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似曾相识燕归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 的推荐 sicengxiangshiyanguilai489.lofter.com
而尔

昨天晚上跟我妈一起看《南极之恋》,竟然是引用了王小波那句经典告白为噱头的爱情电影。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剧情可言,很寻常的那种绝境求生啊人情温暖啥的,没看出爱情,心酸凄苦的生存倒是诠释得很透彻。看到接近结尾的时候,男主角被考察队给救了,然后雪崩了。

我跟我妈讲,唉,那女的肯定死了。我妈固执且幼稚地说,我觉得他俩一定都活下来了,结局happy ending啊。向来不都是团圆皆大欢喜么?

男主角给女主角点上烛台。男主角给女主角戴上了虚无的戒指。男主角亲吻了女主角。我妈激动地都快热泪盈眶了:“看,他们还是在一起了!”我说,欸,那是幻觉啊。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套路一般都这样,这么恶劣的环境以及曲折的生存过程表面,...

昨天晚上跟我妈一起看《南极之恋》,竟然是引用了王小波那句经典告白为噱头的爱情电影。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剧情可言,很寻常的那种绝境求生啊人情温暖啥的,没看出爱情,心酸凄苦的生存倒是诠释得很透彻。看到接近结尾的时候,男主角被考察队给救了,然后雪崩了。

我跟我妈讲,唉,那女的肯定死了。我妈固执且幼稚地说,我觉得他俩一定都活下来了,结局happy ending啊。向来不都是团圆皆大欢喜么?

男主角给女主角点上烛台。男主角给女主角戴上了虚无的戒指。男主角亲吻了女主角。我妈激动地都快热泪盈眶了:“看,他们还是在一起了!”我说,欸,那是幻觉啊。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套路一般都这样,这么恶劣的环境以及曲折的生存过程表面,不死个人绝对不是正常的。熬到最后死的女主角活穿整部电影,也算是很大的一个安慰了。

然而我妈情绪挺低落,貌似有点小遗憾。其实,我不是很能明白,为什么像他们这样年纪的人总是习惯去相信奇迹的发生,相信生命的强大。因为事实就是事实,不会有神来的力量去迁就所谓的舍不得和放不下。死亡是件再轻易不过的事情。就像最近热映的《忌日快乐》里,你看,人死多么容易啊。

同理,和生命一样让人想要牢牢抓住的任何东西,无论美好或者不,那些对于一定群体拥有一定特别意义的东西,逝去也是多么轻而易举,一旦明悉这样简单的道理,什么都是能看开也看透的。但,脆弱的人们潜意识里总还是愿意选择去相信奇迹的发生,相信命运的遂人愿。

年代的代沟吗?

作为我妈这样的中年人,经历的事远比我多得多。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或者陌生的点头微笑之交,有突然离世的,有重病拖累的,有噩耗缠身的。是因为见惯了事实真相,所以才越发选择相信好运吗。

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生活既已残破不堪,念想何苦不放过自己。

电影应考虑的不只是主旨的纯洁性,故事的生动性。观影群体决定着电影评价好与坏。纵然明白事实真相的不可能,一段好的回忆难道不应该成全?

鉴于主旨不在于以悲壮或沉寂聩问心灵,引人痛定思痛,我以为,设计一段故事,社会性因素必然该认真庄重考虑。

当然,无所谓好与不好的。观影,只是一场记忆,一段情绪而已。

而尔

Twenty.two。还是回归平淡啦。

出于某种“奇特”的机缘巧合,与若干不太熟的熟人看的这场电影。被不美妙的突发事件打断,看了一半的电影暂停在那里,画面定格在海南石瓦房屋,哭泣的女子,沉默的记者,被悼念的老人。

说实话,二十二,真的不是我愿意独处的时候看的电影。也许画面太沉寂静穆,也许纪录片里陈述真相的声音、掺杂着情感,从冰冷的银屏里透出来,格外震耳发聩。它会在适度的沉默里给你思考的时间,引发让人心疼的联想与反思。在本就很冷的沿海城市,一个人看着,怕是会寒死。所以真心地,感谢陪着我看这样的电影的陌生人,无论你们有没有睡着,是不是真的看懂了。

也要感谢黑暗。因为,没人看见我哭了。

大概是我的想象力太丰富。其实慰安妇什么的,近几年报纸媒体上...

出于某种“奇特”的机缘巧合,与若干不太熟的熟人看的这场电影。被不美妙的突发事件打断,看了一半的电影暂停在那里,画面定格在海南石瓦房屋,哭泣的女子,沉默的记者,被悼念的老人。

说实话,二十二,真的不是我愿意独处的时候看的电影。也许画面太沉寂静穆,也许纪录片里陈述真相的声音、掺杂着情感,从冰冷的银屏里透出来,格外震耳发聩。它会在适度的沉默里给你思考的时间,引发让人心疼的联想与反思。在本就很冷的沿海城市,一个人看着,怕是会寒死。所以真心地,感谢陪着我看这样的电影的陌生人,无论你们有没有睡着,是不是真的看懂了。

也要感谢黑暗。因为,没人看见我哭了。

大概是我的想象力太丰富。其实慰安妇什么的,近几年报纸媒体上曝光的也多,屡见不鲜了。发声的人们,无一不谴责日军的暴虐,表达对受害者的同情。也大抵了解了还不算少的背景知识。但是二十二呢,是我的,第一次从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方面,去了解时间的背面。

我记得网友说的,全不受别人影响的人,并不是强大的表现,反而是另一种封闭。纪录片里看似淡泊宁静的老人们,难道真的走出了一段灰暗的记忆,或者将它放在心里独自消化干净了吗?不是的,从很多人的不愿提起和敷衍的谈论里,我知道不是这样的。他们羞愧于开口,而她们为什么而羞愧,这是我们吃瓜群众看客们该思考的难题。

讲述是漫漫长长并且断断续续的。记得清晰的反而是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临别的火车上众人同情的目光,抛给她们的食物,比如与母亲固执的凝视,阿婆的哄劝,还有记忆里遥远而美丽的歌。真的,当白发的老人像个少女一样唱起歌来,唱起欢乐的歌,回忆歌中甜蜜的故事,我就是想哭。这些,是她永远无法得到的美丽干净的生命。

她经历的回想起来都会疼痛的事情,她不会讲的,因为已经藏好了。我猜,她把它们藏在像歌一样的、自己编织的美丽的另一种人生里。什么样的人才会想要过着别人的人生呢。

逝去的事情,称为历史。历史里的人物,也在慢慢消逝。我不能想象历史中不幸的人的饥寒交迫,被抛弃,被蹂躏,和在生死与廉耻之间的绝望感。我们看着这样的别人的故事,也只是会心里难受一阵,同情一阵,气愤一阵。

我们,不能给苦难带来转机,不能给痛苦的人一丝实质性的帮助。只是,就这样看着,思考生命是无奈的,疼痛她们的疼痛,真的静下来也慢下来,愿意去听一听: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啊。故事里的主角,有着悲惨的过去,却都幸幸福福地,活出理想中的美丽。

然后,默默祝福他们拥有正常的理想生活。毕竟,阅尽千帆的人生,回归平淡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