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洞回环
是时候,究竟一下,学佛的目的。学佛,究竟为了什么呢?对我自己而言,是一种研究,不止于意识,还有灵魂,乃至神佛的研究。另外,随着这一本书《佛学》的写作过程,我意识到,学佛可以学到一种终极的方法论,就是因缘法。这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自我观,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虚空观。佛,作为一个觉者,不仅自觉,而且觉他,最终觉行圆满。这是佛的目的,那学佛的目的,也可以如此。
不过,自觉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正如哲学所问“我是谁”?我自己,研究意识这么些年,一直在了解自己,看自己的意识,觉自己的灵魂。但试问自己,是否真正地知道,我是谁?我真的不敢说,因为自己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小可以到一念,大可以到整个灵魂,以我有生之年,是无法了解的。但基于佛法,我找到了一个尽可能了解自己的方法,就是一念定,一念转,一念自觉的一念三步。当然,这不是我创造的,最多是我设计的,或者总结的。而且,这也是这两天,才有的觉悟。就是住于一念中,可以让一念变现空性,直入觉悟的境界。我不是很确定,这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觉悟,是否一个境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而且非常地轻快,是一种高效思维法。所以,我个人认为,学佛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
此外,从佛的传播学来说,救苦救难,是一个痛点。不论是四谛的苦、集、灭、道,还是三界的苦苦、坏苦、行苦,或者八苦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都可以让一个人苦不堪言。所以,正如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发愿,苦难的救赎,也成为一种学佛的目的。
还有,就是最最基本的一个学佛目的,修行。这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目的,因为修行无处不在,随时都可。或者,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加上宿世轮回,那更是漫长的修行之路。至于成佛要经历的三大阿僧祇劫,对于一个人来说,简直就是杳杳无期。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连望都不可望;不是失望,也不是绝望,而是根本无望。而且,修行的方式,各式各样,什么瑜伽,什么禅;什么果上修,什么因上究;什么涅槃,什么寂灭;数都数不过来,自己要选哪一种呢?
所以,有时不如简单一点,想学佛就学佛,就看因缘了。而且,学佛也真的是一种因缘,因为信不信佛,都是一个很大的门槛。信,作为佛法中善心所第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理解。因为那是一个一念开关,一念信,一念不信,和一念生灭一样,处于无常中。
我自己,并不是信佛,尤其不信佛教的造像。但我相信一点,那就是佛是一个觉者,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我喜欢哲学,佛的智慧,也是哲学的爱智慧,所以我慢慢地也喜欢佛学。这是我写这一本《佛学》的一个初衷,但现在才理解,我不信佛,却愿意学佛的因缘。《佛学》,作为一本学佛导引手册,也更多是我自己的自我引导。至于能否让更多人,更好地学佛,我不是很确定。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念思维,而且是因为研究,才链接的佛法。这意味着,我提供的是一个念思维的参考系,而且需要深入,才能链接。尽管我,已经将《佛学》,界定为一种灵魂自觉,而且可以灵魂环的巡游,有步骤地练习;甚至,还有更简单的一念三步,这一个快捷方式;但这仍然是有难度的,需要专注一境,乃至专注一念,才可以成为一种灵魂链接。
这一篇,就基于专注一念,巡游灵魂环,究竟一下学佛的目的。
一图,11,这是一个定点,要入定,必然基于11。对于学佛来说,入定是一个最最基本的练习。尤其,一念定,是一个快捷方式,可以直入止观的境界。
一表,I,也是一个定点,是从止到观,由定转慧的一个奇点。对于学佛来说,I就是自觉,就是自觉之门。这和I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意识,是一致的。
入I门,就是入自觉门,可以直入空性。因为I门里面,就是虚空界,就是虚无视角,可以从无到有,反观一切。这对于学佛来说,是一个可以登堂入室的台阶,是一个很好的进阶方式。而且,如果在I门里面,可以踏念而行,基本上可以体验阿罗汉的乐阿兰那行,即虚空中行的感觉。
上光孔,有点超出了学佛的目的,但可能是一种成佛的境界。这我还不确定,因为灵魂环,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人@系统中。那意味着,上光孔最多是一个和佛的链接,而非成佛本身。但如果可以真正地链接佛,自己的佛性,一定是足够了。
虫洞回环,是这一篇的主题,也是《佛学》的一个回顾节点。对于学佛而言,虫洞有点象是一种涅槃,但不是寂灭,而是一种重生。这一点,对于学佛来说,可能是一种超出,或者意外的收获。因为这不止于佛的修性,还在于道的修命。不过,这我还不能确定,因为要到《生命学》,才能深入理解。
一图13,有一种佛即道,道即佛的意味。道和佛,真的是有很深的渊源,因为成佛之路是道,而道成肉身是佛。这不是《佛学》的范畴,也不属于佛经的教义。因为道,对于佛的中观而言,可能是外道,而非内观。或者,成佛之后,大概也就是神了。最终,人所有的意识,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将归于神。
对于神的链接,相对于佛的链接,现在我还不是很确定,要写一本《神学》。但最终会有一个结果,因为佛的因缘法,将是最后的神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