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古典乐

7344浏览    577参与
纳尼

小画家主观古典乐美学鉴赏

Sonata(奏鸣曲)

 😃很流畅,耳部spa,越听越爱,现在已经爱到1000%💖

Waltz(圆舞曲)

🙃尖锐刺耳,听久了耳朵疼,音调比较高,很密集

Concerto(协奏曲)

被震撼,崇高之爱,小画家皱眉🥺,身处洪流中,被裹挟,敬意。

Symphony(交响曲)

必须身临其境,故事感很强,适合舞台剧,但是不理解😢

Etude(练习曲)

比奏鸣曲有轻奢感,相比之下,奏鸣曲感觉很贤惠,朴素。💍👑

Fantasie(幻想曲)

比协奏曲更变化多端,感觉是夜晚幽静的林中湖泊,协奏曲和奏鸣曲的爱情结晶😲沉旷不失灵动。

Nocturne(夜曲)

同跟交......

Sonata(奏鸣曲)

 😃很流畅,耳部spa,越听越爱,现在已经爱到1000%💖

Waltz(圆舞曲)

🙃尖锐刺耳,听久了耳朵疼,音调比较高,很密集

Concerto(协奏曲)

被震撼,崇高之爱,小画家皱眉🥺,身处洪流中,被裹挟,敬意。

Symphony(交响曲)

必须身临其境,故事感很强,适合舞台剧,但是不理解😢

Etude(练习曲)

比奏鸣曲有轻奢感,相比之下,奏鸣曲感觉很贤惠,朴素。💍👑

Fantasie(幻想曲)

比协奏曲更变化多端,感觉是夜晚幽静的林中湖泊,协奏曲和奏鸣曲的爱情结晶😲沉旷不失灵动。

Nocturne(夜曲)

同跟交响曲一样无法李姐。sorry。比交响曲叙述的场面小。😞可能满腹心事的时候适合听吧hh...

Ballade(叙事曲)

能听懂,不care

Aria(咏叹调)

华丽尊贵,宫廷,金光闪闪🤤

Flute(长笛)

锦上添花,无言旁白,集中在一个音区,心情反复被牵扯,最终进入它赋予的那个画面感。😌peace🕊️&love🤍一点点轻愁,感觉是很多古早狗血影视剧的bgm 

Major/minor(大/小调)

配件,和以上自由组合。

橘猫

听古典乐的小方法

(纯个人!!! 不一样很正常


1我在拿到一个要听的曲子先看名字,里面我们大概率可以获取关于曲子的类型,作曲家,调号方面的一些信息,可以让我们对自己要听到的东西在包括结构风格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大概其知道自己听的是什么东西。

2然后就可以完整听一遍了,感受曲子整体给人的情绪状态,是舒缓的,活泼的,激动地,忧愁的,神秘的或是什么。按顺序记录一些关键词可以形容自己的感受或是你联想到的,举个例子我在听维瓦尔第四季春的时候感觉明亮我会用明亮的黄色来形容(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正常的),这时我们所感受旋律是完全未知的,我认为这时感受到的情感情绪也是最纯粹明了的。同时大概对曲子的发展走向有......

(纯个人!!! 不一样很正常


1我在拿到一个要听的曲子先看名字,里面我们大概率可以获取关于曲子的类型,作曲家,调号方面的一些信息,可以让我们对自己要听到的东西在包括结构风格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大概其知道自己听的是什么东西。

2然后就可以完整听一遍了,感受曲子整体给人的情绪状态,是舒缓的,活泼的,激动地,忧愁的,神秘的或是什么。按顺序记录一些关键词可以形容自己的感受或是你联想到的,举个例子我在听维瓦尔第四季春的时候感觉明亮我会用明亮的黄色来形容(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正常的),这时我们所感受旋律是完全未知的,我认为这时感受到的情感情绪也是最纯粹明了的。同时大概对曲子的发展走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接下来我会先把谱子打印出来,对于谱子进行分析。

我分析的点包括但不仅限于 调式,拍子,音域跑动,音符的疏密变化,节奏型,旋律线的走向,特殊节奏型,强弱变化等等

4根据1,我们大概率了解了曲子的类型,那么再听一遍,这次我会根据这种类型的曲式结构在曲子中圈画出不同的部分,有了2初听和3分析的帮助这会稍微轻松点,如果仍无法一次完成可以重复直到划分完成。

5可以借助身边有的书籍或上网搜索该曲不同部分的信息,查询曲子的快慢(如果有乐理基础3里可以直接读谱子是什么板

扔一些参考1. Grave(庄板,25-40),2. Largo(广板,40-60),3. Lento(慢板,45-60),4. Adagio(柔板,66-76),5. Andante(行板,76-108),6. Moderato(中板,108-120),7. Allegro(快板,120-156),8. Vivace(活板,156-176)9. Presto(急板,168-200)尝试把2体会到的情绪与你所查到的资料结合起来,到这里对于这音乐单纯的分析就接近尾声了。

6已经搞明白你听这首曲子什么感觉,以及你如何有这种感觉的,接下来就要去分析曲子怎么来的以及作者如何去想的了。调查曲子的写作时间,看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如果是比较典型的某某时期的作品你可以把该曲曲风与这个时期的曲风相对应上。(如果想深入你还可以去调查这个时期的历史大事,找可能和音乐相关的事件,并试图理解其中的原委。当然这就与单个作品扯远了)

7了解音乐家生平,了解这是他人生中哪一阶段所创作的曲子,试图把他经历的事情与曲子的情绪相连接,把自己代入作曲家所经历的事情之中去,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色彩。

我一般到这里就分析得差不多了。肯定有欠缺的地方之后再补充上吧。

七树(低产滞销版)

画了点Franz Welser-Möst,有年轻一点的,也有现在的六十三岁小老头,但是我总觉得我把现在的他画胖了()我的观点是,听古典乐的没听过莫爷指挥的都亏大发了。快去听啊(快去听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画了点Franz Welser-Möst,有年轻一点的,也有现在的六十三岁小老头,但是我总觉得我把现在的他画胖了()我的观点是,听古典乐的没听过莫爷指挥的都亏大发了。快去听啊(快去听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黑梦

【古典音乐入门干货向】不必望洋兴叹1

●以下内容整理摘自《辛丰年音乐笔记》,是一本非常适合古典乐爱好者入门书籍。这本书以其优美的文笔为古典乐爱好者敞开了一座大门,不仅可见老先生音乐欣赏功底之深,更有他对音乐之外的思考。

●前引:人生苦短,要在有限的时光里享受真正最值得欣赏的作品,漫无选择是不明智的。

●但是要提供一份众人满意的曲目,却也是难办的事。你去请教托尔斯泰,他会告诉你,贝多芬的作品是聋子的谚语,不可信!你看肖伯纳的乐评,他把布拉姆斯贬得一无可取。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被汉斯立克们说成不堪入耳。肖邦的作品,俄罗斯强力集团中人是不屑一听的。再来一个具体的曲例吧,《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篇理夏德·施特劳斯的大作,听......

●以下内容整理摘自《辛丰年音乐笔记》,是一本非常适合古典乐爱好者入门书籍。这本书以其优美的文笔为古典乐爱好者敞开了一座大门,不仅可见老先生音乐欣赏功底之深,更有他对音乐之外的思考。

●前引:人生苦短,要在有限的时光里享受真正最值得欣赏的作品,漫无选择是不明智的。

●但是要提供一份众人满意的曲目,却也是难办的事。你去请教托尔斯泰,他会告诉你,贝多芬的作品是聋子的谚语,不可信!你看肖伯纳的乐评,他把布拉姆斯贬得一无可取。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被汉斯立克们说成不堪入耳。肖邦的作品,俄罗斯强力集团中人是不屑一听的。再来一个具体的曲例吧,《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篇理夏德·施特劳斯的大作,听了索尔第演释的那两张一辑的 DECCA 唱片,你总会感兴趣的。然而试翻开朗格的名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有关这位大师的部分一看,对此作的鉴定式的评语是:“内容空虚,形式散漫!”

●据个人所闻,所感受的,在汪洋大海般的“名曲”中,似可分做三大类。一类是我辈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必读之曲”。不读,便枉为做一个乐迷了。一类是“可读之曲”。这类作品也很值得读,而且不仅是“值得一读”,不读是相当遗憾之事,但又并不像第一类作品那样不听是一种“刻骨的遗憾”。

●第三类属于可读可不读之作。这样的音乐恐怕是同这样的书籍一样多的。有闲暇,有条件,这些作品不妨一读,好处在于可以广见闻,有助于认识音乐天地之广大;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从对比参照中更加体认到前两类作品的价值吧。

●比如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天经地义、毋庸置疑地属于第一类的“必读之曲”。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只好委屈在第二类中。第三类的一例可以举奥芬巴赫的《天堂与地狱序曲》。

●必读之曲宁可少些,以便精读;可读之曲则不妨多一些,广一些,可以浏览;精读与泛读,正是相辅而相成,缺一不可。

●必读之曲到底包括哪些作品?

●可以先定一一个大框框:从巴罗克音乐到印象派。更具体到人,便是从巴赫到德彪西。

●这是按照爱好者的基本队伍来设想的。当然也可以越出这范围,上穷巴罗克之前,听蒙泰威尔第,听帕莱斯特里那;下究五光十色的现代派。这就看各人的口味和消化力了。

●这是从纵向来考虑。假如从横向来考虑又怎样选择?

●对于一位刚开始欣赏的爱好者,考虑必读之作的曲目,我总劝他先听贝多芬,以贝多芬为中心。那么听贝多芬又从何人手?恐怕许多人的爱乐生涯都是从贝多芬的一部交响曲开始的。从哪一部开始?许多人是选上了或碰上了《命运》。要问我的意见,还是《田园》更合适。虽说这两部作品都属于比较容易人门的标题音乐,但《田园》的写景是具象的,更能引人人胜,而《命运》的表现意志与情感则是比较象征性的,非长期反复倾听.思索.并不怎么好懂。

●不妨先听《田园》再听《命运》。然后浏览几遍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首交响曲,再反复倾听《英雄》。但上述那五部都是贝多芬交响乐森林中的参天大树,虽然比较好懂,可是同样值得细读的。其中,青春气息的《第二交响曲》和老辣的《第八交响曲》,似乎没有受到爱好者的注意,是很可惜的事。《英雄》虽然写作的时间比较靠前,其气魄与深度却给听赏加重了难度,所以还是放在后边来听为好。此时你听交响乐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贝多芬的语言也比较熟悉了,走进这音响的森林去便不大会迷路了。

●何时听“第九”?这可是一个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像许多人那样,由于慕名心急,一上来就去听这部伟作,毫无知识与心理上的准备,不但会无所得,也许还有损于“第一印象”,而对于伟大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极其珍贵的,是终身难忘的。所以应该十分珍惜。虽说人们可以把这部作品反复倾听百遍、几百遍乃至上千遍,也只会愈听愈觉得其味不可穷尽;但那种一开始接近它所获得的最直觉的感受是不可得而重复的!

●因此奉劝人们最好是把听“第九”作为对贝多芬殿堂的巡礼的一个高潮,当作一件庄严的大事放在后期来进行。不是要你搞什么焚香点烛的“初听式”。而是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近乎虔诚的心情,来享受那庄严美妙的“第一印象”!可以把宏伟深邃的贝多芬殿堂分成几个部分来瞻仰。交响音乐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这一部分除了交响乐还应该听他的序曲。

●序曲中的必读之作是《爱格蒙特》和《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前者,一般人比较熟悉,但也可能因其短小而闲闲听过;后者,也可能没有受到应得的高度重视。对于这两曲,都值得用更大的注意力去反复倾听。它们,尤其后者,都是浓缩了的,紧凑而精彩的小“交响乐”。参考着它们所联系的戏剧情节来听,固然有助于感受,然而又可以当作纯乐来欣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应该作为必读之曲,自然是没有疑问的。在汗牛充栋的小提琴协奏曲文献中,假如只允许挑一首来听的话,似乎就是它可以当选。在五部钢琴协奏曲中又作何选择?《皇帝》当然是最辉煌的;然而更深沉的是《G大调协奏曲》。两首都是必读之作。

黑梦
对上一篇《辛丰年音乐笔记&mi...

对上一篇《辛丰年音乐笔记·不必望洋兴叹》的整理,未完待续.....

对上一篇《辛丰年音乐笔记·不必望洋兴叹》的整理,未完待续.....

不愿再写霸总娇妻(狂补历史版)

简单写点关于巴赫演奏家的古典乐乐评:

BWV1052:

Rinaldo Alessandrini:

少有的我能听成“把巴赫弹成维瓦尔第”的意大利人。1052满满的维味;虽然他其他的巴赫协奏曲、还有一些早期巴洛克作品也不错就对了。

- 总之tempo偏快;听起来很爽。

- 演绎的笔触也基本上没有翻车;节奏也卡很准。好评。


Joshua Rifkin(和Stanley Ritchie一起):

Rifkin的1052演绎真的是绝了(建议去听碟子原声,有更大的“空间感”)。

他们一起联手出过另一张专辑,里面的1041也不错就是了。表现稳健,是我目前来说最喜欢的一版。

Stanley Ritchie的...

BWV1052:

Rinaldo Alessandrini:

少有的我能听成“把巴赫弹成维瓦尔第”的意大利人。1052满满的维味;虽然他其他的巴赫协奏曲、还有一些早期巴洛克作品也不错就对了。

- 总之tempo偏快;听起来很爽。

- 演绎的笔触也基本上没有翻车;节奏也卡很准。好评。


Joshua Rifkin(和Stanley Ritchie一起):

Rifkin的1052演绎真的是绝了(建议去听碟子原声,有更大的“空间感”)。

他们一起联手出过另一张专辑,里面的1041也不错就是了。表现稳健,是我目前来说最喜欢的一版。

Stanley Ritchie的巴赫演绎(全部巴赫repertoire)我一直都很喜欢。——强烈推荐。他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套曲更是一绝,混响的声音很好听。



《约翰受难曲》BWV 245:

Concert Köln(和Bavarian Radio Chorus一起合作):

目前来说本人最喜欢的一个版本。tempo听的最习惯,个人觉得不快不慢。演绎上调也找准了没有走调,强弱控制也很好。

- 总之我是在“Herr! Herr, Herr." 出来那一段就被震撼到了😨总之觉得《约翰受难曲》一开始会比《马太受难曲》要容易get一点...而且结构上来说《约翰》开头也是binary structure,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也有很多抓耳的旋律。

指尖怪談

【火影】木叶音乐院 4 昔日对手

现代音乐学院、微群像、小提琴佐


Chapter 4  昔日对手     

木叶音乐院的演奏厅舞台上,乐团奏出最后一个和弦。近百乐器齐鸣,引得耳膜、肺腑震动。指挥双手高举,缓缓向内画半圆,到底时,拳头一收,所有人静止不动,弦乐手的弓悬在空中,管乐手因为吹奏长音而脸色涨红,定音鼓鼓手的左手五指张开按向鼓面。


没有人发出声响,只有在厅堂内迴盪的共鸣抓着神经末梢。待最后一丝馀音消逝,指挥放下手,底下团员也松开身体,向后倒在椅背上,狠狠吐出一口气。


「Bravo、Bravo!」白发、矮个子的三代大力鼓掌,微笑看着这群年轻......

现代音乐学院、微群像、小提琴佐


Chapter 4  昔日对手     

木叶音乐院的演奏厅舞台上,乐团奏出最后一个和弦。近百乐器齐鸣,引得耳膜、肺腑震动。指挥双手高举,缓缓向内画半圆,到底时,拳头一收,所有人静止不动,弦乐手的弓悬在空中,管乐手因为吹奏长音而脸色涨红,定音鼓鼓手的左手五指张开按向鼓面。


没有人发出声响,只有在厅堂内迴盪的共鸣抓着神经末梢。待最后一丝馀音消逝,指挥放下手,底下团员也松开身体,向后倒在椅背上,狠狠吐出一口气。


「Bravo、Bravo!」白发、矮个子的三代大力鼓掌,微笑看着这群年轻的音乐家,「下回直接从第二乐章开始,今天就到这裡。」

舞台吵杂起来。椅脚拖地、翻阅乐谱的声音混合着一些人意犹未尽地在乐器上吹奏、拉奏的声响。三代跳下指挥台,转向最近的谱架,拍了拍长头发青年的肩膀,「代动得很好,日向同学。」


青年点头致意,向指挥问好后,转向另一边。与之共用一个谱架的副首席正在记录指挥最后一次合奏前给与的指示。日向宁次锁定视线,观察对方手部的关节肌肉,审视他搁在腿上的琴,等对方放下铅笔,才开口,语气冷淡,不紧不慢,「辛苦了,宇智波君,后天见了。」


默默承受观察视线的佐助收笔,回了一个说不上是挑衅,但也颇有力度的眼神,「我就先走一步了,前辈。」语毕,便起身离开,留首席一人把零零散散的乐谱叠好。


在他们身后,一个留着白色及肩头发,牙齿尖尖像是鲨鱼的男孩有趣地观察着首席与副首席的互动。左手抓着琴脖子、食指勾住弓,右手在裤腿上抹了一把,滑开立在谱架上的手机,兴冲冲地打起字:鹰仔!猜猜我今天遇到谁!!!~~~


今天是开学第二週的星期一,木叶进行第一次乐团团练!经过混乱的开学週,课务终于步上正轨,新生们迫不及待要在乐团认识前辈,旧生也想趁着团练了解一下新面孔。在这样的气氛中,各乐器的首席位,总是会受到更多注意,而第一琴小提琴的首席,身兼整个乐团的首席,更是备受瞩目。小提琴首席身旁的副首席,也同样是众人的注意力所在。能坐上首席与副首席位,不就是学校教师默认最强的一梯人嘛!更何况,这次五月第二週的乐团表演拉拔到三得利音乐厅,明摆着为木叶三十週年校庆拉开序幕,首席、副首席座位的安排,更加具有指标性。


真不怪团员们好奇、八卦这次的首席与副首席,这两人可是多年对手,还是两个帅哥,两个出身名门的帅哥啊!


日向宁次,京都老牌家族的少爷,祖上据说是不得了的贵族,掌握了不少财团股份,神秘得很。宇智波佐助,东京古典乐世家的优秀新生代。宇智波家好几代英才辈出,两个家族成员,宇智波斑和宇智波鼬,就包揽了日本为二获得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金牌的维二位置。*


日向宁次和宇智波佐助两人相差一届,在少年时期,是舞台上紧咬彼此的对手。当年在日本全国青少年音乐比赛的初中组决赛,14岁的宇智波佐助演奏柴可夫斯基协奏曲,遇上15岁的日向宁次拉奏西贝流士协奏曲,佐助得了第二名,宁次得了第一名。 三年后,16岁的宇智波佐助遇上17岁的日向宁次,佐助以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夺得第一名,宁次以贝多芬协奏曲获得第二名。*


两人高中时,还曾在同一时间,分别担任担任东京青少年管弦乐团和京都青少年管弦乐团的首席。两个少年不论是独奏,还是以首席身份带领乐团,都流下了不少影像,让有心人士脑洞大开。在凹三,流传着不少两位优秀、帅气、高冷小提琴男神的CP文。不晓得今日在乐团团练,有没有CP粉在内心高喊:我嗑到真、的、啦!


佐助并不在意这些好奇的视线,更不知道CP文的存在。他静静等待积压在舞台台阶处的人流疏通。偶尔见到几个高中时认识的同学们,便点个头、打个招呼。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智急遽成长的时候,年轻的音乐家无不把握这段时间,拚命精进技巧、积累乐曲量、突破音乐性。就是在这个阶段,有的人突然往上冲,愈发出彩,同时,也有的少年天才,逐渐失去灵性,泯于众人。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宇智波佐助和日向宁次不分伯仲。两人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只在比赛场地远远地见过对方,在舞台上透过音乐交锋。直到今天,两人终于团练终于说上话,虽然只有基本的问好,与记笔记时必要的交流。


佐助并不执着于少年时期,和对手一个名次之间的差距。微小的分数差距可能是因为当日的状态浮动、评审微妙的品味倾向、一个念头的判断所产生的,并不能代表什麽。好汉不提当年勇,他要放眼未来。当然,佐助对于这个日向宁次,还是很在意的。今日团练时,在不到一个手臂的近距离观察下就可以确定,日向在这一年沉浸式的音乐环境中,无疑进步一大截。他们在学校,在比赛、甄试场地,依旧是强劲的对手。但是,在这次乐团的舞台上,两个人没有竞争只有合作,是搭挡。


他们共用一个谱架,一同坐在离指挥最近,最为荣耀的位置。他们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指挥细密的肢体语言:手臂和手指的律动、呼吸的强弱、表情的变化,并传递给后方的小提琴,将指挥的精神,一排排向后传。他们有如候鸟迁徙,在长达数小时的音乐表演中,由领头鸟率先煽动翅膀,带动气流,引领整个鸟群跨越音乐的海洋。


领头鸟不是孤单一人,与其共用一个谱架的搭档,是他的支撑,两人一同带领提琴部、呼应其他声部,与整个乐团共进退。


顺着无台前窄小的阶梯走下台,佐助进入观众席,跨着宽大、低矮的阶梯往上走。观众席铺着厚重的地毯,怎麽踏都踏不出声,像是踩在雪地上。佐助在心裡把今日团练的重点过了一遍,计划接下来的练习目标。这次的曲目之一,史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蛮长的一段的首席独奏,必须百分百掌握。副首席,不只作为首席的搭挡,也是首席的替补,对乐团曲目的张握,需比肩首席。万一首席有突发状况不能上场呢?万一吃坏肚子了呢?万一,被绑票了呢!


在观众席第七排中间,佐助的琴盒安静地横躺在椅子的扶手上,佔了两个位置,书包斜在一旁。佐助放下琴,拿起擦琴布,布的一角穿过弓毛与弓的空隙,上下滑动。佐助收好工,接着擦拭琴弦、琴弦下方的背板,把附着在上面的松香尽力擦除。接着,又换了另一条布擦腮托,舞台的灯光太强,烤得人流汗。幸好自己不是个爱留手汗的体质,不然弓跟和纸板也要湿搭搭的,麻烦。佐助把布抖开,折好,肩垫放进单独的袋子裡丢进书包,扣好琴脖子上的魔鬼毡,阖上琴盖,啪、啪两声,扣上锁扣,用小钥匙锁好。


佐助站在原地放松手指、手臂,这次的乐团曲目是布拉姆斯和史特劳斯的交响作品,强度都比较大,三个小时的团练是真的累。从演奏厅门口有风吹来,带个浓浓的湿气,佐助往外看,视线穿过音乐厅的入口、外侧走道、建筑大门,下雨了。


佐助弯下身,从椅子底下找出新买的特大号雨伞。


琴盒背在身后,胸前背书包,这个木叶特製的特大号雨伞,很符合佐助的需求。撑着伞走在阴雨绵绵的校园中,时不时可见穿着各色雨衣的同学们,化身小黄人、小绿人、小粉人,都往着食堂赶去。



------------

目标是週更~

* 查了一下,获得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金牌的日本籍乐手有两位,刚好安排给鼬和斑了!比赛从1958年开始,每四年比一次。

* 柴可夫斯基、西贝流士、贝多分的是着名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也是小提与交响乐团,但曲式比较特别,所以作曲家题名为幻想曲而不是协奏曲。

一般大学乐团团练,直接在在学校的音乐厅进行。观众席就变成团员放置物品、休息的位置。大伙进出就不走拥挤的后台,直接走观众席的出入口。一般舞台两侧有小排阶梯通向观众席,都比较窄,所以团练散场后容易在这裡塞车,有的人比较急可能直接跨/跳下舞台!但佐助不会这麽浮躁,一定乖乖走楼梯。

大学音乐系通常同时间不只排一个乐团,学生塞不下。还会有编制较小的室内乐团、木管乐团、铜管乐团、歌剧乐团等等。除了错开团练时间,如果太多团需要使用场地的话,只能让一些团挤到小演奏厅或是大教室裡面排列了QQ。

话说,乐团裡弦乐器谱架,用哪一个人的乐谱也是个学问,学生排练时,通常谁先把谱放上谱架就用谁的啦,不过首席最重要,佐助和宁次一组,肯定要用宁次的谱啦。


不愿再写霸总娇妻(狂补历史版)
 赛博耶稣      原型:中...

 赛博耶稣

  

  原型:中世纪au神父门德尔松

  

  

  

  

  wx小程序:画der,

  挑了唯一一个能看的发;问就是过于丢勒了

 赛博耶稣

  

  原型:中世纪au神父门德尔松

  

  

  

  

  wx小程序:画der,

  挑了唯一一个能看的发;问就是过于丢勒了

不愿再写霸总娇妻(狂补历史版)

搬运论文:《门德尔松的信仰告白--“宗教改革”交响曲的心理背景》

【原作者吉成 顺。发表自1993年3月的NHK交响乐团的《爱乐》杂志,原标题《交响乐中的信仰告白》。本文为web上的初稿。——依旧是未授权转载和翻译,如果冒犯了非常抱歉。原址:musiquest.la.coocan啊jp/essays啊啊/fmb_confession阿锕.htm】

人们常说,门德尔松是“伟大的作曲家通常是不幸的人”这一规则的唯一例外。 诚然,门德尔松出生在一个富裕的银行家庭,在优越的环境中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从小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然而,奇怪的是,门德尔松的处境影响了他的作品形象和他看待作品的方式,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 一本近在咫尺......

【原作者吉成 顺。发表自1993年3月的NHK交响乐团的《爱乐》杂志,原标题《交响乐中的信仰告白》。本文为web上的初稿。——依旧是未授权转载和翻译,如果冒犯了非常抱歉。原址:musiquest.la.coocan啊jp/essays啊啊/fmb_confession阿锕.htm】

人们常说,门德尔松是“伟大的作曲家通常是不幸的人”这一规则的唯一例外。 诚然,门德尔松出生在一个富裕的银行家庭,在优越的环境中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从小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然而,奇怪的是,门德尔松的处境影响了他的作品形象和他看待作品的方式,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 一本近在咫尺的音乐百科全书有如下的说法。

'与他同时代的李斯特和肖邦相比,门德尔松在现实生活和创作中都缺乏浪漫主义特有的火热、燃烧的戏剧性,几乎没有什么元素能强烈吸引听众对他的作品和个性的关注。 (注1)

    即使在今天,将门德尔松视为二流的音乐家也是司空见惯的。 也许人们并不接受他的生活总是物质丰富的说法"。 (注2)

这就提出了一个简单但相当棘手的问题:艺术家的生活和人性是否真的能与他的作品的价值如此轻易地联系起来。 但在此之前,首先想到的是门德尔松的一生是否真的是戏剧性的一生,被富足带来的平静所点缀。 这不可能。 正如贝多芬没有不断地在痛苦中挣扎,勃拉姆斯没有不断地咀嚼忧郁的虫子一样,门德尔松这个 "快乐的人 "有时会以泪洗面,在痛苦中度过不眠之夜,这并不奇怪。 他也有过挫折和失败。 围绕他的宗教改革交响曲的插曲是这方面的典型。

●作为信仰告白(confession)的交响乐

 门德尔松是在1829年秋天在伦敦逗留期间想到这部作品的。 接下来的1830年6月是《奥格斯堡信仰告白》的300周年,这是路德教信仰的源头。 这部交响乐是对这一事件的恰当纪念。 人们认为门德尔松可能打算在他的家乡柏林举行的周年庆典上演奏它,但当局并没有正式要求他创作它。 门德尔松完全是自发地创作了这首曲子。 这部交响曲以人民对上帝的祈祷和赞美 "德累斯顿阿门 "开场,以赞美上帝强大保护的合唱 "上帝是我的上帝 "结束,是门德尔松自己作为一个基督徒的 "信仰告白"。

然而,这部交响乐没有在宗教改革300周年纪念日上演出,而这正是它最初的目的。 6月25日,在柏林,早晨的钟声响彻整个城市,合唱《上帝是我的上帝》从塔上响起。 大合唱《上帝是我的上帝》从塔顶回荡。 教堂全天都在举行仪式。 最大的仪式是在大学举行的,当时的校长黑格尔在那里发表了讲话。 还播放了音乐,但不是门德尔松的作品,而是他的兄弟格雷尔在泽尔特(Zelter)手下的作品。 门德尔松的交响乐最终在5月12日完成,没有任何正式的作曲委托。 众所周知,他正在为那一天创作一部交响乐,他甚至可能与作曲家本人接洽,希望能演奏这部交响乐,但却从未实现。 似乎门德尔松在创作的最后阶段就已经放弃了在周年纪念日演出的想法。 在完成作品的第二天,他就开始了环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长途旅行。 周年纪念日那天,他在慕尼黑,一个天主教城市,只是通过家人的信件听说了这个仪式。

 1832年11月,作曲家从三年的旅行中回来后,在他自己的指导下进行了首次演出。 这场音乐会是为了给柏林歌唱学院(Singakademie)的指挥家做示范。 他的老师泽尔特,多年来一直是这个协会的领导者,在六个月前去世了,门德尔松在朋友的推荐下,参加了他的继任者的选举。 然而,他在这次选举中被击败了:以148票对88票的优势,是他的弟弟龙根哈根赢得了下一任指挥的位置。 从那时起,门德尔松就彻底不喜欢这部《宗教改革》交响曲,他不得不一再遭受失败,而且他再也没有尝试过发表这部交响曲。 直到1866年,也就是他去世后的19年,该曲才被再次演奏,并作为作品op. 107出版。

 尽管门德尔松在名气和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但他不得不在两个场合向他的前辈们让步。 他的 "信仰告白”没有被接受。 为什么? 因为门德尔松是个犹太人。 组织宗教改革庆祝活动的当局不同意将基督教官方活动的音乐委托给一个犹太人。 同时,在柏林歌唱学院的选举中,也决定由犹太人来代表它是一个糟糕的选择,因为它的主要活动领域是教堂音乐的表演。

 作为犹太人和作为基督徒。 对门德尔松来说,自从他有记忆以来,这两件事就一直是他心理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 然而,在世人眼里,它们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不可能轻易地并排放置。 为什么世界不能接受你可以同时是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基督徒? 门德尔松,一个犹太人,为什么首先相信基督教? 《宗教改革》交响曲的事件提出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门德尔松身份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考虑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门德尔松的祖父摩西和父亲亚伯拉罕。


●祖父和父亲

 门德尔松的祖父摩西是启蒙运动中最伟大的哲学家:1729年出生于德绍(Dessau)的犹太人定居点,14岁时独自前往柏林,通过刻苦学习和他无与伦比的学术抱负,获得了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无可比拟的教育。 他讲德语而不是犹太民族的日常语言--意第绪语,并以德语发表他的观点,使他的存在在犹太社区之外为人所知。 摩西还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德国姓氏。 最初,犹太人没有姓氏的概念,通常用他自己的名字和他父亲的名字并列来称呼这个人。 摩西被称为摩西-孟德尔(Moses Mendel),加上他父亲的名字孟德尔(Mendel),或摩西-本-孟德尔,以强调他是 "孟德尔的儿子"(Mendel's son)。 他将其德语化,并取名为门德尔松(Mendelssohn)(注4)。 然而,尽管如此,摩西并没有放弃他的犹太信仰,而是与德国社会融为一体。 相反,他坚持认为犹太教也是一种宗教,就像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一样,犹太人作为人类,拥有和基督徒一样的权利。 在当时倡导自由和平等、崇尚理性精神的时代氛围中,摩西的想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莱辛以摩西为蓝本写了一出《智者拿单》(1779年),歌颂了他性格中的美德,同时描绘了宗教偏见的愚蠢;1781年,普鲁士官员克里斯蒂安-威廉-多姆在其《论犹太人的公民改良》一书中写道,制度 改革以改善犹太人的地位。 摩西于1785年去世,但他播下的种子继续生长,1812年,普鲁士总理霍尔登堡发布了 "犹太人解放法令"。 在这里,犹太人作为 "普鲁士的德国公民和平民 "的地位得到了承认,尽管有一些条件。

 摩西留下了六个孩子。 第五和第二个儿子是亚伯拉罕(1776-1835)。 他最初为一家巴黎银行工作,但在1804年结婚时回到德国,成为其兄弟约瑟夫在汉堡创办的银行的合伙人;1811年,拿破仑战争迫使该银行将总部迁至柏林,并在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直到1939年门德尔松银行 它作为德国的主要银行之一统治了近一个半世纪,直到1939年它在辣脆政权下被迫解散。 亚伯拉罕不仅是一个有能力的管理者,也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受人欢迎的人,后来还担任了柏林市议员委员会的成员,每逢节假日,他的房子就会成为柏林主要文化人士聚集的沙龙。

 亚伯拉罕和他的妻子利亚有四个孩子,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 其中第二个人是未来的作曲家菲利克斯。 看着自己年幼的孩子长大,亚伯拉罕做出了一个决定。 1816年3月21日,亚伯拉罕让他的四个孩子在柏林的新教堂接受洗礼。 菲利克斯当时七岁。 这显然是反对他的前任摩西的主张的行为。 为什么亚伯拉罕在他有地位、有名望、有财富,似乎什么都不缺的生活中要这样做?

 对犹太人来说,世界又逐渐变得严酷起来。 拿破仑战争的动荡和随后的维也纳政权将进步和平等的趋势180度逆转为反动和复辟。 在普鲁士,1812年的一项帝国法令中承认的犹太人的权利,从1815年起也被逐一限制。 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吕斯(Friedrich Rüss)甚至说,"犹太人必须被连根拔起,如果他们不能被驱逐,他们的地位应该被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1822年,甚至在柏林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名为 "在犹太人中传播基督教协会"。 诗人海涅自己在经历了长期的麻烦后于1825年皈依新教,他说,"洗礼证书是通往欧洲文化的门票"(注5)。

 亚伯拉罕为他的孩子获得了这张'入场券'。 然后他在1822年为自己和妻子获得了同样的票。 他还相应地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在明显是犹太人的名字门德尔松之后,他加上了“巴托尔迪”的名字。 这个名字曾被他妻子利亚的兄弟雅各使用过。 雅各布早在1805年就进行了转换,当时他借用了他的豪宅原主人巴托尔迪(Batholdy)的名字,以取代原来的扎洛蒙(Zalomon)作为他的新姓氏。 正是这个雅各积极鼓励他的妹妹和她的丈夫亚伯拉罕改变他们的孩子。 无论如何,费利克斯和他的孩子们在新教信仰和门德尔松-巴托尔迪这个折衷主义的名字下长大了。

 菲利克斯是一个诚实,但聪明和敏锐的孩子,所以人们可以想象,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会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适当的认识,并有一双批判的眼睛。 1825年,当16岁的门德尔松与他的父亲一起访问巴黎以继续他的音乐训练时,他的父亲出于善意,写道 他为他制作了一张印有 "菲利克斯-M-巴托尔迪 "的名片。 但菲利克斯拒绝了,他问父亲为什么不叫自己门德尔松。 亚伯拉罕解释了他的观点,但显然不能充分地说服他的儿子。 这个问题一直在酝酿,没有消失,四年后再次爆发。


父与子

 1829年春天,在《马太受难曲》复兴后不久,20岁的菲利克斯来到了伦敦。 这不仅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旅行,也是他作为一个职业音乐家的首次亮相,不再是一个 "神童"。 英国音乐界张开双臂欢迎他,他在爱乐协会的音乐会,自4月25日以来几乎每月举行一次,深受欢迎,观众众多。 菲利克斯通过信件向他在柏林的家人通报了他的进展。 然后,他突然收到他父亲的一封信。 通常情况下,家人和朋友都在一大张信纸上写信,但7月8日的信是亚伯拉罕一个人写的,而且似乎很混乱:"我在伦敦选择了你,你也选择了我。

        “我不禁想到,你完全无视我在伦敦为你选择的巴托尔迪这个姓氏。 在你寄给我的音乐会传单中,以及在所有的杂志文章中,只写着门德尔松。 这只会让我觉得是你让我这么做的。


     我现在非常不舒服。 如果你让我这样做,你就犯了一个大错误。

     一个名字毕竟只是一个名字,不多不少。 但在你独立于你父亲之前,你必须毫无理由地采用与他相同的名字,而且你不能忘记你对他的责任感,因为他如此认真地考虑过。

     我的祖父叫孟德尔-德绍(Mendel Dessau)。 当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就是说,当他决定通过传播高级文化将自己和他的同胞从底层提升上来时,他发现为了接近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保留摩西-孟德尔-德绍(Moses Mendel Dessau)这个名字是不方便的。 我父亲取了门德尔松(Mendelssohn)这个名字。 这一变化虽小,但却是决定性的。 作为门德尔松,我父亲完全脱离了以前的阶层,成为最高阶层的一员。 他通过自己的语言、笔和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并持续到今天,使门德尔松这个名字具有不朽的意义。 不存在一个叫门德尔松的基督徒。 世界不会接受这样的事情,这个自称门德尔松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基督徒。 门德尔松这个名字是过渡性犹太教的代名词,这种犹太教过于努力地从内部进行纯粹的精神变革,而在外部则顽固地坚持老式的形式。

     我的立场是不同的。 我知道只有一个真理,它是永恒的,而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和短暂的。 我已经教育你们摆脱了一切形式的宗教。 如果我必须选择一个,我会把它留给你自己选择。 但现在情况不再是这样了。 我必须为你做出选择。 我无意将最过时、最腐败、最无目的的犹太教形式强加给你们。 所以我以基督教的形式把你带了出来。 它已被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采用,作为一种更纯粹的形式,我自己也开始相信它。 我想,正如我父亲出于需要而改名一样,我也应该这样做,以示虔诚和智慧。 我承认,这是我变得软弱的地方。 我应该坚决和彻底地做我认为正确的事。 我应该放弃门德尔松这个名字,采用一个全新的名字。 我错了。

     我真诚地希望这个建议不会太晚。 你不能称自己为菲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如果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这个名字太长,那么你必须称自己为菲利克斯-巴托尔迪(Felix Bartholdy)。 因为名字就像衣服一样,必须与时间、需要和地位相适应。 我再说一遍,不存在一个基督教的门德尔松,就像不存在一个犹太教的孔夫子一样。 如果你称自己为门德尔松,你就是一个犹太人。 但这对你没有好处。 因为它已经不正确了。

                                     我亲爱的菲利克斯,请记住这一点并遵守。
                                       来自你的父亲和朋友[注6]。”

在伦敦的传单和文章中不出现 "巴托尔迪 "在多大程度上是菲利克斯的意图,我们并不清楚。 但回顾四年前在巴黎发生的事件,似乎很清楚,即使这个遗漏是无意的,菲利克斯至少对 "巴托尔迪 "没有好感,认为 "门德尔松 "是他的真名。

 无论如何,为了回应他父亲的这封信,菲利克斯不得不表明自己的立场。 估计是写了某种答复,但这没有被传达。 虽然门德尔松的相当数量的信件已经出版,但不幸的是,菲利克斯关于这些问题的具体证词或录音却很少被发现。 然而,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和他的作品来看,他似乎很可能在这个时候决定要遵照父亲亚伯拉罕的意愿,将永远在名字上加上'巴托尔迪',但永远不会省略'门德尔松'。 换句话说,他将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个犹太人,他有摩西的血统,而且他是一个基督徒。 父亲说,只有一个真理(上帝),宗教的不同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他还说,名字毕竟只是名字。 如果犹太教和基督教都都追求着同一个目的,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难道不应该以基督教的形式追求真理吗,即使它有一个犹太名字? 就在其中一封信的两个月后,门德尔松开始考虑创作他的《宗教改革》交响曲。 把这部交响曲看作是他的立场的具体表达并不牵强,他的父亲的信促使他澄清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犹太人相信基督教。 即使作为一个犹太人,也有可能在基督里实现自己的信仰。 门德尔松一定把这些想法写进了这部交响曲。

 然而,《宗教改革》交响曲的命运是提醒他,他的思想并不那么容易被世界接受。 对犹太人的偏见仍然存在。 时间的流逝只是加剧了这种情况。 而门德尔松最后还是收起了这部交响乐(ended up keeping the symphony)。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撤回他的立场。 摩西、亚伯拉罕和菲利克斯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目标是同一个单一的真理--尽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 门德尔松后来把它作为其清唱剧三部曲的基本构思。 《圣保罗》(1836年),讲述了一位从犹太教皈依并成为基督教指路人的新约圣徒;《以利亚》(1846年),讲述了一位为捍卫犹太教反对异教而斗争的旧约人物;以及在作曲家去世时不幸未完成的《基督的诞生、受难、复活和升天》。 《基督》(1847年),试图描绘基督从出生到受难、复活和升天的过程。 埃里克-维尔纳将这三部作品视为正反对立的辩证关系,并试图将其中描绘的主人公分别叠加到亚伯拉罕、摩西和菲利克斯身上(注7)。 (注7)门德尔松本人是否想到了这一点,不得而知,但这是一种极其有趣的观察方式。 这些清唱剧不再与门德尔松在宗教改革中遭受的那种失败有关。 门德尔松的自我确认,16岁时在巴黎首次显现,最终在他晚年的清唱剧中结出了丰富的果实,以宗教改革的挫折为跳板。


引用:

1)吉田泰介,"门德尔松",Ongaku Daijiten(音乐词典),第5卷,p2521(平凡社,1983)。
2)Jerome Spike: "Mendelssohn", Larousse Sekai Ongaku Jiten (Dictionary of World Music), vol.2, p1785 (Fukutake Shoten, 1989) 。
3)朱迪思-西尔伯:《门德尔松和他的宗教改革交响曲》,《美国音乐学会杂志》,40(2),1987年,第310-336页。
4)Leo Zwievels, History of the Jews in Germany, translated by Kenji Shimizu,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990, stated that when Moses first tried to enter Berlin, a customs official correctly translated his name into German (p 140).
5)到此为止的历史叙述主要归功于H.Kircher, Heine and Judaism (Shinichi Ogawa 翻译, Misuzu Shobo, 1982)。
6)Eric Werner: Mendelssohn Leben und Werk in neuer Sicht , Zurich, 1980. 根据第59-61页。
7)Werner,上文,p505。

凛间回音

老肖抽烟真的🤤……苏断腿🤤

老肖抽烟真的🤤……苏断腿🤤

崽是胡萝卜会睡觉
把他的身影融进死岛里了,紫丁香...

把他的身影融进死岛里了,紫丁香的画质好低,值得吐槽(x 

把他的身影融进死岛里了,紫丁香的画质好低,值得吐槽(x 

萧萧

致爱丽丝底下垫的也不是致爱丽丝的谱子啊()

致爱丽丝底下垫的也不是致爱丽丝的谱子啊()

沐溟辰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WAB 109 (1894 Version): II. Scherzo. Bewegt, lebhaft [Live] - Michael Gielen、SWR Sinfonieorchester Baden-Baden und Freiburg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

创造世界的力量是在无辜中建造又毁灭的永恒之火,就如同孩子在沙滩上一次又一次地堆起又推翻的沙堆。

——赫拉克利特


(一)斟酒

周五的晚上,关上电脑。

从冰箱里拿出冰过的清酒和威士忌玻璃杯,斟上大半杯,不倒翁玻璃杯随着重力的方向倾倒、旋转,而后静止在一个平衡点上。


取出冰格里的两块冰,投入杯中,溅起小小的水花,随即发出清脆的崩裂声,咔哒、咔哒,一边循着杯沿缓缓追逐旋转,一边悄悄融化。

端详着这杯中酒迷人的色泽,冰块跃入后欢腾追逐的路线拖着长长的尾巴,在这鲜艳的玫红色中消解、缩小。


两种不同物质的强烈碰撞,这无色无味的晶体仿佛也......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

创造世界的力量是在无辜中建造又毁灭的永恒之火,就如同孩子在沙滩上一次又一次地堆起又推翻的沙堆。

——赫拉克利特


(一)斟酒

周五的晚上,关上电脑。

从冰箱里拿出冰过的清酒和威士忌玻璃杯,斟上大半杯,不倒翁玻璃杯随着重力的方向倾倒、旋转,而后静止在一个平衡点上。


取出冰格里的两块冰,投入杯中,溅起小小的水花,随即发出清脆的崩裂声,咔哒、咔哒,一边循着杯沿缓缓追逐旋转,一边悄悄融化。

端详着这杯中酒迷人的色泽,冰块跃入后欢腾追逐的路线拖着长长的尾巴,在这鲜艳的玫红色中消解、缩小。


两种不同物质的强烈碰撞,这无色无味的晶体仿佛也沉浸于酒精与酒复杂的色、香、味所带来酥酥麻麻的快感,在兴奋与惊骇中心甘情愿地放弃原有的秩序,任凭摆布地被解构。


喝酒,大概就是来北京以后,过去的这个夏天的末尾开始的。

说不清有什么契机。

若一定要说有,那大概是在独自生活的日子越来越久越来越漫长的时候,读到尼采“酒神精神”却困于无解的时候,老朋友正好给我寄了一瓶很好喝的Moscato。


去年夏天之后,我便从滴酒不沾开始研究屯酒。

一周中的两三天,睡前倒上一杯,翻开书页,配上应景的音乐——贫乏生活中最有仪式感的时刻之一。

时而愈发兴奋,时而愈发昏沉,时而愈发躁狂。


或许是因为某个和声,或许是因为书中某段言论,亦或许是那天音乐与书与酒精浓度的默契——

在同一个维度实现了均衡与共振?

慢慢地,曾经无法接受酒精的味道,逐渐成为了沉迷体验睡前曚眬昏沉中裹挟着亢奋游戏的媒介。


除去那种神经麻痹的酥麻快感,这项游戏更令我沉迷的,是在进入梦境前屏蔽了白日里赖以运作的逻辑与理性的片刻宁静。

在幻觉般的昏沉与亢奋中,逻辑与理性的那套体系结构,似乎也如杯中的冰块的晶体架构一样,被不动声色地消解了。


高中某次写作文,貌似是散文,被老师评语道“文笔可嘉,但逻辑较混乱”

“逻辑混乱。”

微醺之时,不知为何,如今想起来竟神经质地觉得有些浪漫。


(二)饮酒

摊开这本将至末尾的《悲剧的诞生》,抿上一小口清酒。


接着方才的黎明,在夜晚,打开音响,切利·比达凯指挥慕尼黑爱乐版本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一乐章,长达半个小时的无意志、无意义、无目的毁灭、重建与消耗——

一场大混沌、大虚无、大荒唐,以问号作为终结。

长眠般的休止之后,第二乐章以巴松微弱的长音为背景,提琴的拨弦合奏拨开迷雾,跳脱而诡谐。


像是旧秩序轰鸣倒塌后从零开始的秩序重建,上下的跳音音阶忙碌地跳跃编织着,穿梭在巴松长音的幕布之上,川流不息。

合奏的音色渐强中,危险在一步步地继续靠近。


50'',稍作停顿,真正的审判来临了!

铜管轰然齐下,号角再次吹响,地狱的火舌近在咫尺,舔舐着被撕开的虚伪碎片。

一切轰然倒塌之前同世界心灵相统一的那副图画,原来是一个梦境!


原始冲突、原始痛苦以及表现的原始快乐,在倒塌的那一刻变得真实可感。

震颤地举杯喝下一口,感受酒精在口中消散、顺流而下,体内的什么东西随之便在兴奋与惊骇中心甘情愿地放弃原有的秩序,任凭摆布地被解构


熟悉的宁静假象被撕得粉碎,严肃、忧愁、悲怆、阴暗、突如其来的压抑、命运的捉弄、焦虑的期待,一切不愿被看见不愿被苦痛,随着生活的整部“神曲”,连同“地狱篇”一起袭来。

“一切均为激情而非情节所设,凡不是为激情而设的,即应遭到否弃。”


面对这更为巨大的恐怖与惊骇,个体化原理,连同它的体系一同崩溃;理性和逻辑在这场审判的暴怒中也纷纷揭下一击即溃的面具,在地狱之火的鞭笞下抱头逃窜。

“泰初,万物混沌,而后理性出现,创立秩序……”


继而又闷下一口,去他的理性!!!

“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即幸福者……”


接连不断的爆裂声打断了理论家苍白无力的说教,一片大混沌中,爆发出了对苏格拉底大声的讥笑:

“苏格拉底,你就是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


1'53'',令人窒息的混战终于结束,上行的琶音合奏庄严而厚重,宛如天国的阶梯落下,拯救这场大屠杀中值得挽回者。

天梯刺破密布的黑云,刺眼的光亮从裂缝中狠狠照耀下来,随着圆号大声的宣判,照见了下面毁灭之后广袤无垠的黑海上,照见了海面堆砌着、漂浮着的骨骸。


天旋地转,定音鼓如一阵阵闷雷,英国管悠扬的主导旋律循着这旋转的韵律,巧妙地踏在弦乐灵动的拨弦上。

像是跳完了一支不合时宜的华尔兹,3'22'',那股不可阻挡的摧毁的力量卷土重来,在洪荒宇宙中宣告着最高秩序的建立。

烈火愈燃愈烈,凡是与新秩序对抗的,都将一一毁灭给你看!


5'20'',在又一段长休止之后,小提琴小心翼翼地奏出一个音阶,反复着向上升腾。

像是一颗舞动的星星,在这片骇人的废墟中仍然鼓足勇气燃烧着自己的余温,像一只蝴蝶,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


整场毁灭为这个形象停顿,任凭它在这块阴暗的画布中点亮微弱而鲜活的色彩。

它是在创造吗?是在构建吗?是在反抗吗?


非也!

它已然摆脱了个体的意志,让真正的主体庆祝自己在外观中获得的解脱

它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个体的浅薄,它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完完全全是虚妄

它甘愿成为艺术世界的图画和投影,作为艺术作品——而非狂妄自诩的创造者”——而存在,作为审美现象而为自己正言,让这个勇敢的、奋不顾身的姿态成为永恒。

它甘愿真诚地、一丝不苟地将最后的力量消耗殆尽,在最后的舞动结束后投入烈火,作为悲剧的主角,亦如“在临刑的殉道者怀着狂喜的幻觉面对自己的苦难”!



“虔诚,生命冲动的最奇特的面具!

献身于一个完美的梦中世界,高尚品性的最顶级智慧!

逃避真理,为了能从远处隔着云层向它膜拜!

与现实和解,因为它是一个谜!拒绝猜谜,因为我们不是神!

充满喜悦地倒在尘土中,在不幸中感到幸福安宁!

在人的最高表现中达于人的最高自弃!把生存的恐怖可怕手段神化和美化,成为超度生存的拯救手段!

在蔑视生命中享受生命的欢乐!

在否定意志中庆祝意志的凯旋!”


它化作酒神艺术家,放弃了自己的主观性与理性

“智慧,特别是酒神的智慧,乃是反自然的恶德,谁用知识把自然推向毁灭的深渊,他必身受自然的解体。”


它渴求个体毁灭所生的快感,它渴望透过酒神智慧望见现象之彼岸的历万劫而长存的永恒生命


6'37'',它的使命悄然结束。

而后升腾起了更多的星星千千万万的星星被这个悲剧形象唤醒,面对这灾难、面对自己的行为与过往不再怯懦,以最高的激情作为面对最后的审判的姿态。


8'30'',周而复始,一切又回到了开头。

旧秩序轰鸣倒塌后从零开始的秩序重建,上下的跳音音阶忙碌地跳跃编织着,穿梭在巴松长音的幕布之上,川流不息。

是艺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在这块画布上撒下星罗棋布的新种子。


9'19'',面对新的一次的毁灭,它、它们不再怯懦

“让我们面对自己的行为不怯懦!让我们不厌弃自己的行为!良心的折磨是不体面的!”

查拉图斯特拉的喊叫又在耳边出现了。


可是你,查拉图斯特拉啊,你却意愿观看万物的基础和背景:所以你就必须上登,越过你自己,——上去,上升,直到你的星辰也落在你之下!

是呀!俯视我自己,甚至更要俯视我的星辰:唯有这个才是我的顶峰,它依然为我保留下来,作为我最后的顶峰!——


10'17'',它们纷纷纵深一跃如火海,铜管威严地宣告新秩序裹挟着陨落的星辰一同上升。


啊,上去,上升,直到你的星辰也落在你之下!

如第一乐章一般,第二乐章在一片嘶吼与咆哮声中,在反反复复的毁灭与重铸中激荡。

个体被淹没在自然伟大且虚无的律动中,构建了一场盛大的悲剧


没有情节,甚至没有悬念,不凭借对于当下与即将发生的未来的捉摸不定,这场生命的大悲剧以其“重大的修辞抒情场面”,以主角的激情和雄辩扬起壮阔汹涌的洪波而万古长存。

“并不存在罪恶,只存在对于人的价值和界限的无知。”


生命的大悲剧,为个体的灾祸辩护,为个体的罪行辩护,为个体因此蒙受的苦难辩护!!!


(三)酒醒

酒杯空了。

“泰初,万物混沌,而后理性出现,创立秩序。”

酒醒时分,理论家说教声又在耳边四起了。

“艺术缺少真知,充满幻觉,已经到了荒唐腐败的地步……”


苏格拉底们又嚷了起来。

知识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即幸福者……”

道德便是:否定对感官的一切信仰,否定人性的全部残余,所有这些全是‘民众’。”

高级的东西不允许从低级的东西中生长出来,根本不允许生长为……道德:一切第一等级的事物必须是causasui(自因)……”

il faut tuer les passions(必须扼杀激情)……”

“我们,人类,拥有理性……”


当真相被揭露,艺术家痴迷于尚未被揭开的面罩,理论家却欣赏和满足于已被揭开的面罩。

他们认为思想循着因果律的线索可以直达存在至深的深渊,他们认为思想不仅能够认识存在、修正存在。

胡说八道!


“从未有过另一个艺术时代,所谓文化与真正的艺术如此疏远和互相嫌恶对立。……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

实然,对于苏格拉底后的时代,非理论家是一种可疑可怖的。


实然,这是理论家盛行的时代,是不合时宜的时代,是艺术和悲剧精神消亡的时代。

这是尼采的时代,也是我们的时代。


(四)续杯

“现在找不到他这样的人了。”

读到此,第二乐章也戛然而止。


尼采啊,你到底是绝望还是抱有期待呢。

那年他27岁,正式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这部发表于1872年1月、献给瓦格纳的、贯穿着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思想的书。


他在临近末尾写下了这长长一段。

那时他还年轻,还没精神错乱,还没遭遇被自己激怒的学术界的否定,瓦格纳也还是他希腊悲剧文化复兴所寄托的希望。


又一百多年过去了,1872年写下的期待——

他所期待的那阵席卷一切衰亡、腐朽、残破、凋零的事物的狂飙,把它们卷入一股猩红的尘雾,如苍鹰一般冲上云霄的力量;

他所期待的在我们的茫然中看到沉没处升起的洋溢着生命、痛苦和快乐中端坐着的悲剧精神;

他所期待的酒神生活与悲剧再生的信仰。


他从病人的透镜探索“健康”“快乐”的哲学:

36岁时,我的生命力降到了最低点——我还活着,但却看不到离我三步远的东西……在我身上,精神的完全明亮和喜悦,乃至于精神的繁茂兴旺,不仅与最深刻的生理虚弱相一致,而且甚至与一种极端的痛苦感相一致……


木心说,那些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多半是以生命力浑充才华。

然而更可悲的便是,生命力消逝,才华依然在。


精神失常前的一年中,他的文字愈加尖刻,抨击人物,抨击体系,抨击传统思想。

有所预感一般,他中断了既定的写作计划,一口气写下五本小册子。

就像他书中所描绘的那颗“在混沌中诞生的舞动的星星”他结束最后的舞动后投入烈火,作为悲剧的主角在,否定意志中庆祝意志的凯旋。


他与瓦格纳决裂,在后者去世五年后写下《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对瓦格纳做最后的痛斥与清算。


在《偶像的黄昏》里,尼采把叔本华哲学否定为反自然的道德典型,指斥其“虚无主义地根本贬低生命”,其以同情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更是与基督教道德一脉相承的“道德领域的真正颓废运动”

在《瞧,这个人》这本最后的书中,他以罗马总督彼拉多指认耶稣基督的指认自己,充斥着疯狂的自我赞美。


瞧,这个人!

他已经完完全全地疯了。

1889年1月3日,医生的诊断说明书上却赫然写着:精神错乱症和渐进性麻痹,宣告尼采作为思想者于精神上的死亡。


“现在找不到他这样的人了。”

他已经完完全全地绝望了。

是的,大概也不会再有了。


“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即幸福者……

我将酒杯再次斟满,合上书,麻痹着,酒醒后,耳边,不断爬上来的声音。

【公众号:维度共振】


沐溟辰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WAB 109: I. Feierlich, misterioso - Anton Bruckner、Philharmonia Orchestra、Christoph von Dohnányi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

喧腾的大海横无际涯,翻卷着咆哮的巨浪,舟子坐在船上,托身于一叶扁舟;同样地,孤独的人平静地置身于苦难世界之中,信赖个体化原理(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一)日出

是否在城市中心看过日出?

入冬之时,一个痛痛快快的大晴天。

天亮得一天比一天晚的深冬,起床拉开窗帘后,天还是阴沉的。

不一会儿,东方的楼宇尖开始微微泛着光亮。


光亮一点点汇聚,汇聚为色泽愈发鲜艳的光晕,光晕外的整片天也渐渐苏醒,从深灰转为淡淡的蓝色。

待第一股耀眼的光线穿破天际,擦过楼宇的顶尖飞跃...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

喧腾的大海横无际涯,翻卷着咆哮的巨浪,舟子坐在船上,托身于一叶扁舟;同样地,孤独的人平静地置身于苦难世界之中,信赖个体化原理(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一)日出

是否在城市中心看过日出?

入冬之时,一个痛痛快快的大晴天。

天亮得一天比一天晚的深冬,起床拉开窗帘后,天还是阴沉的。

不一会儿,东方的楼宇尖开始微微泛着光亮。


光亮一点点汇聚,汇聚为色泽愈发鲜艳的光晕,光晕外的整片天也渐渐苏醒,从深灰转为淡淡的蓝色。

待第一股耀眼的光线穿破天际,擦过楼宇的顶尖飞跃过来。

随即打开音响,切利·比达凯指挥慕尼黑爱乐版本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


天亮得很快,就像天黑一样。

战争号角呜呜地吹响,第一乐章的开头,英国管与圆号交相呼应,像是稀薄的大气与那颗炽热的星球中燃烧的气体在翻涌中的互相托举。

随着第一束曙光投射在屋里的墙上,曚眬的浅橘色光斑,顷刻间成了大片温暖热烈的橘红。


它,这颗璀璨的星球,日复一日循着同样的轨迹升起落下,生生不息亘古不绝,且次次都是这般庄严与不容侵犯。zuot

巴松、弦乐热烈地加入,紧锣密鼓地为它的喷薄而出郑重地酝酿。

沉睡着的万物,都被这愈发壮大的气势所唤醒,在崭新的昼夜里呼吸、舒张、吞吐、沐浴,为这场伟大的诞生而欢欣鼓舞。


“你,伟大的星球啊!”


我忍不住在心里呼喊了起来。

“倘若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的幸福又会是什么啊!”

“十年里,你在这里升起,照临我的洞穴:要是没有我,没有我的鹰和我的蛇,你就会厌倦于你的光明,厌倦于这样一条老路了。”

“而我们每个早晨都期待着你,领受你的丰盈光辉,而且因此为你祝福。”

查拉图斯特拉令人战栗的呼喊在我心里大声呼喊着。


那颗闪耀的星球毫不理会我的呼喊,平缓庄重地升起来了,照耀在我屋里的植物与鱼身上,我心里为此由衷欢喜

它已然高升,高高在上地悬在众生头顶,好被又一日地烘托与仰望


(二)陨落

1'15''的时候,另一段旋律悄悄潜入,与先前的织体融为一体,而后悄悄地变为主体,朝另一个方向高升

像是一片阴云从远处缓缓游移而来,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而后遮蔽在了那颗庄严的星球前面。

继而,它不断凝聚、扩大、聚焦,阻碍了这场大和谐的诞生,将整片照耀到大地的光亮都掩蔽起来!


2'13'',提琴的一句疑问,像是一场话剧的线索、一句旁白。不和谐的音符闯入,暗示危险即将发生。

对话一点点地戏剧化,情绪一点点地高涨,情节一点点地被推向高潮。


2'31'',忽然,对话演变为了整个管弦乐团下行琶音的大合奏,在那颗闪耀的星球上方升腾而起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方才大地上呼吸、舒张、吞吐、沐浴着的都吞噬进去。

定音鼓是岁月静好的山崩地裂,圆号惊恐而又兴奋地呼号起来,在坍塌的隆隆声中大声宣告着一切的分崩离析。


  “个体在意识的最深处有那始分模糊的冥悟在活跃着,亦即悟到所有那些痛苦究竟不是那么陌生的而是和个体有关联的理在这种关联之前,个体化原理也不能庇护的。” 


在个体化原理崩塌之时,叔本华在《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中》中所描述的那种巨大的恐怖,便会从这冥悟中产生。


天猛地一黑——

是那颗闪耀的星球被击中,在历史瞠目结舌的凝望中瞬间瓦解。


(三)混沌

崩塌的混沌中升起一股新的力量,在一切都被毁坏之时,在废墟中高升。

3'25'',布鲁克纳惯用的长休止将历史与未来分隔开。


公元前四百多年,阿纳克萨戈拉创立了“种子”说

“泰初,万物混沌,而后……”


而后狄俄倪索斯经历了个体化痛苦而后重生,在幼年早于泰坦众神肢解,受苦,继而转化为空气、水、土地和火。

重新生出大地上的万物。

个体化原理崩塌而后重生,秩序在寂静后重新建立,新生命亦在新秩序中重新孕育。


世界意志打断了阿纳克萨戈拉,补充道:

“……而后万物诞生。


(四)孕育

孕育是个漫长的过程。

它需要掩盖那场惊骇,让那巨大的恐怖仿佛不曾发生过,或者说,抹去新的生命对于那恐怖原始的记忆。


9'38'',又回到了最初诞生的场景。

一场新的诞生

一颗新的星球冉冉升起,稀薄的大气与那颗炽热的星球中燃烧的气体在翻涌中的互相托举,交相呼应。


重建的新秩序里,那颗星球陌生地审视着大地上的、宇宙中的一切,重新与其交集、磨合与迁就。

它奋力燃烧着,就像在漫长的一段历史前倒下的那颗星球一样,嘲弄着身边一场场小行星的爆裂、冲突与消耗。

它奋力燃烧着,鄙夷地凝望着宇宙中无意志、无意义、无目的的毁灭、重建与消耗——却没有足够的智慧意识到,自身也是其中无意志、无意义、无目的的一颗而已。


12'53'',片刻静息后,不和谐音再次闯入。

那颗新诞生的星球不以为然,仍奋力燃烧着,仍将其视为宇宙中千千万万小小的磨擦、小小的爆裂的其中一次罢了。

管乐与弦乐呼应着,像是星体之间引力与斥力的巧妙平衡,在广阔得可怖的真空里漫无目的地游离。


14'43'',又一场诞生在别处冉冉升起,与这片广袤无垠的真空里千千万万的浴火重生一样——

又一场宏伟、壮丽、可歌可泣的空洞。


(五)操纵

15'10'',低音提琴拨弦的合奏为英国管铺设了一条上升的道路,宇宙中的旋转与力的平衡变变为了螺旋式的上升。

16'13'',静息之后,本以为趋于毁灭的失衡又回到了起点,继续旖旎着宁静的风光。等待着的一场爆发,最终还是没有来临。

17'39'',令人不安的开头又出现了,是最初那片阴云!那毁灭的前兆!下行琶音的奏起,是死亡的宣告——


这一次它更为缓慢,一点点放大着、拉长着、端详着、欣赏着它将要毁灭的事物的恐惧,在拉开的一个漫长的镜头下,玩弄着、操纵着它,看着它惊恐、求饶、徒劳无果地挣扎。


圆号无情地奏响,它在尖叫中被击中陨落、爆裂,就如它诞生以来就嘲讽着的那一次次爆裂一样——

凡是让你诞生的,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让你毁灭!


19'14'',那毁灭的力量在新的废墟中继续重新构建着新的诞生,继续着无意志、无意义、无目的的毁灭、重建与消耗,从不理会周遭目睹了这一次次毁灭的个体们的战栗。


(六)兴奋

“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个体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那便是酒神的本质,便是’醉‘。”


20'31'',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被彻底夷平,在最后一股摧毁的力量向其迸发之时,它的惊恐忽而变为了那般“充满幸福的狂喜”,那般“巨大的兴奋”

  “我爱所有那些人,他们犹如沉重的雨点,从悬于人类头顶的乌云中散落下来:它们预告着闪电之到来,而且作为预告者归于毁灭。” 


查拉图斯特拉又喊叫起来了。


它在归于死寂前的最后一瞬间望见了一切现象之彼岸的历万劫而长存的永恒生命,意识到自己,悲剧的主角,在这一刻便是那意志的最高现象,为了更伟大的诞生而遭遇否定

爆裂的壮丽战胜了生命固有的苦恼——


它意识到,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根本的形而上活动,它找到了生存的最高尊严。

它意识到,它的尊严便是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美,且仅有美,才是生存与世界永恒的充分理由。

它,这颗方才炽热燃烧着的闪耀星球,有如充溢着激情与生命力的奥林匹斯众神一般,作为临刑的殉道者,怀着狂喜的幻觉面对着自己的苦难!


(七)众神

数千年前,希腊民族在旧神谱记载天地起源,创造奥林匹斯众神祇,坐镇于奥林匹斯魔山上。

这个早慧的民族,不幸如此地敏感而热烈。

他们深知生存的恐怖与现实世界的可厌,在他们身上,却又生长着最炽热的生存欲望。

他们无法忍受这人生。为了掩盖痛苦的根源,便创立了众神,这般更高的荣耀与光辉。


希腊,借助创造出的众神,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围墙,在外观世界中升起了一个幻觉般的新外观世界,将生命永恒的原始痛苦阻隔在外。

他们深知,原始痛苦,乃世界的唯一基础。

这个因过分智慧而不幸的民族,借幻觉得到暂且的解脱,潜心静观这幻觉,安坐于颠簸的小舟,渡过苦海。


21'28'',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熟悉的创造与毁灭仿佛都不见了,一段迷茫的旋律一点点游离、下沉,寻找着自己的根源与方向。

迷狂之后回到的表象世界

回到了充斥着界限和规则的现实,忘川隔开的表象与意志再次融合,就像希腊越过众神,回到生存的痛苦与无聊之中,厌弃之情油然而生


醉与众神,都丝毫未改变事物的永恒本质,揭开幻想,分崩离析的表象世界依然荒唐,依然是那场反反复复重蹈覆辙自己、无意义的大闹剧!

29'40'',新诞生的事物、旧事物都失望地回到这片广阔得可怖的真空中,彻彻底底接受着支配,放弃了个体意志,随着这场无意志、无意义、无目的的毁灭、重建与消耗,反反复复!


(八)虚无


尼采在解释日神酒神的二元冲动的斗争与和解时,为希腊人的矛盾提供了最恰当的解释:

“愈是在自然界中察觉到那最大强大的艺术冲动,又在这冲动中察觉到一种对于外观以及对通过外观而解脱的热烈渴望,我就愈感到自己不得不承认这一形而上的假定:


真正的存在者和太一(das Wahrhaft-Seiende und Ur-Eine),作为永恒的受苦者和完全的冲突体(das ewig Leidende und Widersoruchs-volle),既需要振奋人心的幻觉,也需要充满快乐的外观,以求不断得到解脱。”


痛极生乐,发自肺腑的欢呼夺取了哀求的声音。


它们不再思考自己何去何从,不再警觉那些不和谐的音符,不再嘲弄,不再恐惧,亦不再期待。

它,这“伟大”的星球,以及千千万万正遭遇毁灭的它们,因乐极而惶恐惊呼,念天地之悠悠,为万古而长鸣。

【公众号:维度共振】


沐溟辰
Kol Nidrei Op.47 - Jacqueline du Pré

布鲁赫《科尔尼德莱》Op.47

上帝晓谕摩西说:“七月初十是赎罪日;你们要守为圣会,并要刻苦己心,也要将火祭献给雅赫维。当这日,什么工都不可做;因为是赎罪日,要在雅赫维——你们的上帝面前赎罪。”

——《利未记》(第23章26-28节)


(一)《奥斯维辛》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正常生活被打乱。

什么都不能做的那几天里,缓缓地读完了《奥斯维辛》。


顺提一句,去年,也是七月,也是继来北京之后境况最糟糕的时候。

那会儿,连艺术、哲学都拯救不了躁郁的情绪,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成了每夜睡前最治愈的陪伴。


或许在糟糕的时候,最好的抽离就是凝望比自己更悲惨的他者吧。...

布鲁赫《科尔尼德莱》Op.47

上帝晓谕摩西说:“七月初十是赎罪日;你们要守为圣会,并要刻苦己心,也要将火祭献给雅赫维。当这日,什么工都不可做;因为是赎罪日,要在雅赫维——你们的上帝面前赎罪。”

——《利未记》(第23章26-28节)


(一)《奥斯维辛》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正常生活被打乱。

什么都不能做的那几天里,缓缓地读完了《奥斯维辛》。


顺提一句,去年,也是七月,也是继来北京之后境况最糟糕的时候。

那会儿,连艺术、哲学都拯救不了躁郁的情绪,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成了每夜睡前最治愈的陪伴。


或许在糟糕的时候,最好的抽离就是凝望比自己更悲惨的他者吧。

借着他者的不幸,方能从自己的痛苦中暂时解脱出来,也算是一种人性的卑贱吧。


缓缓读完,只因《奥斯维辛》这样的书,没法一口气读完。

时常需要,停下来,叹口气。


(二)他也可以是我

屠杀这个概念,对许多人而言是抽象的。

是对成百上千的生命一瞬间的消灭,从有到无,对文化、对某个民族存在过的证据轻而易举的掩埋、否认、对真相的漠视?

像秋天的落叶一样死去,像浮萍一样一夜之间消失,像恒星被撞击前发出最后一丝光亮……


也许,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有好多星星,那么安静……3000个人死了,什么都没变,星星还在原来的位置”

山形依旧枕寒流。


三千,三十万,三百万……


俯视这些数字,就像俯视被海水冲走的蚂蚁——若不是作为其中之一,很难明白那是什么感觉。

可当你依然作为旁观者,俯视的不是这一串数字,而是那个本已被扼杀却还在苟延残喘的温热的跳动。

当你和它咫尺之间互相凝望,感受它血淋淋的气味和渐弱的呼吸,感受一个鲜活、热烈的生命像香烟落下最后一缕余烬。

当你贴近这串数字中具体的人,或是尚有余温的尸体,继而感到如被抽干了脊髓似的无力,迸发出本能的恐惧。


当犹太人从自己的家园被集体转移,在汉堡市民的注视下朝火车站走去,大部分人一声不吭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也正是这些人在战争结束之后说:

“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眼睛都看着别处。

“他也可以是我。”

怎么不可能呢。


当本能的恐惧迸发出的那一刹那,你就会知道凝望的这个将死之人,这具有余温的尸体,是你的同类,同族,一个“本可以”与你拥有同等权利的人。


造成这一切的,不是“非人性”,恰恰相反,是“人性”

罪孽和苦难一样,是没有边界的。

人性的罪孽甚至可以大于杀戮本身。


最揪心的片段,往往不是纳粹最残暴的酷刑手段,而是一些气息熟悉得仿佛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寻常小事。

一次次又一次次惊觉,他、她、他们,也可以是我。


(三)《柯尔·尼德拉》

没有办法再继续读下去。

长叹了口气,想起那首,与犹太人在赎罪日祈祷始时吟唱的一段祷文同名的大提琴曲。


艰难地挪动了一下双腿,摸出耳机插上,找到布鲁赫的《柯尔·尼德拉》

《柯尔·尼德拉》,是犹太人在赎罪日祈祷开始时吟唱的一段祷文。


“柯尔·尼德拉”是祷词的第一句,意为“我辈都起誓”

九月末,或是十月初,犹太人在赎罪节开始之日,会群集于一堂,彻夜祷告,以赎一年之罪。


借用了犹太人的希伯来祷歌曲调主题,第一部分的开头,钢琴伴奏的和弦以明亮的音色引出缓慢而沉重的慢板。 

30',大提琴D小调的主题旋律在低音区吟诵,沉郁悲伤的色彩冲淡了开端的一丝明媚。


这段旋律从高音部转向低音反复,沉重的氛围不断加深,加厚。

闭上眼,脑海中浮现了那幅以灰白为底色的画面。


一旁是刚停下来的火车,火车也是灰色的,冒着白色的蒸汽。

站台的另一边是低矮的楼房,新粉刷的,亮亮堂堂,甚至竖起候车室的标示牌,种上一盆盆鲜花,一切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普通的火车站”。


人,被拥挤的车厢吐出,身着朴素的衣服,戴着便帽,低着头,不喧嚷,浩浩荡荡地,静默地排着队向前缓缓走去。

只见队伍缓缓地、沉默地挪动,望不见队伍的头和尾。


1'20'',插部主题出现,继而移高八度反复。

大提琴一顿一叹地吟诵,像是孤独行进中独白的反复自问。


而后,合奏的音量渐强,转向了高音部,主题再现,宛如把那个问题从迷茫的内心转向了空旷的幽谷。


2'31'',审判的钟声敲响,碰撞着屹立千年的山壁,空谷发出曚眬的回音,反复呼应着大提琴孤独的吟诵。

像是庄严的审判在这片灰蒙蒙的布景上空回荡,让茫茫队伍中迷茫的、恐惧的、迟疑的、痛苦的、挣扎的、悔恨的心灵,得到安抚与平静。


3'04'',沉重阴郁的情绪渐渐转为明朗、庄严,虔诚的信念所带来的内在力量赶走了恐惧的阴霾。

第一部分主要主题于一个移高的八度再现,充溢着激情、紧张不安与坚毅的力量,情绪达到第一个高潮。


(四)赎罪日

犹太人有着根深蒂固的赎罪思想。

这个漫长而充斥着苦难的民族,把自身在世界上大流散所受的种种磨难,都看作是赎罪的过程。


赎罪日来源于《圣经》。

《利未记》(第23章26-28节)如是说:

上帝晓谕摩西说:“七月初十是赎罪日;你们要守为圣会,并要刻苦己心,也要将火祭献给雅赫维。当这日,什么工都不可做;因为是赎罪日,要在雅赫维——你们的上帝面前赎罪。”


对犹太教徒而言,赎罪日是一年中最神圣的一天。

从犹太新年开始,为期十天的道德行为反省活动,带着上帝的审判和宽恕,接近了尾声。

这一天里,犹太教徒到教堂去做虔诚的祷告,从前一天的日落到当天的日落。


在赎罪日全天,犹太会堂都会举行宗教仪式,有晚间仪式、上午仪式、下午仪式,接着是纪念仪式和结束仪式。

拉比和赞礼员在主持仪式时要穿上特别的白袍,以象征纯洁、悔悟、死亡。


在传统的晚间仪式上,拉比手捧《托拉》经卷,全体会众面对开启的约柜肃立,诵读传统的《柯尔·尼德拉》祷文。

它是一种起誓祷文,不包括任何对上帝的赞美之词。


按规定,《柯尔·尼德拉》必须在赎罪日日落之前开始吟唱,并要一直唱到日落。

习惯上,祷文要反复吟唱三遍,为的是使迟到者也能加入。

犹太人试图通过对这一祷文的吟唱,忏悔以往所犯的罪过,请求在今后一年内凡是他们在违心、不知情和仓促情况下许下的愿、发出的誓和作出的允诺都该当被视为无效和不算数的,并希望由此得到赦免。


在纪念仪式上,人们回忆已故亲友,诵读怀念和为他们祈祷的《卡迪什》。

在结束仪式上,为表达对以色列上帝的希冀和信仰,须再一次诵读《舌码》,重复三遍“祝福上帝荣耀王国之名到永远”,以及七遍“我们的主是上帝”。

最后,象征赎罪日结束的羊角号吹响,号声示意上帝已赦免犹太人的罪过,生活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以色列的这一天里,全国上下一切活动都须停顿下来。

不出版报纸,不播放任何电视和广播节目,没有公共交通运输。所有学校、商店、餐馆、娱乐场所和机关企事业都24小时关闭。

街道上一片寂静,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宁静的肃穆之中。


(五)赦免的等待

5'23'',在钢琴琶音伴奏下,明亮的D大调开启了第二部分。

延绵不绝的琶音编织的温柔底色里,引出大提琴呈现的另一主题。

明净而安宁的基调洗濯了先前的阴郁与晦暗,舒展悠长,委婉如歌。


像是从世间的苦难中解脱而出,飞跃到了星辰,到神性恩泽的光辉中去。

神的审判下,苦难的记忆被抹去,先前的罪孽被一笔勾销,未来,将在这里被重新开启。


“到了早上起床时间,还活着的人就会起来,在他们身边总有两三个死去的人。你上床睡觉的时候还活着,第二天早上就没气了。到处都是死亡、死亡、死亡。”

死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发生在“还活着的人”身边。


书中读到这些在最深痛的苦难中坚持活下去的人们,就好像是他们定格在赎罪日里祈祷的样子。

他们永远期待着象征赎罪日结束的羊角号吹响,期待着上帝的赦免,期待着开启那段崭新的时光。


大屠杀犹太幸存者受访,谈到自己在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唯一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的方法就是不去回头看,不沉溺,没有情绪。

还活着的人想要继续活下去,必须不理会身边发生的一切,哪怕是亲人的死亡。


和解,甚至是故意遗忘苦痛的过去;构想,甚至是自我欺骗出一个渺茫的可能性。

当苦难将生存逼迫得几乎毫无意义,理性判断需要让位于存活的本能。

对于已经发生的,需要奋力地快速忘记,麻痹情感;对于未知的,需要把希望留给想象。


比如努力想象,分开后的亲人们都还活着。

不然,可如何是好呢。


大提琴不断变奏加剧着情绪的发展,钢琴伴奏随着情绪的变化,配合着、安抚着、调和着、倾听着。

最后,主题再现,情绪基调重回了平静的冥想。

像是历经了一番洗礼,回归现实,汲取了在苦难与隐忍中支撑着继续活下去的希望,伴着崭新的时光。

【公众号:维度共振】


濒死海鸥

《转生之古典作曲家成为当红电音制作人》

刚刚吃饭的时候想了一下如果古典音le家在现在搞edm会怎么样

*给古典乐仁安利电子音乐,给电子乐仁安利古典乐(什

*是非常个人以及有点刻板印象的逼逼

*这种口嗨就不打以下全部人的tag了(


莫扎特:可能就是搞futurebass跟前期marshmello一样的风格!(超多音符(?

巴赫:他则是techno制作人!!非常的机械(?)可能偏acid(吧,其实tech house也有可能)毕竟感觉弹他曲子像是机器人弹的(刻板印象大咩哟)

贝多芬:他估计另辟蹊径,去搞dubstep!!或者brostep!硬要我举例的话就knife party那种。或者他这人会去搞hdm...

刚刚吃饭的时候想了一下如果古典音le家在现在搞edm会怎么样

*给古典乐仁安利电子音乐,给电子乐仁安利古典乐(什

*是非常个人以及有点刻板印象的逼逼

*这种口嗨就不打以下全部人的tag了(


莫扎特:可能就是搞futurebass跟前期marshmello一样的风格!(超多音符(?

巴赫:他则是techno制作人!!非常的机械(?)可能偏acid(吧,其实tech house也有可能)毕竟感觉弹他曲子像是机器人弹的(刻板印象大咩哟)

贝多芬:他估计另辟蹊径,去搞dubstep!!或者brostep!硬要我举例的话就knife party那种。或者他这人会去搞hdm(

维瓦尔第:就是中规中矩的midtempo,就alan walker早期曲风

舒伯特:感觉就更偏pop?这我不是很了解,就那种吉他+声乐的那种.jpg


ok到浪漫了:(这我不是很熟,是根据我听过的曲目做判断的)

李斯特:hardcore for suuuuuuure!!反正bpm肯定很高,放音游里都是魔王曲的那种。比如说USAO

肖邦:肯定是Trance!他的幻想即兴曲给我一种Armin Van Burren早期的感觉(吗的,我好怀念早期阿明)

德彪西:也是Trance!但他是更偏向psytrance。因为你的和弦好捏妈多

拉威尔:你是house哒!可能像future house那种(?)比如说don diablo

马勒:喔呵呵呵呵,你铁定是euphoric hardstyle,要么就是hans zimmer那种风格。有一种莫名的史诗感。或者!synthwave!!不是那种katana zero的,而是the midnight乐队那种更加“能够勾起你对往事的向往”那种风格的!!

柴可夫斯基:感觉你也是house,或者是progressive house。deadmau5的风格!


肖斯塔科维奇:请容我介绍一下riddim dubstep.jpg。anti general罢

俄派的比如说斯特拉文斯基都给我归类到glitch hop里(无慈悲


我逼完了,有什么其他的音le家想让我来judge的放评论区

“疯子学士”

催起床神器,百试百灵!

嗨,催人起床还得听滑滑鱼的歌呀!

我今早一醒来身体酸累Ծ‸Ծ呜呜呜昨天搬太多了,我醒了但是起不来,放几首歌吧——

可是这轻松的歌音量太小,音调高的歌我又嫌太吵,啊,继续躺尸……

一阵无语后,我点开了小花的歌,真好听!调大音量调大音量!哦大型双标现场🤣

然鹅我还是起不来,又听了另外一首,最后是《疯人院》把我炸起来了!

说起来花儿的这三首歌有个共同特点:都运用到了古典元素。《白痴》《降临》《疯人院》我都十分喜欢。你也许想象不到,一个摇滚歌手的歌迷,居然如此热爱古典乐,谁让追随的歌手同是个热爱古典乐的摇滚青年呢。

本来我一开始对古典乐无感的,压根get不到,自从听了花儿改编的《白痴》,......

嗨,催人起床还得听滑滑鱼的歌呀!

我今早一醒来身体酸累Ծ‸Ծ呜呜呜昨天搬太多了,我醒了但是起不来,放几首歌吧——

可是这轻松的歌音量太小,音调高的歌我又嫌太吵,啊,继续躺尸……

一阵无语后,我点开了小花的歌,真好听!调大音量调大音量!哦大型双标现场🤣

然鹅我还是起不来,又听了另外一首,最后是《疯人院》把我炸起来了!

说起来花儿的这三首歌有个共同特点:都运用到了古典元素。《白痴》《降临》《疯人院》我都十分喜欢。你也许想象不到,一个摇滚歌手的歌迷,居然如此热爱古典乐,谁让追随的歌手同是个热爱古典乐的摇滚青年呢。

本来我一开始对古典乐无感的,压根get不到,自从听了花儿改编的《白痴》,才恍然发觉,TMD古典乐居然这么好听?!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古典乐!

其实花儿好多歌都很古典,这个喜欢巴赫的男人。

哎呀,华晨宇要是多写点古典乐就好了(疯狂暗示)!

LOFTER

让兴趣,更有趣

简单随性的记录
丰富多彩的内容
让生活更加充实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