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对《三体》及其他刘慈欣作品改编的关键词分析
木辛 2022-12-22

引言

最近《三体》动画播出,引发了科幻圈内外对影视化改编的激烈讨论,也吃了不少瓜(嗝)。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些不明觉厉的瓜,而是阐述一些改编刘慈欣作品(包括且不限于三体)的“关键词”。这是笔者作为十几年的老磁铁的一些思考,权作抛砖引玉,为更多刘慈欣科幻作品的改编提供参考,也欢迎大家探讨、补充。


一、冲撞

在改编一部作品前,我们需要问自己:“当我们说喜欢它时,我们到底在喜欢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我当初被刘慈欣的小说吸引,主要是因为“冲撞”。

从《三体》回溯到《球状闪电》,到《乡村教师》《地火》《镜子》《梦之海》,甚至到最早的《坍缩》和《地球大炮》,大刘的作品几乎都以科幻点子为核心,将最接地气的现实和最空灵的想象结合起来,并着力围绕这种冲撞进行人物、情节、环境的铺垫,为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首先,构建现实的大地:《梦之海》中的哈尔滨冰雪节,《地火》中的“毛主席在安源”画像、老炭柱,《乡村教师》中拆拖拉机的村民,《镜子》中的首长,《三体》中的火红年代和爆肚二锅头。

然后,再构建幻想的天空:《梦之海》中的低温艺术家,《地火》结尾的参观博物馆的学生,《乡村教师》中的外星舰队,《镜子》中的超弦计算机,《三体》中的水滴、智子、二向箔......

大地与天空已经建立。乌云已经聚集。电荷充满。在经过贯穿整部作品的铺垫后,引爆矛盾,让科幻点子化为一道闪电,击穿现实和想象的间距,搭起耀眼的桥。

构建矛盾冲突,本来是编剧最基本的要求。但大部分的编剧选择的冲突往往是人与人、人与现实的冲突。这无可厚非,因为大部分作者对自己的生活阅历、思想深度和知识结构有自知之明,当然要选择自己擅长的题材。

《灵笼》在这一点上就做的非常好,整个剧情围绕着马克与冉冰的爱情、爱情与制度的冲突展开,并且剧情能紧凑地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充分发挥,能让人通宵追番看完。当然,这是人与人、人与现实的冲突(对剧中人物而言,强制婚配繁衍后代的“金色大厅”是现实的)。

而刘慈欣本人的阅历和知识结构比较特别:见过大水灾、上过老山前线、见过特殊年代的苏联和北京,能真正从现实中取材;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理论知识,想象力丰富,并且受过大量经典和主流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熏陶。他大概也清楚,自己最擅长的矛盾冲突不是人和人的冲突,而是最接地气的现实与最狂野的幻想之间的冲突

再回到“我们到底在喜欢什么”这个问题。

现在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喜欢的究竟是酷炫的“概念”和“科幻感”,还是这种酷炫的东西与凡尘的冲撞?我们究竟是想看乌云,还是想看从乌云中击落到大地的闪电?一颗躺在精致的天鹅绒上的钻石,与一颗落在煤灰中的钻石相比,哪个更有戏剧冲突?

也许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但作为后者,看不到预期的击穿现实与幻想的闪电,难免会有点小失望。


二、简洁

在《三体》中,罗辑对黑暗森林威慑控制中心有一句要求:“要像坟墓一样简洁”。

就科幻美学的表现而言,在刘慈欣诸多作品中,他都喜欢将“简洁”和“科幻感”、“高技术”关联起来。譬如《诗云》中出现的神级文明展开的绝对平面,《朝闻道》中半球形的真理祭坛,《三体》中的水滴、二向箔,以及在大刘某篇访谈中所提到的看似空无一物、实则蕴含着远超《清明上河图》信息量的天空照片。

超高技术的表层是简洁的、克制的,就像基本几何图形,但深层蕴含着海量信息;而低技术的表现是张扬的、繁复的,就像复杂的《清明上河图》。

此外,这种“简洁感”不仅体现在世界观和设定美学上,也体现在情节安排上,体现在人物设计上,甚至体现在文笔上。

譬如,在情节安排上,《三体》全书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除了庄颜和高Way的爱情描写略显得赘余外,几乎找不到一处在主线中不起作用的情节。在剧本杀改编的时候,这个实在让人苦恼万分,就像那种从堆好的木塔上抽积木的小游戏,大刘已经把塔抽到最简洁了,再抽一块,塔就要倒掉。这需要作者有旺盛的创作欲,同时又要高度克制自己的创作欲,非必要不展现。我自己在创作的时候,对自己说得最多的话也是那句著名的工程师格言:

“Make it simple, stupid!”


三、可理解

在科幻点子的选择上,刘慈欣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核心创意主要来源于经典天体力学(比如行星发动机、吞食者大环、三体问题、阶梯计划、黑域)和20世纪初的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很少来源于人工智能、弦论、脑科学之类玄奥的学科。

前者逻辑清晰、可理解,像机械,有一种宏伟又冷硬的暴力美学;后者玄奥难捉摸,像魔法,甚至处于连专业学者都不可理解的黑箱状态。

一方面,这是由于科幻点子本身是与故事类型紧密相关的。说起人工智能题材,往往想到赛博朋克和废土,然后就奔着后现代主义和虚无主义去了。这类科幻点子,无疑是不讨“现代主义”甚至“新古典主义”喜欢的。

但另一方面,也有大刘对科幻点子“可理解”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可理解”,是指具有高中水平的读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比喻、描述,就能理解科幻点子依赖的科学基础。比如牛顿力学和相对论——我初次阅读《三体》是在初三,牛顿三定律都还没学过,但并不妨碍我理解书里的情节。对于当时的我而言,那不过是三条坚硬的设定而已。而且,无数科普读物和网络资料都告诉我,这些设定是对的。

但是,许多现代科学的发明,是无法用几条比喻、规则简单地阐明的。

比如人工智能,至今人类还不能清晰阐明AI是怎么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只能用不那么清晰的比喻,把它“拟人化”,当作一个有点偏执的高智商人类来描写。这种模糊性,将给作者很高的自由度(可以脱去科学的镣铐了!),但也容易让作者放飞自我,失去了与读者的公约数,也失去了科幻作品本身最大的特色和乐趣。

归根到底,“理解”科幻所依赖的科学,本身就是阅读科幻作品的乐趣之一。这不仅是观看“戴着镣铐的舞蹈”之乐趣,也是“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之乐趣。更进一步,当我们知道科幻所描写之事可能发生在现实中,更会有一种如坠冰湖的震撼感。

事实上,在阅读《三体》时,最让我震撼的情节不是两千响鞭炮,不是二向箔,而是关一帆淡淡的一句话:“二维化的太阳系是看不到的,但有一件事物可以表现它的存在:引力。事实上,那里存在一个看不见的引力源。这让人想到暗物质。”

迄今为止,这是我看到的、对宇宙终极图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解释。

但反过来看,也有人喜欢科幻带来的不可理解性,喜欢那种似是而非又玄奥神秘的感觉,喜欢镣铐松绑后的自由,喜欢高自由度和科学-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杂糅,比如《湮灭》和《灵笼》(说的就是你!第二季和白月魁传啥时候出?)。

这种风格与美国“新怪谭”流派比较接近。说白了,喜欢在科学上较真的人还是少数。人家并不关心科学和魔法究竟有什么区别,能吊胃口、能吓人、能让故事精彩,就足够了。

但就刘慈欣本人而言,还是非常注重科幻点子的可理解性的,从来不会挖坑不填。就连水滴和二向箔这样远超作者本人想象力的技术,都要用“力场”和强相互作用力勉力解释一番。

所以,改编中的神秘主义叙事、故弄玄虚的场景,注定与原作风格隐隐不搭调。


四、真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毫无疑问,就是“真诚”。

这种真诚不止是动画画面的精细程度,不止是避免四根手指节和重复贴图这样的低级错误,也不止是“把最空灵的幻想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所谓的真诚是指,要让读者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首先,作者自己得十倍地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作者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的故事哪里有瑕疵,哪里有破绽,有人甚至会每天陷于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中。真正的真诚,不仅能透过纸张让读者感染到,也能让作者自己忘记那些破绽、如有神助般哗哗地写下去。这就是表达欲

真诚是指,作者憋了一肚子话想和读者说。

而这些话,读者已经期待很久了。

在《三体》中,大刘的真诚体现在初版腰封上的一句话:“这是一部光年尺度上演绎的中国近代史”。

三体隐喻着什么,人类的反应隐喻着什么,“人类不感谢罗辑”隐喻着什么,《超新星纪元》中在雪原上端着刺刀行进的孩子军队隐喻着什么。读者各自有各自解读。而时代的浪潮会鼓动着群体潜意识,形成共鸣。这是时代之光。而真诚的作者会将自己化作一只透镜,让时代的光芒透过自己投射在纸上,烧出名为文字的印痕。有时候,这才是让小说经历时间涮洗仍然历久弥新的东西。

某次酒局上,大刘给我们这些年轻作者推荐了一本国内买不到的小说。当时还不觉得,但现在重新回顾“古筝行动”,以及该小说开篇所描写的惊悚场景,可以体现出他其实是个相当关注历史和时政的人(而且大概被憋了很久)。

改编作品最难的一点,就是保留住原作的这种真诚。这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果不能透彻理解原作的话,改编者最好能和原作者深度交流,了解原作者最想表达的东西,甚至帮助作者自己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样才能创作出票房和口碑双收的佳作。

对于大部分作者,这其实都是苛求。“从大海中见一滴水”更是难上加难。但在某种意义上看,当下其实这种真诚最该体现出力量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弦正在绷得越来越紧。如果在这样的时代,文艺工作者都不愿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更真诚,还是关注着那点小钱小利益,那么许多年以后,怕是连这点小利益都求而不可得了。


结语

说千道万,对一部成熟IP进行商业化改编,本来就很容易变成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剧本杀改编的过程中,我对此略有体会。

其实,就体裁而言,影视/动漫是科幻比较适合的载体,至少比剧本杀好一些。但时代在迅速变化,主流媒介转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化。《三体》发表至今已经十几年了。读者在选择作者,作者也在选择读者。抱着“科幻原教旨主义”不放也不是一件好事。笔者自己也在尝试用更迎合主流媒介的方式去创作作品。但是,总有一些东西需要坚持。

有一句话说得好:稀缺的总是最贵的

刘慈欣的作品其实为观众们提供了这种稀缺性:能营造出现实与幻想的冲撞、构建独特的简洁风格科幻美学、能用可理解的方式阐明科幻的科学基础、具有旺盛的表达欲并真诚又巧妙地发聩现实,这每一点都是非常稀缺的。这固然不是文学,不是好莱坞,也不是二次元,但的确提供了某种其他作品不能替代、独特的审美体验。

并且很有趣的是,这种审美体验,或许只有当下的中国人才能完整地理解。

对于《三体》的动画改编,以及对刘慈欣其他作品进行改编的朋友,这篇小文纯做抛砖引玉。评价总是容易的,创作才是真本事。就算归纳出了N条关键词,也不一定能创作出一篇真正有大刘味道的小说来。要想比肩《三体》那更是难上加难。

最后,祝愿《三体》动画再创新高,带动中国科幻影视/动漫改编能真正地从“元年”走向“第一年”,用明亮的闪电驱散乌云与阴霾,为我们带来星辰大海的希望。


最后打个广告:对于这些关键词,笔者自己曾做过一些尝试:发表于《今天》杂志的短篇科幻小说《寒风吹彻》,以及即将发表在《银河边缘》第12期的中篇军事科幻小说《对抗样本》。另外,长篇科幻小说《苍穹之子》也在创作连载中,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