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闲逛终南山 念念净业寺
空空般若 2019-10-16

前按:还是上上一个霏雨暂停的日子,偕同友人游山而感。修修改改二十多天,删减添就九千多字,仍有虎头蛇尾之嫌,却无力为继。惟愿有缘同修共进,早成就,快解脱。祈颐明眼人随陋观,莫见笑,不吝赐教。

及思忖,才疏学浅,信念以诚,繁琐篇章,权且当作自己皈依十年之作业。

 

在许久连绵的阴雨之后,古城西安迎来了阳光明媚的大好时光。这种秋高气爽的日子,最适合户外爬山。尽管还未临近多姿多彩的斑斓时节,却从每个十字街口眺望远处的终南山,都能感受到含情脉脉,仿佛召唤我们的到来……

 

清心

倘若只是爬山,最合适的地点,莫过于临近沣峪口的净业寺。方便,清静,还因为那些远古流传的故事。

净业寺初建于隋朝,在唐初由高僧道宣律师承传弘宣四分律而兴盛一时,属律宗祖庭,佛教中又称之为南山宗,一度曾为“丛林之冠”。

道宣律师(596—667年),自幼聪慧,9岁能作赋,15岁已出家,20岁受具足戒,先后依止智顗、智首律师钻研律学,生平“三衣皆伫,一食为菽,行则仗策,座不倚床”,道行盛名远播至西域……后来,他的再传弟子鉴真律师自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东渡,传法日本,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了日本律宗初祖。

如此这般,净业寺也就是佛教律宗的发祥地。

虽然声名远扬,可净业寺并没有兴盛多久,甚至都不曾热火过宋朝,在元明之际衰微至极,几乎到了无人知晓的地步。就算是近代最著名的弘一法师(李叔同),都未有涉足净业寺的记载。尽管弘一法师“发愿‘誓尽心力,宣扬七百年淹没不传之南山律教’,潜心校注道宣法祖的著作,成为近代以来律学的范本,使道宣法师的南山律学在近代以来又得到了复兴,佛教界推任他为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

亦或大德高僧们不计较那些虚妄的名相,因此去与不去,到或不到,在这里和那里——恐怕没有什么区别。而我们这些心智尚未成熟又蛮喜欢凑热闹且热爱文艺的凡夫俗子,就不一样了。穿越古今,心存向往,与大师牵念一线,仿佛就成了净化心灵的那味妙方良药。

上次来净业寺,山门还在路边,现今往里迁移了许多。据说这些由精选的蓝田花岗石堆砌而成的山门入口,出自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的设计,“净业寺”三个描金题字则为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手笔。

适逢周末,很多人和我们一样,早早地就来了。大家兴致勃勃,领略这林壑幽深、高俊奇古的雄伟山势,一路欢畅,尽兴攀登。爬至山腰之际的净业寺,极目远望,终南山重峦叠嶂,臆想那些道行高深的结庐隐士,便有心旷神怡的艳羡之情。

 

缘起

寺院闲游,遇见一位游客善意提醒“在这里(指寺院)拍照对你自己不好啊!”

又是这个,我只望了她一眼,随即离开,也不记得有没有在心里“呵呵”——我承认自己的修养还差得远,常犯错,也不知悔改。那是因为我不懂规矩,或者说知道,但守持不住。

我知道那位游客出于“好心劝告”,但是和她不熟,况且寺院属于清静的修行之地,大家都想图个心神安逸的乐呵劲,因此那时不必计较。可是,有些道理还真应该说叨说叨。

在寺院拍照(特别是对着佛菩萨塑像拍照),究竟好不好?如果旁边竖着“禁止拍照”的标识,就不应该拍照,属于违反了人家的规矩。

倘若觉得佛菩萨法相庄严,满心欢喜地拍照存留,乐意分享,以祈望与人结个善缘……有甚么不好?

既然拍摄并没有什么不好,为什么有些寺院在殿堂某处却不允许拍照呢?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具体与寺院管理者的认知有关。有个寺院的师父就曾告诉我:由于早先发生过窃贼利用拍摄参照偷盗物资的行径,因此不允许游客拍照。

没搞懂缘由,还自以为是地做起了规矩——以讹传讹,加上原本就有好为人师的顽疾作祟,最终就演化成迷信妇女口中的“对你不好”“要下地狱”……在佛门里熏陶成这样,实在是当今佛教的莫大悲哀。

 

结缘

仅凭一句话就上纲上线,我这是不是特么的太小家子气了?

话说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险恶,肮脏沆瀣。佛教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劫难(文歌破四.旧)之后,以微弱星火照亮迷途,亟待光复的时候,就是这些人以“为了你好”之名,污蔑圣明,倒泼脏水。

有资料统计,民国时期全中国只有四亿人口,仅汉传佛教就有超过八十万出家僧人;而今我们有十四亿人,出家人不足八万——也就是说,需求产生的巨大差异,让别有用心的人起了邪念,进而为非作歹。

或许有人不屑,甚至觉得民国那些人会不会傻啊?倘若上过学,从文化和思想兴盛的角度,你觉得现代这些名人教授是否够资格给民国时期星光熠熠的大师们充当学童侍者……世人原本差别并不大,愚者只是不愿求知思考罢了。

从古到今,以致将来,人类的终极需求都是一样的,除了肤浅地追求快乐,进一步就是希望知证真理,得到解脱。倘若一个人的需求只是停留在吃饱住好的层级,所有道理对他来说,当然会显得多余。遗憾的是有很多希望进步的人,却被人魔蓄意带偏,走向歧途,误了卿卿性命……

借一句话的因缘,我想以皈依十年之见闻觉知,与有缘人分享那些最简单的佛学基本常识。

 

律宗

大家知道佛弟子都要遵守清规戒律,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只有佛陀才能够制定戒律。所有的戒律都是佛陀亲自制定的。每一条戒律也都是有原因的,也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够洞悉根源所在。

佛陀(释迦牟尼佛)由王子出家,成就道业,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当他示现涅槃之际,阿难代表佛弟子问了最后四个问题,首要问题就是:您在世时,您是我们的导师,您不在了,我们“以何为师”?

佛陀说,以戒为师。

佛陀并没有提“人”,由此可见,戒律是多么的重要。既然戒律这么要紧,为什么律宗一直都比较“冷场”呢?这是因为,持守戒律,实在是太难了。

戒律之难,不在于它的清苦,也不在于诸多限制的条条框框,而是它的边际及度的把握。

试以最常见的不杀生为例。

推己及人,不杀生害命。后来怎么就演变成了不吃肉呢?由于肉食来自动物的身心性命,因此延伸出来的行为就是最好不要吃肉,汉传的这个规矩是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制定的。其实可以食用“三净肉”(不见杀:杀死时没看见;不为杀:不是为了招待自己而杀;不听杀:宰杀之际也听不见它的哀嚎)。这也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只有汉传佛教的僧人不吃肉,而藏传以及其他地方的出家人并没有这样的戒律。

既然吃肉就意味着杀生,那么佛陀当初为什么不直接禁止吃肉呢?

因为有例外。一些有道之士会特意交代弟子们在他往生之后,用自己的尸体去喂食动物。动物们吃了他的肉,下辈子就能够转世成人。这种行为,既是布施,也叫“结缘”。

同理,吃肉的人也在结缘。我这次吃了你的肉,由于有所亏欠,将来毕竟能够再相遇偿还——佛教以因果和轮回为基础,故而认为生命是在生生不息地持续循环。

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指责肉食者说会遭什么下地狱的“报应”,其实是他自己犯下严重口业却不自知。这个报应有多严重?了解丹霞烧佛公案的人都会懂(丹霞烧佛:寒冬时节,丹霞法师在大殿劈了佛像来取暖,寺院主持前来呵斥。丹霞法师说烧佛取舍利,主持怼回一句“木佛何有舍利?”……话音落地,院主须发皆落,而丹霞法师却没遭受任何“报应”。能做寺院主持,难道会没有一个初学者知道的佛法多,但他真的懂佛法吗?解脱源头在于起心动念的初衷,也就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好多人抓住表相当修为——况且,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纠察别人的对与错)!

准确些来说,类似于不吃肉这种“戒律”,称之为“清规”似乎更恰当。由于地域特征和民风俗气的差别,那些有成就的高僧大德为了人们更好地修行进步,结合自身过往的经验,因地制宜做出许多规定——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百丈清规”。(唐代洪洲百丈山怀海禅师曾为禅宗寺院制定《禅门规式》,为后世寺院丛林所遵循。)

 

禅宗

约一个半月前,刷微博看见某人发表观点“修禅的人根本不讲道理”,还有人跟风说“佛教没逻辑”……假如他们真的走进过佛教禅宗寺院,通常就会看到“念佛是谁”和“照顾话头”的警示。

念佛是谁?这是参加打禅七活动,一个“考功”问题,你若真懂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开悟了。通常,被考问到的人只能沉默,因为不懂。

这个念佛是谁,也叫“话头”。就是从这里开始,一路追问推理,直至得到最终的结果。怎么开始呢?譬如,谁在念佛,是我,我是用嘴巴还是意念,它是怎么念的……起先的那个开端叫做“起疑情”,然后进行推演。

许多人参禅,连疑情都起不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连个像样子的问题都问不出来。能够提出问题,却无法推理出圆满答案,属于对这个世界了解不够,也就是见知有限。

经常看到一些读了几本书,有点世俗“影响力”的名人,以为自己是个“明人”(明白事理的人),随便大放厥词。他说的唾沫横飞,“学问”看起来那么大,其实在夸夸其谈,果真要派上用场会连一个像样子的问题都问不出来。

什么样的人,才能提出“像样子的问题”?

在能够知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答案之后,这个人才会有提出问题的可能。如果连自己为什么活着的原因都搞不清楚,还要说,只能是强词夺理、鬼话连篇。

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答案很简单,但是要你自己找到才算数,别人告诉你没有用——真的没有用,虽然你也知道那些语句的表面意思,但是不懂其中蕴含的道理。

好比那些禅宗开悟了的祖师爷,骂我们这些所谓“参禅修道”的人在那里:头上安头……什么意思,我们也不懂。标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实在是需要上根利器的人才能修持见道,不是我们这些钝根下劣的人所能思索通达的。这也就成了某些人口中的“不讲道理”,或者“没逻辑”的理由——自己智商不够,无法理解,却反过来指责别人没说清楚。

称之谓明心见性的“开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有一个很形象的譬喻,老母鸡抱窝孵卵,破壳而出的刹那,便完成了从物质的鸡蛋变成有生命的小鸡。

区别,就有这么大。毫不客气地说,在没有开悟之前,我们都是笨蛋。

总而言之,禅宗这个法门对于修行者的根器要求实在是太高了。甚至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学佛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种智慧上的成就。因此,许多人选择从看起来比较简单的“念佛”法门入手,也就是净土宗。

 

净土宗

佛学是教我们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然而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你说你要是连个问题都提不出来,别人怎么帮你?

可是有一次,佛陀(释迦牟尼佛)在没有人提问的时候,向大家讲说了阿弥陀佛世界的故事。因为在那之前,没有人知道任何关于阿弥陀佛的事情。

根据阿弥陀佛的愿力,想要脱离苦海的人,只要真心诚意地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命终之际他会来亲自迎接。。。这个法门的修行方法就是称颂“阿弥陀佛”圣号,也就是念佛。

很多人误以为念佛法门的关键是声诵阿弥陀佛的音量大小或数量多少,实则不然,最有效是念佛的念头打成一片——换个简单的说法,首先必须真正地相信阿弥陀佛。

通常人们嘴里说的相信,未必是真的。人不光骗别人,也骗自己。怀疑多虑是人最顽劣的通病,故而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聪明的笨蛋来说,此路不通。

让我相信就信吗?凭什么!

 

唯识宗

亦称“法相宗”,因创始者玄奘法师和他的弟子窥基法师常驻大慈恩寺,也叫作慈恩宗。它可以说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

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

但是,由于其细致,繁琐,“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又回来了。总说我们智识不够,存心骂人还是故弄玄虚?故此很多人就怀疑佛教是不是骗人的。

既然佛陀神通广大,为什么不把自己所知所能全部转达给我们?因为“身心不能相代”,佛陀不能替代你解脱束缚,获取成就。(就像父母对于孩子,即使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纯真的无疆大爱,也没有办法替代孩子历经生命的感受。)佛只好把自己的所知所能通过语言来教化,可我们的语言表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玄奘法师曾说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你想要把刚才喝下那口水的感觉,完全清楚地表达出来:冷热,涩滑,咸甜程度等等,就会发现完全是不可能的。即使给你一百年时间去解释,也无法说得清楚明白;只有过去亲自喝一口的人,才能懂。

事实上,佛法讲求实证。只有理论,而没修行实证的,属于“说食数宝”。就拿信不信佛法来说,还是要在自己“见证”之后,才敢说自己是真的相信了。

如何才能懂得那些过来人所描述的真相,因为其“不可思议”(不是通过思维和想象就能了解的),也只有在入定之后,才有可能……想要入定(偶尔碰运气的状态不算,必须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能力),就得先学会止息;想要止息,那就老老实实从盘腿开始练习吧。

果真能够入定,这才是迈入正式修行的第一步。据说,由此开始,魔障就会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搞不好,又会被带偏了。

 

止观

我并不想强调专注于修习止观法门的是天台宗(也称法华宗),要说的是止和观的重要性。假如你无法判断一件事是好是坏,那就停下来不要做,因为做错的代价巨大:不但要修复好,还得重新想好再做。

这个世界五彩纷呈,迷幻得人眼花缭乱,大家都在围观那些能够接近真相的聪明人。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大师,也不过是盲人摸象,看起来说得挺有道理。毕竟局部的真理也属于真理的一部分,只是太片面,倘若以偏概全,那就真错了。所以人们总是迷茫于如何选择,该听谁的。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也可以分门别类而论。譬如,同一个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我成就的人,只能够谈论生活范围之内的事情,你和他探讨人生,难道不觉得残忍吗?

由思想高度,决定了胸怀的宽广和能力的强弱。

一个人的天花板决定了自己的眼界与认知。就像那些可以弄死与自己信念不同的人,就以为自己是个勇士;甚至还认为假如因此而死之后,就能够得到几十个处女——这样的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也就这么点出息(这种行为类比猴群里的猴王、那些配种的驴子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你和他探讨什么是高尚的生活,幼稚不!

所以说,想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很重要。归根结蒂,还是要搞明白,我是谁……

 

我是谁

稍经思索,就不会觉得这个臭皮囊就是自己:肉体只是承载了自己的工具而已。

然而这个答案,一般人认为是思维意识给出来的——那个能够知晓思维意识的,暂且可以认为就是现在的你,因为它能够认知到思维意识也是属于一种工具。这就需要仔细发掘,那个真正的后台老板,才能够出现。

话虽如此,能够意识到这一步是很难的。抽丝剥茧,要想幕后的自己走到台前,呈现出本来面目,没有九死一生的勇气和努力,是不可能的……反过来,会有人疑惑,怎么能够证明生命永恒,而不是人死如灯灭呢?

因为,相对于这个世界万物刹那刹那变化不息的状况,有些“东西”却一直未曾改变。首先声明,答案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如何改变时间和空间,明显已经超出我们常人的能力和理解范围。)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譬如,通过眼睛能够看见物质的那个性能,由生至死都没有改变,佛学称之为“眼识”【眼识通过眼睛看东西(盲人眼识仍在,所能看见的只不过是黑暗而已),而且所见到的无非是光明的或者黑暗的,以及通透的还是阻塞的(障碍阻塞表示它有个形状的意思)——如果能够将明暗通塞统统各自归还,所剩的那个就是。】以及耳朵能够听到声音的那种功能,鼻子与气味、舌头和味道、身体可感受以及所谓的“思考能力”这六种东西永恒不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性属永恒,不增不减的东西,难道会随着日益衰老的肉体最终灰飞烟灭吗?它们会像箴藏在果实里的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便能够萌芽生长,也就开始了下一个轮回。

崭新的生命,与旧时做了切割,还是将之延续——所有这些观点,归纳为逻辑推理也好,或者划分进哲学范畴也罢,都只不过是在意识范围之内兜圈子。如何证明这些理论真的成立,只能通过甚深禅定去观照了。

作为凡夫俗子,意识思维时常处于非思即忆的状态……不是回忆过去,就在思索将来,思绪纷呈,念念流布,不能安住于当下。

有个非常贴切的成语叫做“心猿意马”。生而为人,我们的心总是在不停地攀缘执取,而意识就像脱缰之马难以驾驭,最终就形成了这个身不由己的我们自己。

 

怎么办

我们深爱一种东西,是因为感受到了它的美好;好与坏的感受来自于接触,接触的方式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这些功能有与之相对应的名称和形状,之所以知道这个是有识别,识别更是为了方便攫取(行为)——爱上的东西就想占有,然而有,凡是存在的东西,既然能够产生,必然就会消亡。

反过来讲,我们的行为是由于认识而有的,认识它的名子和形状,这又来自于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到的感受好/恶,形成爱/恨……为什么非要这么做,我们并不知道原由,佛学的名词叫作“无明”。

这种推理循环,就是“十二因缘”(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能够体悟这种环环相扣的生生死死地执取轮回,希求解脱的修行方式属于“缘觉”,最终成就将获得辟支佛的果位。

另外一种需要有过来人讲解才能达到解脱的“声闻”,历经四个果位,最终获得最高的成就: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阿罗汉。

声闻对于人世间无法逃脱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身体、感受以及意识思想行为所产生的种种不适)八大苦恼,通过修行方法(道),让自己不再(灭)执取(集)——这种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

从理论上来看,声闻和缘觉只管自己解脱,不帮他人,所以被称为“小乘”。另一种大乘,是“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修行的菩萨道,通达至十二地菩萨,也就圆满成佛。

走大乘路线能够圆满成佛,当然好。虽说“度人如度己”(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可是自己能力不行的话(连个坏人都降服不了,还可能被坏人“降服”),怎么度?

走小乘路线就是令自己强大起来——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佛陀曾呵斥过小乘,就误以为小乘不好,只是这条路最终抵达的并不是目的地,却也属修行者所要历经的必由之路。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获得果位的小乘成就者,就已经属于圣贤了。他们的成功,会让世人坚定信心,只要坚持修行,自己也能够超凡入圣——遗憾的是:凡夫兜里揣的道德标尺,从来都不愿丈量自己,总是盯着别人的短板坐而论道。

在人世间,我们凡夫积习刚强,是很难教化的。学佛修道者最明显的体会,总要进退反复,为什么不能很快成就?并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根深蒂固的执念妄想不容易清除……圣人修道容易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智慧,一说就懂;地狱的众生也比我们容易超度,由于他们深受苦痛折磨,获悉解脱的机会就愿意尝试;唯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同时能够寻欢作乐,加之眼光狭隘,患得患失(富贵修道难,贫穷布施难),更何况还有魔王子孙的陷阱障碍所阻扰。

修行之路,艰难的何止激流勇进。人总是有惰性的,初学意志也不够坚决,进退兜转就在所难免。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佛陀提倡的“六和敬”(能够遇见同道中人里的良师益友,真是莫大福报。)

量力而行,成就自我,所以不能和烂人纠缠,当弃则弃。佛陀也说,默摈恶比丘。这是佛陀即将涅槃,阿难问佛四事中第二件大事。和“以戒为师”以及另外两件分别是: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之句;修行方法“以四念处为住”。

 

四念五毒

所谓的依四念处而住,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相对于这种常说的无常、苦、空、无我,佛陀也说常乐我净——一些执空执有断见两边的人,就会认为佛学自相矛盾。其实,这里面有个次第修进的层级。好比数学由1加1等于2的正数开始,熟悉运用之后,才可了知负数之意。学人想要对佛学能够有效解读,最起码应该先学会理解“无在无不在”的意思。【无在无不在,明明知道它存在可就是找不到具体位置在哪里。譬如,自己肯定是在我的肉体里面,但是即使将我大卸八块也找不到自己究竟在身体的哪个地方,可是由四肢至每一寸肌肤都有我存在(能够感受就说明是存在的)。】

等等,等等,稍安勿躁。言语之间,不知不觉已经进入深水区——恐怕对于真正的学佛可能还尚未入门,先别说实证,就拿思维逻辑来讲,想要理解这些都是有困难的。

作为一个凡夫,我希望能够真切体会到利益,可以让我成为我自己。说我不是我,因为贪嗔痴慢疑,我为五毒所害……

怀疑自己的见闻觉知、所知所能;在强大者面前自卑,对弱势人傲慢;智慧不够,时常不知所措;逢顺境张狂肆意,遇逆境便怨天尤人、恼怒不休;欲望炽烈,似乎永远都得不到满足——思维深处,便会察觉到:原来这个世界没有错,只是我和自己过不去。

 

知会桥

傻瓜才会和自己较劲

我们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的欲望

做了欲望的奴隶,幸福只能属于妄想。

大梦初觉

方知患染沉疴痼疾

若非刮骨疗毒,岂能痊愈无恙……

每个人都知道舍得,有舍才有得,否则占满的双手是无法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可是我们仍旧贪婪,甚至连这种解放双手拥抱世界也属于一种更具“野心”的贪婪;能够知道自己愚痴的人,肯定比那些不知道自己愚蠢的人聪明。

缘于智慧不够,才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随着经验和能力的提升,这一点才能彻底克服;我慢包括傲慢和自卑,这不是简单的培养平常心就能够做到——根本不像那些极其狂妄的家伙碰得头破血流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进行反思,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属于自己放弃自己而无可救药。

因此我个人觉得最好是从嗔恚方面着手:降服愤怒发飙这种大苦恼,等怒火渐息之际,方才觉知自己的愚蠢与世界的美好……

由于意识思维只是傀儡,而背后不停执取攀缘的那个我根深蒂固,因此需要逐渐去说服——这个过程称之为薰修。

另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我们人类的寿命短暂无常,不可能有无限的精力去纠缠……棘手的问题又来了,面对如此蠢笨的自己,真不知如何是好。

不怕路万里,只要不停歇。

史上最笨的周利槃特,以一句“拂尘除垢”而成就为阿罗汉(刚开始,他连拂尘除垢都念不全,念了前句忘后句)。可佛陀为什么没有把这么简便的法门加持于每一位修行的弟子?因为佛陀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法门。

譬如一个木讷专致的人,念佛法门可能会比较容易成就;而伶俐狡黠的人,也许禅宗就适合他。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反应不够敏捷的人,在连环参究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但是他容易持续稳定地拓展;而一个不停攀缘的人,由于妄念不断,就很难定下心来——所以了解自己的性情以及优势所在,至关重要。

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然后一门深入,才有成就的可能。反过来,不管适不适合自己,逮住一个法门死磕,像头犟驴似的临死也没整明白……也就太不划算了。

从不为难自己开始,到“不见世间过”,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选择哪条路,如何迈过每一道坎,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好比说打禅七,并不一定都是像禅宗那样参话头,净土宗可能就会以念佛为主,也有其它如白骨观、不净观、数息等等,最后的结果无非是深入禅定之后,而升起真正的智慧。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是与自己相不相应罢了。一个已经觉醒的人,学佛就成了很快乐的事情。如果学佛学得整天愁眉苦脸,那就该好好反思,自己是不是入错门了【住山(闭关)十年,不如明师一点。这时赶紧寻找更契机自己的法门,应该比一门死磕要好。】

由闻思修,入戒定慧。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被纠缠的只不过是见与爱的差别。理解这一点,自我也就能够监查造化之所在。至于何时,才会到了尽头?

佛说: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千秋大业,始于足下。我是凡夫,立稳脚跟,不为境界所转,愿历劫尽难,待六根清净,等狂心顿歇。

彼时,我才是真的我自己。

 

附录:来古城西安观光终南山佛教名胜遗址索引:

净业寺:律宗祖庭。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沣峪口内

草堂寺:三论宗祖庭。(鸠摩罗什法师曾在此译经)

地址:西安市户县圭峰山北麓

华严寺:华严宗祖庭。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

香积寺:净土宗祖庭。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香积寺村

大兴善寺:密宗祖庭。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兴善寺西街55号

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

青龙寺: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密宗,亦称作东密)。

地址:西安市西影路与雁翔路十字向北

卧龙寺:西北第一禅林,虚云老和尚祈雪法会所在处。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

广仁寺:陕西省唯一的喇嘛寺院(藏传)。

地址:西安玉祥门里城墙西北角

 

学佛是为了自己好,尽早解脱,得大自在。不持戒,顺着性子肆意妄为,就不可能成为“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无法学佛入门……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曾为《五戒相经》所感而言的《戒为师》,体悟佛门戒律之妙用有方。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