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盘点中国在南极的5个科考站,你都认识吗?
图吧垃圾王 2021-11-28

盘点中国在南极的5个科考站,你都认识吗?

刀无用百无一用,唯求苟活关注他15 人赞同了该文章

1.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建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长城湾,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该科考站于1985年2月20日正式落成,现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总计约4200平方米,夏季可容纳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谷歌卫星地图(69°22'24.76"S, 76°22'14.28"E)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2016年12月,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乘“雪龙号”抵达中山站。中国中山站,1989年建站,老队员经历过睡集装箱,住简易房,经过20多年改造,中山站已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室内全年26℃,还有独家冰景房。

3.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

4.泰山站





“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其名称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等,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2014年1月3日,“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2月8日上午11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5.罗斯海新站





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

罗伯特.斯科特: 一个南极探险英雄的最后时刻

江南无影手 生物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关注他49 人赞同了该文章

英雄之死

1912年3月29日,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蜷缩在四处透风的帐篷中,凛冽的暴风雪无情地撕扯着南极大地上的一切。斯科特的身旁躺着两位同僚,亨利.博尔斯上尉Lieutenant Henry Bowers与爱德华.威尔逊博士Edward Wilson冰冷的尸首。零下四十度低温与如剃刀般的寒风正在一点点攫取走斯科特已所剩无几的生命力。

斯科特和他的南极考察队在南极跋涉(截取自电影纪录片Scott of the Antarctic)

十多天前,当他和仅存的另两名科考队员们艰难到达了探险中设置的补给点,这也是他同大本营雪橇队约定相见的地点。他比约定的日子提前了三天。然而突入其来的降温和漫天风雪很快让他们意识到,雪橇救援队可能永远不会到来了。斯科特们又在补给点绝望地坚持了十天。斯科特甚至停止了每日必写的日记,仅仅为了保留一点点额外的体力。补给点遗留的物资很快就被耗尽,三人意识到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

为求生而保留体力已经没有了意义,斯科特重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开始写下自己最后的遗言。他对他的妻子奥利安娜(Oriana)写下:“我们做了我们能够做的一切,死而无憾。”(We have struggled to the end and have nothing to regret。)然后他又写下了对自己的母亲的遗言:“我只是在寒冷中静静地睡去。”(For me, the end was peaceful as it is only sleep in the cold)。接着,他又依次向他的资助者,同僚以及已故探险队员的遗属们留言。在最后一封信的结尾,他颤抖的笔触写下了充满悲怆的一结语:“真的好遗憾,可我已经支撑不下去了。斯科特。”(It seems a pity, but I do not think I can write more. R Scott)。在最后的最后,斯科特可能是他的仅剩的一点力气,在信的结尾歪歪扭扭地写下了最后一句:“看在上帝的份上,来找我们。”(For God’s sake, look after our people)

斯科特的最后绝笔

也许,就在那之后斯科特就失去了意识,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历史学家常常把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段南极探险史称为“南极探险的英雄时代”(heroic Age of Antarctic Exploration)。早在“英雄时代”之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对南极的搜索。1773年1月17日,传奇冒险家英国的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指挥着他的“坚定号” 护卫舰(HMS Resolution)第一次进入了南极圈。他的目标是传说中比新西兰更南的陆地(Terra Australis,既拉丁语“南边的陆地”的意思)。在他这次远征中,发现了诸多南极大陆周边的附属岛屿,在这其中包括了对于20世纪初南极捕鲸业有着重要意义的南乔治亚岛(South Georgia Island)。

库克船长第二次全球航行路线

环绕着南极大陆周边的探索一直持续了三年多(1772–75),可是库克最终并没有找到传说中富饶的南方大陆。他的最后一次尝试曾抵达了南纬71度,但是还是被坚固的海冰,和巨大的浮动冰山所阻挡。在航行结束后,库克船长猜测,如此大规模的海冰一定是来自一块巨型陆地。

传说中的Terra Australis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人类向南极地区探索的脚步陷入了停滞。直到19世纪的20年代,南极探索的活动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在1819-1843年这段时间中,探险家们终于穿过了南极周边的海冰地带,第一次踏上了南极大陆。虽然人们始终没能向南极内部进发,但这为之后“英雄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1819年9月26日 H.M.S Hecla号与Griper号船员在南极附近凿冰,让船只进入冬季港口 The_Crews_of_H.M.S._Hecla_&_Griper_Cutting_Into_Winter_Harbour,_Sept._26th,_1819

然而詹姆斯.克拉克.罗斯(James Clark Ross)在主持了1841年开展的南极考察之后宣称,此次考察没有什么值得一题发现,南极地区也没有什么值得探索的地方。就连皇家科学学会也持着类似的态度。英国人把探索的目标主要投向了北极,而对南极探索活动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国际合作。

1848年的南极地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南极大陆的很多边缘地带已经被人类探索过了

这段被称为“兴趣被转移的时代”(the age of averted interest)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1893年,英国人约翰. 穆雷爵士(sir. John Murray)在伦敦的英国皇家科学学会做了一场名为“南极探索复兴”(The Renewal of Antarctic Exploration)的讲座。穆勒认为,对南极大陆的考察对于了解地球地理、地质以及许多相关科学问题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他主张,重新恢复对于南极科考。穆雷爵士观点得到了积极的相应。1895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地理学代表大会通过了“促进南极科学考察”的总体决议。

不久之后,“英雄时代”中的风云人们将纷纷登场。

英雄时代

挪威人卡斯滕.博赫格温克(Carsten Borchgrevink,北欧人的名字翻译起来简直就是噩梦,我是瞎翻的)。第一个在当届的地理学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南极科考方案。他在开会之前,刚随挪威捕鲸船从南极附近归来,对于自己的计划自信满满。然而,比利时人却抢占了先机。比利时地理学会在1897年组织了一次南极科考,正式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序幕。博赫格温克也不甘落后,在数月后进行了由自己赞助支持的南极科考。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1897-1922),十个国家一共组织了17次南极科考远征。

十九世纪末的比利时科考队的Belgica号在南极,开启了南极考察的英雄时代 卡斯滕.博赫格温克的队员们在野外摄影

然而,即使是关于南极科学考察活动,欧陆地缘政治的影响也无处不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探险队的考察目标基本都在威德尔海(Weddell Sea)西侧的南极半岛,这里是南极距离南美大陆最近的地方;而英国及其盟友们则依托得天独厚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在麦克默多湾(Mcmurdo Sound)与罗斯冰架(Ross Ice Shelf)周围进行探索。在海外少有殖民地的德国人另辟蹊径,选择了高斯山(Gaussberg,以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高斯命名)和威德尔海南部的瓦谢尔湾(Vahsel Bay)与龙尼-菲尔希纳冰架 (Filchner-Ronne Ice Shelf),这两地都远离英法各自的势力范围。

英雄时代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个科考队的考察点(红色为法国比利时,深蓝色为英国及其盟国,淡蓝色为德国,橙色为其他日本和瑞典)

一切都必须完全依靠重新摸索的沙克尔顿考察队尝试挑战南极点,但他们最南到达了南纬88度,离南极点只有不到一百英里的距离。但是最终因为食物短缺的原因,沙克尔顿停止了前进,遗憾地结束了向南极点的旅程。作为下一次南极科考队的总指挥,斯科特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远征南极点计划了。在他看来,成为“征服南极点第一人”的头衔几乎已经成了囊中之物 (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

沙克尔顿(左)斯科特(中)以及爱德华.埃文斯在1902年南极考察时候的合影


罗尔德。阿蒙森: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阿蒙森肖像

罗尔德。阿蒙森是一个经验老到的挪威探险家。早在1897年,比利时人第一次远征南极的时候,他就是远征队的大副。在那次错误百出的远征中,比利时人的“比利时人号”科考船(RV Belgica)在南极海域被冰封了整整一个冬天。科考船上用于补充维生素C的柠檬很快就被用完了。没有了维生素C的补充,船员就会得上致命的坏血病,全军覆没也就在所难免了。幸好,美国医生(Fredrick Cook)指导船员捕杀并食用海洋哺乳动物。富含维生素C的肉类最终帮助考察队度过了难关,逃出升天。亲身经历这一切的阿蒙森学到了科学探险中最重要的一课:考虑周全是第一要务。

比利时的Belgica号

多年以后,阿蒙森在南极点时说下了这么一段话:探险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万全准备,在行动前就考虑好如何应付任何一种可能遇到的危险或困难,知道如何避免与应付它。胜利或者好运只属于那些做好准备人的;忽视这一点的人只会招致失败。

I may say that this is the greatest factor—the way in which the expedition is equipped—the way in which every difficulty is foreseen, and precautions taken for meeting or avoiding it. Victory awaits him who has everything in order—luck, people call it. Defeat is certain for him who has neglected to take the necessary precautions in time; this is called bad luck.

1903年,阿蒙森开始了第一个自己的探险计划,驾驶一艘仅仅四十五吨重的渔船,从加拿大北大西洋沿岸,通过西北航道,横穿整个加拿大,最终抵达阿拉斯加。当阿蒙森和船员们在三年之后离境艰辛到达阿拉斯加的鹰城(Eagle City)时,才得知挪威已经在一年前脱离了瑞典的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北极地区存在的所谓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

阿蒙森的下一个计划是征服北极点。然而,正当他为这个目标努力前进的时候。两只美国探险队分别在1909年宣布自己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北极点”(两派人马各执一词,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公论)。既然北极点已经被人捷足先登,那么地球那一端的南极点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的目标。当然,英国人,特别是斯科特可不会让人轻易抢走这个殊荣。

尽管阿蒙森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南极计划,并且不断向前推进,但直到他驾驶“前进号”(Fram)科考船于1910年6月3日离开奥斯陆港,包括他的赞助者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他是驶向北极。然而,前进号一路向南驶去。10月份,“前进号”抵达北非外海接近摩洛哥的葡萄牙小岛马德拉(Madeira)。在这里阿蒙森向斯科特发出一封电报“郑重地知会阁下,前进号正驶往南极。” (Beg to inform you fram proceeding Antarctic——Amundsen)

阿蒙森的fram号科考船

这是一封挑战书。此刻的斯科特正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休整。他乘坐的“新地”号(Terra Nova)科考船同样6月离开的英国。当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斯科特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有这丰富极地经验的老手。

一场事关荣誉的南极竞赛正式开始。

生死时速

terra nova科考船

斯科特的这次南极考察之旅,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各种糟糕的运气。先是“新地”号差点在从新西兰到南极的路上沉没,然后船只又被海冰困住,直到20天后才得以逃脱。一路的波折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斯科特和他的团队在到达南极之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进行越冬准备了。

拍摄于一个冰山内的洞窟(grotto)拍摄的terra Nova号,思科特科考中拍摄

更多霉运接踵而来。先是斯科特携带的其中一辆雪地摩托车在卸货的时候不慎掉进了海里。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南极严酷气候的矮种马也接二连三地死去。这些矮种马本来是他们用来运输货物的主力,结果还没有等到征程开始就已经几乎死亡殆尽。 有些考察队的成员开始开始怀疑,是否真的还有完成挑战的可能。

南极的矮种马

不过, 斯科特依然决定放手一搏,因为对手阿蒙森就在320公里以东的鲸湾(Bay of Whales)。再不行动,阿蒙森就肯定会抢走他应得的荣耀。患了“南极点狂热症”(Pole mania)的斯科特在1911年11月1日开始了自己旅程。他不知道,阿蒙森在20天前就已经出发了。与阿蒙森的纯狗拉雪橇队不同,斯科特带领的是一支由雪地摩托,矮种马和雪橇犬组成的混合运输队。运输队伍逐渐按计划减少,到了1912年1月4日。最后两个四人小组一起到达了南纬87度34分的位置。斯科特最后选择了其中的四人与他同行,靠着人力拉着载有物资的雪橇向南极点发起最后的冲击。他同时命令大本营的前来接应的狗拉雪橇队要在3月1日与他回合。

斯科特携带的雪地拖拉机 斯科特和阿蒙森个各自路线(红色为阿蒙森,绿色为斯科特) 斯科特正在向南极点进发

1912年1月17日,小分队终于到达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南极点。然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狂喜的泪水,而是一座插着挪威国旗的石堆。阿蒙森赢了,他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这也许是斯科特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梦碎了。上帝啊,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地方。” (All the day dreams must go. Great God! This is an awful place)。事实上,阿蒙森早在1911年的12月14日,就带领着他的五人小分队和十六只狗一起到达了南极点。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插旗 斯科特抵达南极点的五人

可是真正的噩梦还未到来。与阿蒙森相比,他们的行程要艰难得多。没有雪橇犬,他们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去拉雪橇。而热爱科学的斯科特还在回程途中,捡拾了超过三十五磅重的岩石样本,这更加剧了他们的负担。2月17日,他们失去了五人小队中的一名成员。埃德加.伊文思(Edgar Evans)因身患严重冻伤,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在当晚死亡。

奋力前进,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南极科考队(Terra Nova探险)

2月27日,剩下的四个人到达了南纬82度30分的补给点,比预定的时间早了三天。他们计划将在这里同前来接应他们的狗拉雪橇队会合。斯科特和他的三名同伴在这里一直等待了近20天,可雪橇队始终没有来。

事实上,在2月初当“新地”号再次到达伊文思角(Cape Evans)的大本营时,本来应该开始执行狗拉雪橇接应任务的阿特金森(Atkinson)却选择带着自己人给船卸货。当他干完卸货任务之后,由正巧遇上爱德华.伊文思(Edward Evans)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于是宝贵的时间又被耽搁了。之后,他派遣执行雪橇救援的领航员赖特(Wright)又被基地的首席气象学家辛普森(Simpson)给要走了。最后,在2月25日,患有近视眼的切里-杰拉德(Cherry-Garrard)被派去接应斯科特。但雪橇队最终只到达了最近补给站(One Ton Depot)便折返回去了。 斯科特的命令从来就没有被认真执行过,雪橇队也根本没有到过约定的地点。

斯科特的行径路线

3月16日,他们不得不再次上路,此地里大本营还有670公里之遥,一切都变得绝望起来。就在同一天,同伴劳伦斯.奥兹(Lawrence Oates)得脚被严重冻伤了。斯科特和亨利.鲍尔斯(Henry Bowers)博士只能将奥兹扶上雪橇。3月17日,不愿意拖累他人的奥兹拖着自己被严重冻伤的双腿离开了帐篷,走入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中。3月19日,残存的三名成员来到了最后一个补给站(One Ton Depot),便再也没有离开。

魂归天国

斯科特和他身边另两位同伴遗体在1912年11月12日被找到。当找到他们时,三人正蜷缩在一个帐篷里。斯科特的照片、日记以及其他很多衣物被发现。三人逝去之处变成了他们的墓地。“新地”号上的木匠为他们制作了一个巨大木制十字架,矗立在附近的山岗之上。积雪成年累月不断覆盖他们的尸首上,如今他们的遗体已经位于大约23米的冰层之下。因为整个补给站时建立在罗斯冰架之上的,这个冰架一直都在进行着缓慢的移动。冰川学家推测,在2001年的时候斯科特的遗体已经离他们死亡的地点有48公里的距离。再有大约三百年的时光,遗体就会随着冰架的移动和断裂,最终随着冰山浮动在茫茫的大海之上。

纪念斯科特的十字架(在observation hill)

在斯科特去世之后,英国人民集体为他哀悼,他也随即成为了民族英雄,很多他的雕像被树立了起来。斯科特的冒险故事也被人到处传颂。当然,质疑之声也并未完全消失。有一些人认为,是斯科特的功利主义最终害死了自己和他的同伴们。但是在这次科考中,斯科特并非只追求获得个人的无上荣誉。因为他在这次科考活动的大本营中第一次开始不间断测量大气数据(整个不间断测量数据一致保持至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不间断测量的南极大气数据)。他在返程中捡拾的那些石头样本在之后的科学研究中被发现是极具价值。古生物学家在石头中发现了已经灭绝的蕨类化石。同一种植物的化石在南美,东南亚和印度都有发现。这个发现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大陆的漂移过程,以及南极大陆的形成。

斯科特在南极伊文思角(Cape Evans)的大本营中(1911年)

在这次科考中,斯科特和他的同伴们甚至完成了搜集帝企鹅蛋的艰巨任务。在当时的生物学主流观点认为,帝企鹅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了解帝企鹅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进化历史。然而要更好地了解帝企鹅就必须获得新鲜的帝企鹅蛋,解剖里面的胚胎才行。可问题是,帝企鹅的繁殖期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极夜中的南极内陆。于是斯科特派了两个队员,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搜集到了六个帝企鹅蛋,并被安全送回了英国 。而有关这六枚帝企鹅蛋的故事则是另一段人类探险传奇。

编辑于 2020-01-30 12:01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