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蜀粤廖氏 三百年日月 三千公里跋涉
ID482743861 2021-05-19

蜀粤廖氏 三百年日月 三千公里跋涉

廖兴友

原创 散文大观 当代四川散文大观 今天


      初夏时节,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双华镇宗亲廖怀兴一行来到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参观考察。我和部分俊萼公(廖俊萼为清代从广东省五华县“湖广填川”到龙泉驿区第一代廖政康的父亲)后裔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的龙泉驿,青白江,新都等地各乡村汇集到甑子场,与亲人邂逅相逢。

      当日上午,天空放晴。为了接待来自双华镇的亲人,我和长辈国富、国民,兄长文兴,侄辈品金、明友如约而至。令人感动的是,刚刚动过眼疾手术,已年过八旬的国富先生虽然腿脚不好,也坚持来到甑子场和亲人见面。他说,这次见了,下次什么时候见,还能不能再见,很难说清。这次他们来了,如果没有见到,将会终生遗憾。

      国富先生要见素昧谋面的远方客人的愿望为什么如此强烈?这得从两年前的一次寻根问祖的经历说起。

      我们是“湖广填四川”的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的明显标志,是一直延续至今两百多年的客家话,一本传承至今的族谱,一桌永不变味的客家菜。

      家谱记载,我们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迁徙至成都市龙泉驿区,已三百年有余。2019年初,四川成都廖氏俊萼后裔启动了寻根问祖的工作。梅州市五华是一个拥有150多万人,地域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的大县。要从这么大的土地面积中,找到300年前迁徙到成都的祖墓,无疑是海底捞针。我们当时的信念是,只要那根针在海底真实的存在,不管有再大的困难,历经再大的磨难,花再多的时间,都要找到!

      在梳理寻根问祖资料的过程中,龙泉驿区俊萼公后裔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廖氏宗亲联谊会的七旬会长廖琼山先生取得了联系。廖琼山接到我们的求助,慷慨答应。他说,我们的族谱上也记载有“湖广填川”的时候,有大部分廖氏祖先,跋山涉水,背井离乡到四川。其间还有一以少部分“填川”的亲人在四川生活稳定后,又回到五华,带了一部分亲人赴川。再后来,就再也没有联系了。我们也在苦苦寻找我们三百年前离开家乡的亲人啊!

      我们和素昧谋面的琼山先生几乎每天都要在微信上保持联络。而琼山先生也不计报酬地组织人力物力,无论是日晒雨淋,每天发动当地廖氏家族在五华全域开展寻找行动。眼看半年过去了,核对过的廖氏祖墓成千上万座,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而此时,五华县投入的寻墓人员,已经超过上千人。

      正当大家渐渐变得灰心泄气的时候,琼山先生再次给大家鼓劲加油:即便是挖地三尺,也要为四川的亲人找到祖墓。同时,他提醒我们一定要仔细对照族谱,从中寻找有用的线索。在老族谱对照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叫“三伯埪”的地方。“埪”在汉语中,是民间家庭正堂屋用来供奉佛像、神像或者祖先的小阁子,还有些地方叫“神龛”。

      “三伯埪”虽然在地图和导航里找不到,但至少有那么一个小地名。于是,琼山先生又召集全县所有乡镇的廖氏宗亲代表开会,寻找三伯埪。很快,双华镇的廖建强传来消息,三伯埪就在双华镇的黄径村。于是,寻墓的范围被一下子有全县缩小到三伯埪一两公里的范围之内。为我们在三伯埪寻找祖墓半年之久后,双华镇传来消息,我们的祖墓被找到。

      同月,我和几位长辈兄长侄辈亲赴双华,开启了一周的难以忘怀的寻根之旅。其间,数千公里相隔的亲人三百年来第一次见面,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回家”的感受。双华镇的廖氏,主要分布在大陂、黄径、禾沙、双华、冰糖五个行政村。当地的廖氏祖先七世从五华县大都镇搬到双华开基,至今在大陂村的“廖氏宗祠”,放着历代祖辈的牌位。到达当日,家乡的亲人,舞狮子耍龙灯,敲锣打鼓喜相迎,第一站把我们带到宗祠磕头祭拜,认祖归宗。包括此次赴川的廖怀兴等很多在澳门、香港、广州、深圳、中山及海外经商定居的双华籍廖氏宗亲,听说我们四川廖氏宗亲到了双华,都纷纷赶回双华,轮流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作客。情到深处,经常聊起来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

      双华的寻亲之旅,终生难忘。我们回到成都之后,开始和双华的亲人商讨“湖广填川”前,我们祖先墓地的修缮事宜。按照四川亲人的要求,在双华镇廖建强先生的组织下,当地的廖氏亲人,开始对禾沙村网形地廖氏十一世廷业公、大陂村三伯埪廖氏十二世世儒公、黄径村老高塞山脚廖氏十三世俊萼公的墓地,进行培土。其中,俊萼公墓地因年久无人修缮, 已呈破败不堪状。虽然到廖俊萼墓地山高陡峭,不通公路,于是,双华的亲人浑汗如雨,通过肩挑背磨马驮,把一块块砖头水泥运往山上,把廖俊萼墓地修缮一新。

       2019年冬至,广东五华县双华镇举行廖氏祭祖活动。成都廖氏再次派出代表前往。此次去除了第一次参与当地的祭祖,更重要的是举行廖俊萼墓地竣工仪式。廖俊萼墓地的修缮,标志着蜀粤两地一脉相承的同宗廖氏,在相隔断绝往来三百年后,正式有了新的往来开端。

      这次由中山“水雨轩”家具的廖升中、中山“御东方”红木家具的廖怀兴廖福兴兄弟以及中山“豪诚”红木家具的张锡纯、中山“雍雅轩”红木家具的张培玲、中山“国典堂”红木家具的陈近苗、中山“御典居”红木家具的张典凡组成的中山红木家具赴川考察队成员,均为五华籍的“红木大佬”。

      在这些“红木家具大佬”到成都之前,五华廖氏宗亲廖宏毅已先期到过一次成都,对“湖广填川”时期,从五华县迁徙到成都的廖氏后裔现状进行了考察。此次,廖怀兴等几位在广东中山经营生产红木家具的五华县双华镇宗亲到四川松潘、黄龙、九寨、都江堰等地进行六天的旅游。为了跟我们见面,他们特地减少一天的观光旅行。

      平时,在成都一带,由我和国富、国明、端兴、秀云、文兴、长兴、品金、明友、明惠等俊萼公入川后裔,负责与祖籍地的广东五华县的宗亲进行联络。这次,我们得知祖籍地的亲人要到四川,大家非常高兴。接到信息的第一时间,大家就开始商量,如何接待好客人。最初,我们计划等客人到了成都以后,首先带他们去参观宽窄巷、然后逛成都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再到成都的乡下看看。后来,由于怀兴一行准备抽时间到成都生产经营家具的地方考察,大家一致决定取消其他参观项目,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洛带古镇。

      我们选在洛带古镇聚会,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洛带古镇是成都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洛带的人们至今还完整保留着客家人各种习俗。其中,300年来口传至今的客家话,虽无文字记载,却从未曾断过。再次,我在媒体的同事、作家盛红女士是成都洛带华侨城齐盛艺库公司的副总经理,目前定居工作在洛带。热情的盛总不仅全程陪同广东的客人参观古镇,还联系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为大家担任解说员。博客楼、五凤楼、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龙泉驿区博物馆、一街七巷的青石板路、充满川西民居风格建筑的华侨城七十二院、感受了熟悉而陌生的土广东话、让人回味悠长、啼笑皆非、大饱口福的伤(开)心凉粉……进入洛带古镇,就像穿越了另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在博客楼大门两端,内外各悬挂着一副对联。

内联为:

百丈园楼百姓连成一家同享天光云影

四时佳景四乡邀來亲友暢游古镇新街

外联为:

博学博览博大博採天下众妙之长

客金客家客人客主共兴文化小镇

      一到三层,是民俗文化、非遗项目,客家文化习俗的主要普及和展示区。在客家家风馆,对耕读传家,兴家报国、崇德尚义、尊祖敬宗有着全面的诠释。“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学打铁。”这是流传至今三百年的客家民谣《打铁铺——廖广东》。这些客家民谣,传承至今,不仅广东客家人能倒背如流,很多原住民也朗朗上口。廖怀兴看到博客楼中的民谣,高兴地不得了。他告诉我们,他和小伙伴们,是唱着这首来自广东梅州“廖氏专属”民谣长大的。没想到,在300年后,3000公里外的成都洛带古镇,这首民谣竟然还被四川客家博物馆收藏了。而且以洛带镇为代表的成都客家移民文化挖掘,远超其他很多地方。

      我在想,简单的理解这首民谣的存在,是伴随着蜀粤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它实际上是跟客家话、客家菜、客家习俗一样,在起着客家文脉永续传承的作用。单就客家话来说,会讲客家话的人在成都有数十万之众。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客家话由于没有文字记录,随着人员的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有一些客家后裔因为长时间在外,缺少客家话交流环境,客家话开始逐渐失传。而传承客家话的,只能是一些长期居住在成都周边,诸如龙泉驿区、新都区、金牛区、成华区、青白江区一带的,未曾脱离语言环境的客家人,包括少许与客家人居住在一个村落的非客家人。

      洛带镇的党委书记林建平说,他的祖籍地也是广东梅州,属典型的客家人。但是,他这位已经不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前几年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镇工作的时候,受环境影响,很快学会了客家话。后来调到洛带镇工作,客家文化氛围达到了顶峰,讲起客家话来,自然是非常的“溜”。听说有来自梅州的客人到洛带,林先生自然是特别高兴。他特意邀请这些来自祖籍地的客人到镇政府来作客。林先生通过PPT,全程使用客家话向客人介绍洛带古镇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客家文化传承保护等等。不到半小时,就把洛带的基本情况,给客人们讲了个通通透透。

      “特殊民系,优秀族群。牛乳中之乳酪,华人中之人杰。西方犹太,上帝选民;东方客家,衣冠世族。”著名辞赋家魏明伦在《客家赋》中,对客家人给予了高度赞扬。客家,是我国汉民族中,一个独特稳定的支系。“湖广填川”的客家人在三百多年的移民发展中,形成了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三百年前,天府之国因为战乱、干旱、饥荒、瘟疫等,生灵涂炭,人迹稀少,田地撂荒,亟待开垦。勇于进取的客家人,带着豆类薯类,带玉米水稻的种子,带着未卜的前途,又带着无限的憧憬和希望,从广东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不畏激流险滩,不畏豺狼虎豹,一路风雨,一路血泪,挺进巴蜀。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把荒地变成良田,把他乡当做故乡,把足迹深深扎根在蜀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光辉的开拓史诗。

      三百年前,客家人靠着肩挑背磨,耗时三五月甚至一两年时间,用浅一脚深一脚的步履,丈量着广东到四川的距离。国之史,郡之志,家之谱,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两千多年的历史薪火相传。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信息通讯交通发达后,作为促使大迁徙三百年的客家人保留下来的家谱,族谱,成了客家人寻根问祖的重要“信物”。

      我们的寻根问祖历程曲折艰辛,结果令人满意欣慰。蜀粤宗亲互动,从小处看,是百家姓中廖氏的根脉对接共振;从大处看,则是共饮黄河长江水,共食黄谷黄豆的华夏儿女精神寄托。

      在游憩洛带古镇的时候,店铺里肉皮金黄的卤板鸭香飘一街七巷。那浓郁的香味,把怀兴他们牵引了过去。看了一眼又一眼,他们没有下手。细心的品金私下请板鸭老板给每一位客人用真空食品袋装了一只。这样,即便是带回中山市,也不会变味。礼轻情意重,宗亲血脉浓。

      与我们一起同行的诗人卓兮深有感触。她说,我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我也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客家人。因此,我对寻根问祖,对客家文化不甚了解,但我同样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次蜀粤的几位廖氏客家人相聚,情深意笃,令人动容

    作者简介:

     廖兴友,成都市青白江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理事。先后供职于华西都市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发布网。现为基层党务工作者。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