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兰可琪:这6类妈妈累死也养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长都犯了
兰可琪 2021-12-27

之前,有个新闻:

一年轻妈妈拉着10岁左右女儿跳海轻生,民警解救后得知,这位妈妈是因为女儿上网课的学习问题,一时想不开带她到海里“吓唬”孩子。

据救援的民警说:“当时,这个女孩儿比较反抗。就一直在那儿哭,看见我们过来之后,伸手就往我们这边够。

很多网友留言心疼这个小女孩,担心她以后会有心理阴影,更有网友用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以及现在的自己来诉说家长“极端”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就像网友所说,在孩子教育的这条路上,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妈妈的心愿,但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坚决不可取。

看看下面这6类坑娃的妈,你在其中吗?

1、过分愧疚型

我们都知道德国父母教孩子严谨,让孩子去体验挫折的感觉,常常会说:“你得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中国的一些家长,在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时,则充满焦虑,容易愧疚自责。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每天总有那么几个瞬间,妈妈的内心是充满愧疚的。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觉得自己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女儿突然不黏我了。上班的时候,没有了生离死别的哭戏,回来的时候,也没有“脱缰野狗”般的求抱抱。

我去上班,跟她说再见的时候,她玩着自己的玩具,连头都不抬一下。那一刻,我觉得可能是我的忙碌,我的疏忽,让女儿失去了对母亲的依恋。

类似这样的时刻有很多很多,让我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远远够不到做母亲的及格线。

愧疚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自己为人父母的种种不堪。

她小的时候,我不懂什么教育学心理学,坚持哭了不抱,“咿咿呀呀”说话的时候我没有积极与她对话。

多少个深夜,看着她熟睡的样子我都在想,缺乏母亲的足够回应,是不是会影响她一生的安全感。我曾经的种种行为,会不会让她长大后心理有问题,忙碌的父母会不会是她的童年阴影。

当妈后,才知道愧疚两个字,到底有多折磨人。

愧疚,是自己母乳不够的时候,嫌弃自己连个奶牛都不如;

愧疚,是工作太忙时孩子等你跟她玩,直到入睡也没等到;

愧疚,是吼娃之后孩子哇哇大哭,还抱着你说妈妈别生气;

愧疚,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高级夏令营,你却囊中羞涩;

……

多少妈妈嘴上不会跟孩子道歉,可是心里却自责过无数次:对不起孩子,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偶尔释然,时常内疚,是很多妈妈的写照。

你是否对孩子疼爱到极端,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但这种付出,长此以往很难得到回报,当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只会养成怪别人、找客观理由的品性,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更没办法进步。

2、控制欲极强型

父母控制欲极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那大概就是——「为你好」

“每天脑子里对我们有无数个要求,小到喝牛奶、喝热水、穿秋衣、穿秋裤,大到要求我们考到什么分数、名次,选什么大学、专业、做什么工作,甚至什么时候恋爱结婚,跟谁恋爱结婚,他们都全包圆儿了。好像我们就是他们在玩人生这个游戏的时候,一个被操控的角色而已。”

如果尝试去跟他们沟通,可能就会出现完全没用的情况,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好像也不会意识到,也不会去承认自己的做法就是控制自己,就是操控,他们反而认为是“讨好”,是他们的付出和爱,都是“为你好”

「为你好」这三个字现在真是一听就起鸡皮疙瘩,那为你好,你可不就得听话、感恩和认可他们么?不然就是你的问题呀。

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就是特别乐意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甚至一些事业工作不顺利的家长,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龙的拼搏中,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发展,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都置若罔闻。

常言道,教育的核心是“疏则通,堵则盈”,孩子若很难活出自我, 会觉得很迷茫,只有更加去依赖父母,求助怎么做,长期以往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3、热衷攀比型

心理专家陈默教授认为,父母爱攀比,是内心焦虑的表现。这种焦虑,会不断催逼孩子,导致他们有两端表现:

外端表现,就是强迫性,强迫自己追求完美;内端表现,就是没动力,内心空空,难以快乐。

被妈妈当炫耀的谈资,他窘迫无助;被妈妈催促着写作业,他欲言又止;被老师当众骂“木头”,他无力反驳……

好像,只有自己的孩子,比过了别人的孩子,才是满足。 好像,只有自己的孩子,强过了别人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孩子,成了自己的门面担当。赢了脸上有光,输了教育无方。

其实,孩子根本不喜欢和别人比,也不希望妈妈眼里只有学习。

但中国式父母惯用比较、热衷较量,妄图以此激励孩子进步成长。 却不知道,每一次“比较”,都是对孩子的中伤。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如果你的小孩善妒,那是因为你经常拿他和别人作比较。在“比较”下长大的孩子,妒忌会慢慢融入孩子的人格里。

在日积月累中化成一个认知观念:我要永远比别人强。一旦孩子做不到永远比别人强,这个孩子就会崩溃,做出过激行为。

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就算短时间内有过人之处。可当他内心的宁静被彻底地破坏,未来就很难拥有轻松幸福的人生。

常年生活在“攀比”阴影下的孩子,会害怕比别人差,会害怕配不上父母的爱,会越来越自卑。

也会在一次次的比较中,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无法确定自我价值,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诸多极端行为。

4、“孩奴”型

把孩子当成是家庭的唯一重心。很多家长在有了孩子后就没有了自我,比如说微信名变成了“XX妈妈”,朋友圈里全是孩子的日常,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孩子展开。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所有的事情都要为孩子让路。孩子在家庭中享受至高无上的特权,只要是孩子需要的,或者是想要的,家长最直接的回应就是满足。

比如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杀了一只鸡,鸡腿肯定是要留给孩子的,这是为了孩子可以增加营养,但是如今物质生活极为充裕,但是家长们还是会把鸡腿留给孩子,即便孩子吃不完。父母爱孩子的初衷没有问题,但是这样刻意渲染的特权,却把父母们往“孩奴”型父母的道路上逼近了一步。

父母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并为此津津乐道。但是其实,好的父母教育并非是“全心全意”的,一味付出而丢了自己的父母注定无法看到孩子的成长。

“孩奴”型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给予孩子的不够多,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没有给孩子买学区房而焦虑,在孩子长大后因为没有给孩子全款买房子而焦虑,在孩子结婚后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全天带孙子耽误孩子上班而焦虑。

“孩奴”型父母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为孩子服务的人生,甚至还会因为没有给予孩子更好的愧疚。这种被焦虑和愧疚裹挟的家长,一步步沦为了孩子的奴隶。

“孩奴”型父母很辛苦,付出很多,但是这份溢出来的没有边界的爱并非是孩子所需要的,甚至这份爱还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

在父母的庇护下,孩子习惯了坐享其成,习惯了依赖父母,“孩奴”型父母最终也没有成就孩子,反而养出了“巨婴”、“妈宝男”这些从未断奶的“loser”。

5、过分担心型

小的孩子,担心他们吃喝拉撒睡,再大一点的操心学习、交友和生活习惯等,更大的又操心恋爱、工作和婚姻……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似乎孩子们离开了自己的看管和照顾,就活不好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一种过度的担心与焦虑。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担心和焦虑,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隐形伤害。

担心与焦虑,是一种负性关注。当然,适度的担心与焦虑是正常的,能够提醒人们更加小心,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

但是,父母过度的担心与焦虑,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并传递给孩子,甚至会变成一种灾难性的想法与念头。

从潜意识上说,这既是父母本身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他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同时也是父母对孩子本身能力的一种否定。

很多父母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孩子这不会,那不行;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妥。无论孩子怎么做,在他们看来都有问题,都是没有办法放心的。

而这种心理暗示,对孩子而言,往往是很灵验的。

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也会整天绷得很紧,变得很敏感。

6、过度操劳型

在我们身边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画面:

深更半夜洗衣服,父母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全程为孩子背书包,孩子在一旁轻松自得;
带孩子坐公交车时,孩子坐在座位上,父母却在边上站着;买了好吃的东西,孩子自顾自地拿着吃,从未想过身边的父母......

勤劳朴实,这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但结局总不尽人意。

如此种种,操劳过度的父母不禁感叹:我们对孩子是无私的,为什么孩子却越变越自私呢?

而且,自私的孩子有着非常强烈的占有欲望,想要的东西必须想尽办法地据为己有。

等他们长大之后,心中的自私欲还会不断地膨胀,有可能会为了得到某些东西就不择手段,可怕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这样操劳过度会间接助长孩子的匮乏感和自私欲,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

而优秀的家长,尤其对孩子独立自理能力方面放手,巧花心思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

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

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

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她)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她)自己解决。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当妈的路上,这些坑娃的雷,你踩中了吗?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