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五十八:谁缚谁解脱
空空般若 2019-12-26

修习杂阿含 知证真自我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为大家讲五受阴:色、受、想、行、识。

有一个比丘对佛陀礼敬之后问到,这五受阴,以什么为根,以什么为集,以什么生,以什么触?

佛陀说,欲望。

这个比丘听了很高兴,继续问佛:“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五阴,也翻译为五蕴,有积聚或和合等意思。他问的这句话,是指五蕴自己集取所受,还是有另外的什么东西在集取而受。)

佛陀解释说:“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这段话的意思只能意会,很难再继续翻译。为什么说不是五阴即受,也不是五阴没有受,而是由于五阴不是我,我们通常受到五阴的迷惑——或者说,五阴自己在不停地攀缘执取,让我们以为五阴的受就是我们自己的“受”。这里的受,不光是感受的意思,包括色受想行识一起的触动。由于语言文字演变而产生语意上的差别,使得我们很难理解古人想要真实表达的意思,再加上望文生义的错觉,就容易对经文产生歧义。当然,所有这些经文的语意,也只是代表我个人的理解。对于无法把握的部分,会将原文抄录。)

这个比丘听了很高兴,继续问,那么两者相关吗?

佛陀说,是的!是的!就像一个人思惟:我要在将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因此是相关的。

比丘接着就问了,那么什么是阴呢?

佛陀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这就是阴(阴,同蕴,翻译用字不同)。

比丘继续追问,那么什么是色阴?什么又是受、想、行、识阴呢?

佛陀很耐心地对这个比丘解说:“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谓的四大,通常翻译为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用现在的意思表达就是固体、液体、能量和气体,也就是构成物质现象的总称。这个定义的意思,是说物质的存在和我们所能认知或接触到的物质,就是色阴。当然,这个色阴,更多是强调于我们的身体。佛陀知道的很多,但他对我们只说那些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知识,所说的就是针对我们人类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故。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简单的来说,受:苦、乐等感受;想:辨认、记忆作用;行:意志或各种心理作用。由于我们的身体和自身所接触到的物质而引发的受、想、行阴。注意这个触,并不是单指身体所接触到的物质,其实包括眼睛看到的物质形色/色尘,耳朵听到的声音/声尘,鼻子闻到的气味/香尘,舌头感受的味道/味尘,身体所接触的感觉/触尘,脑子所设想的想法/法尘。它是一个总称。)

“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有所识,彼一切名色缘故。”(所谓的识,就是识别、认知。佛说因为我们对身体和物质有受、想、行的原因,为了辨识而起了名子,并且经常运用这些,就是识阴。我们的知识、认知等,就是由于“名色”的缘故,即由于身体和物质,所引发的受、想、行、识,一系列的反应、运作。)

这个比丘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然后接着又问到:什么是色味?色患?色离?以及什么是受、想、行、识味?识患?识离?

佛陀对比丘说,对身体/物质而产生的喜乐,叫作色味;身体/物质的无常、苦、会产生变异,叫作色患;倘若能够调伏对身体/物质的欲贪、断掉欲贪、超越欲贪,就叫作色离。同样,倘若是缘于受、想、行、识产生的喜乐,就叫做识味;受、想、行、识的无常、苦和变异,叫作识患;在受、想、行、识中调伏欲贪、断掉欲贪、超越欲贪,就叫作识离。

这个比丘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对佛陀赞叹一番,然后继续发问:世尊,人为什么会有我慢。(我慢有两种,一种是骄傲,另一种属于自卑。就是不能够平等公正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佛陀说:“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就是说,一个人认为五阴是我、非我、被现象牵绕着,就会产生我慢。)

比丘又问,世尊,怎么才能没有我慢?

佛陀说,多闻圣弟子不于五阴中见我、异我、相在。

比丘还有更多的问题问佛陀:“善哉所说!更有所问。何所知、何所见、尽得漏尽?”(他在问佛陀怎么知道自己或者他人“得漏尽”——解脱,没有烦恼,真正的成就。)

佛陀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佛陀告诉我们要不断地练习在五阴中观察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能够证到就很快解脱获得真正的成就。简单的来说,就是自己不能被欲望牵着走。譬如,在笑的时候,知道我在笑,不能放任地去笑;同样,悲伤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悲伤,不放任悲伤来伤害自己。了解自己和五蕴的关系,不再在五蕴中迷失自己。)

这个时候,在听法的人群里,有一个比较笨的无知比丘,心里想到:如果“无我”,那么所做的业,在将来是谁在“受报”呢?

佛陀知道他心中的疑问,就对大家说:你们当中有人疑惑“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如是所疑,先以解释彼,云何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注意,佛陀一直强调的是五阴无我,并没有说我是不存在的;恰恰相反,佛陀经常说的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现实中,其它类似的例子,还真没有能贴切譬喻的。勉强可以借说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活在现在,但是思维意识要么在回忆从前,要么就在幻想以后,总是不能够活在当下……这样一个状态,没有办法更精确地解释了,只有真正证悟了的人才能知道,它不是意识思维能够猜想得到的。因为物质本身就在不停地变异,而那种真实的、永恒的那个东西,只能依靠自己去证知了。所以,佛陀就先问他,物质或者我们的这个身体,是永恒不变的,还是非永恒的?)

大家回答,是无常的。

佛陀继续问,倘若是无常的,是不是苦?

大家回答,是苦,世尊!

佛陀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大家说,不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陀说,在五阴中观察修习,这一切非我、非我所,才是正确的知见,大家应该如此观察“如是观者便修厌,厌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因为能够观察到五阴不是我,就会厌倦这个虚假的我,持续修习脱离五阴的欲望,摆脱了这些欲望之后就能够获得解脱,解脱之后自己就会知道自己真的获得成就了。)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除了过来人(就是已经解脱了的成就者,因为他经历过,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人或许无法辨别,但是一个人自己应当能够知道自己能力——不需要寻求他人来印证自己是否解脱。

在经里(如《杂阿含经六十四》),别人问佛陀为何能够断定来生将会去哪里……攀缘,自己的去处是由自己决定的。

就好像一个赌徒,倘若自己能够做主的话,肯定会去赌场;酒鬼,就要去酒馆;喜欢看书的人,可能就在图书馆——当一个人断掉所有的贪嗔痴之后,当然能够确定他可以不受后有,涅槃圆满了。


备注:在云南大理洱海边有一个院子,无偿为大家提供禅修体验,欢迎大家志愿前来。点击“阅读原文”,有图文短片可以了解院子的状况。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