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三元论 第一章 排他性与社交性
个体对自身或环境的适应性,而衍生出的群体隔离。这个就称作排他性与社交性。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你非常热爱古典音乐,你视它如己出,花了很多资本精力,在公众场合不断宣传安利,这就是个体观念的同一化(社交性)。
排他性+社交性=常量
所以出现了排他性,你在同一个标签领域越了解,你对其他领域越排斥,你变得非常讨厌摇滚音乐,甚至开始讨厌起了喜欢摇滚音乐的人。在此之间其实隐含了“比较”这一条件,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维持个体同一,人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归属感。
个体对自身或环境的适应性,而衍生出的群体隔离。这个就称作排他性与社交性。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你非常热爱古典音乐,你视它如己出,花了很多资本精力,在公众场合不断宣传安利,这就是个体观念的同一化(社交性)。
排他性+社交性=常量
所以出现了排他性,你在同一个标签领域越了解,你对其他领域越排斥,你变得非常讨厌摇滚音乐,甚至开始讨厌起了喜欢摇滚音乐的人。在此之间其实隐含了“比较”这一条件,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维持个体同一,人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归属感。
认知三元论 第一章 感觉(2)
接上回:认知三元论 第一章 感觉(1)
由于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缺少一个广泛认同的标准。应该说,这个标准是不太可能达成的。但我们还是创造了语言这一临时替代品,一用就是好多年。它能用来很好地学习、研究、交流,有人赞美,也有人痛斥,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很多人都在追寻真理,那到底是什么?行为准则?不,这只是所谓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逃避。宗教?不,这只是让我们对这世界的一切麻痹的组织。信仰?不,只不过是相互吹嘘诋毁的借口。
对于中国的环境...
接上回:认知三元论 第一章 感觉(1)
由于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缺少一个广泛认同的标准。应该说,这个标准是不太可能达成的。但我们还是创造了语言这一临时替代品,一用就是好多年。它能用来很好地学习、研究、交流,有人赞美,也有人痛斥,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很多人都在追寻真理,那到底是什么?行为准则?不,这只是所谓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逃避。宗教?不,这只是让我们对这世界的一切麻痹的组织。信仰?不,只不过是相互吹嘘诋毁的借口。
对于中国的环境来说,这些可能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吧。我们真的可以不通过贬低诋毁别人的存在来证明自己?
再说一个别的话题吧,你觉得这个社会公平吗?从感觉的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虚无目标。一个健康的普通人,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但如果给他加上一种感觉,比如能看到正常人看不到的红外线。那么他对光线的认知就会跟我们不一样,从而积累的经验不一样,做出的行为,对同等事物的期望统统都发生了变化。
让我们反转思路再来一遍吧。剥夺一个人的感觉,也就是感觉丧失,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剥夺彩色视觉的能力,视野里全是黑与白,再适应过程简直太痛苦了。
有的人天生就有着这种“不同”,但从临床实验上是可以实践到的,这种失去的感觉接近于死亡,因为死亡就等同于完全感觉丧失。所以这类实验现在都被禁止了,负面作用实在是太多了。当然了,我还是会说一些我的理论假设,以后的环节会提到的。
在最理想的状况中,社会应该是无限接近公平的。但现在来说,我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面却还是对这些特殊人群会有多多少少的抵触心情。奥运会很多人看,但残奥会却很少,即使获得了金牌也不会感到太大的触动。因为他们与我们不一样,这份异样超过了我们能接受的“正常”范围,但我们都是倡导“公平”的伪君子,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说出这份心思。
认知三元论 第一章 感觉(1)
在认知三元论中,感觉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建立在运作的感觉系统与感觉系统之内以及之外的信息交流的全过程。大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绝对的领导指挥作用,但令人惊奇的是,大脑中并没有感觉它自身的能力,它只处理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的神经冲动。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很难知道一些感觉是躯体“真正”感受到的,还是大脑自己产生的。这也是“缸中之脑”的来由。
如果我们得到了一种感觉,或失去了一种感觉。这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在此假设,如果你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尾椎骨能感受到了“尾巴”的感觉,虽然你知道人类是没有这个...
在认知三元论中,感觉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建立在运作的感觉系统与感觉系统之内以及之外的信息交流的全过程。大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绝对的领导指挥作用,但令人惊奇的是,大脑中并没有感觉它自身的能力,它只处理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的神经冲动。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很难知道一些感觉是躯体“真正”感受到的,还是大脑自己产生的。这也是“缸中之脑”的来由。
如果我们得到了一种感觉,或失去了一种感觉。这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在此假设,如果你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尾椎骨能感受到了“尾巴”的感觉,虽然你知道人类是没有这个部件的,但感觉还是在你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当分析这个问题时,一是承认它的存在,认为自己真的多了一个挂件,但无法操纵也无法看见它。二是否认它的存在,这也是普遍的做法,去医院检查骨科或者神经科,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去精神科,只不过要祈祷下别被当成疯子。
贝克莱说过“存在就是被感觉”。在医学上有种现象叫“幻肢痛”,简单来说就是接受了截肢手术的病人在术后恢复中还能感受到失去肢体部位的感觉,这个感觉是大脑直接产生的,它的作用机制跟你在睡梦中被身体抽搐惊醒是一样的。大脑在发生认知失调后开始调节,阵痛是在为了确认与修正对肢体的范围认知,当反馈逐渐减弱,病人不再感到疼痛,说明大脑已经掌握了当前身体的情况,剩下的事情就是积累生活经验了。
已知信息对于思维的影响
source:http://bbs.nekonazo.com/n13321.1/
昨天同学A没来,我今天遇到A,想询问这件事情,那么我该怎么说呢?
现在我的思维回路是这样的:
——关于身体的猜测——关键词“病” ——昨天你生病了吗?
——关键词“...
source:http://bbs.nekonazo.com/n13321.1/
昨天同学A没来,我今天遇到A,想询问这件事情,那么我该怎么说呢?
现在我的思维回路是这样的:
——关于身体的猜测——关键词“病” ——昨天你生病了吗?
——关键词“不舒服”——昨天你身体不舒服吗?
——关于逃课的猜测 ——昨天你逃课了?
——直接询问 ——强调去哪里了 ——昨天你去哪里了?
——强调干了什么 ——昨天你干什么去了?
——直接询问原因 ——昨天你为什么没来?
语言的选择是随机的,分叉式。
但是这个随机会受到一些信息的影响:
如果我知道同学A身体不好,那么我更可能会关于身体进行询问。
如果我知道同学A老是喜欢翘课,那么我更可能会关于逃课进行确认。
其他还有学生一般的旷课原因,昨天的特殊性(是否是特殊节日或纪念日),课的有趣程度,同学A和教师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我的猜测。
这就是已知信息对于思维的影响。
写在最后:
第一,侵删。
二,来源的论坛对人工智能之类的有不少不错的见解,值得去细读。
三,认知三元论在写,别急
人类+冷冻技术的广泛应用展望
惯例,先问一个问题:人在身体机能暂停的时候,会做梦吗?
工作了一个多月,但还是没车开,所以天天挤公交车,再加上之前玩了一部黄油,也是有关于人体冷冻项目的。于是我就推测,如果人体冷冻技术可以民用的话,在不久的未来,人类寿命没有实质改善的情况下(实际上也很难有),比如我在等公交车,那么亭子下就会有一个类似棺材的收容盒,可以将自己装进去,设定好目的地然后冷冻人体,到了目的地再自动解冻。同理也可以用在一些你觉得并不太重要的时间冷冻自己,再问一个问题,假如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之后,你冷冻了自己,然后装置可以治疗...
惯例,先问一个问题:人在身体机能暂停的时候,会做梦吗?
工作了一个多月,但还是没车开,所以天天挤公交车,再加上之前玩了一部黄油,也是有关于人体冷冻项目的。于是我就推测,如果人体冷冻技术可以民用的话,在不久的未来,人类寿命没有实质改善的情况下(实际上也很难有),比如我在等公交车,那么亭子下就会有一个类似棺材的收容盒,可以将自己装进去,设定好目的地然后冷冻人体,到了目的地再自动解冻。同理也可以用在一些你觉得并不太重要的时间冷冻自己,再问一个问题,假如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之后,你冷冻了自己,然后装置可以治疗你的疲倦(代替了睡眠),你觉得会产生什么后果?或者说你觉得可行吗?
科技树如果再点高点的话,就可以来玩量子物理了。之前在传送技术的总结说过,按下不表。
一个人不用上述技术的人-A,活了80年,但一个用了相关技术的人-B,却活了150年(以外界流过的时间为准),如果你看过我之前写的远子学姐的三题点心“银行_自动_柜员机 ”,应该会明白一些东西吧。
引力波
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指时空曲率中以波的形式从射源向外传播的扰动,这种波会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根据他的广义相对论,于1916年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理论上可以被探测到的引力波射源包括由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组成的联星系统。引力波现象是广义相对论的局域洛伦兹共变性的结果之一,因为它限制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相反,牛顿引力理论中的相互作用都以无限的速度传播,所以在这一理论下并不存在引力波。
科学家已通过各种间接方法发现了引力辐射的证据。例如,拉塞尔·赫尔斯和...
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指时空曲率中以波的形式从射源向外传播的扰动,这种波会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根据他的广义相对论,于1916年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理论上可以被探测到的引力波射源包括由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组成的联星系统。引力波现象是广义相对论的局域洛伦兹共变性的结果之一,因为它限制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相反,牛顿引力理论中的相互作用都以无限的速度传播,所以在这一理论下并不存在引力波。
科学家已通过各种间接方法发现了引力辐射的证据。例如,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赫尔斯-泰勒脉冲双星在互相公转时逐渐靠近,这为引力辐射的存在提供了证据;两人因这项发现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家也利用引力波探测器来观测引力波现象,如简称LIGO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2014年3月17日,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宣布利用BICEP2探测器在宇宙微波背景中观测到引力波的效应,但在后来的分析验证中发现无法排除星际尘埃的可能。若后续实验能确切得到引力波效应的成果,将成为宇宙暴胀和大爆炸理论的强烈证据。
2016年2月11日,LIGO、VIRGO、GEO600团队于华盛顿举行的一场记者会上共同宣布人类对于引力波的首个直接探测结果。所探测到的引力波来源于双黑洞融合。
石头-剪刀-布中的统计原理
英文原文可点击: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5830
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三位研究者以石头-剪刀-布非合作博弈(游戏)为对象探讨了群体博弈中的非平衡统计物理现象及其背后的微观决策机制。
学生在重复玩石头-剪刀-布游戏时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行为统计模式,即如果上一轮的结果是赢,那么下一轮有最高的概率仍然采取上一轮已经采用过的动作(石头、剪刀、或布);如果上一轮的结果是平,那么下一轮...
英文原文可点击: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5830
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三位研究者以石头-剪刀-布非合作博弈(游戏)为对象探讨了群体博弈中的非平衡统计物理现象及其背后的微观决策机制。
学生在重复玩石头-剪刀-布游戏时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行为统计模式,即如果上一轮的结果是赢,那么下一轮有最高的概率仍然采取上一轮已经采用过的动作(石头、剪刀、或布);如果上一轮的结果是平,那么下一轮保持同样动作的概率也较高,但也有较高的概率逆时针改变动作(即从石头变为布、或从布变为剪刀、或从剪刀变为石头);但是,如果上一轮的结果是输,那么下一轮就有最高的概率顺时针改变动作(即从石头变为剪刀、或从剪刀变为布、或者从布变为石头)。这三位研究者将这样的统计模式称为是条件反应模式。
研究者然后基于条件反应模式进行了理论建模,发现只考虑了条件反应模式的理论模型能够定量地解释几乎所有的实验观察事实,例如群体层次的定向转动行为、个体层次的动作选择惯性效应等等。这项研究就说明,人们看上去非常复杂的个体决策行为和群体动力学行为实际上可以基于很简单的条件反应模式进行理解。而且理论计算表明,通过优化条件反应模式的决策参数,群体有可能获得比采用纳什均衡策略更高的平均收益,因而实现更高的群体效益。
人性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课题。三位研究者也指出来这项统计物理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还有许多拓展工作需要进行,例如,条件反应模式到底是人脑的一种基本决策机制呢还是只不过是更为根本的微观神经机制的后果和表现?
该如何理解时间是可逆的?
之前说过时间是不可逆的,这种情况是属于宏观条件下。而在微观条件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过去对于现在而言不是惟一性的,过去与未来有着同样的模糊性。
举个例子,你在某餐厅用餐。只喝一杯咖啡是10元,你拿到账单你就知道了你点了什么。如果你拿到一张87的账单,你也可以计算出其中的排列可能性。但如果你收到的是一个月的账单2345,是无法推测有限的可能。
我把这种信息的失真比喻为“信息黑洞”,即集中在某个区间的密集数据将会丢失其中的细节,只留下表面的数据。
之前说过时间是不可逆的,这种情况是属于宏观条件下。而在微观条件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过去对于现在而言不是惟一性的,过去与未来有着同样的模糊性。
举个例子,你在某餐厅用餐。只喝一杯咖啡是10元,你拿到账单你就知道了你点了什么。如果你拿到一张87的账单,你也可以计算出其中的排列可能性。但如果你收到的是一个月的账单2345,是无法推测有限的可能。
我把这种信息的失真比喻为“信息黑洞”,即集中在某个区间的密集数据将会丢失其中的细节,只留下表面的数据。
第4类永动机
利用重力与希特斯场与希特斯子的特性,赋予某个区域特定的重力(质量),来使得重力与物理位置的变化来对外界做功。
让我们想象一个圆体区域,从平面的划分可分为上下左右,在里面放上一点水,掉到地上,这就是这点水的重力势能。然后将零势能点转变为『上』,水便从下面到了上面,这是重力的常识。当然了,不仅可以对称变换,还可以旋转着变换,这都是可以的。
希特斯场赋予场内的物体“重量”,也就是说物体周围的希特斯子越多,它就越具有质量,而希特斯子为零,或者撤销希特斯场(...
利用重力与希特斯场与希特斯子的特性,赋予某个区域特定的重力(质量),来使得重力与物理位置的变化来对外界做功。
让我们想象一个圆体区域,从平面的划分可分为上下左右,在里面放上一点水,掉到地上,这就是这点水的重力势能。然后将零势能点转变为『上』,水便从下面到了上面,这是重力的常识。当然了,不仅可以对称变换,还可以旋转着变换,这都是可以的。
希特斯场赋予场内的物体“重量”,也就是说物体周围的希特斯子越多,它就越具有质量,而希特斯子为零,或者撤销希特斯场(或者说再建立一个反向希特斯场),物体就没有了重量。
我所认为的“中和”——度的平衡
混沌、阴阳、熵、酸碱、浑浊、情绪、、凡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物体,必定会相互转化,达成中和,这很像辩证法,但这里追求的是绝对的对立以达到的完美均衡。
关于这点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时间”。说一个很有趣(或许属于唯心)的问题:人生的长度是否一样?我认为是一样的。
一个活了100岁的人跟出生没多久就夭折掉的婴儿,他们感受的时间长度是一样的。因为在痛苦之中的感官时间,比在平常状态下要慢(同时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流入),保持稳定温和低强度的生活能让生命延续。...
混沌、阴阳、熵、酸碱、浑浊、情绪、、凡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物体,必定会相互转化,达成中和,这很像辩证法,但这里追求的是绝对的对立以达到的完美均衡。
关于这点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时间”。说一个很有趣(或许属于唯心)的问题:人生的长度是否一样?我认为是一样的。
一个活了100岁的人跟出生没多久就夭折掉的婴儿,他们感受的时间长度是一样的。因为在痛苦之中的感官时间,比在平常状态下要慢(同时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流入),保持稳定温和低强度的生活能让生命延续。
简易公式:T=S×L(T感官时间长度,S感官强度,L现实时间长度)
红玫瑰在黑暗中是什么颜色?
感谢 @Inso森林君mnia 先前与我讨论。
Inso森林君mnia:黑色,因为红色被黑色完全吸收。
我:那我们该如何解释一关灯红玫瑰就变成了“黑色”,一开灯红玫瑰就变成了“红色”?
Inso森林君mnia:因为玫瑰花是CMYK。
我:答对了√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黑暗中黑色的玫瑰。
感谢 @Inso森林君mnia 先前与我讨论。
Inso森林君mnia:黑色,因为红色被黑色完全吸收。
我:那我们该如何解释一关灯红玫瑰就变成了“黑色”,一开灯红玫瑰就变成了“红色”?
Inso森林君mnia:因为玫瑰花是CMYK。
我:答对了√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黑暗中黑色的玫瑰。
关于“别人”比较有趣的事情(续)
前情回顾:关于“别人”比较有趣的事情
3.对群体行为的错误逆推理。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学校每栋教学楼都有主梯和侧梯,主梯可通行4人,侧梯可通行2人。每当下课的时候主梯都会被人流堵住,但侧梯就很顺畅,可以一口气走到底层。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推测群体行为时,推断侧梯容纳量小,这样想的人为数不少,所以他们都堵在了主梯。而且更奇怪的是,即使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即他们后来知道了侧梯其实不堵),侧梯的人流量也没有太多的增加。
前情回顾:关于“别人”比较有趣的事情
3.对群体行为的错误逆推理。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学校每栋教学楼都有主梯和侧梯,主梯可通行4人,侧梯可通行2人。每当下课的时候主梯都会被人流堵住,但侧梯就很顺畅,可以一口气走到底层。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推测群体行为时,推断侧梯容纳量小,这样想的人为数不少,所以他们都堵在了主梯。而且更奇怪的是,即使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即他们后来知道了侧梯其实不堵),侧梯的人流量也没有太多的增加。
为什么我们吃蔬菜水果会提高免疫力的真相。
首先,让我们接受一个事实:多种维生素不能预防心血管病、老年痴呆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甚至不能减缓细胞衰老。
同时,保健品商家所吹嘘的维生素中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大多来源于各种天然食物,也有人工合成的产品。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便是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还有各种类胡萝卜素,如 β胡萝卜素、茄红素、花青素、虾青素、叶黄素等,以及硒元素),额外补充它来清理自由基,这是一个多余的过程。
植物在生长时,不仅产生各种抗氧化剂与营养物质,同时为...
首先,让我们接受一个事实:多种维生素不能预防心血管病、老年痴呆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甚至不能减缓细胞衰老。
同时,保健品商家所吹嘘的维生素中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大多来源于各种天然食物,也有人工合成的产品。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便是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还有各种类胡萝卜素,如 β胡萝卜素、茄红素、花青素、虾青素、叶黄素等,以及硒元素),额外补充它来清理自由基,这是一个多余的过程。
植物在生长时,不仅产生各种抗氧化剂与营养物质,同时为了对抗捕食者(昆虫、动物、人类等),它们会生成一种植物毒素,这些“拒食剂”能让动物产生苦味或其他“危险”的味道。当人们摄取了这些‘拒食剂’的时候,人体会被迫产生释放蛋白质以便促使重金属排出体外,并激活生成抗氧化剂和酶,以便代谢毒素,并生成增强肿瘤抑制因子等。
这得益于“毒物兴奋效应”,当细胞检测到植物毒素的刺激时,它们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这才是植物带给我们的真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