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如何突破风光摄影瓶颈?(上)
Joyous周游 2019-02-28

我是极影AX摄影师 史炎冰


乔峰使用降龙十八掌独步武林!慕容复斗转星移、花里胡哨的学了百家绝技,加上王语嫣数据库加成,却不如乔峰!或许您读完这篇文章就能找到答案!


极影成立以来由众老师倾情奉献、倾囊相授了近200篇的教程攻略,连笔者自己也看得目不暇接、大开眼界。这些精心构思、深入浅出的教程几乎涵盖了风光摄影前期后期方方面面的所有技巧,凝聚了整个团队的智慧结晶,相信让很多读者受益匪浅。



另一方面笔者也深知阅读、消化这些教程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这一期笔者打算和大家闲聊一个既轻松又抽象的话题:风光摄影的瓶颈



相信不少极影的关注者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风光摄影圈子。那么大家平时与志同道合的摄友交流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类摄友,尽管你们经常相约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一起拍摄,但他们总能捕获更好的时机、更妙的角度。尽管你海读熟记了网上各种前期攻略,操练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后期技法,然而最后出的片子却始终被他们碾压。而当与他们深度交流后却发现他们前期的拍摄非常简单,后期也仅仅使用了最基本的工具来调整。也许图层数量仅仅是你平时后期的一半不到,也许你从网上学来的很多技术他们压根没听说过。



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你只能把原因归结为两个字“天赋”。或许经过极影这么多期的解惑,你的不懈努力已经让自己的风光摄影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然而却始终与这些“天赋”型选手差了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的距离又遥不可及、没有追赶的方向,成为了自己摄影水平长时间的瓶颈和困惑。如果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无论是一瞬间的还是由来已久的,希望这篇趣谈能带给你一些启发与思考。


《海中翡翠》美国圣地亚哥LaJolla海滩


那么上面所提及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特质让这些摄友与众不同?这种特质真的是与生俱来无法学习的吗?笔者尝试用大家熟悉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来比喻、解释这种“天赋”。《天龙八部》里有三个特征鲜明的角色:乔峰、虚竹和慕容复。



乔峰从该书的开场到结束一直勘称战神。无论是聚贤庄一战大招变身、单挑一众野怪、最后成功残血回城;还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平息辽国政变;以及少室山一役力敌三大绝顶高手;甚至能将Bug扫地僧打伤。然而如果细细考证乔峰的武功组成,其实路数并不多样:降龙十百掌为绝招,辅以丐帮打狗棒法以及几门少林绝技。





虚竹是金庸小说中典型的六合彩型人物。本是一个永不出头的少林小僧,结果误打误撞收割了逍遥派三大祖师的几百年内力,一夜暴富击退鸠摩智、降服丁春秋。因其特殊经历,虚竹的武功比乔峰更为单纯:三四种逍遥派顶级招数已令其所向睥睨。小说中另一主角段誉其实经历和特点与虚竹十分相似,笔者就不再将其单独展开。



慕容复可谓《天龙》中最为博学的高手之一:作为有家底的没落官二代,除了“斗转星移”家传绝学的无敌反伤,一路广采各路武功所长。更曾长期拥有“最强大脑”语嫣表妹的数据库加持,纸面数据可谓无懈可击。然而慕兄的战绩却自始至终差强人意,与齐名S级高手对战几乎场场落于下风,打完架后还经常遭人格羞辱、满腔抱负却郁郁寡欢。最后女朋友丢了人也疯了。



抛开小说中的主角光环和配角反衬,在笔者看来,就凭慕容复年纪轻轻自学成才的超凡悟性和努力,他足以称得上武林界才华横溢的人中龙凤、一代高手。然而他与乔峰、虚竹之间差在了一些微妙的东西,而这些微妙的东西像极了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别人家摄影师的天赋”。笔者之后将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展开解释。


//实战经验//


笔者觉得乔峰之所以能遇多不乱、遇强更强,除了他刚猛威武的个性,更多得益于他异常丰富的实战经验。乔峰的实战经验来源于一次次的恶战、生死战。这种高质量的经验带给他的是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应变能力、卓越的韧性、洞察力和自信。相比较而言,慕容复在小说中与人过招的次数虽不能说少,但数量和质量上均与乔峰差了一大截。换句话说,乔峰的修炼是在一定理论基础后实践出来的,而慕容复的长进大多靠的是理论学习。



摄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而风光摄影尤其如此。与之相关的实践涵盖了前期到后期的方方面面。


摄影前期

  1. 事先对拍摄地地形、气候、路线的研究。

  2. 踩点时对光线方向、质量的预判。

  3. 器材(相机、脚架、滤镜等)的熟练、合理使用。

  4. 拍摄期间对于环境、光线变化的应变能力。

  5. 捕捉瞬间的预判、反应速度。



摄影后期

  1. 各式各样的多张合成技术

  2. 局部减淡与加深

  3. 形变的控制

  4. 色彩、明暗的平衡细调等等


对于其中每一项,读者都能在极影海量的高质量教程中找到对应的理论知识。然而教程终究只能传授理论知识。理论再精妙也只能停留在文字中而非照片中。在懂得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将其灵活地运用、融会贯通使作品真正得到升华,则唯有读者通过自己不断积累实战经验而突破这一层的瓶颈。


《田园晨光》美国华盛顿州Palouse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因实战经验限制而风光摄影水平无法更进一步的摄友有几类典型的表现。


1.万事具备,神光一来,手忙脚乱,错失良机。


简单的说就是哪怕在客观条件完美的情况下拍摄的成功率仍然很低。成功率低往往具体表现在:

1.因为注意力被分散或者跟不上环境的变化或者对器材的不够熟  悉经常错过最佳快门时机。


2.时常搞错器材设置。比如对焦点和光圈选取不当导致画面不实;因脚架操作不当或快门速度不合理而虚掉画面重要元素;拍摄期间忘记检查ISO


3.多张曝光时常出现“漏拍一张”的失误。比如包围曝光时漏掉能涵盖最高光部分细节的那张;景深合中漏拍对焦在前景最近部分的那张;全景拍摄时照片之间的重叠不够导致拼接失败。



也许以上列举的种种失误听上去颇为低级,更像初学者入门时的问题。但现实中很多摄友并不是不知道正确的操作和设置,往往是被紧张的拍摄过程打乱了节奏、急昏了头脑,而暴露出基本功上的不扎实。


2.技术都会,却无法用在自己的照片上。



这一类摄友相当好学,看到好片时常提问求教前后期细节:比如用了什么滤镜、是否有用多张合成等等。积累了相当多的理论知识。然而在实际拍摄和后期中却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将理论融合进去、“活用”上去。笔者觉得这背后有两个代表性的原因:

  1. 没有深刻理解不同技术的适用场景以及最终目的。

  2. 对复杂技术的完成不具备信心,从而倾向采用更为简单保守的拍摄手段。


3.云游四方,却到处蜻蜓点水。


这是一类很勤奋的摄友,他们热衷于户外和旅游。他们每年会去很多地方,然而每个地方的拍摄都是时间紧凑、匆匆掠过。他们的拍摄过程通常颇为流程化:赶到攻略里查好的拍摄点,选好事先调研过的角度,边与经典构图比照边等理想光线的到来,最后快门一按复刻一张走人。



这样的摄友似乎一直在实践。也许不同于前两类,他们对技术的应用已经炉火纯青。但这种长期模式化流程化的拍摄习惯却让他们缺失了对一个地方更深入的探索和带思考、带创新的实践。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局限于:一直在模仿、很少有新意、看完没印象。


4.出片全靠人带。


风光摄影团的概念形式很早就有。然而直到近几年数码摄影器材门槛大降、普及化飙升,才使得国内外各种风光摄影团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良萎不齐。笔者认为参加高质量的摄影团绝对是迅速提高水平的一条捷径。笔者见过不少通过与大师零距离学习探讨而短期内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的例子。极影团队中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定期提供高质量的国内外摄影团服务。



参加摄影团拍摄,往往依仗领队的个人经验,能高效地去到好的拍摄点、踩准理想的天气条件,从而大大增加获得好片的几率。这种得来不费功夫的体验让一些摄友上瘾,而忘却了跟团的学习初衷。误把跟团当成了出片的主要途径,成为了乐此不疲的跟团专业户。跟团专业户在初期的确能够迅速积累一批“好片”:吸引人的拍摄点、理想的天气条件、经过指点的前期拍摄后期处理。但久而久之的依赖,他们便失去了独立拍摄的能力。他们的作品更多带有领队的影子。而与团友的照片放在一起看,更像是流水线上的产物,没有个人特征。这将成为之后水平进步的极大瓶颈


《苏醒》美国华盛顿州雷尼尔雪山


如何突破实战经验这层瓶颈?


对于前两类摄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也许会有帮助。


1.经常离开电脑来到户外来进行熟能生巧的练习和获取应对不同场景的经验。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从来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反复操练体会的过程。如同我们在学校学习数理化时,从上课听懂一个定理,到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信手捏来,都需要经过一系列习题的举一反三来巩固加深理解。



当然不是每个摄友都有条件经常出远门进行正式拍摄。可以利用周末在周边寻找合适的题材进行模拟演习。比如公园的池塘、喷泉都是练习水流拍摄的好题材。一些特殊天气比如闪电、彩虹的发生(即使是发生在城市里)都是绝佳练手的机会。这些条件在真正风光拍摄中可遇不可求。如果没有事先练习过、没有摸索过其中的拍摄诀窍,会有很大几率在正式拍摄时浪费天赐良机。简而言之,所谓的经验就是事先应对过各种拍摄情况。如果想降低正式拍摄中代价昂贵的失误率,那么就尽可能通过模拟演习将各种错误提前暴露、纠正。



2.深刻理解体会手中的工具。对于大部分艺术来说,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能将手中的工具用到挥洒自如、仿佛身体的一部分是一个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基础。风光摄影最重要“硬件”工具并不局限于相机本身。脚架、云台、滤镜甚至快门线遥控器等辅助工具的操作得当与否都可能影响到一张照片的成败。工具的使用当然是熟能生巧,这已经在第1点中涵盖到。然而更重要的是牢记工具意义。摄影工具的使用终究是为创作服务的。我们的创作最终是以自己的视角来展示、分享大自然的奇妙。工具只是帮我们实现想法的手段。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最简洁、最高效地使用工具来达到想要效果,节约更多宝贵时间和精力用于拍摄中的思考。



理解了这点,就不难想象拍摄时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自己想呈现什么样的画面,其次再是选用什么工具合适。而不是反过来先从摄影包里把能用上的工具都翻出来用在拍摄中。在能实现相同效果的前提下,永远是用到越少工具、操作越简单迅速的方法更为优化。我们最终是用摄影作品来和观者对话,而不是用作品背后使用的工具列表,所以切勿走火入魔、本末倒置。


《末日闪电》美国恶土国家公园


3.养成合理的拍摄节奏。第2点中提到核心是工具的高效使用。但是数码风格光摄影发展到如今,很多技术的使用不仅仅是设置完器材、最终按一下快门这么简单。包围曝光、景深合成、全景拼接等,每一种都需要合理、精确地安排一系列的曝光。笔者经常看到一些初学者在应用这些技术时操作飞快而忙乱:对器材反反复复来回调整设置、同一个构图反反复复地曝光无数轮。最后不仅浪费很多时间而丧失了尝试多种构图的机会,更可能忙中出错最后连计划中的构图也没能很好完成。



理想的拍摄节奏是有条不紊、精准连贯、一气呵成少重复的。当完成一组曝光后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笔者认为达到这种理想节奏有两个关键点:余量的把握和实时的检查。多张合成技术中,每一张原片都要在特定参数上覆盖一定“范围”:比如曝光合成中的宽容度、景深合成中的景深、全景拍摄时的取景范围。因此既要保证连续拍摄的照片之间在这个特定参数上有足够的重叠,又要保证整个系列照片重叠后整体能涵盖足够大的范围。而余量即是指对这个“范围”的把控。余量不够会使多张照片之间重叠不够导致最终后期合成失败。余量太大则导致拍摄张数剧增,增加前期的复杂度以及降低拍摄效率。合适的余量是在保证后期能成功合成的前提下前期拍摄最少的张数,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依仗经验的最优化问题。



那么如何做到对连续拍摄的余量胸有成竹?及时回放对每张照片的余量检查至关重要。对于一组曝光合成的拍摄,连拍后养成检查每一张直方图的习惯;对于一组景深合成的拍摄,养成回放时放大画面仔细检查对焦点前后清晰范围的习惯。以上提到的对余量的把握和实时检查的习惯在开始实践时可能会让人觉得减慢了拍摄的速度。事实上一次回放仔细检查的时间的确足够再盲拍好几组照片。但这种适度放慢的节奏实际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冗余操作、避免低级失误和重大返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节奏迫使我们边拍、边思考、边调整。随着对这种节奏的适应和习惯,检查、思考、调整中每一步都会愈发迅速熟练,进而对每一组拍摄的成功率也越来越有信心,最终提高整体的拍摄效率。


对于后两类摄友,笔者认为提高的关键在于改变已经养成拍摄习惯:



无论是蜻蜓点水型摄友还是跟团出片型摄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已经习惯于在别人给定的框架中拍摄。无论是跟着网上的热门作品费力找寻那些热门角度、还是轻松跟团去找领队的经典角度,在拍摄开始前,就已经有许多条件被固定了、被限制了。笔者认为这种模仿式拍摄在初学入门的时候是很有帮助的。经典角度之所以经典、热门作品之所以热门,必然有其独到出彩、值得体会学习的地方。然而长期依赖于这种模式则会逐渐丧失对拍摄的思考能力、失去作品的个性化,将原本的摄影创作变成机械的流水线生产而每张作品都像摄影分享平台上烂大街的照片的重复。久而久之必将成为一个自己难以逾越的瓶颈。



艺术的价值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在所有摄影分类中,笔者认为风光摄影的创作自由度小于很多其他题材。风光摄影的对象大多是静态的。与纪实人文中画面元素的瞬息万变相比,风光摄影的变化大多只能依托于光线、季节、角度等有限的几个变量。与商业摄影中场景设计、布光相比,风光摄影师对拍摄对象能产生的干预、影响极其有限,大部分情况只能做到主观预测和等待,将剩下的创作部分交给大自然本身。与创意摄影脑洞大开的后期相比,风光摄影的后期仍然必须遵从实际场景、遵从自然规律。因为这种先天自由度的限制,使风光摄影师在作品中表达个性化的东西、表达主观思想的难度增加。也正因为如此,带有个人色彩的作品才显得更为珍贵、更有价值、更容易让观众留下记忆。


《火瀑金树》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


现实中受客观条件限制,哪怕是最知名的职业风光摄影师,都很难做到每一张作品百分之百原创。作品集中难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经典场景、经典构图的影子。知名风光摄影师都如此,更不能以此标准苛刻爱好者了。然而这并不应该妨碍我们在实践中主动追求这些风光摄影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东西的意识——只要有这样体现个人色彩、体现创新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抓住和珍惜。



笔者觉得充分明白理解这个道理能帮助我们下决心克服这种依赖性的拍摄习惯。而行动上改变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立自己整个拍摄流程的独立性——包括从出发前对目的地的信息搜集分析、现场的探索踩点、拍摄时间位置以及构图角度的思考选取。这其中每一环都难免会有需要参考一些别人的作品。比如事先对目的地的研究会需要通过比对地图和别人的作品来更详细直观地了解现场地型。然而笔者鼓励在这种参考中只记别人作品的大概,而尽可能不去刻意记忆细节。拍摄前将头脑“放空”会迫使自己在现场更仔细地探索、观察、思考、比对,自然更容易闪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灵感火花。



放空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每次出发前尽可能少的给拍摄成果设定目标,比如这次旅行一定要拍到这个构图的火烧云,那个构图的银河。过多的目标设定无疑会左右探索时的心态,而忽略观察目标之外的环境。笔者回顾自己几年来的拍摄经历,发现不少最满意的作品都是在计划之外意外获得的。而按部就班的成果往往容易中规中矩。因此不要放过探索中发现的任何一个有趣的细节,勤拿相机通过镜头来考察它们在合适光线条件下的潜力——同一景物在不同焦距的镜头中看到的画面可以和人眼看到的差别巨大。


《巨龙之巅》美国亚利桑那州WhitePocket


另一关键在于对旅行拍摄的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为每个拍摄地预留足够多的时间用于深入探索。有条件的情况下行程尽量不要贪多赶快。宁可少去几个地方,也要将去过的地方挖掘透彻。也可以尝试多次旅行深入同一片区域进行深度拍摄。互联网信息再发达,也很难涵盖目的地影响拍摄的所有细节。随着对一个区域的实地摸索、愈发熟悉,每一次造访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事实上很多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背后都凝结了多次造访的心血。



未完待续...

与乔峰的丰富实战经验不同,虚竹走是另一个极端:以一身深厚的内功横走天下。虚竹在天龙中最经典的一战之一就是以一招简单平实的“黑虎偷心”应对鸠摩智使出的各种山寨“少林七十二绝技”。笔者觉得风光摄影中的“内功”就是摄影师的审美。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虚竹这样的运气——审美的获得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修炼而无法从别人那里轻易继承。欲知审美的瓶颈如何突破,请听笔者下回分解。


极影AdventureX

极限挑战

极致影像

极客分享

https://www.theadventurex.com





推荐文章
评论(4)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