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7广州大剧院辽宁芭蕾舞团《斯巴达克》速写
和师妹一起去看斯巴达克。
是非常Grigorovich的作品,开,绷,不直,立,线条别致而精奇。依旧以古典秩序严整地运行,材料则变得比彼季帕、福金更集中——这让我想到贝多芬,抑或布鲁克纳,最简单的材料被发挥到极致。此外,克拉苏初次败阵时的地面动作让我联想起邓肯的舞蹈。
Khatchaturian为斯巴达克所作的音乐也是很典型的瓦格纳思维的戏剧音乐,但结构比瓦格纳疏松一些。今日才发觉克拉苏强迫斯巴达克与同伴角斗的音乐中加入了一小段dies irae,甚合乎情节。
饰演斯巴达克的王占峰有着惊人的爆发力,饰演克拉苏的刘士诚与饰演艾依娜的张意坤随着演出时长的推移逐渐出现了歪轴等问题,有...
和师妹一起去看斯巴达克。
是非常Grigorovich的作品,开,绷,不直,立,线条别致而精奇。依旧以古典秩序严整地运行,材料则变得比彼季帕、福金更集中——这让我想到贝多芬,抑或布鲁克纳,最简单的材料被发挥到极致。此外,克拉苏初次败阵时的地面动作让我联想起邓肯的舞蹈。
Khatchaturian为斯巴达克所作的音乐也是很典型的瓦格纳思维的戏剧音乐,但结构比瓦格纳疏松一些。今日才发觉克拉苏强迫斯巴达克与同伴角斗的音乐中加入了一小段dies irae,甚合乎情节。
饰演斯巴达克的王占峰有着惊人的爆发力,饰演克拉苏的刘士诚与饰演艾依娜的张意坤随着演出时长的推移逐渐出现了歪轴等问题,有些可惜。刘士诚在败阵一幕中展现了精细到手指的表现力,已足够令人拍案叫绝。饰演女主角弗里吉亚的敖定雯在尾声中展现了惊人的表演——如吉赛尔的癫狂一般的不可置信,惊惶与哀恸,在她的眼里,在她的臂弯,在她的指尖,在她的足尖下,纵然幕落,这一段表演给予我的莫大的冲击力犹未消散。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今晚的斯巴达克。
关于莫扎特的教育背景
诺维罗接着问出了这个问题:“除了自己的学科,他是否还对任何其他种类的艺术怀有追求或者天赋?”玛丽·诺维罗的日记记录了康斯坦茨的回答。“他热爱阅读,在译作中熟知莎士比亚。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著有九卷作品,尼森夫人也经常阅读它们;但由于这套书为奥地利各州所禁,她没有把书名讲出来。我怀疑那是些与法国革命相关的著作。”诺维罗夫妇被告知,莫扎特热爱绘画与雕塑,且自己也能画得很好。他们看到了他的素描集与绘画作品。他们已知道莫扎特可以用法语、意大利语以及他的母语交谈和阅读,尽管完全由父亲教育,他能与那些在学校里学过的人同样好地理解拉丁语。
这对我们关于莫扎特童年的考虑也很重要。人们有时会认...
诺维罗接着问出了这个问题:“除了自己的学科,他是否还对任何其他种类的艺术怀有追求或者天赋?”玛丽·诺维罗的日记记录了康斯坦茨的回答。“他热爱阅读,在译作中熟知莎士比亚。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著有九卷作品,尼森夫人也经常阅读它们;但由于这套书为奥地利各州所禁,她没有把书名讲出来。我怀疑那是些与法国革命相关的著作。”诺维罗夫妇被告知,莫扎特热爱绘画与雕塑,且自己也能画得很好。他们看到了他的素描集与绘画作品。他们已知道莫扎特可以用法语、意大利语以及他的母语交谈和阅读,尽管完全由父亲教育,他能与那些在学校里学过的人同样好地理解拉丁语。
这对我们关于莫扎特童年的考虑也很重要。人们有时会认为他所受的全面教育只是音乐上的,而他对德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主要是意大利语)的了解并不比当时其他训练有素的音乐家更多。但这不是真的。他童年时最喜欢学习的是数学,且被纵容到用数字填满了墙壁和地板。他不被人当作知识分子,但在莫扎特一家加入共济会之前,他就常被邀请到知识分子的家中,他也将这些人列为他的朋友。这里许多人也是他父亲的朋友——不仅因为利奥波德·莫扎特写了一部给他带来了一些名声的、关于小提琴技术的论著,而且也因为他像他的儿子一样,比大多数音乐家拥有更广泛的文化修养和更普遍的智慧。
沃尔夫冈在利奥波德那里所受到的教育,比在维也纳的帝国学堂这样的著名学校里的男孩们所受的要好得多——比像两个海顿和舒伯特那样的合唱奖学生要好得多,他们在那里除了拉丁文及音乐、声乐和器乐之外,几乎就不学习别的知识。即使是就宗教实践和教义而言,莫扎特的相关知识也一定是由虔诚但高度挑剔的利奥波德以远超过当时的男孩对学校教师所能期望的关切程度与智慧所灌输的。还应该记住,莫扎特从来没有像其他年轻学生那样被殴打或惩罚过——事实上,连王子们也会如此被他们的导师如此对待,而他们的皇室父母对此或是批准、或是完全漠不关心。我们需要注意到莫扎特接受了恰当的教育——也就是说,已准备好去成为那些曾支付过学费的人所愿接受的伙伴——的唯一目的是强调他并不缺乏音乐以外的才艺。他太了解天才的孤独了;他清楚自己最好的音乐被“更广泛的听众”认为太过复杂,而这些听众是一个抛弃了赞助人的作曲家所希望去吸引的。但是康斯坦茨所言的“他热爱阅读”,对精神病学家们来说和“他热爱跳舞(他也确实如此)”、“他对艺术有兴趣”、“他享受共济会的生活”、“格鲁克一家邀请莫扎特一家共进晚餐”一类的内容都具有相似的含义。这些都证明,作为人群中的一份子,他并不怪异,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外向。他对其他音乐家的感情有必要在后文被重新考虑,但目前我们只需问一句:“他的固有天性或成长经历是否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但孤独的人物?”我们对他的所有了解都表明,问题的答案是一个无条件的“不!”。 这个人热情洋溢且善于交际,只有在作为艺术家进行想象或创作时才会将自己封闭起来。
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受到了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工作的影响。他们对潜意识的探究(以及我们自己有意的动机与对想象的沉溺)使我们对他人“秘密的”生活感兴趣。这也导致传记作者——不仅仅是那些对揭穿伟人的“真面目”心痒难耐的人——开始把著名的艺术家当作精神分析的对象,这往往会引发新的理解和同情。在过去的50年里,莫扎特一直是大量书籍的主题,但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没有揭示出一个秘密的精神病患莫扎特,一个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沃尔夫或马勒那样饱受折磨的艺术家。但稍加思考就会知道,如果一个恶意的传记作者或伪心理学家试图为莫扎特绘制一幅虚假的肖像,他的成果很快就会被轻易推翻,因为人们对莫扎特的私人和日常生活的了解比对海顿的更多。文献证据涵盖了他35年来的几乎每个月生活的一些部分。因此,我们比诺维罗所能了解的要更多,而且会知道他犯了错误,他曾写道:“很明显,莫扎特的过度劳累夺去了他的生命。”但莫扎特实际上是为一种恶疾所害的。他的努力与巨大的痛苦都是创作的最高乐趣的伴随物。他不会轻易“屈服”于教学活动的辛劳或为生计所进行的奔波,哪怕是在处于严峻的经济困境之下;他也不会离开他心爱的维也纳以转而接受诸如在普鲁士一类的地方的任命,后者可能不甚令人愉快——而且可能也不会准许他把时间投入到令他欣喜的那种歌剧中。
由于根据定义而言,天才是不平衡的,且不适合与任何其他生物分享他的作品或想象力。故而关于莫扎特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在他短暂而不安分的一生中,他比那些更幸运和成功的音乐家更为快乐。
译自《Mozart: the Man, the Musician》,Arthur Hutchings
[翻译]布列兹谈第二维也纳乐派:历经、僵局与缺失
本文选译自Pierre Boulez所著“PASSE, IMPASSE ET MANQUE”一文。
与维也纳学派的相遇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具动力性的态度,这并不是关于他们完成了或是没有完成什么。在面对着他们的先例,意识到他们前辈的存在之后,这三位作曲家推导出了一种行为路线,一种思想体系,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在这层意义上,与我们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的不稳定性相比,他们无疑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更不用说这其中所包含的坦率与紧迫性了。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道德层面上的榜样形象,其影响不逊于他们作为我们音乐层面上的榜样。这当然就是他们的案例比其他任何案例都更为有力的原因。通过反思哺育其...
本文选译自Pierre Boulez所著“PASSE, IMPASSE ET MANQUE”一文。
与维也纳学派的相遇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具动力性的态度,这并不是关于他们完成了或是没有完成什么。在面对着他们的先例,意识到他们前辈的存在之后,这三位作曲家推导出了一种行为路线,一种思想体系,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在这层意义上,与我们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的不稳定性相比,他们无疑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更不用说这其中所包含的坦率与紧迫性了。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道德层面上的榜样形象,其影响不逊于他们作为我们音乐层面上的榜样。这当然就是他们的案例比其他任何案例都更为有力的原因。通过反思哺育其本能,找到一种连贯而充分的语言,不畏惧于对语言技巧本身进行反思,以整体的方式思考音乐,并承担起对历史的真实责任:他们给予了我们所有这一切作为礼物。
***
特别是对于勋伯格而言,他培养出了许多才华上并无法与其本人相匹配的“门徒”,后者只是在宣扬一种不具成效、空洞无物的学术主义,他们对十二音序列的使用仅有利于一种数字上的惰性。这种著名方法所能留下的印象时常只是种令人望而却步的机械性用途。人们没有去分析作品,而是满足于对其进行数字上的表述:他们对作品本身一无所知,同时又将作曲过程过度简化为了一定数量上的算术运算。因此,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处理那种最近兴起的陈词滥调: 圣父勋伯格,圣子贝尔格,圣灵韦伯恩。其三位一体的形象是这种不可言喻的神学的源头,这种说法具有无限的诱惑力:像每一种陈词滥调一样,它也包含了一部分的真相。贝尔格,饱受折磨的那个,同情人类的苦难,表达着对贫苦者与被排斥者的声援,是《沃采克》和《露露》的作者。韦伯恩,纯粹和不妥协的那个,将想象力的界限向后推进,从悲惨的偶然性中超脱出来,表达着精神上的超越。勋伯格,他创造了一切,包括圣子和圣灵,他口述了全新的律法表。
这种三位一体的形象仍然存在,但是在人们真正去接近它时,它则会逐渐开始模糊和消解。贝尔格显然并不只是一个凭借本能创作的感性者,他对秘密与数字方法的痴迷,他对形式上的创新与对音乐结构在字面意义上的形式化的持续关注,都被推进到了比起他的两位同代者更为令人不安的地步。也许,在这三人中,他是最投入于理念、形式、意义与表达之间复杂而多重的关系的那个:那种关于数字、字母、比例与对称性的象征主义,显现出了他对创造出某种潜藏于其音乐语言之下、且与语言本身不可分割的结构对象的需求。他似乎认为,感性与可度量的事物在其范围上并不冲突,而前者只有在后者的严密包围之下才能变得坚实。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三人中最接近于形式主义的那位同时却也是最具感性、最易听的:很少有作曲家会像他这样坚持于追求结构与思维之间在如此细微尺度上的缜密契合。
与贝尔格相比,韦伯恩的数字方法远非那般富于压迫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加具体。韦伯恩质朴坦率的程度不逊于他方法上的精细。他致力于对音乐语言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明确的简化;他也痴迷于对称性,但这种对称性是直接易见的,可以于当下感知到其存在。至于他的数字方法,它们直接契合于其所承担的音乐形象;它们不是难以破译、深奥费解且注定要存在于另一个平面上的神秘象征,而是直接的描述,因为他严谨的写作在大多数时候都完全避免了模糊不清与矛盾性。另一方面,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其作品中的形式是完全清晰的,在声乐作品中,他以或暗示或直接描绘的方式,令音乐尽可能地贴合于其所对应的诗歌文本。韦伯恩的音乐远非源自于某种智性与推想的深渊,它首先是天真、坦诚的——在这两个词最为乐观的意义上。那是什么让他的音乐难以欣赏?首先是由于这种纯真:它不允许人们只是迷失于其中,因此,想要令自身完全投入会是困难的;这种音乐固然对听众多有要求,但这不是出于它的智性,而是由于它的敏感——这使它拒绝了任何意义上的瑕疵,并禁止了所有心不在焉和粗略的接受。
***
我们必须反复对此进行强调:勋伯格不是一个因为教条主义所导致的思想与心灵上的枯竭而误入歧途的浪漫主义者。他是一个天才,其冲动的本能至少不逊于他的理性。此外,这个所谓的“教条主义者”首先感觉到自己受着历史的制约。在他的所有著作中,甚至在我们总是引用的那些名言中,人们会觉察到某种宿命感,指定他——勋伯格——要在这样的时间写这样的音乐。必须有一个人去那样做:那就是他......事实上,勋伯格完全投入到了他的传统之中,以至于他忽略或误解了一切不直接来自于那种传统的事物,以及一切以他不理解的方式偏离了传统的事物。他对德彪西与《祭》时期的斯特拉文斯基没有显现出太多兴趣;毫无疑问,这些音乐对他来说,与他所处的“家谱”、与他自认为是其直系继承人的传统不相容。这是硬币的另一面:就像巴黎会冷落迟钝的浪漫主义者,维也纳也蔑视时尚和异国情调。这是最深刻的分歧点:一方面,声称要革命、要创新、要与过去决裂、要与时俱进,甚至要去了解时代发展的内情;另一方面,其先辈的形象被以极为小心的态度培养出来,整个音乐史被一连串的决定论所解释,从佛莱芒复调音乐开始,以十二音序列结束。继承关系从没有中断,并深深扎根于同一种传统中,以此来证明这种依恋的合理。
这三个维也纳人分别以他们独有的方式宣称了自己对前人遗产的继承,但都怀有同样的热情和诚意:在勋伯格那里是尖锐的教育性,在韦伯恩那里是天真的热情,在贝尔格那里是巧妙的模糊性。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对过去的挪用是他们天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这些作曲家方法的尝试则只会徒劳无功。
***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维也纳人并没有发明一切事物,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有着强烈的依恋,使得他们无法对一些观念保持开放的态度——其中有些是重要的,有些则较为次要——也没有对自己的一些同代人致以足够的关注。然而,他们没有遗漏掉任何一个真正的基本问题。他们对音乐语言的反思远远超越了其他同代人,因为后者的思考往往是间或而来的、缺乏连贯性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琐碎。当然,十二音序列并非注定要成为绝对意义上的的信仰,它也绝非不容摧毁的禁忌法则,实际上,它甚至不能说是某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但这个阶段却是至关重要的。十二音序列实际上是什么?它不过是一个相当基本的组织手段,其本身不足以表达完整的作品,也无法单独组织作曲。它只是一种相对脆弱的保障机制,这三位作曲家在使用这种基础方法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恰恰证明了序列方法只是一种“初级语言”,而若想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创作,就必须为其再增添一些更为重要的音乐元素。贝尔格用序列来做什么?他着力于主题及其衍生材料,以它们蕴含的所有派生和发展的力量进行创作。韦伯恩用它做什么?他将其分割为具有非常简洁特性的相似片段,而这些片段会成为他旋律与和声世界的基础。勋伯格用它做什么?他通过特殊的序列来控制音乐的材料与形式。我在此宽泛地概括了他们创作上的特点:序列方法帮助他们构建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语言,但其本身只是一种初级工具。
……波德莱尔早在1863年就将其(现代性)阐述为“转瞬即逝的、短暂的、偶然的”。它是关于一个完全受制于时间的自我的概念。贝尔格身上的一切特征都与这种概念背道而驰:他稳定的习性和惯于久居的生活方式,他对固定方位的追求(尽管并没有固定的道德准则),他对总体意义上的支配性力量的信念——从数字模式到众星的排列。他是一个对事物抱有痴迷性专注的人,具有林鼠般的囤积本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贝尔格甚至阅读了波德莱尔的文本并为之配置了《Der Wein》中的音乐。但在他的理解中,时间并不是如此“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或“偶然的”,而是黏稠的、可以触碰的,甚至是可逆转的。阿多诺强调贝尔格是一个(会令其音乐)永远......
……波德莱尔早在1863年就将其(现代性)阐述为“转瞬即逝的、短暂的、偶然的”。它是关于一个完全受制于时间的自我的概念。贝尔格身上的一切特征都与这种概念背道而驰:他稳定的习性和惯于久居的生活方式,他对固定方位的追求(尽管并没有固定的道德准则),他对总体意义上的支配性力量的信念——从数字模式到众星的排列。他是一个对事物抱有痴迷性专注的人,具有林鼠般的囤积本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贝尔格甚至阅读了波德莱尔的文本并为之配置了《Der Wein》中的音乐。但在他的理解中,时间并不是如此“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或“偶然的”,而是黏稠的、可以触碰的,甚至是可逆转的。阿多诺强调贝尔格是一个(会令其音乐)永远处于过渡状态之中的作曲家,但他的变化是渐进的,可以归结为某种单一的、难以觉察的“连接”——无论这是一种(音乐)表情还是一个音符,而其他一切便由这个微小的连接流淌出来。人们可能会把这种“连接”作为其作品的某种核心,但这只是贝尔格一直徒劳地试图在自己内部所寻找着的事物。
矛盾性和悖论是贝尔格的个性与音乐中的核心成分。他是一个慷慨友好的人,内心却也藏存着许多秘密;是一个忠实的朋友,也是一个热衷于恶意八卦的人;一位激烈的现代主义作曲家,却又力求受到公众的欢迎。他性格中那些难以捉摸的品质令其很容易沉溺于某种关于永恒的归退与自我沉迷的漩涡之中。如果有人想要追随作为人的贝尔格,他们必须独自承担风险。然而,如果谈及他作为作曲家的一面,他将自己那些难以捉摸的品质转化为了非凡的音乐,超越自我而到达了对人类处境的共性理解。
译自Christopher Hailey, Berg’s World
又称:那些没活过第十交响曲的音乐家们
翻一翻音乐家们的曲子,你会找到许多未完成第九交响曲,以及很多未完成第十交响曲。
比如说,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布鲁克纳,马勒。
(布鲁克纳是奥地利作曲家)
他们不是第九终乐章未完成就是第十未完成,这是一个可怕的诅~咒~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提一下马勒了,马勒,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他在写第九交响曲时将其命名为《大地之歌》。活过了第九交响曲,但没活过第十交响,在写第十交响曲时,马勒病逝于维也纳。。。
那么,如果我写到了第九交响和第十交响时,是不是就要给他另取个名字了……呃——这诅咒好可怕呀!
(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又称:那些没活过第十交响曲的音乐家们
翻一翻音乐家们的曲子,你会找到许多未完成第九交响曲,以及很多未完成第十交响曲。
比如说,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布鲁克纳,马勒。
(布鲁克纳是奥地利作曲家)
他们不是第九终乐章未完成就是第十未完成,这是一个可怕的诅~咒~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提一下马勒了,马勒,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他在写第九交响曲时将其命名为《大地之歌》。活过了第九交响曲,但没活过第十交响,在写第十交响曲时,马勒病逝于维也纳。。。
那么,如果我写到了第九交响和第十交响时,是不是就要给他另取个名字了……呃——这诅咒好可怕呀!
(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新购唱片《迈克尔·哈里森:启示录》
一个美国的特立独行者。
——菲利普·格拉斯
哈里森一定会的深刻地影响着他那一代的音乐家。
——特里·莱利
《启示录》是一首感人的、灾难性的、极其夸张的颂歌...声波炸弹...你可能会认为梵蒂冈所有的钟声都进入了你的脑壳...在幻觉的结尾。都是星星和彩虹。
——马克TIMES《洛杉矶时报》
新购唱片《迈克尔·哈里森:启示录》
一个美国的特立独行者。
——菲利普·格拉斯
哈里森一定会的深刻地影响着他那一代的音乐家。
——特里·莱利
《启示录》是一首感人的、灾难性的、极其夸张的颂歌...声波炸弹...你可能会认为梵蒂冈所有的钟声都进入了你的脑壳...在幻觉的结尾。都是星星和彩虹。
——马克TIMES《洛杉矶时报》
挂迟到大王 | 李斯特究竟迟到多少次
儿童节来发点李三岁的迟到履历好了
频繁故意迟到的记录大约1830s之后才开始有,小时候还是个好姑娘……
故意迟到的小心机
故意迟到,又是一个李斯特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小伎俩。他知道,如果迟到,大家都会想念他,渴望他的到来。 这种女主角般的行为,李斯特一生都在刻意为之,这是他个性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图片]
urbandictionary上欧美网友对于divo的解释:
a man with the traits characteristic of a typical diva. 一个具有典型女主角特征的人
More concerned...
儿童节来发点李三岁的迟到履历好了
频繁故意迟到的记录大约1830s之后才开始有,小时候还是个好姑娘……
故意迟到的小心机
故意迟到,又是一个李斯特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小伎俩。他知道,如果迟到,大家都会想念他,渴望他的到来。 这种女主角般的行为,李斯特一生都在刻意为之,这是他个性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urbandictionary上欧美网友对于divo的解释:
a man with the traits characteristic of a typical diva. 一个具有典型女主角特征的人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label on the clothes than how they actually look. Must accessorize every outfit with something completely uneccesary. 比衣服的实际外观更关心衣服上的标签。 必须用一些完全不必要的东西来装饰每件衣服。
Male Diva. A momma's boy. A man who throws temper tantrums when he doesn't get his way. 男版的Diva。一个没长大的男孩。 当他不能按他的方式行事时就会发脾气的人。
A femine man, who is very dramatic.
Dillion: I want a new car, if I don't get it I will never talk to you again!! (as he walks away pouting)
一个女性化的男人,非常戏剧化。
例句:我想要一辆新车,如果我没有得到它我再也不会和你说话了!! (他走开时还撅着嘴)
Somebody who has to eat a big bowl of soup in a desert. 必须要在沙漠中吃一大碗汤的人。
Divo is just a hustler.... but more gay.什么印象哈哈哈
A divo to-the-bone wants to be left alone, unless he is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这句简直太灵魂了好吧
(救救我笑到不行了……)综合看下来感觉很接近某个中文词…公主病,或者那种作精小女友…
跟女友约会还能比女友到的更晚是吗?(竞争女主剧本没有人能竞争得过咩咩……)
【1】未来的女友玛丽·德·阿古伯爵夫人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就迟到了!玛丽本身就迟到了,结果没想到竟然有人比她来!的!更!晚!
尽管玛丽已经迟到了,但李斯特甚至比她到的更晚。
【2】另一次(心情不好可能等了很久吧hhh)
“晚上,拜访伯爵夫人波尔卡斯特罗。 我心情不好,因为Franz让我久等了。 他总是耐心、平静,事实上是完美的。 我什么时候才能更像他一点?”
Marie d’Agoult, 2g March.In the evening, a visit to Countess Polcastro.Am in a bad humour because Franz kept me waiting. He is always patient, equable, in fact perfect.When shall I be a little more like him?
第一次上课就迟到是吗?(感觉这次不是故意而是迟到成习惯)
(热爱学习,但会迟到x)
李斯特一直渴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样也乐于与这些杰出学者的陪伴和交谈。他还报名参加了学院的几门课程。
* 在第一堂哲学课上,他迟迟没有去上课,听到他受到的指责,人们会觉得好笑。“先生们,每节课开始的时候,你们都要准时到这里来,”讲师Choisy教授责备地说,同时严肃地看着这个犯错的新来者。李斯特羞怯地鞠了一躬作为道歉。
Ever desirous of adding to his own store of knowledge, Liszt likewise welcomed the company and conversation of such distinguished savants. Lie also enrolledinseveralcoursesattheAcademy.*
* One learns with a certain amusement of the rebuke administered to him at the first philosophy class, to which he turned up late. "Gentlemen, you will kindly be here punctually at the start of each lesson,’ the lecturer. Professor Choisy, remarked reprovingly, as he bestowed a severe look upon the errant and unknown newcomer. Sheepishly, Liszt bowed his apologies.
四重奏也能迟到是吗?
“要为四架钢琴演奏一首作品。赫兹知道如何选择他的竞争对手。其他三位钢琴家是塔尔贝格、李斯特和莫舍莱斯。房间里很拥挤,这是可以想象的。观众们起初很平静;但在这种情况下,不免有一些不耐烦的表现,这很自然。他们并没有考虑到李斯特在这个时代有一个令人遗憾的习惯,那就是让人们等他。
……简而言之,钢琴家们放弃了对李斯特的等待;但这一决议在艺术家们的房间里并没有引起一点混乱。钢琴的音乐部分被改变了,他们要演奏三重奏而不是四重奏,而这时李斯特出现了。”
不管参加谁的聚会都能迟到是吗?
【1】克拉拉·舒曼:17 日,我们举办了一个小型晚会。 李斯特来了——一如既往,非常晚! 他似乎喜欢让人等他,这让我很不高兴。 我觉得他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好脾气,专横,善良,傲慢,高贵,慷慨,对别人常常严厉——一种奇怪的混合体。 然而,我们已经变得非常喜欢他,而且他对我们从来都是最友好的方式。
Clara Schumann. On the 17th we gave a small soiree. Liszt came-—as always, very late! He seems to love making people wait for him, which displeases me. I find him just like a spoilt child, good-natured, masterful, kind, arrogant, noble, and generous, often severe towards others—a strange mixture. We have become very fond of him, however, and towards us he has never behaved in any but the friendliest way.
【2】1848。克拉拉和罗伯特舒曼为李斯特组织了一场晚会,并配备了当地的音乐家和一整套的自助食物。当庆祝活动开始时,李斯特却不知所踪。他迟到了两个小时,而且是在为客人准备的贝多芬D大调三重奏的演出结束时才到。李斯特不仅迟到了;他也不是一个人出现的。没有被邀请的瓦格纳陪伴着他。
【3】那个晚上是在巴黎著名作家Ernest Legouvé(剧作家)的家中度过的。 他邀请了一些巴黎文化界的精英朋友,也就是: 维克托·舍尔歇(政治家和作家,以在法国废除奴隶制而闻名),Prospére Goubaux(剧作家),欧仁·苏(作家,代表作《巴黎的秘密》首创了连载小说体裁),柏辽兹和李斯特。
李斯特在晚上到达并且迟到了*,当时他们正在激烈地争论韦伯作品的价值,不管是由于管弦乐队的平庸表演,还是其他原因,在最近的一场音乐会上它都没有得到公众的青睐。 李斯特坐在钢琴前,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回应韦伯的对手,也就是在钢琴上弹奏; 这场争论就这么落下了帷幕,没有留下反驳的余地。
【4】写给朋友:我迟到了——我希望你还没有忘记我。
自己的演出也能迟到是吗?
【1】1840.11.23在雷丁市政厅举行的开幕音乐会来得太晚了,* 李斯特及时加入了派对的其余部分,并于 24 日星期二与他们一起出现在牛津的星光酒店。
“当他们听说李斯特没有来时,很多人都离开了!”帕里写道。
【2】像往常一样,剧院的票完全卖空而李斯特迟到了。
【3】有几次,李斯特故意挑起丑闻,在音乐会上迟到,甚至取消亮相。
There were times when Liszt deliberately provoked a scandal by arriving late for a concert or even cancelling an appearance.
让观众等你一个半小时是吗?
李斯特则是一个卓越的stage beast。他说:“当我在舞台上的时候,我是用灵魂去观察他们的。 要么是我控制了他们,要么是他们占有了我。”驯兽师在他驯服的野兽面前的反应。有时,由于不确定自己是否完全掌握了“手段”,弗朗茨会在幕后沉思很长时间。有一天,《查理报》批评他让公众等了一个半小时:“他在孤独中被召回,感觉没有做好准备,无法进行战斗。”让我们佩服观众难得的耐心。
Liszt est, par excellence, une « bête d'estrade ». Ne dit-il pas lui-même : « Quand je me trouve sur la scène, je les regarde jusqu’au fond de l'âme. Ou je les maîtrise, ou ce sont eux qui me pos- sèdent »: réaction de belluaire en présence des fauves qu'il dompte. Parfois, insuffisamment certain d'être en pleine possession de ses « moyens », Franz médite longuement dans les coulisses. Un jour, le Charivari lui reproche d'avoir fait attendre le public durant une heure et demie : « Il s’est recueilli dans la solitude, se sentant mal préparé à livrer bataille. » Admirons la rare patience de l'auditoire
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都能迟到是吗?
李斯特在里斯本的逗留以一个有争议的音符结束。他得罪了爱乐协会的理事们,起初拒绝接受他们的会员引见。有一次,在勉强接受邀请后,他在仪式的当天取消了邀请。另一个日期已经确定,但李斯特迟到了一个小时,音乐会已经在进行中。三百多名协会成员出席了会议。李斯特在座位上坐了下来,20分钟后,在里斯本的一位女演员的表演中又走了出来。后来,人们发现他在大厅外阅读一份报纸。这一不尊重的行为使他失去了一些好感,并在媒体上得到了不利的报道。
Liszt’s stay in Lisbon ended on a controversial note. He offended the directors of the Philharmonic Society by at first refusing to accept from them a citation of membership. Once, after reluctantly accepting an invitation, he cancelled it on the very day of the ceremony. Another date was set, but Liszt turned up an hour late, the concert already in progress.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Society members were present. Liszt took his seat only to walk out again after twenty minutes in the middle of a performance by one of Lisbon’s prima donnas. He was later discovered outside the hall reading a newspaper. This act of disrespect cost him some goodwill and was adversely reported in the press.
秘书不在就会记错演出日期是吗?
前情提要,据说咩咩非常依赖他的牧羊犬(划掉)秘书:
“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一分钱也没有,如果他需要什么,他会问仆人,并且肯定会问秘书我们是否还有钱,但从来没有问过是怎么得到的,从哪里得到的。他的秘书总是在前进,做好一切准备,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上场,也不知道其他细节。”
有一次,他在一个有很多狗的城市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他当时非常心不在焉,以至于搞错了日期,在前一天晚上出现在音乐厅。令人惊讶的是,大厅里一个人都没有,因为音乐会被宣布在第二天举行!不过,李斯特还是坐下来,为自己的娱乐而演奏。
He once gave a concert in a town where there were many dogs. He was then exceedingly absent-minded; he mistook the date and appeared the night before. Extraordinary to relate, there was no one in the hall, although the concert was announced for the next day! Liszt sat down nevertheless, and played for his own amusement.
只许自己迟到不许客人迟到是吗?(好双标hhhhh)
【自己迟到的场合】
Liszt had promised to sup with us at eight o'clock. He did not turn up until eleven.
李斯特答应八点钟和我们一起吃饭,但直到十一点钟他才来。
【客人迟到的场合】
'Has he been murdered?' asked the master.
'No.'
'Has he sent his regrets?'
'No.'
'Well, then, let us wait. He will come.'
So we were obliged to let our dinner get spoilt. W e waited in this way for an hour and a half, Liszt refusing to admit that any personal matter whatever could allow of such a want of good manners. He was in anything but a pleasing humour during dinner, and he was with difficulty persuaded to be pleasant later on.
“他被谋杀了吗? ”
“没有。”
“他有没有表示歉意? ”
“没有。”
“好吧,那么,我们就等着吧。他会来的。”
所以我们不得不让晚餐被糟蹋了。我们以这种方式等了一个半小时,李斯特拒绝接受任何个人问题会导致这种缺乏礼貌的行为。吃饭的时候他一点也不开心,后来他费了好大劲才说服自己开心起来。
可以迟到鸽老板但不许老板迟到是吗?
【魏玛大公面对李子迟到时的场合】
(看起来大公养成了非常准时到场并且纵容某人迟到的习惯,恭喜你被咩咩pua啦!)
有一天,我邀请大公爵来做我的客人,按照他的习惯,他五点钟准时到了。所有其他的客人当然都提前到了,唯独缺了李斯特。十分钟后,我给了妻子一个暗示,她伸出胳膊要带大公爵去餐厅,说:“我们其实是在等李斯特,但他好像不会来了。”
“哦,那么让我们再等一会儿吧,亲爱的夫人;李斯特不是总能准时到达的,但这一点也不重要。”所以现在我们不得不等待,直到大约半个小时后,我看见李斯特慢慢地从狭窄的小巷走进我们的房子。最后他终于到了,但他丝毫没有为自己的迟到道歉,表现得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李子面对魏玛大公迟到时的场合】
(大公迟到是真的有事情而且都提前三小时来通知咩咩了,咩咩还不高兴等他!以前看这段说是为了捍卫艺术家的地位,现在看这段明明是双重标准无理取闹(的作精小女友)!)
我记得我要在魏玛开演奏会,魏玛大公将出席,李斯特也答应出席。但音乐会开场前三小时,大公的副官来通知,大公来不及在开场时到达,请我将音乐会延迟开场。 这可令我心里感到别扭,但为了谨慎处理,我跑去征求李斯特的意见。他说:“胡闹!准时开演!不能对听众如此无礼。高贵的大人物随时随地都要有教养,这是他们的首要义务。如果大公早来半小时,他们的‘管治’是不会因此受损的。”
为了见男朋友就放观众鸽子是吗?
当地居民和学生要求举行第二场音乐会,并宣布于11月27日星期六举行这样的活动。但当里奇诺乌斯基突然来到他的酒店时,李斯特退出了。
Local residents and students called for a second concert, and such an event was announced for Saturday, 27 November. But Liszt backed out when Lichnowsky arrived unexpectedly at his hotel. The two friends had planned to meet in Gotha; instead, they celebrated their reunion in Göttingen, then left for Weimar on the morning of 25 November.
好像还鸽了罗斯柴尔德家的人(如果不知道请去搜索这个家族如何牛逼)
围观一些娱乐圈掐架之后感觉咩咩放在现在就会被骂「不尊重舞台!」之类的,尤其是会被四重奏的其他三家的粉丝追着骂😂🤣
儿童节,发点施尼特凯和古拜杜丽娜小时候的照片(图五和图九为他们长大后的样子)。或许需要标注一下,图一上下两部分中都是最右侧是施尼特凯,图七后一排最右侧是古拜杜丽娜。
思考了一下去年是有人发作曲家小时候的照片的,或许今年我应该也可以发,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思考)。
图片来源:互联网; Alfred Schnittke, Alexander Ivashkin;Sofia Gubaidulina: A Biography, Michael Kurtz。
儿童节,发点施尼特凯和古拜杜丽娜小时候的照片(图五和图九为他们长大后的样子)。或许需要标注一下,图一上下两部分中都是最右侧是施尼特凯,图七后一排最右侧是古拜杜丽娜。
思考了一下去年是有人发作曲家小时候的照片的,或许今年我应该也可以发,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思考)。
图片来源:互联网; Alfred Schnittke, Alexander Ivashkin;Sofia Gubaidulina: A Biography, Michael Kurtz。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很有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或许一些朋友们听说过大练习曲钟,亦或者是24随想曲,以上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哦。
尼可罗·帕格尼尼:
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
作曲家
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
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
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代表作:《二十四随想曲》、《大练习曲钟》
在帕格尼尼以后,有许多以他的作品进行主要创作的作品,比如李斯特的钟,啊在这里和大家讲一下李斯特,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个浪漫主义前期的代表人物。
【哔——】
抱歉啊米娜桑,现在回到帕格尼尼这里,讨论一下他的曲子吧,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听到顿弓、和声、拨弦和......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很有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或许一些朋友们听说过大练习曲钟,亦或者是24随想曲,以上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哦。
尼可罗·帕格尼尼:
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
作曲家
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
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
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代表作:《二十四随想曲》、《大练习曲钟》
在帕格尼尼以后,有许多以他的作品进行主要创作的作品,比如李斯特的钟,啊在这里和大家讲一下李斯特,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个浪漫主义前期的代表人物。
【哔——】
抱歉啊米娜桑,现在回到帕格尼尼这里,讨论一下他的曲子吧,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听到顿弓、和声、拨弦和音程这些。拨弦是左右手同时拨弦,音程也是十分广,四根弦子跨越三个八度,有够厉害的,将小提琴的音色和色彩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真正想要演奏好这些,需要对于小提琴有一定的理解并达到一定的高度呢。
推荐一下他的钟,还有A小调第24首随想曲,这两首都是很经典的很著名的曲子。
好激动呀,一会要去维也纳的音乐厅听帕格尼尼主题音乐会,不仅有帕格尼尼的曲子,也会有一些李斯特、勃拉姆斯这些作曲家的曲子,这真的太棒啦!
【激动】
米娜桑晚愉哦,现在要去吃蛋糕啦,然后一会就去听音乐会。
【微笑】
恍若昨日: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
写在前面:
巴扬手风琴演奏家弗里德里希·利普斯(Friedrich Lips)撰写过“恍若昨日”系列文章,回忆与自己有交情的作曲家朋友们——比如佐罗塔耶夫(Vladislav Zolotaryov)[1]、施尼特凯、杰尼索夫,这一系列文章对于研究苏联的手风琴音乐创作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写佐罗塔耶夫那几篇,总之推荐有需要的人阅读。
我先将谈及施尼特凯的第五篇整理出来——由于工作量和时间等原因,对于这一篇我将采用第三人称转述而非严格翻译的形式,有删改,且基本只保留与巴扬音乐创作有关的内容。
原文链接:(为了防止被吞,用截图形式放出)
[图片]
[图片]
阿尔弗雷德·...
写在前面:
巴扬手风琴演奏家弗里德里希·利普斯(Friedrich Lips)撰写过“恍若昨日”系列文章,回忆与自己有交情的作曲家朋友们——比如佐罗塔耶夫(Vladislav Zolotaryov)[1]、施尼特凯、杰尼索夫,这一系列文章对于研究苏联的手风琴音乐创作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写佐罗塔耶夫那几篇,总之推荐有需要的人阅读。
我先将谈及施尼特凯的第五篇整理出来——由于工作量和时间等原因,对于这一篇我将采用第三人称转述而非严格翻译的形式,有删改,且基本只保留与巴扬音乐创作有关的内容。
原文链接:(为了防止被吞,用截图形式放出)
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二十世纪的天才,没有给巴扬写下任何一部作品。他和利普斯在创作方面的交流和接触被后者铭记于心,尽管这些努力没能开花结果,但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
二人的初识要从1974年说起。那年7月,利普斯已经成为了格涅辛音乐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和其他人一起等着与施尼特凯见面,后者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现代巴扬手风琴这件乐器所拥有的可能性。施尼特凯准时到来后,利普斯一行人把他带进了一间教室,随后利普斯为他演奏了佐罗塔耶夫的《第三奏鸣曲》。演奏结束后,他们聊了很久,不仅仅是关于这部作品,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施尼特凯喜欢第一和第三乐章,但对末乐章略加批评(和杰尼索夫的看法类似),并且他对第二乐章的声音效果感到着迷。
“佐罗塔耶夫非常有才华;如果他能把他的巧思理清将是对他有好处的。他应该接触宗教、阅读《圣经》。”
“但他已经很了解《圣经》了,”利普斯回答道。“他也熟读了很多哲学作品。”
“那他应该接触更多和印度教有关的东西。它能帮助人驾驭和整理思想。”
施尼特凯开始思考在室内和电影音乐中应用巴扬的可能性,那时候作曲家们为电影创作音乐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因为他们的严肃音乐作品经常无法为他们带来足够的收入。
“要写独奏作品我需要一个确切的乐思,但现在我还并没有。啊,你知道吗?我第一次当作曲家的经历是写‘手风琴协奏曲’。我和我的家人在战后住在维也纳,那时候除了一架手风琴,我们手头没有别的乐器。”[2]施尼特凯谈及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利普斯注意到他们的家庭有些相像,他们都有德国血统,老家的地理位置也很接近,谈话在友好而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会面结束后,二人约定保持联系。
时间推移到了1978年,《真理报》上刊登了批判施尼特凯等人的文章,因为高层认为他们参与创作柴科夫斯基的《黑桃皇后》新版本损害了这部杰作。备受打击的施尼特凯需要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怀着这样的关心,利普斯拨通了作曲家的电话,与他长谈。二人的话题逐渐转移到给巴扬创作作品上,施尼特凯表示,“我已经收到了许多委约,我接下来几年的的日程表都排满了。”随后他对利普斯说:“我有个工作清单,列举了委约的顺序,在清单末尾是为巴什梅特(Yuri Bashmet)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计划在1983年完成。为了将我的言语落实为行动,我定下计划1984年为你写一部巴扬协奏曲。顺带一提,尤里每次见我时,总是遥远地提醒我:‘1983!’”
他们分开时,施尼特凯要求利普斯“多多联系我!为什么你打电话的频率这么低呢?”利普斯回答道:“我感觉我是你的下级,因此我不应当更加频繁地打扰你。”“你再说一次?”施尼特凯难以置信,“下级是士兵字典里的军事术语。你记得联系我啊!”后来,利普斯将自己在施尼特凯的工作清单上排队到1984年的事告诉了其他的巴扬演奏家,有些人不以为然,不能理解。但利普斯对同行的不解不屑一顾,因为出于对施尼特凯的尊重和对其音乐的热爱早已准备好要等多久就等多久了。
时间推移到1984年,在这一年以及之后的1985年,施尼特凯终于完成了包括《合唱协奏曲》和《中提琴协奏曲》,当然还有之前的《(非)仲夏夜之梦》和《弦乐三重奏》等作品。按照顺序,下一步就是创作《巴扬协奏曲》了。然而就在《中提琴协奏曲》完成后的十天,作曲家因为过度劳累而中风,三次被宣布临床死亡,最后好不容易才活了下来。“我在这些作品中投入了过多。”施尼特凯后来这么说着。虽然那时候施尼特凯已经开始构思了,但利普斯悲观地感觉到可能他不能再回到巴扬的点子上来了,因为有些东西必须在正确的时间才能进行。利普斯的感觉也并非毫无来由,施尼特凯醒来之后已经没法顺着自己病前写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草稿继续创作,只得推翻重来,或许他关于巴扬的思路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又是四年过去了,美国举办了名为“一同创作音乐(Making Music Together)”的苏联音乐节,邀请了包括谢德林、施尼特凯、古拜杜丽娜、季先科在内的许多苏联作曲家参与,而每位作曲家都可以邀请自己的演奏家一同前往。古拜杜丽娜建议利普斯和通卡(V.Tonka)一起去美国演奏她的作品。音乐节上古拜杜丽娜的专场大获成功,演出结束后大家等着乘车回住处,利普斯和施尼特凯又谈起了巴扬音乐的创作。
“你应该也明白,巴扬奏出的一切都有着流行音乐的根基。只有古拜杜丽娜让它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她创作的巴扬作品让人听不出一丁点流行的风格。”
利普斯加以反驳:“巴扬是个多面的乐器,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但巴扬也可以听起来像管风琴、像羽管键琴、像木管五重奏、像班多钮…它有着许多的面孔!”
“这就是困扰我的地方,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它听起来像口琴、管风琴或者羽管键琴,但它真正的面孔在哪里?巴扬缺乏自己的面貌,这件事实在是让我感到惊恐。”
利普斯和施尼特凯陷入了沉默,思考着接下来该说什么,就在此时,作曲家找到了新的思路:“但为什么缺乏自己的面貌这点就不能恰好是它本来的面貌吗?!你知道吗,知道刚才我还没有任何想法;你先把我的《为管风琴而做的两首小作品》拿去,改编一个巴扬的版本出来吧。”从这些话来看,施尼特凯应该是对为巴扬创作音乐仍然抱有兴趣的。(几年后,利普斯演出了改编版本,并在得到施尼特凯的同意之后将该版本出版。)
他们下一次见面是在英国胡德斯菲尔德举行的室内音乐节上,再之后的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巴扬-手风琴音乐节,施尼特凯并未出席。那次音乐节邀请了众多知名巴扬和手风琴演奏家,利普斯也在其列,还举办个人音乐会和大师课。由于利普斯的音乐会实在是太过成功,主办方决定向作曲家们发出委约,请他们为他创作巴扬作品。得到机会,利普斯立刻请他们联系施尼特凯,但过去了一些时间却依然没有得到回应。他于是亲自给作曲家打电话,在对话中,利普斯敏锐地注意到了中风的后遗症[3]:施尼特凯说话缓慢,找着词。得知了主办方的想法,施尼特凯问道:“弗里德里希,你的音乐会都是在哪些音乐厅举行的?”利普斯便将自己去过的世界名厅一一道出,听了这些,作曲家高兴地回答道:“那真不坏!那真是太棒了!毫无疑问改变了整个的情况啊!”利普斯知道施尼特凯意在希望着自己的作品能在知名的音乐厅演出,但他在通过这通电话已经明白了现状的不乐观:已经太晚了,施尼特凯病得太重。再加上施尼特凯晚年收到的委约已经够多了,继续增加一个显然是不现实的。
利普斯多年的等待已经基本可以宣告结束了,他和施尼特凯最后一次相见是在音乐学院的大音乐厅,施尼特凯的葬礼就在这个曾经成功首演过他许多作品的地方举行。对于这二十多年的期待,利普斯的心声是这样的:
“我感到无比遗憾,事实上某种程度上我还觉得自责:我做得不够(我什么都没增补上;我没能给予他灵感,激起他的兴趣,说服他去创作),所以没能得到我渴盼的结果。有时我感到绝望,因为在那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面前我只能无力地站在那里: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二十世纪的天才,没有给巴扬写下哪怕一部作品。”
写在后面:
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为何施尼特凯没有给手风琴(和巴扬)写过作品,之前阅读古拜杜丽娜的传记时,读到佐罗塔耶夫对利普斯说“你得确信,总有一天我们能让杰尼索夫、施尼特凯和古拜杜丽娜给巴扬写些作品的梦想会实现的”[4] ,这个疑问又冒头了——为什么呢?为什么只有施尼特凯没有写呢?幸而利普斯的这篇文章解答了我这个疑问,读完之后化作一声叹息。命运无常,希望利普斯先生不要怪罪自己了。
至于施尼特凯,我怀疑他是真的不擅长写巴扬,这方面他可能真的没有古拜杜丽娜那么得心应手。加上工作环境因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不稳定,1985年前好不容易有点想法立刻大病一场,醒来之后变化颇大(这已经是学界共识了,划分他的晚期风格就靠的是第一次中风的时间点),再继续也有点难了,1988年又有了想法然后健康状况极速下滑,实在是雪上加霜。我也不愿怪罪他。
最后小小地吐槽一下原文是俄语,然后被翻译成了德语,又根据德译本翻译成了英语 ,现在我再把它整理成中文,转手次数也太多了![5]
注释:
[1] 佐罗塔耶夫(Vladisav Zolotaryov,名字也可以写作Vladimir,姓氏也可以写作Solotaryov,1942-1975),是一位专精于手风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
[2] 1946-1948年,施尼特凯因为父亲的工作原因全家迁往维也纳。他的父亲因为工作表现得到了一台旧手风琴作为奖励,施尼特凯就通过这架手风琴开启了他的音乐启蒙,之后的1948-1949年尝试创作习作《手风琴协奏曲》,不过后来并未补全,原稿也已遗失。
详见:Alfred Schnittke, p28-30,
Alexander Ivashkin
[3] 推测这时候的时间应该应该已经是1991年施尼特凯第二次中风之后。
[4] Sofia Gubaidulina: A Biography, p133, Michael Kurtz
[5] 以上信息来自原文所属网页。
自设专辑封面:Alfred Schnittke: Symphony No.9
本人为画画图一乐的萌新,这个骨头实在是不忍细看,目前也就这样了。
从上到下的俄文依次是: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交响曲、根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简要说一下背景故事:
截止1994年6月,施尼特凯已中风三次,右侧偏瘫,且不再能走路和说话。1994-1998年,他缓慢地用非惯用手左手作曲,基本上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只是笔迹实在是凌乱不堪。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是施尼特凯多年的好友和合作伙伴,根据施尼特凯的妻子伊莉娜的描述,施尼特凯“100%信任他”。这位指挥家主动提出帮忙进行整理和修...
自设专辑封面:Alfred Schnittke: Symphony No.9
本人为画画图一乐的萌新,这个骨头实在是不忍细看,目前也就这样了。
从上到下的俄文依次是: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交响曲、根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简要说一下背景故事:
截止1994年6月,施尼特凯已中风三次,右侧偏瘫,且不再能走路和说话。1994-1998年,他缓慢地用非惯用手左手作曲,基本上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只是笔迹实在是凌乱不堪。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是施尼特凯多年的好友和合作伙伴,根据施尼特凯的妻子伊莉娜的描述,施尼特凯“100%信任他”。这位指挥家主动提出帮忙进行整理和修改工作并将此曲公开演出,但不知为何,他的整理实在是一言难尽。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做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速度标记、增加了不少原谱根本没有的东西(比如即兴段落)等事,不过最令人困惑的当属对整体风格的把控。施尼特凯1985年后的风格有了明显变化,指挥过他的《第八交响曲》(1994年创作)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然而这位老朋友还是将原谱几乎推翻,把《第九交响曲》改成了和1972年的《第一交响曲》相似的东西,说是把施尼特凯变成了一种商品迎合听众的刻板印象也不为过。
1998年这个版本公开演出的那场音乐会,作曲家因为身体太过虚弱并没有到场,但之后他听到了这场演出的磁带录音,随后精神崩溃,心如死灰,将乐谱和录音机扔在地上开始哭泣。几天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希望他能再听一下以便自己修改,但还没等他能回信,他就又一次中风,再也没有醒来。施尼特凯的人生就这么在绝望和痛苦中结束了。
参考资料:
1. 图2-3,《Film Portrait of the russian-german Composer Alfred Schnittke》的第45分钟,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展示施尼特凯写给他的这张卡片。(这部纪录片在B站能搜到,我传了)。顺便“延长记号、休止符、fff”也被刻在了施尼特凯的墓石上,不过这个版本就没有终止线。
2.自己拿用手摆了一下姿势参考了一下,顺便骨头是草草根据网上找到的骨骼图画的。
3. 有关这部作品的详细背景故事和相关分析,可阅读以下内容:
Russian Composers at Home and Abroad: How They Left, Stayed, Returned, p146-168, Elena Dubinets。
4. 两个版本的《第九交响曲》,网易云可以找到Raskatov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版我传在B站了:BV1LG4y1f7mi。(顺便这是一首死亡气息很重的作品...)
5. 图四为施尼特凯的原始手稿中的一页。
设计思路:
起因是有一天吊着手拿着笔感觉像“9”,于是就开始搞了!剩下的感觉没必要说太多,毕竟根据这个背景故事已经很明显了:这是他用左手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的休止符。总之我特地“抄”了他写给罗日杰的那张卡片,保留了终止线和出头的谱线,而不是单纯地“抄”了他的墓石,也是想表示一下这部作品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关系。
这是一首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协奏曲,分别为快板→广板→快板,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第一乐章,这首曲子的作者是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乐章(快板部分)
最为著名的乐章,以回旋曲的形式写成。
开头愉悦而华丽,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
接下来我会结合维瓦尔第在每首曲子前面所标注的诗来体会这首曲子——
鸟儿欢快鸣啭,热情迎接春天。
(30s左右开始)
这一句对应的是副歌后的小提琴的独奏部分,以另两把小提琴作为伴奏,由轻柔的颤音和独奏跑句组成,鸟语花香,娓娓动听。
微风轻拂泉水...
这是一首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协奏曲,分别为快板→广板→快板,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第一乐章,这首曲子的作者是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乐章(快板部分)
最为著名的乐章,以回旋曲的形式写成。
开头愉悦而华丽,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
接下来我会结合维瓦尔第在每首曲子前面所标注的诗来体会这首曲子——
鸟儿欢快鸣啭,热情迎接春天。
(30s左右开始)
这一句对应的是副歌后的小提琴的独奏部分,以另两把小提琴作为伴奏,由轻柔的颤音和独奏跑句组成,鸟语花香,娓娓动听。
微风轻拂泉水,细声密语潺潺流。
(70s左右开始)
在鸟儿的鸣啭声中,森林的细声密语在回旋曲的旋律中展开;这一插部主要是以小提琴的回旋来描绘泉水娟娟细流的场景。
乌云笼罩天空,电光闪闪,雷声隆隆。
(100s左右开始)
副歌结束,这一部分在碎弓中开始,这里猜测小提琴跑动的几个音阶有可能是电光,中低音组成的碎弓则是雷声隆隆,由这些描绘出了春雷滚滚,雷霆万钧的场景。
云散雨止,小鸟又唱起动人的歌曲。
(2分30秒左右)
副歌结束,在小提琴的回旋中听到了鸟儿婉转,最终回到开始的副歌,一副雨过天晴、春意盎然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其中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结构上也更加自由一些,表现出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色及魅力。
あ——其实这就是今天听完了一场音乐会之后的感想,一定要去音乐厅听一次演奏啦,真是太震撼了,我甚至可以听出来每个声部的部分!
对啦,说到音乐会,和朋友们科普一些小知识:
通常乐团在演奏前,可能会看到一些小提琴乐手在首席/钢伴给出某个音之后拉琴的几个音,然后扭一扭琴码拧一拧前面的小扣子,他们并不是在玩哦,这是为了防止演奏出现差错而进行的调试,调准之后就会开始演奏啦。
- 绵羊与百合 -
CP29场贩商品都上架啦
分享下纹身贴的上身图~模特是我和基友
基友说妮妮像小羊所以让两位美女合了个影!
*纹身贴的活动是店铺历史消费满百(或新消费满百不含邮)的顾客可优惠5元。之后应该还会有更多纹身贴(喜欢这种浮夸的登西)!
TB:鱼老板的养鱼场
店铺通知群:233317089
- 绵羊与百合 -
CP29场贩商品都上架啦
分享下纹身贴的上身图~模特是我和基友
基友说妮妮像小羊所以让两位美女合了个影!
*纹身贴的活动是店铺历史消费满百(或新消费满百不含邮)的顾客可优惠5元。之后应该还会有更多纹身贴(喜欢这种浮夸的登西)!
TB:鱼老板的养鱼场
店铺通知群:233317089
推文《追声与循途》
我贫瘠的音乐欣赏经历,出现了一眼活的泉水,作者大大激起了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小说对一些古典音乐作品的理解蛮独到的,伴随每章开头作者推荐的bgm,阅读一章又一章,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灵魂伴侣间的乐感碰撞,指挥家与作曲家的相互救赎
林指霸道得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了穆康作的交响诗,用充满爱意的赞赏与救赎,将穆康拉出自我嘲讽的泥潭,林指天下无双!!!
另外——疯狂OS:听爵士乐手冲,用《狂喜之诗》调情,不得不说,穆大作曲家,你hso ꈍ◡ꈍ
我贫瘠的音乐欣赏经历,出现了一眼活的泉水,作者大大激起了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小说对一些古典音乐作品的理解蛮独到的,伴随每章开头作者推荐的bgm,阅读一章又一章,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灵魂伴侣间的乐感碰撞,指挥家与作曲家的相互救赎
林指霸道得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了穆康作的交响诗,用充满爱意的赞赏与救赎,将穆康拉出自我嘲讽的泥潭,林指天下无双!!!
另外——疯狂OS:听爵士乐手冲,用《狂喜之诗》调情,不得不说,穆大作曲家,你hso ꈍ◡ꈍ