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思录】“无所不能”的产品经理
没有太多系统思考,工作之余零散记录一些闪过的思绪,记录与此,说是提点别人,其实更是为了鞭策自己。
1. 产品经理的想与做
怎么看一个产品经理的能力?
在我个人感受而言,会从两个维度去看,想和做。
越高的Level越会看其思考能力,思考的层次也要从战术、到战略,从推广到营销,从产品到品牌,从单个产品线,到业务,到了我厂P8及以上的产品经理,实际上,个人动手去写PRD,个人去跟进项目落地的机会就很少了,更多真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产品形态也趋向于从有形到无形,营销战略、品牌调性、甚至公司间的合作……都是产品经理可能要考虑的范畴,而调动的资源也不只是围绕产品的开发、测试、设...
没有太多系统思考,工作之余零散记录一些闪过的思绪,记录与此,说是提点别人,其实更是为了鞭策自己。
1. 产品经理的想与做
怎么看一个产品经理的能力?
在我个人感受而言,会从两个维度去看,想和做。
越高的Level越会看其思考能力,思考的层次也要从战术、到战略,从推广到营销,从产品到品牌,从单个产品线,到业务,到了我厂P8及以上的产品经理,实际上,个人动手去写PRD,个人去跟进项目落地的机会就很少了,更多真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产品形态也趋向于从有形到无形,营销战略、品牌调性、甚至公司间的合作……都是产品经理可能要考虑的范畴,而调动的资源也不只是围绕产品的开发、测试、设计了,还有市场、BD、PR、运营……诸多角色……真的是很大一盘棋。
而更入门的产品经理,则更被看重的是快速的执行落地。因为分解到你头上的,可能已经是某个功能模块,某个小产品,你已经没有太多空间去思考产品的意义,而是要把既定的目标给完成。做功能点的梳理,做具体的产品设计,排出周密的计划,协调各方资源按计划如期完成。
而成长中的产品经理(包括我在内),想和做都是要同时并重发展提升。
想什么呢?
需求的发现、需求的评估和分析
解决方案设计和评估
如何把以上的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来,让大家都明白
第三点非常重要。可能你也很辛苦地做了前两步,最后得到了你认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然后产品设计方案也出来了,PRD文档也写完了,可是就是受不住大家的各种层面的“逼问”,产品经理要拿出最终的结果,但是过程中的思路也要一脉相承并能够应对各种疑问。
然后这过程,一定要做到阶段性的产出,不能耽于思考。这其中就是:
如何把大图拆分成模块
如何取舍眼前与长远的重点价值(比如下个季度你只做一件事的做什么?只做三件事做什么以及为什么)
如何把计划排到季度,拆到周
如何识别关键角色并沟通到位
如何快速开工并拿到结果
阿里巴巴有句老话,送给大家“我们为过程鼓掌,但是我们为结果买单”。
这个想、做的过程,三大意识非常重要,而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了一个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的。
目标意识:即使发封邮件,也存在邮件的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到?
成本意识:要思考产品能够帮助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也要想办法做四两拨千斤的产品设计,减少开发成本,日常工作中,是否能够减少大家的沟通和理解成本?
客户意识:不要说"我要",任何功能都是为特定的角色设计的,他要想吗?他会用吗?
2. 如果需求和解决方案你都分不清,就别做产品经理了
老生长谈的一句话,可是为何我们现实生活中总还是会犯这个基础的错误?
某天路过自己团队产品经理和需求方沟通的一个小桌子,侧耳倾听了几句,发现双方陷入争执,于是忍不住参与进去,发现原来双方正在纠结于是把一个任务管理功能中的优先级作为筛选条件还是排序条件……于是忍不住问产品经理了,需求方的需求是什么?是筛选?还是排序?还是什么?需求方的需求是让他能够从非常多的任务中把自己最需要关注的任务给找出来,或者再深一层,需求方的需求是能够让他一目了然知道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而给出优先级字段也好,还是把优先级字段作为筛选条件、排序条件也好,都是解决方案层的东西。
不要过来给我投诉说:需求方的需求不合理,不靠谱,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是因为我们还是停留在解决方案层面。
很多时候,需求方会直接提一个解决方案,认为就是他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也无需苛责需求方。比如,你去蛋糕房里买蛋糕,也是倾向于说:喂,给我拿那个草莓蛋糕(这是解决方案)。而不会说:你好,我女儿要过5岁生日,我女儿很喜欢吃草莓,我让让她的生日很开心,你觉得有什么可以帮我的吗?这就有点太傻帽了。虽然一个去买蛋糕的顾客内在的需求可能是“让女儿的生日很甜蜜很开心”,或者是“让我的喜欢浪漫气息的老婆结婚5周年快乐”,但是能够简单表达出来的或许就是他认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需求沟通也是一样的。
一个需求方来说:我要想数据直接导出,不要每次下载都走审批。他不会表达成:我每周都要写周报,而我的周报需要好几张报表的数据整合,所以我需要导出数据在电脑上用Excel加工,但是因为每次下载都需要审批,不但麻烦我,也麻烦我的审批人,有什么办法能够降低我做周报的成本吗?
如果需求方描述成“有什么办法能够降低我的做周报的成本吗?而且据我所知,和我一样需要导出多张报表数据做本地加工做周报的小伙伴都是这样的痛苦,希望你们能够想想办法”,你可能会发现解决方案未必只有“导出”一种,比如长远来讲,你可以提供在线编辑器,小伙伴把需要做周报的数据都存在一个自己的数据环境里,在其中做加工,编辑,然后分享周报地址出去即可,或者去了解需求方周报汇报的对象看数据的需求,把其需求也做成在线可直接查询的报表……或者……
需求方可以随意表达需求,即使说的是解决方案,也不是他不专业,而是解决方案就在他的口头边。而作为产品经理,最关键的就是:
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解决方案背后的真正的“需求”给挖掘出来
场景验证,看看这个需求方的需求是否具备一定的通用性,个性化的需求和通用的需求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畅想解决方案,从中选择最合适的
解决方案与需求方进行沟通、与开发进行沟通,敲定
记住:没有什么需求是不合理的,只是解决方案够不够合适。
3. 做理想方案,做二手准备
有时我们面向开发提需求的时候,一开始会想,恩,很难做或者他们肯定不愿意做,所以直接在体验上打个折扣。给出一个妥协后的方案。
但是开发有时眼界比我们高啊,人家在你们看电视逛街听音乐的时候,还在不断在互联网上浏览新兴的科技,新兴的网站,对各种交互模式比PD都要清楚,他们有时觉得你的方案不靠谱啊。所以就会觉得体验不好啊,为何不做更好的?
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让自己眼界更高一些,而不是亦步亦趋,给他们提出一些想法是你的事,他们能不能实现是他们的压力。但是你又做好了妥协的准备,岂不是更好?
我觉得大家都有必要多去体验下别的产品,别一门心思盯着自己的产品看。毕竟都是那么年轻的人,要持续追求进步和学习啊。
如果你觉得交互设计是交互设计师的事情,用户体验是用户体验部门的事情,那么请问,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作为产品经理的价值?如果连产品系统逻辑、功能描述也不专业的话,那么交互设计师是否也可以做现在我们做的事情呢?
我希望大家多多体验下好的交互设计模式,以后设计产品才会游刃有余,平时也会用花瓣网采集好的设计模式,也分享给各位:http://huaban.com/boards/3979518/
4. 万物皆产品
既然很多人都看过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那么是否也有意识觉得一切都是产品呢?
我们刚发布了一个产品,短期呢还存在一些体验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们内部对它做了一个调性的定义:要做有爱的数据平台。为什么要做“有爱”,而不是“专业”,“严谨”,”洞察”,自然是和用户群的特征以及需求脱不开干系的,这里就不具体说了。
但是围绕“有爱”,我们如何做呢?
平台要摆脱传统的数据平台那么老古板的面孔,以及密密麻麻的指标数据,以及高深但是看不懂的图表,即使这些是必须的,我们也必须加入其他的有爱的元素。
有爱,方能让用户包容一些小小的瑕疵,方能让我们大家都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然后因为共同建设而更加凝聚爱意。除了要求产品上的一些注意事项外,我还要求,是否能够把需求梳理评估的过程,变成每周定期的会议,可以邀请需求方、开发一起对需求池中新增的需求进行讨论、决策和排期。产品经理认为没问题。
我就说那么对这个会议进行一个包装吧。产品经理不是很理解为何连一个会议也需要包装,是否太重于形式了?
因为在我看来,短期能够让人感觉到有爱的,产品的改变节奏却太慢了,而主动联结用户节奏上更快。而一个会议,也是一个产品。如果不把它当成一个产品来说,它就只是一个会议,它可能连个名字都没有,或者只是会叫做某某产品需求评审会。而且它可能也没有相应的机制设计(比如:频率、参与形式、激励形式、目标)。
同样是开会,如果当成产品做又会怎么样呢?
我们会想它的目标,它面向谁?它要解决什么问题?它能够产生的价值是什么?它运作的场景以及期望的产出,进而会想它如何能够提升大家参与性?如何加强它的用户认知?进而就会想它是否需要一个名字,需要一个口号?然后会想到如何把它卖出去!让它产生我们赋予它的价值。
5. 没有借口?
做产品经理是很苦逼的。因为这个职业的定位天然决定了“没有借口”。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就是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
而且就是要比别人更早发现,而且不能以该问题为借口。
因为另一个职责就是不断地为各种问题开发解决方案。
那么就等于说一个产品经理的问题只能有三种形态:
未发现的(既然没发现,自然就没问题咯)
有解决方案的(既然已有解决方案,那么就快点执行咯)
还没解决方案的(既然还没解决方案,问题明确了,就成功了一大半,那么就快点去想解决方案啊)
反正,就是认为产品经理就是问题分析及解决专家,所以,产品经理是最没有立场去“抱怨”的。
怎么样,觉得压力大吗?
收纳与交互设计(二)
既然上次在《收纳与交互设计》后加了一个(一),就有同学来催我二出来二出来。
下次再也不给自己挖坑了。很抱歉这个一和二中间隔了好几个月,甚至在这几个月里,我收了房,搞了家庭的软装,甚至刚刚搬了家。
这次的实践而非纸上谈兵,也让我终于想起来写第二篇出来了~
你知道吗,既然我是自诩的收纳和交互设计研究专家,所以这次在做家庭软装设计时,专门盘点了物品以及收纳空间,比如我做了这样的图:
然后,家里搞了很多储物的空间。
连入口的鞋柜的侧面都被我粘了很多挂钩,可以很方便地挂雨伞、垃圾袋、购物袋等等。事实证明,这样的储物空间很有必要,虽然不断搬入各种杂物,都被一一消化。
但是某日我进入厨房,发现几...
既然上次在《收纳与交互设计》后加了一个(一),就有同学来催我二出来二出来。
下次再也不给自己挖坑了。很抱歉这个一和二中间隔了好几个月,甚至在这几个月里,我收了房,搞了家庭的软装,甚至刚刚搬了家。
这次的实践而非纸上谈兵,也让我终于想起来写第二篇出来了~
你知道吗,既然我是自诩的收纳和交互设计研究专家,所以这次在做家庭软装设计时,专门盘点了物品以及收纳空间,比如我做了这样的图:
然后,家里搞了很多储物的空间。
连入口的鞋柜的侧面都被我粘了很多挂钩,可以很方便地挂雨伞、垃圾袋、购物袋等等。事实证明,这样的储物空间很有必要,虽然不断搬入各种杂物,都被一一消化。
但是某日我进入厨房,发现几乎每个空间都已经被放满了。父母辈的人,大都喜欢把“东西收拾起来”,让它们藏到各种角落、柜子或者抽屉里,眼不见心不烦呗。
但你仔细观察,发现放置物品的规则,与其说是规则,不如说是习惯,到时候找东西,也不是依赖于规则,更多凭借“记忆”:
“创可贴在哪里?”
“哦,我前几天看到在电视柜下面的抽屉里,你找找有没有?”
“没有啊”
“那你找找有没有在书柜上面?我记得我在那里看到过啊?”
“没有啊”
“哦,那你等下,我一会帮你找”
一会,就是各种开门和抽抽屉的声音,然后如果好的话,会听到如释重负的一声:
”找到了找到了~“
如果不幸运,就会听到“算了,我再去买一份吧”
不但是父母辈了,其实我们自己,即便是我这个试图去研究收纳学的人,也经常犯这种错误。
所以是否很能理解,为什么会重复购置家里明明已有的东西。
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它淹没在仅仅100平不到的空间里,无处可觅。
在你通常不再需要的时候,它会突然再现人间。
所以对于这套家庭收拾的方法,家里的储物空间,多则更乱。
多了储物空间,但是缺乏事先的规划,缺乏家人通用的、认同的规则,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迷茫和混乱。
同一个东西,厨房可以放,客厅可以放,甚至客厅沙发下面的储物箱也可以放,卧室可以放,甚至阳台上都做满了柜子,到底应该放哪里?
同上,既然同一个东西,哪里都能放,当需要找它的时候,若不依据深刻的记忆,又不能根据既定的规则,简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翻箱倒柜……
而储物空间越多,储物空间*物品的组合也会更多,靠深刻的记忆,简直也是不可行的。
所以经常打扫卫生的家人,往往是最清楚物品放哪里的,因为他更多靠的是视觉性的记忆,无意识的但是经常在加强印象,所以成了百事通。
收纳学之所以和交互设计有关系,我觉得不外乎几点:
1. 都是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一个领域的物是实实在在的物,一部分来自储物空间,一部分是要放到储物空间的物品。一个领域的物是System的各种频道(储物空间)、导航(储物空间)以及内容、功能(物体)。
2. 研究的目的都是提升效率,减少出错,促进情感。提升效率,意指,当在有所需求的时候,目标对象的“人”能够快速找到并且使用“物”。减少出错,意指,减少找不到但是又付出了精力的活动,比如抽开某个抽屉,发现没有,合上,然后去思考另外一个抽屉有没有,在系统中,不合理的菜单设计也经常让用户点击后,无功而返。不合理的文案,也经常提升误解的诞生机会。促进情感,让人更加满意、舒适,觉得“在control中”,而不是毫无安全感。
潜意识中,我觉得小时候,最大的安全感居然是:
1. 家里有充足的抹布,而且是干净的。
2. 家里有很多扫把。当我需要的时候,随手就可以找到。
这个奇怪的安全感是怎么来的?
仔细考虑,发现可能源自于小时候因为不合理的收纳导致的无安全感。我小时候住农村的家里,家里有两个院子,都比较大——尤其是对于小不点来说,其中一个院子呢,有5间房。而家里的扫把虽然不少,但经常被人拿来拿去又随便乱放。有时候,发现某个房间地面很脏——比如刚刚被客人扔满了果壳和瓜子皮,具有强迫症的我,就很想赶快清理清理。结果到处找不到扫把,找不到扫把就无法清扫,无法清扫就觉得心情不好,直到好容易找到扫把的那一刻,扫干净地面才终于如释重负……所以,直到前几年,回老家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两把在我眼睛里出现的干净的、新的扫把,居然还是充满了亲切,洋溢着安全感和幸福……太怪异了。
不管怎么样,好的收纳和好的交互设计,都是不仅仅要满足功能诉求,也要考虑满足功能时的效率,以及人的心理状态。
我又要使用之前在《用户体验答疑对话》的一幅配图了:
用户的需求是下楼,解决方案有多种,我们不但要帮用户达成下楼的目标,也要考虑效率以及他的心理状态以及成本。
3. 收纳和交互设计,都源自于“问题的发现”。能够敏锐地发现各种层面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谈不上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当我发现回家后,家人的大衣、各种包,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挂,他们只能随手堆到沙发上,结果导致沙发失去了应有的雅致。
这是个问题,特别是当有客人来做客时,尤其严重。本来只有4个人位置的沙发,却堆满了衣服。
所以诞生的需求是:如何有效解决进门挂衣服、帽子、包的需求,进而衍伸下这个需求,可以扩展到放置经常出门外带的物品的需求,比如雨伞、太阳镜、钥匙、手表和钱包……
同样是家庭成员之一,我先生却不如我这么敏感地发现问题。即使在我询问后,他依然不认为是严重问题。他的意见是:第一,家里平时就咱们俩,大不了上一下楼,把衣服挂楼上卧室。第二,家里平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做客,偶尔放沙发上都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术业有专攻,在我来看是问题的情况,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吹毛求疵。而且,你可能也会有经验,你越是用心,越是研究,就越能很快发现问题。比如雨伞湿漉漉的没地儿放,比如煮饭时,各种锅盖随手放案板上,油腻腻的不好打理……
为什么觉得日本人龟毛呢,因为他们太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了,岂止是发现,简直是没事找事地创造问题。拿寻常的日记本来说,不就是要么纯白,要么就给你画一些横格子吗。他们偏偏发现,这两种本子都不太适合人去作图,比如画一个正方体、三角形怎么办……照有的人来看,不就借助一把尺子就能满足的吗?结果他们没有放过这个问题,设计了专门的本子……
所以好的收纳,或者家庭设计师,以及好的交互设计师,无一不是更加善于发现问题,不放过问题,如此才能精益求精。
或者你们有兴趣,可以拜访我douban的豆列,美好的文具,其中很多文具都是来自这种及其敏锐地发现问题且毫不凑合的态度。
在第一篇收纳与交互设计中,我推荐的《懒人实用家庭收纳》一书中,其实也是来自于他们对于生活“各种问题”的发现:
1. 衣服不好叠,从而占用空间。
2. 入门雨伞湿,没地方放
3. 厨房的调味品太多
……
4. 收纳和交互设计,都需要在发现问题后给出解决方案。
并且:都需要平衡目标和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进行筛选和抉择。
并且:都尽量需要解决方案是创造性的。
对于以上的放衣服的例子,问题和需求既定,解决方案是什么?
可以说,太多了。比如(这里应该搞个表格)
1. 挂门后
2. 挂楼梯上,上面我本来就搞了很多S钩,而且入门随手一挂也是方便得很呢
3. 挂衣架
4. 挂柜子里
5. 挂楼上卧室
……
以上的解决方案,都有问题,比如挂门后,我们的门是朝外开的,客人的衣服里如果有贵重的东西,显然不合适。挂楼梯上?楼梯扶手确实是设计成可以挂各种东西的:
但是,这里可以挂别的东西,就是不能挂衣服。因为是镂空的,人朝上走的时候,脚下难免有灰尘,不合适。
所以后来买了一个挂衣架,放到书架前。如下图:
需求倒是满足了,可是带来了新的问题,太占空间了,而且不管你挂不挂衣服,它始终在那里,不离不弃——没有拓展性。
最终的方案是:处理掉了挂衣架,买了一个可以钉到墙上的挂钩,虽然难免会在墙上打孔,但是毕竟也能支撑多年。
当时,还看到淘宝上有德国进口的一个挂钩,平时不用的时候,甚至还能折叠起来。
所以,收纳和交互设计,问题的发现虽然很重要,遴选最佳解决方案也是体现功底的时候。不管你输出给大家的是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最起码你自己脑子里应该过过很多方案——世上哪里有仅有一个解决方案的问题呢?记住:“多思考一个解决方案,有可能最佳方案就在一念之间”。
好的收纳设计师和好的交互设计师,都是具备龟毛潜力的。太纠结的PD不是好PD,不纠结的交互不是好交互。
我要训练自己的就是,写商业需求文档的时候,不纠结,谈愿景和商业价值。
做PRD的时候,半纠结,让交互设计师纠结交互设计细节。
5. 收纳和交互设计,都需要场景化设计,都需要任务走查。
收纳设计是服务家人的,让家人都能够寻找他们所需的东西,而不是不断询问你这个设计师。
交互设计是服务用户的,你总不期望一个美好的清晨,被用户的电话吵醒,问你:请问我去哪里寻找文档上传的功能?
就我们不到100平的居住空间,储物的空间却有这么多……没有办法强迫每个人去记忆。
设计时就需要考虑最佳路径——也即按家人的天然认知——这东西就应该在这里!
比如卫生间用纸,当一卷纸用完后,用屁股想想,也觉得替换装应该在触手可及的洗手池下方储物柜里,总不会在客厅或者阳台吧。比如在厨房里经常使用剪刀,因为要剪各种调料的袋子,那时,剪刀就应该出现在触手可及的柜子里,或厨房的抽屉里。
最后说说规则。
规则就是RULES。新人需要Rules。专家靠直觉。Rules会扼杀创造力倒不一定,但是最起码它可以让人快速开始。Rules不是说有就有,它的建立一定是经过迭代优化的过程。Rules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对组织生效的责任,单纯一个人的Rules只是自律,不是规则。
收纳和交互设计都需要Rules。不同的一点在于,收纳设计是经常被多人参与改变的,人人都可以改变别人的体验,所以更加需要共同的Rules。
但是,要用一个人的大脑,不断去模拟各种场景,从而优化出最佳路径的做法,显然有点太累了。所以不如让家人参与,规则的设计。
入门的玄关处,有一个空间,本来被随手放置的小物占满了,钥匙、钱包、门卡、包、鞋套…… 这就是需求。所以我放置了两个藤筐,因为玄关是入门第一站,出门最后一站,所以非常适合放户外用品或入门的易耗品,比如鞋套,以及出门的用品,比如护手霜,雨伞,太阳镜……于是和我的家人一起明确这两个储物空间分别应该放什么,雨伞应该挂哪里,扫把平时不用的时候,应该放哪里……
【番外】:
对以上我所讲的内容中有关的物品有兴趣的小伙伴,等我周末有时间整理整理,不收广告费的哦。
此外,我也可以考虑考虑晒晒我家里的“收纳”,有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