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求真,在阿里的招聘主页上,看到了相关的“有全链路服务设计经验者”优先的说明,经过多方面查阅,“目前在试运行中,没有严格推行,但这是后续发展的倾向”。
与阿里巴巴的“全链路设计”类似的是国际设计趋势“TBD大设计”的理念,即讨论将Technology、Business和Design三者之间更加融汇贯通的设计发展趋势。
不管是阿里的“全链路”设计,还是TBD设计理念,都传达着一种需要在每个关键节点进行设计,以此来提高用户在各阶段的体验感知,从而影响产品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早在去年就听闻阿里巴巴内部已经用人工智能系统取代设计师(美工)了,鲁班已经可以在一秒钟内完成20个广告素材的设计,具体可以查阅16年双十一电商素材的数据,就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鲁班”(让天下没有难撸的banner)。
不要“庆幸”你不是重复性工作,不是美工,就不会被取代,因为如今,“全链路”设计将成为一个趋势。如果没有危机感,下一个被淘汰的,可能就是你。
如今设计师的门槛越来越低,相关的设计院校越来越多,市场上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工具易学,你每天花费几个小时,一两个月模仿几个优秀的成品,花点时间了解下各个平台的设计规范,再针对性的观摩各行业的优秀竞品,可以说就是“视觉设计师(美工)”了,对,说难听一点,UI设计师已经是烂大街了,当然UX设计师处境也忧,没有太多的核心竞争力,性质就像前两年的用户研究工程师,可有可无。行业内也早已是供大于求。
不知道你有没有成就感?每天根据上司的要求绘制一张张设计效果图,好一点的,交互自己思考,需求可以提意见,或者自己可以充当一半产品经理的角色去思考这个产品,最后,产品出来了,但你真的了解它的每个关键点、真的深入了解业务和实现情况了吗,还是只是参考竞品融合自己想象,只是通过上司或其他人员反馈,只是根据线框图(boss的产品),进而转为一张张效果图?
其实效果图应该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个环节,前者的实地考察发现问题和需求,甄别需求,描绘人物角色,画出故事版,给出原型设计方案,做测试并修改,应该都是设计师需要参与的环节,当下处处在谈用户体验,而我们大部分做的,多数是拿着优秀产品进行自我想象的分析,或者利用身边为数不多的人来谈体验,而不去“走出办公大楼”,深入实际场景了解和研究用户,设计很大意义上就是服务,对象就是产品的用户,相信以后“服务设计”会越来越频繁。
新的趋势将会是一个更好的开端,或者说是对设计本质的回归,是一种将人类与更好的文明与精神物质财富,连接及表达的过程。我们应该有参与到整个产品研发设计流程中的能力,全面参与产品、设计、开发、测试、运营等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具备整合、统筹整个设计环节的能力。这样的职业,也是有意思的,而不只是整天坐在办公桌前,操纵着人人都可以很快上手的工具。
相信很多设计师都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设计路”,是在插画、原画、VI、UI或UX等方面成为大神,还是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没有谁对谁错,但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一个生长野蛮的时代,复合型十字设计人才在将来会是极富价值的,不光是指设计方面。我们这代人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容易产生危机感的时代,不要被眼前稳定的工作或者暂时满意的薪资而蒙蔽,适当地走出来,你会发现不仅现实很残酷,自身也很弱,希望人人都能及时反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行业发展,脚踏实地并仰望星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