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颜氏四川中江马鞭稍源流
注:四川中江马鞭稍廖颜氏祠堂竣工庆典之际,贵州息烽廖峻山宗亲纂文“廖颜氏四川中江马鞭稍源流 ”一文,内容丰富多彩,对“庆祥公”源流以及“廖颜氏”复姓的历史渊源做了详细介绍,转发和大家一起分享(廖名龙)
廖颜氏四川中江马鞭稍源流
廖峻山
昔祖廖公道大,字帝叟,祖籍江西省泰和县,娶颜氏,乏嗣,抱抚内兄颜公信辅第三子寅卿承祧。颜公景实,字信辅,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天壁人,复圣颜子之裔孙。颜公寅卿,元朝时人,号陈萧,名派鲁,妣邵氏,生二子:长子号才递,次子号才年,才年未详。才递即我族始祖廖颜衍州,字庆祥。
才递即我族始祖廖颜衍州,字庆祥。
寅卿公,元朝后期进士,官至山东左御史。元明朝代更替时,干戈四起,寅卿公辞官携家眷回养父廖帝叟公家。元朝将倾之时,朝廷官吏性命难保,为保平安,寅卿公将才递托付给姑母,彼时才递年幼,为避战乱,姑母带着才递到处隐藏,曾投靠于寨长胡贵良寨中。后胡寨长败于鹅堡寨王以权元帅。庆祥公被王元帅收归帐下,随王元帅四处征战。庆祥公文韬武略超群,为王元帅立下赫赫战功,曾为王元帅设计建造气势恢宏的帅府,深得元帅赏识,遂将其长女许配庆祥公,即我族王氏祖婆。自此庆祥公居住在谭家寨元帅府(现邵阳市洞口县石江镇江谭村),暂享太平时光。数年后,元帅府被他方势力攻陷,庆祥公只得携眷外逃。
至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庆祥公卜居武攸杨柳山羊角坡枇杷树(现隆回县横板桥镇立志村八组羊角坡)建基立业(原随行廖公六郎另居杨林)。
庆祥公精心持家,购置田塘,大兴家业。后又建新居于车田江(现横板桥镇车田村)定居落籍。后庆祥公再娶向氏祖婆,共育十一子一女。彭氏祖婆生三子:长子古特字宗达、六子古锦字宗荣、八子古亮字宗明;王氏祖婆生六子一女:次子古献字宗贤、三子古厚字宗富、四子古怀字宗宝、五子古尊字宗贵、七子古韶字宗华、九子古朝字宗盈、长女回娘;向氏祖婆生二子:十子古江字宗永、十一子古威字宗仪。
庆祥公兴家,耕读为本,工商为辅,以礼、仪、忠、孝、仁、义教化子孙,乐善好施,积善积德。庆祥公在世时,即人兴财旺,富甲一方。为不忘颜公信辅血脉之源,亦不昧廖公帝叟养育之恩,自称廖颜庆祥。即我族开宗立派始祖。庆祥公鼎承廖、颜两宗之庇佑,享明朝功臣外太祖王以权元帅之余恩,是以家业蒸蒸日上,享誉一方。后子孙藩衍,人文蔚起,族运昌隆,成一方巨族。
开宗立派至今,人丁数万,四方迁徙。或为求发展,或避战乱,或响应政府召令,均顺势迁移。廖颜氏人口外迁,始于庆祥公四子宗宝,明洪武二十(1387)年,朝廷甄选力士郎,受朝廷派遣,携眷过辽东,其后裔于山西太原府发籍甚繁。此后家族人口时有外迁,湖南有洞口县四界冲、新邵言栗乡、武岗黄茅岭等地;广西有全州西洋大埠头廖家湾;湖北、贵州、云南地址未详;四川有金堂县五凤镇、竹篙镇、北川县擂鼓镇、彭州市濛阳镇、升平镇、三界镇;绵竹镇、绵竹新市镇、清平镇;成都郫都区;新都新农镇、新民镇;都江堰、都江堰金马场;大邑、大邑新场古镇;广安市肖溪镇、龙台镇玉城村;简阳市;广汉市西高镇、和新镇;德阳市什邡马脚井镇、高坪铺镇;罗江县;中江县永太镇、东北镇杰兴和平路口、金马村马鞭稍等地。此均系廖颜族谱记载或现已知各支系住地。据谱系记载统计,外迁辽东一房、广西十四房、湘乡二房、黄茅岭一房、四川三百九十五房、湖北一房、云南一房、贵州七房,共计四百三十一房。由于时间久远,或经多次迁移等各种历史原因,导致外迁家族多已失联,族谱族史失传,字辈失传者,未知多少。
马鞭稍支系,有幸存留支系族谱,虽不全面,但祖籍大小地名和世系与祖源地族谱对接基本一致。两地族谱亦形成相互补充,互为印证。故乡族谱记载十一世绍羲公字义兴、庠生、妣萧氏,迁居四川中江县马鞭稍。马鞭稍谱载:祖籍湖广宝庆府武岗州二都里龙管乡地名车田江居住人氏。
明末清初,四川饱受战火摧残,加之瘟疫流行,导致人口巨减。康熙初年,朝廷为平衡四川人口,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省人口移民四川,历时约百年,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史称“湖广填四川”。庆祥公第十二世嗣孙世贵公夫妇携五子及长媳,偕胞弟世珍公夫妇,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自祖源地囊负父母遗骸迁徙,先至川北仁寿县暂居,贵公生六子大绰。康熙四十二(1703)年又迁什邡马脚井火巷子寄寓居住,贵公生七子大纯八子大绅,珍公生长子大绎次子大纹。数年后再迁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钻子口,居住约三十年,世贵、世珍二公诸子已成家,其成字辈孙子多已出世。世贵公夫妇及世珍公,先后辞世。
世贵公生于清顺至十六(1659)年已亥岁八月,殁于乾隆九(1744)年甲子岁九月,妣萧氏生于康熙九(1670)年庚戍岁七月,殁于乾隆戊辰(1748)年戊辰岁五月,生八子:长子大绪、次子大经、三子早夭、四子大维、五子大纶、六子大绰、七子大纯、八子大绅。世珍公生于清康熙十三(1674)年甲寅岁八月,殁于乾隆十(1745)年乙丑岁。妣周氏生于清康熙二十三(1684)年甲子岁三月,生二子,长子大绎、次子大纹,大纹夫妇无传。贵公脉下七房,珍公脉下一房,合计八房传承,因珍公脉下仅大房传承故称独大房。
随着人口增加,原有土地已不足家庭发展需求,于清乾隆十三(1748)年最终选择中江县上村第一乡永隆里小地名马鞭稍。此地平坝、粮田好,凯江环马鞭稍而流,地形如祖源地车田江,俱农业发展潜力,宜安居乐业。落藉之初,长房大绪公不幸离世,时家境寒微,未及修房,其他公先后建房。绪公长子成益,率胞弟力耕,遂修土墙瓦房四合。数年之后,成益公与叔父及众堂弟,选择于凯江河高岩头段修筑拦河坝石堰,建造大筒水车,以蓝竹沟渠引水至高岩头堰塘,灌溉农田,保障粮食丰收。成立车堰会,管理水车堰塘运行,将余水卖与本地唐姓等人户,收益资金用于春分祭祖和家族基金积累。
从建堰塘造大筒车至民国初年,车堰会资金积累渐丰,大房第十八代孙信鑑与高岩头族长信福以及信守、信聪、信发、忠苗、信亮、信理、俊富等族人代表共议,以车堰会积累资金和各房集资修建家族祠堂,请地师殷耀鸾择地,选址于马鞭稍田坝,于民国十一(1922)年冬月建成竣工。祠堂作为每年春分祭祖,缅怀先人,享受后世儿孙香烟之所,永佑后裔!富贵长久!
入川始祖世贵、世珍两公,自清康熙四十(1701)年辞别祖地,至大、成字辈先祖,历时四十七年,于清乾隆十三(1748)年落藉马鞭稍,到大、成两代先祖建拦河坝石堰、建堰塘、造大筒车,成立车堰会建基立业。一路手足无宁,披荆斩棘,为后世儿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定居落藉,仍以祖耕读为本,礼仪忠孝仁义教化子孙,秉承家族传承。如增生礼明庠生义正父子、副榜礼谦、庠生礼醇等。从清朝至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一直传承先祖建造水车技艺。传贵、传怀、传太、传林、传福、传凤、传泗等人,曾为附近三台、罗江及中江等市县建造水车灌溉农田,保障农业生产的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入川至今三百二十二年,瓜瓞绵延,人口数仟。今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流动也迅速,迁居于外地家人无数,未确详记。马鞭稍家族聚居地有:马鞭稍七大队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九组、十组、十一组,赵虎湾八大队四组,空洞山八大队三组,凤鸣村岩鹰山九村二组、三组、四组,阳平乡张里湾七大队六队、八队,永太镇张家河七大队一队、三队,富兴镇汉卿村,新中镇白河村八组,德阳市黄许镇、双东镇青山村一组,遵义播州区乌江镇养龙站、贵阳息烽县养龙司镇。
附:发祥公、庆祥公这两支人先祖亲情友情关系之深厚非一般人可比,非亲兄弟而胜过亲兄弟的关系。这块转角柱石,对发祥公、庆祥公两支人的族谱历史研究,成为了互相印证的佐证。记载着两支廖氏亲情、友情的历史渊源,这应该成为两族后人之榜样!
廖发祥、廖庆祥(颜庆祥)二公同立
二十世嗣孙峻山拙笔敬撰二O二三年癸卯岁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