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兰可琪:北大教授被“学渣”女儿逼得认命,这句话一定要告诉孩子
兰可琪 2021-12-23

最近,一段北大教授“吐槽”女儿不如自己的视频走红网络,在微博刷到的时候,瞬间被这位北大丁延庆教授豁达的态度乐翻。

这位从小被誉为“神童”、6岁能背新华字典、北大本硕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丁教授,妻子也是位学霸,此时却无奈地笑着坦言:“女儿学习跟不上,焦虑到睡不着觉。”

采访中有人问他:

“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考不上北大吗?”

丁教授淡定“认命”:

“那完全可以接受,那必须接受,大概率她肯定上不了我这个学校,95%上不了。”

网友们直呼:双学霸家庭的孩子也会在“学渣”的路上越走越远,我终于平衡了!

这段视频后边还稍带了一个话题:如何看待孩子不如自己?

想起前阵子《小舍得》热播的时候,也有个类似的话题#你能接受孩子将来不如自己吗#挂在热搜上很长时间。

这些都从侧面说明:对于孩子“普通”这件事,生活中很多父母心里是不平衡的。

类似丁教授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说真的,每次听这些学霸精英父母痛心疾首批娃,我都特别不理解。

“代际不上升”不才是人间真实吗?

执著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理念的爸妈,应该是对概率论有什么误解吧。

统计学上有个概念,叫“均值回归”。

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对1078对夫妇及后代的身高进行研究后发现:

父母是高个子,孩子身高也许高于平均身高,但不见得高于自己父母,到一定程度后,后代身高就会往平均身高“回归”。

身高如此,智力亦如此,不会一代代高下去,最终都会“回归”。

一代比一代强是小概率事件,孩子不如父母优秀才是大概率事件,古往今来皆如此。

视频里,丁教授还被问到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您作为北大教授,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庸的小孩吗?”

我越问这个问题,越觉得怪怪的。

成绩不够优异就是平庸的小孩?

我们的价值观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狭隘单一了。

“优者皆优,劣者皆劣”的单一价值观都是好几十年前平均主义发明者弗朗西斯·高尔顿的“老古董”了,当时之所以给人划标准贴标签,是为了提高管理的便利性。

后来哈佛大学教授托德·罗斯已经在《平均的终结》一书里写得很清楚:

  现代社会是复杂结构,不能再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人。

  单一标准宏观上看似提升了人材的选拔效率,放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却是灾难。

单一价值观对个体而言,至少有两个危害:

第一个危害是耽误孩子。

每个孩子从出生就是不一样的,科学研究是“不只人的智力具有锯齿状特征,几乎我们所关心的所有人类特征,包括天资、性格、创造力等,都是呈锯齿状、参差不齐的。”

也就是说,有的孩子记忆力好性格严谨,很适应现有教学模式,而有的孩子记忆力不咋地,创造力很好,喜欢天马行空鼓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他在学校的表现可能就不那么OK。

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单一价值观来做判断,就完蛋了。

那些不适应现有模式的孩子很可能早早就被判定为智力平庸,大半辈子都在被爸妈逼着补短,白费力气磨损信心不说,把自个长处也丢了,非常可惜。

第二个危害是导致内卷。

今年很多人讨论内卷,10个人里9个人都感受到了内卷的危害,自己累成狗孩子也累成狗,但不论自己还是孩子,努力所获得的回报都大大减少了。

大家有没想过,内卷的底层原因其实就是单一的价值观。

为什么卷?

因为所有人都想要一样的东西,并且所有人都以有没有这个东西来衡量所有人。

都想要成功,仿佛一个人没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或者没体现出成功的可能性,那他做什么都显得平庸。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这种“不成功就成仁”的极端氛围中,怎能不捐?

好在丁教授最后的回答很正,给“平庸论”来了个漂亮回击:

  “我们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看待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其它方面的优势,找到一个最适合他的路径来协助他。”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李奥尼的一本书,叫《佩泽提诺》。

  “佩泽提诺”源于意大利语Pezzettino,意指“小块、小片”,言外之意是不够大的、可能也是不起眼的。

  故事里的Pezzettino是个正方形的橙色小不点儿,我们就叫他小P吧。

  小P身边有很多大个子家伙,敢于冒险,做事也很漂亮。小P却是个小不点儿,他总觉得自己是什么人身上的一小块儿。

  他渴望成为“成功的”人的一部分,期待和他们一起飞快地奔跑,在海里畅游,在高山上仰望……很可惜,他不是任何人的一块儿。

  小P只好去找住在山洞里的智多星,智多星把小P指引向除了砾石外没有任何生命的砰砰岛。

  小P在砾石堆爬上爬下,爬下爬上。

  最后,他实在太累了,一磕一绊滚了下去……碎成了很多小小块儿!

  小P珍惜地把每一个碎块儿重新聚合,恢复如初。

就在重新聚起的瞬间,小P突然明白了,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是由许多更小的部分组成,他并不是任何强者的一部分,他是完整的。

“在巨浪翻滚的大海上,他一路颠簸,浑身湿透,疲惫不堪。”

书里有好几幅相同的画面,画面里砾石堆、翻滚的海水和稍稍倾斜的黑色小船承载了小P找寻之路的艰辛。

  这个故事写的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有太多太多人,就像故事里的小P,曾随波逐流由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和孩子的道路。

就像我是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一路苦学奋斗,终于在一所省重点高中当上了优秀教师。

和许多“鸡娃”家长一样,她为了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少吃苦,想着把自己走过的路“复制粘贴”一下,孩子未来至少过得不会比自己现在差。

于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她都在为孩子精打细算,找最好的学校、最优秀的老师,自己也亲自上阵。

然而,她的孩子却不如她想象中那样“争气”,差点连高中都没考上,还是因为教职工子弟的缘故才能插班进入到重点班。

待在重点班里,成绩垫底,我的这位女同学非常自卑,还承受着来自母亲的高压,精神一度出现问题。

高考成绩下来后,果不其然,她没有考上,想到这位女同学的精神状况,我们都很为她捏一把汗,那个暑假,几个女生自发轮流去陪她。

班主任当然极其郁闷,难以面对这个现实。后来她跟我们分享:那天我出去在路上兜了三个小时,才说服自己去面对......”

班主任和她的女儿促膝长谈了一次:“那是她小学毕业以后,第一次在我面前痛哭,我才知道这么多年她被我逼得有多压抑,我甚至都不知道她原来那么喜欢画画......”

这件事后来的走向就积极多了,这位女同学接受了心理治疗,复读考上了一所不错的艺术院校。

如果班主任那天没有劝说自己接受现实,而是给女儿一通“狂风暴雨”,大概,她永远不会知道女儿喜欢画画这个小秘密,可能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难以想象。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限制性条件下,大多数孩子,很可能冲不到前面,这是事实。对于这些“大多数”来说,比考出好成绩更重要,应该是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才更能获得竞争优势。

  在生活的圈子中持续听到某某很优秀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以这个大家所推崇的狭隘标准作为优秀的准绳盲目前进,而忽视了自己喜欢什么或是擅长什么。匆匆忙忙地和别人一样爬梯子,却不知通往何方。

  但最终我们会像小P一样,发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赢得他人眼里的成就,而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之路。

话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和孩子,都活得自洽些呢?

  成不成功真没那么重要,那是世界的参差。

  你的生活,不该因世界的参差变得逼仄。

  时代发展至今,就算是普通人也能跳出无趣和疲惫,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会跟孩子说:

  “爱你自己,你一定会发光的。”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