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青玉枝 青玉枝 的喜欢 serendipity29388.lofter.com
林中有斑比

【吃瓜式考据】从小苏的一道奏折说起

不打小苏tag,过激小苏粉可以退出了。以下言论都是建立在他作为旧党官僚的zz面目,还有比他哥还保守极端的基础上。

欢迎史料打脸/完善。


围观前几日tag内混战,为了确定荆惠到底是不是真的,我赶紧复习了一波邓广铭先生笔下,关于王安石二次罢相的内容。以及看看万恶之源苏子由在奏折里面,是怎么说的:

(吕惠卿)发其私书,其一曰“无使齐年知”,齐年者冯京也,先帝犹薄其罪;惠卿复发其一曰“无使上知”,安石由是得罪。


当然荆粉们都知道小苏这些话的真实性,“无使上知”这句话根本不存在,这里帮大家回忆一下当事人陆佃怎么实锤的——在《乞降出吕惠卿元缴进王安石私书札子》里面,陆佃同志辛辛苦苦地上书,...

不打小苏tag,过激小苏粉可以退出了。以下言论都是建立在他作为旧党官僚的zz面目,还有比他哥还保守极端的基础上。

欢迎史料打脸/完善。


围观前几日tag内混战,为了确定荆惠到底是不是真的,我赶紧复习了一波邓广铭先生笔下,关于王安石二次罢相的内容。以及看看万恶之源苏子由在奏折里面,是怎么说的:

(吕惠卿)发其私书,其一曰“无使齐年知”,齐年者冯京也,先帝犹薄其罪;惠卿复发其一曰“无使上知”,安石由是得罪。


当然荆粉们都知道小苏这些话的真实性,“无使上知”这句话根本不存在,这里帮大家回忆一下当事人陆佃怎么实锤的——在《乞降出吕惠卿元缴进王安石私书札子》里面,陆佃同志辛辛苦苦地上书,请求拿出证据再说结论,事情的结果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实锤。《札子》下的自注如是说:

“后降出安石书,果无此语。止是嘱惠卿言练亨甫可用,故惠卿奏之。庭坚乃止。”


到这里,荆公还有惠惠子的清白大概可以看出来了(毕竟惠惠好歹还出来实锤了一波……总有种,我前天挥剑斩情丝,今天我又把它长了回来的错觉)

不过对比一下陆佃同志自己这篇札子,和《宋史·陆佃传》,我们就会发现宋史的皮里阳秋。


陆佃:

黄庭坚欲以御史所言入史,佃固论其不可。庭坚恚曰:‘如侍郎言,是佞史也。’佃答曰:‘如鲁直意,即是谤书。’连数日议不决,遂上此奏。后降出安石书,果无此语,止是祝惠卿言练亨甫可用,故惠卿奏之。庭坚乃止。

宋史:

(陆佃)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王)安石,为之晦隐。(黄)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如果仅仅是追踪到这里,那么大部分人都清楚,无非就是小苏无中生有,张口就来,导致两方新旧人马几年后还在撕这个问题。但是从这个“庭坚乃止”里面,陆佃同志似乎透露给我们什么不太平常的东西——我个人对这件事情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宋史,也是翻阅资料后才发现,黄庭坚恰好是在真相大白后,选择了沉默和放弃攻击。

此事恰好也是山谷人生中为数不多,直接地体现党争立场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人均疯批的时代,尤其小苏还被打脸了,正常的脑回路不该是维护师长吗?但是山谷突然停止和沉默,却成为颇有意思的暗示。

宋史自以为聪明地隐瞒了争吵的结果(是非对错),也隐瞒了黄庭坚的反应,更隐瞒了这件事情的后续——毕竟在《宋史·黄庭坚传》中,山谷修完《神宗实录》就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了。但是这个事情还有后续,也是这个后续让我大吃一惊(没错,怎么还是和小苏有关)


《邵氏见闻录》:

王彦霖《系年录》:元祐六年三月,《神宗实录》成。著作郎黄庭坚除起居舍人,苏子由不悦曰:“庭坚除日,某为尚书右丞,不预闻也。”已而后省封还词头,命格不行。子由之不悦,不平吕丞相之专乎?抑不乐庭坚也?庭坚字鲁直,蚤出东坡门下,或云后自欲名家,类相失云。

邵伯温这个黑荆公第一名的黑料之神,总算在2021年新春给了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我觉得有用的东西……这段信息量过大。首先是它的时间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力——神宗实录,又是神宗实录!

最妙的地方在于“子由不悦”,特别是后面的猜测,到底是不满足同僚专横,没有把这个提拔黄庭坚的打算告诉自己呢?还是因为他就是看不爽黄山谷呢?这里也非常诡异:山谷作为蜀党,甚至是大苏的弟子,成为起居舍人不是好事吗?又为何“子由不悦”,乃至有种说法,山谷这次升职被苏辙阻挠呢?

这里,联系之前黄庭坚与陆佃的争论结果,“庭坚乃止”,黄庭坚在吕惠卿澄清事情后,选择了沉默和止步,透露出一个消息:他之前似乎是在不明情况下,做出了信任苏辙说法的选择。


这个选择,诚然是如学者内山精也所言。第一,出于春秋以来史官的责任感;第二,出于官僚身份的立场而言,特别是,这些话来源于他老师的亲兄弟、自己的小师叔。黄庭坚在当中选择了站在大小苏这边,但是陆佃出示证据、吕惠卿上书澄清真相后,史官的责任感差点成为乌龙,乃至自己成为本应亲近之人的棋子的感受——黄庭坚因此沉默。

何况,他未必完全讨厌王安石。甚至是比其他人想象得更为尊敬,但是这个选择题却完全成了一场打脸的笑话。大胆猜想,这次《神宗实录》事件,可能直接导致一场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机——不过小苏黄之后的交游看起来也很正常就是了。仅仅是猜想。不过,这并不能排除苏辙对黄庭坚有看法的可能,“抑不乐庭坚也?”,想象空间十足。

那么,苏辙在元祐六年,是否会想起来此事,又是否体会到,黄庭坚之于旧党,或许是某种程度上摇摆不定的动摇分子,因而“不悦”呢?


黄庭坚虽然在zz和学术思想上出于苏门无疑,却在文学艺术上推崇荆公(虽然仅仅也只是文学艺术)。但是考虑到他在元祐年间的zz高压里面,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王安石的怀念,甚至有辩护在里面(“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一句,同样是次韵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感情、主题却和大苏近乎相反)。

加上元祐年间也是他化用王安石诗词的顶峰(可见内山精也相关论文中整理的表格),小苏不会不把这些看在眼里。

或许此类内容就成为了一种zz信号,令他阻挠了黄庭坚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后续是真的……未曾想到小苏还做出阻挠的事情(在隔壁小苏黄的交游中看到这个资料,简直了,塑料味太冲),也不得不感慨历史的草灰蛇线、伏脉千里。

毕竟,从惠惠子“发其私书”,小苏上奏折;再到黄庭坚、陆佃的争论,真相大白;又到小苏听闻山谷升职,“子由不悦”。这中间都隔着多少年啊,但是局中人自然是什么都不曾忘记,乍一看联想不到的事情,却都有前因后果,不过是当年的后续罢了。

嗯,党争牛🍺。无话可说,历史很神奇。

醉吟诧东州

【吕惠卿X王令】这俩怪好磕的

我发现王令和吕惠卿相互写过诗,请问你俩是王安石介绍认识的吗?王令给吕惠卿写过《寄吕惠卿吉甫兼简林伯通》,吕惠卿给王令写过《答逢原》。真是一对同年生的好朋友呀!

王令写的:

踆踆门外马,客至知谓谁。

昔面尚未逢,那论心相知。

揖客拜上堂,谢客辱弗遗。

寒暑相问酬,唯诺坐无为。

静默近尤远,多言足瑕玼。

勉从客所论,还顾所雪非。

念此废无益,对书坐长嘻。

独思同怀子,念远莫见之。

岂无寄我书,岁晚若苦迟。

闻颇困王事,岂无闲暇时。

况有同僚贤,相期在书诗。

人生天地间,常恐食所縻。

去就两莫谋,会合宁有期。

余病不自乐,旧学益以隳。

近者非所同,远者劳梦思。

江水...

我发现王令和吕惠卿相互写过诗,请问你俩是王安石介绍认识的吗?王令给吕惠卿写过《寄吕惠卿吉甫兼简林伯通》,吕惠卿给王令写过《答逢原》。真是一对同年生的好朋友呀!

王令写的:

踆踆门外马,客至知谓谁。

昔面尚未逢,那论心相知。

揖客拜上堂,谢客辱弗遗。

寒暑相问酬,唯诺坐无为。

静默近尤远,多言足瑕玼。

勉从客所论,还顾所雪非。

念此废无益,对书坐长嘻。

独思同怀子,念远莫见之。

岂无寄我书,岁晚若苦迟。

闻颇困王事,岂无闲暇时。

况有同僚贤,相期在书诗。

人生天地间,常恐食所縻。

去就两莫谋,会合宁有期。

余病不自乐,旧学益以隳。

近者非所同,远者劳梦思。

江水日夕东,道途宛而夷。

寄书当在勤,无谓往还稀。

吕惠卿写的:

晨出趋长司,跪坐与之言。

偶然脱龃龉,相送颜色温。

归舍未休鞍,簿书随满门。

相仍宾客过,攲午仅朝餐。

平生性懒惰,应接非吾真。

况乃重戕贼,良气能几存。

就夜甫得息,阅我几上文。

开卷未及读,睡思已昏昏。

自知小人归,昭昭复何云。

每于清夜梦,多见夫子魂。

侧耳听高议,如饮黄金樽。

觉来不得往,欲飞无羽翰。

昨日得子诗,我心子先论。

怪我诗苦迟,友道宜所敦。

岂不旦夕思,实苦案牍烦。

岂无同官贤,未免走与奔。

相见鞅掌间,有言无暇陈。

嗟嗟兹世士,无食同所患。

念我力难任,闻子谋更艰。

久知为之天,安能怨窭贫。

吾闻君子仕,行义而已焉。

亦将达吾义,岂遂为利牵。

东海有沧溟,西极有昆崙。

古来到者谁,不过数子尊。

子已具车航,吾亦为楫轮。

欲一从子游,不知何时然。

然后我发现他们的诗句可以对照着看,真的很有趣,like these:

王令写:“岂无寄我书,岁晚若苦迟。”好像在责怪吕惠卿不给他写信,然后吕惠卿回:“昨日得子诗,我心子先论。怪我诗苦迟,友道宜所敦。”就是说我的心事都被你说到了。那是什么心事呢?王令写:“闻颇困王事,岂无闲暇时。”吕惠卿解释是:“岂不旦夕思,实苦案牍烦。”

王令还安慰他:“况有同僚贤,相期在书诗。”吕惠卿回答:“岂无同官贤,未免走与奔。相见鞅掌间,有言无暇陈。”他辩解自己很同僚都很忙,连句话都没有时间说。

王令又写:“人生天地间,常恐食所縻。”吕惠卿也感叹:“嗟嗟兹世士,无食同所患。”表示大家都是为了谋生而拼命的打工人。

王令又说了一下自己的近况:“余病不自乐,旧学益以隳。”他病了,以前学的东西也荒废了。我猜王令和吕惠卿成为好朋友的时候,可能是吕惠卿中进士去真州任推官的时候,也就是王令生命中的最后两年,这时候他已经病了。真是天妒英才啊。吕惠卿感谢他的挂念,同时也担心他的近况:“念我力难任,闻子谋更艰。”听说你谋生更加艰难。同时也安慰他:“久知为之天,安能怨窭贫。”都是上天注定的,我们哪能埋怨贫穷呢?

王令也表达了对吕惠卿的思念:“近者非所同,远者劳梦思。”“独思同怀子,念远莫见之。”然后吕惠卿也写他梦到了王逢原:“每于清夜梦,多见夫子魂。侧耳听高议,如饮黄金樽。”不仅老是梦到你,而且在梦里听了你的高见,就像喝了黄金杯里的酒一样,一觉醒来,还会怅然若失:“觉来不得往,欲飞无羽翰。”对此我只能表示,真的磕到了。(这里我还找七衡六间太太确认了“夫子”是指的王令)

最后,王令写:“江水日夕东,道途宛而夷。”表示求道之路虽然蜿蜒但也平坦。吕惠卿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吾闻君子仕,行义而已焉。亦将达吾义,岂遂为利牵。”我入仕是为了义而不是利。“东海有沧溟,西极有昆崙。古来到者谁,不过数子尊。”东海沧溟、西极昆仑,从古至今到的人就很少,可见求道之艰难。

最后这句表明心迹真的好可爱。“子已具车航,吾亦为楫轮。欲一从子游,不知何时然。”你已经有了车和船,我就来做轮子和船桨。我想跟你同游,就是不知道何时能实现。这跟“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走天涯”又有什么分别?惠你真的好热忱,好直白!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好笑的点就是开头吕惠卿写的官场打工人忙碌的状态:“晨出趋长司,跪坐与之言。偶然脱龃龉,相送颜色温。归舍未休鞍,簿书随满门。相仍宾客过,攲午仅朝餐。平生性懒惰,应接非吾真。况乃重戕贼,良气能几存。就夜甫得息,阅我几上文。开卷未及读,睡思已昏昏。”

清早起来赶到长司,跪坐着跟长官(或者我也不知道的某人)交谈,偶然没有了争执,相送别的时候他的脸色才温和一些。回到官舍还没休息,官府文书就跟着到处都是,连续不断的宾客来来去去,到了中午还只吃了早餐。我平生性情懒惰,应酬不是我所求。何况才被重重伤害,好的元气已经所剩无几了。将近晚上才得到休息,来读我茶几上的文章,打开书还没来得及读,就已经昏昏欲睡。

对此我只能说,你们大宋打工人真不容易,忙到饭没时间吃,觉没时间睡。

王逢原这边也没好到哪里去:“踆踆门外马,客至知谓谁。昔面尚未逢,那论心相知。揖客拜上堂,谢客辱弗遗。寒暑相问酬,唯诺坐无为。静默近尤远,多言足瑕玼。勉从客所论,还顾所学非。念此废无益,对书坐长嘻。”

门外有马行走,客人来了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曾经从未谋面,有哪里能够论心相互了解呢?向客拱手为礼拜贺上堂,送客也没有让对方屈尊(礼数周全)。寒来暑往相互问候酬谢,唯唯诺诺因为什么都没干。静默的时候距离近仿佛隔着很远,多说话又足够发现很多小毛病,勉强跟着客人谈论,又顾忌所学的不对。想到此处荒废无益,只好对着书本苦笑。

开始是遇见了不熟的客人,相互尬聊嘘寒问暖,不敢不说话,又不敢所说说错话,才感叹近旁的人和我不是同道中人,相距很远的人(指吕惠卿),要通过做梦才能见到,甚是想念。

两个人都是因为工作、生活、交际中的问题而开始想念彼此,也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了。

再看看王令写的《答吕吉甫书》:


令顿首,吉甫阁下辱教甚厚,其所推望期我於君子,令乃鄙者,何能及是乎?虽然事固有不然,不容默默,令以谓今之庠序非古之庠序也,惟章句是程。苟得利者,是学日夜讲之,几希而不祸仁义也。必由今之法度,则不待自信之士,不由今之法度,惟古义是陈,则不有问者,言之何哉?不有听者,告之何哉?古之人所以教者,盖曰:“不愤不啓,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岂不欲人尽闻其道耶?势不可耳。以谓不若是,则人非自得之,非自得之,则资之不深,资之不深,则居之不安。令观近世之士,固有力学矣。惟其志意不安於所闻,行义不繇於道,其弊在学之不明,知而不信耳。学之不明,惑也,复何言哉?知而不信者,繇口言之,而耳听之,其思不至乎?心故也。《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况欲聚无求之人,告以其所笑之行耶?其不听也,必矣!假有听之者,君子,其告之若是乎?令故曰:“今之庠序,有德者所不居,不及德则不敢居。”然前之所言,盖推明今古之同异,有德者之为、不为耳。皆不为,不肖发也。

前日至扬州,有以其拒府命告之者。令惕以惊,知非其所居也,忸怩以惭,既不得已也。辄以是告之,自以不肖之学慕於古人者,当如是,敢自取进退於其间也。夫世之公卿大夫不谋道德也久矣,今冯公信贤,不知令之不肖,欲拔之于民衆之编,折公卿之势,而以礼加之。此乃不苟然者,盖有意於道德也。令亦以谓人之过,以古人望我,我虽不及是,苟以世人容悦之道报之。不尽其所言,窃以谓不忠,因自进其区区,不谓其传乃尔也。令之不肖,不足以信於人久矣。彼以所闻之异,故惊也。夫以无足信之言,告不信之人,传所惊异之语,宜复於上者,失令之心也。吉甫视令平日之言,岂不然乎?

诗非法,言与孔子弟子不为诗,令诸尝有之,但传者失,令之意耳。夫七十,子之於仲尼,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彼方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何暇以作诗为事乎?(这段真不会断)

後世学圣人者,取其文字而学之,数百年,其说漫漫沿其流而远其言,攀其华而不取其实,士之舍道德而争以文字为学也,令窃悲之。因其间而及此耳。夫古诗之在者,三百皆圣人,因人言而存者,谓其道有在乎?是者故不废也。孔子尝言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以《鸱鴞》之诗为知道,则其他有不及道者矣。故其用於诗者,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羣,可以怨,用是而迩,之事父,则不悖远,之事君,则知义。夫学固多术矣,欲为大人者,学为大人,欲为善人者,学为善人。何谓大人之学?非先王之法言不言,非先王之德行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者也。何谓善人不践迹,亦不入於室者也?古诗之得圣人之道者,多矣。其有不合於圣人者,岂少乎?然其意之所存要归乎善,则其作於善人者多矣,岂容无择乎?士之学孔子者,乃知尽信其言而不择,推古之为者以为道,而教後世,乃大放於言,以驰骋其末习,用壮其夸淫靡丽之为,其间虽有不失正者,吾恐扬子所谓:“风一而劝,百壮夫固不为也。”孔子曰:“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如世之作诗者能无苟乎?令故广孔子之意,以为存诗所以载道,而不作今世之诗,未必不为道也。何以言之?夫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此古人之所以学也,施之於古诗,不可耶?顔子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夫学固自有约也。夫孔子之言传於今者,盖然。其《诗》有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则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夫孔子岂毁诗者耶?言之有不便,义之有不尽耳。固曰:学者岂可执诗以尽信乎?因吉甫之问,复自陈其不肖,试一思回示其末也。不宣。令再拜。

(我断句脑子不够用了,断得乱七八糟)

我觉得这封书信是王令对自己的辩解。吕惠卿可能在来信中问了他一些问题,他有不同的观点,所以一直在阐述观点为自己辩驳。当然他的情感也很强烈,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他的愤怒。

他写自己拒绝了扬州冯公的邀请,批评了当时的学校和学风还有对写诗的看法。(其他的我也看不懂了🥹)

过度解读,还请指正。












啦啦啦

朱祁钰的25条行事风格

【基本是从《明实录》里扒出来的。朱祁钰的有趣小事,可以见合集。这篇基本是一些行事风格的探讨,而对于每件事的理解角度,亦是人言言殊。欢迎探讨!】

  

1.花钱很慷慨,大手一挥。

  他曾说过,要对有功将士重赏,绝不吝啬;实录中几乎每日都有赏赐将士的记录;以及著名的“金钱银豆”。

  但,他拒绝进行无差别的奖励。因为钱财有限,应该集中奖励有功劳的将士。

  

2.不太愿意重罚,但是崇尚“有再一没再二”。

  实录中,几乎处处都是宽宥罪人的记载;他自己也说过“宽刑,情也”。(钰:第一次犯法我可以原谅,但是第二次就不行了!)

  

3.群臣吵架, 他一般都是和稀泥。

 ...

【基本是从《明实录》里扒出来的。朱祁钰的有趣小事,可以见合集。这篇基本是一些行事风格的探讨,而对于每件事的理解角度,亦是人言言殊。欢迎探讨!】

  

1.花钱很慷慨,大手一挥。

  他曾说过,要对有功将士重赏,绝不吝啬;实录中几乎每日都有赏赐将士的记录;以及著名的“金钱银豆”。

  但,他拒绝进行无差别的奖励。因为钱财有限,应该集中奖励有功劳的将士。

  

2.不太愿意重罚,但是崇尚“有再一没再二”。

  实录中,几乎处处都是宽宥罪人的记载;他自己也说过“宽刑,情也”。(钰:第一次犯法我可以原谅,但是第二次就不行了!)

  

3.群臣吵架, 他一般都是和稀泥。

  比如王文和江渊吵架,赌气想退休,他不让王文走,也不追究弹劾之人。

  

4.言而有信,不愿违背诺言。

  比如范广的赏银。既然已经答应了要给他,便不会因为战功不多,而拒绝赏赐。

  

5.注重遵循旧例。

  他写的《历代君鉴序》里,曾提及要遵循前朝的好制度;

  而对于“监军太监”、“罪犯从军”“端午节文武百官赐宴”等事情,他确实是这样回答的;

  对于官员改变制度的提议,他觉得囚狱、选官等事情已有比较完备的制度,所以不必更改。

  (歪,那么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战后还不裁撤,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6.接上,但他并非因循守旧。对于旧的不合时宜的制度,也会进行改革。

  这一点,也是他在《历代君鉴序》里说的。总体来说,他的观念是:好的措施继续实行,不好的措施也要大力改善。

  

7.很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被旁人左右思想,是非常有主见、愿意坚持到底的一个人。

  ……但有时候被群臣逼得没办法了,他也会解释一二。比如他已经派遣杨善去接堡宗了,一些大臣还在逼他,导致他最终给出了解释。

  又比如景泰二年,许多大臣多次要求遣使瓦剌,互通往来,钰钰一直是坚决拒绝。(居然拒绝了8次,可见他是个多么坚定的人!)

  

8.讨厌纸上谈兵,不喜欢只说不做的人。

  

9.脑海里的点子奇多。

  为解决粮草和军饷,想了一些应急的办法,但也对弊端万分留意。比如“例监”制度。

  而“小学生罚站”和“运送两次粮食”,画风如此奇葩,都让人觉得他是个鬼机灵。

  

10.心思非常细腻。

  关心你之时,能把方方面面都想到。饮食、银两、太医……是非常周全的暖男(于少保深有体会)

  

11.本质很善良。

  比如给见深母亲封妃(堡宗根本不管),宽宥孙太后犯罪的兄弟(……) 

  

12.宁愿麻烦自己,而不愿麻烦他人。

  比如去别人家里时,再不落座。

  

13.对于弹劾奏疏,一般不会轻信,会让有关部门仔细核实

  他曾说过,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弹劾,就轻易治罪。

  他生怕冤枉了官员。比如曾令有罪的官员自己申诉,并看看百姓对他们的意见。

  比如石亨的侄子犯法,他说这和石亨无关,不能怪罪他。

  

14.毒舌,有时候带着一些冷幽默似的吐槽。

  比如“天冷不必遣使”;

  比如“汝无目乎”;

  比如“我们轻松地大胜瓦剌,但是你们必须把马匹送过来。” 

  ………

  

15.不喜欢藩王借助特权恣意妄为,并讨厌对无罪之人施加残酷的极刑

  比如某王爷擅自割去了下属的耳朵,被他狠狠骂了一顿。景泰年间的极刑,基本用于汉奸喜宁、叛乱的首领。

  

16.对于一些自己已经实施的制度,若无明显弊端,便不会因为劝谏而轻易改变

  比如“科举南北分科”和“度僧”两件事。 既然永乐年间的科举制度执行得很好,朱祁钰便不想改变。

  

17.不太喜欢搞阴谋、耍小手段

  比如大臣上奏,要离间脱脱不花和也先,他果断拒绝,说待人待事,应当真诚。 

  

18.很操心,对于自己在意的事情,会反复强调,生怕出现一点问题

  比如他反复严令边关将领,堡宗叫门不能上当!

  比如隔几个月就呵斥(?)叔叔辈的藩王,就在原地呆着,不能逃跑!绝不能逃跑!

  

19.对于一些措施,他觉得过于麻烦、执行太过,反而弊大于利。

  比如有人提议专门派人抓捕盗贼,他觉得如果派官军抓捕,反而更加扰民。

  

20.一些特殊事项,他觉得是权宜之计,不应该成为惯例

  比如“夺情”之事,他觉得只有急用的大臣才能夺情,不应该成为所有官员的惯例。

  

21.对于一些制度,谨慎又纠结。

  比如买卖盐粮,他觉得如果严令禁止的话,会致使百姓难以度日;如果不严令禁止的话,又会致使官盐流通不畅。(好纠结啊!)

  

22.对自己人很好、很放心,绝不是一个疑心重的人。

  比如石亨被弹劾,他基本都是:你自己讲清楚就可以了,我不会治罪的。

  比如陈循被弹劾,他:陈循是内阁大臣,怎么会做那种事呢?

  比如于谦被王伟弹劾,他:直接把奏疏递给于谦。(直接把奏疏递给被弹劾的人……这谁还敢再弹劾啊!)


23.接上,虽然不信弹劾奏章,但也会对其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思索,并劝勉官员。

  比如年富被某藩王弹劾,他先是骂了某藩王一顿,然后也对年富说,做事不能太迅猛急切呐~

  

24.务实主义者,不喜欢信口雌黄。

  比如有官员说皇陵的寺庙干扰风水,请求拆毁。他说:钦天监画图看看,不能随便乱说啊!

  

25.有时候权宜之计,他也会暂时搁置自己的原则。

  比如俸禄折钞一事,户部说要不折成银子算了,钰钰:我们需要立信于民,但如今缺粮,不得已了,就暂且这么办。但是之后粮食增多,就不能这么做了!


    

【写在后面:

  以上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之后可能会修改和补充。

  我特别留意的,是《明实录》里他说过的话,以及反对某政策的记录。记载皇帝言行的《景帝宝训》已然缺失,因此实录里他对于大臣上奏的批示、自己的敕和诏,便弥足珍贵。

  人向来是复杂的,很难以一句话来概括其性格特征,我对于朱祁钰亦是如此。

  2024.3.31】

啦啦啦

      配图是鹰,取自朱祁钰送给于谦的画《神鹰图》。


      配图是鹰,取自朱祁钰送给于谦的画《神鹰图》。


郁郁葱葱201406

反夺情众生相

  • 吴中行(翰林编修)

隆庆五年进士,老张的学生,万历五年十月十八日,上《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

节选:

  “然则夺情者,正非祖宗之法也,而身自蹈之,必其所不敢也。以其所不忍 所不敢而委婉迂迟不得已,为辞俸之请又不得已。⋯⋯夫皇上有殊绝之恩,而求去必速则尤有所大不忍者,然则所望以恤其私情,全其大节者,亦惟在皇上曲体而俯容之耳。”

【吴中行这篇并没有直接对老张进行指责,重点放在劝谏万历顾及伦理,让老张得以丁忧守孝(比刘台还是强的)】

  

  • 赵用贤(翰林检讨)

隆庆五年进士,老张的学生,万历五年十月十九日,上《星变陈言以维人纪以定国是疏》

节选:...

  • 吴中行(翰林编修)

隆庆五年进士,老张的学生,万历五年十月十八日,上《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

节选:

  “然则夺情者,正非祖宗之法也,而身自蹈之,必其所不敢也。以其所不忍 所不敢而委婉迂迟不得已,为辞俸之请又不得已。⋯⋯夫皇上有殊绝之恩,而求去必速则尤有所大不忍者,然则所望以恤其私情,全其大节者,亦惟在皇上曲体而俯容之耳。”

【吴中行这篇并没有直接对老张进行指责,重点放在劝谏万历顾及伦理,让老张得以丁忧守孝(比刘台还是强的)】

  

  • 赵用贤(翰林检讨)

隆庆五年进士,老张的学生,万历五年十月十九日,上《星变陈言以维人纪以定国是疏》

节选:

  “臣以为,丧必三年,自周公孔子以来未之有改,世人之所讲说,民俗之所习安,千百年以来未之有改,非小节常礼之云也……是辅臣之勋望积之以数年。而陛下固败之干一日。臣又不知陛下何忍而为此也?臣以为辅臣之抱痛抑郁而不得伸,是为上干天和而动星变之大者,莫甚此矣。”

【赵用贤这篇同样没有直接攻击老张,而是更加直白的表达了对皇帝不让老张丁忧的不满,认为正是这样才引起了“星变”异相】


  • 艾穆、沈思孝(刑部员外、刑部主事)

艾穆是举人出身,从教谕升到刑部员外(马自强、王锡爵很喜欢他)沈思孝是隆庆二年进士。万历五年十月二十日,联名上《俯容辅臣奔丧守制以植万古纲常疏》

节选:“明王之治天下,未有不自元辅大臣始也,以元辅大臣者,纲常之表也。居正今斩然在缞绖之中,柴骨灰心,形影相吊,而强颜所不安,使之峨冠茄哀于岩廊之上,大非朝廷礼……必先有居正之父,而后有居正之身,陛下始得而有居正也(这句话莫名浮想联翩2333)。可令其执亲之丧,而鸣玉曳组于朝,顾不得修匹夫寻常大都之节耶。”

【艾、沈两人虽然也强调了老张不能为父亲尽孝的无奈与哀痛,但多少有点指桑骂槐之感】


  • 邹元标(新科进士刚分配到刑部)

【这么三个刺头全是刑部的?刑部尚书是谁!?出来挨打2333】

万历五年进士,万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上《亟斥辅臣回籍守制以正纲常疏》

节选:

  “自臣观之,人有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力此五者,斯谓之不常之人。令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死而不葬,指而名之曰非常人也。然人不曰残忍,则曰薄行,不曰禽彘,则曰丧心,可谓非常人乎?(骂老张残忍、猪狗不如、丧心病狂)

且其疏又曰:“不顾旁人之谤议,恤匹夫之小节,”非病狷丧心有此言裁。一家非之不顾,一国非之不顾,天下非之不顾,谓理之所在则顾理而不顾众论也(说老张连齐家都做不到,更不用谈治国和平天下了)

居正未闻丧之先,天下逆睹其奸(说老张就算没有夺情这个事,也是奸臣)居正既留京之后,天下深恨其非。臣登刑堂,遇各司曹出刑曹,接诸冠裳。各垂首丧气,一三叹,切齿含愤……(说老张留在京城让大家都不高兴)皇上六婚,固大礼出。居正以被绖罪人欲杂平其间,何心哉?(说老张带孝之身参加皇帝大婚其心可诛)盖欲夸示来世,以居成功耳。”

【邹元标这篇和前面几篇都不同,直接喷脏人身攻击老张,用词极其刻薄,直言张居正是因 “揽权恋位”而不愿回乡丁忧。万历挽留张居正的理由是“为社稷留元铺”,邹元标便在此疏中论证张居正“非良臣”】

  不知道吴中行和赵用贤是不是顾及师生关系,所以对老张本人并没有过多苛责,而是把矛头主要指向皇帝。邹元标这厮就不说了,和刘台一个画风,挨打不冤。

【想起清朝的袁枚吐槽吴中行,相当一针见血】

  从处罚结果来看,感觉也是考虑了情节轻重和师生情谊,“吴中行、赵用贤各杖六十,发回原籍为民,永不叙用。邹、穆、思孝各杖八十,发极边充军,遇赦不宥。”

【其实我觉得吴、赵判得有点重了,邹元标又判的轻了2333(不过吴、赵毕竟是学生,舆论影响更恶劣一些)】

  最后附一下袁枚论证反夺情风波中老张的学生们其心可诛的观点(《答洪稚存书》):

1、强调座师对学生的重要性,恩情不亚于父母,夺情固然有违孝道,但弹劾老师不遑多让。

【东汉时老师去世,学生都要戴孝】

2“明吴中行动座主江陵,仆心不喜道。师有过当谏,谏而不听,当避位。”

【老师就算有错也应当私下劝说,劝说不听也应该是自己回避】

3“江陵并非谋反,所劾者不过夺情一节,则是江陵一身之私罪,与宗社安危,毫无关阂,有何缓不及待之言?”

【“夺情”只是“私罪”,并非谋反这类伤及社稷安危的大事,并不值得吴中行如此迫不及待地疏劾座师,弹劾老师本身也是有违人伦的事,这时这些人为什么不提“纲常”了?】

4“明目张胆攻江陵者如云而起,何劳门下士急急争先?古名臣如汉之赵熹、耿恭,唐之房、杜、褚遂良、张九龄,俱有夺情之事,彼诸君子者,岂无门生故吏略知大义之人?而何以史册寂然,不闻有弹之者,何耶?”

【当时反对夺情的人那么多,身为学生何必凑热闹?古代名臣夺情者不少,为什么他们的学生没有这么沸沸扬扬的弹劾老师?(暗示吴中行他们有别的小心思?)】

5正是吴中行这些人心术不正为了自己名声跳出来攻击老师,才让老张下不来台,逼得他一意孤行、使雷霆手段。

【袁枚认为,明中后期言官、阁臣争斗不休以致亡国,吴中行就是其中推波助澜者2333】

無廷
小钰钰钰钰钰 一直觉得钰的年号...

小钰钰钰钰钰

一直觉得钰的年号很有海晏河清的感觉(对手指)

小钰钰钰钰钰

一直觉得钰的年号很有海晏河清的感觉(对手指)

月明几万里

【霍光和张居正】跨时代的一些共情

敲黑板📝沉浸式体验张老师的课堂。今天也是想魂穿摆子的一天。

今有钱文忠讲百家讲坛,古有张文忠直解资治通鉴。甚至觉得矩阵可以到天津卫打快板hhh

尚书,是管文书的官。昭帝即位第七年,改年号为元凤元年。那时左将军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生得一女,即是霍光的外孙。上官安央托霍光将这女儿纳入后宫,希图做昭帝的后妃。霍光嫌他年纪忒小,配不得昭帝,不肯依从,这是霍光知礼守正的好处。

(哈哈哈哈幸亏明代没这个习惯🐶)

上官安又去央托昭帝之姊盖国长公主,替他引进,纳入后宫,先做婕妤,一月之后,就立做皇后,年才六岁。于是上官桀、安父子深恨霍光,而感盖国公主之恩。又知燕王旦原是帝兄,不得立...

敲黑板📝沉浸式体验张老师的课堂。今天也是想魂穿摆子的一天。

今有钱文忠讲百家讲坛,古有张文忠直解资治通鉴。甚至觉得矩阵可以到天津卫打快板hhh

尚书,是管文书的官。昭帝即位第七年,改年号为元凤元年。那时左将军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生得一女,即是霍光的外孙。上官安央托霍光将这女儿纳入后宫,希图做昭帝的后妃。霍光嫌他年纪忒小,配不得昭帝,不肯依从,这是霍光知礼守正的好处。

(哈哈哈哈幸亏明代没这个习惯🐶)

上官安又去央托昭帝之姊盖国长公主,替他引进,纳入后宫,先做婕妤,一月之后,就立做皇后,年才六岁。于是上官桀、安父子深恨霍光,而感盖国公主之恩。又知燕王旦原是帝兄,不得立为天子,心里也怨恨霍光,遂与燕王暗地交通,相与排陷霍光。乃使人假充做燕王差来的人,上本劾奏霍光,说霍光擅添幕府的校尉,谋为不轨等事。趁着霍光告假休沐的这一日上本,他却与公主就中哄着昭帝准奏,共执退了霍光。这是上官桀等欺昭帝年幼,未能辨察,故相与设谋,共害忠良也。

(十岁人主,如何坐天下🤪)

霍光既被劾,待罪于外,不敢入朝。然昭帝虽幼冲,却天性聪明,问左右说:“大将军何在?怎么不见他来朝?”上官桀就对说:“因燕王劾奏他罪恶,故不敢入。”昭帝即时使人宣霍光入朝。霍光见昭帝,取了冠帽,叩头请罪。昭帝说:“将军戴起冠帽,朕知这本是假的,将军你有何罪?将军选调校尉未及十日,燕王离京师数千里,他怎么便得知?可见是假。”此时昭帝年才十四岁,乃能明察如此,尚书官及左右人等,莫不惊骇。

(摄宗大大的慕了)

那上本的人,果然惧罪逃去。其后上官桀的党类,但有谗谮霍光的,昭帝便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付托他辅佐朕身,敢有再毁他的,定坐以重罪!”自此上官桀等惧怕,不敢复言,而霍光始得以安意尽忠也。

(真心话来了👇)

夫以大臣辅少主,政自己出,谗谤易生,而又每事奉公守正,尤为奸邪小人所不悦。故周公辅成王,则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辅昭帝,则有桀安诈书之谋。幸赖成王终悟周公之忠,而昭帝则能立辨上官桀之诈,所以谗谤不行,忠勤得尽。若为二君者,少有不察,则不惟二臣不安其位,而周、汉之社稷亦危矣,可不畏哉

矩阵也很希望找到自己的玄德吧,然而是可遇不可求的。顾涓流徒烦于注海,而寸石何望于补天🚬矩阵又何尝不孤独?只是总有一些事情需要做,所以虽死不易。

宣帝部分一些节选:

宣帝尝叹说:“百姓们所以得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以有司官刑政公平,狱讼得理也。我以一人之身,而居万民之上,天下事情,岂能一一周知?天下人民,岂能个个得所?全赖那郡国守相官替我分忧

如一郡之中,得一好太守,则一郡之民自安矣;一国之中,得一好国相,则一国之民自安矣。可不重乎?

(分层管理的重要)

又以为太守乃一郡吏民之纲领,若数数更易,则不惟送旧迎新,劳费百姓,且人无固志,凡事苟且,下人亦皆有欺玩之意,上下不能相安。必须行久在之法,百姓们知他将来在地方日久,民情吏弊,凡事都欺瞒他不得,乃肯服从他的教化,以令则行,以禁则止,而上下相安也。”宣帝之意如此,所以当时做守相二千石官的,通要久任。若是历任未久,就有贤能功绩,也未便迁转他。但先降敕书奖励,或就彼加升官级,或赏赐金帛,或有赐爵至关内侯的,仍令在任管事。

(感觉这一点非常有道理。朝令夕改并不适合治理。地方官频繁的调转,往往会急功近利或者糊弄了事,反正很快就调走了。没有人认真的做事情)

岁季秋后,审决之时,有司奏请各重罪犯人。有该处决的,有该减等的,宣帝不敢安处在宫中,常临幸宣室,就斋戒的去处,洗心涤虑,亲自裁决,重其事而不敢忽...尝观汉世,尽心刑名,未有如宣帝者。既置廷尉平,以平郡县所鞫之狱;又斋居决事,以平廷尉所上之狱。分理于人,以详其法;亲决于己,以审其情。此所以狱无冤抑,而治称中兴欤。后世用刑者,宜取法于斯矣。

(感觉矩阵非常欣赏宣帝的法制。其实我是想找矩阵讲霍光后半段的,但矩阵表示没有什么可说的,略过👌

但矩阵讲的真的很通俗易懂,符合我菜菜的文言文水平。突然想到矩阵要是在现代专门编儿童教材,什么数理化都编编,也很有💰途啊)

郁郁葱葱201406

《游居柿录》里关于老张的八卦之处处都有太岳的传说


一、太岳的旧物

  • 城中见张江陵写唐诗字一轴,下有“太和”二字,盖江陵少时号太和居士。和尚豁渠《语录》 云:“过江陵,会张太和,如在清凉树下打坐。”江陵少时留心禅学,见《华严经》“不惜头目脑髓,为世界众生,乃是大菩萨行”,故立朝时,于称讥毁誉,俱有所不避,一切利国福民之事,挺然为之(这几句说的太好了,不愧是老乡+张粉)

【和尚豁渠是当时的名士+狂士,是赵贞吉的学生兼同乡,和李贽是朋友。这个“会张太和,如在清凉树下打坐”真的妙啊,年轻时的圭圭一定是清风明月一般的人物】

  • 归饮于仲宣楼畔徐园。灯下,徐出张江陵一牍,并黄平倩诗一卷,有意无意之笔,妙处不可言喻。

【这个...


一、太岳的旧物

  • 城中见张江陵写唐诗字一轴,下有“太和”二字,盖江陵少时号太和居士。和尚豁渠《语录》 云:“过江陵,会张太和,如在清凉树下打坐。”江陵少时留心禅学,见《华严经》“不惜头目脑髓,为世界众生,乃是大菩萨行”,故立朝时,于称讥毁誉,俱有所不避,一切利国福民之事,挺然为之(这几句说的太好了,不愧是老乡+张粉)

【和尚豁渠是当时的名士+狂士,是赵贞吉的学生兼同乡,和李贽是朋友。这个“会张太和,如在清凉树下打坐”真的妙啊,年轻时的圭圭一定是清风明月一般的人物】

  • 归饮于仲宣楼畔徐园。灯下,徐出张江陵一牍,并黄平倩诗一卷,有意无意之笔,妙处不可言喻。

【这个是有人拿出了老张的手迹让大家欣赏?】

  • 过江陵故宅,为之凄然。此宅视李文饶平泉,差足相当。文饶恋恋平泉,不欲子孙以一草一木予人,而其后死于海上,仅托令狐之梦以归,则其视江陵事又惨矣。文饶、江陵,才气相当,快意恩仇,亦略相当,其遇祸亦相当也。

【路过张府故宅唏嘘不已,把老张和李德裕做对比】

  • 中秋月不明,至王伯徽飞雪堂小集,见张江陵字一纸,并得黄平倩庚子冬寄予一牍,皆娓娓伯修抱恙事也。

【感觉万历末年荆州市面上流传有不少老张的家藏和手迹,当时的文人仕绅以收集这个为雅吗】

二、护国寺

  • 护国寺自来佛殿后有千佛阁,中有丈六金身像,费精铜万斤,峨山僧无着造也,铸于万历十一年。其阁则张江陵园内物,移建于此者。

  • 偶见残碑一具,上隐隐有字,即天皇过悟祖师入道因缘也。讯之其人,云:“修江陵相公府第时,土中掘得,以米四升易来,作捣衣石。”其上大约言寺在城东郡第旁,似不在城外也。其人许送来,俟阅后,志其详。

【这么看张府是建在了前朝古寺的附近?】

  • 护国寺一老僧,号仁庵,年九十四,同坐 天王殿一木上,说辽藩及江陵公兴废事,甚可听。

【三袁的时代,离太岳不算近也不算远,江陵已经没有张居正,却处处有他的传说】



微月波飐碧玉流

【2024.4.4-4.5】河南—访白居易、刘禹锡

*刘禹锡墓的小孩真的很可爱


距上次到洛阳已过了七年。龙门石窟的人还是如此之多,好在我早些年已看过大佛,不必再随人潮挤上去。

住在石窟景区边上的河东社区。不是柳河东的河东,具体是什么河的东我也没查,但确实是河东。

住处离白园很近,没进景区已见到白乐天的画像。午后阳光好,路旁的牡丹花也开得好,不必去花展也能欣赏真国色。

白园也刷的是龙门石窟的票,因此也是游客众多。白公真会挑地方,小山一座,青林翠竹、池塘楼阁,若非游客喧哗,确实是适合养老的清静所在。随人流缓缓步上石阶,许多家长与小孩讨论着白居易的诗和关于他的文学常识,但小孩似乎只熟悉李白。

乐天堂中陈列着他故居中出土的家用小物件,还有......

*刘禹锡墓的小孩真的很可爱


距上次到洛阳已过了七年。龙门石窟的人还是如此之多,好在我早些年已看过大佛,不必再随人潮挤上去。

住在石窟景区边上的河东社区。不是柳河东的河东,具体是什么河的东我也没查,但确实是河东。

住处离白园很近,没进景区已见到白乐天的画像。午后阳光好,路旁的牡丹花也开得好,不必去花展也能欣赏真国色。

白园也刷的是龙门石窟的票,因此也是游客众多。白公真会挑地方,小山一座,青林翠竹、池塘楼阁,若非游客喧哗,确实是适合养老的清静所在。随人流缓缓步上石阶,许多家长与小孩讨论着白居易的诗和关于他的文学常识,但小孩似乎只熟悉李白。

乐天堂中陈列着他故居中出土的家用小物件,还有一尊纯白的白居易雕像。小孩窜上窜下,摸摸这里摸摸那里,这雕像恐怕已是秃了层皮的。也罢,白公是喜欢孩子玩耍热闹的。

再往上去便是书刻长廊和一座碑塔,长廊壁上尽是日本书法家的作品,歌颂白公。白公在海外的粉丝确实是很多的。

小山不高,看到坟包,大抵是到顶了。许多刻有诗文的石碑环绕着中间的坟冢,游客大多聚在墓碑前,与同伴评说在这里长眠的诗人。墓前有些许祭品,糖果、花枝、卡片,甚至有烟酒。没有买到花束,我只能献上饼干和书信略表心意。

《醉吟先生传》和墓志铭刻在墓旁一块大石头上,字是清晰的,不过很少有人仔细看。

下山途中有“白亭”供人歇脚。两个小男孩彼此搂着坐着说笑,看上去十分温馨。


出了白园,便要从龙门石窟正门进去,才能到香山寺。

人群缓慢移动,沿河边走略微能快些。两岸垂柳青青,飘着漫天的絮,惹得人鼻子痒。

隔河可以望见对岸的香山寺。走完石窟一路,再转过一座桥,不久便上香山去了。

石阶颇陡,雨天爬恐怕有些危险,好在我来的时候已是小雨转晴。半山腰的椅子上蹲着香山寺的白猫,它的一只同伴半年前死了。据说当时它伏在同伴身上发出凄厉的哭声,眼中流泪。现在它的双目是泣血的红色。

香山寺传来钟声。日暮斜阳映在漆彩的屋檐上,更添几分神圣。

寺院里的桃树枝头系满了红绳,有人求姻缘,有人求事业,千年前白居易又在这里求什么呢?元白二人的来生缘便许在此处。白居易修香山寺,希望轮回之后能与元稹在此重逢、同游,不知他是否得偿所愿。

下山只见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与白香山道别。

下一站,郑州西。



荥阳有些荒凉。方圆十里寻寻觅觅,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花店。把新鲜的花全挑上了,包成一束带去送给诗豪先生,他是喜欢花的。

换汉服插头簪,吃完午饭收拾妥当,我便往刘禹锡公园去了。

从禹锡路的后门进园,“廉洁文化公园”几个大字挂在门口。依稀记得柳州柳侯公园后门的公告栏里也都在宣传柳宗元的廉洁文化。这两个公园确实挺登对,有池有亭有纪念馆,园内路旁的石头上也都刻有他们的诗作。

顺着十二牌坊往园内走,牌匾上书写的是刘禹锡一生走过的十二个地方。重温他的一生,江南生江南长,游学做官漂泊不定,终究是回到了河南故土。

夹道的樱花满树红粉,他或许喜欢这种可爱的颜色。鸟鹊成群,翔集林间,也不怕人。小娃戏水追逐,老人闲坐养生,青年男女散步观花。融融春景,好似他跨越千年将生命力传递。

刘禹锡墓前后树着两块碑,碑前都摆满了孩子们送的鲜花、食物,还有柳条和迎春花编成的镶金花环。四束花束和写了话的卡片,自然是远赴而来看望他的文学爱好者所赠。虽然这里环境幽静,却比景点内喧嚣的白居易墓热闹。那儿的清洁人员太勤劳。

我也是有备而来。献上花,待要念我提前备好的词给老刘听,却见一旁有个小女孩。我怕尴尬,便等了许久,可她迟迟不走。我问她在看什么,她盯着墓碑问我,这里埋的是什么人。我说:“是刘禹锡,一位有名的诗人,或许你学过他的诗。”小女孩摇头,说她才一年级,不知道这个人,也不识几个字。

她问我能不能念那几张卡片上的话给她听。我欣然应允。别人写的大都是简短的祝愿,至于我的,是大段的彩虹屁。小孩自然是听不懂的,觉得叽叽咕咕的没什么意思。

此时来了几个追逐打闹的男孩子,噌噌噌不知怎么就爬到了坟包顶上,在上面蹦蹦哒哒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坟头蹦迪。不多久他们就跳下来,跑了。

小女孩说,坟包上有好多蒲公英,她要爬上去摘。我估摸着这摔下来得断腿,劝她到别处摘去。

她离开了,我独自欣赏着这个坟包。黄土上浅浅覆着几块绿草,小白花和蒲公英作为点缀,很纯净。小草小花都分布得零散,想必不是人工所植。有一种强劲的生命力使他们从这黄土垄中长出来。我想起墓主那句“雨洗血痕春草生”。

小女孩又回来了,捏着一根蒲公英,说她吹不动,让我试试。我用力吹上一口,差不多已吹尽了,只有两根还顽强地扎在上面,小女孩又吹了吹,它们便飞上天去了。

我想我已经在这里逗留很久了,或许该再往前走走。但小女孩希望我再陪她玩一会儿,说她的妈妈去卖东西了,她要在这里等到晚上十点才走。

她拉着我去树林里摘花,黄色的、紫色的,摘了一小把,蹲在地上整理。我跟她跟得累了,便劝她别摘太多,不然下次没了。她站起来,说:“那我们去送给刘禹锡吧!”我有些惊讶,她摘这些花居然是要送给刘禹锡的,她半小时前甚至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只知道这里埋了个人。

“他喜欢这个吗?”“我想他会喜欢的。”“我妈妈卖水枪,要不要摆把水枪给他玩?”“你想摆也行啊,他大概会玩玩看的。”

两侧碑前都摆上几朵花后,小女孩问我,他的尸体真的在这下面吗。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吧。她又思考了一会儿,冒出一句:“那他的爸爸妈妈呢?”我愣了一下,问她:“你是在说刘禹锡吗?”她“嗯”了一声。我笑着说,死了呀,他自己都死一千多年了,他的爸爸妈妈自然也是。小女孩很认真地说,要说去世,不能说死,死不好听。我又笑了,说,刘禹锡不会介意这些的。

小女孩扒在石头砌的坟沿上跟我聊天,说她的爷爷奶奶都去世了,他们不喜欢她和几个姐姐还有妈妈,但他们都已经去世了。她又聊学校里的事,聊她的好朋友,还有一些不喜欢她的同学做的烂事。她一直强调自己太胖了,觉得瘦才好看,很多同学都瘦瘦的,可她都有七十斤了。我安慰她说她看起来非常健康,可她还是觉得自己太胖了不好看。

我们走到刘禹锡纪念馆里去逛了一圈,小孩不识字,觉得无聊。我指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这以后肯定要背的。”不过她看不懂,顺便冷不丁问了我一句:“你作业写完了吗?”

我想我该走了。我问她是不是一直住在河南,她很笃定地摇头,给我报了一个小区的名字。我说我是来旅游的,要走了,又问她有没有去旅游过,她说没有。我从包里翻出在洛阳买的小手办要送给她,她接过来说要送给她姐姐,想了一下,又问我这多少钱。具体多少钱我也忘了,大概四十块上下,但我跟她说就十几块钱。我又翻出一个带流苏的小花夹子,给她夹上,她高兴地蹦了几下,挥手跟我说再见。


走过“禹锡玉兮”的高大雕塑,便出了园。

时候不早了,我去郑州市区与网友见面,千古风流人物纪录片刘柳篇的导演姐姐。



我一向不擅长聊天,讨厌被迫与人交谈,一般也不喜欢社交,除了跟Coco Zhang相处的时候,因为就算我单方面输出也行,她会给予我回应。

这次跟黄导交流得极为畅快。两个i人的饭局,从18点见面一直聊到23点,很难想象我能在生活聊天中说这么多话。

艺术确实是相通的,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影视。审美的概念能够共鸣,精神世界的维度能彼此对得上,没有感觉到代沟,能一下子get到对方表达的东西,交流起来自然就顺了。

关于精神世界的维度。通过读书之类的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脑袋里就建构起了立体、具体的一个世界架构,比如看到一个年份,可以立即对应到这是个什么背景,谁做了什么事。这个时空段里的人在你脑海里有了具体饱满的形象,跟你见过的活人一样。相当于你身处现实的世界,脑袋里面还有另一个时空的世界,很有意思。比如研究中唐比较认真的同好们建构起的中唐世界架构是差不多的,交流灵感之类的东西基本不会有障碍;但其他人脑海中没有这个世界架构,就做不到这样。就像我写一段歌词,里面化用了各种元白刘柳的事和典故,同好一看就能懂我表达的是什么,但其余的人能觉得语句优美就差不多了。

还聊到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研究刘柳到后面有一段时间跟走火入魔了一样,那种状态之后很难还原,但当时的劲就是那样的。很多机缘巧合,运气和兴趣之类的事,只能用玄学解释吧。

当然不只聊了元白刘柳和纪录片相关的话题,还交流了一些艺术作品、生活方式、宗教、农村女性之类杂七杂八的,复盘起来有点累,就这样吧⚈₃⚈

总之是一场奇妙的相聚。



郁郁葱葱201406

瞿、张两家的渊源

瞿景淳,嘉靖二十三年的榜眼,早老张一科的前辈,瞿式耜是他的孙子。

  •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瞿景淳和高拱一起任重录永乐大典的总校官,老张是分校官。

  • 嘉靖四十一年九月,瞿景淳、张居正一起主考武举

  • 瞿景淳于隆庆二年去世。

  • 瞿式耜早年是钱谦益的学生,钱谦益又是李维桢的学生,李维桢又自认是圭圭的学生😋😋

    ps:两家曾经议亲,钱谦益的独子求娶瞿式耜的孙女。据《钱谦益年谱》记载,婚事由钱母定下,等到两家在正式下聘礼时,钱谦益的原配夫人已经去世,由于瞿家不肯按正室夫人的待遇给继室柳如是回礼,引起了柳夫人的不满,后又赶上瞿式耜在桂林抗清,这桩婚事作罢

【真的不是甩锅给老婆吗?】

  • 崇...

瞿景淳,嘉靖二十三年的榜眼,早老张一科的前辈,瞿式耜是他的孙子。

  •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瞿景淳和高拱一起任重录永乐大典的总校官,老张是分校官。

  • 嘉靖四十一年九月,瞿景淳、张居正一起主考武举

  • 瞿景淳于隆庆二年去世。

  • 瞿式耜早年是钱谦益的学生,钱谦益又是李维桢的学生,李维桢又自认是圭圭的学生😋😋

    ps:两家曾经议亲,钱谦益的独子求娶瞿式耜的孙女。据《钱谦益年谱》记载,婚事由钱母定下,等到两家在正式下聘礼时,钱谦益的原配夫人已经去世,由于瞿家不肯按正室夫人的待遇给继室柳如是回礼,引起了柳夫人的不满,后又赶上瞿式耜在桂林抗清,这桩婚事作罢

【真的不是甩锅给老婆吗?】

  • 崇祯初即位,时任户科给事中的瞿式耜在奏疏中言张居正之功。

  • 永历三年三月,张同敞抵达桂林,“受知于大学士瞿式耜,执赞称弟子。”瞿式耜年长张同敞十八岁,虽然二人交往时间不长,但志趣相投,亦师亦友。

  • 永历三年五月,瞿式耜举荐张同敞“知兵、得士心”,“擢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总督诸路军务”。

  • 两人在桂林被囚禁的过程中,“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瞿、张唱和诗百余首,并命名《浩气吟》。瞿式耜自序:“庚寅十一月初五日,闻警诸将弃城而去,城亡与亡,余誓必死,别山张司马,自江东来城,与余同死,被刑不屈,累月幽囚,漫赋数章,以明厥志,别山从而和之。”

  • 《浩气吟》中瞿式耜有《初六日寄别山》二首、《自叹示别山》、《和别山韵》二首、《赠别山》二首、《闰十一月十五日付别山》《赠别山》等诗专为张同敞而写。张同敞亦有《和留守瞿师原韵》八首、《留守师赠诗赋答》三首、《和留守瞿师纪事原韵》等诗回应。

  • 张同敞在《留守师赠诗赋答》中写道“一线几希师若友”。瞿式耜在《初六日寄别山》中写道“难中资益友”。师生二人共商国是、共赴国难。


2912

诗剑之交,你们三个一定要幸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但是张居正没针对汪道昆啊,他之后还在湖广当巡抚,还当小修的老师,在张居正死前都有联系啊


但是张居正没针对汪道昆啊,他之后还在湖广当巡抚,还当小修的老师,在张居正死前都有联系啊


空岩白虹(读苍水集向鄞县版)

祭张太岳太师文

    念惟交公最久,知公最真,请言其志,以告夫后之人。臣猗公自幼特立寡群,曰:士所以贵,姱节隆名。必殉国家,以奉天明,宁义而殒,勿荣幸生。义气慷慨,即之涕零。

    我闻耸然,谓时奇英,荐之世庙,授储以经。穆皇在潜,睿哲冀钦,群小畏忌,谗言数腾,我疏三上,辨斥青蝇,储位乃安,开祚太平。公初闻谗,约携死争,及闻既释,跳跃欢忻,厥志伟然,于兹具征。嘉靖之际,政坏贪壬,民怨士议,翕訿同声。

     我谋于公,宜使革心,爰奉末命,宣诏于廷,抉剔冥迷,发扬圣仁,听者...

    念惟交公最久,知公最真,请言其志,以告夫后之人。臣猗公自幼特立寡群,曰:士所以贵,姱节隆名。必殉国家,以奉天明,宁义而殒,勿荣幸生。义气慷慨,即之涕零。

    我闻耸然,谓时奇英,荐之世庙,授储以经。穆皇在潜,睿哲冀钦,群小畏忌,谗言数腾,我疏三上,辨斥青蝇,储位乃安,开祚太平。公初闻谗,约携死争,及闻既释,跳跃欢忻,厥志伟然,于兹具征。嘉靖之际,政坏贪壬,民怨士议,翕訿同声。

     我谋于公,宜使革心,爰奉末命,宣诏于廷,抉剔冥迷,发扬圣仁,听者咸恸,如梦得醒,悔前之为,归于大宁。于是巨孽,思毁我成,公奋不顾,折彼奸萌,正遂以胜,邪卒以倾。

    我哭奠公,岂私友朋,天柱既折,穹盖孰擎,烛龙奄逝,夜旦孰分。我庸何益,髦老犹存,莫由赎公,长号秋旻。呜呼,公神闻邪不闻。

北冥有鱼

【张居正】清明祭文-吊张太岳

第一篇清明小文,就写给最爱的太岳吧!


夫文者,气也。今概时近清明,微雨霏霏,而又得闻国是切切,是为思陵之际,思江陵相公也。仆闻民生一二,询之为允,又因之以亮者,岂非气之一也?盖俯仰内外,倍更思公,恨不能与公相识。是逾从心而草旋附此文也。


余闻圣贤之学,究于平章天下,而致理之要,在乎心也。公曾泛舟楚地秋水,盖黄河之追不束矣。昔日之泛江,如有匪鉴拳拳,亦图周公之至也,彼是初基,公为靖通,莫以坟典,岂非一乎知与行哉?爰此年少之望,无一时曾没于宦海,而意气昭昭,惟克大成之桓,得辟之从,百官之望也。然克能成布,庶绩咸熙,或不成,不在冢宰之权,而在勇任国是也。公曰: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

第一篇清明小文,就写给最爱的太岳吧!


夫文者,气也。今概时近清明,微雨霏霏,而又得闻国是切切,是为思陵之际,思江陵相公也。仆闻民生一二,询之为允,又因之以亮者,岂非气之一也?盖俯仰内外,倍更思公,恨不能与公相识。是逾从心而草旋附此文也。


余闻圣贤之学,究于平章天下,而致理之要,在乎心也。公曾泛舟楚地秋水,盖黄河之追不束矣。昔日之泛江,如有匪鉴拳拳,亦图周公之至也,彼是初基,公为靖通,莫以坟典,岂非一乎知与行哉?爰此年少之望,无一时曾没于宦海,而意气昭昭,惟克大成之桓,得辟之从,百官之望也。然克能成布,庶绩咸熙,或不成,不在冢宰之权,而在勇任国是也。公曰: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或可一言以知之。余感奋发,是世固有非常事,常在险远,气密希音,非勇敢者不至,非一准于理,又逾圣贤者不能谒。理乎者何?公曰: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是故柯典之重,戛哉惟行也。不行,则弗如惘也。圣贤者何?惟平章百姓,以任事而克平,致知于人也。


古之圣贤,以能辅辟者而闻达也。然宰相之望,于林之归,太阿之操,更在安民也。总摄众直,燮理阴阳,还柔四水,乃后有悠迥之国也。矢罗以布,粮草、农、盐典、税典,是惟总摄也。《韩非子》曰:宰相必起于州部。公则起于玉堂,以翰林之贵,未尝闻忘身于词林也。每遇盐、税吏,必强留夜饮,问以蔽塞,手记笔录。是故兆基宰相,救时之杰,岂起于词文哉?公曰:天下事岂有不从实干而能有济者哉!亦若此理。


余读史书,概以卒能扶危救倾之人为能,以治理知书而有成者为才,以其胤胤而能之者为贤,以克险远之观而不致己身者为任;然如熊十力所言: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然秉事既成,遇肖小而祸之,虽以高楼倾覆之灾,未有人亡政息之悲矣。盖一条鞭法卒布白银之官收,中华现代之经济,更胤此权舆矣。但公既死,明垂垂而危矣。耿定向尝太息曰:江陵公半生辛劳,一旦扫尽。盖国有定时,事有终日,此万物消长,俶载先后也。然消长之悲戚,岂非戎在兹乎?


言既落文,冗不及悉,草草旋复,望公垂谅。《文心雕龙》曰:心生而言立。是惟吾心也。

江畔洲如月

把酒花前须醉倒。

带了苏州的酒、湖州的花,以及厚厚的信和一篇祭文。

把酒花前须醉倒。

带了苏州的酒、湖州的花,以及厚厚的信和一篇祭文。

卿言Satsuki

抠了几张字体表情包(苏轼5张+黄庭坚2张+米芾2张),同好们请随意拿去玩吧~【清晰度肯定不足以当壁纸,大概只能当表情包或者小贴纸】



来自昨天去看的展子《久仰了,中国画》(云起美术馆,上海)的文创区,各种特色印章都选得/做得很有趣;整个展子的风格也通俗而优美、别生意趣,相当和谐。

抠了几张字体表情包(苏轼5张+黄庭坚2张+米芾2张),同好们请随意拿去玩吧~【清晰度肯定不足以当壁纸,大概只能当表情包或者小贴纸】



来自昨天去看的展子《久仰了,中国画》(云起美术馆,上海)的文创区,各种特色印章都选得/做得很有趣;整个展子的风格也通俗而优美、别生意趣,相当和谐。

林徵

【2024清明祭王安石】同人歌 ·《明月照我》

[图片]

写在前面:

清明安康🌱

这个词是去年填的,下半首年初写在英国,上半首年末写在南京,简而言之拼得稀碎。但写都写了……搞之!

⚠️warning⚠️

1.我不会唱歌(显而易见也不练字)

2.录音环境和设备都不行,有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杂音(主要是没想到高强度的房混会让混音效果变成这样……)

3.原调会让我本不好听的高音形如吊死鬼,于是狠狠降了五个半key

4.都这样了我怎么还要自己录——因为词填得很私人,不太好约歌姬,甚至不适合喂ai

 ---------------

《明月照我》

——祭临川先生王安石

原曲:邓丽欣《电灯胆》

填词/翻唱/歌封/题...

null

写在前面:

清明安康🌱

这个词是去年填的,下半首年初写在英国,上半首年末写在南京,简而言之拼得稀碎。但写都写了……搞之!

⚠️warning⚠️

1.我不会唱歌(显而易见也不练字)

2.录音环境和设备都不行,有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杂音(主要是没想到高强度的房混会让混音效果变成这样……)

3.原调会让我本不好听的高音形如吊死鬼,于是狠狠降了五个半key

4.都这样了我怎么还要自己录——因为词填得很私人,不太好约歌姬,甚至不适合喂ai

 ---------------

《明月照我》

——祭临川先生王安石

原曲:邓丽欣《电灯胆》

填词/翻唱/歌封/题字:君琢

后期:正直团


收听:

网易云-明月照我 

Q音(不知道哪个平台同步的没有歌词我也不会传就这样吧)-明月照我 


A.

昔时风露点染辛夷

香送隔岸轻舟

三十六番花信 消得几度枯荣

又一轮残阳沉入林立高楼

钟山林下疏风岂与四时同

想君藜杖朽 惯看溪山空

得意少年时 誓争上重楼

一念孑孓从浓夏到隆冬

霜雪经年不休 恍然苍颜惊秋

再注万言 忘忧忘忧


早岁风尘行南北 才识天地厚

瓜州月流连津渡 也叹身难留

那时满城华彩间题句怔中

是悟兰因是悲旧梦

青史只载浮沉事 执著一程游

瓶水汲故地花好 盈袖至长终

若帝乡忘尽何必诗中消瘦

可是当年红芍春风 吹老白头


B.

而今望尽前路 寻不到渡口

但看笔端焦枯 事事画不如

风吹樱成雪 想见杏花薄

寥寥两千页 结一生功过

检点数十卷 全半世磋磨*

年光指尖摩挲 前窗星月如昨

应是好梦 何以泪落

 

尝言百年一弹指 过客苦匆匆

凭谁道屈身求索 能解个始终

若逝水今夜漫将黄尘淹没

当笑此情竟有回折

可否借一帆明月 照相似风波

行至萧然好赊得 野火生春泽

曲终时若有倦眼再顾成辙

且教谜底溶于月色 不必言说

 

End.

 

*刘谱两千三百三十八页,文集全十册


A一些并不重要的化(融)用(梗):

1.“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十几二十的小王去小吴家串门写的)

2.“三十六峰应好在,寄声多谢欲来游”“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都是在汴京工作的时候写的,成诗时间隔了大概十来年)本来打了个二十四,脑子里突然浮现出老王写的若干个三十六,改改算了。什么你说只有二十四番花信风?哦哦关我什么事

3.“秋日不可见,林端但余黄,杖藜思平野,俛仰畏无光”(秋日不可见)

4.“意气与日争光辉”(十五六岁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王写的)

5.“却想山川常在梦,可怜颜发已惊秋。辟书今日看君去,著籍长年叹我留。”(嘉祐年间的送别诗,看得出老王当时很想跑路)

6.“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7.“明月何时照我还” 

8.“霜筠雪竹钟山寺”(《东轩笔录》里我最喜欢的一段,后续是多年后“怃然曰:有是哉”)

9.“老年少忻豫,况复病在床。汲水置新花,取慰此流芳。流芳只须臾,我亦岂久长。新花与故吾,已矣两可忘。”

10.黄庭坚瑞平神荆缅怀老王:欲问老翁归处,帝乡无路云迷

11.四相簪花(老哥你写“幕府少年今白发”的心情是不是物伤其类啊)

诗词是手打的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也懒得查了记错了请不用给我面子随意喷吧我是一条健忘萨卡班咸鱼

B是我的视角……打扰了orz


钟山日落

风吹樱成雪

前窗星月


写在后面:

(一个很长的创灵可以不看)

我背第一首王诗大约是在六岁,学校发了个诗词一百首精选,后三分之一本里面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后来知道有人抨击这首洗稿感觉好好笑,王哥还挺可爱的)。小升初考学,被迫背了很多诗词,背到“千门万户曈曈日”,因为这一句总是不记得,被罚抄,连带着就不很想看王安石的诗了。再后来,开始在教材里接触他写的古文。中学时代我孤陋寡闻欣赏不来古文运动熏陶下的极简文学,加之语文老师总是对浪漫主义有一些偏爱,也不大细究历史,讲写作背景便往往流于刻板印象,于是我一直不很爱读他的文章。游褒禅山记背得很痛苦,我想到这就是写伤仲永的那个晦涩人,少不得腹诽:老头你在装什么逼。

前两年我仔细考虑过,这是因为人生的前十八年从学业和事业上来说我没有过真正的不如意,遮掉了我不明事理、不通人情的本质。那时我连对自己的理解都是很狭隘、很偏执的,饱含一种坐井观天的自负。如此,我不仅没有可能理解王安石和他的文章,也并不真正理解我当时比较偏爱的/苏轼的作品(/为断句符)。我不知道被迫默写的选段可能是王安石一生的谶语。

在我机缘巧合重新开始接触有关王安石的一切时,最初我没有很关注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一个政治家老王的吸引力是比文学家要大很多的。只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想起了我功利性背诵过的作品。沪教版语文教材在古诗文遴选方面相当吝啬(指垃圾),我大量接触古诗文的契机不是竞赛就是为了装x,因而许多都是草草记住内容,不记得篇名和作者了。此时想起这些词句,竟然能够清晰地对应到某某生平的某一段时光:那些历久弥新、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浮现出来的文字,原来都是王安石写的。从泪湿春风鬓角垂到三十六陂春水,我二十出头才真正尝试了解他,却发现原来很早很早以前,我最最无知、愚昧、浅薄的岁月,就已经在他的诗词文章浸润下成长了。

这种选择原来不是偶然的。

于是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文献,好似缓慢伸手去推一片虚无的水波,想象存在于一千年前的光阴如何流淌。这时我想,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多情可能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尤其当这个人本身的情感内敛却浓烈。可见痛苦十分寻常。我总把解读此人当作是在构筑一种精神白塔,不停地向书、向自己确认: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所以我也应该坚定一点,就算撞死在南墙上又怎么样呢?梦见过我拿着推荐信去找老王,求门而不得入,最后看着他和满地书稿一起被烧成了灰。醒来也会揣测:这是不是一种冥冥中的拒绝和指引,因为我想做的事实际没有什么做成的,我逃避退缩又妥协,干很多看似出格的事但内核从未改变,其实我根本没胆量面对真正的出格。别人说得对,我就是太闲了,泡出来的骨头贱骨头轻。我没有客居舟中被烧掉家当,也不至于体会很漫长的“病身最觉风露早”,我的怨怼轻浮可笑。但我是没有归梦的人,这样又算幸与不幸呢?后来我想,试图从故纸堆里获得指引原本就是很唯心的事。假如一千年前的光阴真的与现在没有分别,也一定不是教我画地为牢的。

很高兴在合适的年纪重新认识老王,如果终有一天我不能再惦念白塔这样的意象,希望有什么能代我记得。

2023/4/19凌晨四点



手里还压了一首原创作编打算年底出……呃啊啊啊啊发出不想做策划也不想学pv的声音!!!

想吸猫的小咸鱼

事空

不整活了,给阿法哥哥过个清明。

全文8k字,一篇完。微苻王。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挽辞》

———————————————————

苻坚自幼便觉着,自己这条路比兄长容易太多。

说起来,他二人原本年岁相近,可苻法到底长他几岁。生母出身寒微不说,人也去得早。不被疼爱的大孩子难免会多吃些苦。那时苻氏有意逐鹿中原,苻雄身边只有这么一个提得动刀、伤了病了又没多少人焦心的儿子。当苻坚还处在长辈关爱下同苻融在深宅玩闹、学书识字的年纪里,苻法就已经跟随父亲奔走做事,甚至前往战场征伐。

“阿法稳重经事,可使我家兴旺。”家宴上,苻雄举杯夸赞。“日后辅佐坚...

不整活了,给阿法哥哥过个清明。

全文8k字,一篇完。微苻王。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挽辞》

———————————————————

苻坚自幼便觉着,自己这条路比兄长容易太多。

说起来,他二人原本年岁相近,可苻法到底长他几岁。生母出身寒微不说,人也去得早。不被疼爱的大孩子难免会多吃些苦。那时苻氏有意逐鹿中原,苻雄身边只有这么一个提得动刀、伤了病了又没多少人焦心的儿子。当苻坚还处在长辈关爱下同苻融在深宅玩闹、学书识字的年纪里,苻法就已经跟随父亲奔走做事,甚至前往战场征伐。

“阿法稳重经事,可使我家兴旺。”家宴上,苻雄举杯夸赞。“日后辅佐坚头,定能成为助力。我盼你兄弟二人齐心,安我家国,共定天下。”

“那是自然。”苻法温声答道。“我为子为兄,本就是骨肉至亲。自当尽心尽命,辅佐父亲、少弟成就大业。”

于是父子和乐,满座皆欢。所有人都觉得这一切来得理所应当。

等到年纪稍长,他们经历丧父之痛,不得已独当一面去经历庙堂中、沙场上的风霜雨雪。苻坚入有舅父李威提点斡旋,出则有邓羌、苻黄眉等人筹谋帷幄,稍稍尽力便有功绩傍身。加之他博学多才,待人宽和,国中的名士良将都愿意主动与他结交,弱冠之龄已然成势。乃至于后来君臣离心、众臣谋立新主的之时,大家都能不约而同想到这位本非帝系正统的少年贤王。

苻法没他那么幸运。父辈的荣耀只是一层轻薄却惹眼的锦衣,乱世里的刀枪棍棒和阴谋算计却实打实地往他身上砍。所幸他们那时同心协力,携手走过了刀光剑影,硬生生闯出一片天。

直到宫变那日,苻坚看着近在眼前的王座,终是升起了几分犹疑。

从小被呵护的孩子总是隔着窗旁观那些人世险恶:他清楚在这大争之世里的弱国之危,清楚在这庙堂之上朝纲松弛;他知道自己年轻言微不能服众,甚至明白那些重臣勋贵为什么会选择自己。

他心中燃着一团火,却犹豫着不知能否扛得起那把刀。

“我年少,恐难当国之重任。请立长兄,安我朝局人心。”苻坚试探着开口。

“我本庶孽,不敢当。弟为嫡,且贤,必能兴我秦国社稷。”苻法急忙推辞。

王猛来时,正赶上双方僵持,屋内的文武百官乌泱泱站了一片。他尚未拜官,也不好擅入,只得在门口观望。好在苻坚带来的卫兵与他甚是熟稔,见他便急忙招呼。

“王先生怎么来了?殿下千万叮嘱咐让您留在府中等候。如今宫中刚刚平定,还不安稳呐。”

“怎么不安稳?我早已听闻殿下大势已定,不曾想等了许久也不见接下来的消息。我还以为殿下忘了安排我呢,这不,自己来讨官了。”不忙正事的时候,王猛也乐意同他们调侃打趣一二。

“先生说笑。”那卫兵侧头示意屋内。“殿下和清河王正在相互谦辞,这时候群臣哪敢乱动。先生恐怕还要多等等,不如回去暂歇。等尘埃落定,殿下忘了谁也不会忘了先生的。”

“胡闹”王猛闻言一皱眉。“群臣百官就由着他们乱来?”

“殿下们的事,大臣们哪敢插嘴。”

“知道了。”王猛听罢,当即告辞准备离去,忽然又像想起什么似的,转身向那卫兵笑道:“劳烦,诸位今日可不曾见过我。”

那些小兵机灵得紧,连忙应承。然后摆出一副不苟言笑的端正模样,视线越过王猛直视前方。

王猛这一去,自然是去搬救兵。他并未回王府,而是径直去拜会卫将军李威。李威又将此事转手告知苻坚的生母苟夫人,与她同入殿中会面群臣。

“家国不幸,屡生灾祸。先王又早早离去,徒留我们孤儿寡母。”苟氏满脸哀戚,急道:“诸君皆是我朝重臣,如今当有谋断。岂能眼看着乱世国家无主,日后再生变故?”

她话说得谦和又动情,李威却不等众人反应过来,当场站到苻坚身侧,向群臣正色:“东海王乃先丞相嗣子,素有贤名。幼时便得太祖、先帝所重,承太祖龙骧之业。如今厉王毁国,东海王遵奉天命拨乱反正,请立东海王。”说罢,他四下环顾。“诸君若有异议,现下便说个明白。”

邓羌、吕婆楼等人闻言,当即向苻坚俯身拱手。“愿为陛下驱驰。”群臣见状,也顺势跟着下拜,这一夜忙乱,到此才算是尘埃落定。

待众人散去,天色已然渐亮。此时母子闲谈少叙,苟夫人便也卸下方才在人前端出来的哀容,不满地数落儿子。“你说说你,客套、试探一二也就罢了,方才是什么意思?”

“自然是客套、试探罢了。”苻坚不愿多说,随口含混道。

“知子莫若母,在母亲面前还要装?”

“母妃”苻坚无奈唤道。“推举我和兄长的,可不都是什么忠顺贤良。如今正处大争之世,我们秦国……却还是这副样子。若是人心不服,多有异志,闹到最后再起乱局,社稷不存百姓遭难——儿宁可不当这个皇帝。”

“蠢。难道你今日折腾一番,那些野心勃勃的勋贵豪绅便肯与你同心协力了?”

“至少他们愿意奉我为主,兄长也是真心辅佐于我。”他说着,毫不掩饰眼中的喜悦。“上下同心,儿才敢执掌天子剑,去开创盛世太平业。”

苟夫人忍不住心底叹息。她本想说乱世里有几人能事事随心,到了还不是被时局牵着走。一时的真心能值几个钱?可她看着儿子饱含期待的目光,便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大概为人父母都是如此:既怕儿女太善惹人欺,又不忍让他们的期待落空。

于是事情就这么敲定了。三日之后苻坚正式登临大统,大封文武百官。他感念兄长谦让推举的情义,觉得这天下理该有他的一份。苻法一入新朝便是国之元相,新君更是以自己的旧时食邑爵位加封,一时风头无两,显贵非常。

他只是有心补偿给兄长一世尊荣,苻法却不这么想。年少正当建业时,更何况他如今大权在握,又自负是天子长兄,恨不能当场立下一番让世人敬仰的功名。所有的封赏与恩赐、所有的奉赞与尊崇在他眼里都是鼓励他驰骋江山的利刃与战马。

他满心欢喜地接过,苻坚又怎好平白泼去一头冷水。

他不去想:为何国君册立他为丞相,却又让王猛并权翼、薛赞于禁中掌机密事。他也不去看,朝堂之上悬在天子和勋贵豪强间的那根弦绷得越来越紧,稍有失控便要伤人见血。

又或许,他们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只是一个舍不下心中壮志意气,一个迈不过情理道义。他们还年轻,还傻傻地相信着只要苻法安于臣子的位置,一切总不至于不可挽回。

少年人总是在赌真心的分量,久经官场的老狐狸却早早嗅到了黑夜里的暗涌与杀机。

“那王猛太过张狂,恐非国家幸事。”强宁一捻胡须,“今日由着他在构陷旧贵,明日我与诸君只怕也要被他推去马厩问斩了。”

说罢,他还意有所指地补充了一句。“厉王之祸恐不远矣。”

“一介微末布衣,仗着陛下一时宠信,竟敢无礼于勋贵老臣。”相府长史席宝听罢怒目圆睁。“莫说是他,哪怕是陛下也要对诸公礼敬三分——他算什么东西!”

“好啦。”苻法出声制止属下失态的怒言。他倒是没跟着批驳王猛,却也没为他辩白。“陛下到底年轻了些,不可能事事无缺,还要仰仗诸位叔伯包涵指点。说起来,我身为大秦丞相,百僚不和我亦有责。”他揽了个责,话说得滴水不漏。转头又向席宝嘱咐:“去中书门下将方才说过的卷宗取来,待吾查明,自会给诸位一个交代。”

席宝领命而去。哪知这一去,又生出了些许事端。

“席宝!此乃禁中重地,天子寝居所在,岂容你放肆胡来!”露堂殿内,王猛指使着禁卫强行把人拦住。

“你还知道此乃天子寝居?!”席宝愤然怒斥,“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你王猛的自家府邸——我奉丞相之命行事,你怎敢拦我!”

“国之机密,怎能容你随意拿去!”王猛也火了。“我奉天子之命看管,为何不能拦你?”

苻法寻来时正赶上了这等场面。他一见殿中情形,心中早已了然,急忙开口斡旋。“我久候不见席长史归来,便猜到出了事。也怪我,思虑欠妥。如今想来,机密文案确实不该随意传送。这不,我亲自前来查阅。”

他给足了双方台阶,怎奈王猛仍旧不买账。“殿下,陛下与李公千万嘱托任何人不得翻阅,这……”

“王侍郎未免小心太过。”苻法笑道打断。“我乃秦国元相,百僚之长。凡我大秦之事,有何不能过问?”

他言辞依旧温和,说出的话却是不容置疑。言毕,他不再理会王猛,竟自指使侍从翻找起来。王猛方才虽对席宝态度强硬,却不敢对亲王丞相无礼,只好站在一旁由着他查阅。

苻法查探一番,终了也不曾交代什么。他来得突然,去得莫测,留下一众内侍官心中惶恐。等到次日朝会后李威前来处理公务,王猛几番犹疑,不知该如何开口。

“那帮老东西愈发猖狂,是时候下狠手了。”李威沉声道“交予你的那些密奏千万收好,绝不可走漏风声。”

“难。”听闻此言,王猛当即回道。他只说了一个字便停住了话头,李威却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难道有人翻阅?”李威大惊,“事已泄乎?”

“丞相来过。”

两人一同沉默了下来。

“丞相看后可曾说些什么?”良久,李威开口问道。

“不曾。”

“那陛下可知晓?”

“知道。依陛下的意思,席长史将被贬爵。”

“席宝憨直之人,贬他不过是为你出气。你猜是谁引他前来?那人又为何在丞相面前说出这样一番话?”

李威的问题王猛当然知道答案:君权强盛,是主择臣;君权势弱,那便是臣择主了。南朝半壁江山风雨飘摇、北境豪强混战几度易主——活在这个档口,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可他没有接话。有些话,从一开始就不当说。

既不当说,却偏要有人去做。

“也罢,此事我来解决。”最后,李威终于下定决心。他站起身,向王猛正色嘱咐:“你这几日照旧行事,一击当中,否则必受其害。”

“诺。”


冬日里的宣明台尽是些衰草枯杨,瞧着萧条得很,着实没什么好看的。

可一旁的相府却是另一番光景,穿着锦衣华服的宾客往来不绝,竟比赏春看花时还热闹。

“我说你怎么大冬天的邀我出游,原来是为了这一出。”苟太后看着门庭若市的相府冷笑,紧接着却又皱起了眉。“可你这不是存心使我为难吗?先王就这么几个子嗣。我若对阿法下手,天下人岂不是都要说我这个嫡母没有容人之量?”

“国事为重。”李威安慰道,隔着纱帘指了指那些往来宾客“。等到此等宵小狗急跳墙另谋新主,悔之晚矣。那时要舍下的何止阿法一人。就算元才知晓,也不会责怪我们的。”

苟太后垂下眼,李威也不着急,静坐在一旁等待着她的决断。

“看来,这个恶人最后还是要我当。”她终于开口。“到底是一国元相,不该默默死于深宫——设宴东堂吧,是也好非也好罢,我总该给出个交代。”

“先别告诉陛下。”李威提醒道。

“可也瞒不了多久。东堂设宴,文玉用不了便会知晓。”

“那便刚刚好。”李威意味深长。

  

苻法一踏入东堂便觉不妥。

殿中本就不多的装点摆饰不知什么时候被撤去了,只余下素布帷帐空悬,瞧既空旷又悲凉。平日里成群结队的宫女内侍也不见人影,偌大的宫殿,只留太后并两个贴身随侍端坐案前。

他当即驻足止步,一面戒备,一面隔着老远恭敬行礼。“太后唤臣前来,有何要事?”

“你这孩子……也难怪你同我生分。”苟太后见状自嘲一笑,却也没有责怪的意思。她半张脸藏在阴影里,苻法看不分明,只听她幽幽叹息,“阿法,不怪你,怪我……你从小就懂事,最让人省心。这些年,我只顾着为文玉奔走筹谋,现在想想,确实忽视了你……我对不起你,对不起我那早逝的姊姊。”

苻法初闻传令,还以为是前日自己查阅密奏、王猛与席宝争执一事引得皇帝或太后传唤。这件事,归根结底是新朝与旧贵的冲突。苻法心中已有谋断,本欲进宫好好规劝一番,借此大展宏图,施展一番作为。不曾想过太后说出这样一番话,反让他不知所措。

还未等他想明白,太后便再度开口。“我本想依着你儿时的口味做上几道家常菜。可到了才发现,我竟连你喜欢什么都记不清了。再一想,如今我就算做了,你恐怕也会忧思多虑、食之无味——怪没意思的。”

“母亲为陛下筹谋忧思理所应当。太后尊荣,儿怎敢劳烦……”苻法一时摸不准太后的意图,斟酌着顺着她的话换了称谓,没想到才说了一半,却又被打断。

“阿法,你还有何心愿未了?只要是母亲能做到的,都答应你。”

他猛然激起一身冷汗,难以置信地抬起头。只见一名内侍穿着素色麻衣,手捧漆案,上面放着一盏温酒。

“敢问太后,臣有何罪?”苻法用尽全身的力气,稳住颤抖的声线。

“你无罪。”太后长叹一声。“只是命不好。”

“既无罪,太后怎能赐死一国之相?”苻法急道。“臣不敢奉命!若臣有过失,也该交由至尊定夺。生死功过,愿遵从圣命。”

“我以嫡母之尊,尽孝之名,不能让你饮下这盏酒吗?”

“母亲的儿子可以领死,但大秦的丞相不敢奉命!”

“母后,何至于此!”殿外传来苻坚焦急地呼喊。这东堂原本是会见外臣之所,护卫看守皆由卫将军李威负责,而机密要务和帝王起居之处全部设在禁中。近日里朝局纷杂,苻坚下朝之后往往不在外朝停留。所幸他事母至孝,晨昏问安,方才察觉出此事。太后对苻法向来不甚亲厚,如今在东堂重地传唤,又刻意避开自己,其中缘由一想便知。苻坚来不及多想,从太后宫一路疾行前来。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赶上了这最后一面。

“好,也好。既然皇帝在此,不如说个明白。”太后站起身。“阿法,我问你:这几日前往你相府之中拜会的,都是些什么人?”

“是我朝中的功臣、重臣。是我大秦稳定朝局的栋梁、逐鹿天下利剑。”直至此时,苻法仍在试图争取。

“你错了。他们是以文乱法的小人,是以武犯禁的豪绅,是我大秦要铲除的第一颗毒瘤。”苟太后平静地说。她并没有为这句话多加辩白或是责问,仿佛只是用最寻常的语气说出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

苻法一呆,茫然无措地看向苻坚。苻坚不忍心面对他的目光,只好错开视线,转头向母亲低声哀求。“这本是儿子的错。儿从未对兄长说明白,兄长又如何能知晓?”

太后却没有理会他,依旧紧盯着苻法“双方剑已出鞘,不伤人便会伤己。那些人已经做出了选择。阿法,道理你比我明白。秦国经不起折腾了。请吧,大秦的丞相。”

于是她手一挥,两侧帷帐后各走出一名武官,径直上前将苻法按住。苻坚一下子慌了神,跪在太后面前急道:“兄长从未有过不臣之心。纵使整肃朝堂,也未必就要……就要……兄长无过啊!母亲!”

他分明在替兄长辩白求情。言辞哀切,行止忧心。任谁看了都要叹一句兄弟情深。

可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想过拦下那盏鸩酒。

苻法突然笑了起来。

他仿佛一下子发起狂来,过去二十年以来从未这么失态过。他挣脱上前按住自己的武官,却是一把夺过漆案上的毒酒一饮而尽。

“——阿兄!!”苻坚大骇。

“原来你真想杀了我。”苻法向他木然道。那鸩酒毒发得快,想来苟大后虽然打定主意要他的命,却也没想让他太过遭罪。顷刻间苻法捂着肚子痉挛跪倒在地,忍不住呕出一口血来。苻坚本欲上前搀扶,听闻此言却仿佛被人打了一拳,僵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一瞬间便明白了兄长的未尽之言——为什么不倒掉那杯酒,为什么不拦住那两个武官?向太后哀求有什么用,她能布下今天这个局,又岂会因为自己这一两声不痛不痒的恳求便放过苻法!

难道在内心深处,自己竟真的希望他死去吗?

苻法断断续续,也不知是在哭还是在笑。“我怎么也想不到……坚头啊……二十年了……我分明……”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什么也听不到了。

他终是没有说出自己的“未了之愿”。

苻坚猛地发起抖来。   

“入夜了,难怪寒冷。明日还有朝会,先回去吧。”沉默许久,太后不动声色地为儿子找了个台阶。一旁的侍从闻言立刻取出披肩,正准备为皇帝披上。岂料苻坚像是被惊醒一般,一把将那侍从甩开。

“滚!”他低声怒叱。

“陛下恕罪。”侍从们吓得纷纷跪倒在地。他们经过厉王一朝,一直觉新帝待人宽和守礼,侍者仆婢们时常能放下心来做事。哪知今夜突逢此变,皇帝的面色从未像现在这般吓人。

“那就遵从圣喻,退下吧。”苟太后倒没有强求,“大秦的皇帝,总要自己去想明白。”

“我若早早对他言明,他也未必会……”苻坚口中喃喃。

“可你不会与他‘早早言明’。有些话,注定说不出口。”太后毫不客气地撕开最后的粉饰。“你当然有错。你既未与他交心,便不该给他权位尊荣,不该由着他结交大臣——自古君相不同心者,焉能长久?”

苻坚哑然。他有心再为自己、为兄长申辩几句,却惊觉事已至此,任何辩白都无力至极。

“执掌天下刃,从来便是如此,稍有不慎便要见血。至于情理道义、是非对错——”她笑得很无奈。“儿啊,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天底下好心没好报,力尽功不成的例子还少吗?”

“我知你心怀热忱,认死理。所以这次母亲帮你。来日前朝议论或是青史非议我来替你担。可是我儿,母亲不能护你一辈子啊!”

“你选了这条路,该怎么走……你自己想想罢。”

太后说完便离去了,一众侍者护卫远远守候在殿外,当真没人再来打扰他。

  

王猛来时夜色已深。

殿中苻法的尸身早已被收殓——到底是一国亲王,想来自然会被好生安葬。可是殿中的血腥气却久散不去,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手足相残的惨剧。

“景略,你说,朕为何不去拦下那杯鸩酒。”苻坚一人背对着门站在殿中央。他并未回头,仅凭脚步便认出了来人。

“陛下猝不及防遭遇此事,根本来不及考虑周全。”王猛早已为他找好了答案。“这不是陛下的错。”

“那是谁的错?”苻坚转过身。“先祖逐鹿天下,长兄随父亲奔走筹谋,以功封王。后来又同我诛厉王,助我夺大统……他是我的功臣,是我的亲兄。让功臣横死,这是哪来的道理?”

“古往今来,多的是功臣横死。”王猛直视着他的目光,有些残酷地向他细数起了那些旧事。“嬴秦大治,商鞅车裂;长平捷报,白起自刎;高祖开国,韩信囚死;汉景削藩,晃错腰斩……”

“够了!”他突然不想再听下去。

“陛下。惠文、昭襄、高祖、汉景皆是有为之君;商鞅、白起、韩信、晃错也未见谋逆之行。然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见君主之道从来不同于世俗情理。从来运有推移,人无定数。今日的豪强勋贵,过去哪个不是功臣英杰。昔功臣,今乱贼,合之当用,不合当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所谓是非对错,不过茶余闲谈罢了,算不得真。”

“算不得真么?”苻坚古怪地低笑了一声。“若是明日朝堂之上,我也要你去做那商鞅、晁错。景略,你又将作何言说?”

他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王猛,又更像是透过王猛,质问这古往今来向来如此的“道理”。寻常的臣子看到这样的情形,听到这样一番话,只怕是要被吓得当场求饶讨命。

可是王猛却笑了——不知怎么的,他觉得有些心疼。

“那便算我夙愿得偿,死得其所。”他轻声剖白着,目光沉静又温柔,偏偏说出来的话残忍至极。“我亲眼看着中原一路动乱至今:豪强征伐不休,小人们也盗掠不止。百姓误尽农时,只求一餐温饱尚不可得,眼睁睁地看着亲人友邻做了刀下魂……我恨这天地不仁,黎民受苦。我恨这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我若只求富贵安稳,只盼性命无忧,早早随桓公南渡,去享受南朝的烟雨荣华有什么不好?”

“陛下,臣一开始便知道自己选的是什么。若能换得河清海晏,盛世再临”他的眼中分明有泪。“——臣何惜此身!”

苻坚大恸,“你不后悔?”

“九死不悔!”

“不对!”苻坚却突然大声说道,他的眼神是从未有过的清明。从踏入此殿时起,他心绪几度起落,几乎折腾得他无法思考后面的路。然而此时此刻,那些愧疚、忧心、焦虑、哀恸都串成一条线,方才质问到此终于有了答案。“是,古往今来多有此事,可古往今来此事都是错的。为人君者,纵使一时不得已错中选错,又怎能将它当做正途,奉为后世的楷模?”

“商鞅车裂,那是因为新君厌弃,不愿耗费心力像保住秦法一样地保下他;白起自刎,那是因为昭王义愤行事,又听信谗言做出了荒唐之举;朝信囚死,是朝堂想要扶持一位庸碌仁弱的新君,无力震慑功高盖主的能臣;晁错腰斩,更是无法阻止七国反叛的刀兵——天底下哪来那么多舍一人便成大业的奇事?这些人的死并不能使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的错误或是无奈做出了决定,不足以让后人奉为圭臬。”

“今日之事,我不怪太后。只怪我年少言轻,德才不足,无力震慑百僚,使天下归心。又偏偏不自量力,急于整肃朝堂,惩治豪侠。令臣下生出异心,骨肉徒增隔阂……太后说得不错,兄长位高权重,在宗室有名望的亲王之中独处中央,又与那些勋贵素来亲厚。若他们拥立兄长,我们确实无力应对。”

“然而兄长无过。”他再一次强调。“不能收服众心,本就是我这个皇帝的失职。无论如何,兄长绝不该死。事情走到这一步,我难辞其咎。但事已至此,我无力改变。”

他看着王猛,一字一顿庄重许诺“可是以后我绝不会重蹈覆辙。”

王猛一震,整颗心仿佛被分成两半:一半急于劝慰皇帝。他想说世事无常,谁还没有错误或是无奈的时候?何必把自己逼得这么紧,不论前路如何,我总归不会怪你。

可是另一半心思早被拧成一团,仿佛前路有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值一提。半生漂泊至此才总算找到了终点。

“不后悔吗?”最后,他只能干巴巴地问道。

于是苻坚又把刚才那句话还给了他。

他说:“九死不悔。”

---------------------

计划先在老福特存个草稿,清明节当天定时发。

结果改完错字手一滑,不愧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