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天,突然意识到第十届桃李杯到现在已经刚好十年了。
其实十桃真的是桃李杯史上最令我觉得唏嘘的一届......太多人有命无运,太多故事没有达到预期。人相问,只道凭风老去,青云不可枕;姑苏城外,闲絮作孤尘。
少时仰星光,举手若能摘;于今七尺身,天高不可及。并非好的开端,就一定能达成理想的结果;在残酷的深度的席卷下,很多无奈而变质的东西泛滥起来,却可能情非所愿。世界上总有很多的变数和无奈,梦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BGM:《状元老》
跟朋友聊天,突然意识到第十届桃李杯到现在已经刚好十年了。
其实十桃真的是桃李杯史上最令我觉得唏嘘的一届......太多人有命无运,太多故事没有达到预期。人相问,只道凭风老去,青云不可枕;姑苏城外,闲絮作孤尘。
少时仰星光,举手若能摘;于今七尺身,天高不可及。并非好的开端,就一定能达成理想的结果;在残酷的深度的席卷下,很多无奈而变质的东西泛滥起来,却可能情非所愿。世界上总有很多的变数和无奈,梦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BGM:《状元老》
BGM:《状元老》
突如其来的emo。
在B站上刷到当年九桃十桃时期的金奖名单,当时正好耳机里放着朋友鱼澍霖作词(发现自己神仙朋友好多😂)的《状元老》。看到这一串名单(尤其十桃)不同的人后来的发展,真的是天差地别。
九桃十桃真的不愧是桃李杯的巅峰,神仙打架,在这种竞争下撕出来拿到金奖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状元呢…“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 呕尽青春逐朝阳,举头金榜 拨开名字 凌云直上/京洛簪花 长安走马 万里红襟惹风光,千三百年 天下频传 荣名满乡。”
再看看后来各不相同的发展,真的很难不唏嘘…...
BGM:《状元老》
突如其来的emo。
在B站上刷到当年九桃十桃时期的金奖名单,当时正好耳机里放着朋友鱼澍霖作词(发现自己神仙朋友好多😂)的《状元老》。看到这一串名单(尤其十桃)不同的人后来的发展,真的是天差地别。
九桃十桃真的不愧是桃李杯的巅峰,神仙打架,在这种竞争下撕出来拿到金奖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状元呢…“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 呕尽青春逐朝阳,举头金榜 拨开名字 凌云直上/京洛簪花 长安走马 万里红襟惹风光,千三百年 天下频传 荣名满乡。”
再看看后来各不相同的发展,真的很难不唏嘘…我有一个曾经学舞蹈的年龄比我大好几岁的朋友,说九桃十桃那时候,真的事实性地感觉到了舞蹈界的桃李满天下,未来可期,仿佛一番盛世就在眼前;如今看来,倒也不算辜负,只是总觉得有太多人、太多故事都没达到预期。人相问,只道凭风老去,青云不可枕;姑苏城外,闲絮作孤尘。
“江郎易老 多少名字 青史流亡。”
再联想到每年那么多挤破头想考进三大舞院的舞蹈生,想到属于他们的未来,得,这下更刀了…孙灿靠一曲《唐印》征服桃李杯评委,尚且被不少挑剔的观众说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与从前的那些大神比较,而如今桃李杯已经成了展演,每年那么多自幼苦练的舞蹈生,又有多少人能出头呢…“荧荧孤灯 肃肃宵征 一乡落笔起蚕声,才子佳人 斟酌岁月 长谋远奔/庙带红绳 香掩碑文 可认旧魂载新魂,粼粼往事 偷换流年 再赴红尘。”
莫如紫陌春闱,青袍才子。名姓出谁,风流在此。射长策于嘉年,观国光于王里。蕙畦兰畹,腰镰之客徒夸;陆海梁园,含箨之心易死。折素丝而改色,歧路奈何;沉桂魄以迷津,少游已矣。雨沦萍梗,惊玄鬓之侵霜;血沥诗囊,望苍生之如纸。
———宋琬赋《草赋》
【舞剧观影指南】
按顺序,从演出前到演出后的顺序写
1.选剧
这个坎一般舞剧新人不会遇到,因为现在大部分还是冲着明星舞者去的,认为舞者>舞剧,如果是这样的观众可以自觉忽略我后面的话。那么如果是舞剧>舞者的,那么就要先百度查看这部剧的主要剧情,制作团队(导演,编导,如果是编导的话可以主要查看一下过往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拿过奖的作品,还有出品工作室,出品剧院和集团),然后才是舞蹈演员,可以查看有几组卡司(就是演员团队),主演分别是谁(这里主要看主演在校时期主要获奖情况,现在除老演员外基本都是在学院待的时间比较长的)。会有首演试演(一般在高校内部演),上网查一下反响如何,repo(repo就是观剧或观影结束后...
按顺序,从演出前到演出后的顺序写
1.选剧
这个坎一般舞剧新人不会遇到,因为现在大部分还是冲着明星舞者去的,认为舞者>舞剧,如果是这样的观众可以自觉忽略我后面的话。那么如果是舞剧>舞者的,那么就要先百度查看这部剧的主要剧情,制作团队(导演,编导,如果是编导的话可以主要查看一下过往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拿过奖的作品,还有出品工作室,出品剧院和集团),然后才是舞蹈演员,可以查看有几组卡司(就是演员团队),主演分别是谁(这里主要看主演在校时期主要获奖情况,现在除老演员外基本都是在学院待的时间比较长的)。会有首演试演(一般在高校内部演),上网查一下反响如何,repo(repo就是观剧或观影结束后的反馈)的感受如何,在看剧买票前,通过网络来查询选择一部剧。
那获取票务信息演出信息,则需要关注一些博主(比如舞剧bot),还有各大歌舞团(比如中国歌剧舞剧院),还有剧院官方(比如陕西大剧院),还可以有猫眼,大麦,但可能没有上架票,所以主要信息还得看剧院官方是最准确的。
2.买票
1)看卡司
现在国内不挑卡司的舞剧其实还是少数的,所以能买到a卡的票当然最好,但如果制作团队足够优秀,也可以看其他卡司。
一般舞剧在开演前会官宣演出卡司,该信息内容一般会在出品舞团(比如广东歌舞团)里提前告知(比如哪一场是谁)
然后大家近来关注度较高的《电波》《青绿》,则是盲盒卡,不宣卡,意思就是不提前告知卡司。这种情况下要押A卡,主要还是买首尾场,这种东西还是运气成分多一点,但好的舞剧其实卡司都能成为其次,它其他的部分就已经足够震撼,但优秀的舞蹈演员的演绎会给它锦上添花,但某种角度还是看缘分
2)选座
开票前,请上网找这个剧院的相关情况(演出反馈),要知晓剧院的坡度(大还是小),第几排和舞台齐平(一般是前三排里的)。
列数规则:
所有的票都是往中轴线买,最中间的位置最好。两边的位置则要往后买,否则看不全整个舞台。前排的两边要承担的风险就是会有视角盲区。
排数则是:【排,列】
(1)低于舞台平面的一整场除了演员往前走能够看得最清之外,有可能一整部剧下来看不完整剧情看不全舞台。票价一般在880/680,最优位置【1/2/3,1/2/3】
(2)与舞台齐平的可以看得最清舞者,在谢幕的时候也占很大的优势,对视力不好的朋友也会比较友好,观看的时候因为是平视,所以会更沉浸,某种程度上会有3D电影的观影感。票价一般在880/680,最优位置是【3/4/5,1/2/3】
(3)稍微往后一点,能够看舞台看得更完整,观影过程中不需要扭头,和舞者平视,视力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有一点点模糊,但整体的舞台效果观影体验会更好,会减少眼睛应接不暇的可能性,但对于专注看舞者的朋友比较不友好。票价一般在880/680,最优位置是【5—8,1/2/3】
(4)再往后,若剧院坡度较大,则可能和道具(如屏风)等齐平。好处是整体舞台效果尽收眼内(包括后排的群舞怎么编排,主演怎么躲藏,灯光从哪里打的),相比前三种少了许多的神秘感,更多是以完整舞蹈编排去看的。(比如倒三角的群舞,主演缓缓往前走,前排会有惊艳感,这个位置不会,因为可以看见主演怎么出来的,则没有打开感)。但越靠后则因剧院本身效果差异大,大家观影前请以剧院本身为主斟酌。票价一般在680/580,最优位置是【9—15,1/2/3】
(5)再靠后,对视力不好的朋友就真的不太友好了。但如果视力在4.8以上的朋友还可以接受,但要放弃能够清晰看清演员表情的可能。但肢体语言不受影响。舞台效果不会受影响,但有可能受前排观众影响(比如有人玩手机盗摄,会影响观影体验)。中后分区里第一排的位置最好,因为前排无遮挡,唯一的风险就是自己的位置前面会有剧院官方摄影在。票价因位置靠前而变,自然是价高的位置好。票价一般在580/480/380/280,最优位置【16,1/2/3】
(6)最低价位的票,一般在两边。如果经济条件有限的,还是推荐180/80价位的票。因为虽然位置不靠前,但大部分都剧院的设计还是巧妙的,即使你在靠后的位置,也依然能够看得很完整,也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震撼。也许这低价票就是一个入门,剧场里的奥妙还是得走进去才能体会。
(7)二楼的票还是一样受剧院本身所影响,因为全程俯视,建议后排以及二楼的朋友如果视力不好一定要带望远镜。但二楼的好处就是受其他观众影响较小,往前买在栏杆边上的位置甚至会比一楼靠后的位置好很多观影效果好,缺点就是视角问题。票价一般是580/480/380/280/180,中轴线位置好,价高位好。
3)抢票
买票我个人优先考虑剧院官方公众号/小程序(但可能会卡),但老剧粉会推荐【保利app】,因为保利承包了国内许多演出,而且会相对比较不卡。大麦同理,但情况仅限于剧院和APP同时上架的情况。
买票时间尽量靠前,甚至热门剧尽量定闹钟卡点抢,因为有可能一秒的时间好位置就都没了。其次就是一般剧场开票第一周会有【早鸟优惠】,一般是6.8折或者7折,也有可能打骨折的6折票,因剧院不同而变
当还有剩票的时候,就会把票给其他平台,这个时候优先考虑大麦。
抢票的时候可能会经历【打地鼠】,意思就是你点的这个位置你刚点下去就显示已经被别人抢了,那你就得去点边上同样可能已经被人抢了的位置。这个时候就记住一条:
【犹豫就会败北】
定闹钟,提前两三分钟守在买票通道,时间一到马上点进去甚至不用看清直接往中间往前点,立马锁座,出到付款界面。订单没付款位置就锁着,然后再去协调资金会更好。
同一剧院买票超过一定金额会有剧院会员,下次买票可以打折
3.观影
上海歌舞团有演出温馨提示【【剧场小电影】观剧礼仪的正确姿势(朱洁静&黄豆豆&吴虎生)-哔哩哔哩】 https://b23.tv/gC4skRc
大家可以点进去看注意事项,最关键的一点是
【拒绝盗摄❌拒绝盗摄❌拒绝盗摄❌】
盗摄行为包括:
在演出期间用任何产品拍摄照片
在演出期间用任何产品录像
拍摄并传播演出过程中的任何影音
拒绝盗摄不仅是对制作团队的尊重,更是对舞者的尊重,对其他观众的尊重。因为盗摄也会影响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
如果需要演出过程中的照片,剧院会有官方摄影,后续会贴在微博账号
觉得舞者完成得好,可以鼓掌;觉得剧目完成得好,可以鼓掌;可以共情流泪。
但🈲
吃东西,喝东西(剧院本身安检会卡这些),叫卡司名(在演出的时候喊演员名字),随意走动影响他人观影,大声喧哗。
手机记得调成振动或者静音模式。
4.观影结束
1)舞剧谢幕的时候是允许拍摄的,但拍摄的同时不要忘了给舞者们送上最真挚最热烈的掌声。可以激动地站起来但不要遮挡到其他观众。大概3—5分钟。
2)现代舞剧有些会有演后谈,就是舞者在演出结束之后带着主创团队到舞台前和观众进行交流。这个时候踊跃举手,可以向台上的舞者提问。大概10—20分钟。
3)有些剧院和舞团会安排签售,一般在谢幕结束,需要排队,可以签名合影。建议是在【开演前】去找剧院【衍生品贩售处】购买【周边】,方便找舞者签名。但也可以用自己的票去签。
5.追sd
sd就是员工通道,要追sd的观众需要提前了解该剧院的员工通道在哪,然后大致地计划一下路线,主要是要跑得够快,还要注意安全❗️不建议舍弃谢幕去追sd。
追sd时一定要注意秩序⚠️不要推搡拉挤⚠️可以为舞者欢呼,建议自带签字笔避免出现舞者没笔签名的情况。
不要强求一定能蹲到某个舞者,因为有可能这个舞者跑得很快(比如佳俊)。
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为追不到某位演员就不满,因为这种东西也看缘分。
手里可以带周边和票根签名,还可以带一束花赠予演员。
【特殊场景】
有些舞剧开演前会有见面会,具体情况以当地剧院公众号消息为准,可和舞者近距离互动(但也不会特别近),可以听他们的创作历程,演出感想,成长历程。
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了解一些从前我们不会关注到的舞蹈演员,他们作为剧院里的大多数,其实身上也有不少闪光点。
最后的结语:
希望大家未来都能够走进剧场,爱上剧场,支持剧场,也期待演员们能带给我们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魏玩与曾布
是看了舞千年里华宵一女神在一曲《点绛唇》中演绎了北宋女词人魏玩的形象,于是想给魏夫人的丈夫曾布蹭一波热度()感谢节目组在这个剧情里搭配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布布,恐成全网唯一布布正面形象。(虽然布布始终没能在短剧中拥有姓名x)
wuli布布,aka 曾巩的弟弟,魏夫人的老公,王安石的助手,常年被各种历史营销号打造成奸臣、渣男的形象。即使在千年后王安石变法被重新评价的现状下,曾布给人留下的印象仍然是新党的叛徒,背后捅章惇刀子的小人,扶立徽宗的历史罪人,甚至辜负才女老婆以及与养女有不正当关系的渣男…
历史上的曾布真的是这样吗?(营销号话术.jpg)
梁启超在其《王安石传》中为曾布鸣...
是看了舞千年里华宵一女神在一曲《点绛唇》中演绎了北宋女词人魏玩的形象,于是想给魏夫人的丈夫曾布蹭一波热度()感谢节目组在这个剧情里搭配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布布,恐成全网唯一布布正面形象。(虽然布布始终没能在短剧中拥有姓名x)
wuli布布,aka 曾巩的弟弟,魏夫人的老公,王安石的助手,常年被各种历史营销号打造成奸臣、渣男的形象。即使在千年后王安石变法被重新评价的现状下,曾布给人留下的印象仍然是新党的叛徒,背后捅章惇刀子的小人,扶立徽宗的历史罪人,甚至辜负才女老婆以及与养女有不正当关系的渣男…
历史上的曾布真的是这样吗?(营销号话术.jpg)
梁启超在其《王安石传》中为曾布鸣冤说「荆公之冤,数百年来为之昭雪者,尚有十数人,而子宣之冤,乃万古如长夜,吾安得不表而出之。」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宋史奸臣传一中的人物被打成「奸臣」是变法在当时政治环境下被污名化的结果。而抛开变法带来的污名,单独对曾布个人政治能力和品格做一个评价,却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学识所限无意于对此展开讨论,但围绕曾布魏玩夫妻生活中的一些流言蜚语却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们来扒一扒布布到底是不是一个「渣男」吧。
曾布,字子宣。出身于有“秋水名家”之称的南丰曾氏,但由于幼年丧父,家道艰难,一直到嘉祐二年曾布与哥哥曾巩一起考中进士才开始好转,娶魏夫人时已经是二十六岁的大龄青年。后参与王安石变法,是前期非常重要的角色。后由于出头揭发市易案,被认为背叛新党,被贬出朝堂,终神宗一朝未能召回,元佑时旧党当政更是如此,二十年间辗转历任州郡长官,成为新党诸人中流落外任时间最久的一个。直到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回朝担任知枢密院事,与宰相章惇共倡“绍述”,筹划西夏战争。哲宗驾崩时支持徽宗即位,而后就任尚书右仆射(次相)主持国政。一年后被罢相,蔡京继任,之后屡次被贬。大观元年卒于润州,时年七十三岁。
魏玩,字玉如,一说玉汝。襄州邓城人,南昌水部郎魏耆之女。十九岁嫁给时任宣州司户参军的曾布,后累封鲁国夫人。元符二年去世(应该是在京城),时年五十九岁。著有《魏夫人集》。南宋朱熹评论:“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魏玩)、李易安(李清照)二人而已。”明朝杨慎在《词品》中说:“李易安、魏夫人,使在衣冠之列,当与秦观、黄庭坚争雄,不徒擅名于闺阁也。” 有一弟名魏泰,字道辅,不仕,喜著书。
曾布与魏夫人的夫妻关系不合吗?
先说结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曾布与魏夫人感情不合。从已有资料来看,大概率两人关系还十分和谐。
古时候没有避孕措施。双方没有功能性问题的前提下,夫妻关系的一大直接证据就是两人的子女情况。魏夫人一共生育了五子四女。曾布的十个儿子中,最得喜爱的曾纡就是魏夫人亲生的。魏夫人的弟弟魏泰,据说「倚子宣之势,为乡里患苦。」如果曾布与魏夫人关系不好,小舅子魏泰大概很难倚仗姐夫的权势横行乡里()
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新党人的文集俱无法传世,曾布也不例外。仅存的一些诗作中,曾布写过一套水调歌头的《排遍》(唐宋时期乐舞大曲的一种),讲的是冯燕传的故事,说明曾布的诗乐水平应该都不差。而且这套曲中多次以张婴妻的第一视角抒情,曾布能从女性的角度共情,想必是能与魏夫人互相欣赏诗作的。
魏夫人写闺怨诗,有“我恨你”之词,所以营销号经常据此说是魏夫人对渣男丈夫有怨,典型的断章取义了。原句“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明显是描写因忆生恨,夫妻间小情趣罢了。舞千年中的表现手法就十分恰当。
曾布和魏夫人真的聚少离多吗?
看B站弹幕上有很多小伙伴提出了疑问,为什么魏玩不能和曾布一起去上任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制度说起。宋草创之初沿用了唐朝的规定,官员「挈家」上任确实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这也成为了闺怨诗的一大主题。但宋朝建立以后这个规矩其实慢慢放开了,先是给广南等偏远地区开了特例,后来扩大到江、浙、荆湖等,再后来河北、河东这种重地也允许了,这一规矩基本就名存实亡了。当然制度上的松动不一定代表社会风气会立刻变化。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地理交通人情世故各方面因素,很多官夫人会选择不和丈夫一起赴任,一些常见的理由包括自身身体状况,或者要侍奉老人,打理家庭。
但具体到曾布个人身上,似乎曾布外任的时候是时常带着魏夫人一起的。
曾布和魏夫人共同出游的故事因魏夫人的一些诗作而流传下来。熙宁九年,曾巩在知洪州任上,曾布自饶州移知潭州,途径洪州,而曾肇(曾布同母弟)在馆阁任职,请假到洪州看望母亲,于是兄弟三人相聚洪州。魏夫人为此口占一联「金马并游三学士,朱幡相对两诸侯」。元丰四年,朝廷让曾布知秦州,后改陈州,复改庆州,在华山附近兜兜转转好几回,魏夫人写诗揶揄说「使君自为君恩重,不是区区爱华山。」魏夫人能轻松吐槽丈夫仕途的曲折而心无芥蒂,大概也能窥见二人关系之融洽。
事实上曾布携妻子宦游的事迹还被清人拿来批判一番,说他「游山既偕寮属,又挈其妻,小人之举动,不可为训也。」(yysy这也能喷?)
魏夫人能同曾布一起上任可能也和曾布家庭情况允许有关。曾布父亲早逝,而母亲朱氏似乎大部分时间是跟随曾巩居住。因此魏夫人很长一段时间或许确实没有后顾之忧。
曾布的妾室情况
曾布已经的妾室有两位,其中王氏的段子非常神奇。她到曾家时自言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年轻寡居,偶然在一艘船上遇到一个男人,露水情缘后怀上私生子。到了京师两人分开,这个女人自己把孩子生下了。由于无依无靠,只能自售以求生计。曾家收留了她做妾,还把她的儿子当成自家儿子一样养着。
十多年后曾布贬官到青州,这个王氏当年一|夜|情对象的老爹找了过来,说自己的儿子不幸早死,弥留之际把船上的事告诉了老爹,说自己可能有个娃。这老头找到曾布后请求把孩子还给他,曾布还愉快地同意了,不过提了一个要求:老头必须先给这个孩子补牒荫官以示重视。这什么神仙养父啊。
为了表达感激,这个孩子回家后仍是按照曾家其他孩子的取名规则取了丝字旁的名,字公X,并且他爹留下的异母弟弟也干脆遵循了同样的规则。而这个王氏留在曾家又给曾布生了两个孩子,此后两家来往如同一家。
曾布纳王氏时正在京城的三司使任上,时年四十,是朝中新贵,以当时变法政务的繁剧程度,不太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偶遇一个在市场上自售的寡妇。而且这个故事充满如此多的细节,却对王氏的容貌没有任何描写,所以曾布大概也并非见色起意。我个人十分怀疑王氏是魏夫人逛街时买来的,可能是看着年轻寡妇带着娃有点惨,或者被她惊世骇俗的故事给打动了。脑洞:难道舞千年短剧《点绛唇》中曾布和魏玩都梦到的那个女人是王氏?
虽然曾布与大多数同时代男人一样致力于生很多娃,但似乎并没有宠妾的记载。同时期苏轼欧阳修这些社会地位类似的人就有极多相关记录。当然苏轼欧阳修属于网红人物,本来史料就多,这些情感类八卦新闻必然也会多一些;但就算对比同样记载寥寥的新党人李清臣章惇这些,咱们布布也是属于很男德了。(当然与男德天花板王安石相比,布布还需要学习一个x)
曾布与养女有无不正当男女关系?
我觉得这应该是最冤的一桩了。我本不欲直接引用古文,但这里不得不喋喋祭出原始记录:
曾文肃,熙宁初,为海州怀仁令。有监酒使臣张者,小女六七岁,甚慧黠。文肃之室魏夫人怜之,教以诵诗书,颇通解。其后南北暌隔。绍圣初,文肃柄枢时,张女已入禁庭。虽无名位,以善笔札,掌命令之出入。忽与夫人相闻,夫人以夫贵封瀛国,称寿禁庭,始相见叙旧,自后岁时遣问。夫人殁,张作诗哭之云:“香散帘帏寂,尘生翰墨闲。空传三壶誉,无复内朝班。”从此绝迹矣。后四十年,靖康之变,张从昭慈南渡至钱塘。朱忠靖笔录所记,昭慈遣其传导反正之议张夫人者,即其人也。年八十余终。《挥麈后录》
可见所谓的“养女”只是魏夫人当时的一个女弟子,而且这段记载真的没有任何明证或者暗示曾布与张氏有私情。无论是魏夫人教张氏诗书,还是魏夫人殁后张氏写诗悼念,都只和魏夫人有关啊!百合组不搞起来也就罢了(bushi),为什么要扯到布布身上啊!
我对这事感到尤为气愤倒不是因为损害了布布的名声,毕竟布布的名声也不是坏了一分两分了(),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古人可以欣赏女性之间的友谊和情分,而有些现代人却一定要什么都和抢男人联系到一起。
综上,曾布在家庭生活方面其实还挺靠谱的。熟悉我的亲友都知道我一直挺为曾布失败者的一生感到唏嘘的。北宋晚期政治斗争日趋险恶,曾布最亲的弟弟曾肇曾经写信表示担忧哥哥参与这场权力的游戏会祸及家族;曾布回信解释说自己的处政原则是「毅然中立」,「恐未至贻家族之祸,为祖考之辱,而累及亲友也。」讽刺的是曾布的政治考量虽以家族为念,也一度位登台衮,封妻荫子,但一切很快成为浮云。曾布下台后屡遭弹劾一贬再贬,以至于魏夫人和其子曾纡曾缲也担上了取受贿赂的罪名。
与曾布的失败相对的则是魏夫人的令名。魏玩小姐姐以一己之力让好不容易混到宰相的布布在今天只能以「魏夫人丈夫」的名义出道,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女性的一大成功吧。
本文大部分资料来自于《曾布研究》一书。
强推综艺《舞千年》
B站和河南卫视打造的《舞千年》真的太好看了,涵盖了权谋、武侠、爱情、亲情以及思乡之情,真的是一部必看的综艺节目。
拍摄画面之精美,运镜之巧妙堪比电影质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选得角色也很是合适啊
乔美人真的很适合权谋戏啊,有温太医的地方就不必担心礼仪问题,胡阳老师的眼神也好有戏,华宵一老师太美了吧,这身姿绝了啊
当然还有小八徐明浩也很不错的啊,演技还可以的,而且好搞笑啊。
《双剑决》
[图片]
《相和歌》
[图片]
[图片]
《火》
[图片]
[图片]
[图片]
《孔子》
[图片]
《踏歌》
[图片]
《侠骨...
B站和河南卫视打造的《舞千年》真的太好看了,涵盖了权谋、武侠、爱情、亲情以及思乡之情,真的是一部必看的综艺节目。
拍摄画面之精美,运镜之巧妙堪比电影质感。
选得角色也很是合适啊
乔美人真的很适合权谋戏啊,有温太医的地方就不必担心礼仪问题,胡阳老师的眼神也好有戏,华宵一老师太美了吧,这身姿绝了啊
当然还有小八徐明浩也很不错的啊,演技还可以的,而且好搞笑啊。
《双剑决》
《相和歌》
《火》
《孔子》
《踏歌》
《侠骨伞影》
《昭君出塞》
后面第三集还没看完,我要继续看了。
最后说一句,曹植是不是惦记吃饺子好久了,气得曹丕扔那绿色菜叶子的时候笑死了。
【舞蹈风暴•华宵一•罗昱文】花落知多少
由官方剪辑的视频产生的脑洞,不上升真人
...
由官方剪辑的视频产生的脑洞,不上升真人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圆月清亮如明镜,落下一地清辉,妻子为我煮的桂花酒,发出悠悠的香气,香甜又令人沉醉。
两个孩子扯着她的袖子,撒着娇求着再来一块月饼。我看着他们直笑,挽起衣袖又给自己斟了一杯桂花酒。
月光是冷的,酒是温的。
“听闻今日华姑娘在唱晚楼跳最后一支舞,从此便封腿,不再复出。”
妻子耐心地教导完两个孩子不要贪嘴,递给他们最后两块月饼后,对我说。
“不再跳舞?真可惜。”我感叹,“世人不能再见华姐姐的惊鸿一舞,是世人的遗憾。”
华姐姐是洛阳城里有名的美人,人们都说,来到洛阳,风雅之人不可不去唱晚楼,临唱晚楼,好舞之人不可不见华姑娘。
她美得像是江南的水墨画,眼波流转,袅娜风流,意蕴悠长。
唱晚楼的老客人说她最美的是眼睛,水润灵动,总流露出一抹若有若无的哀愁。
我却觉得她最美的是眉毛,眉头微微蹙起时,任谁也不能不动容。
其实,她眉宇间的哀愁,并非自始就有的。
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是个黄毛小子,在唱晚楼做乐师的学徒。
跟我一起的有一位罗师兄。
华姐姐的成名作换作《陌上桑》,飘逸轻巧,活泼灵动,眼中神采飞扬,仿若田间的精灵。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我和罗师兄第一次见《陌上桑》时,他如是感叹。
罗师兄是孤儿,被唱晚楼收养长大,也是位乐师。
我弹的是筝,他则既会奏筝,也会弹琴。
他最拿手的是一曲《归去来兮》,清浊相协,乐天淡然,听之心驰神往。
华姐姐很喜欢这支曲子,每每路过乐房,听见此曲,都忍不住驻足凝听。
我们纷纷夸罗师兄技艺高绝,能得华姐姐垂青,他只是红着脸,笑笑不说话。
罗师兄与我们不一样,他素来带股朗润的诗意,青衫磊落,霁月光风,不但会鸣琴,而且饱读诗书,作得一首好诗文。彼时我们都很佩服他,然而如今想来,却不知是福是祸。
五月,是洛阳牡丹盛开的时节,城中男女老少皆以簪牡丹花为风尚。
罗师兄却突然来问我,何处植有玉簪花。
我好奇地问他为何,他神秘地笑笑,只说牡丹太艳丽,不衬那个人。
后来他不知从哪里风尘仆仆地弄来了一捧玉簪花种,在园子里开了片地种下,言道:“这样来年便不必四处寻找了。”
游园会的那天,我看见了华姐姐,她倚在一棵杨柳边,面若桃花,略施粉黛,头上插着朵粉白的玉簪花,时不时向人群张望,好像在等什么人。
她偶尔绞着手绢来回踱步,婷婷玉步如风摆柳。
我猜出她在等谁,心道,玉簪花脱俗,与她倒是极相配的。
罗师兄是爱酒之人,无论抚琴还是作诗,都要先饮一杯好酒。
他喝酒用的容器也是极讲究的,浊酒用碗,清酒用樽,葡萄美酒要用光洁的杯。
但每年中秋的时候,不论喝什么酒,他都要用一个白玉般的瓷碗。
他说:“天上有个白玉盘,地上也要有个白玉盘。”
我被他的妙论逗笑了:“那你一定要珍藏。”
他回道:“那是自然,不然只怕人家也不肯饶我。”
我旋即明白了,打趣道:“天上的白玉盘是嫦娥仙子的,原来这地上的白玉盘也是一位仙子的。”
不想此刻华姐姐正端着盘盏经过,脸上飞着两抹红晕。
他瞪了我一眼,举着杯子递给我:“嘴上闲着就喝酒!”
我曾有缘给华姐姐伴奏,这次跳的是一个苦等参军的丈夫归家却只等来死讯的“春闺梦里人”。她一连练了几个时辰教习都不满意。
“到底是年轻姑娘,那副痛入骨髓的哀戚还是差了些许意味。”教习叹气。
我不解:“华姐姐的舞最是让人动容,怎会情感不足?”
教习摇头笑笑:“演出来的,和半演半真的,终是不同。”然后回头继续教导她:“你得把自己置身于舞中人的境界,你即是她,用心去体验,去感受,然后跳出来。”
我功底浅,最后也看不出华姐姐有没有按教习的标准完成那支舞,不过,若是现在的她,一定可以吧。
罗师兄并不像《归去来兮》那样的闲适淡泊。
他有一颗为国效力之心,欲走终南捷径赴长安入仕。
他离开的那天,华姐姐将一朵玉簪花风干,制成标本夹在书笺里赠予他。
玉簪花,寓意冰清玉洁。
我想,这意思大约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后我们经常能收到罗师兄的来信,大体是说他在长安的近况,简单地问候过唱晚楼其他的人后,便是对华姐姐的嘘寒问暖。
我们收到的最后一封信,信上写着他遇上了一位贵人,也许能带他面见圣上。
再后来我们就听说他的才华得了圣上的赏识,在长安算得上是如鱼得水。
他的诗文音律都是一绝,并非中人之姿,我知道他能成功。
那段时间华姐姐也很高兴,来庭中观赏玉簪花的次数都增多了。
可惜好景不长,都说圣心难测,伴君如伴虎,可还是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临到自己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罗师兄不知是因什么而开罪,被贬去了宣州。
我们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回来,华姐姐整日忧心忡忡的,食不下咽,终于做决定出发去找他。
临行前两日,她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只六个字:
勿寻,勿念,勿扰。
她看后,沉默了良久。
我听其他舞女说,那日她房里烛光亮彻整晚,直至灯花落。
我后来才知道,其实那封信是教习让人模仿罗师兄的笔迹写的,只因不愿让她去流地受苦。
许是命中注定,几天后,长安传来消息,宫里娘娘寿辰,娘娘好舞乐,召天下各地的名伶舞姬入宫献舞。
她收拾得当入了长安,可惜他已不在。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后来,经别多年的舅舅终于找到我,我随他一起四海经商,也离开了唱晚楼。
那之后多年我都没有再见过华姐姐,只听闻她以一舞《长相思》名动长安,见者忘俗。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歌女的唱腔凄切婉转,催人心肝,我凝眉细听,不免长吁短叹。
我听许多人描述过那支舞。
华姐姐口衔一朵玉簪花出场,轻盈飘逸,美目顾盼,寒霜凄冷,她抱臂自暖,月明如素,她醉卧凝望,悠然长叹。
最是动人处,她吐出花朵,双手捧起,花如含烟,昔时横波目化作流泪泉。
何为相思,此为相思,说尽相思。
观舞之人无不如此慨叹。
我却为她觉得可惜,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情真意切的舞蹈,却宁愿没有机会懂得。
多年的经商,我攒足家业,也娶了妻子,有了定居下来的打算。
我选来选去,还是选中了从小长大的洛阳。
而在那之前,我要完成在岭南的最后一笔生意。
岭南山高路远多瘴气,一路上我便在想,为何要折磨自己,偏偏把最后一单生意选在这里。
但当我途经惠州,走进一家酒楼的时候,我的悔意顷刻间烟消云散。
我遇见了罗师兄。
自他被贬离长安以后,我再没听过他的消息,不想久别经年,竟在这里相见。
洛阳分别那年他正是意气风发的弱冠之龄,而我是个尚在束发的小乐师。如今他已蓄起了胡须,我在四海漂泊后也成了家。
“他乡遇故人,今夜便到寒舍共饮一杯吧。”
他和年少时一样,还是喜欢穿一袭青衫,疲惫的眉宇因故人相逢而染上几分喜色。
我答应了他,晚上登门拜访。
他备好酒菜,还贴心地为我准备了满满一盘荔枝:“岭南路苦,但有这荔枝便都值了。”
我知他是安慰我,笑着点了点头,低头时瞧见桌上的白玉瓷碗,心下动容,不禁道:“今天不是中秋。”
他卷起袖子斟酒:“今个儿得见老友,高兴。”
我抬起头:“今晚的月也很圆。”
“今日是十三。”他饮下一口酒,道,“往常这时候,洛阳的牡丹还未谢。”
我想加一句“玉簪花也开得正浓”,话到嘴边还是作罢。
他开始讲这些年的经历,我知他有许多话要同我说,便静静地听。
原来他到宣州不过数月,就被排挤去了江州,始终郁郁不得志,辗转又到了惠州。
我也向他讲了自己这些年的所见所闻,独独没提华姐姐的事。他没问,我便不提。
说到我成亲的事,他举酒向我道了句恭喜。
我不知他是不是想起了华姐姐,眼神有些许寂寥。“这些年可有一二红颜知己?”我忍不住问。
他没有正面回答,只一边喝酒,一边反问:“你觉得呢?”
我想他应当是忘不了华姐姐,这么多年还保留着那只白玉瓷碗。
可惜世上许多事,就是身不由己。
我没有继续这个话题,翻动起在唱晚楼的回忆:“你的琴弹得向来好,还愿意为我奏一曲吗?”
他点头答应,起身回屋取来了一尊琴。
“这是我新作的一首曲,名曰《问月》。”
他说罢,开始拨弦。
曲音纵横,天高云淡,明月高悬,那激昂的乐声,好像在问月亮你为何高不可攀又紧紧相随,
月存在了这么多年,古往今来的人是否皆如此。
琴音此时有些低迷,我看着正在抚琴的他,月光照他身上,萧索寥落。
多少个夜晚的对月长叹,才谱成了此曲。
琴声流水般倾泄,忽又奔放起来。不知是他找到了答案,还是已经不在乎答案。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遥远的诗句好像随着音乐跳跃在人面前。
一曲奏毕,意味绵长,久久不能消散。
我不禁感叹,从前的《归去来兮》并不是他的内心之作,而今的《问月》才是他从心而作。
却不知他究竟能不能做到曲子里这般开怀。
临别的时候,我赠了他一坛洛阳杜康酒,聊以慰藉思乡之情。
岭南多瘴病,他是中原人,恐难习惯,我叮嘱他仔细身体,将来兴许有机会归家。
马车启程,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两滴清泪,这也许是我和他最后一次见面。
我回到洛阳,置办好宅子,在当地经营生意,安顿好一切后,终于得空回唱晚楼一瞧。
当年带我的师傅还在,总教习则已辞去职务归乡,而华姐姐,回来了。
我带着妻子去看望她,她淡淡地对我们笑,明明未作愁容,却还是让人觉出几分忧愁滋味。
她说看腻了长安的声色,便借着病回来了。
我告诉她在惠州见到了罗师兄,她的眸光终于有些许闪动,但旋即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有水雾敛上她的眼睛,睫毛上沾了水珠,好似芙蓉泣露。
日色欲尽,她举头望天,轻轻呢喃:“他喜欢敬月亮吧,那我也对月畅饮,也算和他共饮了。”忽而又道,“或许我该对月簪花,他的'白玉盘’里说不定也会映出来呢。”
我点头称是,知不必久留,遂起身告辞。
“她还能快乐起来吗?”出来后,妻子忍不住问我说。
“或许呢。”我抬起头,看着渐渐下沉的落日和逐渐从云间升起的月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总还是有希望的。”
(完)
【罗昱文▪华宵一】一壶清酒,一身尘灰
由官方合剪视频产生的小脑洞,不上升真人。
————————————————————————————
她还记得他。
十二年了。
十二年说长不长,不过弹指倏忽,初见他的场景犹历历在目。十二年也不短,她的脸上已有了细细的纹路,这纹路虽未折损半分她京洛美人的名声,可却让她心有戚戚。...
由官方合剪视频产生的小脑洞,不上升真人。
————————————————————————————
她还记得他。
十二年了。
十二年说长不长,不过弹指倏忽,初见他的场景犹历历在目。十二年也不短,她的脸上已有了细细的纹路,这纹路虽未折损半分她京洛美人的名声,可却让她心有戚戚。
她尚记得初遇他的时候,自己不过是个刚及笈的小姑娘。父亲赴任京官,她随着从江南来到京洛,见什么都像得了惊奇玩意,惹得陪同她的官家女儿好一阵打趣。
官家女儿虽无恶意,可这打趣也着实让她臊红了脸,女儿家心性上来,加之些许从小琼浆玉露宠出来的娇意,让她不由自主的咬了咬下唇,放下正在赏玩的首饰便想打道回府。
她便是那时看到了他,恰抬起头,入眼是汪碧蓝色,他正听着身旁的公子哥说些什么,许是有趣,边笑着边朝她这边走来,极潇洒的,极恣意的。她生长江南,瞧见的公子都是温柔有理、腼腆谦和的,偏生初来京洛,便瞧见了他。
说他和江南公子南辕北辙倒也不恰当,他更像是长在琼花堆里,又偏偏有着一池无际,孤荷独卧的气质,月色皎白如能有幸长留人间,必定予他三分。
他的眼神只在她身上拂过一瞬,随即轻柔地移开,看向别处,路过她身边时,她僵在原地,那或许连蜉蝣的生死都比不上的刹那,因她念念不忘如彭祖的岁月那般长。
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回到家后,许是见她神思恍惚,母亲疑虑,问她遇上何事,她不语,微微羞赧。只是日后常带着侍女去往那家首饰店,父母知晓了,只道她是到了时候,有了念想,虽然感慨,倒也因为一向宠她,从不多加过问。
只是她在哪家店里看过了夏日瓢泼落雨,见识了京洛大雪,却没能再遇见他。
第二年的元夕节,她提着花灯同其他女儿家去放河灯。已是过了黄昏,夜色渐浓,街市因着节日车马如织。
放河灯的码头正巧有人摆了字谜,行人聚过来些许,因为是第一次在京洛过元夕节,她便拉着一行人兴冲冲地也要猜花灯,只是那头等奖并非等闲,围观百姓思索许久,也未有人说出答案。
一道清朗的声音响起,说完,摆字谜的人顿时亮起了眼,连连称赞,她这才反应过来有人说了答案,朝那头看去,她又看见了他。
他应当正在船上饮酒,站在船头,脚边是一只精巧的白玉碗,仍旧是一袭碧蓝色长衫,侧帽风流,恣意潇洒,偶有几只河灯顺着水流绕过他坐的船,平添几分绮丽惬意。
此时月已高悬了,人声喧杂,叫卖声、交谈声、虫鸣声此起彼伏,可她充耳不闻,好像这一切已随着流过的河灯远去,而他踏在船上,朝此处而来。月色落在他身上,多情且疏懒,他带着点儿笑意,极轻极淡,又好像铺满了星河漫漫。
摆灯谜的人向他示意来取花灯,他摆摆手,笑着说不必,不过都是放在河上,随月而去。
说罢,让船家转了方向,朝别处去了。
人已远了,她还未曾收回目光,同行的人说她痴了,连花灯的火熄灭了都不曾注意,她默然,一言不发,有些急切地放了河灯便赶回府,回府后便嘱咐侍女去打听那个元夕节猜出花灯的人,侍女看着自家小姐失了平日八风不动的样子,讷讷然应了话。
打听到他是何人时已经是四个月后了,晚了几日。
一个月前他的父亲去瘟疫严重的小城行官布政,他同去,也许是想要济灾,也许是替父分担苦差,总之染了病,不久便去世了,听说走的时候仍是往常的样子,只是憔悴了些,旁人见了好生可怜,暗自垂泪,他却笑得平静,反来安慰人家。
侍女说了之后惴惴不安,她却未置一词,遣了旁人出去,她独留在房间里,在窗边坐了一宿。窗开着,第二天清晨桌上已结了一层露水,从这里看过去,庭院里的玉兰花已是将谢了,垂垂衰败,了无生机,往日明净雅致的白色现在看去不过更添几分花辞树的悲切罢了。
母亲听闻之后急忙赶来,心疼她受了一宿冷风,她开口,说的是自己此生不再嫁人。
府里讶然,高堂韫怒,姑婆姊妹们劝了她数回,父亲也指责她莫要儿戏,软硬兼施了,她依旧顽石不改,谁说起都是一副平静又含了些坚定的样子,于是渐渐地,不再有人劝了,大概是担心愈劝她愈有可能做出冲动之举,也就随她去了。
于是坊间流传这家的女儿生的极美,舞又跳的那般好,可比飞燕掌上舞,只是被人辜负,狠了心终身不嫁。
她听闻,几分好笑,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故事呢,她不过是有幸遇见过他两次,他甚至不知道京洛还有女儿如此倾慕于他。
彼时她正摘了朵山茶花别在头上,京洛女子好插牡丹于发髻间,唯她喜好山茶,她还记得那年元夕节,他说的答案便是山茶,她不过听他讲过两句话,因此记得清楚。
又是一年元夕节了,她看着镜子里不再如遇见他那年一般好颜色的自己,有些戚然。
已经十二年了,她还能记得他多久呢?她已经不大记得清他的模样了,只记得自己是如何遇见他的,还有他那袭碧蓝色长衫。
每年元夕节她都要遣了旁人,在庭院中戴着山茶花迎月而舞,今年亦复如是。
她随月而舞,并不奢望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只是盼望他泉下莫因泥销骨而孤苦,她于人间起舞,寄他明月,寄他相思,寄时日不再,她已老去,而他依旧少年恣肆,青衫风流。
不过人间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