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圮,改建龙神祠。后又称罗汉寺、古佛岩。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佛教协会驻地。
关岳庙原址位于渝中区较场口,始建于明代,供奉关羽、岳飞像,是川渝地区有名道观。
它建成后,可谓是一生”丰富精彩“。
始建于明神宗年间,原庙规模宏大,共有大小殿堂36间,其中有三重大殿,正殿供奉着高约3米的关帝铜像(现在三峡博物馆内),后殿供奉岳飞,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明末失火被毁,直到清康熙年间,由总督李国英恢复重...
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圮,改建龙神祠。后又称罗汉寺、古佛岩。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佛教协会驻地。
关岳庙原址位于渝中区较场口,始建于明代,供奉关羽、岳飞像,是川渝地区有名道观。
它建成后,可谓是一生”丰富精彩“。
始建于明神宗年间,原庙规模宏大,共有大小殿堂36间,其中有三重大殿,正殿供奉着高约3米的关帝铜像(现在三峡博物馆内),后殿供奉岳飞,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明末失火被毁,直到清康熙年间,由总督李国英恢复重建。
原关岳庙是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也是川东道教活动中心,民国时期,巴县道教会、重庆道教会、四川道教联合会会址都设于此,成为重庆地区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道观。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将士们自重庆奔赴滇缅、湘鄂抗战前线之际,均会到渝中区较场口的关岳庙岳飞像前高唱《满江红》,刺臂“精忠报国”,誓师出征。因此,关岳庙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精神和抗战文化的主要见证地之一。
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关岳庙原址损毁严重。
而现在,关岳庙重建,将成为集道教文化、岳飞文化、抗战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重要载体。
重建的关岳庙现在就在佛图关公园北侧,嘉华大桥南桥头。由三清殿、关圣殿、灵宫殿等组成。
- 刚到厦门闲逛的下午,路过“蔡氏漆线雕艺术馆”,当时还笑着说:“明天我们也要去看一个漆线雕。”大概这就是缘分。 馆内很安静,工艺师傅们对着眼前的作品聚精会神,并没有被我们的到来所打扰。漆线雕,线的构成材料采用天然大漆,砖粉等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经长时间捶打,形成面团一样软硬适中,可搓可塑的漆线团料。再由手工搓成各种粗细不同,柔软而有弹性、断面完全圆形的得线,可以高立黏贴在器表上,以连绵不断地线紧密盘绕,做出层次丰富而又繁复的纹样,并且重重叠叠。我们光是单是看着就工序繁复,更别提制作了。 更有幸见到了蔡水况大师,他是蔡氏漆线雕的第12代传人。守着一门手艺,并不被很多人知道,但默默革新着传承着,让它们不至于失传。这真是一件寂寞的工作,离“成功”很远,但离历史很近离文化保护很近。
- 踏进百年老宅莲塘别墅,感觉时光寂寂,是寂然但不寂寥。别墅里还居住着很多乡亲,多是老人,静静地守着这片园林。园林上了年龄,他们也上了年龄。 一树一树的龙眼正结果,在翠绿茂密的枝叶中探着脑袋。主人说:“随便摘”,那我们当然就不客气了。莲塘社处处诗情画意,小花园,或曲径通幽、蜿蜒盘旋;或石阶衔接、拱门回廊;巨大龙眼树掩映下的假山猴洞,双回六边莲池中的小桥流水,无不散发出浓郁的园林造景韵味及“半山半水”的诗情画意。 时间好像也慢了下来,偶有麻雀飞过,夕阳落在红灯笼上,一点一点移动,直到那红变淡。
- 博物馆是这座城市的心脏,让我们看着它一路怎么走来,有多少故事。文化是它的骨肉,每一句音调是它的呼吸。我们从一个展馆走到另一个展馆,好像从一段时间走到了另一段时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目琳琅,让人惊叹。不是惊叹它们的伟大巧夺天工,而是惊叹没有失传,默默的传承。信仰与文化,在这里变得很简单,很平常。古老的宋元文化建筑遗存伫立在涂门街旁,中西方文化交融在这里。夕阳下的西街静静地诉说着它的历史,穿梭往来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神。
- 海面波光粼粼,惠安女撒网捕鱼,挑着担结伴走在海边。沙滩上她们的脚印深深浅浅,还有一路的欢笑。 几百年前,惠安女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蟳浦女不论年长年少,总喜欢在发髻上插满清香四溢的时令鲜花。而且仍然保留簪花围的风俗,簪花围是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如含笑花、玉兰花或其他小朵鲜花等,用麻绳线缵成,绕成环,围在头发周边,多至三个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杆玉簪,银流等。 她们光着双脚走在街道上,身上背着红色的小包,有时候看见你只是笑。她们发髻上的花儿好像也在跟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