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拍剧照的前辈
空空般若 2019-10-19

感谢同去拜访的王老师帮我拍照留念

如果不是拜访刘老师,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摸一摸哈苏相机,恐怕也没有机会见到那么多古老的摄像机……有好终须累此身,爱这个的人就会被它们牵引,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刘老师的房间摆满了令人超级喜欢的玩意,可他是个低调的人,“千万不要拍到我”,还不让人称老师“你才是老师,你们全家都是老师!”

可我们是后辈,既不能直呼其名,也不可能像他的老朋友那样叫老刘,也只能尊称前辈刘老师了。

 

往事

有一次,芦苇来刘老师家玩,看到他当时拍的一些素材就说,西影厂有个片子,你来做摄影师。

刘老师去了一看,就跟芦苇说这事我干不了。

咋了,芦苇说我是导演,我说了算。

刘老师觉得自己玩的是小设备,都没摸过那么大的电影机……这还不简单,芦苇叫了一个西影厂的专职摄影师教刘老师怎么操作机器,半天就弄懂了。

“最重要的是,你拍的东西有我想要的那种感觉。”

他们的项目是拍华县皮影,芦苇越拍越兴奋,然后打电话给张艺谋说你光拍得艰难悲苦是不行的——那时候,张艺谋在拍《活着》。

张艺谋一听,好!天津这边刚开机,你把整个班子都拉过来。

就这样,芦苇带着整套华县皮影班子去了天津,而刘老师不光拍了华县皮影,还拍下了电影《活着》摄制过程的纪录片。后来,张艺谋对刘老师说,那么多人拍巩俐和葛优,就你拍的最好。因为你不光拍他俩的片场,还拍生活……

我就说么,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本是跳凤阳花鼓戏,怎么到了张艺谋手里就变成富贵唱华阴老腔——正是由于皮影戏这条线串起了富贵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合着苦难产生出悲壮的共鸣。芦苇真的是个天才!

刘老师跟芦苇在拍摄现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直到最后一天,芦苇说,今晚审片,你就不要来了。

第二天,芦苇来找刘老师:我今天请你吃饭!

那些年,刘老师拍剧照,也拍片。

有一次,在片场,那个导演也是摄影师出身,在圈内还颇有些名气,他问刘老师在这里干啥?

刘老师说是来拍剧照的。导演看了看,意思是说就你手上拿的那个破玩意还拍什么剧照——导演拍照的镜头,有几个大箱子,由他的女儿兼助理专门保管着。

后来,戏快拍完散伙的一个晚上,刘老师找到导演宿舍,交还了几张剧照和导演本人的工作照。第二天一大早,导演的女儿来找刘老师,说是导演晚上要请他吃饭“看了你的那些照片,我爸昨晚一宿没睡。”

 

午餐

也许因为午饭点了太多肉菜,得知我不喜欢吃肉,刘老师给我碗里夹了好多肉边菜,让人吃得很舒服。

刘老师说,他也曾切身经历过许多很奇妙的事。

有几年在青海拍片,先去了塔尔寺。那是个政府项目,故而有领导秘书陪同。先去见了阿加活佛(音译,未详细追问)…活佛说,你和我照张相吧。

连领导的秘书都觉得惊奇:活佛通常不和别人合影,怎么对刘老师这么好?临走的时候,活佛对刘老师特别交代,回去把相片洗出来,带在身上,也许以后对你有用。

第二年去拍黄河源头,在那个县城竟然不知怎么办——这次是刘老师带队。他想尽办法找到县长,拿着照片说,我是阿加活佛的朋友,需要你们的帮助……县长立刻换成了普通话交流,很快就安排了最好的相关需求。

等爬上黄河源头,在驻扎营地的时候,大家有很严重的高反。还是通过县长,联系到了高反医院(肺气肿专院)的专家,是个在青海工作很多年的上海人。

听完刘老师描述的情形,专家说,你让大家今晚住在营地,不要动;如果现在下山,还没到县城你们的人就会死亡过半……千万要记住,这些话不要对任何人说,就你自己知道。

第二天,专家带着一队医疗小组赶来,拯救了我们所有人的生命。等我们转到医院全部康复以后,专家还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我们再次上去就没出现什么意外状况。

他们知道我也在青海拍片,看完了片花追问还有什么计划。我说,读书时看完《人生》受到路遥的影响,我前半生的梦想是写小说,零八年终于写完了,许多看过的朋友都表示非常好,但是它并没有对我的生活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下半生,我的追求变成了电影和纪录片,只是尽己所能做到最好,剩下的就交给命运……

 

生活

一餐饭很快吃完,还是刘老师付了账。本该由我们这些后辈来买单的,可他们也知道我们生活困窘,算是一种体谅与提携吧。

很快,我们又转回刘老师的房间,继续。

这一次,大家便不那么拘谨。好多年以前的剧照都被翻腾了出来,摆弄得房间凌乱飞扬。

刘老师还是个画家,也喜欢收藏。

他说,以前更喜欢去淘这些,现在就比较随意。

那年有两片瓦当和几个小玩意,拿给北京一个老板,卖了十七万。那个老板看了当时就说,我对这个不熟,你把东西先给我,明天咱们再来说。

刘老师就让他拿走了。关上房门,中间的介绍人说:才第一次见面,你就让他把东西拿走?

第二天中午,那个老板来了。他说,东西已经回不来了,就按昨天说的价钱,我们去银行刷卡转账。

中间的介绍人让先转到自己账上……老板说,这不符合规矩。按行情你可以拿一成,怎么能全部转给你?刘老师,怎么做?

刘老师让给中间的介绍人转五万,其余的打到自己卡里。

那老板说,看看刘老师这为人和气派。

回来之后,我把一个朋友送我的两幅画卖了,再加上这十几万,赶紧买了房。

他们说刘老师靠捡漏和没出钱的字画(他帮那个画家朋友拍了些照片,朋友很高兴地送了两幅画),换了套房;而我却觉得刘老师不迷,也不贪。

尽管他得了利,但从未为古玩字画来钱快而深陷其中,在行情最好的时候,及时出手——还是福报好哇!

感谢同去拜访的小董老师帮我拍照留念

 

福报

1980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纪录片,刘老师被朋友领进办公室,取出还没拆箱的一台索尼超8(因使用8mm胶卷而称之),拿去,在新疆拍。【我还问王老师,在当时那个机子的价格买套房没问题吧?嗯,是能买套房,可这些玩意如果不用,放在哪产生不了价值,就是个废品,王老师说。】

刘老师说,我一直拍照片都没拿过摄像机,不知道怎么用。

朋友说,你想拍什么就拍,但是记住了:尽量不要使用推拉摇移——从此,刘老师就开始拍片子了。

多年的老友,虽已贵为某知名电视台台长,可是每次过西安,都会来和刘老师聚聚。有一回,他说,咱们看看你拍的素材——然后就按捺不住说,我帮你剪个片子。

一阵倒腾,软件装上了,可是开机运转拉不动。二话不说,抱着笔记本就去了赛格电脑城。在那里拆掉刻录机,买了一些硬件装进去——你这个笔记本现在跟那些上万元的功能一样强悍了。

更强悍的是,剪出来那个十分钟的片子,还在某个纪录片大赛上获奖了。奖金一万元,在北京请朋友吃饭,回西安请朋友吃饭,去宝鸡请朋友吃饭……还不是图个开心嘛!

刘老师说,他在新疆出生,父亲是铁道兵出身,后来自己也在铁路上工作。因为喜欢绘画,能给单位增添光彩。

有一次,他要请病假(实际上想出去外面搞创作旅游),可是领导不批准,于是他每天都在骂领导。领导说他有病,开了介绍信让他去医院。刘老师去了才知道,竟然安排进神经科。

来都来了,就和医生聊了半天。医生说,你回去申请进车间吧,我会给他们提供证明的。

刘老师很积极地在车间搞了一年多。有一天被叫进办公室,车间主任对他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来上班了。想去哪去哪,爱干啥干啥,工资照发。

刘老师说,你要开除我?

车间主任表示,这个车间因为你的到来,面貌焕然一新……还骂领导是个王八蛋,像你这样的人才,不能埋没在生产车间,快些去财务办手续吧。

刘老师到了财务那里还是不放心,问人家你们是不是想要开除我。财务也骂领导不是人,埋汰人才——不信你翻翻,没有开除你的文件,要是信不过,下个月如果收不到工资,我把我的工资给你!

就这样,刘老师就没再去上班,也领工资,直到退休。

忽然间,我就心生感慨:刘老师的文化造诣高深,技术精湛,在圈里也有名头,可是依靠这个行业却不能养活自己,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午饭后刘老师和王老师的背影

 

坚持

最令我钦佩的是,十年前就患了脑梗的刘老师,现在依然行走得快速自如。

我血压一直都高,刘老师说。和XX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拿个电子血压仪测自己,我从来没量过血压,那天叫他帮我也测一下。

量完,他说这个血压仪坏了,让我去下面街道的药店里再测量一下。

药店的女孩测完说,180。

我回去问,他说刚才量的也是180,原来我的电子血压仪没坏,你是高血压。

怎么办呢?去药店买了他们推荐的那种药,带吃不带吃的,经常忘……直到一天早上,我起不了床。

摸索着打电话给我一个医院的朋友,跟他说我脑溢血。

脑溢血你都完蛋了,还能打电话?朋友问,现在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我说半个身子都动不了,起不来,恐怕死在这里都没人知道……后来,他让我慢慢移动,抓着墙去开门——千万不要跌倒。

我在医院住了整整一个月,医疗费都是妹妹支付的,我这啥都没管。现在,经常四处走走,多运动,身体蛮好的。(去年,刘老师还去了三道湾拍片。)


当然,如果再追问的话,秘密肯定不止经常活动。刘老师说,这些年如果不是赵季平他们,和你们这些老朋友相来往,谁的饭局也不吃。有些领导派秘书开车到楼下来接,我在楼上看见了,也回电话说我不在家,外地搞创作呢!

许多演员因为拍过的剧照太好而专门请刘老师吃饭

 

和励志的人在一起,时光总是很快过。他们一大早从咸阳出发,要离开时已经日落西山了。本来出了街口,就有回来的公交,可我还是像刘老师一样,坚持把他们送到地铁口(也有刘老师说的故事实在太精彩的原因),还依依不舍。

临别,我赞叹刘老师的人生丰富多彩……人生充满了艺术气息,生活有浓郁的人间烟火味,王老师补充道。

最后,我请教刘老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由一个爱好绘画的铁路职工,转身投入到拍摄这个行当来?

刘老师说,那年在北京,因为有机会跟着宗同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摄影师)一起,看他拍的那些照片,从此就很喜欢……

 

备注:暂且不说刘老师收藏的那么设备,只说我摸过的那台哈苏。

应该是哈苏Hasselblad Xpan。哈苏公司1998年出品,其后在2003年推出过第二代之后,便停产了。

这是一款胶片相机,在这个数码早已取代胶片成为摄影主流的年代,目前网络上二手的哈苏Xpan价格依然很丧心病狂地接近三万……

这款相机究竟有多贵,我没有过问价格,但是看到有位网友小心翼翼地提问:每按一下快门,大约多少钱?

8——10块吧,谁知道呢。(有位热心网友这样回复。照相机的寿命,正常情况下是按照快门次数来计算的,而普通相机的快门次数通常是10-15万次。)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