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老顽童 老顽童 的推荐 alfred-chan.lofter.com
Thomas看看世界

如何在摄影前后期,塑造照片的立体感?

世界是立体的,照片却是平面的。

要在一个二维空间里,表现出现实中的立体感,需要摄影师在前期等待合适的光线,或者在后期的时候,用本文的方法,进一步的塑造照片的立体感。


在《让照片更层次立体 - 浅谈摄影中空间感的构建》一文中,我讲到了如何提升照片的层次空间感。层次感指的是物体之间,能体现出远近前后的层次关系。

而本文的立体感,则更多的指的是物体本身。我们在前期拍摄的时候,会发现完全顺光、逆光的物体,立体感都会比较差。


而侧光、侧逆光、侧顺光的物体,立体感就会比较强烈。


同样都是热气球,为什么逆光的热气球会显得非常平面,而侧光的热气球却立体感十足呢?...


世界是立体的,照片却是平面的。

要在一个二维空间里,表现出现实中的立体感,需要摄影师在前期等待合适的光线,或者在后期的时候,用本文的方法,进一步的塑造照片的立体感。


在《让照片更层次立体 - 浅谈摄影中空间感的构建》一文中,我讲到了如何提升照片的层次空间感。层次感指的是物体之间,能体现出远近前后的层次关系。

而本文的立体感,则更多的指的是物体本身。我们在前期拍摄的时候,会发现完全顺光、逆光的物体,立体感都会比较差。

而侧光、侧逆光、侧顺光的物体,立体感就会比较强烈。

同样都是热气球,为什么逆光的热气球会显得非常平面,而侧光的热气球却立体感十足呢?

要理解立体感的来源,我们需要再次从美术中汲取营养,那就是三大面五调子。

三大面五调子起源于西方素描体系,表现了物体受光后的明暗区域划分,是表现立体感的重要手段。

三大面指的是亮面、暗面和灰面。

亮面是物体受光线直接照射的一面,在图像中一般是最亮的浅灰色、白色。暗面是背光的一面,所以一般是物体最暗的部分,显示出黑色、深灰色。灰面介于亮面和暗面之间,一般是侧光或者光线间接照到的部分,在图像中一般为中灰色。

一个物体有了亮面、暗面和灰面三大面之后,立体感会大大提升。而且亮面、暗面的亮度对比越强,光线立体感越强烈。

比如下图是一个球,由于球的各个区域都是一样的亮度,所以看起来是非常平面的。

我们要后期增加它的立体感,只需要通过加深减淡工具,让球的内部产生三大面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使用加深工具,压暗球的左下角,让球有了暗面。使用减淡工具,提亮球的右上角,让球有了亮面。亮暗面交界的地方,自然过渡形成了灰面。

后期绘制三大面之后,球终于有了立体感。

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提亮右上角,压暗左下角,提高亮面与暗面的明暗对比度,从而强化球的光影立体感。

所以我们要后期增加立体感,技术非常的简单。只需要用加深减淡的办法,画出或者强化物体的亮面、灰面和暗面就可以了。

下面一张照片,是巴基斯坦著名的川口塔峰,但是现在照片立体感还不够强烈。

所以后期我用加深减淡技术,提亮下图中用“1”标出来的地方,强化甚至创造出物体的亮面,压暗图中“3”标注的区域,后期进一步降低暗面的亮度。“2”所标注的区域,则自然的处理为了灰面。

有了对比更加突出的三大面,无论是云层,还是雪山,其立体感都大大增强了。

上面的三大面只考虑了单个物体本身。在很多的情况下,物体还会和周边物体相互作用,因此除了三大面之外,物体还会有更加丰富的明暗层次,那就是五调子。

五调子中,高光是物体最亮的点,是直接反射光源的部分,类似于三大面中的亮面。在一些光滑的物体表面,高光会特别的突出。突出物体的高光,不仅可以强化立体感,还能增加物体的质感。

亮灰类似三大面中的灰面,是间接受光的部分。

而物体的背光部,则分成了反光和明暗分界线。反光区域虽然处于背光侧,但是由于周围其他物体的反射光照射,也会有一定的亮度。我们在后期时,合理的在暗部中增加反光,可以让物体显得更具体积感。

明暗分界线,则是亮部到暗部的转折区域,一般是一条黑色的带状区域,在物体中表现为最暗的地方。

除了物体本身之外,五调子还增加了投影。投影是物体本身遮挡光线后,在其他物体上产生的阴影。

投影其实是用画面中的其他物体,解释了物体本身的立体感,会让物体显得更稳重、真实。在强烈的光线下,如果一个物体在近处的地面、墙壁上竟然没有投影,就会显得特别的浮、非常的假。

下面一张英国巨人之路的照片,你会感觉前景的石头非常的立体,远远比前面三大面的几张样片更加立体。这是因为这些石头,还有5调子的更加细腻刻画。

石头的“1”所在区域,是石头的高光部分,湿润的石头反光属性优秀,所以即使高光部分在后期被大大的提亮,也还是显得比较自然。而“2”标注部分,因为不是受到直接的光线照射,所以属于石头的亮灰部分。

画面中的“3”和“4”,标注的是石头没有受光的暗面。

真正让上图中石头立体感进一步提升的,还是反光和投影。石头上“5”号区域,因为紧邻旁边石头的亮面,所以有一些轻微的反光。进一步强化突出反光,可以让石头立体感更加突出。

而“6”、“7”标注的,则是石头在旁边石头上的投影,投影的存在更是极大的提升了立体感。

理解了三大面五调子,摄影师就掌握了提升照片立体感的钥匙。运用加深减淡工具,后期塑造照片的立体感其实很简单。


本文知识点,节选自《风光后期明度控制》课程。


欢迎关注@Thomas看看世界,

每周学会一个摄影技能。

 公众号:thomaskksj

ID492262994

【教程】摄影创作系列(下) 拍出属于你自己的创意大片

Terry F:

[图片]


灵感+思考+实践=创作



目录:


1. 从“一般”到创新的距离


2. 大师们都有什么好点子?


3. 实战分析:如何呈现你的创新?



本文有超清视频教学版本      主讲:Terry-F


优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5Nzc4MjY2MA==.html?spm=a2hzp.8244740.0.0 
B站:http://www.bilibili...

Terry F:



灵感+思考+实践=创作




目录:


1. 从“一般”到创新的距离


2. 大师们都有什么好点子?


3. 实战分析:如何呈现你的创新?




本文有超清视频教学版本      主讲:Terry-F


优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5Nzc4MjY2MA==.html?spm=a2hzp.8244740.0.0 
B站: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718887/




-------分割线----------




可能很多喜欢拍照的人都听过这样的批评“我觉得这张照片的很一般”。


言外之意大概就是说这张照片基本合格,但是缺乏亮点,不能触动观众的情感和兴趣。


当你听到这样的批评话语时,千万不好灰心丧气怀疑人生。实际上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摄影师拍摄的大部分照片都只能放在“很一般”这个范畴。


例如笔者原先拍过的这张城市夜景:


作者:Terry-F




当我把这张前后用时超过6小时的照片发出来之后,却收到了不止一条“很一般”的评价,以至于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拍照。然后在冷静思考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很一般”可能说明了你的片子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曝光准确


·构图合理


·画面清晰


这些要素也是一张合格的照片所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当然,也有可能只是给出评价的人比较有礼貌。 



--------------分割线-------------




1. 从“一般”到创新的距离。




在聊“一般”之前,我来看看什么是不合格的照片:


反例作者:又是Terry-F


高光过曝,构图惊奇,背景杂乱,抖动模糊。照片拍成这样,你距离拍出“一般”的照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对于每一个新人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具备能够拍出“一般”照片的能力。


照片“一般”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它至少说明了你不仅有能力驾驭器材,并且掌握了拍照的要领。


笔者早期拍摄的“很一般”的照片


出镜:龙崎


片“一般”也没什么值得羞耻的,这是每个摄影师以及爱好者的必经之路。这一步也必须踏踏实实走好。某些摄影师连这些基本技能都没掌握就开始玩弄玄学、狂舞构图乃至乱加特效,这样的东西或许能吸引一时的关注,但最终依然贻笑大方。


(因为观众对那些能力和名望不相符的人往往是不友好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创新只是单纯地存在于思想和内涵中,就像下面这些作品:


Erik Johansson


Laura Williams


Nicholas Scarpinato


而实际上,广义上的创新可以指画面中一切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它可以是色彩


Jimmy Mcintyre


 不一定非要丰富的色彩,也不一定非要鲜艳夺目,合适的搭配,把握好不同色彩之间的过渡,更能出彩。




它可以是情绪 


疯子


挖掘模特表现力和内心活动,不一定要夸张的动作和泪水,更能够打动观众。




它可以是光影 


Red Bull Photography


光造就影,找到合适的光源,搭配出合适的影子,不需要华丽的后期,同样可以出大片。




它还可以是构图  


JesusToaChild-老陈


从常规的“端稳相机”到各种非常规的构图方式,巧妙地在有限的取景空间内思考环境和人物的关系,让构图独特且合理。




它也可以是“决定性瞬间” 


阿四




用充足的理论知识和长期的练习积累经验,这一切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记录那个不寻常的瞬间。


-----------------分割线---------------




2. 大师们都有什么好点子?




当然,作为一名有追求的摄影师,思想和内涵上的创新也是你的必修课。例如下面两位摄影师的故事:


Jason Lee是一名婚礼摄影师,日复一日记录着别人的幸福,然而他两位可爱女儿的诞生打开了他创作的大门。


Jason Lee


Jason Lee


Jason Lee


他用夸张的手法将生活中的琐事记录下来,作品充满了幻想和童真,一方面从家长的角度去回味生活,另一方面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这一系列的作品不仅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和遐想,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待摄影和生活的态度。


Oleg Oprisco原本在乌克兰的一个照片实验室工作,然后转行做了商业摄影师,然而很快她厌倦了商业摄影师的日常工作,于是逐渐转型为纯艺术摄影师。


Oprisco


Oprisco




Oprisco


Oprisco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点:面无表情(或略带忧伤)的女性;长得出奇的头发披向一边;清一色的方形构图;温柔的影调以及对物品夸张的表达。即使看起来有许多“超现实”流派的痕迹,但她的作品灵感多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她的成功取决于她的刻苦。在一次采访中她说道“懒惰是摄影师最大的敌人。当你觉得自己的事情不顺利,照片不给力,客户不上门或是客户都很糟糕的时候,你总是给自己找千千万万的借口。而你需要做的是去分析你所做过的事情,留意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刻,消除差错,然后不停拍摄...”


或许我们很难一下就成为像他们一样成功的摄影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看出成就他们的两个要素:


·从生活中发掘灵感


·持续不断的努力


-------------------分割线-----------------




3. 实战分析:如何呈现你的创新?




当你有了一个拍摄想法,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去实现它,而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环节上遭受挫折,最终放弃或者草草收场。


而你需要的是谨慎的思考以及合理的安排,在此基础上长期练习、拍摄,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模式和思路。


这里用笔者亲身经历来说明。


我曾经有幸去围观一位老朋友的拍摄现场。他选了一片芦苇丛生的湖岸拍摄了一组以玩具风车为主题的作品。


三水水水炸了


风车实际上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玩具,而更多地暗示了童真和轻松的格调。也引发了我的一个想法:如果这一片芦苇变成一片风车,那该是何等壮观啊。


于是就有了下图这个设想:



产生想法之后就需要根据各项准备工作的难易程度来规划准备步骤。


很多人会选择先去找模特,但实际上这一步要放在最后做。因为在和模特沟通的过程中,你不仅需要展示自己的想法,也要让对方知道你具备了实现想法的能力。


所以首先需要解决风车道具。笔者一开始是购买了大量的厚卡纸,和PVC管以及图钉万能胶喷漆等材料,计划制作风车。然而最终还是因为卡纸太软难以成型放弃了这个计划。


随后发现网络上有现成的大型风车售卖,于是购买了20只不同大小的风车。



下一步是选场地。根据设想,风车需要插在矮草上,草丛不能杂乱,最好是统一品种,这样草不会挡住风车,也不会喧宾夺主。但是苦于一直没有找到高度合适且背景开阔的草地,最终选择了鄱阳湖畔,高度较大的草地。


然后将风车结合构图思路错落有致地插到草地上,确保风车能够出现在前景和背景,营造层次感。



在准备的过程中,将单纯的风车+少女主题进一步提炼,尝试用统一的风车暗示平凡的生活,让出场人物扮演一个识图与众不同的风车。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组图:


出镜:帅嘤嘤


出镜:帅嘤嘤


出镜:帅嘤嘤


除此之外,笔者还另外购买了一个防毒面具,借此机会拍摄了另一张雾霾题材的单图,并成功发表在1x首页。



不仅仅是这套风车的作品,笔者大多数作品都是用这种流程来完成的,这一流程包含:


·发掘灵感


·完善构思


·制定方案


·敲定场地、道具、模特


·择日拍摄


------------分割线-----------




结语




如果说思想是保持作品生命力的唯一方法的话,那么创新就是保持摄影师生命力的最佳途径了。我们可以从色彩、构图、情绪、光影、内涵等不同层面去挖掘,最终要使你的作品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出彩,这样才能摆脱“一般”的帽子。


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虽然能在各方面全面创新是件好事,但无需过度担心与其他人使用了一样的元素。譬如风车这个元素,许多人都使用过。在笔者拍摄之前就有人涉足,而在笔者拍摄之后同样有人尝试创作,其中有精心打造的佳作,也有敷衍了事的随拍。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针对特定元素找到自己的演绎方法、思想和内涵,加上具有个人风格的拍摄形式和后期流程,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创意大片!



Thomas看看世界

好的摄影作品,要学会引导读者的视觉

摄影是一种视觉的语言。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读者的视线一定是被控制在主体和兴趣点上,而不是被其他与主题无关的杂物所吸引。

今天的教程,托马斯会详细谈谈,摄影师都有哪些前后期方法,在照片中引导读者的视觉。


1. 反差引导

在生活中,引人注目的总是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同样在摄影作品中,那些与画面其他区域,有明显反差的元素,也会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

一幅整体暗调的作品,画面中明亮的地方显得就格外突出。

比如下面这张Max Rive镜头中的巴塔哥尼亚,由于在晚上拍摄,整张照片亮度都很低。而恰到好处的拍摄时机,使得远处的罗伊峰被月光照亮,亮度比照片其他地方高出不少。

后期又通过进...

摄影是一种视觉的语言。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读者的视线一定是被控制在主体和兴趣点上,而不是被其他与主题无关的杂物所吸引。

今天的教程,托马斯会详细谈谈,摄影师都有哪些前后期方法,在照片中引导读者的视觉。


1. 反差引导

在生活中,引人注目的总是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同样在摄影作品中,那些与画面其他区域,有明显反差的元素,也会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

一幅整体暗调的作品,画面中明亮的地方显得就格外突出。

比如下面这张Max Rive镜头中的巴塔哥尼亚,由于在晚上拍摄,整张照片亮度都很低。而恰到好处的拍摄时机,使得远处的罗伊峰被月光照亮,亮度比照片其他地方高出不少。

后期又通过进一步的加深减淡,运用亮度的反差来引导读者视线。相信大家第一眼看到这张作品的时候,也是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明亮的主体山峰。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暗调照片中亮的物体更突出。同样的,一张整体亮调的作品,画龙点睛的就是画面中暗的物体。

例如下面一张高亮度的雪地照片,画面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那3个亮度偏暗的人。

除了明暗反差之外,这张照片中还有一种隐藏的重要反差,就是人与自然的反差。千百年物竞天择的进化,让人类练就了一双,辨别出自然界中活物的火眼金睛。一张画面中有人的照片,通过人与自然的反差,就会吸引到不少注意力。

作者 Thomas,thomaskksj.tuchong.com

除了亮和暗之外,还有一个叫对比度的亮度属性。在一幅整体对比度偏低的作品中,那些高对比的地方是读者的关注焦点。

例如下图中,极光和山峰剪影的交界处,是全图对比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全图的视觉中心。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一切可以形成反差的属性,都可以用来引导观者视觉,起到突出主体,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下图中,街道暖黄的光线,和雨中傍晚的蓝色冷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抓住了读者的目光,让照片显得更富表现力。

作者 Thomas,thomaskksj.tuchong.com

摄影新手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整张照片都是高锐度、高清晰度、类似HDR的充满了各种细节。

一张满是细节的照片等于没有细节,因为这些细节互相冲突,互相争抢着读者宝贵的注意力。

而一幅好的作品,常常强化了兴趣点的清晰质感,弱化了画面其他区域的细节纹理。

例如下图中,只有光线照耀的云层和岩石上,我进行了大量的质感突出和细节锐化,其他地方我都保持不动,甚至降低了清晰度对比度。

这样读者的视线自然而然,聚焦到了细节最多的那部分岩石上。

作者 Thomas,thomaskksj.tuchong.com

2. 引导线引导

读者的视线,会习惯性的顺着画面中的线条进行移动。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在前期取景时拍入一些天然的线条,或者后期处理时人为强化一些线条,指向我们的主体。这些线条就会成为极好的引导线。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比如这张Max Rive的照片中,就使用流向远方的河流作为引导线,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的雪山。

自然界中的小路,河流,草木等等形成的线条,都是极佳的引导线。比如下图中,极影AX摄影师史炎冰,就用岩石作为了天然的引导线。

作者 史炎冰,bangbing.tuchong.com

引导线除了那些明显的线条,还可以是那些隐含的指引关系。比如光线、人的目光、以及人手指的方向等等。

下图中,读者的视线会顺着人手指的方向,移向远方的景物。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光线虽然并不是一根根明显的线条,但是也有很强的指引能力。一张有光源的照片中,那些被光线照亮的部分,都会获得读者额外的注意力。

作者 Thomas,thomaskksj.tuchong.com

下面这张照片中,有两条引导线指向山峰,你能看出来是哪两条吗?

作者 Thomas,thomaskksj.tuchong.com

一条是徒步者的目光,一条是倾泻而下的光线,都把读者引向形态奇特的山峰上。

3. 框构图引导

框构图,可以把读者的视线限制在画框中间,从而强迫读者关注到画框之中的主体。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Max Rive是一名运用框构图的高手,广角镜头下畸变的树木,既成为了充满视觉张力的前景,又作为画框,限制读者的视线,不要游离到画面之外。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画框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寻找。

作者 Pan Weihao,panweihao.tuchong.com

即便是瞬息万变的云雾,有时也能起到画框的效果。

作者 Thomas,thomaskksj.tuchong.com

3. 综合引导

一幅主体明确,兴趣点突出的好作品,常常会同时运用上面提到的多种引导手法。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上面一张作品中,同时运用了框构图,以及明暗反差、冷暖反差的方式,让远处看起来很小的山峰,也显得格外突出。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上面这幅作品中,明暗反差、冷暖反差,引导线(河流、树枝),和框构图(树木)都有运用到,500px的满分作品果然名不虚传。

作者 Max Rive,maxrive.tuchong.com

上面这张优秀照片中,除了冷暖、明暗反差之外,还用到了多达3条引导线。包括左边通过增加部分灌木饱和度,后期形成的一条引导线,中间河流形成的曲线,以及右边背包客的视线。

总而言之,合理应用反差、引导线和框构图三种方式,引导读者的视觉到照片兴趣点上,会让我们的摄影作品更加优秀。


欢迎关注@Thomas看看世界,每周学会一个摄影技能。


公众号:thomaskksj

托马斯的《60 分钟学会 Lightroom 进阶修图》

Live课程开始报名啦~

点击这里,可以报名学习。

https://www.zhihu.com/lives/838159504024682496

 @ 

Thomas看看世界

学会调色,从理解HSL面板开始

HSL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色彩表示方法。ACR以及Lightroom中的HSL调整面板,更是我们后期调色的神器。

本文将从HSL面板的角度,带领大家学习和认识颜色。


1. 什么是HSL

很多朋友都听说过RGB颜色模型,即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由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以不同的比例相加而成的。

但是RGB模型对人类而言并不直观,比如我说一种颜色是由60%红,30%绿和90%蓝组成的,你应该很难想象出来,这到底是哪种颜色?

因此人们设计出了HSL色彩空间,来更加直观的表达颜色。HSL是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Lightness)...

HSL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色彩表示方法。ACR以及Lightroom中的HSL调整面板,更是我们后期调色的神器。

本文将从HSL面板的角度,带领大家学习和认识颜色。


1. 什么是HSL

很多朋友都听说过RGB颜色模型,即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由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以不同的比例相加而成的。

但是RGB模型对人类而言并不直观,比如我说一种颜色是由60%红,30%绿和90%蓝组成的,你应该很难想象出来,这到底是哪种颜色?

因此人们设计出了HSL色彩空间,来更加直观的表达颜色。HSL是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Lightness)这三个颜色属性的简称。

色相(Hue)是色彩的基本属性,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颜色名称,如紫色、青色、品红等等。我们可以在一个圆环上表示出所有的色相。

色环上的0度、120度、240度位置,分别对应了RGB模型的红、绿、蓝三原色。原色两两混合形成了二次色。比如黄色(60度)就是由红色和绿色混合而成;蓝色和绿色则相加形成青色(180度);品红(300度)则由红蓝两色组成。

原色和二次色之间,还有各种丰富的色相过渡,比如270度的紫色介于品红和蓝色之间。30度的橙色则是由红色黄色混合而成。

饱和度(Saturation)是指色彩的纯度,饱和度越高色彩越纯越浓,饱和度越低则色彩变灰变淡。

亮度(Lightness)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亮度值越高,色彩越白,亮度越低,色彩越黑。

我们把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Lightness)三个属性整合到一个圆柱中,就形成了HSL色彩空间模型。

HSL圆柱中的任意一个点,都对应了一种颜色。圆环上的度数代表了颜色的色相,离中轴的距离代表了颜色的饱和度,点的高度则对应了颜色的亮度。

在ACR(以及Lightroom)中,第4个调整面板 - HSL面板,就是基于HSL色彩空间的后期调色工具。

2. 学会使用HSL面板

HSL面板由色相、饱和度、明亮度三个子面板组成。每个子面板中有8个滑块,分别可以对应调整图像中的8种色彩。

这8个调色滑块对应了我们前面讲过的红、橙、黄、绿、青(浅绿)、蓝、紫、品(洋红)8种自然界中的主要色彩。这样我们就能对照片中的不同色彩,进行分别的调整了。

我们调整红色的时候,不仅仅会影响色环上0度的准红色,还会影响到红色周围的偏红色相。

比如我在色相面板中,把红色滑块往右移动。这样照片中的红色,会往色环顺时针方向偏色,也就是偏向橙色。可以看到下图中,红色色相+100后,色环中红色及附近区域都变成了橙色。

如果把红色色相滑块往左移动。这样照片中的红色,会往色环的逆时针方向偏色,也就是偏向品色。可以看到下图中,红色色相-100后,色环中红色及附近区域都偏向了品红色。

绿色在色环中,顺时针方向是青色,逆时针方向是黄色。

因此如果我们在色相面板里,把绿色变成-100。色环中绿色以及周边色相,就全部偏向了黄色。

如果我们在色相面板里,把绿色变成+100。色环中绿色以及周边色相,就全部往青色色相偏移。

色相滑块往右移(加数值),颜色会在色环中顺时针偏色。色相滑块往左移(减数值),颜色会在色环中逆时针偏色。

理解了上面两句话,我们就学会了HSL的色相调整。

HSL中的饱和度面板很好理解。饱和度滑块右移,该颜色的浓度纯度增加。饱和度滑块左移,该颜色变灰变淡。

比如色环中的蓝色区域。

如果我们把饱和度面板里的蓝色滑块移到最左边,可以发现色环中的蓝色区域大大的变淡变灰了。

但是为什么蓝色区域没有完全变成中灰色呢?这是因为这部分色彩区域,不仅会被蓝色滑块作用,也会被紫色滑块影响。

如果我在饱和度面板中,把紫色滑块的饱和度也减到-100,可以看到原来色环上整片的蓝紫色区域,都变成了纯灰色。

最后一个HSL面板是明亮度面板,明亮度滑块右移,该颜色变暗变黑,滑块左移,该颜色变亮变白。

比如我把黄色的明亮度滑块移动到+100,可以看到色环中的黄色变亮了。

3. HSL面板实战调色

接下来托马斯会以下面这张照片为例,告诉大家如何用HSL面板进行调色。

在托马斯的VX公号 thomaskksj 后台回复关键词 “raw15”,可以获得本片raw文件的下载链接。

在调色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张照片都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的。

山体上裸露岩石,主要是橙色,以及少量黄色构成。天空和水面,主要颜色是蓝色和少量青色。地面上星星点点的红色小木屋,实际上受到红色和橙色共同作用。

比较复杂的是图中的绿色植物。近处山上被阳光照耀的植物,主要是黄色,其次才是绿色。远处山体上的深绿植被,则主要是大量绿色和少量青色构成。

首先我们在色相面板进行调整。黄色和绿色的色相滑块都往左移,让他们的色彩偏向黄色。这步主要是想把画面中绿意盎然的春色,变成橙黄的金秋色彩。

原来的天空偏青,所以我把蓝色滑块右移,天空海面的色相往紫色轻微靠拢。

照片中原来的绿色植被变成了黄色,天空从青蓝变成微微的紫蓝。

接下来是饱和度面板调整。这张图片我不仅想变成秋色,还想变成晚秋草木凄凉的枯败感觉。因此我降低了黄色和绿色的饱和度。

降低橙色饱和度,则是不想让岩石的色彩太过突兀。

蓝色和青色滑块我却向右移动,增加饱和度。这样天空和海面的蓝色就更加纯净浓烈了。

饱和度调整之后,草木惨淡,天空通透。

最后是明亮度调整。照片中的山体是由草木和岩石组成。我们可以通过明度分离,来让草木和岩石的边界更明显。

我降低橙色的明度,也就是降低岩石的亮度;稍微增加黄色亮度,也就是草木的亮度。这样山上的岩石和草木就完全区分了开来。

之后降低蓝色的亮度,天空和海面变得更加深沉耐看。

明亮度调整之后,岩石和天空亮度的减少让画面更加沉稳。

再来对比一下HSL调色前后,画面感觉大变样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目标调整工具”,更加简单直观的,对照片的HSL颜色属性进行调整。关于“目标调整工具”,我会在以后的视频教程中进一步演示。


总结

1. 色彩是由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Lightness)组成的。

2. ACR和Lightroom中的HSL工具,由色相、饱和度、明亮度3个子面板组成,每个子面板有8个滑块,对应调整照片中的8种颜色范围。

3. HSL调色的第一步,是对照片中的色彩和对应物体做一个归类,之后我们就可以分别调整画面中不同色彩物体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了。


更多关于调色的知识,欢迎参加我的知乎Live《Lightroom 后期调色》学习:

* 理解 RGB 、 CMYK 、 HSL

* 主色调的氛围 

* 色彩搭配与视觉引导 

* 色温色调 

* 调色神器: HSL 面板 

* RGB 曲线 

* 色调分离和原色控制 

* 练习文件 + 实战处理视频

点击这里,即可报名参加~

点击这里,即可报名参加~


欢迎关注@Thomas看看世界,每周学会一个摄影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