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中国名家书画协会 中国名家书画协会 的推荐 zgmjshxh.lofter.com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

战时故宫文物存藏成都大慈寺始末

  •       战时故宫文物存藏成都大慈寺始末

             文/魏奕雄  总编辑/陈慧楠


 

    编者按:故宫文物南迁华东,避地西南,是战争年代一场艰苦卓绝的文物护送大长征。从1933年2月开始迁离,到1950年1月运返北京,时间长达17年,颠沛跨境10多个省。这些文物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途径万里关山险要,多次险...

  •       战时故宫文物存藏成都大慈寺始末

             文/魏奕雄  总编辑/陈慧楠

 

 

    编者按:故宫文物南迁华东,避地西南,是战争年代一场艰苦卓绝的文物护送大长征。从1933年2月开始迁离,到1950年1月运返北京,时间长达17年,颠沛跨境10多个省。这些文物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途径万里关山险要,多次险遭灭顶之灾,故宫同仁以保护文物为天职,沿途冒着枪林弹雨和不辞辛苦,加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同舟共济,最终安全护送至成都大慈寺。

  本文作者魏奕雄先生,长期从事故宫文物抗战时迁徙的研究,在探知四川省档案馆存有故宫文物迁往成都的一批档案,于2016年10月下旬请乐山市档案馆干部吕小东同志复印档案27件计84页。今据这些难得的档案和其他相关资料,撰述故宫国宝存藏成都大慈寺的前后始末。

  一、故宫文物告急,南迁西撤计划启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危急,北平难保。鉴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行政院力排众议,批准故宫博物院所存国宝南迁。当时择出精华部分59万多件,分装13427个木箱又64包,从1933年2月5日夜开始,在军警严密戒护下,用木板车拉出午门,送往北京火车西站,次日凌晨由铁路运往上海,秘密藏于法租界天主堂街26号仁济医院旧址。加上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的6000多箱,总共19557箱,分5批至5月份运完。1936年12月全部转移到南京朝天宫库房。

  七个月后爆发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南京岌岌可危。又计划将国宝从南京分三路西撤:北路到西安(后迁至四川峨眉),南路到长沙(后来实际到了贵州安顺),中路到汉口(后来辗转到了四川乐山)。9月16日,50多架敌机轰炸南京,11月2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同日,文物开始启运,12月8日最后一批迁离南京。五天后,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图 | 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路线示意图,魏奕雄绘制

  二、北路计划受阻,临危变道经汉中移运成都

  最初对北路的设想,是借存于西安以西的武功农林专业学校里。由于日军轰炸,文物不得不兜兜转转,由南京到宝鸡,再转汉中、成都、峨眉,四度转迁,其漫长历程,比南路、

中路更为艰险。

  原拟存放陕西西安附近武功农林专业学校的北路7287箱故宫文物,实际上由南京三列火车一直拉到宝鸡才停下,到达宝鸡的时间分别是1937年12月3日、4日、8日。至10日,暂存于关帝庙和城隍庙中。正准备挖窑洞转藏时,因潼关军事形势吃紧,国民政府行政院紧急命令立即转移汉中。于是近300辆次军用卡车,从1938年2月22日开始,分批翻越秦岭崎岖山路,前后46天运完,分藏于汉中文庙和褒城县宗营镇范寨马家祠堂、范家祠堂、东张寨大庙等处(褒城县于1958年撤销并入勉县)。仅仅一个多月后,又命赶快转运成都,自1938年5月26日至1939年2月27日,经由“难于上青天”的川陕古道,费时10个月运完。当文物全部离开汉中才12天,日军飞机7颗炸弹将原先存放文物的汉中文庙炸成废墟。凶险若此!

  从宝鸡到汉中再到成都的转运,都由故宫博物院科长那志良主其事,他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97页回忆:“在成都的储存地点,是由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亲自到成都去选定的,是东门的大慈寺……汉中到成都,是560多公里,距离不算太远。可是,途中要过几条河,河并非太宽,但一律没有桥,汽车开到渡口,需开到木船上去,然后由船夫把木船往上游拖拉一段路后,再叫它顺流而下,就水势斜行到达对岸,汽车再开上岸去。”

  在川北广元城里的三元宫和香林寺,设了一个临时转运站,一部分文物由汉中直达成都,一部分先运到广元暂存,再转运成都。在绵阳附近,一辆运文物卡车不慎从一座临时搭建的便桥上翻到了河滩。幸好,没有落到水中,所载都是图书档案类,车毁而文物无损。

  从成都空车返汉中途中,也发生了两次翻车事故。一次是那志良与助手落到路旁稻田烂泥中,另一次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徐森玉和那志良一起随车翻到稻田里,所幸两次都无人受伤。参加组织运送文物的故宫职员有梁廷炜、薛希伦、曾湛瑶、吴玉璋、郑世文、牛德明,担任押车工作的有吴凤培、刘承琮、马惠深、牛德善、华有鹤。

 

    图 | 装运文物的木箱

  三、马衡院长亲自选址大慈寺

  运到成都的文物,全部入存东门外的大慈寺,这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亲自踏勘选定的。为此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成都办事处,那志良为办事处主任,驻大慈寺。

  大慈寺历史悠久,相传南北朝时来自印度的高僧宝掌曾经住锡,有史可稽的是唐至德二载(757年)新罗国无相禅师重建,凡96院8542间。著名高僧玄奘曾在该寺受戒学律,寺内的唐宋时期壁画精妙冠世,自唐至明为成都第一大寺。

  故宫文物存放大慈寺,得到四川省政府和川康绥靖公署的大力支持。先是马衡院长于

1938年4月中旬亲往省府和绥署拜访,尔后省政府于4月22日、24日两次密令省会警察局派员落实大慈寺藏宝库房。今录省政府4月24日秘字第4450号公函:

  案查本府现因重要器物,需地屯储,经觅得大慈寺内大雄殿、藏经楼两处,令由该局转商该寺住持腾出借用在案。兹据本府交际股周股长植闿报称,以前项房屋,大慈寺业允借用,但须将该寺驻军移住文殊院。转商该院,亦允借住;惟内有佛教支会所占房屋数间,不允腾让,请予转饬令其设法腾让前来。查此事关系重要,未便因迁就教会,致妨原定计划。据呈前情,合行令仰该局迅即遵照,立派要员前往交涉,暂将该院支会移至总会,腾出房舍,俾使大慈寺军队移驻,勿违为要。此令。

  当时文物南迁属秘密行动,故省府用密令,也不明示为故宫文物而称作“重要器物”。

 

    图 | 成都大慈恩寺平面图,魏奕雄绘制

  四、僧众一度拒绝腾让,入驻计划险些生变

  时有国军第163师(陈师)师部住在大慈寺山门和天王殿等处,省府函告川康绥靖公署,让该师部移往文殊院。

  省会警察局局长周荃叔令东城区分局办理。该分局北糠市分所主任薛邦彦巡官和行政局员葛润身奉命前往大慈寺。没想到大慈寺住持果澈只愿将藏经楼腾出,诉说大雄殿为该寺百余僧人经课之所,且为生活所系,生计艰苦,不能腾让。随后果澈请省会警察局向省政府转递一函,强调“敝寺毫无恒产,僧众百余人,依佛事为生活,若寺中重要地点被借占,间接则断绝全寺生活”。省政府转商故宫博物院,由故宫方面一次性给予1000元生活费。

  鉴于文殊院内的四川佛教支会坚持不腾让,4月26日,省政府又以秘字第4505号公函,命令省会警察局迅速前去催促,其中写道:“待用孔亟,未便任其违延,致误要公,合行令催,仰该局即便遵照,立派要员前往交涉,勒令立即腾出,以便存放。如果原储经柜笨重不便移动,不妨暂留原处,以期通融而免延误。切切此令。”在省政府严厉命令下,省会警察局限三日内腾让,四川佛教支会这才搬离。163师师部即由大慈寺移住之。那志良派职员吴玉璋在大慈寺接收箱件并典守。

  五、四川方面鼎力支持,沿途严密护送

  当褒城、广元还剩下六七百箱时,接到存成都的全部迁往峨眉的紧急命令,所以最后几批共691箱,是从褒城、广元运到成都卸下即转车往峨眉,在成都的停留时间很短。

  四川省政府和川康绥署高度重视文物运送的安全保卫工作。1938年4月30日,川康绥署主任邓锡侯致函省府秘书长、代理省政府主席邓汉祥(字鸣阶),商议派兵护送。今录全文:

  鸣阶主席勋鉴:
顷准故宫博物院马院长来署谈商,现将运输故宫古物到蓉存储,所有沿途警戒责任,须由经过沿途各县保安队负担,嘱为转函查照办理等由。正函达间复奉大函嘱派部队协同保安队、成华县府,共同负责保护运蓉存储之古物过署,自应照办。兹拟由本署暨贵政府会同饬令成都警备司令部派队协同保安队及成华县府负责保护,希即主稿会行并经令运送古物经过沿途各县保安队,于运送古物经过时负责警戒为荷。耑复。顺颂勋安。

                                                              弟邓锡侯拜启(盖章)
                                                                        四月三十日

  函中“成华县”指成都县和华阳县,当时大慈寺在华阳县境内,今华阳县都成为成都城区,大慈寺今属成都市锦江区。成都警备司令部和成都县、华阳县的保安队认真履行了沿途严密护送的职责。

 

               图 | 邓锡侯致邓汉祥

  六、为保国宝安全,定僧人遵守事项之七条

  那志良将大雄宝殿称作第一库,主要存放图书、档案文献和丝绸皮革衣物等。藏经楼楼下为第二库,入存瓷铜玉等重物;楼上为第三库,藏了些较轻的箱件。其他殿堂仍然照旧做佛事。出于安全的考虑,征得住持的同意,那志良会同省政府秘书处交际股实地查勘,将库房与僧人宿舍区用砖墙隔离。为了防火,1938年9月21日又以故宫博物院公函蓉字第115号致省政府,“请转饬大慈寺僧人应遵守事项”七条:

  一、室内严禁吸烟;
二、晚间只限用清油灯,不准使用洋油或装设电灯;
三、室内不准设置火盆;
四、室内不准存放一切易于引火之物;
五、厨房应派人监守,晚间必须将炉火完全熄灭;
六、库房附近不准焚烧任何物品;
七、库房附近不准堆积干草及一切易于燃烧之物。

  故宫职员很注意与僧人搞好关系,僧人们也认真遵守防火的七条规定,双方相处得比较融洽。住持果澈宴请客人时,每每敬请那志良作陪。

  文物入存后,由省会警察局派警士守护,约半年后,改由成都警备司令部派一名排长率两个班士兵守护,故宫方面每月补贴伙食费50元。

 

    图 | 成都大慈寺山门,摄于2010年

  七、存藏13个月后,从成都大慈寺移运峨眉

  到了1939年5月中旬,那志良突然接到命令:将存在成都的文物迁运峨眉。并且时间紧迫:限于1939年5月底前完成。马衡院长责成那志良抓紧时间全权负责办理。

  那志良估计5月底肯定运不完,他派科员牛德明先去峨眉做准备工作,自己去了彭山县城,物色了禹王宫、万寿宫和县立初级中学,作为临时储存地,打算一部分文物直接从成都运峨眉,另一部分从5月17日开始盘到离成都很近的彭山,以符合5月底全部运出成都的命令,再转运峨眉。实际上,存成都的文物于1939年6月4日才全部迁离大慈寺,至7月11日暂存于彭山的也全部运抵峨眉,存放于县城东门外的大佛殿和西门外的武庙、火神庙。

  故宫的6595箱文物,自1938年5月下旬起,至1939年6月4日止,前后13个月时间存放于大慈寺。这是大慈寺的一段光荣历史。大慈寺僧人为保护祖国的文化瑰宝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图 |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就寺中僧人应遵守事项给四川省政府的函

  1939年6月11日,日本飞机27架轰炸成都,炸死226人,伤432人,繁华地段数十条街道被毁。就在这一天,那志良由峨眉返成都办理善后事务,亲历了这场惨烈的无差别轰炸,他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第102页记载:“西面是一片火光,走出大慈寺一看,肩担抬着受伤的人,一个跟着一个地往医院里去。呻吟之声,不绝于耳。又听说春熙路一带已经炸光了,大火仍燃烧着。”他庆幸文物已经全部迁离成都。

  1939年6月24日,故宫博物院以蓉字第306号公函,对四川省政府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写明“除驻蓉办事处仍设大慈寺办理一切结束事宜外,所有本院借用大慈寺库房,业经交由该寺住持点收,相应查照,并祈转饬警备司令部将驻守本院库房士兵撤回。”

  (原文载于《世纪》杂志2018年第5期,责任编辑:章洁,实习编辑:钟凯月)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

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

            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

                         总编辑/陈慧楠




    2015年12月18日,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仪...

            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

                         总编辑/陈慧楠




    2015年12月18日,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零八个月。一项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启动后,两年后才正式举行开工仪式,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在此期间,针对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开展了哪些工作,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社会各界十分关注。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可能算不上大事,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就有午门—雁翅楼、太和殿、慈宁宫等大体量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竣工。相比较来说,养心殿古建筑规模和体量要小得多。然而,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又可以算得上大事,不仅在于养心殿在历史上地位特殊,知名度高、影响深远,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

  面对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和文物修复技艺传承,所出现的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挽救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和故宫文物修复技艺传承,故宫博物院决定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约制,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为古建筑维修保护与文物藏品修复保护提供经典案例,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索可行之路。

  实施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意义在于,完整理解故宫古建筑价值,以“价值评估、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核心,以“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为原则,以全面记录与价值研究、培养优秀维修保护匠师、建立古建筑材料基地、探索保护运行机制、实现整体规划控制为基本目标,依靠专家体系和社会力量支持,真正将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去,探索适合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与技艺传承之路,为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典型范例。

  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之初,故宫博物院就组织研究团队对原状陈列、古建筑、室内文物及其保存环境的历史文献、保护管理沿革等进行系统挖掘和深入研究。发挥故宫博物院专家学者众多的得天独厚条件,于2016年初开始以科研项目形式,面向故宫博物院全体科研人员,收集关于养心殿研究的课题,开展研究课题申报,集中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专项课题,签署立项协议。目前,养心殿专项课题研究立项33项,涉及养心殿文化遗产保护的丰富内容,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将获得全方位完整的研究与保护成果。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以来,在制定科学详尽的保护规划和专项保护方案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科学管理修复,达到充分理解并完整延续其价值、恢复其健康、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提升养心殿整体环境质量的目标。在整个研究性保护过程中,将养心殿维修保护当做科研工作、文化工程来对待、当做整体项目来运作。借助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开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因此,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要全程强化研究精神,我概括为实现“八个全过程”,即实现全过程的科学记录、实现全过程的学术研究、实现全过程的专家参与、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实现全过程的材料保障、实现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实现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实现全过程的成果展示。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材料质量的提高、施工工艺的提升、记录与研究内容的完善与深入方面,努力获得突破性进展,有望解决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实施中的制度和技术问题。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必然会以科学的程序推进,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使养心殿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呈现出最高水平的维修保护和修复保护质量,以健康的状态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作为为时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的收尾之作,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不仅是高质量的成果呈现,也系统回答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如何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捍卫我们心灵家园的深层次问题。

  希望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能为传统工艺的复兴创造条件,通过建立传统技艺工匠招募、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古建筑修复材料供应基地,制定材料性能标准,不仅能够惠及各地古建筑维修和文物藏品修复,更重要的是对于挽救濒临消亡的传统建筑营造以及文物修复技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成为文物保护管理关键问题的解决之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转变,推动古建筑维修和文物藏品修复从“抢救性保护”走向“研究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

  希望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能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进步的助推器。长久以来,由于对遗产价值发掘不够,检测分析与系统修复研究不足,文物维修和修复始终徘徊在粗放、快速的低水平阶段。以系统价值认知和真实修复为核心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将完整梳理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和国际宪章的要求,根据文物特点进行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整体评估,以调查评估作为保护依据,制定可行的价值保存完整方案。同时,切实加强古建筑日常养护机制,减少“大修”所占比重,以便更好地保存文物中的重要历史信息,并在日常养护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促进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及理念的进步。(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简报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简称: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是于2013年3月在有关领导的倡导和支持下,由致力于民族古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和收藏的文博界领导、文物鉴定专家、法人发起单位和具有30年收藏历史的古玩收藏家等联合发起而创建。

       2015年7月1日 筹委会向国家知识版权局(中国知识版权保护中心)递交了关于“中华民族博物馆”项目知识版权的申报登记,登记编码为:2015Z11L121098。...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简称: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是于2013年3月在有关领导的倡导和支持下,由致力于民族古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和收藏的文博界领导、文物鉴定专家、法人发起单位和具有30年收藏历史的古玩收藏家等联合发起而创建。

       2015年7月1日 筹委会向国家知识版权局(中国知识版权保护中心)递交了关于“中华民族博物馆”项目知识版权的申报登记,登记编码为:2015Z11L121098。

       中华民族博物馆建馆宗旨是为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古文化的宝贵遗产,尽早把遗留在民间和海外的大量古文化文物征集入库并最终藏于民族博物馆,该项目建馆完成后将移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和运营,使之成为民族的永久文化资产。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十大出处元青花瓷器,可作为元青花的标准鉴定器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十大出处元青花瓷器,可作为元青花的标准鉴定器

                  文/陈树威  总编辑/陈慧楠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但是,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元代。元青花独特的艺术价值、日益上涨的经济价值和流传甚少的现状,使其成为古陶瓷界万人瞩目的巨星。

    在元青花中,有十件...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十大出处元青花瓷器,可作为元青花的标准鉴定器

                  文/陈树威  总编辑/陈慧楠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但是,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元代。元青花独特的艺术价值、日益上涨的经济价值和流传甚少的现状,使其成为古陶瓷界万人瞩目的巨星。

    在元青花中,有十件出土于9处明代墓葬中,它们都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产品,是难得的标准器。

    出处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明洪武4年(1371)汪兴祖墓出土的外青花龙纹内青花菊花纹印花龙纹高足碗,1970年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高足碗高11、口径12.9、足径4厘米。

 

    汪兴祖墓出土外青花龙纹内青花菊花印花龙纹高足碗


    出处二:山东邹城市明洪武22年(1389)明鲁荒王朱檀的戈妃墓出土的元末明初青花云龙纹罐,1971年出土,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罐残高33厘米,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出生两月受封鲁王,15岁就藩。

    罐的颈部缺损,罐的青花发色比较鲜艳,主体纹样为四爪云龙纹,龙的形象矫健,小头细身,胫部的莲瓣纹中夹有大括号样的莲瓣尖。



    明鲁荒王朱檀的戈妃墓出土元末明初青花云龙纹罐

 

   出处三: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观音山明洪武25年(1392)沐英墓出土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1950年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该梅萍通体五层纹样,绘画精美:肩部为杂宝覆莲纹和缠枝莲纹,腹部绘萧何月下追韩信纹,绘有萧何、韩信和艄公三人,画面点缀芭蕉、竹石、松树和梅花等纹饰,胫部饰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有大括号式的莲瓣尖。

    这件梅瓶完整无缺,属于国宝级文物。



    沐英墓出土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

 

    出处四:安徽省蚌埠市明洪武28年(1395)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1973年出土,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汤和生于元泰定3年(1326),卒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墓中出土了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玉器100余件。

 

    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

 

    出处五:湖北省钟祥市明永乐12年(1414)郢靖王墓出土的两件青花梅瓶,2006年出土,湖北省博物馆收藏。这是一座合葬墓,墓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栋夫妇。朱栋生于明洪武24年(1391),卒于明永乐12年(1414)。

    出土的二件梅瓶,一件是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青花发色浓艳,有铁锈斑痕,绘画画笔比较粗犷,一共绘有四层纹样,肩部是杂宝莲瓣纹和缠枝牡丹纹装饰带,腹部主题纹样为四爪云龙纹,龙纹形象威猛,细颈,胫部绘莲瓣纹。

           

    朱栋墓出土青花龙纹梅瓶

    另一件是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青花发色较云龙纹梅瓶稍微显得淡雅一些。



    朱栋墓出土青花四爱图梅瓶

 

    出处六: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乡尹西砂石厂明永乐14年(1416)王氏墓出土的元青花凤穿花纹梅瓶,1990年9月出土,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王氏是明孝陵卫指挥使萧氏的妻子,这是一座分室合葬墓,萧氏墓已经被盗,墓中有精美的青花残片出土。

    出处七: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宅山明永乐十六年(1418)叶氏墓出土一件青花莲池鸳鸯纹碗,1960年出土,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碗高13.4、口径30、底径9.3厘米。



    明永乐十六年叶氏墓出土青花莲池鸳鸯纹碗

 

    宋晟、叶氏为明永乐朝的皇亲国戚,其子宋琥为当朝驸马。宋晟墓中出土了白釉瓷和龙泉青釉瓷169件,另外还出土了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等随葬品。宋晟夫人叶氏墓中出土了白釉瓷、龙泉青釉瓷、黄釉瓷、青花瓷,一共33件瓷器。值得一提的是,宋晟儿子宋琥和长孙宋铉夫人墓中各出土了一件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

 

    出处八: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应塘村明正统4年(1439)沐晟(沐英之子)墓出土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1959年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沐晟墓出土青花牡丹纹梅瓶


    出处九: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季桥乡颜刘村凤凰墩明成化6年(1470)陶升夫妇合葬墓中出土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铺首耳盖罐,1980年出土,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物馆收藏。

 

 陶升夫妇合葬墓中出土青花缠枝牡丹纹铺首耳盖罐

 

 元青花的主色调以蓝白为主,这主要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因为蒙古人喜欢白和蓝,而蓝色又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13世纪初,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进入中国,其中有工匠、天文学家和医学家,他们带来了西域文化。

    元朝建立后,又有大批穆斯林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受西域文化影响的中国工匠,开始将传统的中国图案,用青花原料画在瓷胎上,烧制出赏心悦目的青花瓷,开创了一代中国人审美的先河。

    元青花的题材众多,和其他瓷器多表现飞禽走兽、花卉虫鱼不同,元青花后期有大量绘有戏剧故事的作品问世。究其原因大体有两个,一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二是因为元朝后期,朱元璋长期驻扎景德镇,他对战争和人物题材的偏爱影响到了元青花。

    元青花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它与唐宋年间的陶瓷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使中国陶瓷从素瓷向彩瓷过渡,其丰富的绘画艺术更赋予了中国陶瓷装饰性的功用。

    元青花自身工艺也达登峰造极的水平。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弥漫的雄霸之气,强烈地震撼着每个喜爱元青花的人。

    元青花之所以如此珍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存世量极为稀少,特别是画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为稀缺,且都藏于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而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乃至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没有一件元青花人物罐,可见其珍罕的程度。

    作者:陈树威,男,河南开封市人,1958年出生,实力派瓷器鉴定专家。现为中国瓷器鉴定研究会会员,《海内收藏网》瓷器鉴定首席专家,洛阳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洛阳民办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洛阳电视台《华夏瑰宝》节目鉴宝专家,洛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中拓河南拍卖公司艺术顾问,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