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维基百科,是新卢布林联合三角的标志。是她帮忙找哒!@闪光的向日葵
当时看到这个联合时除了惊讶还挺感慨的,忽略本家设,只看三者的历史关系其实很奇妙。(搜一下没tag他仨也没有查到组合名索性自己打了个卢布林三角,查了一下波立乌白组合名叫雪百合?)
(注:因为实际上是对三次的考究和看法,所以在称呼——例如性别的“他”和“她”比较混淆了一下,不完全遵循黑塔利亚性别设置,不过反正也有娘塔利亚不是?本文以波立乌历史关系为主又以乌为中心就不打伊万和娜塔莎的角色tag了,只打组合tag,东斯拉夫组——露乌白,斯拉夫组——露乌白➕文中提到的波和捷)
不过有一说一,其实对乌克兰的问题上,立陶...
图源维基百科,是新卢布林联合三角的标志。是她帮忙找哒!@闪光的向日葵
当时看到这个联合时除了惊讶还挺感慨的,忽略本家设,只看三者的历史关系其实很奇妙。(搜一下没tag他仨也没有查到组合名索性自己打了个卢布林三角,查了一下波立乌白组合名叫雪百合?)
(注:因为实际上是对三次的考究和看法,所以在称呼——例如性别的“他”和“她”比较混淆了一下,不完全遵循黑塔利亚性别设置,不过反正也有娘塔利亚不是?本文以波立乌历史关系为主又以乌为中心就不打伊万和娜塔莎的角色tag了,只打组合tag,东斯拉夫组——露乌白,斯拉夫组——露乌白➕文中提到的波和捷)
不过有一说一,其实对乌克兰的问题上,立陶宛有点对不起乌克兰~
乌克兰人对立陶宛大公国已经很仁至义尽了,不仅当打手给立陶宛打下来了许多土地。而且当时波立联邦建立后基辅被突兀地划给波兰然后当时那边的贵族已经开始以维尔纽斯为傲说自己是立陶宛人了。所以立陶宛把乌克兰给波兰确实是个错误。他应该坚持立陶宛大公国的传统,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划入和波立平等地位上来的。
其实立陶宛对波立合并的需求并没有波兰那么大。
立陶宛寻求和波兰合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名”,寻求基督教世界的正统国家以及“王国”的头衔之名。
反倒是波兰,想要的就是立陶宛大公国的庞大领地和强大的武力。
以至于当时波立合并时立陶宛反对者从立陶宛到乌克兰、白俄罗斯,诸多贵族都是反对的。
因为他们“亏”了。
因为立陶宛这边反对者太多,所以波立联邦才是共主联邦而不是纯粹的联邦,本质上这还是两个国家,只是共主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立陶宛追求的王国名号最后是德国人给的,一战爆发后立陶宛在德国人的帮助下独立并获得了王国名号,而立陶宛议会在一番争论后决定迎德意志的符腾堡王国的贵族乌拉赫公爵成为立陶宛国王,迎来立陶宛的符腾堡王朝,他在学习立陶宛语后为自己取名明道加斯二世,而德国方面对这位国王却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这段时间托里斯和路德维希的哥哥符腾堡结婚了,而路德维希反对这段婚姻(艹))
嘛,反正千言万语就一句话,说俄乌是家人还不如说立乌是家人~
我是比较反感俄乌家人论的,单论角色还好但拿到现实中说去简直无语,就像如果觉得乌克兰当初因为受不了波兰的强制同化,拒绝就二等公民的待遇而投奔俄罗斯的决定是对的的话,那就不能认为因为俄罗斯的残暴超过波兰而乌克兰决定离开俄罗斯是错的。再说了,家人——托里斯——不是正在帮她回家吗?
至少托里斯真乐意把乌克兰的名字加到国号上来啊,对不对斯洛伐克(雾)。得有连字符才能叫联邦啊,没有那不就成了捷克么(雾)。
立陶宛大公国全名是
立陶宛—罗斯—萨莫吉希亚大公国,意思就是
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大公国。
罗斯人这个称呼最早是称呼那群维京人的,拜占庭称呼这些来到当地的北欧日耳曼人(维京人)为罗斯人,然后现在的东斯拉夫人就是这些维京人和当地人的混血后代。
甚至包括基辅罗斯、莫斯科在内的诸多斯拉夫邦国都是这些维京人建立的。(开玩笑点甚至可以说北欧那仨称得上是东斯拉夫的“父亲”,支持罗斯正统在日耳曼说(雾))。
对乌白来说,立陶宛类似于翻版满清入关,立陶宛作为波罗的海的信仰异教的原生文明发展缓慢,而乌白当时离拜占庭近也因此受拜占庭影响而文明发展程度比立高,因此立陶宛作为翻版满清入关后为了乌白的更高等文明而决定与二者形成当时相比较与其他征服者而言略显温和的关系,既乌白提供更高等文明让立陶宛发展,立陶宛至少名义会与二者达成一种平等关系,因此乌白的名字加入了立陶宛大公国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白俄罗斯说自己是立陶宛大公国正统的原因了,当然,也是不久前乌克兰也宣布立陶宛大公国为自己正统历史的原因,因为这是虽然他们是被征服者却因为与征服者平等而共享的辉煌历史,对乌克兰来说,立陶宛大公国更是相对于波兰和俄罗斯而比较和蔼可亲的统治者再加上现在和俄罗斯关系不好而决定认了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当时接受乌白文明后开始东斯拉夫化,而与此同时乌白也开始认可立陶宛为自己的“国家”,如果没有意外最终大公国会形成一个文化上乌白为主、但乌白都会认为自己是立陶宛人的“立陶宛人的国家”,而在与波兰合并后,波兰推行波兰化,立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而乌克兰对此极为反对,他不能忍受被同化拒绝变成二等公民、失去了与征服者共享荣誉的待遇,所以激烈反对波兰,多次给波兰王国造成严重损害成为致使其衰落的一个原因。(当然因为这段历史致使乌克兰文化上确实深受波兰影响,例如乌克兰民族服饰的花环,俄乌白民族服饰很相似但乌克兰花环是个最大的不同,这是受到波兰影响,还有就是,不久前乌克兰当局还宣布国教改为天主教了hhh,这倒不奇怪,毕竟要和俄罗斯划清界限,而且西乌本身受波兰影响也有部分地区有信仰东仪天主教这个波兰特色天主教(bushi)的情况,推广起来倒也不算特别困难。)
另外提个有趣的,在一番乌白、波兰、俄罗斯的折腾后,立陶宛决定复兴语言和文化,而立陶宛文化和语言复兴多亏了捷克那里收藏的资料。波西米亚是整个德意志地区自古以来最繁荣之地,真不是吹的。
哎本家其实没搞点乌和波或者立的cp有点失算呐~本家推一点,现在三次粮也在卖,肯定热度会起来的~
当然,也因为本家设我就算觉得历史好磕也有点磕不动她的cp,感觉乌人设不太好磕cp,不过她和娜塔莎的本家关系是同性爱/恨,这点感觉不错,有点能磕。
当然,有点必须提的是,尽管波捷斯被认为是西斯拉夫人,但西斯拉夫对泛斯拉夫主义的感冒程度从没有东和南那样高,尽管捷克人曾经也是泛斯拉夫主义的构建者之一。这大概是××主义从一种民族感情变成统治工具的结果。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后俄罗斯迅速接纳了泛斯拉夫主义并将之宣传,但必须明白的是对俄罗斯而言泛斯拉夫只是一种扩张领土的工具而不是真的把其他斯拉夫人当做同胞,这种情况也不止在俄罗斯出现,南斯拉夫各国也都是一样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包括泛斯拉夫主义构建者之一的捷克的西斯拉夫不感冒泛斯拉夫主义的原因,因为历史关系他们可以追认的民族认同斯拉夫并不是在第一列,他们不一定非得选择斯拉夫民族认同,事实上也确实没有选择,而且泛斯拉夫主义也已经不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从单纯的民族认同转变为统治工具而这种工具又不能为身为“同胞”的自己带来利益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
Tumblr上的yugotalia原作(2)与波/兰的对话
这一话前三张图附带了一些tix的注释(汤上点开图片就能看到的那种),我会将翻译直接打在图片下面,最后的原图里也会附上原文便于各位纠错
为了方便大家李姐,我又擅自加了一些关于漫画内容的注释,大多都来自于维基百科,如有任何错误希望各位指出
从这一话开始涉及的历史内容比较多,翻译也可能会有更多问题,依旧欢迎各位捉虫⌯>ᴗo⌯
[图片]
如果你听过《嘿,斯洛伐克人》《嘿,斯拉夫人》和《波兰绝不灭亡》,你就会注意到它们的相似性!这是因为波兰激发了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自豪感!
注:《嘿,斯拉夫人》为南斯拉夫的国歌,原题《嘿,斯洛伐克人》
图中粉字即为波兰国歌《波兰绝不灭亡》,翻译摘自...
这一话前三张图附带了一些tix的注释(汤上点开图片就能看到的那种),我会将翻译直接打在图片下面,最后的原图里也会附上原文便于各位纠错
为了方便大家李姐,我又擅自加了一些关于漫画内容的注释,大多都来自于维基百科,如有任何错误希望各位指出
从这一话开始涉及的历史内容比较多,翻译也可能会有更多问题,依旧欢迎各位捉虫⌯>ᴗo⌯
如果你听过《嘿,斯洛伐克人》《嘿,斯拉夫人》和《波兰绝不灭亡》,你就会注意到它们的相似性!这是因为波兰激发了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自豪感!
注:《嘿,斯拉夫人》为南斯拉夫的国歌,原题《嘿,斯洛伐克人》
图中粉字即为波兰国歌《波兰绝不灭亡》,翻译摘自维基百科
小知识:在当今的同一地区生活着索布人,一种西斯拉夫民族。有趣的是,他们称塞族为“Juzni Serbja”(南索布人)。也是相当有联系了!
那么,让我们来听听波/兰是怎么说的——
注:AoS:原文为Art of Solidarity,是外国的一个通过艺术创作来呼吁团结,反对歧视的组织
地震:此处或指2014年5月24日于北马其顿发生的6.9级地震
注:波兰的波斯尼亚皇后:应指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
以下是其他部分内容的进一步解释
以上源自维基百科
AoS的介绍,来自其官网(翻译略。
对于漫画中所指的地震:本话发表于2015年11月15日,我能查到的时间最接近的大型地震就是图中这个,但也有可能tix指的不是这场(毕竟北马那边地震蛮多。。
以下为原图
最后一点碎碎念:原文波的白女口音真的让人翻译得很崩溃。。
【APH/波立乌白露】自用国拟姓名沿革表
完全自用的果泥姓名沿革表。还是预警一下本条私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波立、波乌、波白、波露倾向。
虽然大家都知道我是波公了但我也不觉得我是塞私货啊,谁叫五字哥起的姓氏确实是波兰姓,在写相方名字的时候故意不小心添加了大量个人癖好也不能怪我,帮五字哥圆设定圆的头疼的同时偷偷暗爽到(诡计多端)。
主要的名字拼写使用的是现代国家语言,本人只会多邻国水平的波语和字母表水平的乌语俄语,所以大部分名字拼转写参考的是GPT和DS意见和简单的Google求证,相关内容在拼转写和变形上有极大可能会出错,标注出来只是看个乐。GPT和DS的古教会斯拉夫语和鲁塞尼亚语知识乱七八糟得一塌糊涂根本不靠谱,相关考据也很难查找,所...
完全自用的果泥姓名沿革表。还是预警一下本条私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波立、波乌、波白、波露倾向。
虽然大家都知道我是波公了但我也不觉得我是塞私货啊,谁叫五字哥起的姓氏确实是波兰姓,在写相方名字的时候故意不小心添加了大量个人癖好也不能怪我,帮五字哥圆设定圆的头疼的同时偷偷暗爽到(诡计多端)。
主要的名字拼写使用的是现代国家语言,本人只会多邻国水平的波语和字母表水平的乌语俄语,所以大部分名字拼转写参考的是GPT和DS意见和简单的Google求证,相关内容在拼转写和变形上有极大可能会出错,标注出来只是看个乐。GPT和DS的古教会斯拉夫语和鲁塞尼亚语知识乱七八糟得一塌糊涂根本不靠谱,相关考据也很难查找,所以在曾使用过这两种语言的立立部分我都没有再标注西里尔字母版的转写了,仅写拉丁字母拼写当作参考。而且因为我懒所以也不是很想标白罗名字表对应的俄语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名字和规则的时间并不能和历史现实考察完全对上,也并没有说明在圆五字哥名字设定之外起的其他名字的具体寓意和来源思路,我自有办法自圆其说但在这里省略了大量细节,而且后续可能会根据我的考据进行更新,所以请不要在未告知我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以下我写的任何内容,理论上而言目前不开放亲友参考使用外的任何授权。有任何想讨论的都可以联系我。
01 波
966年前
波兰斯基(Polański)
波兰斯卡(Polańska)
966年
波兰的菲利克斯(Feliks z Polski)
波兰的阿格涅什卡(Agnieszka z Polski)
最初仅被称为波兰斯基(Polański)和波兰斯卡(Polańska),严格来说这个年代大家都还没有姓氏,只是用这俩词指代从波兰这地儿来的小鬼,在13世纪左右才被直接当作了姓氏。在波兰统治者梅什科一世接受天主教洗礼之际,从捷克处分别获得教名菲利克斯(Feliks)与阿格涅什卡(Agnieszka),并开始作为正式登记的名字使用。在获得宗教的同时,原本只作为口语存在的波兰语也获得了拉丁字母得以被书写。
13世纪
菲利克斯·波兰斯基(Feliks Polański)
阿格涅什卡·波兰斯卡(Agnieszka Polańska)
1386年
菲利克斯·伍卡什·波兰斯基(Feliks Łukasz Polański)
因立陶宛大公雅盖沃为与波兰王室联姻而受洗成为波兰国王,纪念波兰为立陶宛带来光明,菲利克斯增添教名伍卡什(Łukasz),作为中间名使用。
1399年
阿格涅什卡·雅德维加·波兰斯卡(Agnieszka Jadwiga Polańska)
波兰国王雅德维加生产遭遇不顺,母女生命垂危之际,阿格涅什卡陪同新生儿受洗,并首次将雅德维加(Jadwiga)作为自己的教名,之后作为中间名保留下来。雅德维加母女因为产后并发症相继去世后,开始在波-立疆域内倡导大家使用以“雅”开头的昵称称呼自己,如雅金卡(Jagienka)、雅古霞(Jagusia)、雅格娜(Jagna)等,而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友邻则仍习惯使用以“阿”开头的昵称,如阿古霞(Agusia)、阿格娜(Agna)等。
1569年
登记的全名:菲利克斯·伍卡什·伍卡索维奇·罗利纳提斯-波兰斯基(Feliks Łukasz Łukaszowicz Laurinaitis-Polański)
通常使用的名字:菲利克斯·罗利纳提斯-波兰斯基(Feliks Laurinaitis-Polański)
登记的全名:阿格涅什卡·雅德维加·伍卡索芙娜·波兰斯卡-罗利纳提涅(Agnieszka Jadwiga Łukaszówna Polańska-Laurinaitienė)
通常使用的名字:阿格涅什卡·波兰斯卡-罗利纳提涅(Agnieszka Polańska-Laurinaitienė)
卢布林联邦建立,为了表达多民族相亲相爱并祝福联邦的光明未来,借用鲁塞尼亚的命名传统添加了父名并自称来自伍卡谢维奇(Łukasiewicz)家族,同时和立陶宛一起使用双姓。非正式场合通常不提中间名和父名。
18世纪末
菲利克斯·伍卡谢维奇(Feliks Łukasiewicz)
阿格涅什卡·伍卡谢维佐芙娜(Agnieszka Łukasiewiczówna)
三次瓜分波兰后,波兰斯基/波兰斯卡(Polański/ Polańska)的姓氏被强制取消,为表达对旧联邦的怀念与团结各族的希望,保留了伍卡谢维奇/伍卡谢维佐芙娜(Łukasiewicz/ Łukasiewiczówna)作为新的正式姓氏。由于贵族身份名存实亡,中间名不再被登记,仅作为教名保留,偶尔会在逃亡时用作假名。在假名不适用伍卡谢维奇作为姓氏的情况下,在中东欧地域内强调波兰民族身份、或在非斯拉夫文化圈中姓氏来源不易辨识的场合会使用波拉克/波拉库芙娜(Polak/ Polakówna)作为假姓,在必须模糊波兰民族身份时会将假名转化为相应语种的对应形式,或采用立陶宛化的名字形式假装立陶宛人,使用立陶宛罗利纳提斯/罗利纳提特(Laurinaitis/ Laurinaitytė)的姓氏或者立陶宛化的姓氏卢卡谢维丘斯/卢卡谢维丘特(Lukaševičius/ Lukaševičiūtė)。
20世纪初中叶
阿格涅什卡·伍卡谢维奇(Agnieszka Łukasiewicz)
由于现代化、文件登记简化、社会主义时期打击旧残余等诸多原因,区分女性婚否的波兰姓氏变形不再被使用,不论男女统一只保留不变形的姓氏形式。如果在人类设定下,婚后会采用双姓制。
附录1 波兰旧式与立陶宛女姓变形说明
女子未婚时为伍卡谢维佐芙娜(Łukasiewiczówna)=伍卡谢维奇之女,波兰斯库芙娜(Polańskówna)=波兰斯基之女,波拉库芙娜(Polakówna)=波拉克之女
罗利纳提特(Laurinaitytė)=罗利纳提斯之女
女子婚后为伍卡谢维佐娃(Łukasiewiczowa)=伍卡谢维奇之妻,波兰斯科娃(Polańskowa)=波兰斯基之妻,波拉科娃(Polakowa)=波拉克之妻
罗利纳提涅(Laurinaitienė)=罗利纳提斯之妻
在现代波兰语中,仅-ski/-cki/-dzki词缀结尾的姓氏会在女性的情况下变为-ska/-cka/-dzka登记于正式文档(如Polański→ Polańska),其他姓氏均不发生性别变化(如Łukasiewicz/ Polak)。且近年来在跨文化交流等的影响下,越来越多波兰女性选择不再改变姓氏形式,即在国际护照或出版物上统一使用不带性别变形的形式。
现代立陶宛语中仍保留女性婚否的姓氏变形形式。
附录2 关于波尔斯卡大人的说明
波尔斯卡(Polska)和波洛尼亚(Polonia)分别为波兰语和拉丁语中的阴性词,均意指“波兰”,因此称呼女性时可使用:Panna Polska/ Panna Polonia(仅用于未婚女性,在现代场合较为少用)或者Pani Polska/ Pani Polonia(女性泛称,用于成年女性 )
波兰语作为较为保守、性别语法明确的语言,对男性称呼时使用阴性词会显得较为微妙甚至不合适。因此个人思考决定采用阳性词形式的只适合男性使用的称谓:萨尔玛提亚大人(Pan Sarmata)
附录3 关于波兰语昵称的说明
波兰语是一种在昵称(zdrobnienia)形式上极其丰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使用昵称是波兰人集体心理中根深蒂固的习惯,昵称的形式有时毫无规律可言,往往需要通过具体情况来讨论。昵称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仅出于习惯,还能够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和社会关系,其中女性在生活中也更常被使用昵称而非本名。
Agnieszka(阿格涅什卡)的昵称
普通朋友、同事、同学→ Jagnieszka(雅格涅什卡)/ Jagniesz(雅格涅什)/ Jagienka(雅金卡=历史、传统感强) / Gnieszka(格涅什卡) / Nieszka(涅什卡) / Jagna(雅格娜) / Jagosza(雅戈莎)
亲昵的朋友、家人、恋人→ Jagusia(雅古霞) / Gusia(古霞) / Jaga(雅加)
带儿童语感的小名→ Guśka(古什卡) / Guś(古什) / Gusiaczek(古霞切克) / Gagusia(加古霞)
Feliks(菲利克斯)的昵称
普通朋友、同事、同学→ Fel(菲尔)/ Felek(菲莱克) / Felo(菲洛)
亲昵的朋友、家人、恋人→ Felciu(菲尔丘) / Felcio(菲尔乔) / Feluś(菲卢什) / Feli(菲利=较为国际化,具现代感,不常用于传统语境)
带儿童语感的小名→ Feliś(菲利什) / Feliczek(菲利切克) / Feliksio(菲利克修)
02 立
13世纪及以前
托尔维达斯(Tolvydas)
达莉亚(Dalia)
没有姓氏概念,只用充满了异教风味的单名,明达加斯统一各部落建立立陶宛国家后如果需要和同名者作区分会在称呼上加上立陶宛的地名。这个时间的立陶宛没有文字系统,只是纯粹的口头语言,写拉丁字母是方便我看。
立陶宛的托尔维达斯(Tolvydas Lietuvaitis)
立陶宛的达莉亚(Dalia Lietuvaitė)
13世纪末14世纪初
托马·托尔维达斯(Toma Tolvydas)
达莉亚(Daria)
兼并基辅罗斯土地的时候为了哄鲁塞尼亚人起了用于敷衍正教的教名,几乎没正式用过,但可能被鲁塞尼亚人写到教堂记录里了(不过立陶宛应该自己也不太记得有这码事)。达莉亚因为在基督教中有名字发音相近的圣徒,所以直接使用了对应的名字作为教名,一般也察觉不太出来区别。此时期在使用教会斯拉夫语的西里尔字母,但只写了拉丁字母一是方便我看,二是我没查到较为权威的转写字母表。
1386年
塔德乌什·托尔维达斯(Tadeusz Tolvydas)
达莉亚(Daria/ Dalia)
立陶宛大公雅盖沃与波兰王室联姻受洗成为波兰国王,立陶宛也同时获得了天主教的教名,开始使用拉丁字母了。达莉亚教名的理由同上条,但以名字中间字母r时为教名、l时为异教本名作了大概只有自己在意的简单区分,而托尔维达斯像“瓦迪斯瓦夫·雅盖沃”一样以教名+异教本名的形式作为给波兰和波兰人看的正式名字使用,波兰和波兰人不在以及不去教堂以及不用反驳条顿自己不是异教徒的时候估计也没太用。顺带一提,波兰嫌托尔维达斯的名字太长了很难念,所以给起了托里斯(Tolys)的昵称,不知道为什么传开后大家都这么叫他了;除了达莉亚(Daria)名字本身可以使用的波兰语昵称达尔卡(Darka)、达莉安卡(Darianka)、达鲁尼亚(Darunia)和达鲁霞(Darusia),也有波兰起的专属昵称达莉什卡(Daliszka/ Daliśka),这个专属昵称如果被波兰以外的人用了波兰会吃醋。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托尔维达斯·罗利纳提斯(Tolvydas Laurinaitis)
达莉亚·罗利纳提特(Dalia Laurinaitytė)
被波兰影响多了,受行政体系和相关法典的推动起了固定的姓氏,姓氏参考的是来自鲁塞尼亚的父名系统,总之波兰还挺满意荣耀之子/荣耀之女这个寓意的,应该是有吹挺多床头风。此时也有使用西里尔字母的鲁塞尼亚语,但实在没有找到较为权威的转写字母表能参考。
1569年
托尔维达斯·波兰斯基-罗利纳提斯(Tolvydas Polański-Laurinaitis)
达莉亚·罗利纳提特-波兰斯科娃(Dalia Laurinaitytė-Polańskowa)
卢布林联邦,和波兰一起使用双姓。
18世纪末
托尔维达斯·罗利纳提斯(Tolvydas Laurinaitis)
达莉亚·罗利纳提特(Dalia Laurinaitytė)
三次瓜分波兰后,虽然只是简单地变回了原来更短的姓名,但其中又咽下了多少无法表达的悲伤、愤懑与苦涩,独自消化了多少曾经的回忆、情感和信仰呢?虽然一位名字的常用昵称本来就像假名(指托里斯),另一位的本名教名区别不大(指达莉亚),在1863年之前和间战期装斯拉夫人时会使用正教或者天主教教名作为假名,姓氏会使用波兰化的罗利诺夫斯基/罗利诺夫斯卡(Laurynowski/ Laurynowska),反正波兰有那么多姓氏,编一个假的也没人看得出来。
附录4 关于立陶宛语的昵称说明
波兰人会让别民族的人用波兰语的昵称称呼自己,但对于立陶宛而言我感觉其实没有本民族以外的人会用他们立陶宛语的昵称,而且很可能只会在较为私密或称呼小辈的场合使用,此处列举只是表明和外族人用的昵称系统并不一样。
Dalia(达莉亚)的昵称
Dalytė(达莉特)/ Dalelė(达莱勒)/ Daliutė(达莉尤特)/ (Daliukė)达莉尤克
Tolvydas(托尔维达斯)的昵称
由于托尔维达斯并非立陶宛常见名,能查到的参考昵称很少,以下是根据立陶宛语昵称词缀和GPT的帮助推荐使用的立陶宛语昵称拼写,个人建议是看看就行,还是直接用托里斯比较好。
Tolvukas(托尔乌卡斯)/ Toliukas(托里尤卡斯)/ Tovytis(托维提斯)
03 乌
988年前
基辅斯卡(Київська/ Kyivska)
基辅斯基(Київський/ Kyivskyi)
988年
基辅的安冬尼娜(Антоніна з Києва/ Antonina z Kyieva)
基辅的尤里(Юрій з Києва/ Yurii z Kyieva)
在最开始没有名字的时候只被叫做基辅斯卡(Київська/ Kyivska)和基辅斯基(Київський/ Kyivskyi)。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决定接受拜占庭(东罗马)基督教,实行强制基督教化时受洗,从拜占庭处分别获得教名安冬尼娜(Антоніна/ Antonina)和尤里(Юрій/ Yurii),并开始作为正式的名字使用,父名取自弗拉基米尔。
安冬尼娜·沃洛德米里芙娜(Антоніна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Antonina Volodymyrivna)
尤里·沃洛德米里维奇(Юрій Володимирович/ Yurii Volodymyrovych)
13-15世纪
安冬尼娜·沃洛德米里芙娜·基辅斯卡(Антоніна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Київська/ Antonina Volodymyrivna Kyivska)
在波兰与立陶宛的影响下,贵族阶层逐渐开始使用姓氏。由于曾经的国家已经覆灭,唯有作为附庸女眷的安冬尼娜尚能允许拥有象征昔日身份的贵族姓氏,而尤里已沦落为身份低微的农民。
16-17世纪
尤里·沃洛德米里维奇·契尔年科(Юрій Володимир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 Yurii Volodymyrovych Chernenko)
饱受波兰压迫的尤里无法忍受农奴的命运,逃往扎波罗热投奔哥萨克,并在这里取了一个象征黑海与辽阔黑土地的姓氏,后来又以此登记为联邦在册哥萨克。
17世纪初
安冬尼娜·沃洛德米里芙娜·契尔年科(Антоніна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Черненко/ Antonina Volodymyrivna Chernenko)
安冬尼娜最终也对波兰的统治感到绝望选择了出逃。在逃亡途中放弃了代表过去的贵族姓氏,与尤里重聚后,以哥萨克女眷的身份使用了相同的姓氏。在之后的日子里,或许两人又经历了无数的困难、颠簸与混乱,但一直将名字沿用至今。
04 白(本条在角色关系上有部分思路参考了娜奥米老师的设定)
988年前
波拉茨卡亚(Полацкая/ Polackaja)
波拉茨基(Полацкі/ Polacki)
988年
波洛茨克的娜塔莉亚(Наталля з Полацка/ Natallia z Polacka)
波洛茨克的米凯莱(Мікалай з Полацка/ Mikalaj z Polacka)
在最开始没有名字的时候只被叫做波拉茨卡亚(Полацкая/ Polackaja)和波拉茨基(Полацкі/ Polacki)。波拉茨卡亚曾随波洛茨克公主罗格涅达被掠夺至基辅,波拉茨基同时留守在被攻陷的公国重新建设。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决定接受拜占庭(东罗马)基督教,实行强制基督教化时受洗,从拜占庭处分别获得教名娜塔莉亚(Наталля/ Natallia)和米凯莱(Мікалай/ Mikalaj),并开始作为正式的名字使用,父名被强制要求取自弗拉基米尔。
娜塔莉亚·乌拉基米拉芙娜(Наталля Уладзіміраўна/ Natallia Uladzimiraŭna)
米凯莱·乌拉基米拉维奇(Мікалай Уладзіміравіч/ Mikalaj Uladzimiravič)
1132年之后
白色罗斯的娜塔莉亚(Наталля з Белай Русі/ Natallia z Bielaj Rusi)
米凯莱·伊贾斯拉沃维奇(Мікалай Ізяслававіч/ Mikalaj Iziaslavavič)
基辅罗斯的统一状态终结。娜塔莉亚拒绝继续使用弗拉基米尔的父名,只接受称自己是罗格涅达的女儿,既然母名不符合规矩那就宁可不用,只叫自己波洛茨克的娜塔莉亚(Наталля з Полацка/ Natallia z Polacka)。被立陶宛吞并之后,大概在16世纪逐渐被波兰和立陶宛称作白色罗斯的娜塔莉亚(Наталля з Белай Русі/ Natallia z Bielaj Rusi)。米凯莱使用了罗格涅达之子、后来波洛茨克王朝奠基人的伊贾斯拉夫的名字作为父名。似乎两人都并不被认为有贵族身份,只是一味地在打杂和种地。
1658年
娜塔莉亚·菲利克索芙娜·奥尔沃夫斯卡(Natalia Feliksówna Orłowska)(波兰语)
在安冬尼娜逃走到扎波罗热后,波兰似乎才终于意识到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其他鲁塞尼亚贵族的后裔。于是在签署《哈佳奇条约》时,菲利克斯要求娜塔莉亚将父名登记为来源自己名字的形式,并宣布了其正式的贵族身份,赐予其与波兰国家建立之传说含义相关联的波兰姓氏奥尔沃夫斯卡(Orłowska),以此象征无可置疑的归属权与等级关系。即便后来波兰被瓜分、白罗斯并入沙俄统治,娜塔莉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沿用这个由波兰授予的姓氏与父名,而没有改用更俄罗斯化的名字。
19世纪中后叶
尼古拉·伊贾斯拉沃维奇·奥尔洛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Изяславович Орловский/ Nikolay Izyaslavovich Orlovsky)(俄语)
随着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姓氏制度逐渐推广到底层阶级。米凯莱在登记身份时也使用了与娜塔莉亚相同的姓氏,并因使用俄语形式的姓名而被登记为尼古拉(Николай/ Nikolay)和奥尔洛夫斯基(Орловский/ Orlovsky)。
1922年
娜塔莉亚·乌拉基米拉芙娜·阿尔洛夫斯卡亚(Наталля Уладзіміраўна Арлоўская/ Natallia Uladzimiraŭna Arloŭskaja)
米凯莱·乌拉基米拉维奇·阿尔洛夫斯基(Мікалай Уладзіміравіч Арлоўскі/ Mikalaj Uladzimiravič Arloŭski)
《里加条约》签订后,白罗斯对波兰彻底失望。苏联建立时,所有姓氏统一改用了白罗语的书写方式。父名在兄姐的劝说下也终于改回了最早来自于弗拉基米尔的形式,至于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白罗斯只是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
05 露
988年前
别列佐夫斯基(Березовский/ Berezovskiy)
别列佐夫斯卡亚(Березовская/ Berezovskaya)
988年
桦树林的伊万(Иван из Березы/ Ivan iz Berezy)
桦树林的安娜(Анна из Березы/ Anna iz Berezy)
在最开始没有名字的时候只被叫做别列佐夫斯基(Березовский/ Berezovskiy)和别列佐夫斯卡亚(Березовская/ Berezovskaya),意为桦树林来的人。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决定接受拜占庭(东罗马)基督教,实行强制基督教化时受洗,从拜占庭处分别获得教名伊万(Иван/ Ivan)和安娜(Анна/ Anna),并开始作为正式的名字使用,因为是不知道哪儿来的小孩所以没有父名。
1263年
莫斯科的伊万(Иван из Москвы/ Ivan iz Moskvy)
莫斯科的安娜(Анна из Москвы/ Anna iz Moskvy)
莫斯科公国建立。
15世纪
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Иванов/ Ivan Ivanovich Ivanov)
贵族阶层逐渐开始使用固定姓氏,伊万觉得如果只有自己没有未免显得太过孤单了,但因为他想不到别的哪位男名可以借用,于是干脆将父名与姓氏一并写成了自己的名字,结果反倒让自己更孤单得可怜了(本条思路借用自外网网友)。这个想法被安娜完全拒绝了。
1547年
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罗曼诺夫(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Романов/ Ivan Vladimirovich Romanov)
安娜·弗拉基米罗芙娜·罗曼诺娃(Ан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Романова/ Anna Vladimirovna Romanova)
伊凡雷帝加冕为“全罗斯的沙皇”,沙俄诞生。为了表达自己继承了基辅罗斯遗产和“第三罗马”的身份取了弗拉基米罗维奇/弗拉基米罗芙娜(Владимирович=Vladimirovich/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Vladimirovna)作父名,罗曼诺夫/罗曼诺娃(Романов=Romanov/ Романова=Romanova)作姓氏。
1917年
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布热津斯基(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жезинский/ Ivan Vladimirovich Bzhezinskiy)
安娜·弗拉基米罗芙娜·布热津斯卡亚(Ан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Бжезинская/ Anna Vladimirovna Bzhezinskaya)
帝国崩塌,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在沙皇被枪决、贵族秩序被推翻后,曾经的姓氏本身就成了旧秩序的罪证,俄罗斯必须舍弃这个背负着腐朽、血腥、孤独和被人民背叛的过往的姓氏。于是俄罗斯想起了波兰,那个曾让所有人都围着团团转的波兰。俄罗斯讨厌波兰那不死的复国梦想和对帝国稳定的破坏,但在心底又隐隐羡慕波兰那种与西方相连接却又保持着自身文化灵性的生命力,那是一种俄罗斯强取豪夺来了也难以获得的被爱与被理解的特质。于是俄罗斯近乎自虐地选择了一个波兰化的姓氏,仿佛这样自己也能获得西方世界的喜爱。
1922年
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布拉金斯基(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рагинский/ Ivan Vladimirovich Braginskiy)
安娜·弗拉基米罗芙娜·布拉金斯卡亚(Ан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Брагинская/ Anna Vladimirovna Braginskaya)
《里加条约》签订之后,俄罗斯对波兰那点微妙的憧憬与妒意似乎骤然消失了。苏联建立时,俄罗斯故意在签名字时改写了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式的姓氏,以示对被压迫群体的重视,同时再次强调自己的新生,展现自己的国际主义、阶级融合和去民族中心主义,证明自己不再会回到那个孤独又专制的旧俄罗斯。
附录5 关于基辅罗斯
在本设定中基辅罗斯是作为罗斯诸公国父母存在的,代表的是更广大的罗斯的概念,男性人名为弗拉基米尔,女性人名为奥尔加,1240年蒙古攻陷基辅时宣告死亡。因此,本设定中并非只有东斯拉夫兄弟姐妹三方,而是每个罗斯公国都可以看作单独的拟人,但在最后只有乌、白、露三位在现代建国,其他公国拟人降级为相应的地区/城市拟人。乌克兰为罗斯嫡长子女,最初为西南罗斯的代表,在基辅罗斯分裂时固定为基辅公国。白罗斯诞生于波洛茨克公国的建立,公主被掠夺而成为了基辅罗斯的孩子,可以被视作为庶出,在波-立统治时期默默接受他们的文化和认知逐渐成为西罗斯、西北罗斯的代表。俄罗斯无法代表东北罗斯,最初只是不知道哪里来的无名小鬼,在基辅罗斯子嗣之一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的帮扶下长大,蒙古入侵后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逐步变得孱弱,直至后来14世纪被莫斯科公国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名号,开启了莫斯科公国(以手刃兄弟姊妹为方式)的崛起——所以理论上来说,俄罗斯应该是基辅罗斯的孙子女或者从未被基辅罗斯知道过或承认过的私生子女。对于目前大家较为认可的长幼顺序,只能理解为:时间那么久都不太记得年纪了/沙皇逼所有人都认俄罗斯为兄,但作为无可置疑的长子女的乌克兰死磕到底只愿意叫弟/白罗斯整体发展过缓,肉体年龄确实会显得更年轻/罗斯人脑子冻出精神疾病了,可能有认知障碍。
如果不认同本人对于基辅罗斯的设定,也可把三人的父名视作直接来源于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因为我取基辅罗斯拟人的男名也来自于此。
附录6 关于东斯拉夫不同名字在不同语言中的写法和昵称
Антоніна=Antonina(安冬尼娜)的乌语昵称:Тоня=Tonya(冬尼亚)/ Тонюся =Tonyusia(托纽霞)
白语写法:Антоніна=Antonina(安冬尼娜)
白语昵称:Тоня=Tonya(冬尼亚)/ Тонечка=Tonechka(托涅奇卡)
俄语写法:Антонина=Antonina(安冬尼娜)
俄语昵称:Тоня=Tonya(冬尼亚)/ Тонечка=Tonechka(托涅奇卡)/ Нюня=Nyunya(纽尼亚)
波语写法:Antonina(安冬尼娜)
波语昵称:Tosia(托霞)/ Tonka(冬卡)
Юрій=Yurii(尤里)的乌语昵称:Юрко=Yurko(尤尔科)/ Юрасик=Yurasyk(尤拉西克)/ Юрчик=Yurchyk(尤尔奇克)
俄语写法:Юрий=Yuriy(尤里)
俄语昵称:Юра=Yura(尤拉)/ Юрка=Yurka(尤尔卡)/ Юрик=Yurik(尤里克)
白语写法:Юрый=Juryj(尤里)
白语昵称:Юра=Yura(尤拉)/ Юрка=Yurka(尤尔卡)
波语写法:Jerzy(耶日)
波语昵称:Jurek(尤雷克)/ Jurcio(尤尔乔)
Наталля=Natallia(娜塔莉亚)的白语昵称:Натка=Natka(娜特卡)/ Таля=Talya(塔里亚)
乌语写法:Наталя / Nataliia(娜塔莉亚)
乌语昵称:Наталка=Natalka(娜塔尔卡)/ Таля=Talya(塔里亚)
俄语写法:Наталия=Nataliya或Наталья=Natalya(娜塔莉亚)
俄语昵称:Наташа=Natasha(娜塔莎)/ Наташенька=Natashenʹka(娜塔申卡)/ Таля=Talya(塔里亚)
波语写法:Natalia(娜塔莉亚)
波语昵称:Natalka(娜塔尔卡)/ Talka(塔尔卡)
Мікалай=Mikalaj(米凯莱)的白语昵称:Коля=Kolya(科里亚)/ Колік=Kolik(科利克)
俄语写法:Николай=Nikolai(尼古拉)
俄语昵称:Коля=Kolya(科里亚)/ Коленька=Kolenʹka(科连卡)/ Николаша=Nikolasha(尼科拉沙)
乌语写法:Микола=Mykola(米科拉)
乌语昵称:Миколка=Mykolka(米科尔卡)/ Коля=Kolya(科里亚)
波语写法:Mikołaj(米科瓦伊)
波语昵称:Mikołajek(米科瓦耶克)/ Mikuś(米库什)
Иван=Ivan(伊万)的俄语昵称:Ваня=Vanya(万尼亚)/ Ванечка=Vanechka(万涅奇卡)/ Ванюша=Vanyusha(万纽沙)
乌语写法:Іван / Ivan(伊万)
乌语昵称:Іванко=Ivanko(伊万科)/ Ваня=Vanya(万尼亚)/ Івась=Ivas’(伊瓦斯)
白语写法:Іван / Ivan(伊万)
白语昵称:Янка=Yanka(扬卡)/ Ваня=Vania(万尼亚)
波语写法:Jan(扬)
波语昵称:Janek(亚内克)/ Jasiek(亚谢克)/ Jaś(亚什)
Анна=Anna(安娜)的俄语昵称:Аня=Anya(阿尼亚)/ Анюта=Anyuta(阿纽塔)/ Анечка=Anechka(阿涅奇卡)
乌语写法:Анна / Anna(安娜)
乌语昵称:Ганнуся=Hannusia(哈奴霞)/ Анюта=Anyuta(阿纽塔)/ Нюся=Nyusia(纽霞)
白语写法:Ганна / Hanna(汉娜)
白语昵称:Ганулька=Hanulka(哈奴卡)/ Аня=Anya(阿尼亚)
波语写法:Anna(安娜)
波语昵称:Ania(阿尼亚)/ Hania(哈尼亚)/ Anusia(阿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