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求助者须知|医院为什么治不好心理疾病?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其实有心理疾病的人非常多,但是由于我国心理治疗的普及程度不高,大家对于心理疾病普遍认识不足,态度不正确。直到“病入膏肓”了才会想到治疗。例如,已经连续至少1个月彻夜不眠;或者心慌气短、心跳加速等症状已经持续很久了;又或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时间已经很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甚至想到了自杀……有了这些症状,说明病的已经很重了。心理疾病从来没有爆发式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全部都是积累的结果。

然而大多数人普遍觉得有心理疾病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于是选择逃避。即使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选择了治疗,由于大家的思维惯性,“病入膏肓”的心理病患者首先想到的还是去医院接受治疗。可是告诉大家一个很不幸的消息,中国的医院很少能够治好心理疾病。

这要从医院医生的治疗手段说起。

当今中国的各大医院治疗心理疾病的步骤很简单:首先,引导病人做各种心理量表进行测试;第二步,根据量表的测试结果,给病人开药。少数医院还给病人带上某些脑部仪器,以电疗的手段调整脑内功能。第三,给病人做并不系统的半小时到1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而且还是少数医院才有这项服务。

因为医院的这种治疗手段漏洞百出,所以去医院做治疗根本治不好心理疾病。

错误一: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精神病学,明确规定,心理量表只是心理诊断的辅助工具,而不能作为心理诊断的依据,因为心理不同于物理,心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即使是很正规的量表也并不能说100%客观,但是各大医院的医生却全部依靠量表做出诊断,这种诊断本身就是不足的。

错误二:在量表数据指导下,医生会轻易给病人开药。告诉大家一个行业秘密,如果大家详细看精神类药物说明书的话,很多药物的功能是相似或者相近的。所以很多时候,医生开的药并不严谨。只依据药物功能进行开药。

错误三: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是神经症。神经症的全称叫做“神经性官能症”,主要是因为人脑内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甚至丧失所致。同时还引起了人体某些激素的失衡。药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体外摄入激素,来达到体内激素平衡,进而缓解症状。但是所有的心理疾病形成笼统地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性格中存在不良因素,这是病人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因素;二是生活遇到了不顺心的生活事件。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断积累,就形成了心理疾病。但是药物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对于导致心理疾病的根本因素,没有一丝效果。

这就好比,人体内有炎症,就会发烧。发烧只是一个症状,而你只给病人吃退烧药,而不去寻找发烧的根本原因,即使暂时退烧了,不久还是会再次发烧的。用药物治疗心理疾病就是这样的结果。

而且更加恐怖的是,乱用精神药物会有很大的副作用。

错误三:上文说到,医院也有心理咨询,但是不系统。之所以说是不系统,那是因为每一次心理咨询既没有咨询目标,也不连续,疗程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根本特点,因为心理疾病是积累出来的,要治好必须要经过一个过程,而不是两三次就能治愈的。但是医院医生提供的心理治疗,间断性非常大,而且很不系统,并不没有层层递进的过程。这不是某个医生的错,而是医院的模式注定了医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系统的咨询,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针对于某个病人去做详细和系统的治疗方案。

由于上述原因,有心理疾病去医院是治不好心理疾病的。我曾经在郑州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时,经常会有来访者告诉我:“是某医院的医生告诉我,在服药的同时,一定要接受心理治疗……”这才是负责任的好医生,因为他们知道,只是吃药是治不好心理疾病的。

俗话说:心病还是心药医。上文已经提到,所有的心理疾病形成笼统地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性格中存在不良因素,这是病人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因素;二是生活遇到了不顺心的生活事件。心理治疗的本质其实就是改善性格的过程,所以去心理咨询机构接受系统心理治疗才能真正治好心理疾病,而且永不复发。因为致病的性格因素已经改善了,当然就不会再有类似的心理疾病产生了。

在这里我想告诫各位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有问题要及时处理,越早治疗越容易解决。而且永远不要认为性格不能改变。很多人对“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理解都是错误的。“难移”并不代表“不能移”。只是比较慢,阻力有点大而已。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当然能够在后天训练中改变啦。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在内,都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完全治好,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想好的决心。

注:(承宁原创,版权归“聆听安宁心理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马承宁,心理咨询专家,社会医学专家,聆听安宁身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