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高频场景,公共交通领域在近年来成为移动支付巨头布局的重点。随着移动支付的纵深发展,刷脸这股新生势力也在交通场景异军突起,给智慧出行赋予新的生命力。

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领域的覆盖
据统计,2018年中国城市的公共客运量每年已超过1300亿次,公共交通领域每天的交易量超过4亿笔。针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拿下公共交通场景无论对哪家支付机构而言,都至关重要。
自17年底开始,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等机构,相继布局接入全国各城市的地铁、公交系统,推广使用乘车码功能,二维码支付从此在交通场景中得到大规模铺设应用;而起步较晚的华为Pay、Apple Pay等机构则提出了NFC支付方案。多样化的移动支付方案推动交通场景快速进入无现金化的过程。
短短两年间,移动支付在交通领域的蔓延速度和覆盖率非常惊人。据报道,截至今年7月,支付宝乘车码的用户数超过2亿,全国有160多座城市的地铁和公交支持支付宝乘车码功能。
而在今年88媒体开放日上,微信支付团队也公布了自己的战果:
每天早高峰有超过500万人使用微信乘车码刷码乘车,截至7月底微信乘车码用户突破1亿。

北京、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的线下交通陆续实现移动支付全覆盖,而在一些四线以下城市的公交系统上,移动支付的普及也在加速,扫码乘车的比例不断提升。
可以看到,其他许多地区都在进行刷脸支付项目的试点应用在交通出行上,而从用户和当下刷脸支付特点等多方面来看,刷脸支付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既有优势也有痛点。
刷脸支付的优缺点
1、优势
可以看到刷脸支付乘车大多是通过使用当地公交公司APP来实现,当地公交公司更了解地区用户,用户对此认可度会更高,使刷脸支付的推广试行更加方便。
在用户体验上对于在高峰期交通出行方面,刷脸支付的使用效率更高,其带来的体验效果也更好,用户不需要手机,从而不必担心手机没电或没网。
哪怕忘带手机钱包等也可以乘车出行,自由度大大提升,更是可以解决老年人、孕妇等不便于刷卡人群的乘车问题,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同时,刷脸支付还具有极强的拓展性,例如预防类似厦门公交纵火案这类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可与城市安全部门联动。
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社会危险人员的信息进行采集、识别,并存储后台管理系统中,当其进入公共交通设施内,采取相应预警措施。

一方面可以保障市民乘车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地铁安检压力。
而刷脸支付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可以通过加入智能监控系统,可对驾驶员驾驶环境做监控预警。
一旦出现疲劳驾驶、驾驶员身体问题,或是发生抢夺方向盘等危及乘车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预警。
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紧急停车,避免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悲剧,确保行车安全。
2、痛点
虽然许多地区都在积极试行交通刷脸支付,但作为新兴技术刷脸支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的应用在交通出行上。
例如需要定制专门的软件来适应多种刷脸环境,包括明暗变化、高峰流量冲击等,同时设备稳定性问题也可能出现检测效率不稳定导致通过速度无法保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目前而言刷脸乘车是最优解决方案。
看“脸”的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政策也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国家也在行动。
根据相关报道,6月央行在宁波启动央行标准线下刷脸支付试点验证工作,并且宁波市中心支行将组织试点机构在内部场景广泛开展应用验证工作,为今后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规范应用积累实践经验。
可以看到监管部门已经在对刷脸支付应用的标准进行调研,相信未来出台明确的标准也会为刷脸支付带来新的发展。
而刷脸支付在交通出行领域更是契合刷脸支付发展,是迎合5G到来,建设智慧城市中的重要的一环。
包括武汉,成都等都在测试通过交通刷脸支付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交通,未来各地对刷脸支付应用的积极性势必增加。
而面对刷脸支付目前的痛点,公交公司可以多下功夫在用户教育方面,普及刷脸支付优势。

让乘客能够大胆用,放心用,提升用户对刷脸支付的认可。
而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更是要特别重视信息安全,与当地公安等安全部门合作,确保公众敏感信息安全。
虽然还有一些问题,但刷脸支付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是显而易见的,越来越多城市地区开始试行刷脸支付。
犹如种子扎入大地,在未来成长时必然会为移动支付、交通出行等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新的改变。
曾经在推广二维码支付的时候也是在能扫码乘车后,更多的人愿意使用二维码!同样的,现如今刷脸乘车比二维码更加方便,相信很快,刷脸支付将会被更多人所接受!
绿信集团
也将继续专注于行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为服务商提供更为专业、领先的独立系统部署服务,赋能服务商,开拓更广阔的刷脸支付市场。
了解刷脸支付加盟联系绿信集团招商部郭经理 联系方式189.25.32.06.21 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