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除了修炼唱功,我们的音乐人该怎么走向国际?——《歌手》第二期唱评
歌者盟 2018-01-24

hi,艾弗瑞巴迪!

时隔一周又和大家见面了。

自从许诺《歌手》播出后我会每周更新乐评,周末晚睡晚起、追剧约会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呢,真是好开心。

这一周的歌手,最明显的变化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命硬学不来弯腰的gai就算最后九十度大弯腰,还是逃不过突然消失的命运。首先老湿觉得非常惋惜,因为gai几乎是这个舞台上最中国风的歌手了。我看到有许多小伙伴都认为是PGone做了嘻哈圈的猪队友,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老湿高中选修的是历史,历史事件的具体年份数字已经都还给史记了,但有一个看待历史事件的重要观点我记忆深刻,这也改变了我日后看待事物的方式。这个观点是:几乎所有导致历史巨变的事件都只是导火索,巨变的发生都有事件本身外的根本原因。时势造英雄,时势才是关键。

那么在国内刚刚崛起的嘻哈势力面临这场灭顶之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嘻哈。

大家知道我向来言辞尖刻,但就这件事我要为我们的文化部门说几句话。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十倍于美国,百倍于诸欧,治国终究是治人,所以我国治国之难也是百倍于他国。如果在我国出现一些小问题,那么羊群效应会让小问题放大百倍,最终星火燎原,千里溃堤。

酷拽的装扮和叛逆的语调让嘻哈音乐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因为在美国本土伴随嘻哈文化发展挥之不去的代名词就是纸醉金迷、玩世不恭、颓唐丧志等等,歌词里常常出现的枪支、毒品、暴力、性暗示等等对美国国内枪支毒品泛滥、暴力横行的现状难辞推波助澜之功。美剧的BGM里一旦出现嘻哈,一般就是要发生不好的事了。

其实这些本身和嘻哈音乐是没有关系的。就像Eminem的许多作品里也借由嘻哈激烈愤怒的语调表达了反战、反暴力的主旨。在嘻哈传入国内的最初,当年还苗条的周杰伦也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写过《止战之殇》。然后如果我们敞开怀抱迎接嘻哈文化入境,那么其中所裹挟的负面影响是无法被割裂出去的,这几乎是原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嘻哈文化的滋长除了带来一种新鲜的音乐和表演形态外,更可能带来一大批的丧志青年和暴力事件。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青年的丧志是最可怕的。你们还记得读书时学过的《少年中国说》吗?

少年强则国强。

所以,如果你是国家文化部门的领导人,把握着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甚至是把握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面貌,你会做何选择呢?

好了,正能量的话题就说到这里。我们回来《歌手》节目。

在开评每位歌手前,首先要吐槽一番节目音乐的后期制作。我怀着善意揣测,可能是因为大部分歌手在现场演唱中出现了动态不稳定的情况,所以后期为了给歌手挽尊,将歌手的人声压缩到变形,湿化到失真,高频尖锐刺耳,频段比例失衡。如果不是,那后期就真的是画蛇添足了。

但话说回来,这样的后期处理下反而更考验歌手们音色的宽度、深度和厚度,否则对于张韶涵、李圣杰、苏诗丁这样细窄型的歌手,音色在后期的挤压变形中就会像被掐住了脖子,让原本单薄的更单薄,无力的更无力。

于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外邦高手结石姐和我邦一众歌手的对比就显得更赤裸、更惨烈、更值得深思。

我们来一位一位看,按出场序。

李圣杰-《痴心绝对》

01

李圣杰每次都是第一位出场,也是郁闷到挂相。但也好过在Jessie J后面出场。

阿卡贝拉开场,管乐紧接着进入,弦乐随后铺开,由小而大,由少而多,高低呼应,这样的编排让这首当年泛滥大街小巷的口水情歌有了电影配乐的端正气质,格调瞬间飞升。

但这样端正的编排在演唱时十分考验歌手的能力,因为没有变化的花式可耍,没有即兴的空隙可乘,人声能不能铺满这样大格局的声场并且随着歌曲的推进而推动声音的力量展现出不同段落层次,这需要出色的声乐技术作为支撑。(例如张学友翻唱的《小城大事》)


而力量恰恰是李圣杰的弱点。上一篇已经说到过,李圣杰善用颚弓和咽的反射来增加音色的亮度和硬度,以此换取力量感。但这样的力量来源充满挤压感,音色单薄而尖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公鸭嗓”),如果在需要额外增加力量的部分依然采用这样的方式,那么挤压感就会更强烈,听感更不适。

同时依赖反射也回避了最根本的发声问题。大声裂前端发声的方式让他的声带负载能力十分有限,上一篇已经提过一个比喻,就像一扇没关好的大门很难不被大风吹开。而大家之所以会觉得结石姐的音色宽厚、饱满、有力,正是因为她声音的力量来源于稳定的喉下支撑,带动宽大的喉腔、胸腔共鸣,低频泛音充沛,同时声带也有能力对抗大声压,这和李圣杰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从最终呈现的效果上也可以看出,在后半段李圣杰碍于技术的瓶颈无法从力量上表现出两段副歌的层次,只能靠回忆带动着观众的情绪。

李晓东-《消愁》

02

其实从个人形象上而言很难说两鬓斑白的李晓东和少年意气的毛不易谁更适合这首歌。因为少年人的惆怅多是愁前途茫茫不知何往,而中年人的惆怅多是愁世事耽误岁月不复。

所以整首歌的思想高度超越了一般的少年人,这样的哲思从一个历经世事的中年人口中说出会更有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质疑毛不易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未必,只是不符合固有的大众期许而已。

从演唱上而言,李晓东本场的发挥要优于上一场,沧桑感的音色细节和诉说意味强烈的语感以及怒音的运用都让歌曲的大部分段落有着打动人心的诚意。而发声状态的平衡、高位置的打开这些优点也从这一场保持到了这一场。缺点是在低音部分声带合拢做得不够好,主歌的低音唱句出现了不能完整发声、音色迷失的现象。

从编曲上看,选这首旋律起伏不大的歌来参加比赛是天然吃亏的,于是编曲上强行将歌曲丰满、放大以适应比赛的规格。但最后两段副歌的编曲在听感上实在撑得太满,什么大号元素都有一点,甚至加入了花腔女高音,喧宾夺主,把自嘲自省变成了狂浪高歌,淹没了歌曲本身要表达的意境。

汪峰-《普通Disco》

03

汪夫子选这首歌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汪夫子向来习惯用歌声拷问灵魂(不然怎么叫汪夫子呢?),这样的迪斯科街曲不像他的风格。而情理之中是因为一来相信他自己也意识到大众并不希望一直看到眉头紧锁的他,既然注定要翻唱一首别人的歌,那就唱首不一样的。

二来汪夫子本来就藏着一颗摇摆的灵魂,毕竟他也唱过《一起摇摆》,传唱程度可能仅次于《存在》。此外从演唱角度而言,这样主打节奏和闹腾的歌不仅能快速煽动现场气氛,也能规避很多演唱上的问题,这对嗓音状态堪忧的汪峰而言是个十分取巧的选择。

从实际完成情况来看,汪峰很好地利用自己粗粝的音色特质赋予的煽动性带起了全场观众的节奏,配合几下尬跳的复古迪斯科舞步,虽然不完美,却给观众足够的新鲜感。重要的不是汪峰唱得如何跳得如何,而是汪峰原来也可以这样与世俗同流合污。

有一个小亮点是,整首歌最后一句我猜测原本的设计应该是一句带有金属质感的长音嘶吼,毕竟后面的和声都已经飙了上去,但汪夫子稍一迟疑,用一句“耶!”草草带过。这也是整首歌除了跳舞之外最尴尬的部分。也许汪夫子下了台也会暗恨自己有心无力不能酣畅过瘾吧。

唱歌这件事从审美角度而言,是意识决定了下限,技术决定了上限。

张韶涵-《阿刁》

04

后期处理的强势影响在张韶涵身上表现地最明显。整首歌听感上电音满满,用手机功放时人声音质宛如十年前的彩铃。

第一期唱评里提到过,张韶涵气息的运作方式注定她的演唱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简单而言,她的横膈膜下放不够,气息过浅,气息起点很高气道很短流速很快,实际演唱中为了挡住过快流出的气息就容易造成喉咙紧张、声门压力失衡,所以出现演唱动态不稳定的情况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后期的失真很可能是因为压缩动态人工维稳所致。

两个简单的对比可以说明问题。同台有一个帮唱的藏族女歌手,一开口发声位置就比张韶涵深很多,气息支撑明显,声音平衡而有力量,演唱的稳定程度也更高。也许有小伙伴会误认为只是两人的音色不同。那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张韶涵和比利时前辈女歌手Dana Winner。

两人的声音条件十分相似,甚至咋一听难分彼此。但Dana的发声结构和传声结构要明显地好于张韶涵,气息更深、喉位更低气息支撑感更明显,传声上有胸腔共鸣,同时咽部打得更开,音色除了有张韶涵的亮度,还有她没有的宽度和深度。而张韶涵的优点是发声点比Dana更清晰,发声更集中,所以张韶涵能在不换声的情况下完成这首歌末尾f5的高音,这样的高音表现在Dana的作品里几乎是没有的。两人共同的问题是传声都没有进入真正的高位置(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头声区),而止步在口咽。

说回高音的话题,张韶涵在这首歌里的高音表现让很多小伙伴感到惊艳,连呼转粉。理性地说,高音能唱上去就是值得肯定的。能唱高音的歌手之所以被普遍地认为唱功好,就是因为普通人唱不上去,而为他人之不可为就会被仰视被崇拜。孙楠、韩红也正因此制霸了内地歌坛十数年,影响力辐射至今。

但事分两面说,是不是能唱高音就代表唱功一定好呢?这个问题简单地就像问是不是跳得高就是篮球打得好一样。答案显然不是。篮球打得好不好终究看得分和防止对手得分的能力,歌唱得好不好终究看唱得好不好听、轻不轻松。好听这回事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的,如果单听张韶涵唱歌也许觉得还不错,但如果放在和Jessie J这样级别的歌手同台,技术上全方位的凌驾就会让差距暴露地赤裸裸。

张天-《Shape Of You》

05

说心里话,张天小朋友在这一场的表现是我第二喜欢的,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瑕疵甚至低级错误,但这一场没有再胡乱喊叫的她反倒显得更纯粹更自如。

歌曲制作名单上赫然写着张天自己主导了这一版的编曲。编得如何另说,为能包办词曲编的全能音乐人型的歌手点赞,就像华晨宇、邓紫棋、常石磊等等,这样素质全能的年轻音乐人才符合这个时代的期许。

张天的这一版本里,黄老板的这首格莱美提名金曲被改编地拉丁感十足,原曲的反拍被改成了正拍,并且加快了曲速,行进感强烈,所以歌曲面貌和原曲大有不同。密集的节奏里大量地出现切分和即兴的空间,而张天控制得很不错,灵性的乐感展现地淋漓尽致。抛开演唱会演唱上的技术问题,这一版本的编曲和她的演唱状态岂是很让人轻松愉悦,享受其中。

但作为声乐专业的唱评,还是不能免俗地说说唱上的问题。

之所以很多小伙伴说张天把这首歌改得听不出是哪首歌了,我倒觉得不全是改编的问题,如果换了更成熟的欧美歌手来唱这一版本,也许效果会非常好。我觉得问题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张天本身演唱的缺陷上,声带明显地过劳受损,边缘不平整,漏声情况严重,有很多唱句都不能保证发声的完整和音色的稳定,加上从现场视频看她的用麦习惯不佳,习惯嘴随着肢体动作离开麦克风,导致话筒拾声不稳定,忽轻忽响,这都在听感上严重削弱了听众对这首歌的记忆点,加上节奏快咬字块,旋律线条分辨度更低,所以才会给人留下不知道在唱哪首歌的印象。

还是那句话,意识决定了下限,技术决定了上限。张天的下限很高,是时候拓展一下上限了。

Jessie J-《I Have Nothing》

06


首先要说的是这首歌的难度。我们的浩敏老师曾经在2017中国职业歌手大赛总决赛的现场演唱了这首歌,难度系数称霸全场。

这首歌的难度一来是因为歌曲本身。这首歌的音域跨度并不算大,绝对音高在diva级歌手的歌曲里也不算高,但她的难度在于整首歌都维持了大功率大力量的输出以满足交响乐般大开面的编排,消耗极大。并且和李圣杰的《痴心绝对》一样,歌手需要在有限的变化空间内通过力量的增加唱出段落的层次、推动情绪的递进,这是相当需要功力的。原唱惠特尼休斯顿硬桥硬马地在录音室里扛下了整首歌,做了一个出色的示范,到了现场她也往往需要降调。而Jessie这一场是原调上阵。

二来这首歌是已故的惠姨的经典之作,在欧美的影响力不亚于《I Will Always Love You》。在那个缺少diva系女歌手的年代里惠姨呼啸而生、卓然于众,她的声音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挑战经典总是需要压力,因为面临的目光一定是质疑多于鼓励,审视多于欣赏。

而Jessie在这一场的表现堪称经典,技术上是超越了前辈惠姨的,并且现场情绪的感染力和舞台的表现力都仿佛再现了惠姨的风采。当她眼神流转敞开怀抱对着台下唱“if I don’t have you”的时候真教人鼻酸泪目。不夸张也不客气的说,Jessie给上述所有同台歌手的缺点做了一个正确的示范。比如李圣杰的缺少力量、汪峰的消耗太大、张韶涵的气息太浅、张天的声带漏声等等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Jessie在处理后半段情绪不断递进的过程中,声音很好地传入了鼻腔及以上的高位置,不仅丰富了高频的泛音让音色更通透,也借助声门以上空间的放大平衡了在气息支撑膨胀以形成大力量感的状态下声门下方面临的压力。此外在最后一段副歌Jessie也合理使用了喉腔的怒音丰富了音色、强化了情绪,同时科学的喉腔怒音也有助于放低喉位,让随着气息压力而极易逐渐上升的喉位回到原始位置。

这些都是声乐技术对于完成高难度歌曲的方法意义,也是现代声乐理念发展的结晶。但从这一点上来说,惠姨当年的演唱力量有余,共鸣澎湃,但是发声技术相对落后,发声消耗太大,对于一个歌手而言这会严重演唱寿命。

苏诗丁-《再见萤火虫》

07

对于这位踢馆的新人歌手有些无从落笔。苛刻地说,老湿不太能理解导演选择她的原因取向。从这一场的表现看,无论是台风还是演唱水准或者个人风格的形成似乎都离一个成熟的职业歌手有不小的距离,更别提站上《歌手》级别的舞台。

演唱上她几乎从气息、发声、传声和咬字每个声乐基本功的角度做出了错误的示范。气息浅伴随声带漏气、高喉位伴随发声失衡、抬口盖伴随低频缺失、牙关紧伴随咬字不连贯,歌曲处理还是分刻意造作,模仿王菲而没有王菲超然物外的韵味

这里分享一个声乐技术外的唱歌干货,有许多学员在我们的app上提问,该如何处理一首歌的情绪,是放大一些,还是收敛一些,是浓烈一些,还是冷静一些。那么首先应该知道的是歌手在这首歌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歌手是作为歌曲的主人公在独白,那么情绪可以放大一些、浓烈一些。(如《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如果歌手是作为旁观者来描述或歌颂,那么情绪需要收敛一些,冷静一些。(如《你给我听好》,这方面张碧晨的版本是反面例子)。


然后你应该要分辨歌曲所描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如果是新近发生的,那么情绪可以放大一些、浓烈一些。(如《说谎》)

如果是缅怀很久以前的事,那么情绪可以收敛一些、冷静一些。(如《好久不见》)

当然这些只是笼统而言,具体还要看歌曲的风格,也还要懂得把情绪控制在不影响演唱的范围内。

盘点完出场的每一位歌手,老湿想额外说两个话题。一周以来的音乐圈除了《歌手》之外,我还关注到了两件事,并且若有所思。

一是当年《中国最强音》的冠军曾一鸣发了一篇微博长文,诉说了自己连续数年投名《我是歌手》,并且参与了试音,但最终落选未能登台的境遇。从为此付出艰辛,因而倍感失落,到如今专心于个人新作的打磨,不再把上节目看得很重要。

其实老湿想说的是,这是一个市场决定的暂时无法改变的不公平的现象。这档节目几乎集结了目前国内最优秀的音乐制作团队,而现场的设备级别和声场环境也绝非一间录音棚里可以复制。所以往往大家会觉得节目里现场版的作品要比原曲好听。而从传播角度,这档节目也是一个歌手在国内迅速爆红的最佳路径,当年有邓紫棋,去年有迪玛希。所以无论是处于想红的愿景,还是留下好作品的情怀,优秀的歌手们趋之若鹜我完全可以理解,甚至感同身受。但问题的关键恰恰是,这样一个音乐输出门户却并不是掌握在音乐人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导演的手里。

这本身并没有错,导演从电视直播的角度选拔更适合登上电视的歌手,这是出于节目需要,也是出于电视制作的专业要求。所以导演并没有义务从专业角度去分辨歌手的优次,有电视表演经验、唱功合格、颜值出众、台风自如、有镜头感有综艺感可能比唱得更好作品质量更高来得更重要。

所以这不是一件跨界对称的事,这是电视市场在主导着音乐市场。我们暂时无从改变,因为还没有一家音乐公司能大到有和卫视分庭抗礼、同桌议事的资格。

而我相信不久之后一定会有。这也该是我们中国的音乐人抱团前行、共同的努力的目标。同时作为一个声乐老师、一个音乐从业者,我也由衷地感佩我们的音乐人在这样困难的生存环境下依然坚持创作,给华语歌坛留下一首又一首好作品。

第二件事相信大家已经被刷屏了,就是我们换上XL外套的杰伦发新歌了。新歌简单随性,仿佛张口即来,也好像意犹未尽,总觉得在杰伦的笔下应该再出现一段灵光闪闪的华彩段落。

周杰伦、陶喆、王力宏、林俊杰四人可以说对华语乐坛有着跨时代的意义。首先四人都是自己能写能编能唱的音乐人,他们也开启了华语乐坛全能音乐人的时代。其次他们一度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杰伦的《东风破》、陶喆的《苏三说》、林俊杰《江南》、王力宏的《在梅边》同样是把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调式与R&B的律动、嘻哈的说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这也一度成为了国内歌手热衷的发展方向。

放眼到全球来看,当时中国风的努力给华语音乐人指出了一条实现自身独特价值的路径。既有了现代流行音乐和声、律动的理念作为国际通用的音乐语言,又有了自己独特的调式韵味和歌词意境,这要比单纯模仿欧美、韩国歌手大唱R&B好很多。

从创作生命的周期来看,周、陶、王、林几乎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需要后辈去跟进传承。所以陶喆销声匿迹,周杰伦做导师提携新人,王力宏和林俊杰虽然发了新专辑但质量都较前作下滑不少,王力宏新歌歌路或太简陋或太怪异,以至于贡献出了去年的十大车祸现场,JJ更是从在李佳薇的演唱会上尬唱《煎熬》开始就陷入外界对于他唱功的称颂中不能自拔,随意改编歌曲,为飙高音而飙高音,有如武王扛鼎,骑虎难下。如此在意识和理念上倒行逆施,真的不是一个好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谭维维自成一派风格的努力是值得称赞的。

你们觉得华语歌手们属于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呢?欢迎讨论。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吧!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