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意识#应用集——所知障
美廊 2019-12-27

意识#应用集——所知障

看得还得再增补一篇,因为所知障,感觉并不清晰,需要有一个解决方案。

或者,对于意识#应用而言,所知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深挖一下。

现在,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一个东西始终在意识里徘徊,一定有其原因。

所以,这一篇,就是要深入探究,什么是所知障,所知障有哪些,怎么破解?

 

这里,先看一下我自己的意识,相关于所知障,为什么久久不肯离去?

一图,6,信息量很大,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需要过滤,才可以避免被裹挟。

11,有这样的功能,但不能一直停留于6的位置,还有其它的事情要做。

所以,要将11的全息功能模式化,在6设置一个转换机关,执行11的功能。

以此而论,所知障,提示的是意识#应用,在信息上和现实的一个链接,或者切换结构。

一表,I,也是坐镇的,不可能到处游走,需要授权,赋能给其它区域,等于系统提升。

比如Y,是一个树形结构时,可以和I链接,拥有自觉性,并经过授权和赋能,执行功能。

X,也是同样,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中心,评断、决断,最终都是要基于I自我决定的。

所知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缺乏逻辑,没有I的自我意识,或者自觉性支撑所致。

一图的11,是一表I的一个自我分离方式,就是为了自我观照,自我意识,自觉的。

所知障,看似一种功能障碍,其实是一个主体的问题,就是灵魂的不自觉性。

 

再看一下I门,感觉这是一个心灵之门,灵魂在居于其中,在其中灵修,直至自觉。

这时,我意识到“自我意识”的概念,还是以意识为主体的,是意识意识意识。

而当意识成为灵魂的第一功能时,意识就将主体性让渡于灵魂了。

所以,意识是灵魂的第一现实,和意识实相,都是基于灵魂,这一个主体的说法。

而这样的说法,其实已经进入I门,是基于I门内的灵魂,作为基点的视角。

也就是说,灵魂作为一个主体,是反过来看I门的,而这时看所知障,就很清楚了。

 

所知障,基于一图一表及其I门,大概有三个,一是自我定位,二是自我意识,三是I门。

这和通常的说法,有点不同,但本质上是相通的,说白了佛说所知障,就是为了自觉。

我先前意识到的所知障,是知识的边界,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界限,类似于无知之幕。

此外,就是因为已知的,因为不求甚解,停留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然后,又因为死不认错,形成了一种认知障碍,顶到了天花板,却不自知,或者不承认。

最后,基于主体,功能、对象,知识只是对象,没有和认知主体融合,无法自我表达。

这里面,是有判断依据的,比如怕被质疑,牵强附会(引经据典),不说自己的话等。

现在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自觉,就是缺乏自我定位,自我意识,灵魂不自觉。

 

这里,再以感官、思维、意识三界,分辨一下所知障的边界。

第一个,就是感官所见的所知障,通常指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不存在的观念。

比如,无神论,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所知障,就是因为感官不确定,所以不存在。

第二个边界,可以超越感官了,就是第三映射域的符号,是思维的所知障。

思维,是一种模式,一种定式,或者图式,并不代表本质,或者本体的存在。

其实,通常的所知障,都是思维上的,是一种僵化模式在作怪,执念是特例。

科学主义,大概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所知障,因为相比观念,要复杂,所以更难解除。

第三个边界,就是意识的所知障了,是一种主体上的亲历,但不够完善,而不自觉。

亲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边界,因为感官也是一种亲历,二者是非常象的。

所不同的在于,感官的亲历,是一种外在的体验,更多是具体的,有现实感。

而意识的亲历,是一种内在的感受,更多是抽象的,只能自我确认为真相,或者实相。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认知,都是意识所为,是一种功能,既然不是神,就不可能全能。

尤其,灵魂上的不自觉,主体不明,功能再强,也会用错对象,反而形成障碍。

所以,从对象退到功能,再退到主体,就是破解所知障,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从感官、思维、意识三界,就是超越感官,再超越思维,再超越意识,回到灵魂自觉。

以此而论,灵修,是一种实修,并不是务虚的,因为有着严谨的逻辑,而且是可验证的。

当然,除了感官、思维、意识三界的所知障,灵魂作为一个主体,也是有所知障的。

这意味着,一个人有了灵魂的自觉,也还是要链接更高维度的神佛,才可以不断突破。

或者,一个人灵魂上的自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和神佛链接的终极因果。

 

这时,要快速地看一下我自己的意识,有什么变化了?

一图,11,在6会稍作停留,建构一个特别的功能模型,帮助6过滤和处理信息。

一表,I,是一个设计者,会调用其它相关的区域,在11的组织下到6建构那一个模型。

I门,是大开的,因为灵魂会入住到所有的位置和区域,才可能建构一个有灵魂的模型。

而当建构的工作,或者其它任务间歇,灵魂会回到I门内休憩,那时I门就闭关了。

现在看来,灵魂不工作时,是一种弥散的状态,是可以通达虚空的,类似于冥想的境界。

而当灵魂做功时,是一种集中的状态,当注意力集中到一定程度,会有无处不在之感。

那仿佛是一种突破了一切所知障,有如神助,心想事成,或者象神一样生活。

 

总结一下,意识#应用集——所知障,厘清了不同边界的障碍,可以有条件地破解了。

所知障,最终解除,要主体的系统升级,当跨入更高维度时,低维度所知障就消失了。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