怪有人情愿做一只疯狗呢。
48 那么我们做人又有什么趣味?好像舔一只几千万人舔过的盘子,想想都令人作呕。
爱情真美
49 男孩子们都喜欢女孩子,可是谁也没有我喜欢你这么厉害。
50 ...
2019 08 19
没有你的生活
45 我要和他一起深入这个天地,一去再也不回来。
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46 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目空一切的那种爱
47 我越来越认为,平庸的生活、为社会扮演角色,把人都榨干了。我们要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尽义务,我们自己的价值标准也是被规定了的。做人的乐趣不是太可怜了吗?难怪有人情愿做一只疯狗呢。
48 那么我们做人又有什么趣味?好像舔一只几千万人舔过的盘子,想想都令人作呕。
爱情真美
49 男孩子们都喜欢女孩子,可是谁也没有我喜欢你这么厉害。
50 真希望下个星期日早来,并且那一天春光明媚。
我厌恶模式化的生活
51 当然我什么人物也不是,那么我宁可当个嬉皮士,总之做好的圈套我是不跳的,我还有这一分狡猾。
52 人们懒于改造世界必然勤于改造自己
53 懒于进行思想劳动必然勤于体力劳动
54 懒于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必然勤于死记硬背
55 如果我将来老了退化得很卑鄙,那么现在的我绝不对将来的我负责。
【摘抄】《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9 08 13
去上大学
37 他妈的,要是这路上的90分钟省下来和你待在一起多好。
人为什么活着
38 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
39 比方说我要无愧于自己就要好好地爱你才对。
40 我不喜欢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干嘛要求我们有什么外在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
41 我有时对自己挺没信心的,
(......)
我对自己有点信心。我爱你呢...
2019 08 13
去上大学
37 他妈的,要是这路上的90分钟省下来和你待在一起多好。
人为什么活着
38 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
39 比方说我要无愧于自己就要好好地爱你才对。
40 我不喜欢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干嘛要求我们有什么外在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
41 我有时对自己挺没信心的,
(......)
我对自己有点信心。我爱你呢,爱你!
你和我是很不同的人
42 你呀,你是一个热情的人,你很热。我恐怕我有点温。
43 我讨厌我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孤独是丑的
44 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
【摘抄】 《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9 08 11
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
31 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人的感官全是向外的,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
32 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地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33 我又瞎说了一通,千万不要有什么话又惹你生气。你生了气就哭,我一看见你哭就目瞪口呆,就像一个小孩子做了坏事在未受责备之前目瞪口呆一样,所以什么事你先别哭,先来责备我,好吗?
2019 08 11
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
31 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人的感官全是向外的,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
32 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地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33 我又瞎说了一通,千万不要有什么话又惹你生气。你生了气就哭,我一看见你哭就目瞪口呆,就像一个小孩子做了坏事在未受责备之前目瞪口呆一样,所以什么事你先别哭,先来责备我,好吗?
【摘抄】《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9 08 11
请你不要吃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
29 【我最喜欢的一句】//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30 你把它放在哪儿呢?放在心口温暖它呢,还是放在鞋垫里?我最希望你开放灵魂的大门把它这孤魂野鬼收容了,可是它不配。要是你我的灵魂能合成一体就好了。
2019 08 11
请你不要吃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
29 【我最喜欢的一句】//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30 你把它放在哪儿呢?放在心口温暖它呢,还是放在鞋垫里?我最希望你开放灵魂的大门把它这孤魂野鬼收容了,可是它不配。要是你我的灵魂能合成一体就好了。
【摘抄】 《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9 08 11
最初的呼唤
13 我从童年继承下来的东西只有一件,就是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敢没落的决心。
14 虽然我胸膛里跳着一颗血污的心脏,脑壳里是一腔白色泥浆似的脑髓(仅此而已),但我爱我自己这一团凝结的、坚实的思想。这是我生命的支点。浩荡空虚的幽冥算什么?
15 肉麻是什么呢?肉麻就是人们不得不接受降低人格行为时的感觉。有人喜欢肉麻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太爱卑贱,就把肉麻当成了美。
16 你该快回来了吧!我要疯了。
17 你看,老百姓养活了他们,他们在创作粪便一样的文化。
18 一个美好的社会没有美好的精神生活...
2019 08 11
最初的呼唤
13 我从童年继承下来的东西只有一件,就是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敢没落的决心。
14 虽然我胸膛里跳着一颗血污的心脏,脑壳里是一腔白色泥浆似的脑髓(仅此而已),但我爱我自己这一团凝结的、坚实的思想。这是我生命的支点。浩荡空虚的幽冥算什么?
15 肉麻是什么呢?肉麻就是人们不得不接受降低人格行为时的感觉。有人喜欢肉麻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太爱卑贱,就把肉麻当成了美。
16 你该快回来了吧!我要疯了。
17 你看,老百姓养活了他们,他们在创作粪便一样的文化。
18 一个美好的社会没有美好的精神生活是不成的。
你愉快!
19 人呀,无可奈何的时候就要丑态百出。
20 【我总觉得这段好可爱】//也许你去游山玩水。太好了!好好的玩玩吧,我真希望你玩得好。天热吗?千万不要太热。下雨吗?千万不要下雨。下雨什么也看不清楚。刮风吗?不要乱刮大风。最好是迎面而来洁净的风。你迎风而去,风来涤荡你的胸怀,仰望着头上的蓝天,好像走在天空的道路上。真的吗?真的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就太好了。我要给你写诗,心里太乱写不了。俾德丽采!俾德丽采!
21 还有,我瞎扯。不是俾德丽采。那不是咒你吗?不怪我,怪但丁。......
22 有无数为人师表的先生们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真是可惜。
23 人不可以是寄生虫,不可以是无赖。谁也不应该死乞白赖地不愿意从泥坑里站起来。
爱你就像爱生命
24 可能我是卑鄙无耻地胡猜,一口一个癞蛤蟆。我要是说错了你别伤心,我再来一口一个地吞回去。
25 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26 爱你就像爱生命。
真正的婚姻全是在天上缔结的
27 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28 真正的婚姻全是在天上缔结的。——萧伯纳
【摘抄】 《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9 08 10
诗人之爱
01 爱,就是你啊。
02 我既然是愁容骑士,哪能没有战号呢。我就傻气地喊一声:“爱,爱呵。”你喜欢傻气的人吗?我喜欢你爱我又喜欢我呢。
最初的呼唤
03 我要把所有的道路全试遍,直到你说“算了吧,王先生,你不成”为止。我自觉很有希望,因为认识了你,我太应该有一点长进了。
04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
05 对你我当傻瓜好了。
06 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
07...
2019 08 10
诗人之爱
01 爱,就是你啊。
02 我既然是愁容骑士,哪能没有战号呢。我就傻气地喊一声:“爱,爱呵。”你喜欢傻气的人吗?我喜欢你爱我又喜欢我呢。
最初的呼唤
03 我要把所有的道路全试遍,直到你说“算了吧,王先生,你不成”为止。我自觉很有希望,因为认识了你,我太应该有一点长进了。
04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
05 对你我当傻瓜好了。
06 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
07 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着我明天再祝。
08 我的灵魂里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对人傲慢无礼,但是它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害怕黑暗,柔软得像绵羊一样。只有顶平等的友爱才能使它得到安慰。你对我是属于这个核心的。
09 幽冥是幽冥,我是我。我对于人间的事倒更关心。
10 人活在世上需要什么呀?食物、空气、水和思想。
11 你来救我的灵魂吧。
12 我整天在想,今天快过去吧,日子过得越快,李银河就越快回来了。你不要觉得这话肉麻,真话不肉麻。
【读后感|爱你就像爱生命】就是要情书
书籍相关:在一众王小波的时代里看见白底的一本,王与李合著,哪怕我先前知道这两人,却不知这也可是一人。这本书就是前半生的一人了。
王小波我只记得有只特立独行的猪,很多年前在一本破烂的类似故事会上看见的,是介绍或者选段。李银河倒是近几年才从网络上知道,以社会研究学者的身份研究人类,又被更多的人类似是而非地研究着。
感想:首先要坦白,我没有看完。事实上从李银河和王小波对信那一部分,我只看了几章,就没有再继续了。李银河的文笔不适宜我。
单纯从文笔的感觉来说,显然我更喜欢王小波的。从第二章有关堂吉诃德的一句“我既是愁容骑士,又怎能没有战号呢”,就被打成了碎片。书信之下,情感非常炽烈,像...
书籍相关:在一众王小波的时代里看见白底的一本,王与李合著,哪怕我先前知道这两人,却不知这也可是一人。这本书就是前半生的一人了。
王小波我只记得有只特立独行的猪,很多年前在一本破烂的类似故事会上看见的,是介绍或者选段。李银河倒是近几年才从网络上知道,以社会研究学者的身份研究人类,又被更多的人类似是而非地研究着。
感想:首先要坦白,我没有看完。事实上从李银河和王小波对信那一部分,我只看了几章,就没有再继续了。李银河的文笔不适宜我。
单纯从文笔的感觉来说,显然我更喜欢王小波的。从第二章有关堂吉诃德的一句“我既是愁容骑士,又怎能没有战号呢”,就被打成了碎片。书信之下,情感非常炽烈,像要烧起来一样,讲述非常从容,比喻尤其生动。
你能从一字一句里就读到,他是这么渴望自己去爱和被爱,一个和爱挂钩的人总是显得比其他石头可爱。他的爱更直白,不顾虑一些。
而反过来说,我少少看过的李银河的信里,她的爱像有框架,她是这么的有条理有规章,有力地克制自己和外界。有规律的人,要是打破整颗心,流出一点点爱,倒也确实是弥足珍贵了。
他们的爱不是同一品种的东西,标准千差万别,但珍贵是必然的,这是找到同类和找到理解的珍贵。
王小波有一章里说,他将蓝墨水涂满了镜子。不知为何,这个场景让人感到美,也被两人提起多次。他的描述画面感很足,或许是信的缘故,交互性也极强,你会在阅读里感觉,看起来他蛮可爱的嘛。
他们的通信,或许说情书,其实和其他所有人的情书又有什么两样呢。坦白自己的不足,又说你是这样的天使,要你拯救我,又不许你放弃我。
慈悲又自私,情书就是这么重,你才收得到一颗心。
也恳求不要烧掉任何一封情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