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初探宁都史上“孝友”廖人俊
ID482743861 2022-04-25

初探宁都史上“孝友”廖人俊

      注:本文系转载文章,原作者廖运堪, 2018-01-10 00:00由“廖氏宗族”公众号发布(廖名龙)。

廖运堪

     关于宁都史上的廖人俊,笔者最早看到的是在1998年广西出版的《中国廖氏通书》中看到其名,并且湖南、四川等地部分廖氏宗亲,在其族史资料中均有介绍。通书叙;人俊?-?,元,宁都人,好学工诗,尤爱李白诗,为补注于世,著有《冰崖集》。但廖人俊是宁都何处人,是何房的先祖,均无任何资料。曾有外地宗亲向笔者打听其父辈以前的世系情况,无法答复,成了心中久悬未解之谜。今年七月初,笔者偶然看到宁都县城南廖氏族谱,发现人俊公的部分情况,后按图索骥到县志办、图书馆寻找到部分资料,现整理出来,供各位尤其是在外地的人俊公在外地的后裔宗亲共享。

       一,族谱记;元,孝友,人俊誓求父骨,得于丛塚间,又之北方求母,闻在沧州,至则母故矣,欲负骨归葬,异父弟阻之,遂刻像归以附父塚,见《县志 》。                           贞烈  陈氏囯器妻,人俊祖母也,享年九十余,事闻旌表,吴草庐徽暨缙绅有诗文艳之,见《县志》。 

       二,州县志,

       1. 宁都县志,卷六,人物志209页

      孝友,廖人俊,元末,父死于寇,母亦被掳。人俊七岁,奉养祖母,既长,誓求父骨,得于丛塚间。又之北方求母,闻在                     沧州,至则牧故矣,欲负骨归葬,异父弟阻之,遂刻像归,以附父塚,祖母垂老,事闻,旌其门曰[孝节],赐衣帽,條环银纱,吴文正公澄为记其事,见《一统志》。

       2,宁都直隶志,卷二十四,烈女志,节孝,第566页

      廖囯器妻陈氏少寡,值寇乱,子死,妇被掳,陈育幼孙人俊,爱而教之,人俊亦能孝养,陈年九十余,事闻,旌表赐粟帛,草庐澄暨缙绅有诗文艳之,人俊见《孝友传》。 

      3,赣州府志廖囯器妻陈氏

      陈氏廖囯器妻,年二十八居守孤,至元更革之际,子死于兵,妇亦被掳,遗孙人俊方七岁,陈怜而鞠之,时祖姑邓、亲姑郭皆在堂,陈竭力奉养二姑,后郭殁,而邓尤赖孙妇以扶其老,得年九十九,人俊事祖母,亦以孝闻,陈年九十乃卒,诏旌其门,翰林吴澄、揭傒斯为诗文表之。

       三.名人的诗与文。

      1,《题遗廖生》,一文为元朝吴澄所作,全文459个字

      2.《廖母诗》,为元朝揭溪斯所作,全文392个字。吴文和揭诗总共才800多字。它系统又全面的叙述了陈氏与人俊的主要经历与受朝廷表彰的典型事迹,是我们探索人俊公有关情况的宝贵资料与主要依据。笔者还认为,州府县志与族谱记叙均来自于吴文与揭诗中的内容。查县志得知,宁都的历史上曾数次设州,但时间较短,又数度划归赣州府管辖。元朝至元十四年,即公元1277年置江西中书省,设赣州路,宁都府属赣州路。

       四.几点看法

      从前述的州府县志与名人诗文及族谱所记,笔者认为可以清晰的看出人俊公的有关情况。

      1、廖人俊是元朝宁都人,是城南房的先祖,应毋庸置疑了。城南祠于1928年进牌位即明确记叙,二十三世人俊祖妣熊氏太婆,原老牌。

      2、宁都县城南族谱1928年记叙的人俊世系是,崇德—兰芝-光禄-德迁-友麓-十子銮-通-长子克敬(匡济)-长子融(元素 )-正一(圆)-安重-次子永镇(正)-大郎=四十郎-三子日昇-九居士-兴甫-七一郎-囯器-大评事-三子人俊。从宁都始祖崇德公为一世,至人俊为二十三世,这个世系清晰明了,与黄陂中坝廖氏族谱(1781年辛酉)所记是一致的,中坝谱记:安重公派下,永正(镇)居本族大门前,即今之大石下,后分居本邑西门。城南四修谱中记…,予族四十郎来也,后居黄陂大门前,后迁入城,吾族分支出自大门前可知矣。生三子,长日新,次日贵,三日昇。注(此内容是二修谱序,皇亲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三十世孙 百拜撰),前述谱记对人俊公的祖源世系记叙清楚,准确无误,应是可靠与可信的,因人俊公的父祖辈均在宁都境内居住。笔者查询,时至今日黄陂还保留了大石下与大前门的地名。建议外地宗亲中若确认是宁都人俊公后裔,其祖源应以宁都的世系为准。

       3、《题遗廖生》前段是,宁都廖国器妻陈氏,生宋嘉宗甲申,年二十八丧夫,守节甘贫,以俟其子之长。至元丙子更革之会,子死于兵,妇亦被掠,仅存孤孙人俊,生甫七岁。《廖母诗》共五十六句。前八句是:京城孝节何纷纷,请言宁都廖母陈,寿年九十有九春,七十多载霜居人,至元丙子兵入赣,铁骑四野屯如云,子死锋镝妇囚虏, 膝下唯有七岁孙。按上述文与诗中提到的纪年与有关人的年龄,查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得知:陈氏生年是公元1224年,丧夫是公元1251年,丙子更革是公元1276年。陈氏52岁子死于兵,时年人俊七岁,即知人俊应生于公元1270年(宋度宗咸淳六年庚午)。原先各地不知人俊的出生年,据此就可以确定了。

       吴文提到:祖母年八十一再受赐帛恩,应是公元1304年,此年人俊34岁又提九十有七,公朝旌表其门,应是公元1320年,此年人俊51岁。揭诗提到九十有九春,时年人俊应53岁。

      据元史介绍:公元1260年元朝定都北京后,中国史上南宋与元朝共存,进行了近二十年的拉锯式的战争。公元1275年元始祖忽必烈命元军分三路灭宋,其中一路大军直取江西。江西民众还在坚守南宋的汉人政权而顽强抗争。赣州知府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奉诏勤王(即自己组织军队)起兵北上浙江抗元。1276年农历十月从浙江移兵闽汀州,入江西与元军作战,收复了宁都等地。元军是以当时的蒙古族游民骑兵为主体,豪爽强悍勇猛。吴文、揭诗提到的丙子更革之会就是文天祥率军与当地民众共同抗元的斗争,人俊之父大评亊死于这场战争中,其母被元军先掳到杨州,再到沧州。     

      4、查元代史, 吴澄(1249 ―1333), 字幼清, 谥文正, 人称草庐先生(今江西崇仁县人). 曾任翰林学士,他是元代‘朱陆和会’的代表人物, 也是元代三大学者中最有成就的理学家. 元朝统一中国后, 借用汉族文化治国, 以吴澄为首大批理学家才到北方宣讲理学,从吴文说到陈氏九十七岁受表彰的时间来看, 时年吴澄应有71岁了。 揭傒斯(1274一 1344 ),江西丰城市人,称儒林四杰,元四学士之一。曾为翰林院侍讲士, 主修国史. 当时朝庭也十分重视宣传孝节与烈女, 对陈氏奉养两姑与人俊孝敬祖母的典型事迹给予表彰, 说明朝庭提倡社会正能量, 用理学治国. 所以揭诗最后写到:岁时州长升堂拜, 远近词人流颂声. 便当书之太史录, 永与后世重仪型 。从揭诗提到陈氏九十九岁,时年揭应为48岁。5 《廖母诗》中介绍, 阿婆年纪日已老, 阿孙有子子且好. 阿婆贞节霜凛凜, 阿孙孝行日杲杲. 一家盛德千载荣, 衣赐布帛门有旌. 事实说明人俊公在53岁前都在家奉养祖母及培养子孙, 几乎没有外谋生. 人俊成年后北上寻母, 先到杨州再到沧州, 这是唯有的记录. 几千里途中是结婚生子, 留在外地, 对今天来说是个迷. 因外地资料介绍人俊妣王氏, 而宁都明确记叙是熊氏, 明显不同.宁都城南族谱记:人俊生四子, 即秉祥, 秉礼,秉义, 秉灵. 长子秉祥生四子一长子尚昂一三子仲仪一次子善宣一臣奎生四子一次子云嶔一长子学任与次子学僯均外出四川. 即人俊的八世孙两人到四川. 按当时的交通与通信条件, 他们去四川必经湖南等地, 途中是否停留, 是否结婚生子, 族谱未载, 说明己失联. 他们均知人俊公受朝庭表彰的名声, 为紀念先祖, 在外直称之后, 也符合情理, 只是后人记叙可能出现差异, 将八世祖直称迁入地的开基祖. 外地宗亲若能在先祖中找到学任与学僯的名字, 就能承接上完整的历史世系了.6,外地资料均提到人俊是翰林院侍讲学士, 曾任广西巡抚等职, 按常理, 人俊有这样的官职学历与名气, 县府州志与族谱应该有记, 不可能遗漏, 即使当时有失, 后面也会补上. 笔者查阅上述历史资料均无此内容记录。.1998年通书中记人俊箸有《冰崖集》, 查县志, 南宋时期有《冰崖集》, 作者为宁都肖立等(又名立之),淳佑十年(1250)进士曾任辰州(今湖南沅陵)通判,宋亡归隐故乡。而不是人俊所箸,不知是何因。吴澄文中提到:或惜人俊未学(不识诗文),也许可解此疑。

        湖南等地资料介绍人俊公自叙中少年的经历与县志、族谱相符, 但其年代时间值得商讨. 查元朝有两个至元. 第一个为元始祖忽必烈使用, 共有三十一年, 其十六年为己卯即公元1279年, 按人俊于1270年生, 还在祖母扶养中, 是不可能作序的. 笫二个至元是元惠宗使用, 只有六年. 第六年为庚辰即公元1340年, 此年人俊应有70岁了. 历史上各个姓氏家谱记叙中褒奖先祖等有误的情况很多, 这也是普遍现象.7,笔者曾看过重庆市垫江廖氏族谱. 在琳瑄公世系中有人俊其名, 但未能看出是何朝代之人. 宁都廖氏三郡族谱均记琳瑄长子迁福建莆田, 其后裔均未有人返迁宁都. 琳瑄于公元754年在宁都组织修谱, 影响很大. 若其后裔返回宁都, 修谱肯定会记, 怎能遗漏呢!而宁都的人俊注明是元代人.事实上历史上同名之人很多, 不要说隔朝隔代, 即使是同时代, 同一个地方, 同名者都有, 更何况全国范围就更多了. 所以笔者认为重庆史上的人俊与宁都史上的人俊, 肯定不是同一个人. 因时代, 经历, 知名度都不同. 我们身为廖氏后裔, 研究廖氏的历史文化, 应尽量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避免混淆,  以造错乱误导后人. 笔者曾在多年前谈过:要研究宁都历史上的廖氏先祖, 离开了宁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 从何谈起呢?在此也建议属于宁都人俊公后裔的宗亲,有趣研究有关历史的, 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 挖掘更多更细的资料来完善宁都人俊公的史志。上述几点看法供各位宗亲参考, 不当之处请斧正.

      宁都崇德公四十二世裔孙运堪敬撰2017年7月吉日附 

    1,《題遗廖生》载元《吴文正全集》卷六十一页

     宁都廖国器妻陈氏,生宋嘉宗甲申,年二十八丧夫,守节甘贫,以俟其子之长。至元丙子更革之会,子死于兵,妇亦被掠,仅存孤孙人俊,生甫七岁,劬劳鞠其孙.孙既弱冠,哀其父死不葬,母去不还,痛苦求 之..询诸遗老,得父骨于丛塚间,聊慰其心焉.零丁徒步往北方,寻访其母,至杨州知在沧州.至沧则知母在彼有子,既死而葬矣.欲归母骨,异父弟不可,衔哀而复,几欲无生.而祖母年八十一,再受赐帛恩.及九十有七,公朝旌表其门闾,乡里咸称节孝之家,陈氏康宁无疾,寿未可量.昔陈氏之姑得年八十七,祖姑邓得年九十九,郭殁而邓犹存,陈氏以孙妇养祖姑尽孝.今人俊甚孝于祖母,而陈氏又将过其祖姑,天之所以昭昭也.一门之内有节妇有孝子,为节妇者天既厚报之,人俊家祸虽惨而能为孝子,天其不终报之乎.或惜人俊未学,予谓不然.夫所贵乎学,岂窥钻故纸讽诵陈言,下民彞学莫大乎是也.世之识字观书号为知学,而伦纪堕斁会飞走之类不若者,奚足道哉.人俊之孝行本乎天性,若其刻木象母以附父穴,施经佞佛以祈冥福,则礼之所否,理之所无,不为可也.有人伪作予语以贻人俊,其间不无违经悖教之辞,非但诳之,且或误之,其不仁也.太府提点孙君好德尚义,以谂于予为书此,以默其伪云。   

        2,《廖母诗》元揭傒斯

      京城孝节何纷纷,请言宁都廖母陈,寿年九十有九春,七十多载霜居人,至元丙子兵入赣,铁骑四野屯如云,子死锋镝妇囚虏,膝下唯有七岁孙.哀哀无父复失母,出入相遂牵衣裙.朝事织炊夜缉纫,育之教之恩且勤.一门三世唯此孙,危其一发悬千鈞.春见花开浑是泪,秋逢月好但伤神.传家有人祭有主,便堪含笑入丘坟.阿孙辜得成躯干,却忆从前乍离乱.阿孙涕泪无昏旦,誓求父骨何由见,忽有指以丛塚间,得之自谓神所赞。阿婆见子孙见父,仿佛若覩平生见。衔哀负苦就窀穸,四境闻尽惊叹。又闻有母在沧州,拜辞阿婆将远求,风行水宿几千里,及到母已为荒丘。割牲丽酒拜莹下,恸哭天地为悲愁。母既有家难返葬,泣奉木主回归舟。及门阿婆相向哭,哭罢抠衣陈庶羞。筮日备礼躬合葬,聊且少慰经身忧。稽诸典礼虽未惬,母异出母祸有由。缘情起义何不可,君子幸怒毋相尤。阿婆年纪日已老,阿孙有子子且好,滑甘條随无缺供,温情噢寒如襁褓。阿婆贞节霜凛凛,阿孙孝行日杲杲。一家盛德千载荣,衣赐布锦门有旌。岁时州长升堂拜,远近诗人流颂声,便当书之太史录,永与后世重仪型。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