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痴】吕惠卿x王安石年表
吕惠卿是个小人。
这个小人活了很久,活到79。
他1032年出生,比老师王安石小11岁。
他中了嘉祐二年(1057)进士。那一榜是传说中的“千古科举第一榜”。榜上还有20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25岁的程颢、24岁的程颐;有张载有王韶有曾巩有邓绾还有章惇。主考官欧阳修。
次年(1058),欧阳修写信给王安石夸吕惠卿,王安石very glad to meet了他未来的臂膀和孽缘via mail。
吕惠卿1061年开始在京做官,王安石那几年也在京城给包拯打下手,两人“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
吕惠卿说:“只知介甫之可师!”一根筋。
————
熙...
吕惠卿是个小人。
这个小人活了很久,活到79。
他1032年出生,比老师王安石小11岁。
他中了嘉祐二年(1057)进士。那一榜是传说中的“千古科举第一榜”。榜上还有20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25岁的程颢、24岁的程颐;有张载有王韶有曾巩有邓绾还有章惇。主考官欧阳修。
次年(1058),欧阳修写信给王安石夸吕惠卿,王安石very glad to meet了他未来的臂膀和孽缘via mail。
吕惠卿1061年开始在京做官,王安石那几年也在京城给包拯打下手,两人“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
吕惠卿说:“只知介甫之可师!”一根筋。
————
熙宁二年(1069),神宗提拔王安石做副相,王安石正式将吕惠卿纳入麾下。
“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也不知道介甫怎么听得懂福建人讲话。“介虎脑丝,介虎脑丝。”
那段光辉岁月里,惠卿是王安石的笔头和喉舌。
新法的具体条目、王安石给皇帝的奏章,几乎都出自吕惠卿。吕还很能杠,在朝堂和司马光对呛还赢了。
次年(1070),王安石正式拜相。
司马光给介甫写信提醒他小心吕惠卿“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
1074年,面对从冬到春的灾异,神宗动摇,王安石开始求去,并且推举吕惠卿为副相。
这年,吕惠卿大显身手,灾年让百姓免饥荒。或许我比老师更适合干这个,吕惠卿想。
他开始害怕王安石重新回来。11月神宗搞祭祀,吕惠卿鲁莽地跑去说,祭祀按惯例要赦免,就赐介甫老丞相一个节度使吧。要踩实介甫一个“退”字。
吕惠卿错判了王安石和神宗的感情。神宗直接给他骂回去:介甫又不是获罪走的,是他自己辞的喔,赦免个毛线团!
1075年,吕惠卿担心的事情发生,才十个月王安石就二次拜相。
吕惠卿仍然支持王安石对契丹的政策,可见他有原则,不是投机分子。
问题就出在吕惠卿前一年用郑侠案加罪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王安国不支持变法并曾对王安石说“愿兄远佞人”,说的吕惠卿。吕惠卿以王安国为对手,但那是王安石的兄弟啊。事业同盟哪能越过血浓于水。这事是两人关系第一次大的打击。
这年四月,吕惠卿又妨碍王安石之子王雱任职,王雱怀恨在心。
宋神宗不想王吕闹矛盾。吕惠卿就上了个表,说“安石不安其位,盖亦缘臣在此。不若逐臣使去,一听安石,天下之志可成。”这话似退实进,似褒实贬。神宗当然保大的。
10月,吕惠卿去了陈州,再没有见过他的老师,也再未得志。
吕惠卿离开汴京后,王雱让人罗织吕惠卿罪名,导致吕被审问。吕惠卿以为王安石授意。
熙宁九年(1076):
一向宽达的老师,为了打倒自己不惜下作,吕惠卿又悲又愤,给宋神宗写诉状:“安石尽弃素学,而降尚纵横之末数以为奇术。”
宋神宗这个不经大脑的拿给王安石看。
王安石看到吕惠卿辩词,才知道自己儿子在后面做了这么多搬弄是非的事情,他批评了王雱。
根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这加速了王雱的死亡。王雱是王安石独子,死的时候才三十三,白发送黑发。到这年秋冬,王吕二人基本恩断义绝。
王雱之死作为导火索,十月,公事家事均伤透心的王安石二度罢相回到江宁,开始了十年退休生活。
元丰二年(1079):
吕惠卿这时候在陕西,仍旧有斗志,推行置将法。
不久吕惠卿母丧,申请加钱被御史弹劾,吕惠卿不服就骂,又被御史弹劾他服丧中乱讲话。神宗觉得他又贪又烦,不想理他。
元丰五年(1082):
吕惠卿结束守丧,经过王安石退居的江宁。时隔多年,他终于鼓起勇气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道歉求和信,抱了幻想,“一朝之过,不足害平生之欢”。
吕惠卿在江宁城里痴痴等了五天,希望能够见一面。可是咫尺之遥,王安石没有见他。
隔了一段日子,王安石终于给他回了一封《答吕吉甫书》:“趣舍异路,则相呴以湿,不如相忘之愈也。”平和地表示了弃绝。最后说“为良食,为时自爱”,让他好好恰饭上工去。
吕惠卿丁忧结束重做官,被派在陕西,心里想去太原守边。也许他想舍命夺战功来个翻盘;也许他牢牢记着要恢复汉唐旧境。
可他表达想法的方式不讨喜,皇帝索性把他调到山东,第二年(1083)才让他去太原。
元丰七年(1084):
苏轼被谪贬到黄州途中经过金陵,王安石和他玩了40多天,还相约做邻居。吕惠卿知道气得建安茶都喷出来。原来自己还不如敌对派啊。
元丰八年(1085):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知太原的吕惠卿主动袭击西夏,一味硬刚。
元丰九年/元祐元年(1086):
司马光拜相,新法全废。
5月21日,王安石去世。
听到消息这天,吕惠卿似乎没什么表示,能吃能喝能睡,还让厨子添两道菜。
家人都看不过去:“王荆公毕竟是你的恩师,恩师去世,该茶饭不思,哪怕做做样子。你倒好……不怨世人不骂你。”
吕惠卿只管低头扒饭。斥道:你们懂什么!荆公嘱咐我,唯良食自爱,唯良食自爱!”
哇,吕大人你也是皇榜中进士,这无话可说的套话,也好当真?家人看破不说破,退下了。
吕惠卿还是一气扒饭。
老师您自吩咐了,我就努力加餐饭,图个健康长寿,还可以为国奔波千里,哪怕遗臭万年。
吕惠卿吃着,眼中滚下泪来。
王安石的死标志着反扑可以开始了,首当其冲就是吕惠卿这个二号人物。
这年五六月间,苏辙三次上书弹劾吕惠卿,意要置之死地:“诡变多端,敢行非度,见利忘义,黩货无厌”。
五个月里吕惠卿被贬三次。直贬到建宁军节度副使。制词苏轼操刀:“以斗筲之才,挟穿窬之智”。
————-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吕惠卿复用。
绍圣二年(1095),吕惠卿乞求留在京师,皇帝和大臣都说他无耻。11月吕惠卿入宫奏对,皇帝又说他凶横。
绍圣三年(1096)
西夏入侵陕西,围困延安。朝廷让吕惠卿去迎敌,那时候吕惠卿已经六十多岁了。吕惠卿果然了得,没有让敌人攻破。皇帝说他果然小人而有才。
吕惠卿趁机想邀功,请求进京奏事。哲宗让他有事儿打报告得了,别进京哔哔。
吕惠卿很想回朝,但在地方也绝不含糊。他修筑了威戎、威羌两座防守的城池。
1100年,宋徽宗即位,宰相曾布和吕惠卿有宿怨,吕惠卿被迁到杭州做官。升升降降。
崇宁五年(1106),吕惠卿最终被恢复为观文殿学士、任醴泉观使。在75岁上退的休,退休后还又活了几年。
他的整个后半生都没有机会进入汴梁为官,一直狼狈地左徙右迁,上战场下田间。
颠沛一生,吕惠卿终于回到泉州故乡。据说他的府邸很大,又给村里修路架桥。
传说泉州有名的老君岩是他遣人凿的。他想,他写的书,他修的桥,都不一定能留下来。但如果我凿一个五米多高的小山包,你们能奈我何?
他为这个点子感到高兴。那时候的老君造像,总是华服玉带。但吕惠卿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他老师那“山野之人”的朴素形象。他在王安石退休的十年间没能见面,他雕了想象中老师晚年的样子。
吕惠卿活到快八十,有时出外瞧瞧老君岩,有时宅家翻翻珍藏的老师给他的三封信。
是的,介甫回了第一封《答吕吉甫书》后,吕惠卿就开始长篇累牍地给老师写信送礼物,期间介甫又曾回过两封信。
第二封信,吕惠卿给介甫送海味,介甫还赠他栗子。
介甫说听说你要去太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去成了。
又和他谈佛,说“观身与世,如泡梦幻,若不以洗心,而沈于诸妄,不亦悲乎?相见无期,惟刮磨世习,共进此道,虽则隔阔,常若交臂。”
还说了些模棱两可的”犹冀未死间,或得晤语,以究所怀。”
吕惠卿是个认死理的人,接到信他很高兴,老师说了没死前想着和你见面聊聊,他就觉得有希望。但这不过是一句客气话,就跟京都人请你吃茶泡饭似的。
第三封信写着“承累幅勤勤,为礼过当,非敢望于故人也”,这是说吕惠卿经常给自己写信,说你太客气了。也许只是和神宗一样觉得吕惠卿话多烦死人。you please kindly shut up.
收到最后一封信后不久介甫就去世了。吕惠卿当然想去致哀,但他知道为王安石治丧的兄弟们一定不欢迎自己。
吕惠卿遗恨不已。他就想到老师邀他一起研究佛道,犹如唔面。
于是吕惠卿就也读佛道,注道德经注了四卷,注庄子整整注了十卷,还注了华严法界观。简直就是“我执”本执。以至于后来佛教里还有个故事,说文殊菩萨化身童子跟吕惠卿说你注那么多干嘛啊,it will be very much appreciated if you 别bb!
怎么讲,吕惠卿这个人有一种小强的感觉,就是你觉得他很讨厌,但是生命力好强。
_________________
吕惠卿终于还是病了,这天他爬起看着镜中发须皆白的自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我竟然比老丞相还老了。
他听见房角四下响起窸窸窣窣的碎语声,仔细一听,那声音交杂,绵绵不绝,由远而近。
“蠹国害民!”“险巧非佳士。”“弄权自恣,朋比欺国。”“凶人在位。”
针对新法的大半污水都泼向吕惠卿。介甫是君子,大家不舍得骂他。吕惠卿全身破绽,大家就骂他。
这种詈骂,在平日吕惠卿是要正面刚的。也许因为年纪已经衰老,也许因为正在病中,这次听来只觉得特别刺耳。
声音越来越大,他只想逃跑。他自己慌慌收拾了一个包袱,往外跑去,一直跑,就跑到一间清净书寓的外头。
他忽然觉得安静了下来。他知道这是老师的书斋。介甫最终也没有让他去半山园,但他认得。
他在书斋外整理衣襟,端端正正跪了下来。
他打开那个随身的包袱,将里面的东西一股脑儿地翻出来摆开。
老师,这是发给我的各种任职书。跟您汇报一下,我历经了四朝,做了53年38任官,虽然四十七八年都在外地,仕途后来就不大好,但我能做多少做多少……一直在力所能及推新法。
老师,新法难推,我前去守边。两次胜利,被赐银青光禄大夫和节度使。
老师,您嘱我同修佛道,我注了十多卷,您看,您看……可是,究竟如何能够放下?
迟迟,屋内传出拐杖点地声,并低低有气愤的声音“福建子,福建子”!
那是吕惠卿后半辈子思念不可闻的声音。
过一会儿,换过温厚的口气,说“为良食,为时自爱”。
但声音终于低下去,什么也听不见了。四下俱寂。
吕惠卿只觉冷汗浃背,五脏俱焚。只迸出一句:
“老师,您开开门!学生回来了!”
————
在吕惠卿魂飞魄散前,那扇门都没有为他敞开。
也许是王安石儒家的一面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也许是王安石道家的一面说:相喣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更可能是后者。王安石已经在去世前五六年就放下了,那之后吕惠卿却费了三十年都没有看破。
不过吕惠卿一直都是一个真诚的小人。
他的野心欲望是真的,他的搬弄权术是真的,他睚眦必报是真的。可他一生追随新法是真的,他对介甫的痴心也是真的。
---------------
政和元年(1111),吕惠卿病死。死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最终位列《宋史|奸臣传》。
When the fire's burnt
When the wind has blown
When the water's dried
You'll still find stone
My heart of stone
时隔快半年我终于回来填坑了。。。
heart of stone是六位皇后里面我一开始听最没感觉但是在深夜听越来越有感触的歌,纪录片里简西摩也是出场很短,对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所以一开......
When the fire's burnt
When the wind has blown
When the water's dried
You'll still find stone
My heart of stone
时隔快半年我终于回来填坑了。。。
heart of stone是六位皇后里面我一开始听最没感觉但是在深夜听越来越有感触的歌,纪录片里简西摩也是出场很短,对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所以一开始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跳过了Jane。
后来因为Abby唱的真的太牛了,情感满分,给我听哭了,个人觉得(非常主观)这首歌抒情比较多(和其他几首比起来),更多的侧重于简西摩的母性,她的温柔和坚韧,她的真诚与遗憾。每次听的时候都会想到“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不过女性也可以是磐石,unbreakable and unshakable.
这首歌太适合深夜安安静静地听了呜呜呜。
浅浅地放一段史实:Princess Mary acted as her chief mourner. In her short time as queen, Jane had attempted to reconcile Henry and his stubborn daughter.在她短暂的在位期间,她曾努力缓和玛丽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女儿/血腥玛丽)和亨八的关系。
The king wore black until well into 1538 and waited more than two years to marry again. This was the longest interval between marriages during his reign.国王时隔2年再结婚,这是他在位期间婚姻间隔最长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