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优漫萌娃:给孩子立规矩失败无数次?那是你不懂这5条黄金法则!
兰可琪 2021-10-22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大家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了。界限就是规矩,不仅如此,一个家庭,能够奉行一些好的规矩,就会养成极好的家风。

但是常常听见不少父母吐槽:“每次和孩子定规矩的时候,都是说好的事情,等到真的实施起来才发现根本不可能。”

就比如和孩子约定好一个月吃一次炸鸡汉堡,但是孩子每次路过炸鸡店就走不动路了,吵着闹着一定要吃,甚至在地上摸爬滚打也不愿意走,最后不得不给他买一点才能消停下来。

于是之前立好的规矩形同虚设。

其实,规矩能不能立起来,全看父母的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能懂得这5条心理学法则,立规矩的时候,就不会“软弱无力”了。


1

潘多拉效应:

单纯的禁止,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

家长越禁止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就越想做。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作“潘多拉效应”。

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的普遍心理。

孩子更是因为年幼而导致阅历和经验不足,无法克制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不懂得盲从,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得出结果。

如果家长告诉孩子,你不能触碰点上火的蜡烛,孩子虽然暂时不会去实践这件事,但会将这件事积攒在心里,等到哪天家长不注意,孩子就会去践行他的冒险计划。

只有最后孩子感受到了火对皮肤的伤害和疼痛,孩子才会记住不能触碰火这件事。

所以,如你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就不要对他说“别”“不要”这种负面词语,而是要用你期望他做的事,替换它!

先共情,对孩子的“喜好”表示理解,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喜欢”不等于“正确”,再给孩子一些其他的选项,让他有个退而求次的选择。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不准吃那么多糖→妈妈知道宝宝喜欢吃糖,可是糖吃多了牙齿会长小虫子哦,牙会很疼,我们今天只吃一颗好不好;

碗里不要剩饭剩菜→要把饭吃光光哦;

不许看电视了→妈妈知道宝宝喜欢看电视,但是看久了眼睛会坏掉,来跟妈妈一起画画吧;

不能说谎听见没→诚实的孩子妈妈更喜欢哦;

……

所以,家长立规矩的时候,要明确告诉孩子理由,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对错,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2

登楼梯效应:

路要一步步走,规矩要一点点立

登楼梯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这也是心理学上一个有意思的法则,叫“登楼梯效应”。

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登楼梯效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网上有一位妈妈,家有5岁的男孩。孩子总爱把玩具乱放,客厅、阳台、房间、厨房、浴室到处都有。

每次她让儿子把玩具收拾好,儿子一概当成耳边风。打过,骂过,最后她只能独自收拾。

后来,她不要求儿子收拾全部玩具,只说:“你只需要收拾放在厨房的玩具,其他的妈妈来收拾。”

因为厨房儿子很少去玩,玩具也比较少,所以儿子开开心心去收拾了。收拾完了,还特别得意地等待妈妈表扬。

之后每次,妈妈给孩子增加了一点范围,说:“现在你负责厨房和客厅的吧,剩下的妈妈收拾。”儿子没拒绝,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自己收拾好客厅和厨房的玩具。

渐渐地,孩子甚至不用妈妈提醒,就自己主动去做。

后来,妈妈提醒他,如果每次玩完玩具后,都把玩具放回原位,晚上就不用收拾了。自那以后,孩子就没把玩具乱扔了。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孩子也不可能一次就做到最好。

所以,给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和目标,应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

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做到最好,而是一步一步引导他做得更好。


3

破窗效应:

一次小错放任不管,未来只会变本加厉

《妈妈是超人》里,马雅舒的教育方式曾被很多人吐槽。

女儿米娅感冒还没好就想吃冰淇淋,马雅舒最初是拒绝的,但看到女儿躺在地上哭闹耍赖,马雅舒马上就心软去买冰淇淋了。

无独有偶,在菜市场,孩子们刚刚吃完蛋糕,又要吃面包。

马雅舒一开始也是拒绝,孩子们又开始软硬兼施,哭闹撒娇一起来,马雅舒又服软了,还是拿出了面包。

这样的戏码,经常在他们家上演,孩子瞧准了妈妈的软肋,只要他们一哭二闹,妈妈就会退让,于是马雅舒一次次打破她亲手立下的规矩。

孩子们非常聪明,当父母一次次妥协时,他们就会知道父母的底线,不再严格遵守所谓的规矩。

她没有原则的爱,只会让孩子永远不把大人立的规矩当回事,父母一味纵容,把规矩当成摆设,就会让孩子不断挑战底线。

当规则被孩子打破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若父母不及时纠正,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只有当孩子一犯错,父母就出来阻止,孩子才能更好地坚守规则。

而“破窗效应”就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就像我给孩子无数次打破原则的买玩具、打破原则的吃饭看电视、打破原则的弹琴半小时结果只有10分钟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没有原则的先打破规定,因此一定要家长坚持才能有效果。

所以,我们不能再做 “先”打破定好的规矩的那个人。


4

手表定律:

给孩子立规矩,父母要统一战线

相信不少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在给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里那位“猪队友”总是时不时冒出来唱反调。

忙帮不上,还净添乱。导致孩子夹在父母中间,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好习惯也就一直没有养成。

这就像是“手表定律”:

当一个人只戴一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

当他戴着两块手表,却很难确定准确的时间,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

如果爸爸妈妈给立了规矩,孩子不想执行,就去找爷爷奶奶撒娇。爷爷奶奶心疼孙子,阻止爸爸妈妈实施或者帮助孩子破坏规矩。

那么,孩子更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我行我素。

因此,要想让立下的规矩有效果,就必须和家里的其他成员形成统一战线,断了孩子的“后路”,让他们认清,不按规矩来,就会孤立无援的事实。

一个家庭里,如果管教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很难给孩子立规矩。

一辆车,一个人向前推,一个人向后拉,力量抵消了,车子会陷入混乱,人的手上戴两块不同时刻的手表,不但不知道准确时间,更容易带来混乱。

有分歧,能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经历和教育理念不一样,但是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哪怕是带孩子回老家,也要和老人们说好,立规矩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在家没规矩,在外更是无法无天。

所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只需要一种声音。


5

热炉效应:

适当惩罚,是立规矩的必要辅助手段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过:

“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

就像是“热炉效应”的含义一样:无论你是谁,只要接触热炉,都会被烫伤。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

那么,是不是随意进行惩罚都会有效呢?当然不是。其实,惩罚必须有“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比如,超市里的物品琳琅满目,孩子进去以后往往是看到好吃的想买,看到好玩的也想买。

你和孩子定的规则是:没有特殊情况,每次进超市他最多只能选择买一样东西,否则便任何东西都不可以买,要将规则对孩子讲清楚,而且每次去超市前都要提醒他。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太适应,常缠着你要把想买的东西都买下,但只要你坚决拒绝,一律按规则办事,受过一次惩罚(一样东西都没买)后,孩子便很自觉地执行“只买一样”的规则了。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时,既不能忘记立规矩,也不能忽视惩戒的必要性。

没有惩罚、没有规则、没有权威,就没有进步。

家长舍不得管,但是社会会帮你管,你可以惯着孩子,但是社会不会。

所以,首先在家就得立好规矩,哪怕心疼,也得让孩子知是非,明对错。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作为家长,我们最该点燃的那把火,是在孩子年幼时,把教养根植于他们内心。

从小帮助孩子树立规矩意识,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错了事,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唯有如此,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才有机会行更远的路,看更美的风景。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