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初月如弓未上弦 初月如弓未上弦 的推荐 bingwanxiaqi.lofter.com
神猫罗尼休

一件1880年代日装,深灰色丝绸搭配豆沙色天鹅绒,色彩沉稳端庄。而身前的一小片粉色缎子又提供了点睛之笔,让整套着装突然生动了起来。

一件1880年代日装,深灰色丝绸搭配豆沙色天鹅绒,色彩沉稳端庄。而身前的一小片粉色缎子又提供了点睛之笔,让整套着装突然生动了起来。

于可远的谷山笔

【瞎掰】隆庆朝的阁老们.part 2

看了不少资料八卦之后,我又回来继续瞎掰了,已修改一些bug。part 1

这次从隆庆朝存在感比较弱的李春芳和赵贞吉开始八。历史上李春芳的同志主要的存在感是西游记(其实也不大出名),而赵贞吉如果不是大明王朝1566,估计知道这个名字的更少。1566把他写成了一个精明世故又憋屈无奈的官场中人,基本上是个原创角色,除了那场奏对的嘴炮颇有历史上老赵无往不利的逻辑鬼才嘴炮之风。历史上的赵贞吉要是有1566里面一半所谓的官场智慧,他的仕途都会顺利不少。

而李春芳同志,连在1566里面都只有一两句台词。不过在翻阅了不少记载之后,我很喜欢李春芳。他在入阁前作礼部尚书的时候,严格管理宗室藩王的礼仪和四时赏赐...

看了不少资料八卦之后,我又回来继续瞎掰了,已修改一些bug。part 1

这次从隆庆朝存在感比较弱的李春芳和赵贞吉开始八。历史上李春芳的同志主要的存在感是西游记(其实也不大出名),而赵贞吉如果不是大明王朝1566,估计知道这个名字的更少。1566把他写成了一个精明世故又憋屈无奈的官场中人,基本上是个原创角色,除了那场奏对的嘴炮颇有历史上老赵无往不利的逻辑鬼才嘴炮之风。历史上的赵贞吉要是有1566里面一半所谓的官场智慧,他的仕途都会顺利不少。

而李春芳同志,连在1566里面都只有一两句台词。不过在翻阅了不少记载之后,我很喜欢李春芳。他在入阁前作礼部尚书的时候,严格管理宗室藩王的礼仪和四时赏赐。宗藩问题到嘉靖这个时期非常头大,李春芳考察旧制,制定条例,应该为朝廷省了不少开支,所以得到嘉靖的赞赏。入坑前总觉得礼部是个清水衙门,其实礼部管着宗藩和外交,想有灰色收入也可以有很多,但是李春芳显然是廉洁奉公的。而且他“居常醇谨,言若不出口,至国是所在毅然不可夺”的性格也非常萌,外柔内刚而有所坚守。嘉靖倚重他,绝不止他会写青词而已。虽然有爆料说李春芳也请枪手代写青词,但是春芳也是很忙有其他工作的,请人代劳很正常,而且以春芳不吝惜钱财的个性,待遇估计也开得好啊。

其实温柔和蔼只是李春芳性格的一方面,作为心学门徒的李春芳要么不搞事,要搞就是搞大事。他主持隆庆二年会试的时候,作程文(科举范文)以《庄子》破题,并引阳明心学,阅卷取士不以程朱为圭臬。温柔无害外表下的李春芳,也有自由不羁之心。

赵贞吉也是心学门人,他的性情给我感觉是爽烈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文感觉很随性不加雕琢,意象开阔,可以数句之间驰骋千里,七言尤其惊艳。明代士大夫们好佛道的不少,但多以佛道入儒,赵贞吉却丝毫不避讳他修禅,并且后来起复回京的时候,还在礼部开坛讲楞严经,这样的作为可以说相当任性了23333也只有在隆庆这样宽松的时代可以做到吧。赵贞吉有易经家学,并且也炼丹修道,自王重阳认为三教一祖以来,在明代儒道释三教并举并修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赵贞吉在学术上以博洽知名,旁通诸学,在他给自己儿子的劝学诗中也建议儿子学有余力则旁通诸子与医卜。而赵贞吉因为屡次得罪严嵩有很长时间贬官或者赋闲在家,所以游历也比较多。感谢有太太贴过一些老赵的诗,这里贴一首风格非常浪漫,有李白感觉的诗:

望华山,迢迢千仞不可攀。
青莲削玉浮云外,白雪堆盐翠霭间。
翠霭浮云度飞鸟,黄尘青镜春风晓。
银甲弹筝芳草傍,金槽压酒垂杨道。
垂杨近拂枝,芳草远生滋。
梦登天姥为金粟,醒入西山采玉芝。
玉芝玉女洗头边,金粟金仙印掌前。
人从槎上新浮去,舟载瀛东竟未旋。
云台袅袅绿萝里,中有一人谈不死。
花外红泉度晋人,松间华发为秦语。
晋人秦语几恬喧,万壑千崖老睡魂。
龙争虎斗无穷恨,狗盗鸡鸣不足言。
云归废畤如流水,尘起岩关一千里。
髑髅台上蝴蝶飞,蘼芜涧底鸳鸯起。
乍闻歌动雉朝飞,同游数子立斜晖。
待予暂解邯郸急,黄鹄骑来住翠微。

贴一个贴吧原贴地址,有兴趣可以看看

从赵贞吉退休后和李春芳的相互通信看,他俩是真的好基友。这俩的画风总给我一种嘉靖朝结束渡劫成功飞升隆庆朝的感觉。李春芳虽然得嘉靖恩宠,亲点状元,一路拔擢,但是他自己也有过写这些书生语,无处报国浪费粮食的感慨。在嘉靖朝那种腥风血雨的政治环境下,得帝宠更是如履薄冰,夏言与严嵩,都得到过嘉靖非凡的恩遇但最终凄凉倒台;而且升迁不由廷推让李春芳在文官体系中的根基与威望皆不足。李春芳还有血疾,大概是呕血或者流鼻血之类。春芳这样的性情似乎很难得这样的热疾,于是我一度怀疑是嘉靖给他吃热性丹药的原因,毕竟春芳是天子近臣,而且所有升迁全出嘉靖旨意,嘉靖真的很喜欢他,可能就把自己的宝贝丹药一起给他吃了,春芳不得不吃,细思恐极。

而赵贞吉的命运总有种玩笑感,他是嘉靖十四年的进士二甲第二,可见嘉靖还是喜欢他的,可惜嘉靖很快就沉迷玄修去了,赵贞吉上过一道求真儒赞大业的奏疏,怀疑被内阁保护性地压了下来,不然会很惨。嘉靖或许真的好玄修长生,但是玄修也是他试验百官是否肯听话的试金石,反对就会被下狱廷杖暴力打压。夏言不肯戴香叶冠,就是不肯完全跪给嘉靖的象征,所以嘉靖最终坚决要杀他而不念旧情。到庚戌之变俺答来犯,本来嘉靖是肯定他犒军力战之议的,但他的建言得罪了不想打仗的严嵩,在谒见被拒后怒斥严府下人以及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误国,被严嵩构陷失去护卫与督战之权。等他在动乱中冒着生命危险去军营把嘉靖给的银子发了,因为没有督战权只能回去,又被扣锅惹怒嘉靖下狱廷杖贬谪到广西荔波,颠沛流离,从此嘉靖朝就基本没有回过中枢,短暂做过户部侍郎,又不与严嵩合作,丢官回家。

顺说庚戌之变这波,和严嵩有旧怨的兵部尚书丁汝夔都直接被严嵩和仇鸾坑到贻误战机,被斩首于市,周边百姓惨遭劫掠。当时朝中军政可以说一团糟,嘉靖沉迷玄修不知军情,严嵩窃权,边将以贿赂得用军备废弛,也难怪张居正过两三年也待不下去回家休假了,而高拱窝在裕王府里教孩子,在替这个爹爹不爱又被严党盯着的可怜小皇子发愁。

很难说李赵这俩好基友谁在嘉靖朝日子更好,都是壮志未酬,老赵还可以寄情山水写写诗并讲讲学,春芳还得天天写各种应制颂圣文,管着麻烦的宗亲。到隆庆朝,这俩终于渡劫成功,在权力中枢浪了起来(主要是学术思想上23333)。赵贞吉火速起复升官,从吏部侍郎,本来要转南京礼部尚书中转一下,结果隆庆喜欢听他讲课,直接留了下来,隆庆三年就以礼部尚书衔入阁。而李春芳在徐老师斗走高拱和他的河南老乡郭朴,并自己退休之后,成为了首辅,史书上说隆庆也喜欢性格安静的春芳。

虽然隆庆内阁经常被形容为大乱斗,但实质上斗争的激烈程度前比嘉靖后比万历,除了隆庆初年徐老师发动全朝科道言官及九卿暴击高拱,以及隆庆末年高张决裂前诡谲的弹劾风波,其他时候近乎猫猫互挠的级别。陈以勤无心争斗,张居正和赵贞吉闹矛盾的时候,并没有疑似出自两人门下的小弟弹劾对方,相对来说还是很文明。而李春芳同志作为首辅,根据明史,在被张太岳直言劝退时候,也只是愕然,他真的太温柔了。

整个隆庆内阁,核心的结在高拱,因为隆庆爱他。

在各种描述之中,高拱也是一个擅长权术阴谋并且凶狠的政治家。但其实我感觉高拱审时度势与精明有之,但并不善阴招,他能赢得隆庆内阁之战,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隆庆爱他,第二荆人爱他,第三对手太菜(不是说能力,而是说权术意义上),毕竟最能打的,嘉靖朝血雨腥风的最终胜利者,权谋界的战斗机徐阶同志,自己退出了战斗。当然他退出战斗也有隆庆不开心的原因,因为隆庆对高拱一片真心,当时内阁上年号备选,他就选了高老师所拟的“隆庆”。徐老师发动全朝赶走了皇帝最爱的老师,但皇帝毕竟也是皇帝,徐老师自然知道这一点,于是自己退了。

对于张居正而言,李春芳和赵贞吉是非常不理想的上司和同事,因为他们年长资深,又与他政见不合。而且这两人并非奸邪之辈,为人没什么能拿到台面弹劾的污点,而且隆庆对他们都很不错,如果不是老高回来,张居正还得憋着。

明史上说是张居正设法把高拱请回来的,这对张居正来说得到了盟友,又结好了皇帝。以隆庆对高拱的感情,高拱起复几乎是必然的事。更重要的一点是,高拱和张居正也是真爱,政见相似,用人的眼光相似。如果说嘉隆万三朝,最能理解张居正的,可能还不是徐阶,而是高拱。

平心而论,我虽然也很喜欢李春芳和赵贞吉,但两人要做枢辅,都有非常大的缺陷。李春芳过于柔软,赵贞吉久离中枢,很难做到知人善任,也缺乏在六部以及有封疆才干的能臣作为心腹。而高拱的心腹张四维,有非常强的边略,张居正的心腹谭纶戚继光,军事能力再有明一代属于顶级。而且高张两人都非常重用以吏部尚书杨博,蓟辽总督王崇古和以及后来的内阁次辅张四维三位大佬为核心的山西集团经略边事,真正有掌控时局的能力。而李春芳作为首辅的时候,几乎没有主动做什么事情,赵贞吉试图改革军制,筹划边事,但因为缺乏支持难以进行。

高拱以吏部尚书的实职回内阁之后,极为强势。按照王世贞的说法,是“扼春芳腕使必行”,可怜的春芳成了人形盖章机。作为好基友赵贞吉跟春芳商量,于是李春芳推荐赵贞吉去管督察院,本来是想遏制一下高拱,但是高拱过于威猛,直接在隆庆四年的京察中,以吏部尚书的权势把自己看不顺眼有旧怨的通通贬黜,而赵贞吉作为左都御史本来是和高拱共同管京察,但是高拱以私怨故,波及赵贞吉的小弟,惹毛了赵贞吉,于是赵贞吉也打击高拱的小弟,两人彻底闹翻。高拱于是派小弟弹劾赵贞吉庸横,赵贞吉在抗辩中使出逻辑鬼才的嘴炮。展示这段嘴炮之前吐槽一下高拱,这个弹劾名头相对前朝嘉靖后朝万历种种或强悍或阴狠的弹劾奏疏,简直耿直得可爱好嘛。

根据王世贞大大的首辅传记录,老赵说人臣庸则不能横,横非庸臣之所能也,这段简直跟1566海瑞事发奏对里的思路非常相似,使出逻辑打击。然后说高拱以内阁辅臣+吏部尚书,权力太大,跟古代丞相一样,皇上任命他掌管督察院是要节制高拱的权力。而且自从他掌管督察院以来,只有这件事跟高拱不合。如果高拱有其他事情破坏法律而他不能进言,那么说明他是庸臣;如果他是庸臣这一条成立,那么高拱就是专横之臣。

总结起来,就是赵贞吉说他并不横,因为之前都没有反对高拱;而且如果他庸,那么就是高拱横。综上所述,弹劾不成立。

我看到这里爆发出狂笑,甚至脑补了张太岳在一旁爆笑吃瓜。真的,高肃卿和赵孟静这个吵架风格,你们几岁啊?

当然赵贞吉后续还指责了高拱植私党的横臣行为,并表达了宁死也要进谏的忠心。当时太监中最有权势的陈洪和隆庆皇帝都意识到看来两人很难并存了,于是隆庆选择了真爱高拱,让老赵退休回家。

其实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根据王大大说法,高拱刚回来的时候,和赵贞吉关系并不差,所以赵贞吉自己说之前没啥矛盾。综合记载,赵贞吉跟徐阶的关系有点复杂,一方面高拱尽反徐阶所为,因为徐阶利用赦免追封被嘉靖在大礼议和后续诸多事件中被迫害的官员,收揽了朝望人心,所以高拱指责徐阶这一点是让隆庆作为儿子反对父亲,大臣反对先君,甚至还扣下了王世贞给他爹(被嘉靖所杀)请封的奏折,导致王世贞在传记中狂黑高拱。而赵贞吉作为嘉靖时代的受害人之一,并且站在一个公允的角度看,确实有很多人是枉死的,高拱因为反对徐阶而反对平反,赵贞吉直接怼上去说“若是则先帝大礼大狱诸案,即宋之奸党碑也”,高拱才作罢。另外根据王大大记载,赵贞吉跟徐阶也有矛盾,赵贞吉起复后不想去南京当礼部尚书,所以对徐阶有所不满,所以能跟高拱有共同语言。另外老赵退休之后给高拱写信,还回忆了跟高拱的旧情(大雾),信写得很可爱,说大臣们完全意见一致,并不是社稷之福,我们吵架也是为了国家。而且如果关系真的很差,老赵也不会找高拱吐槽张居正是妖精吧(继续大雾)。

赵贞吉一走,李春芳更加势单力孤,于是努力求退,并描述他的血疾严重,终于成功退休。他跟老赵的退休生活都不错,家族里也没什么幺蛾子。著书讲学陪陪家人,有多少登上过高位的人到老还能享受这样的宁静呢?两人在政治上的成就都有限,但是人都挺可爱的,除了一个太软一个太刚傲这样的性格不能成为顶尖政治家之外,人品私德都没什么黑点,也不会出阴招攻击政敌。李春芳面对海瑞指责满朝皆妇人时说自己大概是个老太太,何尝不是在保护过于廉直的海瑞,首辅大人都这么说了,别的大臣也不好再下手打击。而赵贞吉在退休后还给张居正写了封信,以调戏的语气称赞对方是千古相才,也是很可爱了,脑补老张接到信之后气鼓鼓又噗嗤一笑。


Part 2李赵比较多,接下来的Part 3主高张,tbc...

牛骨

震惊!高拱一家竟是严党?


  ⬆️起因是读到严阁老的一组诗:

  中秋新郑提学高子大宾集饮

  其一

  此夕中秋月,来从郑邑看。冰轮出海净,桂子落云寒。暂对儒台酒,聊?旅夜欢。如何千里别,儿女忆长安。

  其二

  倚槛浮云暝,开樽片月随。阴晴那可定,会合正难期。桂苑曾题柱,梁园好赋诗。相留惜佳景,明发路逶迟。

  其三

  途倦风尘色,堂清灯烛光。倏逢秋月满,转觉旅行长。萤度沾高幔,蛰鸣出坏墙。坐闻饶吹发,留赏尽馀觞。

  

  ⬆️看到题目自动捕捉关键词:新郑,姓高。我好奇顺手一搜这位高大宾是谁,结果: 

[图片]

  

  竟然是高拱的爹?

  高拱父亲和严嵩是朋友???

  联......


  ⬆️起因是读到严阁老的一组诗:

  中秋新郑提学高子大宾集饮

  其一

  此夕中秋月,来从郑邑看。冰轮出海净,桂子落云寒。暂对儒台酒,聊?旅夜欢。如何千里别,儿女忆长安。

  其二

  倚槛浮云暝,开樽片月随。阴晴那可定,会合正难期。桂苑曾题柱,梁园好赋诗。相留惜佳景,明发路逶迟。

  其三

  途倦风尘色,堂清灯烛光。倏逢秋月满,转觉旅行长。萤度沾高幔,蛰鸣出坏墙。坐闻饶吹发,留赏尽馀觞。

  

  ⬆️看到题目自动捕捉关键词:新郑,姓高。我好奇顺手一搜这位高大宾是谁,结果: 

  

  竟然是高拱的爹?

  高拱父亲和严嵩是朋友???

  联想到高拱会试三战三败,最终在嘉靖二十年会试(严嵩主考)一举考中,怎么觉得有点猫腻呢……

  

  ⬆️来研究一下这组诗有什么信息:

  第一,高尚贤请客“集饮”,请了严嵩。

  第二,“来从郑邑看”,宴会地点在新郑。

  第三,“旅夜欢”“明发路逶迟”“途倦风尘色”,说明严嵩在旅途中。而且目的地很有可能是北京。“儿女忆长安”说明目的地可能是北京。

  

  ⬆️对比两人年表得出交集:

  嘉靖二年(1523)高尚贤任山东按察司佥事,提督儒学,带高拱一起去济南

  嘉靖四年(1525)十月,高尚贤父高魁丧,回家乡新郑守孝;?月,严嵩从南京调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嘉靖十年(1531)高尚贤任光禄寺少卿

  嘉靖十一年(1532)严嵩任南京礼部尚书

  ✔️推测嘉靖五年/六年中秋高尚贤身为提学、人在新郑守孝;严嵩任国子监祭酒时有公干,或者返乡经过新郑?  

  

  ⬆️几个有趣问题:

  在家守孝期间,能请客喝酒吗?

  祖父丧,高拱要跟父亲一起回河南守孝,还是可以留在济南继续跟老师李麟山学习?嘉靖七年高拱是在河南乡试考中的,不过也有可能是考试的时候再回河南?

  如果是嘉靖四年直接跟父亲一起回河南的话,这次“集饮”时年十三四岁的高拱有没有参加?或许会被父亲叫出来表演节目拜见严家世伯?

  好消息是此时嘉靖初年,严嵩也仅仅是国子监祭酒,还不是权倾朝野的严阁老,和他交往也很正常。坏消息是高尚贤与严嵩有交,大哥高捷给赵文华行贿,高拱本人还是严阁老嫡出的好学生……严党竟是我全家!

  如果两位独揽大权的阁老确实早早见过面,命运也真是奇妙呢。

  

郁郁葱葱201406

明朝社会生活(一)

以下内容出自陈宝良的《明代社会生活史》

  • 宫女取名

      宫内宫女命名大多为莲、菊、兰、荷之类。但派出宫守公主、附马府的宫女,一般为联其父之姓名。如,赵甲的女儿称“赵甲女”,钱乙的女儿称“钱乙女”之类。

  • 皇帝的口味

      隆庆喜食驴肠和果饼。天启喜食什锦海味杂脍,用炙蛤、鲜虾、燕窝、鲨翅等海味十余种,“共脍一处食之”。崇祯喜欢燕窝。嘉靖因为修道经常茹素,但供给的素食,必须“皆以荤血清汁和剂以进”。崇祯每月要持十斋,但又嫌素膳无味,于是尚膳监就将生鹅褪毛,从后穴取出内脏,再将蔬菜放进鹅肚,煮沸取出,用酒洗尽,另外用麻油烹煮成菜肴。

【天启那个我也爱吃😋😋崇祯你果然是黛玉(bushi)......

以下内容出自陈宝良的《明代社会生活史》

  • 宫女取名

      宫内宫女命名大多为莲、菊、兰、荷之类。但派出宫守公主、附马府的宫女,一般为联其父之姓名。如,赵甲的女儿称“赵甲女”,钱乙的女儿称“钱乙女”之类。

  • 皇帝的口味

      隆庆喜食驴肠和果饼。天启喜食什锦海味杂脍,用炙蛤、鲜虾、燕窝、鲨翅等海味十余种,“共脍一处食之”。崇祯喜欢燕窝。嘉靖因为修道经常茹素,但供给的素食,必须“皆以荤血清汁和剂以进”。崇祯每月要持十斋,但又嫌素膳无味,于是尚膳监就将生鹅褪毛,从后穴取出内脏,再将蔬菜放进鹅肚,煮沸取出,用酒洗尽,另外用麻油烹煮成菜肴。

【天启那个我也爱吃😋😋崇祯你果然是黛玉(bushi)】

  • 皇贵妃

      明初,贵妃便是妃嫔的顶点。皇贵妃的称号始于堡宗生母孙太后。

  • 两宫并尊

      明代,凡不是皇后所生的皇帝,即位以后大多数不将两宫并尊。但也有例外,如景帝即位后,尊皇太后孙氏为“上圣太后”,生母贤妃吴氏 为“皇太后〞。成化初年,尊皇后钱氏 为“慈懿皇太后〞,贵妃周氏为“皇太后”。但即便如此,皇帝的生母也没有尊号,以显示妻妾有别。直到万历初年,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出现了两宫并尊之制,不仅同时进为皇太后,还都有尊号。

【理解了为什么李太后这么星星眼老张,一个虚名换了重要盟友,圭圭不亏】

  • 对肉食的爱好

      明人对羊肉和鹅情有独钟,那时就有“御史不食鹅”的说法,以显示御史的清廉。而且那时候两广的人民就很爱吃蛇了。

【听说蛇很鲜美】

  • 民间婚龄

      明代男子初婚婚龄,下线是16岁,上线是25岁。女子下线是14岁,上线是20岁。男子未及16岁,女子未及14岁成婚,称为“先时”。男子25岁以上,女子20 岁以上尚未成婚,成为“过时”。明人认为:“先时者易夭,过时者易病,都不能顺阴阳交际,以保合太和。”另外,大家族一般会在儿女13岁以后开始议亲。

【“先时者易夭”这个理论倒是挺科学,但14岁还是小啊】

  • 特殊婚俗

      在湖广、四川、安徽的徽州广泛存在“幼男娶长妻”的的习俗。在湖广边地,男孩年方十余岁,其父就为他娶年长之妻,“其父先与妇合,生子则以为孙也。”所以,往往做父亲者年才20 岁,就有子“十余岁矣”。

【救命啊】

  在四川,也是“俗尚缔幼婚,娶长妇,男子十二三即娶”。安徽的徽州也是如此,不过徽州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娶亲之后,就要到各地经商,有长妇在家操持一家事务,这尚可以理解。

  幼女嫁长夫之俗,仅存在于浙江吴兴一地。据载,当地之女,12 岁时就嫁“壮夫”。

  • 白话

      无论是皇帝还是士大夫,在他们的日常交谈中,也大多也会采用白话。洪武六年,孔子第55 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克坚朝见明太祖,下面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

  洪武戊申十一月十四日早朝,宣圣五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克坚于谨身殿同文武百官面圣奉旨:“老秀才,近前来,您多少年纪也?”臣对曰:“五十三岁。”上曰:“我看您是个有福快乐的人。不委付您勾当,您常常写书于您的孩儿,我看他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完万世的好法度,您家里不读书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您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钦此。”

—————《孔氏父子奉上谕记》

【啊啊,好接地气好可爱的八八。ps:感觉老朱在敲打孔家啊】

郁郁葱葱201406

扫一扫王祖嫡文集(二)

一、高拱相关

  • 寿元辅高中玄老师

      玄貺隆昌运,嵩灵产异才。箕表承世业,科第掇抡魁。神解惊中土,宏猷耀上台。许身元稷契,做赋陋邹枚。史局三长擅,经帏一德推。成均敷至教,邦礼赞渊裁。师传崇难拟,君臣契弗猜。今皇思启沃,旧学日追陪。造膝嘉谟审,开诚相业恢。周钧归旦奭,商弼识伊虺。获遣诸臣别,盈庭众议摧。海艘兼傍岛,塞马静无埃。由豫酬孤X,劳谦服九垓。银章须凤篆,御厩赐龙媒。旷遇真千载,温纶日几回。阳和随处布,寿域自天开。黄阁清风远,瑶阶紫气来。大河为玉液,少室即舟台。不用庚申守,何烦甲子催。多男看X桂,延世茂王槐。(这句话不会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吧?再说子嗣?)桑梓垂余荫,驽骀愧下材王祖嫡和......

一、高拱相关

  • 寿元辅高中玄老师

      玄貺隆昌运,嵩灵产异才。箕表承世业,科第掇抡魁。神解惊中土,宏猷耀上台。许身元稷契,做赋陋邹枚。史局三长擅,经帏一德推。成均敷至教,邦礼赞渊裁。师传崇难拟,君臣契弗猜。今皇思启沃,旧学日追陪。造膝嘉谟审,开诚相业恢。周钧归旦奭,商弼识伊虺。获遣诸臣别,盈庭众议摧。海艘兼傍岛,塞马静无埃。由豫酬孤X,劳谦服九垓。银章须凤篆,御厩赐龙媒。旷遇真千载,温纶日几回。阳和随处布,寿域自天开。黄阁清风远,瑶阶紫气来。大河为玉液,少室即舟台。不用庚申守,何烦甲子催。多男看X桂,延世茂王槐。(这句话不会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吧?再说子嗣?)桑梓垂余荫,驽骀愧下材王祖嫡和高拱是同乡)长途劳策励,化雨荷栽培。冠盖趋华宴,殷勤献寿杯。万年调玉烛,四海咏康哉。

【隆庆五年,老高六十大寿。王祖嫡和老高应该没有师生关系,看来称首辅为老师是惯例。他既是老张的正牌学生,又是老高的同乡,buff叠满啊】


  • 寿元辅中玄高公六十序(代)

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就不摘录了

【不知道是代谁写的,但应该不是圭、四维或者申时行这几个人,因为和他们文集里的寿序都对不上。老张自己写了一篇,然后让李维桢代写了一篇(自己修改了一下)。小李:我才是老师的专职代表(自豪)】


二、替阁臣代笔

  • 大阅歌(代中堂作)

(记录万历九年那次大阅的诗)

【代中堂应该就是代阁臣吧。那时候内阁里有圭、张四维、申时行,不知道是代谁写的?我觉得可以排除申时行,他当时资历最浅,自己也善写应制诗,估计不会找人代笔吧?】


  • 论辅臣悉心经理仍命作诗纪之(代中堂作)

(歌颂辅臣的诗?)

【王祖嫡隆庆五年的进士,不知道这里歌颂的是隆庆内阁的辅臣还是万历内阁的辅臣】


  • 辽阳大捷圣谕旨授成功赐文绮白金纪(代中堂作)

(歌颂辽东大捷的应制诗)

【隆庆和万历年间好像都有辽东大捷,如果是隆庆时的当时内阁里只有高张两个人,不知道是给哪位代笔2333】


  • 文华殿进讲大宝箴 上起立以听(代中堂作)

(记录进讲大宝箴,万历事先预习然后站起来大声背诵,狠狠显摆了一下那次)

【老张本人也有一首相关的诗,所以估计不是代老张作的】

郁郁葱葱201406

扫一扫王祖嫡文集(一)

一、张居正相关

                  祭张江陵相公(代)

  信美江陵,钟毓良弼。感岳以生,应期而出。熙朝元老,名世伟人。清躯类鹤,脩髯若神(侧面说明老张身材修长清瘦,一点没发福)。受遗先皇,恭翼今上。辅理希旦,忠贞拟亮(夸圭圭辅佐幼主犹如周公和孔明)社稷为悦,仁义是陈。休休弘庆,蹇蹇忘身。百辟禀成,四海褆福。远格迩安,刑清民服。劳谦颂厚,主恭得中(夸圭圭在位时国泰民安)明良嘉会,今古奇遇。尊曰先生......

一、张居正相关

                  祭张江陵相公(代)

  信美江陵,钟毓良弼。感岳以生,应期而出。熙朝元老,名世伟人。清躯类鹤,脩髯若神(侧面说明老张身材修长清瘦,一点没发福)。受遗先皇,恭翼今上。辅理希旦,忠贞拟亮(夸圭圭辅佐幼主犹如周公和孔明)社稷为悦,仁义是陈。休休弘庆,蹇蹇忘身。百辟禀成,四海褆福。远格迩安,刑清民服。劳谦颂厚,主恭得中(夸圭圭在位时国泰民安)明良嘉会,今古奇遇。尊曰先生,亲曰太岳(说君臣相得,话说万历竟然叫过他太岳吗)毗日以专,恩日以渥。黑头作相,忧国成丝。年米六衮,耄耋是疑。公貌愈癯,公力愈健。夙夜惟勤,罔恤劳怨。(说老张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呕心沥血)厥禀既厚,厥养复全。生平无疾,展矣永年。偶感微疴,佥期勿药(说老张本来体质不错,几乎从来不生病,就算偶染微恙不吃药也很快就好了。这应该属于夸张了)箕尾顿乘,营星歘落,呜呼哀哉!公之病也(结果因为太过操劳,生病去世,令人悲痛惋惜)上心惶惶,玉札珍饵。络绎道傍,公之讣也。上为震悼,异薮殊恩。夜台朗耀,功存宗社。名重华夷,是维是毗。允称太师,裴垍无私(说老张死后皇帝和悲痛,给了极尽的哀荣)韦贤有后,善始善终。疑天特厚,其等叨X。政府诲爱,最深既慙。倚玉复感,断金公所。树国之蓍,蔡守而勿失宁一永。赖昔侍公,侧今奠公,堂思公颜色X焉,内伤公神在天如水行地,佑我国家万年长治(希望老张在天有灵可以保佑国家)

【“赖昔侍公”感觉是代一个比较亲近的下属写的?】


二、戚继光相关

书信中有一封《与戚南塘》

  仆家世历下,以武功调信阳,虽土着累世,然每饭未尝不在齐鲁之墟也【王祖嫡说自己是山东济南人,祖上因为武职调往河南信阳(王家世袭指挥佥事),虽然已在河南生活几代,但是不折不扣的山东人呀】昔之名将或搴旗蹈阵而笔札非长,决荚运筹而栬鼓靡御,又或勋庸盖世而居美未闻,宠遇冠时而有终鲜克匪,独才虽奇遘寔罕公文武全才【夸小戚文武双全、才德兼备】忠孝世族崛起海上,树绩寰间,师中之吉命奚止于三锡,谦以居劳德允服乎?万民可谓一代伟人非常X际者矣【称赞小戚的功绩】。文墨竖儒滥竽史局,无由具X ,鞬于辕门窥公秘略,徒耿耿耳。乡曾君子澄感激大恩叙述恳至,兹承督府之檄趋走左右曾本奇士。公雅知不俟,仆言而区区,久仰威名亦欲藉此远识荆之悃,菲仪侑㨔统希炤誉不X【小王表示自己只是舞文弄墨的小翰林,很遗憾没能早些结识戚继光】

【感觉是在向戚继光示好?不知道他俩谁先勾搭的谁,感觉王祖嫡对小戚挺尊重的】

郁郁葱葱201406

梅之焕文集里的太岳(下)


  在万历中后期,湖广有一位无念禅师是当时很有名的高僧,和李贽、梅氏叔侄、周思久等人都有交往。这位禅师很敬佩老张,给梅之焕的回信内容,虽然大多都是在论禅,讲一些“物我两忘”、“看得开”的道理,但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夸夸老张2333

  • 复梅司马长公(之一)

      如张江陵视天下为一己,不复思有身家。才得洪流远大,名垂不朽。今人之用志,在恩子荣名。总之私欲心在,防患过甚,故而失其全也。今观此老,世所罕有,不审于己躬下安身立命(无念禅师前面在讲世人私心杂念太多,紧接着就拿老张举例夸夸。圭:怪不好意思的,其实我杂念也不少)以居士慧眼观來,可有下落否?(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这句是禅师问梅之焕老张平反...


  在万历中后期,湖广有一位无念禅师是当时很有名的高僧,和李贽、梅氏叔侄、周思久等人都有交往。这位禅师很敬佩老张,给梅之焕的回信内容,虽然大多都是在论禅,讲一些“物我两忘”、“看得开”的道理,但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夸夸老张2333

  • 复梅司马长公(之一)

      如张江陵视天下为一己,不复思有身家。才得洪流远大,名垂不朽。今人之用志,在恩子荣名。总之私欲心在,防患过甚,故而失其全也。今观此老,世所罕有,不审于己躬下安身立命(无念禅师前面在讲世人私心杂念太多,紧接着就拿老张举例夸夸。圭:怪不好意思的,其实我杂念也不少)以居士慧眼观來,可有下落否?(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这句是禅师问梅之焕老张平反的事可有进展?)

【这封信应该是天启初年写的,因为后面提到了泰昌去世的太快。大师跳脱三界之外的人,还对老张如此关心,感动T_T】

  • 复梅司马长公(之二)

      来字云:“皇帝好、太宰好、科道好,南老(即邹元标)起用,世界都好。”此正英雄得意之秋,明公展布之日也(梅之焕给他写信说,新皇登基,邹元标起复,朝廷一片大好气象)大厦非一木之支,南老唱之,明公和之,国家有福矣。昔人云:“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今有其二,国家景运宁有极也?(说梅之焕和邹元标一起,必能振兴社稷)朽见明公犹在象公之上,何也?南老论江陵而明公极服江陵,所谓众恶之必察也。明公思江陵又服论江陵之人,所谓惟仁人能爱人能恶人也(夸小梅不仅眼光好是张粉,还能和反对老张的邹元标搞好关系,是难得的人才)昔日南老与朽云:“江陵自是才相。”则南老论江陵之意,即明公思江陵意也(邹元标以前虽然反对老张,但现在他也开始追思他了)使新太宰、新相公、新科道人人同明公之心,国家景运又宁有极也?(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追思江陵,国家一定会好起来的😋😋

【好家伙,大师你的粉丝属性也太明显了】

郁郁葱葱201406

贺侍御谨吾朱公八十寿序(知名舔狗朱琏)


  为什么这些在倒张时被一锅烩的铁杆张党,一个个都如此高寿啊😅😅能不能分一点给你们亲爱的张首辅?(王篆的八十寿序点这里 )

  朱琏就是那个要给老张建三诏亭;夺情时高喊如果老师回家丁忧就是抗旨不忠,自己就要弹劾他;老张病重时在斋醮时非常虔诚(烈日下头顶香炉祈祷)的那位老张的学生。后来倒张时被弹劾认冯保为义父,游七为义兄而被削职为民。

  我算了一下朱琏80岁时差不多是天启二年,大概率老张已经平反了?给他写寿序的人叫张师绎(是当时的著名文人)实在不知道怎么断句,只能猜测大概意思,欢迎捉虫。

  “今上冲年嗣历服,江陵相手执太阿,综覆名实,言必期底绩,事必期见可,功必期有成...


  为什么这些在倒张时被一锅烩的铁杆张党,一个个都如此高寿啊😅😅能不能分一点给你们亲爱的张首辅?(王篆的八十寿序点这里 )

  朱琏就是那个要给老张建三诏亭;夺情时高喊如果老师回家丁忧就是抗旨不忠,自己就要弹劾他;老张病重时在斋醮时非常虔诚(烈日下头顶香炉祈祷)的那位老张的学生。后来倒张时被弹劾认冯保为义父,游七为义兄而被削职为民。

  我算了一下朱琏80岁时差不多是天启二年,大概率老张已经平反了?给他写寿序的人叫张师绎(是当时的著名文人)实在不知道怎么断句,只能猜测大概意思,欢迎捉虫。

  “今上冲年嗣历服,江陵相手执太阿,综覆名实,言必期底绩,事必期见可,功必期有成,大要归于,伸主权、定国是、奖明作、汰软懦、尊宪令,于高原峭壁之上,悬烈日重幽丰蔀之下。一时贤者有所劝,而不肖辄不敢不勉(说圭圭在位时政绩卓著、赏罚分明。有能力的人努力工作,没能力的人也不敢偷懒)于是新淦朱公以崇安令才望最著,召拜侍御史理鹾长X视学三辅。江陵倚办公如左右手,公亦益自发,舒时传古经义关切大计,拄当事口折盈庭之议(夸朱琏从县令做起,很有才能,被老张器重)

  江陵去,而凡见推穀者,群诋欺为党。公始被指名入锢,籍保有一丘一壑不复自白见冤状风云,故人亦无有伸理昭雪之者(倒张时凡是被老张推荐过的人都被打为同党,朱琏也在遭受牵连)迩年穆清静摄,入山下如水火,阁部不能有所济,而中涓承其敝,时釜鬻以为格,时吹累以为通(后来时局越发衰微,在位的人毫无建树)海内益思江陵功,比之李赞皇、王临川以上人,思一借其转乾旋坤之手为补黥息劓之用(于是大家开始思念张居正,希望能再出一个这样的人重整山河扭转乾坤)镇抚巡方之使、藩臬郡邑诸大夫宦游西土者,时延见公,访问经国大计及民间利病。公进无隐忠推无私觐,唯是口不言(来到当地的官员,经常拜访朱琏,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的意见,但都被他借口推脱,不肯发一言)禄禄亦弗及岿然为德于乡,不挂山公之牍者,三十年如一日,识者至惜其废弃之早才,犹之未竟,而公淡然荣进身开八十之觞矣(大家都很惋惜朱琏的才能被荒废,但他自己却很淡然,如今已经年近八十了)

【也很正常,被吓怕了吧。好像县志记载朱琏被革职归乡后非常低调安静,人很忠厚,在家乡也做过赈济灾民的好事】

  予尝妄论国家之用人也,严连坐之法而亏使过之仁,坚穷鈇之疑而闭说弧之而。盖至考功之合旧,以待祜终。今以中诖误旧以射乘墉之隼,今以夷垂翼之蜚遂使君子无嘉与浣濯之期,小人起攀援报复之路,而功合轻上之功,合轻而下之人。不服人之心,不服而岳岳负重名者如涂涂附益,又明示之。X而清议益无所薄,故观人者观之,乡观其后焉可也(这段实在不知道怎么断句,感觉作者在对现在的时局发牢骚?)如公解组归,非公不至偃室,绝口不道臧否已陈之宦,积鸠功而僝之,碑阴初试之,官方X饰而扬之。当路自予所见闻归属之,邑长吏及其中秩无不善去者,他郡固多贤仁薄领外守令或孜孜救过不赡,乃知公之造就远矣(感觉是在恭维朱琏,肯定他的功劳?)即令当国者不值江陵,江陵不用鸷愎中道败,能禁公之翱翔而以是定罪案哉(说朱琏是受了老张的牵连才一身本领无法施展)所去见思,所在累行,积不试之精神,养一方之元气,渭川之齿未也,八十乌足寿公。盖诗有南山诸篇,而君子不欲以寿谀长者,谓其无一日之徽有千秋之觐,近于巫祝而简贱之也(在恭维朱琏长寿?)予生不悉公立朝言行事,而少宦渝去淦,耳目穷近,读今上邸报得梗概为详故(作者说自己对朱琏的生平不太了解,很多都是从邸报上看的)申嘏词置邮以附封人之义,夫岂惟公即江陵,功蔽天壤不当十世宥乎哉。”

【老张被怀念,连带着一些声名狼藉的张党待遇都好了23333】

郁郁葱葱201406

明代的称呼

以下内容出自陈宝良的《明代社会生活史》

一、号

  明代人尤其看重别号,一登仕途,就不再称字了。在明末流传着这样的笑谈,说士人一旦做官,所急于做的有两件事,就是“改个号,娶个小”。

  因此1566里大家管高拱叫肃卿是不对的,应该叫中玄才合理。这一点在老张的书信里也有印证,除了官职的代指,他一般称老高:玄翁、玄老、中玄,从未称过他肃卿。同理,别人称老张为太岳或者江陵,很少有人叫他张叔大。再比如,各种明代笔记中称赵贞吉为:赵大洲or赵内江,但没有称呼他赵孟静的。

  在这样的风气下,皇帝也不能免俗,会给自己取一个别号以示风雅。在嘉靖众多的“号”里有一个叫“尧斋”,隆庆号“舜斋”,万历号“......

以下内容出自陈宝良的《明代社会生活史》

一、号

  明代人尤其看重别号,一登仕途,就不再称字了。在明末流传着这样的笑谈,说士人一旦做官,所急于做的有两件事,就是“改个号,娶个小”。

  因此1566里大家管高拱叫肃卿是不对的,应该叫中玄才合理。这一点在老张的书信里也有印证,除了官职的代指,他一般称老高:玄翁、玄老、中玄,从未称过他肃卿。同理,别人称老张为太岳或者江陵,很少有人叫他张叔大。再比如,各种明代笔记中称赵贞吉为:赵大洲or赵内江,但没有称呼他赵孟静的。

  在这样的风气下,皇帝也不能免俗,会给自己取一个别号以示风雅。在嘉靖众多的“号”里有一个叫“尧斋”,隆庆号“舜斋”,万历号“禹斋”。

😅😅你们祖孙三个能不能要点脸】


二、宫中称呼

  • 皇帝寿日或元日之时,皇太子、亲王向皇帝进贺表笺,在皇帝面前自称“长子某〞、“第几子某”或“王某”,称皇帝则是“父皇陛下”,称皇后为“母后殿下”。

  • 皇后日常在和皇帝说话时,均自称“女儿”。

【啊?黑人问号】

  • 小皇子日常对皇帝,称“爹爹”。

【与民间并无差别】

  • 官内太监面见皇帝时,多自称“奴”,而称皇帝为“万岁”、“爷”,在章奏中也有称皇帝为“万岁爷爷”或“万岁爷”者。在一般的对话中,太监有时也面称或私称皇帝为“爷爷”。

【冯保会管万历叫“爷爷”吗】

  • 皇亲驸马见到有权势的太监,也行拜礼,称他们为“公公”。

【于慎行写太后的父亲见到冯保行跪拜礼竟然是真的】


三、君臣之间的称呼

  • 君称臣下,一般情况可以用“汝”、“尔”、“尔等”,口语化时可以用“你每”,有时也会称“卿”,大家都以被称“卿”为荣。触怒皇帝的人会被骂作“这厮”,而皇帝格外器重的大臣会被尊称为“先生”。即使是皇帝,如果在面对面时直呼臣子的大名,也会被认为是“非体”。

【在被老高暴整时,面对松江本地人的登门谩骂,徐老师感叹:“昔年天子每称卿。今日烦君骂姓名。”】

四、官场称呼

  • 同榜进士,互称“同年”。同年之子,称为“年侄”

【王世贞、汪道昆、殷士儋要叫小修们“年侄”】

  • 座师、房师之子,称为“世兄”;座师、房师所取进士,则为“门生”;称门生所取的进士,为“门孙”;门生称老师之师,一般为“太老师”。

【老张要管陈于陛叫“世兄”,万历要管徐阶叫“太老师”2333】

  • 京城官场称谓,当以“老先生”一称最为尊贵,从内阁到大小九卿,均可以称老先生,门生称座主,也称老先生。司礼监掌印太监有时称阁老为“老师父”。

【张老师傅、张老先生……】

  • 嘉靖中期,只有三品九卿才能称“翁”。但此后,后来四、五品京官、翰林也称“翁”,再到最后吏部、言官也纷纷称“翁”,这个叫法彻底泛滥。

【类似于广东的靓仔吗2333】

  • 至于“老爷”一称,在明代缙绅中,只有京城的九卿和翰林官,以及外任司道以上官员才能使用,其余官员只可称“爷”,乡绅仅称“老爹”。另外,如其父亲称老爷,那么其子即使官职再显贵,也只能称“大爷”。

【明朝人真得好喜欢“老”这个字啊,基本上就是称谓里的顶配了】


五、家庭称呼

  • 在仕宦家族中,儿女称呼父母为“老爷”、“奶奶〞。在松江,士大夫年未四十,即称“老翁”。奶奶年未三十,即称“太太”。

  • 称别人家的长子为“主器”。

  • 父母爱惜其子,可以称之为“宝宝”,也作“保保”,或作“阿保”。

  • 谦称时又称自家儿子为“犬子”,又称“豚儿”,总称“犬豚”。

【老张信中经常出镜的豚儿张嗣修】

  • 称兄弟之子,为“犹子”,取“犹如己出之子”之意。


郁郁葱葱201406

太岳的历史观

一、圭的正统观

  通过《〈资治通鉴〉直解》中对各个政权是否立“纪”,来显示他是否认可其正当性。下面我们看看他对于割据政权的态度:

1、三国时期,视蜀为正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秉持“正魏而伪蜀”的观点,但《〈资治通鉴〉直解》作为《资治通鉴》的辅导教材,却一反这种观点,以蜀汉为正统。

  《直解》中为蜀汉立《后汉纪》,但没有给魏和吴立“纪”。同时,在文中称蜀汉君主的“谥号”或“主”,而对曹魏和孙吴君主直称名讳。

  对此,老张给出的解释是:“以其本帝室之胄,而仗大义以讨汉贼,功虽未成,名义甚正,故以接汉家正统”。

【好像因为偏安,从南宋开始大家对三国的正统观就变了?毕竟成书于...

一、圭的正统观

  通过《〈资治通鉴〉直解》中对各个政权是否立“纪”,来显示他是否认可其正当性。下面我们看看他对于割据政权的态度:

1、三国时期,视蜀为正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秉持“正魏而伪蜀”的观点,但《〈资治通鉴〉直解》作为《资治通鉴》的辅导教材,却一反这种观点,以蜀汉为正统。

  《直解》中为蜀汉立《后汉纪》,但没有给魏和吴立“纪”。同时,在文中称蜀汉君主的“谥号”或“主”,而对曹魏和孙吴君主直称名讳。

  对此,老张给出的解释是:“以其本帝室之胄,而仗大义以讨汉贼,功虽未成,名义甚正,故以接汉家正统”。

【好像因为偏安,从南宋开始大家对三国的正统观就变了?毕竟成书于明的《三国演义》就是尊刘贬曹】

2、南北朝时期,视南朝和北魏为正统

  《资治通鉴》认为“晋隋之间的宋、齐、梁、陈与魏、齐、周均为‘无统’之列”。但老张对此观点并没有全盘接收。

  《直解》中为南朝立有《宋纪》、《齐纪》、《梁纪》和《陈纪》,但没有给北朝各政权立“纪”。在直解南北朝君主时,称南朝君主的“谥号”或者“主”,故可以认为是以南朝宋、齐、梁、陈为正统。虽然没有给北魏立“纪”,但也称它的君主的“谥号”或者“主”,说明在他看来,北魏也有正统性,但略低于南朝。

  孟子认为蛮夷可以通过学习华夏文化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因此老张没有完全否定北魏的正统性。在《直解》中他也充分肯定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夫魏主以戎狄之君,僻处朔野,其于礼乐教化,令非素具,事不习闻。乃能慨然修古帝王之业……”

【其实我觉得北周也可以被视为正统吧】

3、宋、辽、金并立时,视宋为正统

  他为北宋和南宋立《宋纪》,没有给辽朝和金朝立“纪”。称宋朝君主的“庙号”,而称辽朝君主和金朝君主名讳。

【这个从古到今大家的意见应该都很统一吧?】

4、不承认武周的正统地位

认为武则天只是皇后,不是皇帝。

【曌姐:小伙子晚上来我房间一趟,我们好好谈谈】

  他这么写大家也可以理解哈,毕竟……对吧?其实圭圭对女性政治家态度还是比较开明的,比如他评价娄昭君:“彼虽妇人,亦有远识,非书生竖儒所能窥也。”


二、圭的华夷观

1、对民族融合态度保守

  他认为,唐太宗接受“天可汗”的称号,虽然是安抚夷狄的权宜之计,但是堂堂天子“而甘同虏酋之号,则陋莫甚矣。是以终唐之世,其治杂夷”。

【圭圭认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不对的,和虏酋打成一片不仅掉价,还为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历史局限性,原谅圭吧)】

  至唐朝中期,唐廷往往借蛮夷之兵平息叛乱,派遣宗室之女与蛮夷和亲,“列至五代,而中原之地,悉为戎马之场,皆太宗好大喜功之一念启之。”

【认为唐后期和五代十国十国的混乱都源自于此(二凤粉息怒,圭圭认为玄武门太宗做的对,就原谅他吧)】

  “故先王之制,内华外夷,正名辨类,不以夷狄乱我中国,亦不以中国变于夷狄。”说后世应当以唐太宗为戒。

【老张的华夷观比较保守,他认为华夷有别,对外族比较排斥,有明显的大han zu主义思想】

2、以守为主,以战促和

  他赞同汉文帝抗击匈奴的方式,采取防御措施,只将夷狄驱逐出境,不发兵深入。

  反对汉武帝主动派兵三次讨伐匈奴。认为这导致了海内虚耗,盗贼蜂起。

  同时也称赞唐太宗不主动出击突厥的观点,认为唐太宗的言论 “深得中国之大体,使外夷闻之,亦当心服,边将知之,不敢邀功,此所以终能雪耻除凶。致颉利之请朝。而贻边境无穷之利也。”

【老张这个防守为主的观念其实也和明朝当时的现状有关,对于北边的敌人,国力和军力不允许主动出击】

  老张当然也不是软弱的绥靖派,他对战争的理解是:打是要打的,但打的目的是服务于谈判。

  他认为:“如果不战而和,则制合的权力在对方,但是如果战而后和,则制合的权力在我方。因此“要使中国常操其柄,因我之战,可以益固其和心,因彼之和,可以益修吾战备,御虏之策,莫善于此。”

【用“打”来坚定对方求和的心,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圭圭以北宋为例具体谈:

  他对寇准提出的对契丹先战后和的策略是赞成的,“寇准岂不知战为危事。盖战胜而后与之和,则制和在我,而和可久长。惜乎!”(打疼对方后再和谈,和平才能长久)

  可惜宋真宗主张与契丹讲和,老张认为“真宗虽仁义,但是不勇武,急忙与契丹讲和。”此后,宋朝给契丹岁币不断增加,以至于国力衰微,导致了靖康之祸端。

(圭圭认为宋真宗太急于和契丹讲和了,从而助长了对方的气焰狮子大开口)

  “故御虏者,必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长策,此不易之论也。”

(老张表示:对待敌人,“和”只是权宜之计,备战才是长久之策)

【其实老张对于北部边患的策略我觉得是合理的,在明朝当时的国力下,这是最符合实际的选择了】

3、南北分治

  张居正认为南北态势不同,因此采用的策路也应该不同,“南北夷虏之势不同,其处之道亦异。”针对 “北虏”,主要是防御为主(即上一条中的策略),提出“外示羁縻、内修战备”的指导思想。同时,针对西南夷地区,主张坚决重拳出击,以打为主,兼用安抚。

【其实就是柿子捡软的捏……】

4、以夷制夷

  老张指出, “蛮夷”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制虏之道,惟当视吾之修否。服则怀之,叛则御之,得其好言不足喜,得其恶言不足怒也。”(蛮夷反覆无常,不要因为他们的顺从而得意,也不必因为他们的反叛而生气)

除了单纯的军事行动,政治操作也很重要:

  • 分化蒙古

第一,以离间手段分化俺答。俺答的侄子老把都死后,其子青把都继位,但威信不高,俺答长子黄台吉想借此吞并老把都所部。张居正主张扶植青把都,利用离间计对抗黄台吉,“多行间谍以疑其心,时用利饵以中其欲”,以期达到“待其两敝,而归命于我”的目的。

第二,采取“封爵赐职”的手段分化俺答。张居正认为:“封爵于国体本尊,且可分虏之势,未为不可。”即以封爵的方式,将俺答部落划分成若干股小势力,使俺答内部产生矛盾。同时封爵的等级不同,将会引起各部为得到更高的头衔而相互拼杀,进而导致整个他们内部的分裂。

第三,主张以俺答牵制土蛮。针对土蛮部更不老实的情况,利用俺答监视和牵制士蛮。明廷多次受到由俺答提供的土蛮入侵的情报,“近日俺答报土蛮东犯,其言不虚”。在这样的手段下,土蛮部对明朝的威胁性大大降低,“东虏屡窥边境,久未得利”。

郁郁葱葱201406

键盘侠张太岳锐评历史人物(bushi)


⚠️⚠️免责声明:以下言论只代表张居正个人观点,与粉丝无关😋😋

一、拉踩知名历史组合

  圭圭在《辛未会试程策》中一道讨论古代豪杰的题里是这么说的:

1、战国四公子

“平原卑卑,不及格矣。”(差评,滚粗)

“孟尝、春申,广交养名,背公私党,奸人

之魁。”(养门客、搞小团体的奸党)

“信陵,急人之难,不居乎功,犹有烈士之风。”但“挟威震主,内疑外忌,则君子所不道者。”(有烈士之风,但还算不上君子)

【总结:“其在三四之间乎。”(圭圭把豪杰分为四等,他认为四公子就是三四等的水平)】

2、汉初三杰

  “子房英略盖世,而貌若处子,功成身退,超然远引,比之何、信为最优焉,三品之...


⚠️⚠️免责声明:以下言论只代表张居正个人观点,与粉丝无关😋😋

一、拉踩知名历史组合

  圭圭在《辛未会试程策》中一道讨论古代豪杰的题里是这么说的:

1、战国四公子

“平原卑卑,不及格矣。”(差评,滚粗)

“孟尝、春申,广交养名,背公私党,奸人

之魁。”(养门客、搞小团体的奸党)

“信陵,急人之难,不居乎功,犹有烈士之风。”但“挟威震主,内疑外忌,则君子所不道者。”(有烈士之风,但还算不上君子)

【总结:“其在三四之间乎。”(圭圭把豪杰分为四等,他认为四公子就是三四等的水平)】

2、汉初三杰

  “子房英略盖世,而貌若处子,功成身退,超然远引,比之何、信为最优焉,三品之上者乎!”

【疯狂拉踩,张良既有谋略才能、又能功成身退、超然物外,胜过萧何、韩信,可以排在二等。ps:你为什么要特意强调人家的相貌😂😂

3、蜀汉四英

  董允、蒋琬、费祎,端谨节士耳。虽事无过举,然天之所授,非特异也,有忝英称矣。

(董允、蒋琬、费祎谨慎守成,但没什么特别的天分,称不上英豪)

  孔明望重于卧龙,力抗乎汉鼎,君臣契合,投袂匡时。至于出师献纳之言,宁静澹泊之语,出处议论,庶几王者之佐焉。

(孔明很厉害,比他们都强。ps:孔明比董、蒋、费强还用你说?)

  但老张认为,上面这三组人物虽然都有盖世之才,但算不上最顶尖的豪杰(big胆,圭圭我劝你谨慎发言),都有缺点,才华有“兼偏”。那么谁在他眼里是第一等豪杰呢?

  圭圭表示:大禹、周公、孔子!!

【好吧好吧,你赢了,把上古大神抬出来谁敢反对😂😂


二、锐评历史人物

  《〈资治通鉴〉直解》里评价的历史人物太多了,先选几个:

  • 秦始皇:

正面的地方: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成。”(盛赞嬴政在制度、文化、民生的统一上作出的贡献,认为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后世)

负面的地方:“不务修德爱民,以延国祚,乃劳民动众,伸威于万里之外,旦祸起萧墙,土崩瓦解,虽有城池险阳,谁与守之哉。”(说他劳民伤财,不休养生息,不尊儒家思想)

【相比于汉以后的文人对始皇帝普遍负面较多的评价,圭圭其实还算客观?】

  

  • 韩信:“韩信以一逃亡小卒,若不遇汉高英雄之主、萧何知人之相,则将终身困穷而已。”

【悄悄说,感觉老张还是免不了受了明朝重文轻武的影响,喜欢站在文臣的角度看问题】

  

  • 霍光:“能拥立昭帝,尽忠辅政,折燕王盖主之逆谋,汉业赖以不坠,武帝之付托可谓得人矣。”

【圭圭对霍光全是溢美之词,完全没有负面评价,我怀疑他在夹带私货😋😋

  

  • 诸葛亮:孔明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既有此平明之心,故其用法虽严,乃能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贤愚金忘其身,而人心无不服也,真可为万世相天下者之法矣。

【老张肯定也希望自己能“用法极严”但“人心皆服”吧。不过明朝这时的zz环境不是蜀汉那个时候可以比的,而且老张的私德也的确不能和武侯相比】


  • 玄亮君臣:“蜀汉四十年之业,与孔明相为始终。有孔明,则日兴,无孔明,则日废,是汉室不可无孔明也;(蜀汉=孔明,汉室不能没有孔明)然遇先主,则建三分鼎足之业,不遇先主,将终为南阳之耕夫,是孔明不可无先主也;其两相成如此(但也是刘备成就了他,君臣相辅相成)而又必本于相知,盖主能知臣,然后信之而不疑,任之而不贰,虽亲密如关羽、张飞,不能间其交(刘备对孔明信任,即使关、张也无法离间他们)。臣能知主,故感激而驰驱,尽瘁以图报,星富强如曹操、孙权,不能移其志(孔明知恩图报,面对曹、孙的招揽也能坚定心智)。惟相知,故相得;惟相得,故相成。此三代而下,言君臣之契,鱼水之投者,必称先主、孔明,而至于今,犹以为美谈也饮(君臣相得,千古佳话)

【这段写的又是排比,又是对仗,荡气回肠,相当走心了。果然每一位封建士大夫都渴望这样一段君臣关系】


  • 周瑜:“夫以周瑜之才,不思为汉家出力,扶衰持危,而乃事窃其心,亦人臣之大节也。而所以使周瑜若是者,又孙权言行计从,骨肉之恩,有以结之。吴之君臣如此,其卒成鼎足之业,不亦宜乎。”

【咳咳,老张这是责怪周瑜站错队了?但又表示孙权对他这么好,这样选择也可以理解】

  

  • 关羽:“然关羽宁为故主死,而不肯为曹氏留,艰险不避,始终心。此所以忠义贯于古今,精灵充于宇宙,而后世有叛君事仇,自托于去就之智者,视此可以深愧矣。”

【有关将军的忠义面前,那些把叛变投敌说成良禽择木的人,应该感到羞愧】


  • 刘关张:“负忠义之气,然又情投意合,誓同死生,上下一心,至诚无间”、“不以兄弟结义之情,失上下相临之礼。”

【圭圭认为刘关张之所以能同生共死,始终如一,是因为他们既有兄弟之情,又没有失了君臣之间的礼节】


  • 王猛:大大的牛人,君臣相得,千载济世能臣,唯独陷害慕容垂这个事做的不好。

【咳咳,不知道后人是不是也这么看他和老高的事】

  • 慕容冲:嬖佞之臣

【圭,你不懂爱情(划掉)】

  

  圭圭在其他著作里对大宋君臣的评价:

  • 宋真宗:“真宗若能修德自强,选将练兵以待敌人之衅,则故地可复,契丹可图,岂止雪澶渊之辱而己乎!不知出此,而听小人之邪说,为矫诬上天之事,垂之史书,遗笑千古。”

【是说他去泰山封禅遗笑万年吗】

  

  • 宋仁宗:说宋仁宗在遭遇天灾时对上天虚与委蛇,不重视上天警告的行为,“盖自汉唐以来,人君每遇灾异,则下诏罪己,撤乐减膳,以为修省,初意非不美也。但相传既久,徒为虚文而己。夫匹夫犹不可以虚文感动,況上天乎?人君心与天通,则降监孔赫,修饬虚文,反涉矫证。”

【是嫌仁宗罪己诏下的太多了吗?与其罪己不如做点实事?但这个事也不是仁宗独有的问题,圭圭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了吧😋😋

  

  • 王安石:他认为王安石虽然有才能,但缺乏见识和实践调研,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观点。

清中期之前,人身攻击王安石是政治正确,老张这个评价算一股清流了】


  • 王安石变法:他认为变法初衷是好的,但的做法不妥当,过于急躁,没有考虑到人情和土俗,并且用人不当,从而使得新法“扰害百姓,民不聊生”,因为任用小人和一系列后续影响,导致了宋朝国势不振。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老张这个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不过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之祸,还是有失偏颇的】

  

  • 宋神宗:“夫新法之行,举朝以为不可,神宗不听也。及民害已深,天变示异,方始知惧。”说神宗违背祖制,强行推动新法,遭到上天的摒弃。

【但圭你不是也……圭圭(暴起):谁违背祖制搞新法了?我搞考成法那是奉太祖之言好不好,小心告你诽谤!!】


郁郁葱葱201406

太岳对“立储”问题的态度

以下出自太岳文集里的《杂记》:

  立嫡以长,常道也。若长者未克负荷,而众子英贤可立,则周太王、文王行之矣。此自人主家事。且创业之君计虑深远,未可拘寻常,引故事以争也(老张认为:虽然立嫡长是常道,但如果长子缺乏能力,那就可以择贤而立,说到底这是皇帝的家事)

【朱抑菌先别急着高兴。要注意的是,圭圭这个观点是有前提的,他认为择贤而立适用于王朝创建初期,且要以开国君主的慧眼识人为前提】

  汉惠帝仁柔,高祖以赵王为类己,故欲立之,未必尽由戚姬之宠,故留侯不强争。其后为建成所劫,不得已为之画计。汉武舍其诸子而立少,使霍光专之,竟以安汉。光武舍东海而立明帝,东海未有失德也。晋武早从卫瓘之言,必无永...

以下出自太岳文集里的《杂记》:

  立嫡以长,常道也。若长者未克负荷,而众子英贤可立,则周太王、文王行之矣。此自人主家事。且创业之君计虑深远,未可拘寻常,引故事以争也(老张认为:虽然立嫡长是常道,但如果长子缺乏能力,那就可以择贤而立,说到底这是皇帝的家事)

【朱抑菌先别急着高兴。要注意的是,圭圭这个观点是有前提的,他认为择贤而立适用于王朝创建初期,且要以开国君主的慧眼识人为前提】

  汉惠帝仁柔,高祖以赵王为类己,故欲立之,未必尽由戚姬之宠,故留侯不强争。其后为建成所劫,不得已为之画计。汉武舍其诸子而立少,使霍光专之,竟以安汉。光武舍东海而立明帝,东海未有失德也。晋武早从卫瓘之言,必无永嘉之祸。唐之基业,实太宗所造。高祖庸暗,不定计于先,指使庭禁喋血,兄弟相戕。宋王成器鉴之,力辞储副,以让玄宗。终身有爱,长保福禄。斯其得失之效,略可睹矣(圭圭开始摆事实:刘盈虽然仁厚但太过懦弱,刘邦想立更像自己的赵王未必全是因为戚姬得宠,因此张良并没有强烈反对;汉武帝选择幼子,命霍光辅政,政权也很安定;刘秀废掉和郭圣通的长子改立明帝,废太子并无过错,但明帝更是一代明主;晋武帝如果没有坚持选择弱智的嫡子惠帝,也就不会发生永嘉之乱;玄武门之变是因为李渊昏庸,无视秦王更优秀的事实,才造成了兄弟残杀的悲剧;李旦的太子李成器主动让位给功劳更大的弟弟李隆基,兄友弟恭,皆大欢喜)

【话说其他几个例子都是开国初期或者刚刚政变完,但刘弗陵霍光这对😋😋圭圭我怀疑你在夹带私货】

  创业之初,天下甫定。反侧未尽归服,威德未尽周恰,其所建立,未能尽当乎人心,非如奕世之后,势有常尊,而人有定志也。城得长君英主,世及相承,数十百年之后,威德恰于海内,国势奠于久安,反侧者以尽,觊觎者不萌。即有庸主中佐,天下宴然可无事也……(老张认为:开国之初,天下尚未安定,人心、政局、反对派都蠢蠢欲动,因此需要强力的继承人。等到几十年之后,朝政稳定、四方皆服,这时候就算是守成庸主继位,天下也不会动荡)

【所以小摆不用急着高兴,张老师说的情况不适用于你。而且就你哪俩猪儿子,半斤八两,福王还不如朱常洛呢】

  高皇帝自失懿文之后,实属意于成祖。而刘三吾等老儒,乃谓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不以社稷为重,而牵于长幼之情,此俗事之见也(太子朱标去世后,太祖是有意于传位于成祖的,但鉴于中间还有两位哥哥,于是作罢。不以社稷为重,而拘泥于长幼,老张表示:庸俗~~)

【八八:信不信我砍了你这个臭小子】

  嗟呼!建文之时,国本挠弱,强宗并峙,非成祖之雄略,起而振之,天下之事岂不危哉?此非寻常之人所可语也(以当时的局面,建文能力不行,他根本hold不住,要不是我们成祖挺身而出,天下之事岂不危矣)

【朱棣:好好好,说得好!!】

  

  虽然老张的“立贤”观点是有前提的,但显然他不是那种极端保守的“嫡长派”。假如万历的“国本之争”发生时他还在,还真说不好他会是什么态度。也许他真的会支持皇帝?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老张还在,万历大概率也不敢动废长立幼的心思。

凉入画屏秋缈缈

"我何负于天下?而动鱼肉我若是!"一款大怒又委屈的老张


 【相国大恨曰"我何负于天下?而动鱼肉我若是!"】

  前情是万历六年,沈懋学写信给李柚子让他劝老张回家守孝,李柚子没回复。

  沈又写信给嗣修,说老张抛弃了纲常,懋修没回复。

  然后沈和其他人上疏让老张回家守孝。于是老张忍到了这里终于大恨 ​​​

  

[图片]



 【相国大恨曰"我何负于天下?而动鱼肉我若是!"】

  前情是万历六年,沈懋学写信给李柚子让他劝老张回家守孝,李柚子没回复。

  沈又写信给嗣修,说老张抛弃了纲常,懋修没回复。

  然后沈和其他人上疏让老张回家守孝。于是老张忍到了这里终于大恨 ​​​

  


紫人夫妇二人组

九十岁的intj在怼女德绿茶这一块,起码领先五十年

对,丧心病狂的我,没放过我爷爷奶奶,他们的测试是我手把手给他们一题一题问着答的。


测出来我爷intj,我奶estp。


给大家讲一个我爷爷怼绿茶的故事。

我爷爷奶奶都是大学生,在北京读书认识的。

我爷爷是老抗日英雄的后代,建国后,我太爷爷是当地的教育局局长。

我奶奶成分不太好,是地主小老婆的女儿,所以我奶奶长得漂亮呀。

我爸和我腿长都遗传我奶奶。


我爷爷是个非常典型的理工男。不太会开玩笑,很严肃,对媳妇儿好的方式就是交工资卡和埋头干活。

我奶奶的性格要活泼有趣多了,一副地主家小小姐的做派,也更有生活情趣。


在我小的时候,我奶奶是个特别爱干净整洁并且非常洋......

对,丧心病狂的我,没放过我爷爷奶奶,他们的测试是我手把手给他们一题一题问着答的。


测出来我爷intj,我奶estp。




给大家讲一个我爷爷怼绿茶的故事。

我爷爷奶奶都是大学生,在北京读书认识的。

我爷爷是老抗日英雄的后代,建国后,我太爷爷是当地的教育局局长。

我奶奶成分不太好,是地主小老婆的女儿,所以我奶奶长得漂亮呀。

我爸和我腿长都遗传我奶奶。


我爷爷是个非常典型的理工男。不太会开玩笑,很严肃,对媳妇儿好的方式就是交工资卡和埋头干活。

我奶奶的性格要活泼有趣多了,一副地主家小小姐的做派,也更有生活情趣。


在我小的时候,我奶奶是个特别爱干净整洁并且非常洋气时髦的小老太太。

我第1瓶指甲油就是我奶奶给我买的,当年我三岁。

现在想想的话,当年大家都喜欢买大红色的指甲油,偏偏她给我挑了一瓶儿不一样的,准确的颜色应该叫做骚粉,非常显手白,现在抹上都不过时。


当年吧,国企里面双职工家庭那是过得最滋润的。

我爷爷是工程师,我奶奶是医生,他俩的收入都是第一梯队的。

而且呢,我奶奶特别有主见,在当年大家拼命生孩子的时候,一共就生了俩,生老大也就是我爸的时候30岁。

当年啊,那可真的是扛得住压力。


再加上我奶奶爱打扮,注意身材,注意运动,我爷爷又很给力支持媳妇打扮,就算生了我爸之后,也还是一个美少妇。就算是有了我之后也还是一个中年美妇,完全没有奶奶的感觉。

你们想想,我小时候,我奶奶都该多大了。

在我的印象里,我10岁之前我奶奶的头发都是黑的,因为经常染头。

永远都穿着显腿长的裤子和显腰身的衬衫连衣裙风衣大衣。

10来双擦得锃亮的小皮鞋换着穿。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带着地主后代气息的时髦美少妇,在大院里那是走在时尚的前列线上。

公认的讲究人儿。


一个厂里其他的双职工家庭,很可能两口子都是普通工人,收入可能比不上我爷爷奶奶,家里孩子又多,所以过得紧紧巴巴的。

有些女的明明挣的不比丈夫少,但是意识没有觉醒,可能丈夫还是一个在家里想当老爷的直男癌。

这些女人也没有这个意识没有这个能力去反抗。

所以过着白天上班儿晚上洗衣做饭带孩子伺候老公的悲催生活,没准儿她们男人还抽烟喝酒还家暴。



我太爷爷那一代就没有打女人的传统,所以我爷爷从来不知道啥是个家暴。

我奶奶作为一个医生,虽然专精儿科,但是总归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八卦。

比如谁谁两口子打架了,女的头上被划了个大口子,缝了多少多少针。

国企嘛,就那么大点儿的地方,熟人社会。谁家出了什么事儿,第2天就都传遍了。


然后有一次那个被缝针的女人带着孩子来找我奶奶看病的时候,我奶奶就忍不住关心了一下伤势。

对方挺不好意思的,觉得挨打很丢人。

我奶奶却劝人家:他打你你就跑,去找工会妇联,好汉不吃眼前亏,再说你也挣一份工资,你又不是养不起自己,怕他干什么?



我奶奶这一茬算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因为对方是个牌坊精,骨子里就认为女的就该为奴为仆,虽然已经是新中国了,但是她始终认为自己有幸有这么一份工资不应该是花给自己的,而是应该花给家人的。

所以,我奶奶的好意在她眼里变成了我奶奶劝她离婚。

我的妈呀,竟然敢劝她离婚,这可不得了了,女人一旦离了婚找了别的男人,那时候可是要被两个男人拿锯子从中间锯成两半的,这安的是什么好心?


所以这个牌坊精觉得被老公打都不是很重要了。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跑去和其他的八卦嘴碎婆子说我奶奶的坏话:这个女的不讲女德,夫妻之间吵吵闹闹多正常的,她就敢劝我离婚。我离了婚可怎么办?孩子怎么办?


等我奶奶知道自己被这么多牌坊精说坏话的时候,这个消息竟然是我爷带来的。


我爷得意地回来表功:今天有个女的来找我说你的坏话,我把她骂回去了。

我奶奶此时此刻正在熨烫她的裤子和我爷的衬衫。


我爷说:这女的先是跑过来跟我诉苦,说自己男人对她不好。

我就很奇怪,我想你男人打你,你找工会找妇联,你找我干什么?


然后她问我打不打老婆?

我说没吊用的男人才打老婆。我看不起打老婆的男人。

她就说你有福气。


我也不想跟她多聊,毕竟都是有对象的人,办公室里就我们,不方便,我就让她走。


她就说你老婆主意正,她都敢离婚。你看你对她那么好的,给她买这买那的。我要有你这样的对象,做梦都能笑醒。

我就问她了,我老婆什么时候愿意离婚?

这女的说她眼里容不得沙子,被自己家男人打,就敢离婚。不像我们这些女的愿意为了孩子忍忍。

我就说,所以我不打她,她就不会离婚。你跟我说这干啥??我们都是党员是大学生怎么可能打老婆呢?你走吧,这种事情你找妇联找工会。



奶奶给我转述这一茬的时候说当时笑得差点把裤子都熨破了。

说我爷真的是气哼哼的,说不知道这个女的跑来说这事干啥?只知道这女的吃饱了撑的,特地过来当他面说他老婆坏话了。




不过经过这一茬的话,我奶奶也不敢随便劝人家硬气一点儿了。

她比我早了四五十年知道啥是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从此以后不仅闭嘴,而且把这些挨了打也不敢离开,还要抱着牌坊不松手的女的当不要钱的戏看。

毕竟那个活该挨揍的嘴碎婆子不敢对自己老公怎么样,像是这种在我爷面前搬弄是非的事可没少干。

托她的福,我奶奶是恶名在外的如果挨打就敢离婚的著名消费主义女拳师。



很多年过去了,我奶奶仍然把那个傻逼娘们当笑话讲给我们听,比如说砸锅卖铁给儿子娶了媳妇儿,但是儿子打老婆,老婆跑路了,她坐地哭骂。

比如好不容易把孙子拉扯大,孙子不会读书也不愿意去当兵,在家里啃老。

自己家老伴瘫了,还得不离不弃照顾老伴,拉扯离异的儿子同时拉扯找不着对象的孙子。

天天说自己苦命,欠了这家人啥。



不过我奶奶名声受害之后,倒是有一个家暴受害者听进去了。

当真趁着还没孩子就跑路了,后来从卖袜子开始,一个人养活自己绰绰有余。

女人一旦不需要男人的饭票,其实完全可以过得硬气的。


后来自己在隔壁市中心盘了一个小门脸儿卖羊毛衫之后,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也找了一个离异的绝对不打老婆的男人。那个男人看她能吃苦有头脑很能干也很欣赏她,两个人一起做生意,又有了孩子,很快日子红红火火起来。


我现在还记得我小的时候这个姨姨经常来看我奶奶,带了挺高级的巧克力。我很多羊毛衫都是她以很便宜的价格带给我的。



我奶奶90岁的时候走的,这一辈子手上一直白白嫩嫩,连一个做家务留下来的痕迹都没有,更不可能留着被男人打过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伤害。

我爷这辈子都把她当大小姐看,最多分她点叠衣服铺床这样的活儿。我爷觉得洗洗涮涮之类伤手的活都算粗活,都该男人干。就喜欢那双白嫩小手戴着金戒指金镯子女士手表拿听诊器而不是拿搓衣板。


我记得我爷对我奶最浪漫的赞美,是形容我奶像只天天理毛的长毛大白猫,还是个鸳鸯眼,洋气得很。

咱也不难为这种又臭又硬的理工男了,文学素养真的就只到这了……

以至于我看汤姆杰瑞的时候,很有代入感。



我奶奶说旧社会被形容得十恶不赦的地主都不打老婆。也不知道新中国这些没大本事的男的哪来的脾气,明明男女平等,还打收入和他们一样的女人,也不怕女的跑。

而且竟然真的有女的愿意被这种男的打,怎么打都不跑。

奇了。



今天其实我很难过,我爷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六点多去找他的大白猫了。

我哭成了个大小眼。


这篇早早发在其他平台上,其实,昨天挺多人给我爷祈福的。但是还是没留住他。

希望他在天堂和他的大白猫一起开开心心地继续生活。


郁郁葱葱201406

梅之焕文集里的太岳(上)


  粗略地扫了一下小梅同学的文集,分享一下里面和太岳一家有关的内容。

  梅之焕,湖广人,老张官方层面平反的重要推动者。和东林党很多人关系不错,比如邹元标等人,而且他和杨涟还是同乡兼好友兼乡试同年。

1、给懋修的请柬

            代请张状元(江陵公子)

  上苑春花,首擢南宫之秀;熙朝文献,并蜚东观之声。凤池世掌丝纶,龙藻双符象纬。埙篪迭奏,媲元方之美者季方;堂构相承,象伊尹之贤者伊陟【伊陟:伊陟是伊尹的儿子,父亲去世后接替担任商朝的宰相。这里是在借老......


  粗略地扫了一下小梅同学的文集,分享一下里面和太岳一家有关的内容。

  梅之焕,湖广人,老张官方层面平反的重要推动者。和东林党很多人关系不错,比如邹元标等人,而且他和杨涟还是同乡兼好友兼乡试同年。

1、给懋修的请柬

            代请张状元(江陵公子)

  上苑春花,首擢南宫之秀;熙朝文献,并蜚东观之声。凤池世掌丝纶,龙藻双符象纬。埙篪迭奏,媲元方之美者季方;堂构相承,象伊尹之贤者伊陟【伊陟:伊陟是伊尹的儿子,父亲去世后接替担任商朝的宰相。这里是在借老张恭维懋修】盖忠诚贯天地,亘古一人;故灵秀毓山川,于今屡见。胪传首唱,共瞻奕奕星标;曲燕露沾,相映森森玉树【状元郎你就是那天上的文曲星,地下的芝兰玉树】。实关国家有道之祥,岂独乡里无疆之庆?X等欣逢文运,光挹奎躔;敬肃宾筵,奉迎袍笏。俱飞鹏鹗向长安,千里看花;并驾骅骝占荆楚,五星聚井。惟冀贲临,弗虚颙望;【请一定要大驾光临,看我期盼的小眼神(颙望:盼望、凝望)】

  好文雅~~请柬上根据不同的人写不同的内容,也是很有诚意了。看了一下文集里的这部分,应该是只会给比较尊贵的客人写这种定制请柬。这样看,懋修在老家过的还是不错的,全文一直在强调他状元的身份,对他很尊重了。“欣逢文运”是不是指文会、诗会之类的?

ps:“江陵公子”这个叫法好好听


2、行状里提到的老张

明故嘉议大夫巡抚甘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梅公行状》

……

  故相张公居正,墓木拱矣。功没冤沉,孰不知之?孰能言之?公曰:“今安所得此危身奉上者若而人?以勤劳表率名实并举者若而人?曾式蛙市骏之謂,何今不为亟言?后更无有肯言者矣。”乃连拜数疏(说小梅在万历朝就经常为老张发声)迨熹庙初,又阖省公疏,卒得还官、 还谥荫、还籍没(促成了老张的平反复官。不过这里说的谥号是没有的,应该有夸张的成分)。张公子懋修,沦踬编户,头白矣。廿年后,复列衣冠(给懋修恢复官身)。苍头游七,本服勤无过,为主累狱,亦若千年,并为请贷(请求释放游七。敲黑板,重要信息!!游七竟然在天启初年还活着,一直在监狱里)。总宪邹公元标,原以劾江陵得名者,至是亦首肯曰:“我在今日亦应主是论矣。”(呵呵,邹老师嘴上说的好听,然而……请看后面)

【这么算游七跟着老张时应该只是个20左右的青年啊,以后不准再说人家是管家大叔了,人家明明是小狼狗(bushi)我记得实录里写的他被判了问斩,竟然一直拖着没杀?】

  关于释放游七这个事,邹元标也有戏份(不好意思又又又要鞭尸邹老师了)

  邹元标的好友茅元仪给他的信里提到:“微闻洪大理欲出江陵故仆游七狱,而先生力阻之。”也就是说,天启初年有人提出想放游七出狱,但邹元标不肯。

  这时候游七都七八十了,在大牢里待了几十年,风烛残年还不肯放过人家,心肠也太狠了吧。就算你恨老张,也不至于对一个已经在牢里饱受折磨了几十年的老仆人这么恨吧?所以说,邹元标嘴上说漂亮话,实际上干的事可一点都不慈悲。

【没错,我就是要把邹元标的底裤扒个干干净净(不是)。要么你就像顾宪成他们一样一黑到底,毕竟你挨了打,恨老张大家也都理解。但一边嘴上立人设,一边背地里使绊子可就不好了呦】

牛骨

高张论史(1)评三国玄亮君臣


  看各位老师讨论三国,想起来整过老高的论史系列还没发(溜走)还是老高惯用的知乎问答体,还是熟悉的不信邪的借古讽今的唯物主义味道……

  

  高拱《本语》

  问:三国人才可与权,是一时风气生此等人才否? 

  【Q:三国时期怎么天生这么多英雄?】

  曰:非也,乃时之使然也。彼三国鼎峙,互相吞噬,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机一错,即为人所鱼肉。故其君臣相亲相结,不自疑阻,机合即为,弗徇形迹。有不必告于君者,有不以语于人者,盖谋有所不可泄,时有所不可失也。期于济事而已,故可与权。且其人便习既久,智愈出而愈不穷,不惟自家机熟,而人之肯为谋者日益众,故止见其多才耳。

  【A...


  看各位老师讨论三国,想起来整过老高的论史系列还没发(溜走)还是老高惯用的知乎问答体,还是熟悉的不信邪的借古讽今的唯物主义味道……

  

  高拱《本语》

  问:三国人才可与权,是一时风气生此等人才否? 

  【Q:三国时期怎么天生这么多英雄?】

  曰:非也,乃时之使然也。彼三国鼎峙,互相吞噬,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机一错,即为人所鱼肉。故其君臣相亲相结,不自疑阻,机合即为,弗徇形迹。有不必告于君者,有不以语于人者,盖谋有所不可泄,时有所不可失也。期于济事而已,故可与权。且其人便习既久,智愈出而愈不穷,不惟自家机熟,而人之肯为谋者日益众,故止见其多才耳。

  【A:不是天生这么多,而是时势造英雄。幸存者偏差,乱世里不厉害的都死了。君臣之间也亲密不疑,为了达成目标敢于放权。而且熟能生巧,越练越聪明😋】  

  迨夫承平既久,法之把持日以深,忠谋者君不为主,而旁人之苛求又甚烈。故人皆务为形迹,非得令不敢行,非有故事不敢行,非标表昭著人所共见者不敢行,胡然而掣肘,胡然而获罪。用是谋臣远避,庸人则推委支吾,苟利于目前,习以成风。所用之人不过如此。虽有可权之才,亦堙灭而已。此所以无事而庸人盘据富贵,而智士不得用;一旦有事,则束手无策,而徒叹国家之无人也。 

  【而和平时期没有危机,人们都因循守旧,不敢挺身而出,世风更苟且偷安,即使有天才也埋没了。所以庸庸碌碌者占据高位,智谋之士不被用,只能叹息国家无人。】

    

  

  问:昭烈疾革,谓孔明曰:“吾儿可辅则辅之,如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先儒谓以昭烈犹不能无疑于孔明。然否? 

  【Q:白帝托孤,刘备是疑心孔明吗?】

  曰:此昭烈肝膈之语,非疑也。若果疑之,即为此言,固能止其不取乎?盖当是时,魏、吴皆在,国家存亡之机,间不容发,固非置遗腹、朝委裘时也。昭烈意以吾儿可辅则辅之,幸矣,无容言也;如不可辅,必思所以为处。苟无所处,则国家非吞于魏,即吞于吴,而嗣子必为其所鱼肉,吾何以瞑目于地下乎?

  【A:这是刘备心里话,不是疑心。退一万步讲,如果真疑心,就算这样试探又有什么用呢?当时魏吴都在,存亡之秋,不是能嘱立遗腹子、拜先皇遗服的安定时候。刘备的意思是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当然最幸运;如果不可辅佐,必须得想办法。否则国家肯定被魏吴所灭,嗣子被鱼肉,在地下也闭不上眼。】

  吾之于君,义则君臣,恩则骨肉。今此基业,固吾二人之所经营也。君自取之,不为他得,又吾所甘心者。而嗣子得所依倚,可不死于人手,亦尚有利,则吾乃可以死也。若徒顾君臣之名义,而卒不能保,则何益哉?昭烈之意固如此也。如人有所爱物,将死必贻诸其所厚者,而使不为他得,则其意乃安。昭烈之心固若是而已。 

  【我和你义则君臣,恩则骨肉,这份基业是我们俩打下来的。你取了,不被他人拿到,这是我心甘情愿的。而嗣子也幼有所依,可以活下来,我可以闭上眼了。如果光想着君臣名义,最后什么都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刘备确实是这么想的,就像人有很心爱的宝贝,死时肯定留给最亲厚的人,不让它流落到别人手里,才能放心。】

  【这算不算高张糖?!老高死前不就把最珍爱的、不肯示人的苏轼草书醉翁亭记送给老张了吗💦💦】


  

  问:昭烈君臣。 

  【Q:刘备和他的臣子们】

  曰:昭烈之与孔明、云长、翼德,朋友而昆弟者也,昆弟而君臣者也。其交固,其义重,始终不相疑,始终不相负。后代此等君臣不可再见。 

  【A:刘备和诸葛关张,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交情深厚,情义深重,从始至终不相疑、不相负。后世没有这样的君臣了。】

  【隆庆虽然远比不上昭烈,但拱坖的感情也算“始终不相疑,始终不相负”了。比起前后的嘉靖万历祖孙,这样相互扶持一生信重的君臣情谊多么难得。】


  

  问:昭烈大举伐吴,何如? 

  【Q:如何评价刘备伐东吴?】

  曰:古云:“兄弟之仇,不反兵而斗。”不反兵者,谓见之即斗,死且甘心,不暇反兵计胜负也。昭烈痛云长之死,故大举伐吴。以用兵言,则失策;以其心,盖不反兵之义也。 

  【A:《礼记》:兄弟之雠不反兵。见到就要冲上去,死了也甘心,无暇顾及胜负。刘备为关羽报仇,就用兵来说是失策,就心情来说是“不反兵”之义。】

  

  问:孔明在隆中,何以便知天下三分? 

  【Q:孔明足不出户怎么知天下三分?】

  曰:见得世上有这三个人。 

  【??不知道怎么理解,知道世上有这三位英雄??】

  

  总体来说老高对昭烈君臣相当肯定,大概也寄托了自己才不尽舒志不尽酬的悲叹吧。

  

  

  还有老张提到诸葛的两则书信:

  张居正《答按院陈公文衡霰事实 》

  辱教,其人乃前院论劾,今但当察其事之实否,不必问其曾得罪于何人也。诸葛孔明云:“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仆以菲薄,谬膺重寄,事无大小,必默告于天地祖宗列圣而后行,岂敢以己意为轻重哉!

  【自己像亮子一样不恤人言】

  

  张居正《答闽抚庞惺庵 》

  军饷既有剩余,如拟蠲负,以宽民力,然非前人任怨催并,则公庾安得赢余?旧逋安得蠲免?诸葛孔明云:“法行而后知恩。”正此之谓。今人不达于治理,动以姑息疏纵为德,及罹于辟,然后从而罪之。是罔民也。仆秉政之初,人亦有以为严急少恩者。然今数年之间,吏斤斤奉法循职,庶务修举,贤者得以效其功能,不肖者亦免于罪戾,不蹈刑辟。其所成就者几何?安全者几何?故曰:“小仁,大仁之贼也。”子产铸刑书,制田里,政尚威猛,而孔子称之曰:“惠人也。”然则圣贤之意断可识矣。以公之高明深识治体者,敢质此请教。

  【自己像亮子一样重视法制】

  可以看出圭圭颇有以亮子自比之意哈哈哈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比武侯,可惜没有遇上昭烈,也没有遇到刘禅,甚至连老高的隆庆也弗如远甚,不幸碰上古今难遇忘恩负义扶不上墙的烂泥。哎。

  

  


神猫罗尼休

一些二十年代前期的时装画,展示了当时既新颖时髦,又优美典雅,保留了很多复古潮和东方潮元素的审美,这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角色们会看到的着装风格。相较之下,新版盖茨比电影的服设显然更加当代化,气质差异很大,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真实还原了时代。

一些二十年代前期的时装画,展示了当时既新颖时髦,又优美典雅,保留了很多复古潮和东方潮元素的审美,这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角色们会看到的着装风格。相较之下,新版盖茨比电影的服设显然更加当代化,气质差异很大,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真实还原了时代。

郁郁葱葱201406

伪造一下首辅印鉴😋😋

     观察了一下圭圭目前流传的书法印鉴,比较常见和可信度高的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白文篆书汉印风的“张居正印”,如下

[图片]

一个是朱文篆书的“张伯子”,如下

[图片]


  为表达对首辅大人森森的爱意,我决定东施效颦,搞点同款:

  • 首先选了一块云南蓝的料子,刻他的人名章。虽然圭圭穿衣喜欢冰纨霞绮,但我总觉的他本人的底色应该是一种蓝,聪慧、清冷、凛冽~~(好吧好吧,其实是我本人喜欢这个颜色😋😋)

    [图片]

    [图片]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和篆刻老师沟通出现问题,导致这方...

     观察了一下圭圭目前流传的书法印鉴,比较常见和可信度高的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白文篆书汉印风的“张居正印”,如下

一个是朱文篆书的“张伯子”,如下


  为表达对首辅大人森森的爱意,我决定东施效颦,搞点同款:

  • 首先选了一块云南蓝的料子,刻他的人名章。虽然圭圭穿衣喜欢冰纨霞绮,但我总觉的他本人的底色应该是一种蓝,聪慧、清冷、凛冽~~(好吧好吧,其实是我本人喜欢这个颜色😋😋)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和篆刻老师沟通出现问题,导致这方印的排版和老张那方有点出入(允悲),不过没关系,看起来还是挺像的……吧(?)

      

  • 然后我又选了一块新疆美人红,来刻大宝箴扇面上那个圆形的“张伯子”。美人红,非常符合张首辅的定位有没有!!不过因为这块料子不够方正,所以刻出来偏椭圆,老张那枚好像是正圆。

【话说感觉圭圭对书画真的不太热衷,印鉴好像就这几种,不像有些文人,名章、闲章花里胡哨一大堆】

  作为nc粉,除了有据可考的印鉴,自然也要对圭圭相关的名句下手:

  • 一块雅安绿。如此原谅色的石材,不刻“绿遍潇湘”岂不是太浪费了😋😋,字体用的行楷,不过料子形状所限,只能横着一排了。

  • 粉粉的桃花冻,刻了“冰纨霞绮”,同样是行楷。拿到实物时,觉得“霞”是够了,但好像感觉不太够“冰”?想遇到特别契合这个词的料子真的好难,这个词真的绝绝子

     为了充分的表现“云霞”的感觉,除了上面的红色印泥,还整了一盒粉色的,把“霞绮”的气氛贯彻到底~~来看看粉色的效果

不太会盖,手滑了,感觉有点糊……

  

  • 这是一块朱砂冻,大红沉郁的颜色,类似朱红的官服,私以为有点中年以后霸气权臣的赶脚,于是我用细朱文篆书刻了……大家猜猜刻的是什么😂😂

 

  公布答案:“吾非相,乃摄也”(-_^)

  

未完待续(或许)

郁郁葱葱201406

《为张相公易谥揭》全文


  前面这篇 里提到的天启初年老张平反后湖广士绅上的《为张相公易谥揭》全文如下:

  湖广阖省在京官某某等,为文忠奉旨改议祭葬,例合先颁,伏恳速赐议覆,以畅天恩,以光泉壤事

【湖广籍京官联名上奏,梅之焕执笔。可惜小梅文集里没有列出这些人名】

  伏念旧元辅太師大学士张公居正者,历事三朝,孤行一意;以任怨任劳之久,涉多凶多懼之途(说老张有功)。虽圣贤之学问未融,不无身家之过;而豪杰之经纶大展,实有社稷之功(虽然于修身上有小过,但经天纬地有社稷之功)其贻感身家者,没其籍;长子死焉,次子戍,诸子尽齿编氓,可谓有未尽之法乎?(张家遭受了抄家、长子死、次子戍边、诸子削籍为民的灾祸,...


  前面这篇 里提到的天启初年老张平反后湖广士绅上的《为张相公易谥揭》全文如下:

  湖广阖省在京官某某等,为文忠奉旨改议祭葬,例合先颁,伏恳速赐议覆,以畅天恩,以光泉壤事

【湖广籍京官联名上奏,梅之焕执笔。可惜小梅文集里没有列出这些人名】

  伏念旧元辅太師大学士张公居正者,历事三朝,孤行一意;以任怨任劳之久,涉多凶多懼之途(说老张有功)。虽圣贤之学问未融,不无身家之过;而豪杰之经纶大展,实有社稷之功(虽然于修身上有小过,但经天纬地有社稷之功)其贻感身家者,没其籍;长子死焉,次子戍,诸子尽齿编氓,可谓有未尽之法乎?(张家遭受了抄家、长子死、次子戍边、诸子削籍为民的灾祸,还要怎么样呢?)彼昭垂社稷者,当日被之,今日思之,即后世犹凭而吊之(像他这样的有功之臣,虽然当年被苛责,但现在被追思,以后肯定也会享万世凭吊)顷该职等,博采公论,合疏叩间。奉圣旨(臣等出于公义,上疏为他鸣冤,得到了朝廷的回应):

  “旧辅张居正,夺情专权,致招物议。但当圣祖冲年,辅政十载,天下义安。任怨任劳,功不可泯。这所奏具见公论,准复他原官,予祭葬。(这一段就是明史里那段)“文忠”谥已追夺,着改相应的行(文忠谥号取消,改个更差的)房屋未变价,准给与子孙奉祀居住,余着该部议覆。钦此。”

【“余着该部议覆”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就是说除了圣旨原文里给予的恤典,其余的恩荣由礼部看着拟定,然而礼部最终是一点也没多给,真是太气人了。天启这个时候刚登基,老张对他来说就是个陌生人,很难说他会对这个事有什么看法,这个抠抠索索的态度大概率就是那几个重臣的意思呗】

  细绎温纶,恩已隆于敝葢而相应著改,典直重于易名。此圣明顾念皇祖之深思也。秪应静俟,敢复陈言?(朝廷降下恩泽,虽然要改谥,但我们知道这是为了皇祖的颜面考虑,大家都能理解,本来应该静候,不应再多言)唯是谥法论品,或当察其心行之安(但是谥号决定了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还是应当速速拟定才让人安心)而祭葬视官例,当与以应得之数(而且祭葬总要按应有的品级给全吧?)

【什么万历行为,故意克扣葬祭数量?圣旨里的确只说“予祭葬”,没说具体给多少,但前面说了“复原官”,正常理解就是按生前的品级给予,看来执行的人故意装傻少给了?】

  姑无论二祖八宗,朝阁臣异,数不敢比。即就神宗诸相国,如新建张洪阳老先生者,曾触皇祖震霆,生无爵矣,而今死有谥,且予祭九坛,加祭四坛,准与夫人开圹合葬(别人我们不敢比,就拿张位举例,他因为触怒皇祖被罢,死后没有谥号,而现在不仅给了他谥号,还赐祭九坛加祭四坛)

【一品赐祭九坛,做过首辅的加四坛,张位连首辅都没做过,尚且开恩给他13坛,就算老张当年加祭的七坛现在不算了,但给13坛总是合理的吧?对张位这么大方,反而对老张一毛不拔……说什么顾念万历的颜面,都是借口。张位也是得罪了小摆,给他加恩时怎么就不说了?我看就是某些人对老张有私怨】

  一得俱得,毫无缺望。岂以太师之忠勋,不蒙一视之恤录哉(要给就给全,张居正以太师之尊,还不能换个一视同仁地待遇吗)试虚心平气以观,但问二公遭时难易何如?秉政久暂何如?(摸着良心说,张居正和张位相比,两人遭受的磨难谁更多?执政的时长和政绩谁更强?)

【都卑微到和张位比了……】

  则会典应有恩波,自宜沛然莫禦矣。乃候覆已久,祭使未差。在吏部不便行文,在工部不便造葬,在原籍不便钦遵(按规定该给的恩典抓紧给吧,现在拖了这么久还没落实,连负责葬祭的人都迟迟没派。吏部工部成天这个理由,那个理由的找借口拖延)

【感情还是空头支票😅😅连圣旨里明确给的都拖着没落实?果然叶向高们只是迫于舆论压力不情不愿,在落实过程中搞小动作是吧?(想起当年老高的身后事了,那时好歹还有圭圭会催)】

  将伊子欲谢恩拜疏,写用何衔?(这样搞,如果张家人上谢恩疏,请问他们该如何写?岂不是闹笑话)是已复之太师,依然夺爵之沉辅也。幽明黯修,朝野传疑(复官不复谥,只会让朝野心生疑虑)职等又查,本朝谥“文忠”者四人:南宗伯王公英少宰、曹公辅大学士、杨公廷和、张公孚敬,连太师而得五。今即夺其危身奉上之忠,而文义、文毅、文肃,似可速烦拟易也(就算要取消文忠的谥号,那文肃、文毅这些也抓紧拟定一个吧)

【楚人连文毅都可以接受,只求有一个谥号,要求够低了,然而就算这样叶向高都没给(谁要和张四维一个谥号啊,爱给不给)】

  至于九边数大捷,一品四考满,皆辞赏不居。原疏具在,可覆案者(张居正因九边大捷、一品考满获得的赏赐,桩桩都有据可查)倘本等录荫或亦有难独靳者乎,总听庙堂公议,非职等所敢哓哓也(如果觉得这个事有难处,可以交给朝堂公议,装死拖着算什么事)但愿及时议请,以耀幽忠于地下,并倡敢任于域中(请赶紧讨论奏请吧,以抚慰英灵,也可以激励勇于任事的人)

  为此合揭催请,伏乞遵旨早覆,庶八议無屯膏,而九京戴不朽矣(别拖拖拉拉了,早点给我们回复)

【看的我血压升高,本来给的就不多,还不落实。这道奏疏上后,别的作用有没有起不清楚,起码谥号是一直没给】

  

  抛开私人恩怨和朝中倒张派的势力,我其实能理解叶向高对给老张恢复荣誉的抵触。毕竟没有哪个一把手喜欢大家称颂自己的前任,如果把老张摆到一个很高的位置,那叶首辅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干了,万一大家以后事事对标前人来要求他怎么办2333

  另外,说邹元标说一套做一套真的不是冤枉他,他的好友茅元仪也给他写信求过他,请他把谥号还给老张,然并卵(信的内容可以看这位老师发的茅元仪给邹元标的信 )

郁郁葱葱201406

太岳和冯保的关系


  感觉网上一些人对张冯之间的关系存在误解,觉得老张是靠巴结和依附太监来保持地位和维系同盟关系的,甚至一些科普up都把冯公公视为老张的靠山。当然这种看法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一些明朝的张黑也这么觉得。

  起源可能是出自王世贞的《觚不觚录》?“近有一二翰林云,江陵于冯珰处投晚生刺”(说老张在冯保那里自称“晚生”)

【emmm这个就很hk三流小报风,“一二翰林云”不会是冯梦桢那伙人吧😋😋

  不过王世贞马上又打了补丁,说:“而吕舍人道曦云,在制敕房侍江陵者三载,每有投刺,皆从本房出无所谓晚生也。”(一位姓吕的中书舍人辟谣说,自己在制敕房侍奉老张三年,凡是文书拜帖都从自己手里过,从没...


  感觉网上一些人对张冯之间的关系存在误解,觉得老张是靠巴结和依附太监来保持地位和维系同盟关系的,甚至一些科普up都把冯公公视为老张的靠山。当然这种看法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一些明朝的张黑也这么觉得。

  起源可能是出自王世贞的《觚不觚录》?“近有一二翰林云,江陵于冯珰处投晚生刺”(说老张在冯保那里自称“晚生”)

【emmm这个就很hk三流小报风,“一二翰林云”不会是冯梦桢那伙人吧😋😋

  不过王世贞马上又打了补丁,说:“而吕舍人道曦云,在制敕房侍江陵者三载,每有投刺,皆从本房出无所谓晚生也。”(一位姓吕的中书舍人辟谣说,自己在制敕房侍奉老张三年,凡是文书拜帖都从自己手里过,从没见过他自称晚生)

【来自第一线的当事人的辟谣】

  但王世贞还是不死心,继续酸溜溜的嘴硬:“岂于致谢求托之际,间一行之,为人所窥见也。”(也许正式场合没有,但说不定私下里有求于冯时可能说过呢)

【这个逻辑就很奇怪,既然是私下里的事,那“一二翰林”是怎么知道的?能让老张求冯保的事肯定不是小事,冯张总不会站在翰林大院里高声密谋吧?】

  对于王世贞的不怀好意,另一位深柜沈德符给予了迎头痛击,他在《万历野获编》里说:“弇州 《觚不觚录》云:江陵相公谒司礼冯珰投晚生帖。此语最为孟浪,予不敢信。”(小沈嗤之以鼻,说王世贞胡说)“冯保势虽张,然一唯江陵指麾,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路耳。何至自卑如此!”(冯保虽然实力很大,但他一向听张居正的,两人好成一个人)

  按理说和王世贞相比,沈德符和老张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可信度应该不如王,而且《万历野获编》里很多八卦都是小沈抄的王世贞,是什么给了他勇气这么不客气的打脸前辈呢?他紧接着就给出了自己的底气:“先人以史官教习内书堂,冯逐而张诚代之矣。其往还俱单红站,彼此称侍生,则揆地可知矣。”(我爸当年就是翰林在内书堂任职,他小小一个翰林与司礼监掌印往来,也不过是自称“侍生”,更何况首辅呢)

【这个事沈德符可能还真比王世贞有发言权,他爸就是老张在位时的翰林,还和冯梦桢好到穿一条裤子】

  让我再看看相对客观公正的于慎行是怎么说的:“当时内而冯珰,外而武清为之左右,而江陵居其中间,左提右挈,其中说,世莫得言也。”

【老张在冯张同盟中,处于中心地位】

  《万历野获编》里记载的一个事件也能看出来冯保对老张的态度:

  “冯邦宁者,珰保之侄,以恩泽,历官左都督,恃保势,横于长安,莫敢与抗(冯邦宁是冯保的侄子,授职锦衣卫,横行京城没人敢管)偶与江陵之长班名姚旷者遇,诃辱之。旷不逊,因相争斗,为邦宁之徒御,箠击稍过,归诉于主人(有一次他和老张的随从姚旷发生摩擦,他身边的人把姚打了,姚旷回去找主人告状。ps:姚旷在病榻遗言里有出镜,感觉是仅次于游七的高级随从)即遣人述其事于冯珰,珰呼邦宁至,杖之四十,褫其冠服,不许朝参(老张派人把这个事告诉了冯保,冯保把侄子叫来怒打四十板子,还扒了他的衣服,不让他上朝)当时江陵曲媚冯,以固权宠,而能折辱其侄乃尔。榼以江陵片言,不难笞犹子以谢过,似非他内官所及(当时老张需要和冯保维持良好关系以巩固地位,却能如此折辱他的侄子)邦宁又遇大司寇刘白川(应节)不避道,刘叱之下马。今六卿未必有此事矣!(冯邦宁还曾路遇刘应节不避轿,被刘应节呵斥后乖乖下马。刘应节:老张的同年,谭纶之后的蓟辽总督,也算半枚张党了)

【为了老张的仆人痛殴自己亲侄子,嗑一口冯张😋😋冯邦宁这个大冤种,还不如首辅身边的仆人有体面,平日里横行无忌,一遇到老张的人就吃瘪】

  虽然冯保身上也有不少黑料,也有太监群体的一些通病,但在朝中大事上好像他还真没怎么拖过后腿?感觉他人真的挺识大体的。

  冯公公具有在皇帝和太后身边的便利条件,能量自然是毋庸置疑,说老张“结交”、“结纳”、“引以为援”都是没问题的,但要说他有多“媚冯”,那应该没有的。毕竟从事实出发看问题:是张居正去世后冯保倒台,而不是冯保倒台后张居正受影响。谁更倚仗谁?谁是主心骨和靠山一目了然。

  最后贡献二则《万历野获编》里的冯张八卦:

  “京师极重非时之物,如严冬冬之白扁豆、生黄瓜,一蒂至数镮(带明也有反季节蔬菜啊),皆戚里及中贵为之,仿禁中法膳用者。弇州谓上初年,元旦即进牡丹,而江陵相与冯珰亦各一花,以为异(元旦盛开的牡丹,老张和冯保各得了一株)余儿时在京师,亦闻而未见(沈德符表示自己从小在京城长大,也没有见过这种好东西)

【话说锦衣卫大帅们送圭圭满池莲花,加上这个牡丹,难道张首辅喜欢花花草草?】

  之二:

  “今上宽仁,古今所无,然廷杖一事则屡见之。如丁丑之杖五贤,则江陵相盛怒,冯珰主之,非上意也。”

【哎呀,打人的事怎么能是“宽仁”的皇帝太后干的呢,肯定是身边奸臣的锅。有些人跪久了膝盖都软了吧?不过冯保替老张出气,又嗑到冯张了呢😋😋ps:当初傅应桢和刘台的时候万历就要上廷杖,是老张求情才免的】

郁郁葱葱201406

泰昌、天启、崇祯朝张居正的身后事


  老张的平反是渐近式推进的,因为牵扯到党争、私人恩怨和对万历面子的保全,所以期间多有波折。

一、泰昌时期(过不能掩,姑念有功)

  现在普遍认为,张居正在官方层面的平反始于天启二年,但实际上在光宗登基之初,就有过对张家之事的指示。孙承宗的《高阳集》中收录了《光宗皇帝登极之诏》,里面有一条重要线索:

  “惟我祖宗,圣圣相承,鸿規大训,启佑无疆,暨我皇考大行皇帝,十龄乃众……故辅张居正旧以专恣蒙谴,近闻其初年曾着勤劳,该部酌量复其一官,其子存者准令冠带闲住。”

  这份洋洋万字的光宗登基诏书,主要内容讲了新皇革除时弊的新气象,如废矿税、饷边防、补官缺等万历朝大家诟病最多的问题。却在...


  老张的平反是渐近式推进的,因为牵扯到党争、私人恩怨和对万历面子的保全,所以期间多有波折。

一、泰昌时期(过不能掩,姑念有功)

  现在普遍认为,张居正在官方层面的平反始于天启二年,但实际上在光宗登基之初,就有过对张家之事的指示。孙承宗的《高阳集》中收录了《光宗皇帝登极之诏》,里面有一条重要线索:

  “惟我祖宗,圣圣相承,鸿規大训,启佑无疆,暨我皇考大行皇帝,十龄乃众……故辅张居正旧以专恣蒙谴,近闻其初年曾着勤劳,该部酌量复其一官,其子存者准令冠带闲住。”

  这份洋洋万字的光宗登基诏书,主要内容讲了新皇革除时弊的新气象,如废矿税、饷边防、补官缺等万历朝大家诟病最多的问题。却在文末专门提及老张复官之事,显然说明这件事与“废矿税”一样,是最迫切和最人心所向的事。也是朝廷对万历后期以来,大家不断为张居正鸣冤做出的一个正面回应。

【登基诏书里特别提到,什么叫做排面啊,战术后仰】

  但要注意的是,此时对老张的身后的评价还是“有罪但姑念有功”。

ps:冠带闲住对于在职官员来说是处罚,但对于张家人来说绝对属于好事,这标志着他们的官职待遇被恢复,从此可以享受相应的特权和福利(只是没被授予官职)

【老摆尸骨未寒,大家就迫不及待的迎接圭圭回宫了?】


二、天启时期(功不可泯,复官不复谥)

  显然仅仅是这样的平反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经历了光宗的猝然离世后,天启登基后没几个月,由户部侍郎陈大道带头,联合京中多位湖广籍官员一起上疏为老张请恤,疏中一一列明他对社稷的大功。

  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首辅叶向高只得代皇帝拟旨,肯定张居正有功于国,官复原职、给予祭葬待遇,但不肯恢复“文忠”的谥号。“文忠谥已追,夺着改。”也就是说,叶向高打算给老张改一个再差一些的谥号。

【叶首辅恕我直言,张居正有没有谥号无损他的历史地位,但他留在“文忠”大家庭里纯纯是拉高了这个群体的逼格,你应该庆幸(叶向高也谥文忠)】

  这次的平反虽然基本恢复了老张的荣誉,但和前朝其他大臣的平反待遇相比,还是显得相当吝啬,不仅对张氏子孙的抚恤相当微薄,谥号也没有发还,是让人不可接受的。

  于是楚人们继续争取,梅之焕带头上《为张相公易谥揭》,内容说的非常直白:以张居正的功勋卓著,神宗朝的其他阁臣,何人之才干、威望和功勋能与其比肩?就连触怒过万历被贬的大学士张位,近日也已复官赠谥,为何独对张居正如此严苛?

【实话实说,张位当初只是被罢官,老张这个是抄家流放的大案,还是不能比的。虽然参与这个事的人里,有人怀着借老张打击其他派系的心思,但毫无疑问,对于楚人来说,张居正就是湖广的骄傲】

  然而以叶向高、邹元标为首的当权者,坚持朝廷的处置公正,不肯发还谥号,甚至对改谥也能拖就拖,于是这件事就僵持下来,不了了之(实际上就是连差一些的谥号也不想给啦)

【其实叶向高、邹元标和梅之焕的私交很好,但在张居正的问题上东林党一派的态度……】

ps:都说邹元标给老张平反,把他塑造成以德报怨的圣人,以至于现在百度搜索邹元标都是这种画风😂😂

  其实他当时除了口头上说了几句“场面话”,并没有什么积极行动,更不要谈推动了(以他的立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无可指摘,但他在给老张平反这个事上实在是有点被过誉了)

  不过也不能过分苛责叶向高们。他的态度,固然有私人情绪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来,万历刚刚去世,彻底推翻这桩大案难免有对皇祖不敬的嫌疑;二来天启初年,东林党势力颇大。众所周知,东林党的几个大佬对老张深恶痛绝,顾宪成一直痛骂老张是古今第一权奸。当他知道好友梅之焕称赞老张时,痛心疾首的给朋友写信吐槽他:“梅长公致思江陵,其言可痛。”

顾宪成这小子没救了,原地放生吧】

ps:现在网上好多人骂张居正是东林党,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此次平反,虽然发还了绝大多数恤典,但复官不复谥,对老张评价也只是含糊的说“功不可泯”。


三、崇祯时期(瑕不掩瑜,全面恢复)

  随着时局进一步动荡,面临国破家亡,对张江陵的追念,已经不再仅仅是出于“良心”,而是一种“刚需”。

  • 崇祯改元,户科给事中翟式耜上《任人宜责实效疏》,批评现任辅臣,称赞老张,认为他是明代相臣典范:

      “当神庙初年,江陵柄政,凡民生国计,吏治边防,综理精明。虽事嫌刻核,元气微伤(“元气”到底是什么啊?你好我好大家好一起躺平吗?)而廊庙边疆皆有精明强固之象,则以江陵不苟情面,惟责成功故。至今谈相才者,不能不追思之也⋯⋯臣愚谓处今之日,论相者当先论相骨,论相才,而后论相度(说实话,相才”和“相度”本来就是矛盾的,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人既铁腕又老好人)”

【虽然小瞿的观念我不赞同,但念在他主要是在夸老张,还是表扬一下他。不知道后来同敞那么坚定的陪他赴死,是不是也有感激他仗义执言的成分?】

  • 湖广人李若愚呼吁朝廷进一步为老张平反,善待他的子孙:“问其才多可录者,合查当年荫典尽还之,尤末足偿其社稷功也,居正亦可含泪入地矣。”

  • 崇祯三年,礼部侍郎罗喻义等人全面追述张居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贡献,请求全面恢复他的身后待遇。

      此举暗合了崇祯皇帝求治心切的心思,很快就得到回复:说老张“过(夺情)不掩功”,“应给恤荫及其子懋修量复职衔”,“论大定,海内思其功,上亦深念之,凡诰赠及谥俱给还如故。”

【这时候嗣修看来已经去世了】

  至此,老张的谥号、生前二荫和四代诰命均已发还。

  • 崇祯十三年,张同敞上疏请求恢复祖父张敬修的官职。

  • 同年十一月,江西籍吏部尚书李日宣请复故大学士张居正世荫:“(张居正的功劳)载在史册、凿凿可据。当年仅得世制锦衣千戶,岁久论定,之后止复其文荫而武荫尚靳,夙将如戚继光、俞大猷子孙俱经追录,故辅功高,发踪赏未世延。”

【好像是说之前只恢复了子孙的文荫,但武荫还没恢复?说戚继光、俞大猷的子孙都被追录了,故相功高,没理由反而没有】

  崇祯欣然从命,复敬修官,并赠谥“孝烈”,嫡孙张綮珩、曾孙张同敞都继承恩荫。

【这个嫡孙应该是嗣修的儿子?当年能在雷州活下来真的不容易啊,算算年龄这时候应该很大了。难道老张还有年纪更小的嫡子?】

  历经泰昌、天启、崇祯三代,老张的身后哀荣终于有了定论,然而此时离明亡只有4年了。

检检:给给给,全都给,请江陵重生!!】

  由于“倒张”的运动太过疯魔,压在张居正身上的大山太多,阻碍他恢复名誉的人和事也太多,官方层面对老张的平反和对张家的抚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于上位者,他们一边要顾及所谓祖宗的颜面,一边又希望通过这件事振奋精神、收拢人心,于是扭扭捏捏,犹抱琵琶。他们并不在意张居正是否真的委屈,也未必心中有悔意,皇家的雨露永远只服务于自己,等到他们愿意放开手时,迟来的慷慨已经不值钱了。

  如果面对张献忠的威逼,张允修没有自杀殉国;如果在桂林,张同敞接受了招降。张家可能会成为新朝新贵,像某些前首辅家一样成为百年大族。当年人人都痛斥张居正不忠不孝,但到最后,反而是他的后代陪大明走了最后一程,可悲可叹!!

  

参考文献:《张居正案之平反问题考辨》作者齐悦

【感谢齐老师这篇最新的论文,里面有不少之前没见过的史料。齐老师本职是一位水利专家,兼职省作协作家和历史研究学者,还是一位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