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兰可琪:孩子社交无小事,不同阶段孩子的社交特点,你要知道
兰可琪 2021-12-28

每个孩子有不一样的天性,有的比较活泼外向,有的却比较安静内向,这一点相信爸爸妈妈们都不难理解。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从来不主动找别的小朋友玩,只喜欢自己摆弄一些小物件,或者一个人坐着发呆;语言发育也很慢,快两岁了还只会说个别的词……

你心里是不是会有一些隐隐的担忧呢?

其实,孩子有他们独特的社交方式,并且每个年龄段的表现不同。

1、0-2岁的孩子:我就是喜欢一个人玩

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玩?其实孩子并不是不会交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交往。2岁左右的孩子,玩得更多的是平行游戏,他们喜欢自己玩自己的,像平行线没有交点,孩子在进入3岁后才会逐渐学会简单的合作游戏,才会懂得基本交往用语。

但是,我们要让孩子清楚——他可以独来独往,但该合作的时候就要合作。有时候,一个人的确也自在,同时也有必要。

就好像我们工作时要在团体里发挥所长,与人愉快地合作;但当合作事项告一段落,我们也可以选择让自己独处,稍作沉淀。

当孩子需要脱离一个人的模式时,我们可得发挥灵感和智慧,好好设计、规划和安排一些合作性活动。比如,让孩子分组工作、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运动,以及其他社团或派对活动等。让孩子认识到,有些事,不得不面对。

交朋友不是吃饭,父母想让孩子多吃青菜只需要在饭桌上增加青菜出现的频率就可以了。而父母想让孩子交更多的好朋友,就算把孩子带到了指定环境中,要不要去结识一个新朋友,在不同的伙伴中选择谁来做自己的朋友等,主动权仍掌握在孩子手里,不受父母控制。

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不喜欢社交的人也有他的可爱之处,并不一定就是孩子有自闭症了。

所以,只要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不能社交,学习障碍等问题。不喜欢和别人玩,只要她自己觉得快乐,也并非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2、2-3岁孩子:“争抢”是我的社交方式

再大一些,约两岁时,孩子开始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产生交集。只不过,这时候的社交方式仍然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最常见的就是“争抢”。

因为2-3岁刚好是从家庭关系进入社会关系的过渡期,孩子的角色定位还没有转换过来,ta此时与陌生人交往的经验为零,不会处理与其他小伙伴之间的关系。所以孩子在接触外界环境初期,出现一些不文明、没礼貌的行为属于正常现象,家长大可不必觉得尴尬。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里提到的,帮助孩子提升社交力的方法。

它告诉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思考,使其在遭遇矛盾和冲突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社交能力。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间需要家长带孩子边玩边学,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孩子真正实现提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3、3-6岁的孩子:我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看起来和谐多了。他们会齐心协力为了某个目标努力,自然产生分工,有想法的孩子还能当上“小领导”。(他们的语言能力终于发育到了可以互相交流的地步,同时又在大人引导和自己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当的社交方式)

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就有了“好朋友”的概念。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就是我的好朋友。”

在幼儿园,在公园,在小区……常常能听到孩子哼唱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没错,对于情感渐渐丰富的3-6岁孩子而言,除了家人外,内心还特别渴望交到更多好朋友。

不过,3-6岁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常处于自我中心状态,难免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让大人顾虑的社交问题。孩子的社交能力往往和对友谊的渴望并不匹配。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儿童乐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活泼、好动的小朋友事事喜欢和别人争抢,常常和小伙伴发生冲突,人缘很差;相反,有些小朋友比较腼腆,不愿和其他小朋友接触,情绪低落……

毫无疑问,3-6岁的孩子渴望玩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缺少美好友谊的相伴。但由于成长发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孩子们在面对友谊时,往往存在一些社交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社交能力获取渴望的友谊,甚至反过来变得“人缘差”。

存在这些社交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会有胆怯怕生、孤僻、退缩,或过度于自我中,攻击性强,不懂礼貌等表现。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要想解决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存在的社交心理问题,还得施主动、尊重、分享、合作、友爱等正能量的“灵丹妙药”。

当然,只有“药”,没有“药方”也不行。

《小白找朋友》,是桑塔特辞去谷歌高薪工作后,在儿子一岁生日时画出的童书,他凭借这个故事拿到了2015年的凯迪克绘本大奖。

我读完的第一感觉是,它太适合做孩子的社交启蒙绘本了!

因为故事的内涵,正好契合了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从独自一人到寻找朋友,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失望,找到朋友后才发现友谊很复杂,刚开始不知该如何相处,慢慢磨合,终于找到彼此合拍的节奏。

故事是发生在一个遥远的岛上,幻想朋友——小白就出生在那里。他耐心地等待着能有一个真实的小孩想象到他。然而,在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之后,他决定出发去寻找。他踏上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旅程,来到了闹哄哄的城市。他走了那么远,终于在那遇到他最完美的朋友,并获得了自己独特的名字:小白。

小白在桑塔特的笔下是个矮墩墩的小家伙,面团似的白,头顶一个小王冠。与小岛上其他清晰、闪亮的幻想生物相比,它极简主义的面部看起来有些混沌,模糊。这时候的小白就像是1-2岁阶段的孩子,他们孤独,追求安全感,对朋友的意识还不够清晰。

当小白决心主动寻找朋友,勇敢行动让他的面目开始由模糊变得明晰,这时候的他,就像是刚刚萌生出交友意愿2-3岁阶段的孩子,他们急着寻找同伴,却不知该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对一些保守的孩子来说,这一段情节还能帮他们理解到,友谊不只是一个名词,它更是一个动词,你需要一些主动的勇气,才能找到属于你的朋友。

寻找朋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小白刚刚来到真实世界时,经历了很多失望。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小白虽然有点伤心,有点难过,但它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它走了很多地方,从饭店到地铁到游乐园,四处寻觅它的朋友。即便后来终于找到了朋友,也不是一下子就很亲密,而是从不知道怎么相处慢慢磨合到可以彼此分享快乐。

友谊的复杂性在这段情节中有所体现,不是有了交朋友的意愿,就马上能交到合适的朋友,就算找到了朋友,还需要学习和朋友相处的方法。

在这里,作者也用小白的经历告诉了3-6岁阶段的小朋友,

寻找友谊、建立友谊的过程不容易,重要的是你要保持善意和希望。

曾经在《小王子》里看过这样一段话:“人类最深的情感——从最大的喜悦到最深刻的痛苦——都来源于‘关系’。”

有关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孩子之间也是如此。

原因说起来既简单又复杂:因为孩子在生活中渴望同时得到:关系、认同感和力量感。三者在他们的生命中至关重要,但又相互矛盾。

对关系的渴望,让孩子渴望友谊,想要去交朋友。而对认同感的渴求,又让他们希望参与竞争,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取得成功,能在同伴面前“炫耀”,获得尊重或认同感。

但为了获得认同感的某些行为有时会在无形中破坏关系。

所以请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社交能力很重要,我们要用更多理性科学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这项能力。但不用追求所有人的认可,也不用和所有人做朋友,永远都不要忘记坚持自我、让自己舒服。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