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Lorraine.

细节【20】

郭照给司马孚台下高声叫好的时候,很多人都回过头来看她。曹操和郭嘉站在一起,都撇着嘴看了她一眼。


然而也只一眼。包括司马懿,也只是看了一眼。


只有人群里的曹丕一直看一直看,镜头挪走了,他的眼神也没挪走。


那一刻,曹丕应该是有些羡慕的吧。羡慕司马孚可以在台上公开和权威唱反调,羡慕他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主张,不卑不亢,还有人及时叫好。


彼时的曹丕身处权力漩涡,出力不讨好,不出力就只能混吃等死被淘汰。进退维谷,不做不行,越做越错。


他不是主流,也没有人给他这个“小众”叫好。


在曹丕心中,他是官选的继承人。然而官方金主曹操带头嗑起了他弟弟。死了一个,踹他。活着一个,抢夺...

郭照给司马孚台下高声叫好的时候,很多人都回过头来看她。曹操和郭嘉站在一起,都撇着嘴看了她一眼。


然而也只一眼。包括司马懿,也只是看了一眼。


只有人群里的曹丕一直看一直看,镜头挪走了,他的眼神也没挪走。


那一刻,曹丕应该是有些羡慕的吧。羡慕司马孚可以在台上公开和权威唱反调,羡慕他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主张,不卑不亢,还有人及时叫好。


彼时的曹丕身处权力漩涡,出力不讨好,不出力就只能混吃等死被淘汰。进退维谷,不做不行,越做越错。


他不是主流,也没有人给他这个“小众”叫好。


在曹丕心中,他是官选的继承人。然而官方金主曹操带头嗑起了他弟弟。死了一个,踹他。活着一个,抢夺他。


所以他既骄傲又不服。既要维持世家公子的体面,谦虚大度有礼,以免吓跑了潜在支持者。又要努力压抑心里的黑暗面,防止被人看出来。


于是,很多他心里不喜欢的东西,他面儿上轻哦一声,挺好的。然后一个转身,回头就有口天降大锅等着你。


郭照说他身上太香,他怕她笑话自己,赶紧甩锅给香囊,但又舍不得日日揣在怀里的香囊,于是只能赶紧掏出来扔给了吴质。估计等郭照一走,他就能再拿回来。否则,真觉得不好的东西,曹丕也不可能日日揣怀里,转手就扔地上了。


曹丕扔完香囊,笑着跟郭照告辞。其实他笑得挺灿烂,然而镜头太快,一下子给他切走,他的快乐注定转瞬即逝。


社会心理学里,有人说过一句玩笑话,人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其实代入一下正常人就知道,如果你和某人萍水相逢,还救了对方,结果对方张口一句你身上太香,你只会觉得对方要么多管闲事要么事儿B,反正你不太可能说是你护手霜挫厚了或是香水喷多了,然后就去洗手换衣服,完事儿了还一整天都不再用那支香水了…


我觉得正常人都不会这么整。


尤其是郭照之后就会与他们分道扬镳,曹丕身上香不香,有多香,都惊不了她的马。就算退一步讲,他们同行,香囊揣吴质怀里,马该惊还得惊。


所以,我觉得曹丕是想给郭照留一个好印象,潜意识里是希望郭照永远记得今日的自己的,最起码不要留下一个爱用香水的娘炮形象。


曹丕坐拥校事府,一整个特务机构归他管,他事后想调查郭照很容易。只不过他握着郭照的宝剑,在那儿等着猎物自投罗网就是了。


曹丕跟在曹操身后,逼杀汉室的时候,镜头给过特写,他手里的剑上染满血,剑上还布满豁口,是一把久历风霜、颠沛流离的剑。


而那把剑是郭照的。


在汉献帝面前,曹丕拿回了战袍,披上了披风,怀里捧着镶金嵌玉的长剑,那是他自己的宝剑。


然后,他捧着这把剑,看着皇帝最宠爱的董贵人在自己面前被人勒颈,被人拖行。看着她流产,血流成河。


看着皇帝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他们,放过自己的女人和孩子。


曹丕无动于衷。


曹丕并不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心怀悲悯,他在此时此刻放下了他文人墨客、怜香惜玉、多愁善感的一面。也万万不会想到,多年后,董贵人遭遇的所有这些,都会一一应在郭照身上,一样不落。


汉献帝跪在地上,求他们给自己留下这孩子。


多年后,曹丕知道自己再也不能与郭照有孩子,不能呼吸,只能吐血。


一手遮天的时候,没想到指头缝里漏下的东西,足以摧毁自己后半段人生的希望。


当年曹丕拿走汉献帝的一个孩子,多年后他的女儿拿走曹丕的一个孩子。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曹丕对柏灵筠说他从不敢向老天求完满,于是他也真的是不完满。老天用他年轻时做的事情,对他的后半生进行了荒谬的讥讽。


曹丕在等待郭照取剑的时候,将自己的同心玉佩系在了她的剑柄之上。他很有耐心地等着她“自投罗网”,以至于忘记调查她的身份。


在让人喘不动气的政治煎熬中,曹丕也在隐隐渴望一场春暖花开的恋爱。


他的玉佩就如同高中生的借书还书,总是能找出个理由,以后多与你相见。


但当他得知郭照是司马家的人后,他收起了所有恋爱的心思。


这个时候,他认定郭照是司马家的人。


仁义木的那晚,他依旧称呼她是司马家的人。郭照却笑着告诉他,她不是司马家的人,她就是她。


曹丕愣了一下,强行挽尊,说他知道。


这是一个转折,让曹丕觉得自己可以把她从司马家里分离出来。


曹丕是个多疑的人,在与她私奔成功后,就立刻要确认自己的这个想法。即,他是真的可以把她从司马家抽离出来。


所以他说,如果司马家将来造反,她要想好站谁。


从得知郭照的身份后,曹丕就收起了与她恋爱的心思。因为在曹丕看来,司马家没有表态效忠自己,将来就有可能加入自己对家的阵营。就算眼下效忠自己,以后也有可能反。在这种背景下,自己怎么能对他家的女人真心真意?


如果她将来站队娘家,他为数不多的真实情感付出是要打水漂的。曹丕讨厌这种东西。就像他讨厌在曹家得不到爱。


鲁迅说,奶牛很伟大。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在与郭照谈恋爱这件事上,曹丕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头奶牛——他缺爱,却要去爱人。


曹丕在与郭照的关系中,一直是一个非常会疼人的男人。


有些人总以为,一个人缺爱,就会荤素不忌,只要有人捧着爱过来,他就照单全收,各种好吃好喝的伺候对方。


这简直是天大的误解。


缺爱的人是很敏感多疑的,他对爱这种东西天生具有敏感性与挑剔性。因为他是被这个世界用阴暗面养大的,不吝啬用恶意揣摩对方,却对整个世界的光亮,从骨子里保持怀疑与不信任。


他不是饥不择食,而是鸡蛋里挑骨头,时刻保持一颗多疑心。也就是说,你要很爱很爱他,他才能点头,认为你是真爱他,勉强给你一个及格分。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有些人恨嫁,或是娶不到老婆,所以觉得只要有个人要我就好,只要让我还能婚嫁就好。这类人不是因为缺爱,而是自己觉得自身条件差,担心在婚恋市场上拿不出手,认为凑合总比零蛋强。在这种心态下仓促缔结的婚姻,也很难善终。


曹丕这种超级金主爸爸,可不缺人巴结,那些人巴结他的时候,谁不表现得很喜欢他,对他很好?他信吗?对于曹丕这种人,更多的是,他担心别人骗他,担心别人害他。


如果他决定给予郭照真正的情感,那他必然讨厌郭照带着这种情感,奔赴司马家。所以他一定要让郭照对自己表态,一旦两家出现分歧,她务必选择自己。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敢对她好,才敢对她投入感情。


而郭照则认为,这是对她赤裸裸的利用。如果她不能打探司马家的消息,曹丕也就根本不会纳她。她与曹丕这段关系的存在,意义是棋子,而非情爱。


这个认知足以让她觉得天崩地裂。原来她爱慕的人,娶她只是为了利用她。


这是她第一次被迫直视政治阴谋的丑陋与凶残。


然而在曹丕这里,他却认为,只要肯同你说实话,你就不是棋子。你见过哪个利用你的人,把所有的真实意图都坦诚相告?如果他要利用她,为什么不早与她私通,加速拉拢司马家?


曹丕要的是她和自己一同保持警惕,共同提防司马家反水谋逆。如果她知情不报,或是疏忽大意,错过了重大信息,那么曹丕会死。他死了,也没人可以照顾郭照。曹丕告诉她,他们从此是夫妻,之间必须要坦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她进了曹家门,做了曹家人,就要和他一起,共同防范司马家这颗有可能会爆的雷。阵营发生了变化,立场就必须跟着变。从此以后司马家不再是充满着饭香的温馨小院,而是一颗亦敌亦友的棋子。


但对于郭照而言,自己不过就是一个安全阀,是曹丕用来防御司马家的一条战略防线。她满腔热血,一腔孤勇,跳入曹家大火坑,想要为曹丕分担,帮助他实现政治理想。她以为他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热血战友,可以并肩作战。结果却是被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政治官场中,人人都是棋子。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只能出局,或者去死。


曹丕是个怜香惜玉多愁善感知情识趣的男人,但是在政治场上,他是连眼皮子都不会抬一下的。一个能够用莫须有的罪名,屠杀自己十六年发妻,自己孩子亲妈的人,底线是很低的。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违法,你就连最低的道德都没有。


除去翩翩公子、世家子弟的外衣,他也可以化身凶猛的兽。


郭照执意离去,不是因为她无法面对政治与阴谋。而是因为所有身处私人关系中的人,都希望自己是被“偏爱”的那一个。每个人都想要特殊性,谁都想要在私人关系中怒刷存在感。


所以曹丕可以给她“苦口婆心”讲道理,但是一个用来预警司马家造反的警报器,这个定位实在是太low了。简而言之,她感到自己被物化了。


所以,她一定要走。她也注定要走。


曹丕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做出来得体的表态,借坡下驴,准备放她一马。


曹丕把他放手郭照,说得十分美妙,认为自己的放手,是“怎么忍心毁了你”。仿佛让你离开,就是把悲伤与危难统统留给他自己,而把她放逐到了安全的彼岸。他甚至表示,可以送她回去…


在曹丕看来,这已经是他最大的诚意。


毕竟,一个知晓了自己怀疑司马家、防范司马家的人,自己再把她送回司马懿身边,不是会造成机密信息外漏,打自己的脸吗?


事实上,他这一生,除了对郭照,对其他任何人,他都没有一种“我怎么忍心/怎么能够毁了你”的觉悟——


该出手时就出手,反正这个世界被毁掉的又不是只有对方一个人。一个被毁掉的曹丕,是不介意让别人也跟着毁一毁的。


所以至始至终,曹丕毫无愧疚之意。


在他看来,生为政治生物,他已做得够好,仁至义尽,无愧于心。因为此时此刻,正确的政治做法,是杀人灭口。此时不杀,以后也要杀。


但对于郭照而言,曹丕先是戏耍她感情。说是谈恋爱,其实是为了上保险。自己要走了,他连挽留都不肯。双管齐下,郭照直接炸毛了。直接怒斥曹丕“为什么要这样对她?”


曹丕也很生气,他甚至都很悲愤。他同样怒气冲冲,“你还想让我怎么对你?”


在曹丕看来,他如果闷头和郭照谈恋爱,不提醒她和自己一样,共同提防司马家,他俩有朝一日有可能就会被灭。他坦诚相告,结果郭照无法接受,他也只能放手,让她海阔天空。


在曹丕看来,他每一步都做对了,每一步给出的都是最佳选择。尤其是他还承诺,等自己“存活”下来,才有能力守护郭照。这就是当权者大事若成的分肉暗示了。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错。


面对郭照的质问,他抬手想替她擦眼泪,结果手被狠狠打掉。他没有生气,只是叹着气,低下头,缩着手,默默听郭照对他的控诉。


那一刻,他心中那个政治生物的曹丕在慢慢淡化。在他尚未变得十足心狠手辣的内心深处,他仍旧像个纯情男孩儿一样,渴望谈一场世俗意义上正常的恋爱,而非政治立场上正常的恋爱。


郭照能“赢”他,让他低头,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理亏。而是因为他真心实意不舍得郭照。郭照是拿着他的情感软肋逼他做事、逼他表态,而这仅仅是他们关系的一开始。


但这已经开启了一股寓言般的征兆。


因为在往后余生里,曹丕的这个“习惯”将会一直延续到他离世的那一刻。


他想拉住郭照,郭照拔剑与他动手。他按住郭照的宝剑,两人怒目相视,谁都不肯低头。直到此刻,曹丕都不认为自己有错。郭照更是彼此彼此。


最后曹丕眼神软了,开始低头。


他的眼里是含泪的,他很委屈。


在这样的至暗时刻,他却要化身鲁迅的奶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明明自身难保,却还要陪着一个将来很有可能反水的家族的女人,谈一场纯纯的不能涉及政治的恋爱。


他的心很累。他为自己感动得眼里含泪。小白菜魏文帝,彼时彼刻,真的十分委屈。他扭扭捏捏,抽抽嗒嗒,表示为你可以这么做…


哎,郭照获得了在这段关系中的“偏爱”与“特殊性”,心满意足。可曹丕居然都不敢抱她,只能用眼神儿暗示了一下,郭照心领神会,知情识趣,果断嗯了一声,往前走了两步,曹丕得到允许,才一把把她拉入怀中。


所以此时此刻,曹丕是个尊重妇女的好男人。他甚至都不敢“占你便宜”。他把自己理解成“为爱舍身”,多年之后却要挖苦司马懿是“畏妻如虎”。然而事实上,张春华从来不能左右司马懿在政治上的决定与举措。


对于曹丕而言,从他把郭照按回怀里的一刻,她就不能再是司马家的人。


曹丕绝对不允许自己有重大情感投入的女人,有一天会随着司马家一道反水。同样,他更加不能允许,司马家窥探到他对郭照的投入,反过头来要挟他做事。


一通操作下来,他没有获得什么安全阀,反而多了一处被人算计拿捏的地方。


真情实感地谈恋爱,在人性上固然美好。但对于政治来说,百害而无一益。曹丕甚至不能市恩司马家,快看我对你家进贡的女人多好,还不快来感谢我。


他后来甚至直接当着司马懿的面儿,对郭照脱口而出,“我都忘记你也是司马家的人了”…这就属于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漏嘴。


如果曹真在场,听到此话,估计他会很高兴。


“原来你一直嫌弃司马家,我还一直以为你对她好,都是因为她是司马家的人,故意做给司马家看。”


(曹真后来也要送女人进去,用自己送的女人得宠,来侧面证明自己的地位。)


在私奔的当日,曹丕让郭照知道从司马家和他间如何选择。到司马朗事件的时候,曹丕已经忘记了她是司马家的人。在他称帝之后,他已经不允许她称呼张春华为姐姐,彻底从生物学角度抹杀了她司马家人的名头。


他就像一条急剧收敛的蟒蛇,要把怀里的兔子牢牢地圈起来,任谁都不能拿去摸一摸。


年轻的曹丕与众心腹幕僚在他自己的地盘议事,浅睡中,感觉有人朝自己伸手,眼没睁开,都要立刻捏住对方手腕儿,唯恐自己被人害了。


这种忧惧的、多疑的心态,绝对反映了他对身边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僚属、包括他的心腹、包括他的太监婢女,统统不信任、持保留态度的心。


所以他在私奔当夜对郭照说的话,就如同他自己所言,完全是实话。那就是,乱世之中,活着最大,他对任何人、事都不能留真心。


后来到了他称帝,为梦魇所惊之时,郭照再去将手搭在他的心口处,他却是闭着眼睛,就把自己的手摸了过去,牢牢地攥紧她的手。随后才是松开,按压头,睁眼,然后又把手摸了回去,攥着她的手,说出了他内心的恐惧与秘密——


我不应该把兵权给司马懿,(我担心他造反)…


这样一件讳莫如深的心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说给了身边人。那一刻,我想曹丕比任何人都更加不记得这个身边人是被他从哪里挖过来的了。


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附录】:


喜欢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信任却是最难的。能够完全理解并认可另一个人的追求,并能为之守护,这是爱情最美的时刻。


他二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一开始就选对了人,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始终选择做了正确的事情。在这段感情即将终结于尘世时,获得了丰厚落泪的回馈。


曹丕是一个追求政治抱负,天下一统,铁索横江的人,对于他而言,生命的价值与征途是最难,却又最不能放弃的东西。郭照从一开始向张春华说明自己为何愿意屈身做妾的时候,就已经点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她能读懂并认可曹丕的这种人生定位与政治抱负。在她怀揣着少女绮丽的梦想,向张说着愿得一心人的美好心愿前,她首先表示认可的是曹丕的追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随后的孤独岁月中,她从不抱怨,也不失望,因为她知道自己在孤独的时候,她的丈夫正在全力追求那个连她自己都非常认可的志向。


她在同他私奔前,认为他在前进路上的痛苦也是高贵,她在做了贵嫔后,认为即使他失败了,自己跟着一个失败的他,也是三生有幸。


她选择和曹丕在一起,就是选择了和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一起。


曹丕是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有方方面面,剧中从不同人口中说出的对他的评价,就是他们各自看到他的那一面。而他们之所以看到那些面,是因为他们和曹丕所处位置间形成的关系。而郭照认可的,评述的都是曹丕最有光彩的一面,也是最为曹丕本人所骄傲自豪的一面。


曹丕在没有权力的时候,动过让郭照部分服务于权力的心思,但在大权在握后,他毫不吝啬地对她予以厚赠,令她荣宠无尽,并最终登顶。


而这个登顶是他与权力做的又一场交易,只不过这次他是牺牲了部分自己的政治利益,换来对郭照的一个承诺与他所认为的结局。


郭照最终收场极惨,但那并不是曹丕为她设计,设想的终局。他逆光望向高台上被自己一手扶立,母仪天下的郭照时,我相信那是他同时证明了自己的追求,权力与爱情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