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将离情别绪表现得真挚动人
金风送爽,桂花飘香,眼看就是中秋佳节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大约起源于古代先秦时期,是当时人们对于月亮的崇拜和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节日,不仅成了一个阖家团圆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
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古往今来,人们祭月、赏月、祈盼丰收与幸福。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描绘中秋节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王建是唐朝中晚期诗人,出身寒微,贫困潦倒,直到48岁时,他才进入官场。王建擅长写乐府诗,也兼写宫廷诗。他与同时期的另一位乐府诗人张籍...
金风送爽,桂花飘香,眼看就是中秋佳节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大约起源于古代先秦时期,是当时人们对于月亮的崇拜和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节日,不仅成了一个阖家团圆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
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古往今来,人们祭月、赏月、祈盼丰收与幸福。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描绘中秋节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王建是唐朝中晚期诗人,出身寒微,贫困潦倒,直到48岁时,他才进入官场。王建擅长写乐府诗,也兼写宫廷诗。他与同时期的另一位乐府诗人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较为深刻。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也是一个中秋佳节,王建与朋友相聚,一边弹琴,一边赏月,望着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好友寄杜元颖杜郎中。于是,就提笔写下了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作原文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中秋时节的月光,洒照得庭院地面雪白,乌鸦安静地栖息在树上。
清凉的秋露,点点滴滴,无声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天涯共此时,世间人人都在仰望着那一轮圆月。
不知道这秋日情思,那份思念远方好友的情怀会落到谁家?
王建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怀人七言绝句,从“寄”字就可以看出他是想念远方的友人杜郎中。
整首诗先以沉静的笔法,意象层层相扣,描绘出中秋月夜庭院的寂静;再以委婉的抒情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最后,采取反问的方式,明明是自己的秋思,他却用“不知”两字将秋思扩大化,使诗歌跌宕起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将离情别绪表现得真挚动人。
全诗朴实简洁,语言凝炼,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格调深沉,含蓄委婉,情思深长,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耐人回味,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诗中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含蓄取胜,意境阔大,含而不露,尤其脍炙人口。把个人的思亲之情溶于一声为众生而发的浩叹之中,不仅使个人情感得到了鲜明却又含蓄的表现,而且使这情感得到了升华,推而广之,联想到芸芸众生都有的思亲之情。
郑谷一首《雪中偶题》虽没有一个雪字,却雪意盎然
相对于下雨来说,总觉得下雪要好一些。雪是无声的,不像雨,总是会大声或小声地告诉世人:我来了。雪总是悄悄地带给世人惊喜。
笔者有幸在泰山之巅偶遇了一场降雪,随着漫天雪花飞舞,天街之上的亭台楼阁渐渐地银装素裹,变成了琼楼玉宇,让人仿佛坠入天宫仙境。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雪花的洁白、雪花的飘逸。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咏雪佳作。下面学习郑谷一首与雪有关的诗作。
郑谷,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晚唐著名诗人,自幼聪慧,7岁写诗,36岁进士及第,最高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时人称之“郑都官。”
他的诗作多写景咏物之作,清新流利,清婉明白,通俗易懂,在宋初家家户户都把他的诗当作教科书教导孩童,成为学童的...
相对于下雨来说,总觉得下雪要好一些。雪是无声的,不像雨,总是会大声或小声地告诉世人:我来了。雪总是悄悄地带给世人惊喜。
笔者有幸在泰山之巅偶遇了一场降雪,随着漫天雪花飞舞,天街之上的亭台楼阁渐渐地银装素裹,变成了琼楼玉宇,让人仿佛坠入天宫仙境。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雪花的洁白、雪花的飘逸。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咏雪佳作。下面学习郑谷一首与雪有关的诗作。
郑谷,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晚唐著名诗人,自幼聪慧,7岁写诗,36岁进士及第,最高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时人称之“郑都官。”
他的诗作多写景咏物之作,清新流利,清婉明白,通俗易懂,在宋初家家户户都把他的诗当作教科书教导孩童,成为学童的启蒙诗句。
郑谷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
他因为帮诗僧齐己改写一首《早梅》而被誉为“一字师”,一时传为美谈;也因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鹧鸪》,因而得名“郑鹧鸪”。
下面学习郑谷一首《雪中偶题》,诗作原文如下:
乱飘僧舍茶烟湿,
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人披得一蓑归。
这首诗的大意是:
雪花纷乱地飘入寺院,打湿了煮茶的青烟。
雪花密集地洒落在歌台酒楼上,寒冷把客人的酒意也驱散了。
傍晚来临,江面上呈现出最可入画的景致。
那就是:渔夫披着蓑衣,打鱼归来。
郑谷这首《雪中偶题》是一首咏雪七言绝句。
整首诗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精当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象,更表现了雪景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更是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郑谷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动静结合,重在写景,清新婉丽,诗意盎然,尤其是在选择景物上很有特点,很有典型性,有特色,有深意,向人们呈现了一幅场景宏大的雪景图,堪称是一首咏雪佳作。
总起来看,郑谷这首诗确实写出了雪的意境。据《古今诗话》记载说,有位姓段的画家,用其诗意作了一幅雪图,专门赠给了郑谷。
古人比较推崇白战体作诗。所谓的白战体,是指诗人作诗不允许用常用的俗字,如同战士不持兵刃空手作战。后世诗评人常常用郑谷这首诗举例。这首诗前后四句诗、二十八个字,没有一个雪字,但是,每一句都是雪景,“雪意宛然”。
诗圣杜甫的一首《可叹》开篇就奉献了一个“白云苍狗”的成语
所谓门第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文明古国,更是历史悠久。远的不说,起码在唐朝这种现象就比较普遍了。当时还有一个真实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有关资料记载,故事的男主角王季友是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二人彼此视为相互心仪的好友。王季友家本是高门大户,娶的也是门当户对的河东柳家的千金。
谁知后来王季友家道中落,他只能以卖草鞋为生。老丈人一家听说此事,便不愿意女儿再跟着他受苦,最后,柳氏在父母的要求下,留下一纸休书,便离开了他。
王季友深受打击,从此发愤图强,以复试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状元。这下可急坏了柳家人,他们很想让女儿回到状元身边,却又不知道如何提这个事。
王季友当官没几年,因与李林甫...
所谓门第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文明古国,更是历史悠久。远的不说,起码在唐朝这种现象就比较普遍了。当时还有一个真实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有关资料记载,故事的男主角王季友是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二人彼此视为相互心仪的好友。王季友家本是高门大户,娶的也是门当户对的河东柳家的千金。
谁知后来王季友家道中落,他只能以卖草鞋为生。老丈人一家听说此事,便不愿意女儿再跟着他受苦,最后,柳氏在父母的要求下,留下一纸休书,便离开了他。
王季友深受打击,从此发愤图强,以复试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状元。这下可急坏了柳家人,他们很想让女儿回到状元身边,却又不知道如何提这个事。
王季友当官没几年,因与李林甫不合,又赶上安史之乱的纷争,他便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再加上后来续娶的妻子不幸病逝,柳氏便又回到了王季友身边。
杜甫眼见好友与妻子离了又合,感慨万千,便写下了一首《可叹》。诗作原文如下: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
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
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
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
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
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
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
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
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
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
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这首诗的大意是:
天上的白云原本十分洁白,就像人们穿的白衣。
不大一会儿,就变幻得像苍白色的狗。
从古至今,都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内。
人的一生当中,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各种情况无所不有。
最近,就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位妇女与丈夫反目成仇,并离开了丈夫。
这位妇女是河东郡人氏,本姓柳。
她的丈夫,平时态度严肃,秉性正直,动不动就引经据典。
他就是来自丰城的游子,名叫王徽,字季友。
数不清的各种书籍,都能默诵下来。
平时,手里经常拿着一本孝经,不断地观看学习。
他家道中落,贫困交加,只能靠卖草鞋维持生计。
敬仰王季友的好学之人,就主动与他交往,并给他带来酒菜。
豫章太守李勉,是唐高宗的子孙。
太守李勉对王季友十分敬佩,把他招入幕府,留在身边好长时间。
听人说,王季友三年都没有说过自己被柳氏抛弃之事。
平时都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三缄其口。
太守任用他,更是非常信任,从不怀疑。
那些喜欢反复无常的人,看起来多么丑陋。
人要像月亮那样洁白无瑕,毫无缺点,岂是那么容易的。
宝剑的精气还能冲上九天,使得二十八宿星辰之间紫气照射。
时局危急时,可以仰仗和依靠的只有真正的豪俊之士。
王季友和李勉这两个人,能够得以位列君王的身边吗?
太守马上就要升迁,治理并管辖山南道了。
当地的百姓思念太守李勉,把他比作自己的父母。
很早之前,王季友曾经拜见过他的容颜。
除了高高的山峰,其他的都是小土丘。
他们两个都有经天纬地之才,用作羲和,就可以驾驭太阳巡视九天。
用作水土,就能增加大地的厚度。
王季友被阻隔而流落江湖,只能坐而论道。
李勉官居高位,辅佐君王,空前绝后。
他们即使死后,也会化为星辰,永远都不会熄灭。
辅佐皇上,使他的政绩像尧、舜一样,哪里能够衰老、腐朽?
我们这样的人,平庸无能,吃饱饭就知足而行。
李勉和王季友就像黄帝时期的两位贤臣风后和力牧,长久地回头看着后人,实在让人敬仰。
诗圣杜甫这首《可叹》是一首纪事抒怀七言长诗。
整首诗主旨是打破俗人之见,为王季友正名,同时赞美赏识王季友的李勉。首先,直抒胸臆,感叹古往今来,世事变幻无常。其次,述说了王季友的妻子河东柳氏抉眼去夫的情由。再次,集中刻画王季友勤于读书但生活困窘,并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受到豫章太守李勉的赏识。最后,杜甫便将王、李二人合起来论述,认为他们都是在时局危急时可以仰仗的真豪杰,把他们比作羲和、风后和力牧等上古时代的功臣,说明自己对他们二人才华和能力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全诗夹叙夹议,一唱三叹,用典纯熟,浑然无迹,慷慨激昂,悲壮大气,蕴藉深邃,余味悠长,以王季友因家庭落魄而被妻子抛弃,而后又复合,这一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为主线,从而引出对王季友和豫章太守李勉这两个人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赏,进而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敬仰之情。
回过头来看,诗圣杜甫这首七言长诗应该算不上其诗作中的上佳作品,但整体来看,故事性和趣味性比较强,描写也很生动,颇有吸引力。特别是开篇两句:“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道尽了世事无常,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以至于给后世奉献了一个“白云苍狗”的成语。
冯道一首《天道》总结了做人之道和为官之道
冯道,自号“长乐老”,今河北沧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元老重臣、著名政治家。先后辅佐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的十位帝王,而且朝朝公卿,身居将相、三公、三师等高位,长达二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十朝元老”,真可谓“铁打的冯道,流水的皇帝”。
冯道之所以能被十位帝王待见,主要是他敢于说真话,善变而不失职守,位高而不失清廉,文弱而不失胆略,对每一任帝王都尽到了人臣的责任。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诀窍的诗中所说: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小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一生以社稷为重,以天下苍生为重,积极入世,精进有为,其言行、功德受到了当时人们的交口称赞。置于五代十...
冯道,自号“长乐老”,今河北沧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元老重臣、著名政治家。先后辅佐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的十位帝王,而且朝朝公卿,身居将相、三公、三师等高位,长达二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十朝元老”,真可谓“铁打的冯道,流水的皇帝”。
冯道之所以能被十位帝王待见,主要是他敢于说真话,善变而不失职守,位高而不失清廉,文弱而不失胆略,对每一任帝王都尽到了人臣的责任。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诀窍的诗中所说: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小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一生以社稷为重,以天下苍生为重,积极入世,精进有为,其言行、功德受到了当时人们的交口称赞。置于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为民请命后还能全身而退。冯道一生的意义就是一块官场活化石,其身上有着太多值得当今为官者学习的地方。
下面学习冯道一首《天道》,诗作原文如下: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这首诗的大意是:
贫穷与富贵,困顿与显达,都是由天意决定的,用不着长吁短叹。
只要把握现在,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管将来的前途会怎样。
冬天过去了,冰雪定会消融。
春天到来了,青草自会生长。
你要是能认真参悟,悟透这个道理。
就能把世间万事万物都看透彻,就能把天道轮回都看明白。
五代十国时期元老重臣冯道这首《天道》是一首哲理五言古诗。
整首诗首先开宗明义道出自己的立论或者说本诗主旨:人生道路的通达或者阻碍都由先天的命运所决定,何必再发出各种不得志的叹息呢?接着指出,既然命运已定,那么就应该把握眼前,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去理会将来会怎么样。随后,通过季节的变迁,进一步阐述前面所说的道理,那就是说这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不需要人力的参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请您体察这个道理,它就是所谓‘天道’的全部内容。
全诗议论为主,有理有据,言辞简朴,语言明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富含哲理,颇有教义,凝结了冯道毕生的感悟和智慧,体现了冯道本人圆滑而为、以应世变的处世哲学,以及冯道做人之道和为官之道。
诗中首联两句:“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为千古名句,也很有现实意义,是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是永恒的做人准则。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做善事少抱怨,多帮助别人少谋私,多做成人之美的事,少做落井下石的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管社会上存在多少杂音,始终坚守自我,活在当下,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郭震一首《宿渔家》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说起唐朝诗人,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因为唐朝诗人灿若星辰,所写的诗词也很多,除去这些特别熟悉的诗人,就导致稍有名气的诗人在我们的脑海里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唐诗之所以能够达到巅峰,主要在于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当时的文化圈几乎每个人都会写诗,创作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现存的唐朝诗歌较唐代现状而言,应该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大概那个时期的诗歌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几乎可以说是覆盖了整个唐朝。
在唐朝也有很多诗人,诗歌写的也很不错,一方面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变迁就没有流传下来,另一方面就是现在也有所记载,但是流传度不够广泛。这就导致这些诗人知名度不是很高。下...
说起唐朝诗人,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因为唐朝诗人灿若星辰,所写的诗词也很多,除去这些特别熟悉的诗人,就导致稍有名气的诗人在我们的脑海里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唐诗之所以能够达到巅峰,主要在于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当时的文化圈几乎每个人都会写诗,创作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现存的唐朝诗歌较唐代现状而言,应该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大概那个时期的诗歌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几乎可以说是覆盖了整个唐朝。
在唐朝也有很多诗人,诗歌写的也很不错,一方面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变迁就没有流传下来,另一方面就是现在也有所记载,但是流传度不够广泛。这就导致这些诗人知名度不是很高。下面就介绍这样一位诗人。
郭震,字元振,今山西省阳曲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兼名将、诗人。唐高宗时期中进士,武则天时期受到赏识和重用,唐中宗时期曾任安西大都护,唐玄宗时期曾两度拜相,享年五十八岁。
那年,郭震夜宿一户渔家,近距离接触渔家生活,心有所感,提笔写了一首《宿渔家》。诗作原文如下:
几代生涯傍海涯,
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
明月随船送到家。
这首诗的大意是:
渔民生活十分清苦,世代傍海而住,以海为生。
只有两三间小草屋,屋顶上盖的也只是生在水边的芦花。
然而他们的心胸却非常开朗,夜晚归来,在灯前笑着告诉留宿的客人:
“是明月一路跟随着小船,把我直送到家里的啊!”
郭震这首《宿渔家》是一首歌颂渔家生活的七言绝句。
整首诗先写这一户渔家的居住环境,世世代代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世世代代在海边靠打渔为生。再写他们的生活状况,白天在海上辛苦捕鱼,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所以依旧乐观快乐。表现了渔家乐观开朗的襟怀,以及自己对渔家生活的仰羡之情。
全诗语言浅显,明白晓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含义深远,耐人回味,突出特点是从细微处落笔,写出生活情趣,一个生活清苦,但依然热爱生活,热情拥抱生活,且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渔民形象跃然纸上。
诗的最后两句:“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写得非常自然、优美,颇有意境,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令人心向往之。
上天是公平的,给人痛苦的同时也给人快乐。如同诗中的渔家生活一样,每个人生活在各自特定的环境中,也许有诸多的不顺心和不如意,但是,只要保持一种乐观、通达的心态,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就像现代人常说的那样: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
李商隐一首《蝉》表面咏蝉,实则自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喜欢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古典诗歌种类繁多,而咏物诗则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大千世界中的各色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以咏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心境,是咏物诗的特点。
一只蝉从幼虫羽化而来,通常需要在地下蛰伏几年甚至十几年,穿越过如此绵长而又痛苦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飞上高枝,寿命也只有一个夏天。生而为蝉,所要经历的生命成长到蜕变的过程也是不易。蝉活一夏,人活一生。故而,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咏蝉诗作。
所谓唐诗宋词,在唐诗中也有不少咏蝉诗作,其中,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就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咏蝉”...
喜欢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古典诗歌种类繁多,而咏物诗则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大千世界中的各色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以咏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心境,是咏物诗的特点。
一只蝉从幼虫羽化而来,通常需要在地下蛰伏几年甚至十几年,穿越过如此绵长而又痛苦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飞上高枝,寿命也只有一个夏天。生而为蝉,所要经历的生命成长到蜕变的过程也是不易。蝉活一夏,人活一生。故而,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咏蝉诗作。
所谓唐诗宋词,在唐诗中也有不少咏蝉诗作,其中,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就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咏蝉”诗的写作背景有所不同,所表达的思想也不同,但各有千秋,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是咏蝉诗的杰作。
李商隐从年轻时就不幸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里而无法自拔,虽然曾经两度入官秘书省,但始终摆脱不了党争的打压,一直仕途坎坷,最终也未能得志,而且处境每况愈下。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在此背景下,他写了一首《蝉》。诗作原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的大意是:
你原本就栖身高高的树枝上,餐风饮露,难以饱腹。
虽然不断地悲鸣传恨,却徒劳无功,白费其声,无人同情。
五更天之后,疏疏落落的声音,几乎要断绝了。
然而,满树苍翠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树木枝条一样漂流不定。
老家的田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经平齐没胫。
烦劳您的鸣叫,最能让“我”警醒自己。
我也和您一样,全家清贫,一贫如洗。
李商隐这首《蝉》是一首咏蝉五言律诗,也是唐诗“咏蝉三绝”之一。
整首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再描摹了蝉的鸣声,用蝉来自喻,暗喻自己的身世和清高。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首尾圆融,意脉连贯,表面咏蝉,实则自喻,以蝉自喻,借蝉自警,运思高妙,耐人寻味,紧紧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情思,为情而造文,诗中的蝉,也就是李商隐自己的影子,体现了诗中有我的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咏蝉诗中的名篇佳作,同时也被清朝的著名诗人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人生路漫漫,绝非一路坦途,必然有崎岖,必然有坎坷,也会有很多的岔路,每当如此,人生就会面临抉择,选择了这一样,就要放弃那一样。有些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甚至丧失了道德底线,不择手段。李商隐选择了坚持品德,自己受尽了磨难,却也青史留名,值得后人学习。
诗圣杜甫一首《贫交行》开篇一句,就道尽世态炎凉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对于世态炎凉,笔者是深有体会的。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被邻里乡亲瞧不起。那时候,我喜欢看书,走着坐着,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因而就被邻家老太讥讽道:天天就知道看书,书能解渴,还是能治饿,还不如去打点青草,挣点工分。后来,我成为村里第一个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学生,并吃上国库粮。村里那些老太太又开始夸奖我: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从小就爱学习,到那里都是书不离手。
不过,我的这点小遭遇,与诗圣杜甫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曾经疑惑为什么有人称杜甫为“老杜”,却没人称李白为“老李”。后来,偶然看到一个网友的回答:大概是因为杜甫从未年轻,而李白从未老去。心中不禁有些释然。李白一生浪漫潇洒,...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对于世态炎凉,笔者是深有体会的。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被邻里乡亲瞧不起。那时候,我喜欢看书,走着坐着,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因而就被邻家老太讥讽道:天天就知道看书,书能解渴,还是能治饿,还不如去打点青草,挣点工分。后来,我成为村里第一个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学生,并吃上国库粮。村里那些老太太又开始夸奖我: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从小就爱学习,到那里都是书不离手。
不过,我的这点小遭遇,与诗圣杜甫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曾经疑惑为什么有人称杜甫为“老杜”,却没人称李白为“老李”。后来,偶然看到一个网友的回答:大概是因为杜甫从未年轻,而李白从未老去。心中不禁有些释然。李白一生浪漫潇洒,仗剑天涯,诗酒人生,而杜甫似乎一直就是个忧郁的老头子。事实也是如此,杜甫除了在年轻时生活相对比较优渥外,自从24岁应试落选后,就一直处处碰壁,壮志难酬。
那一年,杜甫困守长安。当时杜甫的生活窘状,用他自己的诗来说,就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以说是饱受世态炎凉、人情反复。所以,愤而写下一首《贫交行》。诗作原文如下:
翻手作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这首诗的大意是:
有些人交友,得意时趋合,失意时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变化迅速无常。
这种轻佻浮薄之交,数不胜数,不够厚道,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你有没有看到,古人管仲和鲍叔牙那种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
这种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的情谊,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诗圣杜甫这首《贫交行》主旨是感伤交道浅薄,世态炎凉,人情反复,也就是所谓的“人心不古”。
整首诗开篇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然后,又祭出“管鲍之交”的典故,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自己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之情。
全诗出语惊人,造形生动,语言凝练,用词精准,格调深沉,慷慨悲壮,成语“翻云覆雨”就出于此,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的精妙和独特,开篇“翻手作云覆手雨”即将千古世态浓缩在七字之中,紧接着,借用管鲍友谊贫富不移的典故,鞭挞了世人轻薄友谊、以利相交的丑恶现象。
总起来看,杜甫这首诗将这种人性的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的事实,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义,可以说是大唐最现实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管鲍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抨击了唐人的人情反复,将人性写到了极致。总的来说,这首诗即便在今天,也是一首值得深思的作品。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生活中的风雨和磨难,才是检验感情最好的标尺;岁月里的沉浮和变迁,才是考验人心最好的准绳。那些历经了风雨的冲刷和磨难的煎熬,依然还能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友谊地久天长!让我们珍惜这份真挚的友情!
元好问一首《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被称为《摸鱼儿·雁丘词》的姊妹篇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文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他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时,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路择的赏识和教导。十四岁时,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二岁中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南阳县令等,后来经历了蒙古灭金、国破家亡的变乱,半生漂泊,享年六十八岁。
16岁那年,元好问在应试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猎人,听说了一个故事: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元好问很是感动,买下了这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为他们修建了小小的坟墓,名曰“雁丘”,写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文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他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时,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路择的赏识和教导。十四岁时,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二岁中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南阳县令等,后来经历了蒙古灭金、国破家亡的变乱,半生漂泊,享年六十八岁。
16岁那年,元好问在应试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猎人,听说了一个故事: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元好问很是感动,买下了这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为他们修建了小小的坟墓,名曰“雁丘”,写下了《摸鱼儿· 雁丘词》。开头几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一问成为千古绝唱。
27岁那年,蒙古兵已攻陷了金国首都。元好问为避战火,来到河南,在那里他听到他的朋友说了一个故事。据说在金朝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一对青年男女,他们的爱情非常真挚、热烈。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了双方家人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这对恋人最后双双选择了投河自尽。后来,这对恋人化成了水中的一对并蒂莲。这个故事比当年的大雁更让元好问感动,所以他写下了一首《摸鱼儿· 问莲根丝有多少》。词作原文如下: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这首词的大意是:
请问,那莲花的根茎,到底有多少丝,莲芯那么苦,究竟又是为了谁呢?并蒂莲花,一双容貌姣好的儿女,向着彼此的方向盛开。
他们的爱情,本来就是上天已经允诺了的。可是为什么人世间不允许他们白头到老,让他们生活在鸳鸯的栖息之地呢?夕阳,也在为他们的离去,而感到悲痛。
就算是谢灵运《伤己赋》中提到的那些令人心痛的往事,又或者是舜帝二妃,殉情死于湘江之水,比起他们这一对的爱情来说,都不算是“断肠”。
他们的爱情故事,好像是《香奁集》里提到的灵芝、瑞露一样圣洁。可惜,俯仰之间,已经成为千古往事。不过,海枯石烂的情缘,是不会被时光所淹没的。他们的幽幽恨意,也不会被黄土所掩埋。
并蒂莲花,就像是古代的相思树一样,长在了荷塘里面,度过了流年。可是现在,又有一阵西风卷起,无缘无故地要将他们摧残。
我停泊兰舟,反复凭吊。因为我担心现在如果不尽情地凭吊的话,那么等下一次带着酒再来时,红色的并蒂莲花,已经被雨打风吹去,最后只剩下一片狼藉了。
元好问这首《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是一首以一个爱情悲剧为题材的词,又称《摸鱼儿·双蕖词》,也是《摸鱼儿·雁丘词》的姊妹篇。
整首词首先在小序中就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然后,在正文中先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悲剧故事的源头。在此基础上,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从而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了自己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
全词以情见长,句句有情,情真意切,纯情流露,直言其人,直叙其事,故事哀婉,令人动情,突出特点是运用的手法复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元好问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字里行间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以及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
总起来看,元好问这首《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被称为《摸鱼儿·雁丘词》的姊妹篇,绝对是实至名归。《摸鱼儿·雁丘词》是借一对大雁的生离死别,来讲述人间恋人殉情的故事。而《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则是直接讲述了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因为遭到世俗的迫害,最终双双投湖殉情了。在这首词中,元好问的满腔同情之心,珍爱之意,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甚至比《雁丘词》更让人感觉哀婉,读之令人低徊辗转。
张祜一首《破阵乐》最后两句“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很出彩
之前,笔者对于张祜的诗作学习的不多,只学过那首《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据说,这首诗流行一时,还曾经传入宫禁,可以说这首为深宫女子鸣不平的诗是张祜的著名代表作,也可以说是张祜的成名作。
据资料记载,张祜性情孤傲,狂妄清高,在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只可惜有心报国,陈力无门。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令狐楚、李绅、白居易、杜牧都是他的好友。
张祜一生创作甚多,其诗歌创作的内容、形式、风格也是随其生活历程而变化的,他的好友杜牧曾于《登九峰楼寄张祜》诗中说:“...
之前,笔者对于张祜的诗作学习的不多,只学过那首《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据说,这首诗流行一时,还曾经传入宫禁,可以说这首为深宫女子鸣不平的诗是张祜的著名代表作,也可以说是张祜的成名作。
据资料记载,张祜性情孤傲,狂妄清高,在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只可惜有心报国,陈力无门。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令狐楚、李绅、白居易、杜牧都是他的好友。
张祜一生创作甚多,其诗歌创作的内容、形式、风格也是随其生活历程而变化的,他的好友杜牧曾于《登九峰楼寄张祜》诗中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张祜的诗歌也是众体兼备,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有其独到的造诣,在中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是为清丽沉雄的一家诗风。下面学习张祜一首《破阵乐》,诗作原文如下:
秋风四面足风沙,
塞外征人暂别家。
千里不辞行路远,
时光早晚到天涯。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风四起,不停鼓吹,黄沙随风而动,漫天飞舞。
戍边将士们暂时告别家乡,万里远行,戍守塞外边陲。
无论路程有多远,不论在追寻过程中所遇到多少困难,也不会放弃前往。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总有一天,就会到达目的地,实现自己的期望。
张祜这首《破阵乐》是一首歌颂戍边将士的边塞诗歌。
整首诗先描绘了将士们离家出塞时的秋日荒凉景色,然后叙述了将士们暂时告别家乡远赴塞外的事情,最后,直接用议论的方式,直抒胸臆,表达了戍边将士们不畏艰难险阻,不辞万里辛劳,抱定了不到达目的地不罢休的决心。
全诗夹叙夹议,气势雄浑,语气坚定,铿锵有力,激人奋进,荡气回肠,含义深刻,蕴藉深邃,发人深思,富有教义,其突出特点是雄壮悲慨,充分体现了大唐王朝边塞诗豪放旷达的独特风格。
诗中最为出彩的是最后两句:“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本来是歌颂戍边将士们不畏艰难险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但随着历史的沉淀,这两句诗开始着从对现实状况的真实描写,逐渐转向着更为广阔的象征性上的蜕变,为自身笼罩上一层警醒鞭策意味的光环。
人生路漫漫,道险且阻。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梦想有多大,通向梦想的道路就有多遥远。人生从来没有坦途,通往梦想的路很遥远,而且十分艰辛。但只要抱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终究会有一天,梦想之门会为你豁然打开。
王沂孙一首《高阳台》在离愁中融入亡国流离的家国情怀
如果说“小李杜”是支撑唐诗最后辉煌的代表人物,那么,蒋捷、张炎、周密、王沂孙这“宋末词坛四大家”就是支撑宋词最后辉煌的代表人物。由于个人知识面的局限性,原先只对“宋末词坛四大家”中的蒋捷比较熟悉。最近,又连续学习了张炎的几首词,稍微有些了解。其余两人就比较陌生了。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号碧山,今浙江绍兴人,宋末词人,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王沂孙写词章法缜密,含蓄深婉,尤其擅长写咏物词,善于体会物象,寄托感慨。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他和王沂孙同为名重一时的大家,又同逢国家和民族沦丧的乱世,故相勉以松柏岁寒之节操,诗简往来,格高而意远。宋亡后,时年六十二岁的周密寄居杭州,...
如果说“小李杜”是支撑唐诗最后辉煌的代表人物,那么,蒋捷、张炎、周密、王沂孙这“宋末词坛四大家”就是支撑宋词最后辉煌的代表人物。由于个人知识面的局限性,原先只对“宋末词坛四大家”中的蒋捷比较熟悉。最近,又连续学习了张炎的几首词,稍微有些了解。其余两人就比较陌生了。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号碧山,今浙江绍兴人,宋末词人,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王沂孙写词章法缜密,含蓄深婉,尤其擅长写咏物词,善于体会物象,寄托感慨。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他和王沂孙同为名重一时的大家,又同逢国家和民族沦丧的乱世,故相勉以松柏岁寒之节操,诗简往来,格高而意远。宋亡后,时年六十二岁的周密寄居杭州,因为思念越州友人王沂孙、邓牧、谢翱等,即兴写下一首《高阳台·寄越中诸友》。词作原文如下: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为此,王沂孙专门写了一首《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词作原文如下: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
这首词的大意是:
庭院背阴处,尚有残雪堆积。
透过帘幕,也还能感到轻寒。
玉管中芦苇灰飞扬,不知不觉已到了立春时节。
以往这个时候,殿阁上就开始贴挂金泥写的小帖。
现如今,宋家殿阁已不复存在,不知道春光到了谁家的亭阁?
彻夜思念,思念杭州如一帘幽梦。
奈何好友周密你,却是水隔绝,天遮断。
梦中,只看到一片凄凉景色。
只梦见,满树幽香。
只看到,梅花的枝影满地横斜。
江南春色,自然是最让人感受到离愁之苦的。
何况在古道上策马,奔波在旅途。
我们都在羁旅天涯,眼里只看到飞雁归落平沙。
想到你的怀念,便想觅得银泥花笺。
殷切地想和你讲一讲,现在江南的春天物华。
如今,处处长满芳草。
纵然登上高楼眺望,也看不到远在天涯的你。
人将老去,这样的离别相思,还能经受几度春风,还能经受几番飞红落花。
王沂孙这首《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一首唱和词,是答和友人周密的《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周密的原词为思乡怀归之作,词中流露了在外游子倦游之感。王沂孙这首词,从周密原词意境出发,先叙述了自己初春怀人的情形,在残雪轻寒的月夜,梦到了在水一方的诗友,眼前却只见满树的幽香与满地的横斜树影。随后,着力刻画离情,以蕴藉之笔,致缠绵之怀,通过芳草、天涯等典型意象,极写相思之无奈。
全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见物怀人,寄情绵渺,情真意切,深婉沉郁,余味悠长,感人至深,突出特点是在表达了对友人羁旅无归的同情和思念的同时,在离愁中融入亡国流离的家国情怀,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周密在原词中有句“雪霁空城,燕归何人家。”王沂孙在和词中也有类似句子“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抒发了“可怜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隐含了亡国的悲哀,哀感蕴藏在胸中,却无所依托,只好借诉说好友之间的离愁别绪,含蓄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
温庭筠一首《商山早行》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作为晚唐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这个人可不简单,他工于诗作,与著名的李商隐齐名,民间有“温李”之誉。而且,他还是花间词派的开山鼻祖,在词史这一块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他才思敏捷,人送外号:“温八叉”。
恃才自傲是大多数文人才子的通病,温庭筠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尤甚,他不仅生性放浪不羁,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他还十分毒舌,一张利嘴,从来不曾饶人,尤其是面对权贵人士,常常语出讥讽。
清骄孤傲、才高入云的温庭筠唯有对大唐才女鱼玄机十分的温情,不仅在生活上对鱼玄机关爱有加,而且对她悉心教导,二人亦师亦友,情同父女,关系非常之好。后来,鱼玄机渐渐对温庭筠产生了异样的情愫,温庭筠却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
那...
作为晚唐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这个人可不简单,他工于诗作,与著名的李商隐齐名,民间有“温李”之誉。而且,他还是花间词派的开山鼻祖,在词史这一块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他才思敏捷,人送外号:“温八叉”。
恃才自傲是大多数文人才子的通病,温庭筠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尤甚,他不仅生性放浪不羁,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他还十分毒舌,一张利嘴,从来不曾饶人,尤其是面对权贵人士,常常语出讥讽。
清骄孤傲、才高入云的温庭筠唯有对大唐才女鱼玄机十分的温情,不仅在生活上对鱼玄机关爱有加,而且对她悉心教导,二人亦师亦友,情同父女,关系非常之好。后来,鱼玄机渐渐对温庭筠产生了异样的情愫,温庭筠却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
那年,温庭筠四十八岁,准备离开长安赴任隋县县尉,途径商山。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虽然很有才情,但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在此背景下,他写了一首《商山早行》。诗作原文如下: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的大意是:
黎明破晓起身,驾车出行振动铃铛。
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
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
枳树白花绽放,映亮陈旧驿站壁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
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温庭筠这首《商山早行》是一首纪行抒怀的诗作。
整首诗仅在诗题出现了一个“早”,而正文却没有出现一个“早”字,只是通过霜、月、茅店、鸡声、人迹、板桥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从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描写细腻,形象鲜明,虚实结合,相互对照,意境清幽,蕴藉深邃,突出特点是景与情完美结合,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故而广为传诵,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
诗中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名句。这两句没有任何描写,只是罗列了一些景物,却传递了丰富的意象,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历来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叶梦得一首《虞美人》以健笔写柔情,颇得东坡先生婉约词之妙
唐诗宋词堪称是中华文化的两朵奇葩,唐诗韵高情远,宋词情幽意深,各有所长,各尽其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单说宋词,相较于唐诗,宋词在形式上更加灵活,而且描写更加细腻,往往只是那么短短的几句,却写得很唯美,读来令人赞叹不已,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正因为如此,宋词才能够与唐诗相媲美。
宋词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当时文人作词填词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无数的文人致力于宋词的创作,而且,涌现出了很多的名人名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空前提升,并达到巅峰高度。
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今江苏苏州吴县人,宋朝著名的词人、诗...
唐诗宋词堪称是中华文化的两朵奇葩,唐诗韵高情远,宋词情幽意深,各有所长,各尽其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单说宋词,相较于唐诗,宋词在形式上更加灵活,而且描写更加细腻,往往只是那么短短的几句,却写得很唯美,读来令人赞叹不已,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正因为如此,宋词才能够与唐诗相媲美。
宋词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当时文人作词填词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无数的文人致力于宋词的创作,而且,涌现出了很多的名人名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空前提升,并达到巅峰高度。
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今江苏苏州吴县人,宋朝著名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二十一岁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使等官职,享年七十二岁。叶梦得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先导和枢纽作用,开拓了“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个方面。
那年,叶梦得知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在一个暮春季节,他与同僚宴饮赏花,即景生情,写下了一首《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词作原文如下: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这首词的大意是:
经过雨打风吹,落花缤纷,在风中凌乱飘舞。
黄昏时刻,偏偏又阴雨绵绵。
清晨起来,大半个庭院里已铺满凋残的花瓣。
只有蛛丝千丈,飘荡缠绕在高高的晴空。
我们之间情谊深厚,我盛情邀请朋友们携手同游赏花。
为了欣赏这最后的春光,我频频劝酒,干了一杯又一杯。
美人们,你们不要因为伤感而愁眉不展。
当酒已喝干,人要散去的时候,多情的我也是不知道如何消解忧愁,颇感无奈。
叶梦得这首《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是一首写景抒怀词,又名《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整首词先写景,描绘了自己与同僚宴饮赏花时的雨后暮春景象: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晓来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长长的蛛丝飘荡在晴空中,一片凄楚的暮春景色。再抒情,通过携手赏花,举杯畅饮,美人敛眉等场景描写,侧重衬托出主人情谊之厚,朋友感情之深,以及酒阑人散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词层次分明,气势雄浑,立意新颖,格调高雅,景色凄美,生动形象,婉转深刻,曲中有味,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突出特点是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先生婉约词之妙,通过对雨后春景的细致描绘,烘托出一种凄迷哀婉的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时光易逝、友情难舍的满怀惆怅之情。
总起来看,叶梦得这首词通篇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雨后的春色美景,尽管看似信手拈来,并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可是写得极为唯美,既豪放又婉约,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词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不仅是对生命和时光的感悟,更是对人性与情感的探索,从而也令这首词成为了一首难得的经典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