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插增记》
西市独柳 2020-05-08

(部分内容基于几年前的一个旧帖。开始、探源、琼英、余呈四节是新写的。其余几节中孙安、乔道清、唐斌部分有比较多的修改。)


【0】开始

【1】探源

【2】孙安

【3】乔道清

【4】唐斌

【5】马灵

【6】卞祥

【7】琼英

【8】余呈

【9】致谢

 

 

【0】开始

 

先来讲一个故事。

 

1927年夏天,中国学者郑振铎访问巴黎的法国国立图书馆,研究馆藏的中国古籍。考虑到巴黎国立图书馆悠久的历史,这些古籍可能是自明清时期就已出口,几百年间一直默默无闻地躺在异国他乡的地下储藏室里,等待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的,通晓它们的文字的读者。纸质文献的寿命是有限的。它们不一定能在灰飞烟灭或者腐烂作泥之前等到一个结果。

幸运的是,他们等到了郑振铎。

 

郑在巴黎国立图书馆见到了异常丰富的古典小说和戏曲文献。他当即改变了行程,原定只停留几天的访问延长到了几个月。他为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见的中国古籍做了一个编目,以方便国内学者按图索骥。在这个目录中有一本书叫做《新刻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

(顺便说一下,巴黎图书馆的很多馆藏有影印电子版供免费下载。包括这个后来被称为“巴黎残本”的简本水浒。强烈建议有兴趣的小朋友亲自到他们的官网上找一回,云体验一下“梁山聚宝记”。)

 

郑对这个版本的水浒不仅仅是编目,还作了一些初步研究。水浒的历史虽然很长,但在1927年那个时候水浒版本学尚在草创。绝大多数读者只知道金圣叹篡改过的70回本,现在被视为正本的百回容与堂本和百廿回袁无涯本在当时都极其小众,更不要说简本了。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郑振铎仅凭学者的直觉认识到了巴黎残本的价值,指出它是一种很古的版本。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版本把郑氏引进了水学坑,几年后他撰写了《水浒传的演化》一文,此文与胡适的《水浒传考证》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三足鼎立,共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水浒学。

 

当然了,限于当时的条件,郑氏对巴黎残本的认识是不准确的。在其后的很多年中,绝大多数研究水浒的中国学者都无缘见到巴黎残本的原件,对它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如其名所示,巴黎残本是一个很残的本子,只有征王庆部分的五回内容。在这些年间人们又发现了一个“牛津残叶”,看上去和巴黎残本可能有关。但牛津残叶就更可怜了,一共就一页纸。(牛津残页的发现和研究要感谢另一位研究水浒版本的著名学者聂绀弩。聂先生精研古小说,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三红金水之斋”,一举奠定了此四书的cp关系=.=)

 

那些躺在地下室里默默腐朽的古书们不得不继续等待。

 

这样一等又是五十多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从小爱看水浒的台湾学者选择了水浒作为研究课题。感谢时代的进步以及这位学者的松鼠症倾向,他认为既要治水浒,就要把现存所有的水浒本子都搜出来对比校读。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了欧洲的巴黎残本和牛津残叶,然后联系欧洲的多位学者帮他蒐求散落在各国图书馆的水浒版本。这些本子自然也是鱼龙混杂,但它们遇到了一位出色的研究者,他敏锐地观察到其中的几个残本系出同源,而且几个碎片刚好前后相接,合若符契。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的水浒传不同于当时所认识的任何版本,甚至和其他几种简本都有相当的差别。它们代表了简本水浒更古老更本原的形态,属于已知最早期的水浒版本之一。

这位学者名叫马幼垣。从他的论文里我们知道曾有两本水浒被卖到欧洲,可能因为经手人不懂中文,明珠投暗,同一本书的各卷甚至各页被拆开卖到不同的国家。天各一方几百年后,经过几代学者跨越重洋的不懈努力,终于破镜重圆。

除了最早发现的巴黎残本和牛津残叶,马幼垣又找到了德累斯顿本、哥本哈根本、梵蒂冈本和斯图加特本。单从这些地名中就不难体会当年这两本书曾经历过怎样的磨难和传奇。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幼垣发表论文之后又有文史研究者在ebay上购得了更多相关的残本,填补了拼图上的又一块空白。这两本古老的书正如水浒故事本身一样有着异常惊人的生命力,闽贾书坊里廉价的纸页看似脆弱不堪,却在经历四百年的风雨和几万里的辗转流离之后仍旧托起那些古老的故事,只要一丁点阳光就重新生根发芽,焕发生机。

我愿意相信它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没错这就是《蓝石头》故事的蓝本。。)

 

这段在我看来又浪漫又感伤的学术史故事,因为巴黎残本原名中带有“插增田虎王庆”字样,其两位主角现在一般称为插增甲本和插增乙本。而它们所带给这个世界的故事,就是水浒中田虎王庆段落早期的样子。(插增甲本上有万历二十二年的题记,两插增本的刊刻时间大概可以参考。但刊刻时间并不代表成书时间。成书可能早于刊刻。)

而多数读者对田王传的印象来自袁无涯本或郁郁堂本(通称袁本)这一类百廿回繁本。袁本田王传一般认为是根据简本改写的,改编程度相当大,基本已经是两个平行世界的程度。但就人物讲,简本几个主要的河北降将都在袁本中继续保持主角地位,这些人物即本文的讨论重点。

固然,要论人物塑造,这几个河北降将在全书来看不过是一批工具性质的NPC。他们在河北篇被收编,然后在王庆篇代替梁山将领战损——打仗哪能不死人呢。正如“插增”这个词所明示的那样,他们不过是一群本无必要存在的多余的人。百回本水浒的人物塑造冠绝一切中文小说,续书和同人不要说超越了,就想勉强弥缝都很难。于是这些河北降将不但身份尴尬,艺术形象与梁山好汉相比也好像女娲造人,刚开始仔细捏,到后来就随便甩一串泥点子罢了。

然而我仍旧时常为他们着迷。

水浒中的人物,与绝大多数小说不一样,他们是活生生恣意生长的人,而不是现在所流行的“人设”。他们的面目完全由他们自身的意志所决定。读到诸如秦明夜走瓦砾场、朱仝误失小衙内这样的段落,我似乎能听到作者叹息说,事情就是这样,我拿他们没有办法。

袁本中的人物很多时候就是“人设”而不是“人”,如它写李俊淹太原、擒王庆,燕青遇许贯忠,都有明显的斧凿痕。相比之下简本的人物塑造,虽然水平有限,有时候甚至难以自恰,但显然更接近鲜活的人。

退一万步讲,以正史视野来看,连“横行河朔”还是“淮南盗”都没搞明白的宋江三十六人也不过是一群可有可无的NPC。同是NPC,相煎何太急。历史如一座城,大抵只有“上等人”才有资格入城居住。然而年深日久,城墙的砖缝里仍旧不时生出野草,生出灌木,甚至生出猫。

 

他们面目模糊,然而仍旧令人动容。因为他们是困于砖缝也仍旧恣意生长的生命。

 

 

回到版本学叙事,需要说明的是两插增本虽然“古”但并不“善”。它们很可能是从一个更早的“插增繁本”删减而来。很遗憾这个最初的插增本已经失落了,连像牛津残叶那样的一鳞半爪都没有留下。于是我们只能藉由插增本简本来试窥“古本田王传”的面目:那些NPC或许也曾有过专属他们的生动鲜活的故事。

 

现存的另一类简本水浒是以双峰堂刊刻《水浒志传评林》为代表的几个本子,包括稍后出的刘兴我本。本文讨论时通称评林系。评林本本身也是个很有故事的版本,比如虽然我们经常调侃余象斗(评林本的刊刻者)修改余呈情节,但更细致的考察表明“移置余呈事”并非余象斗所为,而更可能是他家某位长辈更早时间搞的鬼。再比如刘兴我本总体来讲非常接近评林本,但并不是完全一样。评林本中将周全武松的叶孔目改成了余孔目(原因你应该猜到了),刘本中就没有改。

当然了,对评林本的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余呈一节中有简单介绍)。这里只想说之所以多年后重写这个帖,除了无聊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年对简本的分析主要是基于评林系版本的,现在发现插增乙本和评林系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下面讨论孙安、唐斌、乔道清、琼英的地方都会遇到。

 

(本节大量参考马幼垣的论文《现存最早的简本水浒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插增本的知识请参阅此文,以及马氏的另一论文《两种插增本水浒传探索》。)

 

 

【1】探源(其实是鬼扯)

过去写过一个水浒田王传和唐代藩镇的帖,结果居然丢得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然而我很久不看水浒也不看唐史了,想重写也挺难的。只能写点暂时能想起来的。

  • 水浒类唐(毕竟是唐朝镇压的魔君们)这个事其实从十节度讨梁山就开始有苗头了。网上很多人论讨贵宋不轻授节度使,十节度讨不平一个梁山是不是有点菜。这个问题像我们唐黑就心照不宣。我们九节度还讨不了一个安庆绪呢。(诶好像这样一来高俅就是太监了。)

  • 镇压天罡地煞的洞玄国师,有网传说法是晚唐道士张谌,曾受唐武宗【赐传箓坛字额曰真仙观】。唐武宗差不多算最后一个削藩有所成就的唐代皇帝。那时候封印的108魔君应该没啥别的,都是各藩镇不听话的节帅牙兵这样。

  • 顺便我们看一下宋江宋清的设定,大哥在外面叱咤风云,弟弟啥也不会就天天坐家里招待客人。这不就是郭子仪和郭幼明吗。

  • 四大寇屏风上宋江和方腊都是贵宋实事,插增的河北淮西是虚构的,然而河北淮西这两个地名对举,熟悉唐史的就一下子PTSD了。简直光凭两个地名就能搞一部田王传源流史。然后一看河北的反贼还姓田。这简直就石锤了。

  • 那你要问淮西的反贼“却为何不姓李”,那不得不说王庆个人志是另有渊源的。有人给扯到三遂平妖传的王则,我个人觉得这就很扯,但三遂平妖传别的不讲光凭董超薛霸就能和水浒来一腿。

  • 说到三遂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一个遂是马遂,唐朝刚好有一个打了一辈子藩镇的著名将领叫马燧,知名史料是和郭子仪&田承嗣合称【郭令公不入琴,马镇西不入茶,田承嗣不入朝。】(后面应该加一个李临淮不入妻室)。

  • 那么我们来说田承嗣。魏博田氏前后割据的时间也不算长,但其搞事的专业性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略窥一斑:鄙唐以藩镇为背景最著名的两个武侠小说《红线》和《聂隐娘》中的反派都是魏博田氏。简本中田虎势力真的就在魏州,父子叔侄相继的权力结构也像。田传部分的法术也很有唐传奇的古风。相比之下王传的画风就明显不一样。王庆就没有兄弟子侄什么的给他干活,法术描写也更接近西游记而非水浒。

  • 我一直觉得琼英是个聂隐娘式的人物。聂隐娘是个特别“唐”的人物形象。对父母亲情很淡漠,对老板毫无节操,自择夫婿但是对老公的唯一兴趣好像只在磨镜……(顺便有没有吃红线X聂隐娘的……)总之古典文学里“女人总得爱点什么”的刻板印象在她这里完全碎成渣。以及琼英郡主这个称呼也取自唐传奇,和后面嫁给柴进的金芝公主同出《南柯太守传》。

  • 是的简本的乌利琼英是外国妹子。简本田传里好多名字一看就很外国的人物。在贵宋是不是挺奇怪?在蕃将遍地的唐代河北就一点不奇怪。

  • 河北多降将,淮西就死硬不服,完全符合元和削藩的格局。“魏博归唐”和“平定淮西”大概是当时最喜闻乐见的两件大事了,虽然没有留下红线聂隐娘这样的经典作品,但肯定经常作为民间传说的背景。搞不好就是这些传说后来孕育了田王传。

  • 田王传的地理是个非常恐怖的坑。就拣对我有利的说说吧。简本宋军征田虎的第一站是北京。北京就是大名府。大名府就是魏州。魏州就是魏博田氏老家。简本地理都架空成那样了为什么非要扯一笔北京?因为要表示我们老田家不忘初心呀~

  • 简本田虎战败之后要往海边逃。大晋国居然有海军这当然听上去扯得不行,除非考虑一下唐代河北藩镇确乎有海军。

  • 简本的陵州是个架空地名,袁本觉得陵州不太对改成了陵川。但其实陵州没毛病,元代以前叫陵县,属景州,在唐代妥妥是河北的地盘。改成山西境内的陵川当然更符合袁本里晋国的地理,但是就……不够河北了。

  • 因为魏州在唐代藩镇里太硬核了(杜牧《罪言》:魏於山東最重,於河南亦最重),所以光以大名府的马甲虚晃一枪是不行的,简本在大名府之外另有魏州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战场。袁本大概觉得这有点太扯就删了。(魏州=大名府应该算地理常识,简本公然无视只能说……真的是胡建棱写的。。)

  • 简本王庆的地盘更飘忽一些,特别是亡国之后败走胡朔,跟前面田虎下海放一起看真是天马行空妙不可言。但是again,放在唐代背景下就一点不奇怪。贵唐来自胡朔的造反家不要太多。

  • 插增乙本王庆部分有一个回前诗,貌似别的本里都没有:

干戈扰攘荡红尘,直使旌旗向此征。清洛恒流呜咽水,上阳深锁寂寥春。

云收少室初晴雨,柳拂中桥晚渡津。欲问升平无故老,凤栖回首落花频。

这个大体上抄的是唐代李郢的《故洛阳城》。简本虽然文字糙一点,但我看过里面所有的诗都是应景的,没有胡乱找一个随便怼上的情况。可见这个故事原型里可能真的是有洛阳的。为什么征淮西要一路打到洛阳呢?因为元和削藩的时候淮西就是因为烧了洛阳的河阴转济院才惹火烧身最终被灭的。当时的淮西就是离洛阳很近。袁无涯显然就非常get这一点,在袁本王庆传里写了洛阳周围的好几场战役,包括喜闻乐见的“寇烕被李德裕家石头干掉”的梗:

【統領眾將兵馬,離了大寨,繇平泉橋經過。那平泉中多奇異的石子,乃唐朝李德裕舊莊。……那賊將見破了妖術,撥馬逃奔,戰馬踏著一塊水石,馬蹄後失,把那賊將閃下馬來。喬道清飛馬趕上,揮劍砍為兩段。】

  • 其实袁无涯肯定看到河北淮西也PTSD了,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德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对于平淮西碑的执着。为立个碑把唐斌的命都搭进去了。一次没立成还要立第二次——唐代的平淮西碑刚好也立了两次。

  • 简本李俊打越江城,三战三败之后雪天渡越水一场硬仗终于成功,这几回相当精彩,完胜袁本的淹太原。(这段出现了历史人物危昭德,可见又是胡建棱写的。南方人写水战就比较上手。)李俊自称雪天渡越水是cos宋江雪天擒索超,这个有点此地无银因为这两场战术上并没啥可比性。更明显的类比应该是李愬雪夜入蔡州。

  •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脑洞,不是啥正经研究。学术界还真有正经研究这个的,有学者认为田传来源于征辽,王传来源于抗金,可供参考。不过这和我的脑洞也并无矛盾。水浒故事本来都是多重来源累积成书的。

 

(以下各篇中引用的简本文字由网友 守株待虎 和 出云流泉月花整理录入。先行致谢。)

 

【2】孙安

 

【2.1】Beau comme le Soleil

(那个姓sun的男人)

 

照前面这个田传来自河北藩镇的脑洞的话,唐代藩镇里最有名的“河北降将”田弘正那应该就是孙安了……共同点是:河北人打河北人打得比谁都积极。。

袁本的孙安还是一个挺受欢迎的角色。但平心而论在几个河北武将里辨识度不算高。可能职业武评家搞的比较清楚。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对孙安、卞祥、唐斌、山士奇几个人基本上糊里糊涂的分不清谁是谁。但这不是孙安的问题。这完全是袁本改写造成的问题,后面会一点一点分析。

袁本既已如此,本以为简本只会比袁本更加粗糙。而事实上简本中写孙安的笔墨并不比袁本少,而且两个本子各有侧重,零零碎碎拼在一起,总算让孙安这个人物的面目渐渐清晰起来。

首先简本作者心目中孙安的地位非常之高:以他为主题的回目有三个,在河北降将里排第一。简本提到河北降将中有三个人物是上界星宿:【乔道清是护法金童,孙安是淮上九龙湾龙王,琼英女是上界六甲之主】。这一句话就把乔道清、孙安、琼英的位置提到了和梁山好汉同样的高度,而显著区别于卞祥、唐斌、山士奇等“凡人”。甚至马灵这样在简本中半人半神的物种都没有获得“上界星宿”的殊荣。

简本中对孙安的塑造是渐入佳境的:出场时相当低调,也没有交代身世背景。而随着情节推进,人物的个性渐渐显现出来,地位也越来越高,最后以孙安之死为高潮。相比之下袁本中的孙安就显得虎头蛇尾:出场时笔墨颇多,一上来就是交手卢俊义和劝降乔道清两场重头戏,然后在对阵琼英时做了回配角,而自98回后的十几回里孙安就再没有一句台词,最后死得无声无息,一句话就带过了。就整体布局上讲,袁本比简本差了不少。

 

我们知道田虎王庆段落是无中生有硬挤进水浒中的。在袁本里这点就非常明确:所有河北降将在征王庆之后必须死。这样方腊篇就可以直接抄百回本不用改了~ 简本作者就稍微有点人心。很多河北降将一直撑到了全书结束,甚至有着比梁山诸人更圆满的结局。

然而孙安还是必须死。

毕竟简本作者也要恰饭,不会做大幅修改方腊篇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简本中的河北降将们,在方腊篇中也就剩个名字而已,完全没有机会独当一面。这在别人尚可,在孙安是不行的。同样是病死,卞祥可以捱到方腊之后,孙安就不行。简本作者显然认识到:这个人物可以早死,可以出师未捷身先死,可以没有功名没有“结果”地死,但他绝不能平庸,不能默默无闻,不能泯然众生地活着。

 

【2.2】绰号

简本里孙安有一个非常霸气的绰号“屠龙手”,袁本里删掉了。袁本里删改了简本中不少绰号,历来为人所诟病。在像水浒这种酱油人物超多的小说里,绰号对于提高主要人物的辨识度至关重要。袁本里如果保留孙安和唐斌的绰号,至少不会让读者一上来就觉得河北武将都长得差不多。

屠龙手这个称号本身也很值得玩味。表面上看威武霸气,然而“屠龙”这个词又让人联想到“屠龙之术”,指极为高超而在现实中无用的本领。简本田王传的原作者(以下简称简本作者)一向给我的感觉是个文人而非市井说书人,我想他在给孙安起这个绰号的时候应该是想到了这一层含义的。在我看来“屠龙手”这个绰号可以和“玉麒麟”做成一对,都是对人物命运的一种暗示。水浒结尾处有句很有名的诗:【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卢俊义虽然杯具了一辈子,勉强还当得起“生当鼎食死封侯”;而孙安出师未捷身先死,只落得一张空头官诰,真是可惜了这么一个人。

屠龙手的另一层含义在于,简本中孙安既已设定为九湾龙王庙神,同时又以屠龙为号——值得注意的是简本中孙安刚出场时并没有交待绰号,直到率兵至九湾河时才亮出“屠龙手”的旗号——这个极为明显的悖谬应该也是作者有意为之。一个龙王转世,同时又有高超武艺的人,是没有什么外物可以伤到他的。谁都可以战场上被杀但是他不能。他只能死于自身的痛苦。

到了袁本中,应该说袁无涯出于对这个人物的爱,这一点还是完全get到了。袁本孙安虽然死得潦草,至少没有被胡编乱造的bug武将干掉,已经可以说挺开恩的了。

顺便说,九湾河这个地名我过去一直以为是简本作者随口虚构的,搜了一下才知道封神演义里也有。不过我没有读过封神,一时也难以断言封神演义和简本水浒成书孰先孰后;水浒里这个地名有何用意就更不敢说了。

袁本孙安死在龙门山,墓也在龙门山。虽说袁本地理上总体比较写实,但是我查了一下觉得龙门山貌似不是写实的。应该是照着孙安的身份量身定做的葬地。袁本里孙安没有绰号,但袁无涯还是承认他是龙。

 

【2.3】出场

简本里孙安出场时仅仅是苏林岭脱招元帅手下一员战将,地位和池方、贡士隆之类一般读者听都没听说过的虾兵蟹将是一样的。通篇来看苏林岭的实权很可能是在军师乔道清手里,所以孙安四舍五入算是乔道清的下属。

插增乙本中孙安第一战是对阵秦明。巧的是袁本里孙安首战也是对秦明。而评林系中没有这段对战。于是我怀疑袁无涯改田王传可能是以插增本(而不是评林系)为底本改的。

【孙安高叫:“无端草寇,敢犯吾界!”秦明舞棍迎敌:“无名反贼,天兵问罪,犹敢陷城!”孙安大怒,使开山大斧砍将过来。秦明舞棍迎敌。斗上数合,杨林来夹攻。……】

这段描写在评林本中完全被删掉了。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删但搞不好是因为秦明这句台词完全念不通……而且“秦明舞棍迎敌”前后重复。而且还没交待孙安和秦明谁胜谁负,这得要了武评党的命。——当然从后文判断的话估计秦明不太行。

总之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还完全是一个NPC的面目。下一回中再出场时也只有寥寥数笔,写他下关搦战,被杨志和卢俊义活捉。这段通共只有百来字的描写可以说俭省到了极点,但要武评的话其实是挺细思恐极的:

【人报孙安搦战。卢俊义挺枪来迎,斗上五十合,不分胜败。花荣见卢俊义战孙安不下,取出弓箭,望孙安一箭,正中孙安结巾。孙安大惊,被卢俊义逼过双刀,拦胸揪住。孙安撇了刀,也揪住卢俊义。二人搅做一块,被徐宁钩镰枪拖翻孙安的马脚。鄂全忠轮刀出马,接住徐宁厮杀。杨志和卢俊义活捉孙安,缚送宋江大寨。】

用红尘断影当年的话说,几员梁山顶级武将群殴不说,最后还得卢俊义和杨志两人合力才擒下了孙安。这一段文字虽简,却也不乏亮点,比如卢俊义和孙安“扭做一团”就很萌。卢俊义使长枪,揪住孙安的时候应该是单手,另一手拿枪。私以为这个动作是很愚蠢而且掉价的:孙安使的是短兵器,此时两人距离太近,卢俊义的枪已经不还好使了,但这个距离对孙安非常有利,他完全可以一刀砍了卢俊义,更何况他还有两把刀。然而孙安此时的表现就令人大跌眼镜:撇了刀,也去揪人。

怎么说。可能是情趣吧。

另一奇怪之处是孙安使的不是后文常见的双剑而是双刀。插增乙本还出现过孙安使开山大斧的黑历史。可见简本也是有糙的地方。孙安的兵器是出场几回之后才稳定成双剑的。

总的来说简本里孙安的出场是看似平淡,无一语及身外之物,而纯以实力一鸣惊人。如果搞武评的话,简本里孙安的武力估计要比袁本里排名更高。

 

袁本里孙安出场则相当高调,第一是官位高(“殿帅”好像是和高俅差不多的职位?),一上来就独自领兵。第二是相当详细地描写了家世背景,一脸主角相。袁本里交待过出身的河北降将大概有琼英、叶清、山士奇、唐斌、孙安、乔道清、卞祥,马灵勉强算一个吧,这在袁本里基本可以看作是区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标志了。

袁本里写孙安是乔道清同乡,这一点简本里没有。简本里孙安和乔道清虽然同城共事但战场上没有什么互动,甚至可以说乔道清对孙安非常冷漠,两次坐视孙安陷于危难都袖手不顾。袁本的一大创举就是重点渲染孙安和乔道清的同乡之谊,从孙安一出场就写他【素與喬道清交厚】,又曾在杀人逃亡时投奔乔道清,两人算是生死之交了。这就为后文孙安单枪匹马上百谷岭劝降乔道清做好了铺垫。为了组这个cp袁无涯还煞费苦心地修改了两人的年龄感和性格(详后)。最后以孙安死后乔道清辞别宋江收场,一番告白感人肺腑。水浒的主旨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基情。梁山好汉间的兄弟情贯穿始终,那么河北降将也不应该只是战争机器。袁本里写孙安和乔道清的寥寥几笔,算是弥补了这方面的一大遗憾吧。

 

【2.4】年龄感

袁本对简本的一大改动是孙安卞祥和乔道清的年轻化。简本里孙安和卞祥都有儿子,不但能打酱油,连仗都能打了。就算过去人都早婚,算起来卞祥和孙安怎么也得四十多吧。放在梁山里即使不是最老的,估计也得是林冲、鲁智深那一代的了。田传将领普遍高龄(而王庆手下似乎就没有这个问题)这点我怀疑也与其出身唐传奇有关。唐代削藩战争中主要将领都不是很年轻。

值得注意的是孙安卞祥的名字明显是对仗的,连两人儿子的名字(孙岳和卞江)都是一山一水,估计都订了娃娃亲了。简本显然官配是卞孙。

简本里没有交代乔道清的年龄,但是他的辈份非常之高,是公孙胜师父罗真人的师弟,公孙胜和他对话时一个叫“师叔”一个叫“贤侄”这是板上钉钉的事。罗真人给人感觉是个白发飘飘的老神仙,不知都活了几百年了的样子。而乔道清不但和他同时学法,还是好基友:【此人和我最好】,所以乔道清的年龄感甚至比孙安卞祥还要老。而且简本官配是罗乔(详后)。

袁本里首先是把乔道清连降两辈,从罗真人的师弟变成了徒孙。不过最后乔道清和公孙胜又一起去罗真人处学道,又可以算同门师兄弟。不管怎么说吧,袁本里乔道清看上去是比公孙胜年轻的,性格上也是相当地年轻气盛,动不动就“大怒”,一点没有修道之人的从容气度。而袁本里孙安又称乔道清为兄长,于是简本里一个老人和一个中年人在袁本里就成了两个青年了。

总之,当年写这个帖的时候我一直在批评袁本。这次我决定多说点袁本好话毕竟他为了搞乔孙一路过关斩将,光官配就拆了两对,真的是非常努力了……

 

【2.5】降宋

简本孙安降的是宋江(虽然是被卢俊义擒回来的);袁本里孙安降的是卢俊义。个人感觉袁本里的描写更让人舒服一些。首先简本里孙安有一个弟弟叫孙琪,孙安被捉,孙琪上去抢,遇到关胜被一刀砍死了。按说这对孙安应该是影响很大的一件事。然而他后来投降投得很痛快,只说要去白虎城接自家老小,却只字不提那个为了救他而身亡的兄弟。这可以说是简本中孙安很大的一个污点。袁本中也有孙琪这个人,但是已经和孙安没有关系了。这明显是袁无涯爱护孙安的一个改写。

简本中宋江劝降孙安的描写:【宋江会意,亲解其缚,扶二人上帐坐曰:“将军休罪,我只教卢俊义礼请二位,同扶宋室,共灭田虎。不想兄弟等冒犯虎躯,望岂恕罪。”】给人感觉也比较俗套,还拿卢俊义作筏子。就不如袁本中渲染得细致。

袁本中卢俊义对孙安显然是一见倾心,交战中孙安马失前蹄,卢俊义惜才不杀。有人指出这是抄三国演义里关羽义释黄忠。不过关羽义释黄忠之后是黄忠投桃报李,而卢俊义义释孙安之后……他用绊马索这种在古典小说里算是比较low的手段把孙安又给抓回来了。

这可能就是三国世界和水浒世界的差距……?

但不管怎么说,孙安到这里已然被卢俊义吃得死死的,投降之后立刻提出劝降七副将,卢俊义【坦然不疑】,也非常有风度(不过和简本卢俊义收池方“大丈夫作事,有何疑哉,来与不来在你。与他酒食。”比一下,还是简本更生动)。各版本招安之后有很多次宋卢分兵的战役,我私心觉得晋宁是卢俊义个人最光彩的一战。

 

简本里孙安虽然降得随意,然而刚刚投降就立遭棒喝:去白虎关内取家眷,被田豹抓住,遭了一场牢狱之灾。个人感觉这也是简本里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写法:简本里很多降将(有田虎的也包括王庆的)都降得非常无节操,翻脸比翻书还快。然而你要因此说简本作者三观不正吧,我觉得也不是这么简单。简本里与“降得容易”照应的是“死得也容易”。举个例子是胡俊胡显兄弟,在简本里是越江城守卫,因为和燕青关系好而做了带路党,简直就是见色忘义。袁本里李俊义释胡俊,胡俊感动之下归降,就显得不那么掉节操了。与之照应的是简本中胡俊胡显都在宋江攻越江时死于乱军之中(简本前面还有萧引凤萧引凰兄弟,也是带路党最后死得很惨);而袁本中兄弟俩都当了官。

所以我想说什么呢,简本和袁本的一个区别在于袁本道学气重,随时随地想宣扬点什么;而简本作者非常放得开,随时是“只要才子佳人遇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的节奏。简本的世界是一个无节操而且残酷的世界——然而这才是水浒的世界,现实的世界。

 

【2.6】战绩

 

无论简本还是袁本中孙安降宋后的战绩都是非常之辉煌,风头甚至盖过了很多梁山将领。

袁本中绝大多数河北降将都死在征王庆的战场上,孙安和琼英是唯二两个没有被杀的。考虑到琼英在袁无涯眼里已经是梁山家眷了,全凭本事survive到最后的降将(法术系的不算)只有孙安一个。再考虑到他的活跃性,我想,据此断言孙安是河北将中第一人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然而仔细比较的话不难发现袁本里孙安比简本里还是弱化了不少。考虑到袁无涯其实是很偏爱孙安的,估计并不是黑,可能只是想把他写得……受一点……?

 

首先简本里孙安降宋后表现得非常积极。基本上每次宋江或者卢俊义问“谁与我取XX城”之类的,只要孙安在场,一定会站出来说愿往。简本中并没有特意描写孙安的个性,可以说他的形象完全是靠战绩树立起来的。简本里的这个人物,出场时似乎没有明确的面目,我们看不清他的来历,看不透他的性格,甚至也看不懂他的死。但最终他生生靠一双手一双剑为自己打出了一个世界,赢得了所有同人作者(以袁无涯和森下翠为代表)的敬意。

简本里孙安战绩很多,可惜描写大多过于俭省。这里只举一个空手接标枪的例子吧。

【田豹一见孙安,大惊,正不知从何而来,即取标枪便搠。孙安见标枪,舒手接住标枪,回枪便标,正着田豹坐下马。田豹和马倒了。】

考虑到之前有乔道清提醒李逵“李将军休得造次,田豹的标枪能透三重铁甲,无有不中。”把田豹说得很牛逼的样子,这里却被孙安空手干翻,不禁让人怀疑简本里乔孙不和莫不是因为孙安太强了乔道清嫉贤妒能……

顺便提一句,简本里孙安降宋之后对宋江自称“小弟”;袁本里自称“孙某”,这之间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袁本里各种地方都让人感觉梁山将领和河北降将之间不是特别亲近。后面讲唐斌的时候还会说这一点。

 

事实上,简本里孙安多少有点过于积极了。在征河北阶段光被田家骂反贼就骂了好多次:

【田豹大怒,喝道:“你这反贼,国家有甚亏你?你却搬掳钱粮去投宋朝,是何道理?”】

(死前又骂了一遍)【田豹大骂:“孙安,你这等辱国之贼,死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吾!”】

【孙安见凤翔出马,便令金真而出,大叫:“凤将军,如何不识气数?”凤翔大骂,挺枪便战。】

【房玄度大骂:“反贼!国家有甚负你!”挺枪直取孙安。】

要我说骂得都挺有道理的。打石羊关的地方有一句【関内众将皆知孙安手段,不敢拒敌,众皆倒戈投降。】这里“手段”两个字耐人寻味。除了军事能力以外,大概这种六亲不认的做派也是一方面。

这还是前面提到的,简本的价值观总体就比较无节操。孙安认定了田虎气数将尽,就毫不手软地对前同事动手。到王传部分更是几乎每回都杀人,整个人物周身笼罩着一层“强悍到没朋友”的冷酷气场。袁本里可能是有意矫正这一点,孙安大部分时候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很少主动请缨,杀人也少得多。然而人物形象变得温润的同时那种不甘人后的锐气也被改没了。甚至在对阵琼英一仗之后就连台词也没的一句。当然总体来讲,袁本征王庆过程中河北降将集体失语,好像除了乔道清以外谁都没怎么说过话。

 

袁本弱化孙安还表现在兵困伊阙和南丰之战。第107回打奚胜的六花阵,【孫安,卞祥要幹功績,領兵追趕上去,卻不知深入重地】,困于伊阙山谷。这段情节其实是抄简本中李逵受困骆谷。然而简本中是李逵受困,孙安去营救;袁本中孙安反成了受困的。

而南丰一战基本是袁本最后一个处理河北降将的机会,于是乎就使出批处理大法,一个陷坑就报销了七个。——孙安最早从田虎手下出兵的时候带了十个偏将,在晋宁有三人为救他而死,这里交待了剩下的七个,这点倒是一丝不乱。而这七个副将能在河北人绞肉机一样的王传部分一路撑到终局之战,也可见孙安此前一直把他们保护得很好。这个陷坑情节抄的是简本里的魏州回,然而魏州之战领军的是关胜。这里把关胜的黑历史移到孙安身上,然后还嫌不够似的又添了一笔:【孫安一騎當先,領兵殺入城中,賊兵不能抵當。孫安奪了東門,後被賊人四面響應,把孫安兵馬堵截在東門。】

这里也许也可以强行解释为……孙安看到副将全灭,伤心之下也不想活了,以至于搞出自杀式战术。。

大概袁无涯自觉笔下的孙安不如简本中能打,很想最后表现一下他冲锋陷阵不管不顾的那种拼劲吧……但是就如前面所说,越是努力凹人设越容易露斧凿痕。落到纸面上就成了孙安一心逞能,智商欠费,前后两次悬军犯险,陷入困境不能自脱,反要等梁山军去救。——袁本这里显然是“斧怯”了。

总结起来,袁本里孙安是将才而非帅才,独立统兵总要出事。而简本里不但没有伊阙和南丰的污点,更重点描写了孙安独自带兵取白牛镇、九湾河,虽然谋略都是卞祥出的吧,但是至少主帅的气场完全出来了。读到这里不难发现,简本中孙安出场时只是一员普通将领;而卞祥一上来就手握十万大军七十员战将,说白了孙安当时也就是跟余呈差不多的地位。然而到了九湾河这里,两人的位置竟然颠倒过来:孙安做了主帅,卞祥攻受分明地成了他手下的谋士。——不过简本中这个转变也并不突兀。以孙安前面的战绩和争强好胜的个性,不反压卞祥一头才怪。

 

【2.7】死

 

袁本中孙安之死不但潦草而且诡异:

【宋江教公孫勝、喬道清主持醮事,打了七日七夜醮事,超度陣亡軍將,及淮西屈死冤魂。醮事方完,忽報孫安患暴疾,卒於營中。宋江悲悼不已,以禮殯殮,葬於龍門山側。喬道清因孫安死了,十分痛哭。】

就,好像是乔道清打夜醮把孙安给弄死了。然后因为心虚自责干脆辞别归隐了……?

这个真的不行。

 

总之这里只能说袁无涯笔力太糟糕,原本是乔孙发刀的高光(??)时刻生生被他写翻车了。

撇过这点不讲。乔道清这一番 人都死了你才想起来表白 还是相当感人的。这里还有两个细节,不知道是不是袁无涯有意为之,但很有意思。

 

一个是前面孙安劝降乔道清的时候【孫安道:「兄長休要狐疑。宋先鋒等十分義氣,我等投在麾下,歸順天朝,後來亦得個結果。孫某此來,特為兄長。」】

孙安死后乔道清说【他為父報仇,因而犯罪,陷身於賊,蒙先鋒收錄,他指望日後有個結果,不意他中道而死。】

两处“日后有个结果”前后照应,耐人寻味。也可见乔道清对孙安说过的话记得很牢。至于这里所说的“结果”是什么,不用我多说,摘一个百回本名场面来解释吧:

【盧俊義道:「……。正要衣錦還鄉,圖個封妻蔭子,你如何卻尋這等沒結果?」燕青笑道:「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結果,只恐主人此去無結果耳。」】

 

袁本的另一个细节是孙安死后又过了一回,写到宋江立《平淮西碑》:【宋江教蕭讓撰文,金大堅鐫石勒碑以記其事,立石於南豐城東龍門山下,至今古蹟尚存。】龙门山就是孙安的墓址。袁无涯这是把平淮西碑送给孙安当墓碑了。虽然简本里也给孙安“立碑以表其功”,但我竟觉得袁本里暗搓搓借花献佛更煽情一些。他真的很爱这个角色呀。

前面说过所谓南丰城东龙门山是袁本里不多的几个虚构地名之一。袁无涯虚构这个地名很可能就是为了孙安一人——当然了他编了半天我觉得还不如简本里的九湾河好听。但是明知道是虚构的地名还要睁着眼睛说瞎话“至今古蹟尚存”,这点我倒很欣赏,觉得他在那一个瞬间忽然得到了施耐庵的垂青。

 

简本里孙安之死是一场重头戏。原文比较长这里不引了。大意是孙安用卞祥之计,设空寨伏击闻人世崇,打下九湾河,驻军在当地龙王庙。夜间梦见神主告诉他【此处乃将军之旧都,明日当复归矣】。醒来即病重而死。卞祥主持将他殡殓,报与宋江。宋江亲至主持下葬和祭奠。

 

这一段值得注意的地方有这么几处:

第一是“梦中通神”的桥段,简本中在此之前只在宋江一个人身上发生过(袁本中添了李逵梦闹天池)。这里写孙安梦见九湾龙王神主,文字上多少与宋江梦九天玄女之类的有点重复,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再次强调了孙安在河北降将中特殊的地位。

第二是神主问孙安“将军出师得意否?”孙安说“虽未建大功,颇遂微意。”这个人是多么单纯而容易满足啊。生未鼎食,死不封侯,而仅仅是打几场胜仗,就已经让他很满意了。特别是和袁本中“指望日后有个结果”比一下,两个人物的境界是很不一样的(未见得有高下之分,只能说人各有志吧)。

第三是孙安对卞祥感叹“孙某此回再不能与诸公破贼矣”,这太明显是抄秋风五丈原了(这一回和前后几回整体都很三国)。但是秋风五丈原肯定不是谁都能cos的。这里可见孙安在简本作者心目中的分量。

最后是我很欣赏的一点:简本文字再简,每到死人的时候都不忘写一笔众人的悲悼之情。孙安之死一段,以孙安哭祭安仁美、李胜为始;以孙安部下众将“无不下泪”为高潮;以宋江“掩面大哭”“亲往祭之”为终,将河北将领内部、梁山和河北诸将之间的深情厚谊都写尽了。与此相比,袁本中只有一句“宋江悲悼不已”,真是太没诚意了。

 

这里回头再补充一下,简本中宋江对孙安(也包括河北降将全体)是非常讲义气的。或者说简本中的宋江是个非常收割好感的统帅。看一下前面孙安刚刚降宋、失陷白虎关时候的描写:

【孙岳入到中军参拜礼毕。宋江正待问孙安消息,却有原随孙安军逃回,见宋江说孙安被捉一事。宋江大惊道:“我若不救他,失了我平生义气。”便分兵五路去打白虎岭。】

(救出孙安后)【宋江见了孙安,出帐迎接曰:“将军被困,劳苦不胜,今日幸得无事。”】

如果说每次损兵折将都看宋江大哭,哭得读者审美疲劳,但在孙安这里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宋江哭祭仍旧令人动容。

 

最后,以简本中一首诗结束孙安篇。这诗前面几句不怎么样,唯有最后一句看得我心中恻然:

征旗急展连天锦,战鼓忙挝震地雷。

不想英雄从此去,身归神后马空回。

 

 

【3】乔道清

(其实我更喜欢乔冽这个名字但是简本里没有乔冽只有乔道清。)

(幻魔君是袁本独有的绰号,简本没有。这里也就不讨论了。)

 

【3.1】姓名

乔道清这个名字勾起了我的考据癖。这个最早是水浒吧城管提出的梗:罗真人的原型可能是明中叶一个叫罗清的道士(聊斋里有他的故事,人称罗祖)。水浒研究学者侯会也曾撰文指出,水浒中公孙胜可能是一个定型很晚的角色。虽然《宣和遗事》里就已经有了他的名号,但他以道士形象示人,以及“一清”的道号可能都是在明代才出现的。

总的来说简本水浒中“成书于明代”的痕迹比较多(这个话题本身值得单开帖讨论)。我个人的猜想是,罗真人、公孙胜和乔道清这三个人物可能多多少少都和罗清有关——正所谓一气化三清~公孙胜和乔道清的道号都直犯清字,简本里又提到罗真人名澄,罗澄和罗清显然也是有关系的。

袁无涯应该也知道罗清,但未必能了解他是罗真人和公孙胜的原型。袁本里没有出现罗澄之名,大概是因为罗真人高高在上,呼名不够礼貌。隐去罗真人名字的同时袁本又添写了乔道清原名乔冽(简本里乔道清无名)。在日本人写的水浒同人作品《绘卷水浒传》里更是拿他的名字玩了个文字游戏:公孙胜受罗真人之托给他改名,把意为寒冷的“冽”改为意为清澈的“洌”,象征他摒弃性格中冷酷偏执的一面(所谓“魔降”)改邪归正,同时也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罗清大后宫~

 

【3.2】个性

前面在孙安篇里已经说过,乔道清的辈分在简本中比在袁本中高好多,简本中乔道清算起来应该是个老头,身世背景不明,和罗真人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袁本中他完全改头换面,成了一个叛经离道的失足青年。

袁本中给乔道清编的出身很有意思。一方面也算比较符合袁本中他的性格:年少气盛,自负才高,不肯吃半点亏。他在安定州求雨,应得的赏钱被财务人员私吞了,盛怒之下打死了人,从此走上了不归路。这事放现在的话也就是个农民工暴力讨薪。但是乔道清当年一番话说的还是相当冠冕堂皇的:【信賞錢原是本州富戶協助的,你如何恣意侵剋?庫藏糧餉,都是民脂民膏,你只顧侵來肥己,買笑追歡,敗壞了國家許多大事。打死你這污腌臢,也與庫藏除了一蠹!】个人恩怨立刻被上升到了为民除害的高度。如果我们真的能接受这是为民除害的话,那么乔道清就应该是河北降将里最根红苗正的了——其他如山士奇杀人未交待起因;孙安唐斌杀人都为报仇,只有乔道清杀人是因为与官府冲突。

而另一方面,袁本中乔道清虽然有一个政治上非常正确的履历,但其邪魔外道的前期形象并未真正与之匹配。总的来说袁本作者塑造人物给人的感觉就比较心不在焉,一个人出场时随手给安个背景,后面的戏也是赶上哪场就演哪场,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某个情节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怎样的作用。这点在后面唐斌和卞祥篇还会遇到。

 

简本中乔道清的个性明显要比袁本中沉稳淡定得多。袁本里乔道清从出场到归降基本每场戏都要“怒”或者“大怒”一下,而简本中公孙胜第一次和他斗法的时候【乔道清笑道:“你用妖法,我不怕你。”】然后一个咒语就干掉了公孙胜的法术。

简本里比较集中刻画乔道清的大概是公孙胜持罗真人书信试图招降他的一段:

(以下评林本:)

【乔道清出阵,一清见到,下马便拜告曰:“师叔休罪。小道有书上达。”道清恐是计,不敢下马,便曰:“请起。有何书?”一清曰:“蓟州二仙山罗真人有书奉达。吾是罗真人徒弟。”道清曰:“我别罗师兄年久,如何知吾在此?”一清曰:“观书便知。”道清恐有毒在书中,便曰:“你读与我听。”公孙胜读曰:

忝兄罗澄书奉师弟道清真人座前:未覩台范,徒切思慕。适幸愚徒一清随宋公明奉诏征田虎,求法于吾,询知左右。我大宋天子圣德,贤弟何不归顺?乃屈身于匪人,深可耻也!敬修寸禇上达,乞望裁焉。

道清听罢,教取书来,曰:“贤姪,既有师兄书到,本欲遵依,奈君恩难忘,你可回去,来日决战。”一清咲曰:“阵上与师叔争锋,皆为君事,倘有唐突,切勿见罪。”各收兵回寨。】

第一段集中表现乔道清的谨慎:第一不下马;第二盘问罗真人书信真假;第三恐信中有毒,不肯亲手去接。让人深深感到这人老谋深算,不好对付。

第二段罗真人的信,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版本分歧。插增乙本中此信是这样的:

【忝兄罗澄书奉师弟道清真人座前:区区久别台颜,杳无音信,天各一方,使吾数数,如有所失。今有愚弟公孙胜,法名一清,原是天罡星数,相随有宋星主宋公明,奉诏征讨河北,与贤弟比法失利,敬来到小山求法,说起大名,吾方骇然疾责。今特尽素,专令愚弟子赍奉多多上覆。大宋道君皇帝圣德天子,贤弟何不去邪归正,他日必有显达。吾观田虎死在目前,请尊鉴焉。贤弟如有暇日,鹤驾到荒山叙旧日兄弟之好。草草捷书,不能而尽,请勿罪也。】

同为简本,评林本和插增本此信有很大的区别。评林本的信虽然也“文绉绉得紧”(红尘断影语),但内容就开门见山就事论事,“未覩台范,徒切思慕”看上去也只是客套话,后面还有“深可耻也”这样的责备。而插增本此信的语气就亲切太多了,甚至不惜贬低公孙胜(“吾方骇然疾责”)来讨好乔道清。最后随便劝了两句降就话锋一转邀请乔道清快来找他玩耍,言下之意你跟谁打仗归不归顺其实我并不在乎,我就是想借此机会给你送个情书而已。

于是这里我们看到,从插增本到评林本再到袁本,乔道清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三级跳式的跌落。插增本里完全就是罗澄的官配基友,到了评林本里两人开始貌合神离,再到袁本里倒霉催地就成了【也曾往九宮縣二仙山訪道,羅真人不肯接見。】

说回简本,上引第三段里乔道清听了罗澄的信表示十动然拒。插增本这里的文字更细致一些:【贤姪,今有师兄书到,本欲遵依。虽为草君,一时随从,焉敢忘君之恩,决难从命。你可自回,明日早来日决战。】几句话说得干脆利落,气场强大,节操感人。而且这一段刚好夹在孙安被擒和降宋两场戏之间,很可能作者是有意拿乔道清的忠诚反衬孙安……

简本里没有乔道清的个人传,后面对他性格的刻划也都很节制,点到为止。但总的来说简本中乔道清的形象从头到尾是连贯的,没有一处给人OOC的感觉。这一点确实是胜于袁本的。

 

【3.3】武评

没错简本里乔道清是可以被武评的。主要战例有二:

【乔道清见射死脱招,舞双刀直奔董平,董平复抢来迎。正厮杀间,刺斜里公孙胜仗剑作法,喝声道:“疾!”只见阴云四散,雷声不绝。乔道清笑道:“你用妖法,我不怕你。”口中念呪,仗剑四面一指,只见云收雾卷,风静雷息,回了风雷。公孙胜又步罡斗関,召五雷六十七圣将,引天兵从空杀将过下来。乔道清一呼,也有天神乘云驾雾,在空中大战,并无高下。两边各自收兵。】

【乔道清领将十员,披挂出阵。

芙蓉冠顶用金箱,羽扇翩翩拂玉骖。三尺龙泉生杀气,一身素体立心胸。

使令鬼神如使仆,爱惜军兵胜子孙。大宋将军应有分,纶巾羽扇入金门。

乔道清出阵,见孙立果有大军之将,笑道:“汝为大军,始从吾正法,何敢冒犯?”孙立道:“吾奉天勅命,特来问罪,尚不知死!”言讫,提鞭直取乔道清,斗三十合,不分胜败。公孙胜大怒,喝声:“官将安在?”顷刻天兵从空而下。乔道清见了,亦使法咒,天兵从空大战。】

这两段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公孙胜好丢脸诶……我们知道水浒里法术相当于核武器,对阵斗将时大家都遵循《不首先使用法术条约》,一般都是反面人物先出来做法,我方才祭出大杀器公孙一清。然而这个规律在这两此对阵中完全反过来了。乔道清作为法术系人物,情愿放下身段来斗将。然而公孙胜在一旁就不淡定了。人家在那里真刀真枪地打,你这里法术乱入,挺没品的吧。

 

从武评角度看的话,是否可以说公孙胜使用法术助战,是因为己方武将占下风——或者至少不显著上风,于是乔道清的武力最低最低的下限也至少是孙提神吧。。

 

在第二段简本引文里我保留了乔道清的赞诗,因为这个装束还挺苏的……而且其中有两句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使令鬼神如使仆,爱惜军兵胜子孙。】这是在说乔道清不但法术高,还特意强调他会带兵。从简本苏林岭一段来看,乔道清的统帅手段确实是很高的。从头到尾没有一次败绩,几次力挽狂澜,即使最后一次和公孙胜斗法不利的情况下也从容回到关中,既未失守也未折将。——总之完全是苏林岭之魂。他后来投降也主要是因为琼英反水,看得他三观毁尽,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

顺便简本总体来讲诗词很少,有个人赞诗的河北降将只有三个:乔道清、琼英和马灵。马灵毕竟有一整部个人传(南游记)可以抄梗,乔道清和琼英的赞诗则标志了他们在简本作者心目中独特的地位(参见琼英篇)。

总之简本里乔道清是个非常神奇的集武力、法术、统帅能力于一身的全能人才。他降宋的那一回回末结语是【宋朝真主,收一时宰辅良臣;河北草君,不半载身亡国灭。】宰辅良臣看见没有……

为保持平衡起见,袁本对他的弱化也是可取的。简本里孙安和乔道清实在是太强了,以至于征王庆时的阵容:【宋江为征西大元帅,卢俊义为副元帅,吴用、公孙胜、乔道清为参谋,孙安、卞祥、関胜等为总兵,余将皆封指挥使。】这里乔道清已经进入核心层,孙安卞祥都排到关胜以及全体梁山武将前面了。(卞祥虽然这里排名很高,但在简本征王庆过程中迟迟没有露面,直到仗快打完的时候才以孙安军师的身份出场,算是一个bug。)

 

【3.4】法术

从上节所引的两段战例来看,简本乔道清的法术一开始和公孙胜平手,后来公孙胜去罗真人那里学了天心正法才勉强胜了他。值得注意的是简本里乔道清和公孙胜的法术只有高下之分,而没有正邪之辨。这和袁本有本质不同。

袁本里非常强调第一,乔道清使的幻术属于歪门邪道;第二,因为它是歪门邪道所以它必定不敌正法。袁本之迂腐道学可见一斑。

袁本对待田王二君的态度也是一样的简单粗暴:你们造反所以你们都是奸邪;你们奸邪所以你们注定敌不过正义。摊手。

 

说到对法术的描写,简本里怪力乱神的东西总体比袁本多,征王庆最后有一段明显是从三国七擒孟获那里抄来的。但袁本也不是什么唯物主义,二者五十步百步吧。就乔道清相关的情节来说,简本田传部分的法术主要是呼风唤雨、迷魂药、神行法、撒豆成兵,总体上很接近唐传奇时代的法术描写。到袁本里看上去是进化了一些,大概有明一代道士们还是有所成就。

红尘断影 曾指出,在征王庆遇到毒火鬼王(简本中称独火鬼王)时简本里以三昧真火破之,而袁本里改成以乔道清的三昧神水破之。一个是“真火破邪火”,一个是水灭火,虽然袁本挺爱扯八卦理论什么的,但显然这思想境界还是比简本差了一个档次。不过袁本这样改可能也有他的理由,他的一个设定就是乔道清的法术以水为本,包括给他取的名字也强调“水性”。一出场时求雨;截宋江时平地变汪洋;加上三昧神水破毒火,这一系列下来乔道清的法术有了自己的个性,以区别于其他法术系的角色。——当然了,“三昧神水”还是足可一笑。

 

【3.5】结局

简本里乔道清的结局比较平淡,和公孙胜略雷同。这一点在《宋公明夜游玩景 吴学究帷幄谈兵》一回中就已有充分的铺垫。袁本里改做乔道清因孙安病逝而心灰意冷,先于公孙胜辞归,而且他说的是【願乞骸骨歸田野,以延殘喘】,意思是想回乡为民,而非继续修道。个人感觉袁本这一段改的不错,几个河北降将之间的感情给写出来了。

 

【4】唐斌

 

我对唐斌这个人物印象一直也不错,但也和孙安一样,说不出有什么缘故,也许只是觉得他名字挺好听的。。

说起来唐斌大概是被袁无涯黑得最惨的人物了。简本里的唐斌是个光明磊落的豪杰人物,有勇有谋,上阵无败绩,结局还出乎意料地好。而袁本里这个人就比较一言难尽。对于袁本为什么如此薄待唐斌我并不清楚原因,但是袁本里关于他的大部分情节都不是袁无涯凭空编出来的,基本都在简本里有迹可循,只是乱拿剧本东拼西凑就搞得不伦不类了。

 

先从简本说起。首先在唐斌正式出场的这一回《众英雄大会唐斌 琼郡主配合张清》有一个回前诗:

【英雄赫赫笑谈间,不惜驰驱拂玉鞍。四海交游酬夙志,一朝结发动欢颜。

 华筵烈士心何壮,锦帐佳人志亦闲。从此功猷增胜气,将军回马仰平蛮。】

看中间两联,都是上句关唐下句清琼,这个对偶基本上就奠定了关唐的基调:照清琼办理。

简本里唐斌出身交待得并不太清楚:【関胜曰:“这人闹了蒲东,杀死知府逃走。……”】按情理讲应该是个山贼草寇之类的吧。为什么闹蒲东也没说(怀疑原本有,删着删着就没了),但能把知府给杀了那还是相当剽悍的。梁山历次军事行动里,能闹到杀命官程度的,哪次不得出动几十号头领,成百上千的喽啰。而照关胜这说法,似乎唐斌是凭一己之力做成的。这足够让鲁智深都汗颜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单人造反杀知府太不近情理,所以其实可能是有官方人士比如蒲东巡检什么的,做了内应。这样似乎就挺好地解释了关唐的交情。

袁本里唐斌出身是蒲东军官,因被势豪陷害而杀人逃亡至抱犊山,被文仲容、崔野让为山寨之主。到此处还都问题不大,但接下来就不对劲了:【舊年因田虎侵奪壺關,要他降順,唐斌本意不肯,後見勢孤,勉強降順。】袁本这样写,本意是为后面唐斌出卖壶关开脱,但实际上对于这个人的形象是有害无益的。说难听点就是欺软怕硬,两面三刀。投降本来就是个比较敏感甚至尴尬的话题。如何让正面人物降得不丢人,是很考验作者功力的一个地方。这方面三国水浒里都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包括袁本里写孙安降卢俊义也相当不错,但唐斌这里实在处理得很不好。

简本里这里是怎么处理的呢?简本里回雁峰并非田虎属地,而是【不属南北,独自称尊】,于是唐斌降宋就是纯粹的意气相投,而没有任何势利的成分。——这一点和大聚义前很多好汉投梁山是一致的。比较一下简本和袁本里的回目吧:简本回目叫《众英雄大会唐斌》;袁本回目叫《关胜义降三将》。按理说无论简本还是袁本里,唐斌诸将都是惟一一组没有战败而主动降宋的,要论义气,更打动读者的明显是唐斌而不是关胜的义气。简本给了他们应得到的敬意;袁本却只强调了关胜的功劳。

简本里关胜会唐斌一段非常精彩,并且再次展示了插增本独特的价值。

首先关胜上山之前与盛本定计一段,评林本只说【你与众人在寨中,我独自上山去看他虚实,若是故人不必说,若不是故人,我就投伏他,在他寨内见景生情,好歹要拿他来。】

而插增乙本保留了更多细节:【(缺字)……搦战,且看他和你们斗过一日,我便下山擒你献功,打动他心,于他寨内见景生情,好歹要拿他来。】可惜这里因为缺页见不到全貌,但大体上是说假如唐斌不和关胜结交,关胜就准备投靠回雁峰,并且要捉拿盛本作为投名状来打动唐斌——插增乙本之前一再铺垫盛本和唐斌有过节,就是为这里伏线的。这个计策本身也不好说有多高明(考虑过盛本的安危吗……),但总比单一句见景生情好一点。评林本这个节奏给人感觉关胜莫不成是要色诱……

插增乙本更精彩的一段在关胜上山和唐斌相谈甚欢、商议同投宋军之后:

【酒至半酣,関胜起身道:“实不相瞒仁兄,我和十个兄弟欲取白虎岭,有新降将说起仁兄,因此特来相望,乞望取众兄弟上山,同赴华筵。仁兄心意何如?”

唐斌随即交崔埜下山相请。

花荣道:“我们六个去,留戴宗、盛本、索超、张清四个守寨。倘有奸害,你们急回报知来救。”

花荣、呼延灼、单廷珪、魏定国、雷横、朱仝六个随崔埜上山来。

唐斌等出接。関胜问道:“张清等如何不来?”

花荣低言妨奸之事。関胜大笑道:“唐仁兄弟待我实是真情,不须见疑。快令人请来。”随令小校去,复请戴宗等四个迳到寨中。

唐斌接入,众英雄分宾主坐下。是日寨中欢饮相劝,尽醉方歇。连饮四日。

次早,関胜道:“先请仁兄同行,不知尊意肯否?”

唐斌道:“既蒙故人提契,有何不从?”

唐斌再设宴席送行,尽醉方休。天明收拾寨中积下粮草,都装上车,金银赏犒三军,把山寨火焚起,离了回雁峰,迳来宋寨。】

之所以大段引用,是因为这段文字只见于插增乙本,评林本里被删掉了。这里唐斌邀请梁山军马一起上山赴宴,花荣因为不信任唐斌,只肯去一部分,仍留四将在山下照应。但是关胜“大笑道:‘唐仁兄弟待我实是真情,不须见疑。快令人请来。’”紧接着关胜邀请唐斌随他下山,唐斌立刻回应了他的信任:“既蒙故人提契,有何不从?”寥寥数笔,关唐的“一朝结发动欢颜”就写活了,还顺便渲染了花荣的心机(这点还非常符合花荣一向的性格)。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从插增乙本到评林本再到袁本,唐斌的形象被一再削弱。简本里关胜主动结交唐斌,甚至做了上山入伙的准备;而到了梁山本位的袁本里就成了唐斌主动倒贴,还被关胜评了句“毫无猥琐之态”。。袁本向来不善于处理多线索并推的叙事,于是关唐相会一段只剩下关胜信中寥寥几句转述,也很可惜。

另一个小细节是,简本里关胜先请示宋江才去回雁峰,袁本里他是已经一个人把事情搞定之后才汇报宋江。袁本可能是想突出关胜独当一面的地位吧。

 

从唐斌答应归降之后,简本和袁本开始分道扬镳。简本中唐斌新降时沉寂了几回,直到打魏州时再次登场,连给关胜献了两条计策:入城烧粮草;假扮房玄度救兵。第一条计关胜不知道为什么并没有完全采纳,只围城而没有派人去烧粮草。但这个计策却被袁无涯记住了,插在袁本打盖州的地方,主角是时迁和石秀。第二条计被证明是很有效的。魏州被攻克之后唐斌记为首功。这一段除了表现唐斌的谋略,也顺便渲染了他和关胜的交情。

袁本里没有打魏州的情节,也就没有机会表现唐斌的谋略。那怎么办呢?袁本作者一拍脑袋,把简本里卞祥卖阵的段子安到了唐斌身上。——卞祥卖阵还没杀自己人呢。袁本唐斌简直是一己之力把河北降将的污点全揽下来了。

 

要说袁本里写唐斌赚壶关这一段还是挺有看头的。山士奇本身还算是个相当有水平的统帅,但这时候完全被唐斌玩于股掌之间——山士奇富家子弟,还是拿衣服啊,错就错在太相信朋友了。看到最后唐斌一枪戳死山士奇的副将,真是挺让人寒心的。不知道后来山士奇降宋之后,唐斌该拿什么脸去见他。

袁本里这一段还有一处很有意思:【吳用道:「關將軍料無差誤。然敵兵出我之後,不可不做準備。當令孫立,朱仝、單廷珪、魏定國、燕順領兵一萬,捲旗息鼓,潛往寨後。如遇文、崔二將兵到,勿令彼遽逼營寨,直待我兵已得此關,聽放轟天子母號砲,方可容地近前。再令徐寧,索超領兵五千,潛往寨東埋伏﹔林沖,張清領兵五千,潛往寨西埋伏。只聽寨內砲響,兩路齊出接應,合兵沖殺上關。萬一我兵中彼奸計,即來救應。」】看见没有,唐斌那里那么卖力地无间道,宋江吴用这里还不能十分信任他,还做好了“万一唐斌骗我们怎么办”的打算。从写战争的角度上讲,兵不厌诈,这么写还是挺抬举吴用的。但在水浒里就给人感觉略寒心了。

有意思的是,袁本里这一段梁山防备唐斌的描写和插增乙本独有的花荣防备唐斌情节非常相似。再次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想:袁无涯是见过插增本的。

 

袁本作者可能也觉得自己太亏待唐斌了,后面大发慈悲地给他加了昭德被擒的一段。这一段应该是从简本里孙安失陷白虎关抄来的。这里写耿恭和唐斌一起去打昭德,刚好遇上乔道清做法。【耿恭看罷,驚駭道:「這個人利害!」】然后比兔子还快地溜了。——顺便说耿恭这句台词不错。这是袁本里乔道清第一次亮相,一句侧面描写就把乔的实力给抬上去了。

这时候唐斌也知难敌,但还是硬着头皮撑着。这里袁本作者给了他一句很英雄的台词:【唐斌見李逵等被陷,軍兵慌亂,又見耿恭先走,心下尋思道:「喬道清法術利害,倘走不脫時,落得被人恥笑。我聞軍士不怯死而滅名,到此地位,怎顧得性命!」唐斌舍命,拈矛縱馬,沖殺過來。】这个“軍士不怯死而滅名”读起来略奇怪,似乎应该是“軍士不怯死而怯滅名”才对?但不管怎么说吧,这一句话把唐斌的正面形象给树立起来了。可惜,袁本里这个人物和乔道清有同样的毛病:自相抵牾。单看这一段很好,但和前面很不君子的形象放在一起,人物形象就破碎了。

 

袁本里抱犊山三人组全都死于縻貹手下。感觉袁无涯凭空造出縻貹这个bug武将,就是专门用来终结抱犊山的。而最让我难过的是它写唐斌护送萧让等人,路遇縻貹,唐斌战死、萧让被劫之后,【宋江聽罷,不覺失聲哭道:「蕭讓等性命休矣!」病勢仍舊沈重。】而对唐斌一个字也没有提,好像死了的唐斌根本不是他的人。唐力士真是白为宋江操了一世的心。

如前面提到的,袁本里总给人感觉河北降将比较边缘化,完全没有简本中和梁山好汉打成一片的那种感觉。简本中几乎每折一个河北将领,宋江都得“大哭”一次,就算做样子吧,也总比没做的强。袁本中孙安死后宋江“十分悲悼”,就算是最高待遇了。山士奇和卞祥死后卢俊义只是例行公事般地设祭一番,而唐斌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谁也不会再记起他了。

简本里唐斌和崔野、文仲容一直随征方腊,一直活到最后,【朱仝、唐斌、崔埜后随刘光世破了大金,直做到太平府节度使】。(简本虽然有著名的宣和八年梗,但其实作者是知道抗金这回事的。。)这应该是各种版本的水浒中武将最好的结局了。希望唐斌见此可含笑九泉,下次穿书的时候不要再遇到袁无涯就是了。

 

 

【5】马灵

 

【5.1】华光

马灵的话,还是先从绰号说起。简本里马灵绰号小华光,自称胜华光。袁本中新编了个绰号叫神驹子,又称小华光。首先要吐槽这个神驹子让我产生很不好的联想。。不过更重要的是,简本的绰号重点在于【马灵原是得传人】,突出他与华光神的相似性;而袁本偏重强调他跑得快——说到跑得快,简本里马灵日行万里,袁本里改成了千里。倒也不能说袁无涯黑马灵,只能说这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距。

这里略说两句关于华光这个道教神。这方面的资料我看的不多,总的来说因为他在民间挺受欢迎的所以相关资料也比较芜杂。华光神也叫马灵官,马天君,马元帅,华光大帝等等,一说名灵耀,一说名胜,字子贞——简本里马灵自称胜华光,除了表现这个人的自负,或许也与马胜这个名字有关。对马灵官的崇拜宋代就有记录,极盛于明清。水浒中除了马灵,百回本里至少还有两处提到马灵官:一是《船火儿夜闹浔阳江》中张横唱的湖州歌:【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二是《黑旋风斗浪里白条》中形容张顺之白:【一箇是馬靈官白蛇托化】——马灵官形象常为白蛇。

(所以张横梦见的是张顺呀~)

 

单从水浒就能看出马灵官在明代很受群众欢迎。评林本(一种简本水浒)的编者余象斗还专门为他写过一本小说叫《南游记》,主要内容是华光救母(被认为是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在道教体系中的映射)。按理说余象斗应该是很喜欢马灵这个人物的,可惜这份热情远不及对余呈。评林本里关于马灵的内容和插增本大体一致,倒有很多地方把马灵误抄为马麟,十分不应该。

 

【5.2】法术

华光神马灵官的主要业务是火神,形象是三头六臂九目,手持金枪金砖,脚踏火轮,背负火瓢火鸦。简本中马灵基本是照着这个模子刻出来的,区别在于(1)三头六臂九目难度太大,给你除个三吧;(2)火瓢(简本中为火龙)火鸦暂扣,为后文马耳山请神伏线。简本里马灵的主要能力是金砖打人,日行万里,以及【风火二轮,若遇顺风,能烧寨栅】。也就是说他的风火轮是用来纵火的,而不只是轮滑鞋。简本中也专门有他用火轮烧人的描写。

总的来说简本中马灵是个很神化的形象;而这种浪漫主义一向为袁本所不容。袁本中马灵的法术大打折扣:【腳踏風火二輪,日行千裏,因此人稱他做神駒子;又有金磚法,打人最是利害;凡上陣時,額上又現出一只妖眼,因此人又稱他做小華光。】首先“火神”这一联系马灵和马灵官的重要属性被去掉了,风火轮纯粹是用来跑路的。然后额前的妖眼也成了纯粹的装饰品,而不是简本中的防御力加持:【马灵临阵之时,额上现出一只眼来,绰号小华光,其中若开,箭石不能中】。基本上只剩下了一个金砖打人。——就这一条居然把卢俊义打得睡里也怕:【不敢與他廝殺,只愁北軍來攻城池】。

简本中另一处充满神话色彩的段落是马耳山请神破独火鬼王。马耳山和独火鬼王都取自华光救母的传说,而非简本作者凭空瞎编的。袁本里极力淡化马灵和华光神的联系,这一段也给改编得面目全非。乔道清篇中已经批过一次了。不赘。

 

值得注意的是简本中从未说过乔道清的法术是邪法,却明确说马灵的法术【只可邪行,若是遇正法之时,却不能用】。所以最后乔道清收服马灵是以正伏邪。简本虽陋,乔道清伏马灵这一段还是花了不少笔墨的。作为降宋后第一场法术表演,乔道清的排面还是很足的:【乔道清口中念念有词,取胡桃一个在口中咬破,宛如天倾地裂之声,雷电四起,十八人个个翻身落马,只有马灵作神行法要走,被乔道清遣大揭帝从空中打下,不能动脚。十八员将并五千兵,却如醉倒一般。道清传令教众人一齐捆绑。】

就这个,咬胡桃什么的,很有意思呀。

 

袁本这段就比较扯。乔道清降宋后非常积极地要求去迎战马灵,宋江让他和公孙胜一起去了。结果去了以后公孙胜把乔道清给架空了:【公孫勝聽報,說道:「貧道出東門敵馬靈,喬賢弟出西門擒武能、徐瑾,盧先鋒領兵出北門,迎敵田豹。」】于是袁本里马灵是被公孙胜打败,然后被鲁智深一禅杖拍翻捉回来的……乔道清连根马毛都没摸到。

 

【5.3】才干

和孙安一样,简本里马灵的地位也不高。卞祥帅七十员战将守龙蟠州,马灵只是其中一个而已。袁本中他一跃成为统军大将(这是个啥官职啊),和卞祥平起平坐。然而要论个人魅力,可以说简本中马灵虽无大将之名,却有大将之风;而袁本完全反过来,空有大将之名,却只是个没有什么个性的跑腿的。

比较一下简本和袁本中马灵的第一次亮相:

简本:【马灵步立在阵前叫曰:“宋兵有强者出来比试。”宋江出阵问曰:“将军何不归宋,得为忠臣。”马灵曰:“识得小华光么?”宋江曰:“久闻大名,今日得覩尊颜。”】

袁本:【馬靈縱馬挺戟大喝道:「你們這夥鳥敗漢,可速還俺們的城池!若稍延挨,教你片甲不留!」歐鵬、鄧飛兩馬並出,大喝道:「你的死期到了!」】

不得不说袁本的语言描写太差劲了。从“识得小华光么”到“你們這夥鳥敗漢”,简本中一个威风凛凛又高傲自负的形象完全被袁本中的粗口给毁掉了,完全成了个赳赳武夫的形象。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袁本中的盖州之战,本意是要给花荣长脸,结果一句“教你一個個都死”真是大煞风景。拿这句去和花荣大闹清风寨时的台词比一比,就知道水浒真的不是你想续想续就能续。

 

简本中马灵是个很有主见的将领。他在卞祥手下的时候谋划复夺狮子岭;降宋后提醒宋江防备雾凝州的田彪,都体现出他的战略眼光。而他在打雾凝州时的表现也非常出彩:

【却说马灵来到雾凝洞,……田彪大怒,亲自引兵出阵,与杨志斗三十合,不分胜败。马灵见了,来与解珍曰:“我去山后杀将来,你们帮着杨志杀过去。”正说之间,小校报曰:“秦明、鲁智深又引五千兵接应。”马灵大喜曰:“解兄,你速去催趱众将来助战。”说罢,脚踏风火轮而去。解珍接见秦明、鲁智深,将马灵的话说了,即招动众兄弟一发上阵,与田彪大战。正斗之间,北军后阵大乱,小军飞报:“后有天神脚踏风火二轮,手掷金砖乱打下来。”田彪大惊,回马便走,正迎著马灵从空中撇下火轮,打在田彪头上,烧得眼花面赤,不能动止。鲁智深赶上一禅杖打翻,把陷车囚了。随后兵将皆投降。马灵曰:“我们只在此间屯下军马。”】

这一段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是马灵的统帅气场全开, “你去干这个”“你去干那个”一句一句干脆利落;再一个是他仗着自己跑得快,独自绕到山后,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大破北军,力擒田彪,总的来说完全当得起有勇有谋四字考语。

当然,诸如河北降将对梁山将领发号施令这种情节在袁本里是无法容忍的。雾凝州这一段在袁本里的惟一遗迹大概就只有【鲁智深赶上一禅杖打翻】这一句了……而被他打翻的不是别人,正是马灵。

 

【5.4】结局

简本中马灵随征方腊并生还,授幽州兵马都监。查了一下幽州好像一度短暂地归还过北宋?所以这倒也不是个虚职。然而以简本中马灵的傲气,一个小小的兵马都监显然是拴不住他的:【马灵亦自辞宋江而去,后不知所终。】私以为这个结局很漂亮。

袁本在生离死别这种事上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煽情的机会:【馬靈見喬道清要去,也來拜辭宋江:「懇求先鋒允放馬某與喬法師同往。」】乔道清因为孙安病死,心灰意冷要走,马灵居然甘心去当电灯泡。马灵事乔道清可谓痴心矣。

 

 

【6】卞祥

 

简本里的卞祥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马灵称赞他【此人亦有仁慈之心,父子二人丧妻不娶】。第一有这句话在,简本里卞祥是老将无疑了。同样有儿子的,孙安的儿子可能还比较年轻,而卞祥的儿子居然已经赢得了丧妻不娶的荣誉奖章……怎么也得三十了吧。那卞祥至少五十以上吧。看上去大晋国也和贵唐一样论资排辈,年纪越大的将领兵马越多,跟本领倒没太大关系(跟卞祥地位平行的脱招、乌利得安等人都是没啥本事的酱油)。到了任人唯贤的宋军中卞祥就只好去给孙安当军师了。。

第二丧妻不娶这个事,作为马灵形容男人仁慈的证据,一下子让我觉得马灵这个人好可爱啊。

 

简本里卞祥应该是河北降将里官职最高、实权最大的了。手握十万大军、七十战将(包括读者熟悉的马灵和余呈)驻守龙蟠州。虽然简本中的地理基本出于虚构,但从行文不难看出各座城池之间的关系:山士奇守的大同关位于晋宋交界的前线;脱招、乌利得安守的苏林岭、白虎岭是晋国腹地的险要关口;而卞祥守的龙蟠州就是国都沁州外的最后一道屏障了。如果说在这之前晋军虽然连连失利,但尚有扳回局面的希望;而龙蟠州被克对田虎来说就算大势已去了。

而这最后一颗棺材钉就是卞祥。

在这里简本作者秉承一贯的无节操原则,在回目里直书【卞祥卖阵】四个大字。私以为卖阵这个词真心不太好听。明明可以换成归顺、义降之类的,但人家简本要的就是这种残酷的现实感。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有学者分析过简本田虎政权是辽国扶植的傀儡,在卞祥卖阵这一回就有一个证据:卞祥屡次管田虎叫“郎主”,这在水浒里是辽主专用的称呼。不过有意思的是田虎称郎主仅见于这一回中的一小段。虽然证据渺茫但不妨揣测一下:卞祥这个人物也许和其他河北降将有着不同的源头。

简本里描写卞祥卖阵的经过还是很精彩的,突出了这个人的战略眼光:他考虑问题从来都不是以一城一地、一兵一将为单位,而是一上来就考虑如何能釜底抽薪擒贼擒王,还事先就料到田虎会往海边逃,让宋江分兵拦截。红尘断影一直称赞简本作者胸中丘壑,个人感觉所谓的丘壑就体现在这种地方:他写统帅如卞祥,就有统帅的手腕和眼光;写战将如孙安,就有战将的英勇无畏(甚至还写出了成长); 写江湖义士如唐斌,就又有义士的豪气干云。这种层次感在袁本里就非常欠缺,导致几个主要降将面目雷同只剩下武评价值。估计袁无涯根本就没有体会出简本在塑造人物方面胜在何处,因此才会把几个主要人物的戏串来串去,弄得大家都不伦不类。

 

袁本里的卞祥我一直觉得写的比较失败,最大的毛病还是矛盾。首先卞祥的官职【右丞相太師】不可谓不高,而且字面上是个文职。并不是说武将就不能居文职,但是这和他后面给卞祥编的身世【莊家出身,他兩條臂膊有水牛般氣力】也太不搭调了吧。我有时候真觉得袁本作者写小说的时候都没怎么过脑子,比方说他把山士奇和卞祥的出身对调一下,山士奇庄家出身头脑简单,被唐斌耍得团团转;卞祥富户出身受过良好教育,脑子里多根“民族大义”的弦,才会劝阻田虎降金——我觉得这也比袁本的编排好一点嘛。

卞祥的另一个矛盾处在于他对宋军的态度。简本里卞祥虽然无节操,但是从头到尾写他从渐生降意一步一步到最后卖阵倒戈,整个心路历程清晰而有层次,可谓一丝不乱。相比之下袁本里卞祥的心思就有点捉摸不透。他先是力谏田虎不要降金,给他谋划了几路大军齐发御敌的战略,到这里还显得他很忠心也很有头脑。而接下来【卻說卞祥伺候兵符,挑選軍馬,盤桓了三日,方才統領……等偏牙各項將佐,軍馬三萬,出了威勝州東門……】又很令人生疑,感觉他好像另有算盘,在故意拖延时间。

看到这里我们不妨高估一下袁无涯的笔力,姑且认为这是一处伏线,卞祥一开始就有意降宋,包括一开始进言田虎也是为降宋做打算。那么接下来就该期待一场无间道的好戏了吧。结果往下看啊看,看到卞祥和宋军打了又打,一直看到卢俊义把卞祥活捉过阵去,败也败了降也降了……哎,说好的无间道呢。。

袁本中卞祥最明显的一处矛盾则是他的武艺:所谓武力怪圈什么的都被人说烂了。本文不武评但还是想说点个人看法……我还是觉得孙安比卞祥略强的至少孙安没让卢俊义活活抱走。。

 

简本里在征王庆一开始的地方提到宋军的兵力安排:【宋江为征西大元帅,卢俊义为副元帅,吴用、公孙胜、乔道清为参谋,孙安、卞祥、関胜等为总兵,余将皆封指挥使。】孙安和卞祥都排到了关胜前面,风头也太盛了。但简本王庆传后半部分(即征王庆的经过)总体感觉不如田传,其中孙安屡建奇功而卞祥长期缺席就是比较大的一个失误——假如如前面所猜测,卞祥故事另有源头,倒是解释了这个问题。最神奇的是最后孙安带兵打白牛镇和九湾河的时候写他和卞祥的对话,完全是主将和文职幕僚的节奏。虽然突出了卞祥的谋略但是读起来还是感觉有点奇怪……总觉得在前几回中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卞祥被潜规则了似的。

 

袁本里卞祥死得有够惨。但好歹没在阵上被袁无涯捏造的bug武将灭掉,已经算他造化了。简本里卞祥的结局和孙安略雷同,都是病死,留有一子;但卞祥之死的排场比孙安也就差远了。

 

【7】琼英

(女拳警告)

 

【7.1】星之主

袁本的琼英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讲。一出场先强调“处女”,婚后成了“张宜人”。这个张宜人看得我气死了。这点无论如何不能原谅袁本。

简本琼英24岁,袁本16岁。大概袁无涯觉得大龄剩女不配做主角。

还有更发指的呢。袁本还把琼英写成了小脚:【凌波步處寸金流】。完全就是满足某些男读者性癖的工具。

这个角色从简本到袁本的演化史大概就是一部中华女德规训史。

 

简本琼英是“六甲之主”。六甲有两个解释,一为道教护法神,一为星官,属紫微垣。有趣的是这两个解释在琼英身上都说得通。护法神的设定对应乔道清的“护法金童”,而琼英是护法神之主,显然比护法金童地位更高。孙安的“九湾龙王”则好像和他们不在一个位面。——这刚好对应了简本中三人在田虎势力中的地位(详后)。

而如果取“星官之主”的设定那就更是非常水浒了。

按理讲简本琼英的全名大概应该叫乌利琼英。然而简本中从未出现过这个写法。甚至还称她“琼郡主”,完全无视她的本姓。一个猜测就是琼英和乌利得安本来是两个不同源的人物,“琼英郡主”这个唐传奇里传下来的名字在简本作者心目中的分量远重于塑料父女情。

(说起来,简本中琼英和田氏到底是什么亲属关系到现在也还是一笔糊涂账……

 

我对简本里琼英印象最深的地方,倒不是她和张清那档子事,而是孙安刚刚投降宋江的时候,说【深蒙元帅不杀之恩,本欲拜伏,只有老小在白虎岭城中,琼英郡主知此消息,老小难保。】一看就觉得这女人蛮狠啊。连孙安都怕她。而且孙安是苏林岭守将,家眷却在白虎城,不太合常理,说不定是琼英让他把家眷质押在自己地盘的。

简本中苏林岭和白虎关是最见作者叙事功力的几回。千头万绪穿插呼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非常有看头。这两个地方虽然名义上的统帅是脱招和乌利得安,但明眼人一看就知实际上关键人物是苏林岭的乔道清(孙安可算做他的部将)和白虎城的琼英。与此同时乔道清的势力显然又渗透到了琼英那边。参考二人“护法金童”和“六甲之主”的设定,真不好讲当年可能也是一对官配。

话说我写这个文,一开始还没觉得,越写越发现简本乔道清真的太香了……连宋江都和他好:【乔法师与我虽好未久】。。

于是我们可以见到琼英与乔道清、孙安有不少互动,比其他降将之间明显要多。假如田王传真的曾有专属他们的蓝本的话,这三个人物应当是从同一个故事里被集体挖过来的。

总结一下关于简本田王传源流的脑洞:琼英、乔道清、孙安这三个上界星宿大概是唐朝人,来自藩镇背景的唐传奇。唐斌是五代人。乱世才会有不属南北独自称尊的山头。卞祥是贵宋人,来自杨家将一类涉辽故事。马灵是明朝人。灵官信仰主要盛于明清。

 

【7.2】琼英和孙安

一个神奇的事实是,简本中如果刨去孙安死前最后一战中和卞祥的互动,前面十几回里和孙安关系最密切、对手戏最多的河北降将居然是琼英。

如前所引,琼英和孙安之间有明显的主从等级感。孙安虽然名义上的上司是脱招,实际上可能report给乔道清,但似乎他内心只听命于琼英。孙安投宋之后,回白虎关取家眷,途中遇到同来投宋的琼英一行。这时候孙安根本没有理会同在现场的乔道清,而是直接向琼英请罪:

【说孙安到得中途,看见郡主,到马前跪下告道:“小人不合失陷,愿乞死罪。”

郡主道:“孙安,你可随我归顺大宋。”】

这可能是简本全书里孙安唯一一次为他的投降感到惭愧……虽说可能也有畏惧的因素但是他们相遇的时候琼英已经离开了白虎城,威胁不到孙安的家眷了。所以这一跪大概还是有几分真情实感的。

考虑到前面乔道清亲眼看见孙安被擒,内心毫无波澜甚至婉拒了公孙胜的劝降,孙安这里对他的无视也在情理之中。估计他内心里已经不认乔道清这个上司了。

 

孙安擒回田豹,手刃仇敌之前也要先和琼英商量:

【田豹低头不语。琼英道:“田哥哥何不顺了宋天子?”田豹道:“叔叔田实被擒,不知存亡。小人被擒,情愿一死。”

孙安大怒,告郡主道:“他不肯伏,何必多言。”】

(有一说一孙安的节操还不如田豹。。

 

再加上后面打魏州时候的一段小戏(详后),身为乔孙党的我已经开始暗搓搓地想看琼英拿镔铁剑为孙安封骑士的迷惑场面……

 

袁本中琼英生来就是梁山家眷,无论孙安还是任何男性同事(除了叶清)都不可能和她有对手戏。不过袁氏看起来还是get到了一些简本中琼英孙安的关系。比如宋江听说琼英身世之后先去找孙安求证。然而袁本毕竟是道学家+乔孙厨,直接让孙安和琼英很熟那是不行的,还得隔着两层转述:【孫某部下牙將楊芳,與鄔梨左右,相交最密,也知瓊英備細。】

对战琼英这一段是袁本中孙安最后一场有台词的戏,还是值得引一下。

【那邊「豹子頭」林冲,挺丈八蛇矛,立馬當先,這邊「瓊矢鏃」瓊英撚方天畫戟,縱馬上前。……鬥無數合,瓊英遮攔不住,賣個破綻,虛刺一戟,撥馬望東便走。林沖縱馬追趕。南陣前孫安看見是瓊英旗號,大叫:「林將軍不可追趕,恐有暗算。」林沖手段高強,那裏肯聽,拍馬緊緊趕將來。……瓊英見林沖趕得至近,把左手虛提畫戟,右手便向繡袋中摸出石子,扭回身,覷定林沖面門較近,一石子飛來。林沖眼明手快,將矛柄撥過了石子。瓊英見打不著,再撚第二個石子,手起處,真似流星掣電,石子來,嚇得鬼哭神驚,又望林沖打來。林沖急躲不迭,打在臉上,鮮血迸流,拖矛回陣。瓊英勒馬追趕。

孫安正待上前,只見本陣軍兵分開條路,中間飛出五百步軍,當先是李逵,魯智深,武松,解珍,解寶五員慣步戰的猛將。李逵手掿板斧,直搶過來,大叫:「那婆娘不得無禮!」……孫安那裏阻當得住。瓊英見眾人趕來,又一石子,早把解珍打翻在地,解寶,魯智深,武松急來扶救。這邊李逵只顧趕去,瓊英見他來得至近,忙飛一石子,又中李逵額角。兩次被傷,方纔鮮血迸流。……步兵大敗奔回。卻得孫安奮勇鏖戰,只一劍,把北將唐顯砍下馬來。鄔梨被孫安手下軍卒放冷箭,射中脖項,鄔梨翻身落馬,徐威等死救上馬。

……

當下孫安見解珍、解寶被擒,魯智深,武松,李逵三人殺入陣去,欲招兵追趕,天色又晚,只得同張清保護林沖,收兵回大寨。】

应该说还是袁本中比较精彩的一段。飞石场面的描写非常有节奏感。琼英打林冲,第一次被拨开第二次才打中;打李逵,第一次打中了却竟然被无视,又打了一次才见血。这两处对比写的非常好。林冲的武艺精湛和李逵的皮糙肉厚都写出来了。(虽然林冲粉可能还是难免意难平……)

而孙安非常悲催地满场跑满场没一个人听他的……像个奶妈一样为不懂事的梁山众操碎了心。

比较感人的一点是林冲被打落败的时候,琼英追过来可能要揍他,这时候“孫安正待上前”,从前后文我们知道孙安遇到琼英的时候是极为谨慎的,如无必要他根本不想和她正面交锋。然而这时候显然他为了救林冲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别人是不知道或者不相信琼英的危险,他是明知道危险也要迎战。应该说是袁本里写孙安很漂亮的一笔了。

 

【7.3】琼英和乔道清

简本中乔道清和琼英的互动更加微妙一些。

张清刚和琼英成婚时曾提起降宋,探琼英口风:

【张清问道:“如今宋江领了三十万大兵,一百单八员战将来征。(漏字)累次损兵折将,如之奈何?”

琼英道:“丈夫不知,田虎草莽之君,如何敌得大宋?妾姐妹分上,只得顺从。白虎岭战将多,内有极勇兴妖作法,和你且守住此城,看他势如何,又作计较。”】

这里“白虎岭战将多”我怀疑是苏林岭之误。“内有极勇兴妖作法”明显说的是乔道清,白虎关内是没有这样的人的。也就是说琼英分析形势也认同降宋,但是唯独忌惮乔道清(可见乔道清的贞操是有口皆碑啊),只能暂时观望。后来琼英打定主意降宋,死了亲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到乔道清不敌公孙胜,终于没有了顾忌。

前面说了,乔道清和琼英分驻苏林岭和白虎关。琼英对苏林岭颇为忌惮,但乔道清的势力却时时伸进琼英的地盘里。苏林岭首战中乔道清捉了雷横等四将,都关在白虎岭迷魂洞中。琼英去了也只能看看,解不了乔道清的法术。后来乌利国舅身亡,乔道清赶来做法事,顺便向琼英借兵:

【乔道清即问郡主借兵二万,堤防苏林岭。郡主道:“法师先行,随后发兵来。”乔道清自去。】

这里琼英还没有决定降宋,甚至后面张清再次劝降又被她拒绝了。所以两人并无立场分歧。但是看上去她也并不是很想给乔道清借兵,而是先打发走再说。

最后琼英终于从了张清,两人一同去苏林岭收降,还是先从副将开始,把乔道清部下全体都策反了,甚至定计乔道清不降就把他捆了(这句是山士奇说的。简本袁本里的山士奇都是坚强勇敢的好小伙)。做好了万全准备之后还要摆个鸿门宴才敢下手——和前面单凭一句话收降孙安又是一个对比。

【郡主便交设宴,令人去请。乔道清来见郡主已毕。当日即席饮酒。郡主道:“军师,我众人计议,今要归顺大宋,不知军师意下如何?军师若不肯归,我们自去。”

乔道清寻半晌无言,寻思道,我此间势子败了。况田虎又是他姊妹,尚且背弃,我不如归顺,也得个全死全生。“小道亦听郡主之令。”】

“军师若不肯归,我们自去”这句欲擒故纵特别有水平。事实上当时乔道清真的说“不肯”他们会“自去”吗?当然不会。不但不会,还做了拼死群殴的打算。但在动手之前琼英对乔道清还是先给足面子再说。

乔道清当然听得懂她的意思,于是委屈巴巴低眉落眼地降了……“小道亦听郡主之令。”非常有画面感。

总之,简本里琼英和乔道清的互动有一种表面客客气气背后暗潮汹涌的微妙感——脑洞再开大点的话搞不好孙安是琼英送去乔道清身边的卧底。

 

【7.4】不宜人

(是的我知道宜人只是一个封号但是)

 

从前面这几段不难看出,简本写琼英的时候完全是按照一个青年统帅来写的,和一切守土之将一样她要上阵御敌,要树置党羽,要和同侪勾心斗角,还要审时度势在风云激变时决定去向。固然她是个妙龄少女,然而这和她的所作所为又有什么关系。

简本甚至没有专门写过她的容貌。因为对于这个人物来说美貌真的不重要。

这是简本特别可贵的地方。它把男人当人来写,把女人也当人,而不是“宜人”,来写。

 

在琼英、乔道清都归降之后,田豹占据白虎关,宋军攻城以救孙安。这里集中体现了琼英的才干:

【田豹见杀了唐昌,出马骂道:“小贱婢,哥哥有何负你,却反背朝廷!”郡主不答,退回本阵,与张清道:“田豹大众军马已在阵前,那関后势必孤,你可去叫智深人马去打白虎岭后门,我和你并卢元帅在此拒住田豹。”张清道:“此计甚妙!”飞马便去对鲁智深说了。】

白虎关毕竟是琼英守过的故城,她熟悉地形,计谋正中要害。

这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田豹骂她“小贱婢”,有够难听了(但还没有像袁本那样荡妇羞辱),但是琼英一点都没介意(换个男性骂男性类似的话,估计早就要“大怒”了),完全不受情绪左右。而且后来田豹被擒,她还好言劝降“田哥哥何不顺了宋天子”。这气量真的就很感人了。

 

更有意思的是,简本的琼英不但“量小非君子”,还“无毒不丈夫”。打魏州时关胜坑掉了十个河北降将,孙安大哭,琼英反来安慰他:

【孙安见说,大哭道:“不想今日折了十将,何面去见宋元帅?”

琼英郡主道:“孙将军,既顺了大宋,今与国家出力,死而无悔。且商议打魏州。”】

(又是公主和骑士的模式啊……

围绕这被坑的十将,简本中写了四个人的反应。除了上面的琼英,还有以下三个:

关胜作为责任人,虽然仗打得有点丢脸,但后面靠义气扳回一局:【関胜传令不要填南门,内有十将尸首。】

宋江作为每死人必大哭的悲情担当,也做了分内该做的:【萧让宣读已毕,宋江放声大哭道:“兄弟指望宋江与你荣妻显祖,不想今日功名未就,死于非命,乃宋江之罪也!”】

孙安作为亲自招降这十将的前同事,一开始哭了一场,还有几分心肝。后面就来劝宋江【将军死于非命,乃是国家忠臣,死亦何悔?请元帅且省烦恼,议论行军之事。】这段特别好玩,他的这一套说辞完全是从琼英那里学来的。一个忠犬骑士的形象跃然纸上(不。。

按重感情程度来排序的话,显然关胜宋江用情最深,孙安次之,心肠最硬的竟是琼英!

 

总之,一切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如软弱,如感伤,如小气,如情绪化,在这个人物面前都碎成渣渣。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说,简本琼英是个聂隐娘式的人物。在唐传奇之后这样的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少见,好容易有一个琼英,还差点就被袁无涯掐死了。

 

【7.5】双飞石

当然了,讲琼英不可能不讲张清。先来看琼英对婚姻的态度。

简本:【妾从幼发下誓愿,要嫁对手。今日你是妾对手,将军如不相弃,愿结百年谐老。】

袁本:【瓊英聽了「宿世姻緣」四字,羞赧無地,忙將袖兒遮臉。】

袁本这种“什么鬼”的画风贯穿了整个清琼故事……

 

简本武评的话琼英应该在张清之上:

【张清拒住唐昌,斗到三十余合,张清也敌不过。

郡主见丈夫输了,轮手中双刀,直奔唐昌,斗三十余合,不分胜败。

张清忙拈石子,望着唐昌打来,正中面门,跌下马来,被郡主一刀斩了。回刀乱杀北军。】

尽管如此,琼清第一次交手的时候明显是张清占了上风。

【张清与琼英女比试。斗上二十余合,张清勒马便走,女子拍马追赶。张清取过湿泥丸,打琼英胸膛上,叫声:“着!”

那泥丸打在女子护心镜上。女子叫道:“不要比了,张将军可卸甲受恩。”】

简本里张清的武艺描写和前面几十回保持高度一致,连“枪法却慢”都一以贯之。可见简本作者对原著还是很熟的。

这里张清的一泥丸不但打得稳准狠,还颇有调情的意味。琼英虽然被打了,却非常强硬地表示“张将军可卸甲受恩”,气场一下子就出来了。

袁本里清琼飞石就写得精致一些(这段很有名就不引了),这种公然袭胸的简本式调情肯定是要改的。改就改了吧。然而问题在于……这里我的目光完全被张清和叶清这迷惑一架吸引了:

【二人各綽鎗上馬,在演武廳前來來往往,番番復復,攪做一團,扭做一塊。】

我知道你们不是来打仗的所以你们一定是来_____的。

 

袁本里清琼是一对天造地设傻白甜,张清在洞房花烛夜就对琼英招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当场就把琼英策反了。而简本里的清琼是强强对决。张清孤身卧底,走之前是做好了送命的准备的。也没有安道全的帮助,叶清后来也走了。张清完全凭一己之力策反了白虎关和苏林岭。

简本里张清毒死乌利得安的段落用笔很简,但是张清的心狠手辣完全写出来了:

【且说张清在白虎岭和郡主每日饮酒取乐。忽一日,丈人染病。张清暗忖曰:“不如乘势结果了他,好图大事。”即与医士商议,如此而行。医士曰:“将军之命,有何不可?只恐事泄。”张清曰:“有我主张不妨。少刻看脉,只说难治,待我来逼你下药。”先议定了。那郡主出来请医士入去看脉,张清引进。看了脉息,医士告曰:“此病不能治。”张清曰:“望先生调理。”便教郡主取银五十两作开箱钱。医士坚意不受。郡主曰:“便死也不関你事。”医士见说,方肯下了慢药辞去。过几日,乌利国舅命尽,郡主痛哭。张清曰:“贤妻休哭,且理大事。”】

这里琼英的一句“便死也不関你事”总让人有很不好的感觉,好像她也参与了毒死亲爹。但仔细读这一段,其实她是被心理控制了。张清和医士联手演戏,逼她说出“便死也不関你事”才肯治病,琼英待张清一片真诚不疑有他,这种情况下她还能怎样?

乌利得安死后,张清再次劝降琼英,这里插增乙本文字比评林本要繁一些:

【张清对郡主道:“如今岳父既故,宋兵势大,不若挈兵一同归顺大宋,且宋江乃是仁慈之士,不知贤妻心下如何?”

郡主道:“丈夫差矣。父亲安葬未久,便要归顺宋朝,岂不被人谈笑?”

张清道:“我今弃暗投明,乃是美事,那个谈笑?”

郡主应承,即唤众将分付了。】

这中间两段对话仅见于插增乙本,评林本无。所以插增乙本里的琼英虽算不上贞孝烈女(她才不稀罕这个),但也不像评林本中亲爹一死就投敌那么不堪。如前所述她的投宋是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张清是一个重要的推手,但琼英本人的意志也很关键。

 

清琼降宋之后,在复夺白虎关一战中(引文见前)我们又看到琼英无论武艺还是谋略其实都不在张清之下。张清对此也绝没有“怎能让老婆压一头”的顾虑,两人文戏武戏都配合默契,看上去感情已经很深了。

而值得玩味的是,这个时候其实琼英仍旧不知道张清是间谍。简本中直到打了白虎关又取了魏州之后宋江才对琼英坦白。在此之前甚至叙事讲到张清都仍旧叫他“郡马”,所有宋军将领都得配合演戏让琼英相信张清也是河北降将。。

而且这里向琼英告知真相的还是宋江而不是张清:

【宋江劝郡主道:“郡马张清是我兄弟,会飞石打将。宋江不合叫兄弟诱诳郡主清德,今日请罪。”

琼英起身道:“元帅大德,名播天下。不知丈夫是元帅令弟,今日奴家就此拜认伯伯。”众皆大喜。】

前面说过魏州是田氏政权最重要的据点,打下魏州是整个征田的转折点。宋江大概到这时候觉得胜券在握有安全感了,才终于鼓起勇气坦白真相。细品一下这个场景,让宋江出面请罪确实比张清自诉要体面得多。这里琼英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她一向的豪杰性情——不是女中豪杰,是人中豪杰。

 

【7.6】结局

袁本中张清阵亡后琼英守寡抚养张节长大,基本上就拿的是李纨的剧本。

简本中张清阵亡后琼英伤心病重,不久就死了。

一殉情,一守节。不讨论谁高谁下。但确实非常体现简本和袁本的思想境界。

 

回到一开始的类比。聂隐娘无论对家人、丈夫还是上司看上去都很冷漠,但最后痛哭刘昌裔真情流露令人动容。同样地,简本中的琼英一直威武霸气独当一面,最后殉情而死,却并不突兀,反而让这个形象丰满起来。

 

【8】余呈

余呈是一个简本独有的人物。本身故事乏善可陈。但是因为简本的一个刊刻者建阳余氏家族(以余象斗为代表)对他有私情,在评林系版本中给他强行加戏,搞出一系列好玩的梗。这个人物总的来说版本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详细考证参见马幼垣《牛津大学所藏明代简本水浒残叶书后》。这里尽量讲点马氏论文里没有写的东西。

(我就直接抄百科了因为这个人的词条基本上也是我圈人搞的。)

“余呈出场时,是田虎部下龙蟠州守将卞祥的部下一将。受招安的梁山军队攻打狮子岭,消灭了守把的田虎妻舅何彦呈及其数个儿子,幸存的守将逃到龙蟠州请求救援。卞祥便点起精兵五万,猛将一十二员前去救围,余呈为第一队先锋之一。”

余呈刚出场时对阵鲁智深这段还挺好玩的:

【小校报与鲁智深。智深出阵叫道:“认得杀人领袖花和尚么?”余呈骂道:“贼秃!今来送死!”智深大怒,望余呈战上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鲁智深的“杀人领袖”领袖二字为插增乙本独有,让人联想到金瓶梅名台词“打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袖”,很生动。评林本删掉是很可惜的。

余呈一开始叫阵的台词还是很体面的:“宋将好好退兵,稍迟杀尽不留”。直到鲁智深自报家门后才忍不住飚了句“贼秃”,也很好玩。

 

接下来是余呈找卞祥搬救兵:

【却说余呈因见宋军势大,令沈安仁去讨救兵。沈安仁领了军旨来见卞祥道:“告元帅得知,今有宋兵势大,不能抵敌。前者余先锋胜了两阵,夜来劫寨,又中了他计。今宋江亲领兵在悬缠井。余先锋与他交战拒住,交小人来讨救兵。”】

这一段又是独见于插增乙本,评林本中除了第一句后面都删了。这个地方也删得非常不应该。估计是看见“夜来劫寨,又中了他计”觉得给余家丢脸就删了。但其实插增本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前文从没写过余呈劫寨中计的事,反倒是鲁智深去劫余呈的寨,遇到伏兵陷入悬缠井。这里本该是可以给余呈贴金的一个点,可惜余象斗懒得去贴,白白错过了好机会。

有趣的是刘兴我本没有删这段。前面提到过,刘兴我本总体上是很接近评林本的(后面都有余呈复活骂敌的情节)。但是这里还是能看到刘本另有渊源,并不是直接承袭自评林本。

换言之,余氏家族对水浒中余氏的删改至少做过两次。第一次主要是“移置余呈事”(详后),这个“一改本”影响非常大,以至于现在所见简本水浒除了两插增本以外全都有移置余呈事。

然后评林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改(这个可能真的是余象斗干的)。主要是前面删掉“余呈劫寨中计”一段,并且把武松故事里的一个正面人物叶孔目改成了余孔目。。

这个二改的版本影响就没有那么大。晚出的本子如刘兴我本都还是照一改本走的。

 

田传部分余呈情节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是喜闻乐见的王传部分。

插增本这里最瞩目的是余呈两次出战都是协助孙安,并为救孙安而死。看起来简本作者大概从这时候开始已经把卞祥手下兵马交给孙安了。

插增本的第一战:

【余呈出马喝曰:“助恶匹夫,敢自夸口!”两马相交,战到十合,余呈败走。鲁成赶来,孙安便出马敌住鲁成。刘敏见了,亦杀下来,大战二十合。孙安一剑把鲁成斩于马下,被余呈一刀杀了。……宋江召孙安等赏赐,即写孙安为首功。】

来看一下评林系是怎么改的:

【余呈出马喝曰:“助恶匹夫,敢自夸口。”两马相交,战不十合,被余呈一刀砍了。刘敏大败,弃吕梁関,望石祁城而走。孙安等夺了吕梁関驻屯。宋江召孙安等赏赐了。书余呈为首功。】

总之就是插增本中的助战(中间还败了一阵)到评林本中成了余呈一人的功劳。然后记功的地方插增本是孙安首功,刘兴我本是“书为首功”未记名,而评林本直书余呈首功,非常有排面~

行吧。孙安首功反正也多得让人审美疲劳了。

 

插增本的余呈之死:

【谢英便举斧来敌孙安,余呈见了,挺枪来战谢英。斗上五合,谢英把余呈斩于马下。……孙安见折二人,大怒,把谢英斩为两截。】

也不能说死得“无声无色”吧(马幼垣语)……那个姓sun的男人都亲自替他报仇了(即使到了评林本里,余呈的仇人变成了刘以敬,也还是被孙安杀掉的)。后面也领到了宋江的悲泣和营葬。差不多就得了。

 

评林系从这里开启了暴走模式。首先是删掉谢英杀余呈,给他续了几秒。然后添了一段余呈参与梁州攻城战的记录:

【余呈出马来夹战,上官义力战二将,忽后军来报东门火起,已有宋兵杀入城了。上官义大惊,望洮阳而走,余呈赶去,冤家马失前蹄,被上官义回马活捉去了。】

注意这里余呈只是被捉进城,暂时并没有死。但是由于余家人的倏忽,回末统计战损的地方忘了把他名字删掉,于是就造成了本回已计入战损的余呈又出现在下一回中的矛盾。如今“余呈复活”已然是我圈(ifany)名梗。

 

评林系如此煞费苦心,就是为了给余呈安排一个英雄一点的死法:

【(刘)以敬教解进余呈,余呈不跪,以敬曰:“汝今被擒,肯降否?”余呈曰:“误遭毒手,恨不食你之肉,何肯顺贼!”骂不绝口。以敬命推出斩之,年才二十八岁。】

公平讲这几句写的不算差。然而其肃穆气氛都被评林本接下来的搞笑梗破坏了:

【后仰之余先生观到此处,有诗为证:

一点忠贞死义心,余呈不跪实堪钦。万古芳名应不泯,至今青史定褒称。】

仰之余就是余象斗。为什么说这里搞笑呢,因为这个诗根!本!不是他写的!

根据前面的多处版本比对不难梳理出三个简本按成书顺序应该是:插增本-> 刘兴我本 -> 评林本。(刘兴我本比评林本晚出,但代表了比评林本更原始的形态。)

而这首赞诗在刘兴我本中就已经有了。估计是余氏某位长辈的手笔。余象斗刊刻评林本的时候强行亲自下场,把自己的名字给安上去了。

噫你这样搞不怕死后进祠堂被祖宗群殴么……

 

最后的最后,余家的孝子贤孙们还为余呈安排了一场隆重的祭奠和显灵:

【宋江令剖上官义心肝,以祭余呈。宋江自作祭文祭曰:

哀哉忠良,丧守纲常。虽死不跪,受戮志昂,骂不绝口,魂魄渐茫,宋江功毕,尔便身亡。呜呼哀哉,伏惟尚享。

祭毕,忽空中显现,言曰:“蒙兄追祭,今归阴府,亦难报答,兄保贵体,百年之日,再得相会。”言讫而去。】

这一段被马幼垣点评为“令人喷饭”,这里也就不多讲了。但是发现评林本和刘兴我本又出现了一个小分歧。宋江祭文里有一句,刘兴我本作“宋江功毕,尔便身亡”,勉强还通顺;到评林本里成了“宋江功毕,亦便身亡”,就好像宋江在此承诺打完仗要给余呈殉情。。不知道是抄误还是故意改的。假如是故意改的那真是太23333了……

 

余呈的故事以及余呈故事的故事,就是这样。

 

【9】致谢

我之所以能有机会接触到简本水浒,以至于今天码出这一大篇文,必须感谢几位在水浒吧和水学吧认识的朋友们。是他们渊博的学识,优美的文笔,孜孜不倦的勤奋,和对水浒的热爱让简本水浒这个极为小众的材料被更多人认识和欣赏。有些朋友现在已经很难联系上了。祝愿他们都武运昌隆。(重逢于lof的小伙伴也欢迎来认亲。)

 

最早学到关于简本的知识,是从 守株待虎、水浒吧城管、评评SS、红尘断影 几位那里。

守株待虎 当年是水浒吧镇吧之宝,关于水浒的事简直就没有他不知道的。曾以一己之力手打近四十万字的刘兴我本全本,大概是坊间将简本电子化的第一人。我圈人都懂看影印古籍的痛苦。这个电子化文本对于简本的推广功不可没。

水浒吧城管虽然没有特别成体系的产出,但是一度活跃如孙安,在吧友之间穿针引线,促成了很多极为有益的交流。比如他听说我可以从图书馆借到《插增本简本水浒存文辑校》一书,极力鼓动我翻拍上传。我当时并不了解简本,翻拍此书也是个大工程。我一度兴致不大。但最终在城管、守株待虎和红尘断影的鼓励下搞完了盗版工程。这个书由马幼垣编纂,将插增甲本、插增乙本和评林本互校,对于了解简本水浒的版本演变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受众过小,此书从未公开出版,一共只印过150本赠送给各大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大众读者相当难得一见。我非常庆幸当年有条件的时候翻拍了这个书。当时如果错过,可能我终生都不再有机会读到插增本。

红尘断影 是一位古典文学艺术方面修养极高的前辈。他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力图发掘简本水浒艺术价值的读者。要知道即便像马幼垣那样的专业研究者,也只是认同简本水浒的版本学价值,而始终对其文学水平嗤之以鼻。红尘兄当年评简本的帖(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全本了)为很多人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在我盗版《插增本简本水浒存文辑校》之后他也帮我制成电子书方便交流。

出云流泉月花 是另一位我非常钦佩的朋友。TA不但通晓水浒各版本和衍生作品,而且文笔极好,写了很多旨在推广水浒及相关作品的文章,一度是我圈袁隆平。还一人翻译整理了几十万字的《绘卷水浒传》。我在写此文时也参考了TA的很多作品。更需要感谢的是TA以守株待虎录入的刘兴我本为基础,手打录入了插增乙本(种德书堂《新刻京本全象忠义水浒传》),目测是坊间第一个电子化的插增本。没有TA的辛勤工作我就算再开脑洞也没可能写完这篇文……(TA的lof作品链接我会放在评论里)

本文部分内容几年前曾发布在贴吧,当时得到了 密雨斜侵薜荔墙、若昧生、红尘断影等很多吧友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点评和讨论对我这次改写有极大的帮助。这里也深表感谢!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贴吧的环境和几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吧友因为各种原因来了又去,有价值的作品也佚散了不少。(想想现在电子时代,一篇好文说没就没,可以想见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们失落了多少水浒这样的好故事。)现在想凑个圈讨论简本水浒几乎已成不可能,就连马幼垣老师也已经爬墙去研究海军史了。然而如我在第一节中所说,水浒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我相信他们以及它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甚至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最后致谢此次祈禳杯水浒征文/征图活动的组织者。祝活动成功,贵圈大热。

2020.5

推荐文章
评论(16)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